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浅谈鲁迅文章的创造性》!!!老师让我们写啊我看鲁迅小说,作者:范美忠,转自新浪,鲁迅是如此独特,如此博大,以至于...
跪求《浅谈鲁迅文章的创造性》!!!老师让我们写啊
我看鲁迅小说
作者:范美忠
转自新浪
鲁迅是如此独特,如此博大,以至于人们对他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单就他的文学创作而论,从他还在世的时候开始,赞扬的固然居多,但也不是没有异议的声音,比如阿英就对他的野草提出质疑,而还有人说阿Q的时代已经过去。到了共和国时期的前三十年,由于鲁迅被政治化,人们在没有学术自由的情况下对他的研究当然也只有象封建时代学者对四书五经的研究或者象当时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一样,只有颂扬的义务,而没有自由批评的权力,直到七八年以后,在文学领域终于有了相对较为自由的批评空间,人们开始对过去的文学史进行重新的审视,而对鲁迅的怀疑和攻击一直没有断过,就我了解的来讲,对他的文学成就的质疑可以分别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夏志清和王朔为代表(据说有个乌烟瘴气鸟博士葛红兵,为二十世纪文学写了一分悼词,其中对鲁迅进行了酷评,本来这种鸟人的文章我根本没有兴趣看,但为了今天这篇文章我在google上搜来看了一下,一贯喜欢酷评和胡说八道的我都受不了了,居然有比谢有顺更乱七八糟的批评家,前不久我处于对谢《十部作品,五个问题》的愤怒写了一篇批驳文章,现在我以谢有顺为参照,象他一样胡说八道或者更胡说八道的文章我就不作出回应性批评,为那样的投机和疯癫症患者浪费时间真不值得。他们比王朔还流氓得多,因为王朔至少还自称是流氓,没有装出一幅悲痛欲绝的义愤面孔,虽然不讲逻辑,但比前面提到的两位还象人样一些,本来,我早该对这些批评作出回应,但一方面考虑到不能因为这些垃圾浪费时间,二来是因为他们的目的并非为了文学批评,不过是为了引人注目为了出名,你如果关注他就正好中计了,你批得越厉害他越高兴,现代这个社会的人怕的不是人骂他,而是人们不理他,越多人骂他他越高兴,至于骂他婊子或者流氓他是不在乎的,就是这篇文章我也不是为了批驳他们,而是在正面立论的过程中顺带给他们两耳光而已,正好也把他们作为批评的靶子)。夏志清对鲁迅的质疑主要是认为鲁迅不该把那么对时间用在毫无价值的杂文上,而且从小说的角度来说,认为鲁迅不该把文学作为工具,太干预生活了,具体到阿Q正传则认为它结构呆板。总之,在他眼中,张爱玲和钱钟书都是了不得的人物,而鲁迅则不过如此;虽然大家说对王朔的批评当不得真,实际上他也的确不是严肃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但他提到鲁迅没写长篇的问题却不仅是他一个人对鲁迅的批评,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就连鲁迅的崇拜者也觉得没有一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史诗性作品好象真是一个缺陷,所以他们千方百计进行辩护,说鲁迅本有写长篇的打算,只是因为后来忙于写杂文进行战斗才没有写,而钱钟书则认为鲁迅不适合写长篇,《阿Q正传》写得长了点,都就已经不太好了。
总的来讲,对鲁迅的散文的成就大家好象都没有什么怀疑,而在高层次的读者群当中,大家对《野草》推崇尤高,由于我此前已经写过一篇《我看鲁迅散文》,这里不多谈,而他的杂文放在以后来谈,这里专就他的小说分几个问题来进行论述。一是鲁迅小说和中国传统小说的关系;二是鲁迅小说和当时世界文学的关系,三是鲁迅小说和同时代作家小说的比较,四是鲁迅小说的成就和特点分析,五是鲁迅小说的现代价值;六是回应对鲁迅小说的批评。
一:鲁迅小说与中国小说传统的关系
