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过小说《无人生还》,如何评价这本书

发布时间: 2022-11-11 22:00: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89

读无人生还有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

有人看过小说《无人生还》,如何评价这本书

读无人生还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读无人生还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无人生还有感1

  《无人生还》这本书,是我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买回来的,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并不是阿加莎的书迷,也没有阅读过任何一本她的书,我知道她是在一个国内某推理小说的腰封上……

  十个相互陌生、身份各异的人受邀前往德文郡海岸边一座孤岛上的豪宅。客人到齐后,主人却没有出现。当晚,一个神秘的声音发出指控,分别说出每个人心中罪恶的秘密。接着,一位客人离奇死亡。暴风雨让小岛与世隔绝,《十个小士兵》——这首古老的童谣成了死亡咒语。如同歌谣中所预言的,客人一个接一个死去……杀人游戏结束后,竟无一人生还!

  在《无人生还》中,阿加莎设置了不少隐喻。一开篇,她就在悬念丛生的信件中加入了别墅主人U·N·0这个极富隐喻的署名。正如小说主角在质疑主人身份时所讨论的那样,U·N·0是个极富于基督教意味的名字,代表的是一个未知数,看似恶作剧的凶杀案在暗讽现实生活中无辜者受冤、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的同时,赋予了深刻的审判内涵。虽然如此,作者并不急于彰显小说的深刻社会意义,相反,她无限期地将故事延宕,从而让故事一波三折。如小说原本讲述的是法官的"正义谋杀"案,但是在展开主线之前,作者不断地让客人和仆人讲述十桩谋杀案,并且借符合布伦特性格特征的抗议与托辞"不存在什么辩护问题。我从来就是凭良心办事。我没有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将故事再度搁置。后来布伦特对韦拉供认和澄清女仆事件,以及凶手自述,合并成了合情合理的补充。于是在布伦特和凶手的补述中,小说原本单一的直陈方式被打破,案件也在录音控诉、直陈和补述中变得丰满,发人深省。又如罗杰斯太太、沃尔格雷夫、阿姆斯特朗的遇害,作者故意声东击西,制造死亡假象,将死亡延宕—让罗杰斯太太晕倒,被救醒,饮毒而亡;韦拉遇惊,众人前往营救,沃尔格雷夫死亡(金蝉脱壳);阿姆斯特朗失踪、尸体漂回海边。在这种延宕中,故事叙述的空间被无限打开,众客人的相互怀疑和内心恐惧一次又一次被深化和显露。

  在小说的叙事视角上,克里斯蒂也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这部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双视角叙述。特别之处是,小说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是不停地切换的。小说的第一章就为这种手法奠定了基调。这一章分作八节,分别是八个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八个人分别对被邀请到印第安岛去这一事件进行了分析和联想。本章中读者对于每个人物的背景和性格有了初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读者开始进入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分享人物对世界的不同体会。

  随着故事的进展,视角的切换进一步向我们展现出了形形色色的人格和价值观。在同一件事情上读者可以看到布伦特小姐的清高与固执、维拉的浪漫气息和恐惧、沃格雷夫的老于世故、隆巴德的玩世不恭、阿姆斯特朗的瞻前顾后以及罗杰斯对秩序近乎偏执的追求。这种视角的变换使得人物不再是平面的人性的样本,而是不同生活态度的代表。读者不禁会随着布伦特小姐思考道德的含义、随着维拉体会爱情的无私和自私的矛盾、随着沃格雷夫看透世人百态、随着隆巴德体味及时行乐的'心情,跟阿姆斯特朗一样担心生活的种种陷阱或者欣赏罗杰斯身上体现的英国旧时代的余味。

  由于缺少作为故事主线的侦探及其探案过程,这部小说可以自如地展现一般侦探小说所缺少的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和感悟,使得读者可以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与书中人物的人生体悟发生共鸣。

  《无人生还》还融合了犯罪小说之外的故事类型。如文中对不少人物,特别是布伦特小姐和维拉的心理活动有着大段描写,有些段落接近意识流小说的写法。小说结尾处沃格雷夫的自述也采用了心理小说的常见手法。这种心理小说的典型特征深化了小说对人性的揭示。

读无人生还有感2

  一部令人反复思考每一处的推理小说,读完之后的我产生对犯罪与人性的重新定义。

  书中共有十个出场角色以及一个存在于是人脑海中、并对其身份不断思索的别墅主人,这样的设定无疑吸引我的眼球。从书的字面意思来看,这十人定将无一逃脱困境,于是阅读的关注点便转移到了“凶手到底是谁”这一问题当中,这是侦探小说都会有的一点,但这本书却更加富有魅力。

  我在第一遍阅读之后,认定凶手为倒数第二个死亡的隆巴德,但去百度搜索得到的结果与此不同,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是否准确,我又重新翻阅这本书,发现隆巴德并不是倒数第二个死亡,而是倒数第三个,阿姆斯特朗法官才是真正的策划者,最终他也选择了自杀来终结自己的生命。

  这些人都是有罪的,但他们的罪行都在法律的管辖之外,包括阿姆斯特朗法官,他也做了与他职业道德不符的事情,所以他便召集除他之外的其他九人,主导了这场看似是上帝的命令般的谋杀行动,最终是包括他在内的十个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以我现在的阅历,还不能读懂阿婆书中要表达的深层意思,而且这也不是一本英文版书籍,我想等我学好英语,体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在好好阅读这本书的英文版。

阿加莎侦探小说《无人生还》推荐

对于阿加莎的这本《无人生还》,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久闻其名,不曾一看。没看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我无意赘述。但是最终我还是看了。

