你在心中是如何评价余华的?我浅读过几本余华的作品,最大的感触就是在最紧张最悲惨的时刻,他并没有像其他作家一样进行大肆渲染,增加故...
你在心中是如何评价余华的?
就冲这个,我永远感谢余华,感谢他写出的书。
为什么很多人不推荐读余华的书?
因为余华的书就是给人一种悲观压抑的感觉。由于余华的一些著作透露着对社会的不满,因而有声音称不建议看他的书。
余华以中短篇蜚声文坛,但彼时他只是先锋文学阵营中的一员。他有几篇小说引发争议,但并不是不被主流认可。1990年,余华首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出版。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活着》。
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收获》杂志发表。1998年,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余华
余华,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海盐县文化大使。现就职于杭州文联。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
其作品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2008年凭借作品《兄弟》,获得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22年6月13日,其长篇小说《文城》荣获第十届“春风悦读榜”白金图书奖;9月17日,凭借长篇小说《兄弟》获第20届“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最佳外语作品奖。
为什么有的人不建议读余华的书?
望采纳余华的书受到了广泛的批评,有的读者认为他的文字过于夸张,用词太过于粗俗;他的文字描写不够深入,缺乏深刻思想在其中;他的描写反映出一种“膜拜金钱”的心态,把金钱与价值观混淆在一起;他的作品也缺乏创新性,随便一看,就能发现他反复使用的比喻;他书中的人物也为人熟知,并不能说是有新角度的描写。此外,余华的作品也有部分表现出一种文字及情绪暴力的表现形式,字里行间把暴力、歧视、种族主义及极端政治言论混杂在一起,容易塑造出不良的价值观。另外,他的作品也常常被评论家认为强调了权力及物质利益,而忽略了精神及道德价值。
总之,许多读者对余华的作品都不太看好,所以他们不建议读他的书。
望采纳
余华的写作风格极其简练,往往以鲜明的比喻、对比、联想,勾勒出一幅现实生活的画面。他的文字节奏虽然有着强烈的节拍感,但没有深度,把人们从本质上抓住而不仅仅停留在表象上。
二、余华的文学主题
余华的文学主题多以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为实质,关注农民社会中经济困苦、道德腐化、家庭破裂等等主题,以此揭示中国社会中的不公正与不公平,但往往缺乏深刻的思考和深度的思考视角。
三、余华的文学评价
一些不建议读余华的书的读者,认为余华的写作主要停留在表面描述,没有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内涵、历史背景,以及社会背景,缺乏深度和持久力,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仅仅可以作为有趣的小说而非有意义的文学作品。
望采纳
您读过余华的作品么?您觉得哪部最好?理由?最喜欢那个人物?
毕业论文准备写余华的调查研究报告。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
可是我们怎么知道他会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罢。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正如你终于会明白,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
——我仿佛已经看到许多问号: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嗯,就像那谁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呵,我们也许只需要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是不是爱过了才会懂得心死了还要活着的坎坷。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