客观地讲,如果要对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学成就进行评价的话,那么可以说散文的成就最大,而由于曹禺,老舍等人的创作,戏剧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对诗歌和小说似乎就评价比较低了,诗歌的问题是在于中国有着辉煌的古诗成就作为参照,而现代诗歌自身由于脱离了古诗传统,实际上相当年轻和不成熟;小说的情形略有不同,虽然与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经历的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迷茫一代等深厚的小说传统相比,中国的小说传统仍然显得薄弱,但毕竟还不象新诗那样毫无基础,唐宋传奇可以视为精致的短篇小说,而以尤其明清以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和一定程度上的城市和市民社会的形成,白话小说相当繁盛,我觉得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以《金瓶梅》,《红楼梦》,《贪欢报》等为代表的色情,言情小说;一类是《三国演义》《水浒》这样的历史英雄传奇或者演义小说,还有一类是三言二拍为代表的市民趣味的小说。那么鲁迅从这些小说里面吸取了什么吗?没有!客观地讲,我觉得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总的来讲跟传统还是一种断裂的关系,他们更多地是向欧洲的小说学习,而对传统基本没有什么继承,当然这里是仅就严肃文学的层面而言,武侠和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显然例外。如果要说鲁迅的小说从中国传统小说里学习了什么的话,也只有从他高度评价《儒林外史》这个角度来看,从《孔乙几》里面很可以见到影响,一方面是对旧式知识分子的怜悯和讽刺,另一方面是在刻画人物方面并非象西方小说那样大段大段的描写,而是抓住最具特点的地方寥寥几笔传写精神。另外他曾专门研究小说史,也曾编辑过《唐宋传奇集》,他用笔的精练是否受了唐宋传奇的影响呢?
二:鲁迅小说与当时世界文学的关系
由于鲁迅的社会关怀太强烈,所以他不可能是为文学而文学的人,再加上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所以鲁迅虽然对西方刚经历了的世纪末文学思潮非常了解,但他显然不可能走那条道路,他更多地是接近俄罗斯和东欧文学,而他又曾经留学日本,对日本文学当然很了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肯定受了下面一些作家的影响,他自己曾说喜欢妥斯绥耶夫斯基,我觉得他受妥氏的影响或者说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于:一方面是对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灵魂的关注,在他的所有小说里面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影响,另外就是他自己所说的“安特莱夫式的阴冷”,这主要是体现在整个小说的色调和氛围上,尤其《药》,《祝福》,《孤独者》,《在酒楼上》都体现得比较明显,当然,所有的小说实际上都有这个特征。从关注小人物的不幸和专注于短篇小说来讲,是否跟契诃夫也有一定的关系呢?这还有待研究,至于《狂人日记》的标题虽然借用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名字,但从内容和风格来讲,他的小说与屠的明丽优美浪漫抒情倒并没有共同之处。至于日本文学,可以很明显看出来的是夏目漱石的幽默和讽刺风格的痕迹,另外他还翻译过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而芥川正是以短篇小说见长,关注的也是小人物,当然更多是日常生活的事件,跟鲁迅小说的史诗特征还是多少有些不同。从我目前的知识来讲,我能够发现的鲁迅可能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也就这些了。由于鲁迅一贯的现实主义关怀,所以他的小说的现代性不是特别强,承续的还是十九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当然象征主义的手法在他的小说中还是有应用,另外《狂人日记》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心理小说。但总的来讲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性和都市特征主要体现在穆时英,施蜇存等的小说创作上,鲁迅的现代性还是体现在他的《野草》中。
三:鲁迅和其它现代小说家的比较和鲁迅小说的成就,特点
一般认为鲁迅是最早进行新文学白话小说创作的人,而继起者众,那么与现代文学史上的其它小说家的作品相比,他的小说有什么特点呢?