看过之后我想给看过和没看过它的人一个看的理由。

基本信息先放一下:

建议留出整片的时间来阅读。武断一点来说,阅读所有的推理小说,都最好留出整片的时间来阅读。推理小说作为一种类型文学,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对案件事实的推理,这需要证据线索,而这些信息都藏于细节中,留出整片的时间阅读,可以使人更专心地寻找并记忆这些信息,并且整合起来,做出推理。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说这样未免太刻意,我还是先回答,随着书进行自己的推理完全是读者下意识的反应。

依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新星出版社这一版基本可以说是无功无过,但我没有看过英文原版,也不太了解翻译英文推理小说对于译者专业性的考验,不多置喙。如果大家觉得有更好的译本的话,不妨分享一下。当然,有能力读英文原版的话,是再好不过。然而我还做不到。

再有一个补充的话,就是不要在看书之前看相关的影视剧,那样真的会丧失很多乐趣。影视剧有三版,评价比较高的是BBC在2021年出的三集迷你剧,我也看了。总体来说还不错,但是由于可行性和观赏性之类的原因,对于杀人方式做了一定的改动。和看书前看了电影有类似的问题,看书后再看这部剧,由于提前知道剧情,可能会失去一些因未知而存有的乐趣,而且看书之后就难免会对剧情还原度有更高的要求 。

以下是我个人对于这本书的评价:

阿加莎的这本《无人生还》的评价一直是很高的,所以在读之前,我对它的期待也就很高。

我要说一下我之前的阅读状况。我各种书都读,不论好坏俗雅。但是有一个标准在:我觉得值得读的好书,是要列入计划的。其他的则随缘。

我经常随缘。这本书只是随缘中的一本。在我心中,推理小说不属于高雅文学。所以我不把它列入人生必读,它是消遣的东西,人总需要消遣,并不需要刻意地计划,它将自然而然地发生。暂时来说的话,松本清张除外(对我还没有读到东野圭吾)。

阿加莎根据一首(英国人)耳熟能详的童谣创作了这部作品,并且在事实逻辑上达成了一个闭环,甚至在情节结构上也巧夺天工,真的非常了不起。然而我的评价是,它很难,却并不完美。

我无法具体地列出,但它的确有很多地方,使我觉得不那么合理,不那么顺畅。无巧不成书的道理我懂,但是我读起来不舒服。还有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我认为在这次阅读中,我并不是一个吹毛求疵的读者。所以我觉得,你们可能也会有类似的感受。

我觉得许多人给它的评价过高了。但总体来说,我给《无人生还》高分。

台湾的唐诺先生有一句话:侦探小说是一个悖论,凶手需要聪明到设计出一个无人可破的诡计,又傻到只能用杀人来解决问题。

他一定没读过《无人生还》。

瓦格雷夫法官的作案动机大概可以给他答案。

你们想知道,也不妨去读一读。

最后我还想说一两句:侦探小说可以说有这么两大特征吧,满足人们追求正义的心理又满足人们对于犯罪的窥探欲。从人们追求正义这方面来讲,人们对于正义的诉求是无止境的,然而法律上的正义是有限的有时甚至与人们的预期完全相悖。侦探小说可以说是一种补偿。况且,杀人也是一种美学啊。赤裸裸的犯罪,比生活中的种种歧视打压,美丽多了。

《无人生还》读后感

《无人生还》读后感1

  “十个小兵人,外出去吃饭,一个被呛,还剩九个人……七个小兵人,用刀砍木棍;一个砍自己,还剩六个人……四个小兵人,出海去逞能;一个葬鱼腹,还剩三个人……两个小兵人,坐着晒太阳;一个被晒焦,只剩一个人。这个小兵人,孤单又影只;投缳上了吊,一个也没剩。”一切的阴谋都从这一首童谣开始。

  十、九、八……三、二、一小兵人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活着的人也在不断减少。一种亡的气息,一种在劫难逃的感觉慢慢逼近。这一切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骗局,一张网,一张凶手为每个人量身定做的天衣无缝的网。用不同的人名,不同的方式;将十个人聚集在一座岛上,一座荒岛上。此时,审判与亡就已开始。

  叮~~生命开始了倒计时。

  晚餐时分,一个不知名的声音开始控诉所有人的罪责。贵族少年撞人,管家夫妇拒给主人解药,女子引诱孩子向深海游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背负着人命,可却都是在法律范围内无法制裁的案件。于是,凶手顶着伸张正义——绝对的正义之名开始了他的谋杀。

  第一晚,一个人便在吃饭时了,第二个人中了氰化物,在昏迷之后长眠不醒了;接着第三个、第四个……每一个的亡方式都与那首童谣不径相同。这首英国的古老童谣成了贯穿小说的线索,也成了十个人的亡方式。

  耳旁似乎总有一个呓语式的童声,它在轻轻吟咏这歌谣,在漫不经心的语调中带着挥之不去的亡气息;犹如在童真的面庞上忽然出现嗜血的表情一般,让人在极端的对比中感动无形的痛苦。像被人噎住咽喉一样,不得喘息,无法逃脱。

  凶手就在十个人之间,没有人知道下一个的人会是谁。随着人数的减少,恐惧、彷徨、不安一点一点吞噬着自己的内心与理智,活的时间越长的人,罪恶也就越重。因为他最后所承受的不仅是亡的痛楚,更是精神的折磨;在绝境中的苟延残喘,去争取下一秒活命的可能。

  在《无人生还》当中,谋杀手段的巧奇自然不言而喻,整人的布局更是令人目眩神迷。但在华丽地作案手段之下,阿加莎?克里斯蒂对人性的了解,对人性的剖析更令人敬佩不已。这早已超越单纯的侦探解谜,步入了心里剖析的殿堂。

  在绝境中,有人心头坦然,因为多年来已无法承受负罪感所带来的痛苦;有人不以为然,因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下的罪行;有人惶然,以为自己所作所为并无过错,却真实地造成了他人的自杀;有人凄然,梦里都能看见去的无辜者不甘地模样。从贵族到底层,来到岛上的所有人都揭去了身份的伪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表露了最真实的一面。其中一部分人渴望生命,他们不惜利用一切代价来确保自己的平安,却在良心的谴责与幻像中送上了自己的命。可全部的人都在渴求解脱,或生或,被岁月掩盖了这么久的事实终究铺在了阳光下。

  在文章的最后,凶手交代了一切。根据事实,人们可以推断谁是凶手,可是那样不容松懈的境地,理性与判断力已经为零,每个人都是凶手。所以,十个小兵人,一个也没剩。

  人性的悲哀在文末的剖白中无法抑止。海中的荒岛犹如失落的人心,在罪错的反忍中变得无所凭依。文明在孤岛上荒芜,道德的流放地万物萧条,无人生还。

《无人生还》读后感2

  在很多侦探小说中,都会有那么几个人自诩为正义的化身,用血淋淋的屠刀来代替法律惩罚他认为的罪犯。看似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在你挥下屠刀的那一刻,你本质上跟他们也没什么区别了,也是个冷血无情的杀手。的确,这个社会总有黑暗的角落,总会有邪恶钻法律的空子逃脱制裁,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否定法律这个天平的价值,它的确不完美,但一直在改进。如果人人都不信任法律,都替天行道,那么这个社会存在的将是无休止的杀戮和血腥。

  读书的过程中我就在想,这场游戏中最先死去反而是最好的解脱,显然故事的最后作者也有着跟我同样的想法。甚至他所设计的所有人死亡的顺序,都是按照大家所犯的罪来排的,这也是他把自己放在最后的原因吧。

  这本书的凶手与其他的凶手不同,他不是一个复仇者,他的目的不是解决掉跟他有仇的人。而是一场审判,置身于法律之外的审判,凶手把这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人聚到一起,像是在完成一场特殊的仪式。是精神上的洗礼,还是心灵上的救赎,亦或是肉体上的解脱。

  这是一场精心的策划,巧妙的布局,甚至还有短暂同盟的建立,他了解所有人的故事,知道所有的人的弱点,并且十分善于利用这些。你会随着阅读一个一个的去怀疑凶手是不是他,而紧接着他就会用死亡证明凶手另有其人。凶手在文章的最后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自居,我想如果杀人是合法的那么他确实做到了,这确实是一场完美的杀人游戏。如果没有全书最后的哪一章节,想必这会成为一桩永远无法解开的悬案。

  我也看了很多评论,看见大家说的一些bug

  1.法官红泥装死那个我觉得虽有点问题,但是依然有理可循,因为毕竟当时已经没有电了,法官为了能更好的掩饰过去提议的用蜡烛,最后死亡的时候身边才两根,大晚上狂风大作烛光摇曳,没有近身检查从而被瞒过是有可能的。另外就算被发现,他是可以改变后面计划的。

  2.所有犯罪过程并非事先百分百设计好,法官根据自己的设想和实际进展进行下一步行动,只不过他进行得比较顺利、或者说,也许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顺利,咱们最后看到的结果maybe是法官的方案B、C甚至是D!只是他把他的成功记录下来,而非有些人说的“怎么事情都按他想的发展”、“如果某某某没有按他所想的发展他就不能完成谋杀了”。事实是,如果没有按他所想发展,他会改用另一种方法完成计划的~当然,不可否认主角必须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机敏睿智,是个犯罪的艺术家!

  3.法官的信是在做完所有事情(除了自杀)以后记录的,而不是自己预先写下过程而按其实施的,所以说什么“如果被害者没怎么怎么样,就不能按照童谣完成谋杀”之类的话,从逻辑上就是错误的,理论上法官有自己大体的犯罪设计,但是绝没有预言某个人在某个时刻怎么样,只是在合适机会用童谣内的方式下手,靠着自己的超强大脑完成完美谋杀。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是一场十个“罪人”的“受罚”之旅…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总是有那么一截灰色地带去考验人性。?最后死去的不是凶手,但是凶手确实在最后死去。

《无人生还》读后感3

  《无人生还》是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最满意的一本小说,也是读者评价最高的一本。

  阿加莎·克里斯蒂以“侦探女王”的称号享誉全球。这一王冠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1971年“加冕”。阿加莎的侦探系列作品被翻译成130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20亿册,在她之上的只有莎士比亚和《圣经》。这本《无人生还》又是其中“最好”的一本,它的质量毋庸置疑。

  小说中,阿加莎将凶杀场所放在一座孤岛上,岛上有一幢豪华庄园。通过故事人物的反复探索,作者告诉读者,小岛是一个封闭空间——一个巨大的“密室”,外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所以,这是一个“完美谋杀”的故事构架,即蓄谋已久,无懈可击的高智商谋杀。——直到最后,也没人侦破案件,是凶手自己揭示了真相。

  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是一首童谣“十个印第安小男孩”。童谣中一个“印第安小男孩”的死对应一件谋杀。十句歌词,十个“印第安小男孩”死亡,对应岛上的十件谋杀。“印第安小男孩”的`死法各有不同,也依照顺序各自对应十种谋杀方式。