其实客观地讲,能够跟他的小说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作品真的不多,因为质量相差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很难有可比性。如果硬要进行比较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将他的小说分成两类分别进行比较,他的小说要么写知识分子,要么写农民,那么写知识分子的作品,就写知识分子的作品而言,他的作品还可以进行区分,孔乙几代表最后的科举知识分子,而《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魏连役和吕韦圃则是写的觉醒的知识分子被旧势力吞没的例子。我们可以拿来比较的是创造社的郭沫若和郁达夫的作品,郭的小说典型的是抒写知识分子的幻灭与穷愁,这样的主题在郁达夫的小说里也有,但他还增加了年轻知识分子青春期的性压抑的描写。就艺术成就来讲,他们两位的作品都没有一部值得一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浪漫主义的写作更多的是适合于诗歌和散文,于小说则不是太相宜,容易流于滥情和肤浅,有散文化的趋向,比如法国的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录》就写得不好,雨果的小说成就也应该重新评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都没有鲁迅受挫的沉痛感,尤其是知识分子的企图改造社会受挫以后,这对近百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而后者更多的是只关心自己。至于写农村的作品,可以对照的作品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矛盾的《春蚕》,《秋收》,《残冬》三部曲和叶紫的《丰收》为代表,他们都是写农村,而且都是进行批判和暴露,但差异是明显的,前者是从经济的角度着眼,关注的是社会的物质的灾难或者用教科书的说法叫做农村经济的破产,这本来该是历史学家来做的工作,文学不是经济学,也不是历史学,由于他们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对人的关注上,所以从文学上来讲,应该是毫无价值的,而鲁迅写农村的作品则完全是从人的灵魂入手,比如闰土,祥林嫂,阿Q这些人物,关注他们的灵魂遭到戕害,被侮辱和损害,丧失尊严的现实。其实路翎的小说跟他的小说似乎有相似之处。
另一类写农村的小说可以以沈从文和废名为代表,沈是将乡村诗化,而废名则是隐逸色彩非常浓,跟鲁迅的差异是明显的。但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的话,写作的对象是什么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同样的题材,为什么鲁迅的小说有那么大的魅力?给人的印象那么深刻?鲁迅的文笔太过独特,他的小说也太过独特,他的所有作品和他个人本身都太过独特,要说出他的魅力的原因真的是个绝大的难题,一切现成的理论都用不上。我只能追问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把他的小说分开来说我被吸引和喜欢的理由。(他的故事新编自然也是小说,但比较独特,我现在解读得还不是太清楚,以后仔细研究研究再说)
如果要问我最喜欢鲁迅哪部小说的话,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阿Q正传》,自然,就象哪部是金庸最好的小说,人们争吵不休没有定论一样,对于哪篇是鲁迅最好的小说人们肯定也有不同看法。但《阿Q正传》得到了最大多数的认同应该是事实,而且也成了世界名著。那么这部鲁迅的最长的小说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是他对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的微妙而又犀利的洞察,不仅是中国人的国民性,某种意义上恐怕也可以说是世界性的人类普遍的心理弱点,另外就是他的经典的语言,当然他的语言总是独特而又给人予深刻的印象,但在本篇小说里表现得尤其突出。比如“阿Q真能做!””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洪哥(⒒)!我们动手罢!”等
最后才是他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所具有的社会史或者叫做史诗性质,当然这是纯粹从文学角度来进行的考察,其实这一点也并非不重要,我们常常把那种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社会画面的小说称为史诗性作品,比如托尔斯泰的三部曲,能够被称为史诗性作品的通常都是大部头的长篇小说,而鲁迅却以短篇小说达到了史诗的效果,应该说这跟他在短小的篇幅内容纳巨大的思想历史内容的超人能力分不开的。另外一部小说《药》也具有相同的效果。
《祝福》:有人很不喜欢这篇小说,但它揭示出的悲剧的确令人震惊,鲁迅从来关注人的灵魂,这篇小说揭示的惨剧让人触目惊心。
《药》: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在这篇小说里体现地最为明显,反映的不仅是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的问题,精英与大众重是隔膜的。
《孔乙几》:鲁迅的本来目的是要表现世人的凉薄,我却从中看到了读书人的悲哀,自尊心强却无地位,可供卖弄的惟有学问而已,可是学问在世人眼中算什么呢?