  岛上的十个人通通被“谋杀”,最后无人生还,包括凶手。谁是凶手?作案动机是什么?作案方式是什么?阿加莎似乎没有打算让读者解开谜题,这是侦探小说的一大特征,文字给出的信息不完整,障眼法重重误导读者。最后由作者抽丝剥茧,揭露谜底。

  这是一部构思精妙的小说,体现了阿加莎高超的叙述技巧。作者创造了十个人物,每个人物性格各异,有各自的背景故事,他们的背景故事和被谋杀密切相关。十个人在谋杀接连发生的过程中,他们的反应,猜疑,对策。这些信息不是简简单单地堆积,而是彼此交织。它们存在逻辑关系,相互作用。它们有主次,轻重,既要条理清晰,又要让读者接收到适量的信息。既要迷雾重重,又要合情合理。阿加莎对本书评述道:“我比任何评论家都更清楚这本书创作历程之艰辛。”

  故事中的十个人,每一个都有罪,都曾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最后在孤岛上全部受到了惩罚。罪孽越重的人死得越晚,不仅要面对死亡,还有对死亡的恐惧,良心的折磨。

  上岛以前,对于过去的罪恶,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的说辞。他们逃脱了应有的惩罚,将罪恶的秘密掩埋心底,继续生活。他们或许会受到良心谴责,但仅此还远远不够,他们必须偿命,正义才能得以伸张。——十个人住进庄园不久,留声机的宣判已经揭示了凶手的作案动机:为法律的缺位伸张正义。

  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人都渴望被其他人认可。现实中,没有人愿意做坏人,他们永远有看似充分的理由,在犯罪的同时接受自己。人都有阴暗一面,有时候会在无意识中实施犯罪。人性的阴暗并非与生俱来,它们大多产生于生活,反映的还是社会的阴暗面。

  读者也应从故事中看到自身的矛盾。每个人都做过有愧良心的事,同时也有安慰自己的一套话术。许多时候,人们都能够逃脱审判。但他们的良心未必总能饶恕自己,除非他们已经成为真正的坏人。

  小说也有缺憾。从故事的逻辑上,凶手对受害者的预判过于精准,与他所能够收集到的信息不对等。此外,推理小说对文学技巧要求不高,如果对阿加莎的文采再做要求,未免显得吹毛求疵。(汪磊)

《无人生还》读后感4

  据说犯罪是人类的原始欲望,所以如福尔摩斯般的刑侦人员也梦想着有朝一日犯一次高效率的罪。而当他这个梦想最终实现时,小福同志握着精致光亮的作案工具的手也不禁微微颤抖。

  不过相比于柯南道尔,他的同胞兼同行阿加莎女士写起犯罪来更加地迷人而优雅。英国人那种古怪的性情在她的笔下转化为一种精细的变态。那些鲜血淋漓的故事在她讲来,沉稳而缓慢,带着英国的雾气,阴冷潮湿,慢慢地在你周围弥漫。

  阿加莎的作品中,除去题材本身就偏灵异而非罪案的《死亡之犬》,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也最让人惊叹于犯罪的精巧迷人的,就是这部《无人生还》了吧。

  《无人生还》的故事正如阿加莎所最擅长的那种,一群人因为某种原因被困在一个地方,谁也出不去,而凶手就在其中,人一个个死去,未知的恐惧紧紧相逼。后来的金田一、柯南之类不过都是从阿加莎这里学到了这种手法。在这个故事中,十个人分别受邀来到一座孤岛度假,但很快的,他们发现这是一场阴谋。在一卷播放的录像带里,一个陌生的声音历数每个人的罪行,表示要一个个杀掉这些人来洗涤罪恶。可是这时孤岛与外面的联络方式已经完全切断,没有人出得去也没有人进得来。凶手一定就在他们之中,于是猜疑、合作、愤恨、抱怨,人在面临绝境时的种种开始本能地上演。而随着一首诡异的歌谣,十个人陆续地以童谣中所唱的方式死去,而每死一个人,放置在客厅中的十个小瓷人就消失一个,恐怖就这样蔓延开来。十人中最后剩下的女教师枪杀了一个同伴后,在精神恍惚仿佛看见了已死了的人,最终上吊自杀了,但很显然,她不是那个凶手:

  她打开门……倒抽了一口凉气……那是什么悬挂在天花板的钩子上?一条结好了活扣的绳套?还有一把椅子摆在下面,一把能一脚踢开的椅子……这就是雨果要她做的……当然也是那首诗的最后一行。“一个也上吊,十个小印第安孩子全都命归西天……”小瓷人从她手里掉下,它滚动了几下,撞碎在壁炉边。维拉机械地向前走去。这才是结局——这就是那只冰冷的湿手(当然是西里尔的手)曾经触到她喉咙的地方……“你能游到那块礁石去,西里尔……”这是谋杀——多么简单的谋杀。可是以后你永远也忘记不了……她登上椅子,眼睛像梦游者似地茫然凝视着前方……她把绳套套在自己脖子上。雨果在那里注视着她,看着她走上这条她命中注定的道路。

  她踢开了椅子……

  当警察到达这个孤岛时,只发现了一首诡异的歌谣与十具按歌谣方式死去的尸体,也没有任何人离开过这座孤岛的痕迹。读到这儿迷题似乎变得不可解,可是阿加莎却依旧泰然自若地给了整个故事一个合理的解释。

  如果说柯南道尔身上有着英国人认真而可爱的一面,那么阿加莎笔下的故事则表现了英国人的另一面。在柯南道尔的笔下,这个世界是清晰明亮的所有的犯罪都是可以破解的,这个世界是值得信任的,而阿加莎笔下,这个世界则多了太多的不确定,真正让人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无限的未知。在阿加莎的故事里,你会忽然理解为何古板严肃的英国会有吸血鬼的故事,会有那么多的古堡传说。那是一种在伦敦的大雾里时隐时现的潜在欲望,正如开膛手杰克夜行于街头时所挟的那把明亮锋利的手术刀。

《无人生还》读后感5

  前天刚读完《无人生还》,继《东方快车谋杀案》后看过的又一本阿加莎的侦探小说,译者夏阳,翻译得很不错,流畅自如,能享受到阅读的快感,比起那些翻译名著的学究派译者来说,实在好太多,所以阅读的速度还比较快,。

  想不到布置这场天衣无缝的谋杀案居然是那个法官,他实际上是装死,装死,这一点很关键,不然后面那些诡异的事也得不到解释,阿加莎实际上一直在书中营造一种气氛,她对读者的心里感受和节奏把握地很到位,让读者很容易陷入她营造的氛围之中,岛上每个人竟然能按照法官,或者说作者精心布置的局按童谣顺序死去,有点难以接受,因为任何一点插曲就能打乱这场布局,除非法官真能预知未来,但有一点很肯定,这十个人真正死于各人的良心,所以才会轻易落入法官布置的圈套中。

  法官实际上把杀人当成了艺术,这更让我觉得恐怖,这十个人确实是逃过了灰色地带的法律,但是法官也无权利把自己当做上帝一样对其他人做出判决,我仍然觉得生命比任何一切都重要,为了这场精心布置的杀人游戏,把人的生命玩弄于股掌,心理变态的高智商人喜欢做这种事,所以我觉得布置这场死亡游戏的法官是可怕的,更何况法官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这么多人陪死估计也算是临死前的最后一场狂欢,我不知道这能否称人性中自私的一面,法官自私的一面。

  而且我们应该尊重人性幽微和侥幸的一面,十个人虽然侥幸逃脱法律制裁,但是他们其实也一直在接受着良心上的煎熬,这其实比死更难受,我不知道死亡对他们会不会是一场解脱,虽然这种死去的方式从心理上来讲在我觉得太过残忍,原谅我对这十个人所怀抱的同情心。

  当然,法官的心理学用的很巧妙,利用各种布置给人以暗示,特别是女教师海藻那段,以及十个小泥人一个接一个变少的那段,我似乎也体会到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会被骗入传销,轻易被**,人的确是很容易被控制的,这在我之前看了一些那多的悬疑小说中就有发现,感觉心理学是一门很值得探讨也很可怕的课程,但是最后一页有个地方没看懂,法官自己给自己开枪,又说检查不出他的具体死亡时间,这是为什么呢。

  世界上存在这样把生命当做游戏的人,实在可怕,但似乎好多美国一些电影就喜欢弄这种,顶着一个堂而皇之的伟大目的,把一群人放在一个迷宫或者一个荒岛做一个生存test之类的,像网络游戏一样,接受各种任务和挑战,怪物,细菌什么的,一路不断有人死去,最后活着的人才能逃离,布置这一切的人是非常不人道的,人的生命不该是一种手段,而且,人性经不起考验和测试,所以,当十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时,相互猜疑是人性正常的反应

  当然,法官能部好这个精美的局,获取医生的信任首先是前提,医生也是一个很主要的人物,他竟然就那么信任法官,把法官装死,看来他们在某个时刻已经达成一致认为其中有个人是凶手,然后按照法官的指示让凶手原形毕露。

  回头来看,法官确实是最值得怀疑,因为在他假死之前,他一直在有意无意主导和控制着所有人的一切,其他人的行动想法都是受他指示和掌控,如此才能按照他的剧本走。

《[无人生还][2021][全集][日剧]》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XPdkL3UZalykJ59eExdHA?pwd=lrzn 提取码:lrzn 

故事发生在1939年的8月,八名身处世界各地,互相并不认识的人在同一时间收到了欧文夫妇的来信,信中热情的邀请他们前往位于德文海岸附近的士兵岛上做客,在这里,这对夫妻拥有一幢非常豪华的别墅。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我整理的《无人生还》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无人生还》读后感1

  “十个小兵人,外出去吃饭,一个被呛,还剩九个人……七个小兵人,用刀砍木棍;一个砍自己,还剩六个人……四个小兵人,出海去逞能;一个葬鱼腹,还剩三个人……两个小兵人,坐着晒太阳;一个被晒焦,只剩一个人。这个小兵人,孤单又影只;投缳上了吊,一个也没剩。”一切的阴谋都从这一首童谣开始。

  十、九、八……三、二、一小兵人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活着的人也在不断减少。一种亡的气息,一种在劫难逃的感觉慢慢逼近。这一切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骗局,一张网,一张凶手为每个人量身定做的天衣无缝的网。用不同的人名,不同的方式;将十个人聚集在一座岛上,一座荒岛上。此时,审判与亡就已开始。

  叮~~生命开始了倒计时。

  晚餐时分,一个不知名的声音开始控诉所有人的罪责。贵族少年撞人,管家夫妇拒给主人解药,女子引诱孩子向深海游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背负着人命,可却都是在法律范围内无法制裁的案件。于是,凶手顶着伸张正义——绝对的正义之名开始了他的谋杀。

  第一晚,一个人便在吃饭时了,第二个人中了氰化物,在昏迷之后长眠不醒了;接着第三个、第四个……每一个的亡方式都与那首童谣不径相同。这首英国的古老童谣成了贯穿小说的线索,也成了十个人的亡方式。