《狂人日记》:它的优秀之处不仅在于他用了日记体和精神病人的内心独白这种手法,狂人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是先觉者的形象,而且庸人不加分析地就认为他说出真实是一种威胁,尽管那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的东西,我们活在谎言中,还有就是对他恐惧的也多是这个社会的被奴役者,但他们不仅不理解他,反而本能地就认为他追求真实和人道是不正常,拼命地想让他从青春期的发疯状态恢复到适应社会认可社会潜规则的正常状态,果然他最后“赴某地候补矣。”可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已经与普通的庸众合流,从而,维护黑暗的已经不仅仅是统治者本身,而是整个社会,他们对真实和反叛本能地恐惧,就象我刚去教书的时候那样,大家都认为我书生气,迂,神,以奇怪地眼睛看着我,对我在课堂上愤怒陈词的行为觉得非常奇怪,他们认为我还不了解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读书太多读傻了,还没从吃亏中吸取教训,他们也坚信我肯定会回到正轨上来,也就是我肯定也会“赴某地候补。”于是我的狂人感,被看感,精神分裂感油然而生,我不是精英,但至少也算先觉者,被看感,荒原感油然而生,我们彼此蔑视,都觉得对方很蠢。不过我绝不加入吃人体制,我就不信没有除了发疯,就没有第三条道路。
《故乡》《社戏》:农村,童年,看戏,少蚕豆吃,怀乡情节,离乡—还乡--再离乡,当故乡已不是原来的故乡的时候,家园在何方?流离失所和漂泊,在路上于是成为永远的生存状态,因为有故乡和童年的温暖记忆,我感到了从农村社会的淳朴的亲情,与大自然的亲和到工业和后工业社会人与人的冷淡,曾经拥有过美好的东西让我在无可奈何地哀叹它的逝去时倍感忧伤和迷茫,多少次我听着罗大佑的《童年》沉入回忆中。我真不能忍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风波》:一代不如一代,这一句话就够了。既然如此,人类为什么还不灭亡呢?
《伤逝》:魏晋时代是重情的时代,鲁迅也是性情中人,但他太深刻,朦胧而美妙的浪漫主义与他无缘,即使爱情,他也更多地看到它的无奈,爱总是被金钱左右,但当我们拥有金钱的时候我们还能找得到爱情吗?但我有什么理由要求一个女孩跟我一起贫穷呢?仅仅因为我爱她吗?月薪五千和一万之间的差别真是决定性的吗?“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多么沉痛,美妙的爱情总是幻觉,爱是乌托邦,爱重是残缺的,爱总是一场悲剧。读着她,我仿佛觉得是对自己的初恋写的祭文。青春逝去可伤,爱情逝去可伤,恋人不再纯真可伤,呜呼,唯伤而已。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孤独者》《在酒楼上》:我也曾孤独,我也曾借酒浇愁,理想,国家,改造社会,铁屋子你能打破吗?清醒者多些挣扎的苦痛而已,时间永是流逝,而同样的悲剧却在一代代知识分子身上上演,难道历史的进步独独与中国无关?难道中国真的是象黑格尔断定的是停滞的没有历史的社会?我希望历史不是宿命。
四:鲁迅小说的现代价值:鲁迅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这毫无疑问,它也反映了辛亥革命,这也没有疑问,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作品很多,为什么那些作品我们有很多都不读了呢?他的小说跟矛盾,跟老舌,跟巴金等人的作品有什么区别?或者说它更高明的地方,它超越时代的地方在哪里?这里我也说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他小说技巧和语言方面的成就我就不说了,单就内容方面而论,虽然同为现实主义,他更多地是关注的人的灵魂,尤其在他写农民的小说上,而就写知识分子的作品而言,体现的则是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弱点以及先驱者的孤独感和荒原感,也就是说他关注的都不是表层的事件和社会历史的变动,不是事件史而是心灵史。从而相对来讲更容易超越具体的历史时期,这也是他最大程度地介入了历史并且没有写梁实秋意义上的普遍人性而仍没有过时的重要原因。