  耳旁似乎总有一个呓语式的童声,它在轻轻吟咏这歌谣,在漫不经心的语调中带着挥之不去的亡气息;犹如在童真的面庞上忽然出现嗜血的表情一般,让人在极端的对比中感动无形的痛苦。像被人噎住咽喉一样,不得喘息,无法逃脱。

  凶手就在十个人之间,没有人知道下一个的人会是谁。随着人数的减少,恐惧、彷徨、不安一点一点吞噬着自己的内心与理智,活的时间越长的人,罪恶也就越重。因为他最后所承受的不仅是亡的痛楚,更是精神的折磨;在绝境中的苟延残喘,去争取下一秒活命的可能。

  在《无人生还》当中,谋杀手段的巧奇自然不言而喻,整人的布局更是令人目眩神迷。但在华丽地作案手段之下,阿加莎?克里斯蒂对人性的了解,对人性的剖析更令人敬佩不已。这早已超越单纯的侦探解谜,步入了心里剖析的殿堂。

  在绝境中,有人心头坦然,因为多年来已无法承受负罪感所带来的痛苦;有人不以为然,因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下的罪行;有人惶然,以为自己所作所为并无过错,却真实地造成了他人的自杀;有人凄然,梦里都能看见去的无辜者不甘地模样。从贵族到底层,来到岛上的所有人都揭去了身份的伪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表露了最真实的一面。其中一部分人渴望生命,他们不惜利用一切代价来确保自己的平安,却在良心的谴责与幻像中送上了自己的命。可全部的人都在渴求解脱,或生或,被岁月掩盖了这么久的事实终究铺在了阳光下。

  在文章的最后,凶手交代了一切。根据事实,人们可以推断谁是凶手,可是那样不容松懈的境地,理性与判断力已经为零,每个人都是凶手。所以,十个小兵人,一个也没剩。

  人性的悲哀在文末的剖白中无法抑止。海中的荒岛犹如失落的人心,在罪错的反忍中变得无所凭依。文明在孤岛上荒芜,道德的流放地万物萧条,无人生还。

《无人生还》读后感2

  在很多侦探小说中,都会有那么几个人自诩为正义的化身,用血淋淋的屠刀来代替法律惩罚他认为的罪犯。看似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在你挥下屠刀的那一刻,你本质上跟他们也没什么区别了,也是个冷血无情的杀手。的确,这个社会总有黑暗的角落,总会有邪恶钻法律的空子逃脱制裁,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否定法律这个天平的价值,它的确不完美,但一直在改进。如果人人都不信任法律,都替天行道,那么这个社会存在的将是无休止的杀戮和血腥。

  读书的过程中我就在想,这场游戏中最先死去反而是最好的解脱,显然故事的最后作者也有着跟我同样的想法。甚至他所设计的所有人死亡的顺序,都是按照大家所犯的罪来排的,这也是他把自己放在最后的原因吧。

  这本书的凶手与其他的凶手不同,他不是一个复仇者,他的目的不是解决掉跟他有仇的人。而是一场审判,置身于法律之外的审判,凶手把这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人聚到一起,像是在完成一场特殊的仪式。是精神上的洗礼,还是心灵上的救赎,亦或是肉体上的解脱。

  这是一场精心的策划,巧妙的布局,甚至还有短暂同盟的建立,他了解所有人的故事,知道所有的人的弱点,并且十分善于利用这些。你会随着阅读一个一个的去怀疑凶手是不是他,而紧接着他就会用死亡证明凶手另有其人。凶手在文章的最后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自居,我想如果杀人是合法的那么他确实做到了,这确实是一场完美的杀人游戏。如果没有全书最后的哪一章节,想必这会成为一桩永远无法解开的悬案。

  我也看了很多评论,看见大家说的一些bug

  1.法官红泥装死那个我觉得虽有点问题,但是依然有理可循,因为毕竟当时已经没有电了,法官为了能更好的掩饰过去提议的用蜡烛,最后死亡的时候身边才两根,大晚上狂风大作烛光摇曳,没有近身检查从而被瞒过是有可能的。另外就算被发现,他是可以改变后面计划的。

  2.所有犯罪过程并非事先百分百设计好,法官根据自己的设想和实际进展进行下一步行动,只不过他进行得比较顺利、或者说,也许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顺利,咱们最后看到的结果maybe是法官的方案B、C甚至是D!只是他把他的成功记录下来,而非有些人说的“怎么事情都按他想的发展”、“如果某某某没有按他所想的发展他就不能完成谋杀了”。事实是,如果没有按他所想发展,他会改用另一种方法完成计划的~当然,不可否认主角必须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机敏睿智,是个犯罪的艺术家!

  3.法官的信是在做完所有事情(除了自杀)以后记录的,而不是自己预先写下过程而按其实施的,所以说什么“如果被害者没怎么怎么样,就不能按照童谣完成谋杀”之类的话,从逻辑上就是错误的,理论上法官有自己大体的犯罪设计,但是绝没有预言某个人在某个时刻怎么样,只是在合适机会用童谣内的方式下手,靠着自己的超强大脑完成完美谋杀。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是一场十个“罪人”的“受罚”之旅…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总是有那么一截灰色地带去考验人性。?最后死去的不是凶手,但是凶手确实在最后死去。

《无人生还》读后感3

  《无人生还》是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最满意的一本小说,也是读者评价最高的一本。

  阿加莎·克里斯蒂以“侦探女王”的称号享誉全球。这一王冠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1971年“加冕”。阿加莎的侦探系列作品被翻译成130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20亿册,在她之上的只有莎士比亚和《圣经》。这本《无人生还》又是其中“最好”的一本,它的质量毋庸置疑。

  小说中,阿加莎将凶杀场所放在一座孤岛上,岛上有一幢豪华庄园。通过故事人物的反复探索,作者告诉读者,小岛是一个封闭空间——一个巨大的“密室”,外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所以,这是一个“完美谋杀”的故事构架,即蓄谋已久,无懈可击的高智商谋杀。——直到最后,也没人侦破案件,是凶手自己揭示了真相。

  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是一首童谣“十个印第安小男孩”。童谣中一个“印第安小男孩”的死对应一件谋杀。十句歌词,十个“印第安小男孩”死亡,对应岛上的十件谋杀。“印第安小男孩”的`死法各有不同,也依照顺序各自对应十种谋杀方式。

  岛上的十个人通通被“谋杀”,最后无人生还,包括凶手。谁是凶手?作案动机是什么?作案方式是什么?阿加莎似乎没有打算让读者解开谜题,这是侦探小说的一大特征,文字给出的信息不完整,障眼法重重误导读者。最后由作者抽丝剥茧,揭露谜底。

  这是一部构思精妙的小说,体现了阿加莎高超的叙述技巧。作者创造了十个人物,每个人物性格各异,有各自的背景故事,他们的背景故事和被谋杀密切相关。十个人在谋杀接连发生的过程中,他们的反应,猜疑,对策。这些信息不是简简单单地堆积,而是彼此交织。它们存在逻辑关系,相互作用。它们有主次,轻重,既要条理清晰,又要让读者接收到适量的信息。既要迷雾重重,又要合情合理。阿加莎对本书评述道:“我比任何评论家都更清楚这本书创作历程之艰辛。”

  故事中的十个人,每一个都有罪,都曾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最后在孤岛上全部受到了惩罚。罪孽越重的人死得越晚,不仅要面对死亡,还有对死亡的恐惧,良心的折磨。

  上岛以前,对于过去的罪恶,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的说辞。他们逃脱了应有的惩罚,将罪恶的秘密掩埋心底,继续生活。他们或许会受到良心谴责,但仅此还远远不够,他们必须偿命,正义才能得以伸张。——十个人住进庄园不久,留声机的宣判已经揭示了凶手的作案动机:为法律的缺位伸张正义。

  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人都渴望被其他人认可。现实中,没有人愿意做坏人,他们永远有看似充分的理由,在犯罪的同时接受自己。人都有阴暗一面,有时候会在无意识中实施犯罪。人性的阴暗并非与生俱来,它们大多产生于生活,反映的还是社会的阴暗面。

  读者也应从故事中看到自身的矛盾。每个人都做过有愧良心的事,同时也有安慰自己的一套话术。许多时候,人们都能够逃脱审判。但他们的良心未必总能饶恕自己,除非他们已经成为真正的坏人。

  小说也有缺憾。从故事的逻辑上,凶手对受害者的预判过于精准,与他所能够收集到的信息不对等。此外,推理小说对文学技巧要求不高,如果对阿加莎的文采再做要求,未免显得吹毛求疵。(汪磊)

《无人生还》读后感4

  据说犯罪是人类的原始欲望,所以如福尔摩斯般的刑侦人员也梦想着有朝一日犯一次高效率的罪。而当他这个梦想最终实现时,小福同志握着精致光亮的作案工具的手也不禁微微颤抖。

  不过相比于柯南道尔,他的同胞兼同行阿加莎女士写起犯罪来更加地迷人而优雅。英国人那种古怪的性情在她的笔下转化为一种精细的变态。那些鲜血淋漓的故事在她讲来,沉稳而缓慢,带着英国的雾气,阴冷潮湿,慢慢地在你周围弥漫。

  阿加莎的作品中,除去题材本身就偏灵异而非罪案的《死亡之犬》,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也最让人惊叹于犯罪的精巧迷人的,就是这部《无人生还》了吧。

  《无人生还》的故事正如阿加莎所最擅长的那种,一群人因为某种原因被困在一个地方,谁也出不去,而凶手就在其中,人一个个死去,未知的恐惧紧紧相逼。后来的金田一、柯南之类不过都是从阿加莎这里学到了这种手法。在这个故事中,十个人分别受邀来到一座孤岛度假,但很快的,他们发现这是一场阴谋。在一卷播放的录像带里,一个陌生的声音历数每个人的罪行,表示要一个个杀掉这些人来洗涤罪恶。可是这时孤岛与外面的联络方式已经完全切断,没有人出得去也没有人进得来。凶手一定就在他们之中,于是猜疑、合作、愤恨、抱怨,人在面临绝境时的种种开始本能地上演。而随着一首诡异的歌谣,十个人陆续地以童谣中所唱的方式死去,而每死一个人,放置在客厅中的十个小瓷人就消失一个,恐怖就这样蔓延开来。十人中最后剩下的女教师枪杀了一个同伴后,在精神恍惚仿佛看见了已死了的人,最终上吊自杀了,但很显然,她不是那个凶手:

  她打开门……倒抽了一口凉气……那是什么悬挂在天花板的钩子上?一条结好了活扣的绳套?还有一把椅子摆在下面,一把能一脚踢开的椅子……这就是雨果要她做的……当然也是那首诗的最后一行。“一个也上吊,十个小印第安孩子全都命归西天……”小瓷人从她手里掉下,它滚动了几下,撞碎在壁炉边。维拉机械地向前走去。这才是结局——这就是那只冰冷的湿手(当然是西里尔的手)曾经触到她喉咙的地方……“你能游到那块礁石去,西里尔……”这是谋杀——多么简单的谋杀。可是以后你永远也忘记不了……她登上椅子,眼睛像梦游者似地茫然凝视着前方……她把绳套套在自己脖子上。雨果在那里注视着她,看着她走上这条她命中注定的道路。