五:捍卫鲁迅;历来对鲁迅的文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浪漫主义的唯美文学观的人不满鲁迅居然把文学当作了工具而不是目的,从而不仅否定他的杂文,且对他的小说也不以为然,无奈到现在鲁迅的小说却并不较唯美的沈从文等的作品减色,而为艺术而艺术的新感觉派的作品却并没有多少人喜欢,可见唯美并不是一个多么了不得的艺术主张,我们看看王尔德的小说如何就可以知道,看看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录》也可以明白。我始终觉得为艺术而艺术最好还是用在诗歌领域好一些,那毕竟是一种非常态,是弃绝生活的,人生和社会都不可能唯美,而小说恰恰最接近人生,它拒绝空洞的艺术。即使从纯粹的小说艺术的角度来说,鲁迅也经得起检验,更何况鲁迅从来就不追求为文学而文学,不追求不朽的;
二是关于只写出优秀的短篇小说是不是可以称为文学大师的问题;
人们总似乎认为写长篇比写短篇更难,所以写出长篇巨著的也就比短篇小说大师伟大。长篇难在什么地方呢?是需要更多的学识吗?需要更丰富的阅历吗?是结构上更难于把握吗?是反映的社会面更广吗?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我只知道写好短篇小说或许比长篇小说更难,因为世界上的短篇小说大师明显比长篇小说大师少得多,遍览世界文学史,我也就只能找出莫泊桑,契诃夫,芥川龙之介,爱伦·坡,欧·亨利,博尔赫斯,卡夫卡(当然他和莫泊桑也写长篇,这里只说他们的短篇),鲁迅,或者可以加上蒲松龄?可见写好短篇是多么的难!如果说短篇真的在思想的深度和内容的容量上无法和长篇比的话,那么鲁迅也就打破了这个规律,他的短篇因他超人的深刻和高超的技巧居然达到了史诗效果,其思想和内容含量丝毫不逊色于优秀的长篇巨著。实际上鲁迅的所有小说加上《故事新编》加起来也许只相当于巴金的《家》那么厚,但无论巴金,老舍,还是茅盾的厚厚的小说集有哪一部能称经典呢?他们的虽然我都读了,却是忍受巨大痛苦读的!包括妄说这家伙,他的哪一篇又堪称经典呢?固然,在我记忆中,诺贝尔文学奖从来没有授予过短篇小说大师,但北欧几个老头能裁定世界文学的价值?那也太把他们当回事了!所以我对那种对诺贝尔文学奖不授予中国作家愤愤不平的人真的感到很好笑。卡夫卡,博尔赫斯,乔依斯,普鲁斯特,他们忽略的天才还少吗?日本的大江健三郎倒是获奖了,但正如他母亲所说,你别以为你获奖就了不起了,你比鲁迅还差得远,你永远都比不上他;高行建也获奖了,但他在无人的当代汉语文学圈也不过是个三流角色。萨拉马戈倒是获奖了,但他的《修道院纪事》确实不堪卒读;川端康成获奖了,但他比没获奖的三岛由纪夫差得太远!
其实从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短篇倒正应该是主流,谁还耐烦看长篇,说句对托尔斯泰不恭的话,他的《战争与和平》有几个人看得下去?当然,我不是反过来贬长篇,我的意思是重要的不是你写得有多长,而是你要写得好,他写的短篇你就只能用短篇的标准来衡量他,用长篇来否定短篇就象用诗歌来否定小说一样可笑,这倒让我想起余光中否定李金发的诗歌成就时说,你散文写得不好,所以我断定你的诗写得不好,我倒是知道他的诗肯定比余光中的伪古典好。如果以他的这个标准,屈原,李白,杜甫都完了。还有人说陈忠实的短篇写得不好,所以他的长篇《白鹿原》的价值也就可疑。我真的不明白那种论调人们还要把它当真,好象鲁迅没写长篇真的是个遗憾似的。我们受长篇的折磨还少吗?
以上是别人,另外我再说一下,鲁迅先生的小说于中国小说最大的贡献是"杂文"这一文体的里程碑式发展路途.你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论述.