  她踢开了椅子……

  当警察到达这个孤岛时,只发现了一首诡异的歌谣与十具按歌谣方式死去的尸体,也没有任何人离开过这座孤岛的痕迹。读到这儿迷题似乎变得不可解,可是阿加莎却依旧泰然自若地给了整个故事一个合理的解释。

  如果说柯南道尔身上有着英国人认真而可爱的一面,那么阿加莎笔下的故事则表现了英国人的另一面。在柯南道尔的笔下,这个世界是清晰明亮的所有的犯罪都是可以破解的,这个世界是值得信任的,而阿加莎笔下,这个世界则多了太多的不确定,真正让人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无限的未知。在阿加莎的故事里,你会忽然理解为何古板严肃的英国会有吸血鬼的故事,会有那么多的古堡传说。那是一种在伦敦的大雾里时隐时现的潜在欲望,正如开膛手杰克夜行于街头时所挟的那把明亮锋利的手术刀。

《无人生还》读后感5

  前天刚读完《无人生还》,继《东方快车谋杀案》后看过的又一本阿加莎的侦探小说,译者夏阳,翻译得很不错,流畅自如,能享受到阅读的快感,比起那些翻译名著的学究派译者来说,实在好太多,所以阅读的速度还比较快,。

  想不到布置这场天衣无缝的谋杀案居然是那个法官,他实际上是装死,装死,这一点很关键,不然后面那些诡异的事也得不到解释,阿加莎实际上一直在书中营造一种气氛,她对读者的心里感受和节奏把握地很到位,让读者很容易陷入她营造的氛围之中,岛上每个人竟然能按照法官,或者说作者精心布置的局按童谣顺序死去,有点难以接受,因为任何一点插曲就能打乱这场布局,除非法官真能预知未来,但有一点很肯定,这十个人真正死于各人的良心,所以才会轻易落入法官布置的圈套中。

  法官实际上把杀人当成了艺术,这更让我觉得恐怖,这十个人确实是逃过了灰色地带的法律,但是法官也无权利把自己当做上帝一样对其他人做出判决,我仍然觉得生命比任何一切都重要,为了这场精心布置的杀人游戏,把人的生命玩弄于股掌,心理变态的高智商人喜欢做这种事,所以我觉得布置这场死亡游戏的法官是可怕的,更何况法官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这么多人陪死估计也算是临死前的最后一场狂欢,我不知道这能否称人性中自私的一面,法官自私的一面。

  而且我们应该尊重人性幽微和侥幸的一面,十个人虽然侥幸逃脱法律制裁,但是他们其实也一直在接受着良心上的煎熬,这其实比死更难受,我不知道死亡对他们会不会是一场解脱,虽然这种死去的方式从心理上来讲在我觉得太过残忍,原谅我对这十个人所怀抱的同情心。

  当然,法官的心理学用的很巧妙,利用各种布置给人以暗示,特别是女教师海藻那段,以及十个小泥人一个接一个变少的那段,我似乎也体会到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会被骗入传销,轻易被**,人的确是很容易被控制的,这在我之前看了一些那多的悬疑小说中就有发现,感觉心理学是一门很值得探讨也很可怕的课程,但是最后一页有个地方没看懂,法官自己给自己开枪,又说检查不出他的具体死亡时间,这是为什么呢。

  世界上存在这样把生命当做游戏的人,实在可怕,但似乎好多美国一些电影就喜欢弄这种,顶着一个堂而皇之的伟大目的,把一群人放在一个迷宫或者一个荒岛做一个生存test之类的,像网络游戏一样,接受各种任务和挑战,怪物,细菌什么的,一路不断有人死去,最后活着的人才能逃离,布置这一切的人是非常不人道的,人的生命不该是一种手段,而且,人性经不起考验和测试,所以,当十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时,相互猜疑是人性正常的反应

  当然,法官能部好这个精美的局,获取医生的信任首先是前提,医生也是一个很主要的人物,他竟然就那么信任法官,把法官装死,看来他们在某个时刻已经达成一致认为其中有个人是凶手,然后按照法官的指示让凶手原形毕露。

  回头来看,法官确实是最值得怀疑,因为在他假死之前,他一直在有意无意主导和控制着所有人的一切,其他人的行动想法都是受他指示和掌控,如此才能按照他的剧本走。

无人生还的作品评价

如果高度的悬疑对读者的脑力是谋杀,那么阅读本书的读者需要小心:也许所有的人都会迷失在作者的圈套里,最终无人生还。
——大袖遮天(著名恐怖小说作家)
紫薇朱槿是个很狡猾的作者,《无人生还》的前300页,她构筑了一个个无法解释的“不可能犯罪”谜题,但在最后30页,她却轻而易举地颠覆了我所有试图作出的猜想。
——庄秦(著名恐怖小说作家)
《无人生还》是一本让人很难放松的小说,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被作者的构思带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而且解释密室失踪案的角度非常的新奇,像是一扇新的窗,给我们一个新的视线。
——红娘子(著名恐怖、言情小说家)
毫无疑问,这是一篇极吸引我的小说,一系列的失踪和谋杀,像梦魇一般纠缠着我。看书的过程中,我就像是深陷迷宫之中,身处一个奇妙而恐怖的境地,令我情不自禁地想要去追寻谜底。真是上上之作。
——夷梦(新锐恐怖悬疑小说家)

本文标题: 有人看过小说《无人生还》,如何评价这本书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24815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最近看完了《宠物公墓》有人一起深挖一下情节的嘛各位对土豆三部曲有什么吐槽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