作者:范美忠
转自新浪
鲁迅是如此独特,如此博大,以至于人们对他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单就他的文学创作而论,从他还在世的时候开始,赞扬的固然居多,但也不是没有异议的声音,比如阿英就对他的野草提出质疑,而还有人说阿Q的时代已经过去。到了共和国时期的前三十年,由于鲁迅被政治化,人们在没有学术自由的情况下对他的研究当然也只有象封建时代学者对四书五经的研究或者象当时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一样,只有颂扬的义务,而没有自由批评的权力,直到七八年以后,在文学领域终于有了相对较为自由的批评空间,人们开始对过去的文学史进行重新的审视,而对鲁迅的怀疑和攻击一直没有断过,就我了解的来讲,对他的文学成就的质疑可以分别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夏志清和王朔为代表(据说有个乌烟瘴气鸟博士葛红兵,为二十世纪文学写了一分悼词,其中对鲁迅进行了酷评,本来这种鸟人的文章我根本没有兴趣看,但为了今天这篇文章我在google上搜来看了一下,一贯喜欢酷评和胡说八道的我都受不了了,居然有比谢有顺更乱七八糟的批评家,前不久我处于对谢《十部作品,五个问题》的愤怒写了一篇批驳文章,现在我以谢有顺为参照,象他一样胡说八道或者更胡说八道的文章我就不作出回应性批评,为那样的投机和疯癫症患者浪费时间真不值得。他们比王朔还流氓得多,因为王朔至少还自称是流氓,没有装出一幅悲痛欲绝的义愤面孔,虽然不讲逻辑,但比前面提到的两位还象人样一些,本来,我早该对这些批评作出回应,但一方面考虑到不能因为这些垃圾浪费时间,二来是因为他们的目的并非为了文学批评,不过是为了引人注目为了出名,你如果关注他就正好中计了,你批得越厉害他越高兴,现代这个社会的人怕的不是人骂他,而是人们不理他,越多人骂他他越高兴,至于骂他婊子或者流氓他是不在乎的,就是这篇文章我也不是为了批驳他们,而是在正面立论的过程中顺带给他们两耳光而已,正好也把他们作为批评的靶子)。夏志清对鲁迅的质疑主要是认为鲁迅不该把那么对时间用在毫无价值的杂文上,而且从小说的角度来说,认为鲁迅不该把文学作为工具,太干预生活了,具体到阿Q正传则认为它结构呆板。总之,在他眼中,张爱玲和钱钟书都是了不得的人物,而鲁迅则不过如此;虽然大家说对王朔的批评当不得真,实际上他也的确不是严肃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但他提到鲁迅没写长篇的问题却不仅是他一个人对鲁迅的批评,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就连鲁迅的崇拜者也觉得没有一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史诗性作品好象真是一个缺陷,所以他们千方百计进行辩护,说鲁迅本有写长篇的打算,只是因为后来忙于写杂文进行战斗才没有写,而钱钟书则认为鲁迅不适合写长篇,《阿Q正传》写得长了点,都就已经不太好了。
总的来讲,对鲁迅的散文的成就大家好象都没有什么怀疑,而在高层次的读者群当中,大家对《野草》推崇尤高,由于我此前已经写过一篇《我看鲁迅散文》,这里不多谈,而他的杂文放在以后来谈,这里专就他的小说分几个问题来进行论述。一是鲁迅小说和中国传统小说的关系;二是鲁迅小说和当时世界文学的关系,三是鲁迅小说和同时代作家小说的比较,四是鲁迅小说的成就和特点分析,五是鲁迅小说的现代价值;六是回应对鲁迅小说的批评。
一:鲁迅小说与中国小说传统的关系
客观地讲,如果要对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学成就进行评价的话,那么可以说散文的成就最大,而由于曹禺,老舍等人的创作,戏剧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对诗歌和小说似乎就评价比较低了,诗歌的问题是在于中国有着辉煌的古诗成就作为参照,而现代诗歌自身由于脱离了古诗传统,实际上相当年轻和不成熟;小说的情形略有不同,虽然与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经历的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迷茫一代等深厚的小说传统相比,中国的小说传统仍然显得薄弱,但毕竟还不象新诗那样毫无基础,唐宋传奇可以视为精致的短篇小说,而以尤其明清以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和一定程度上的城市和市民社会的形成,白话小说相当繁盛,我觉得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以《金瓶梅》,《红楼梦》,《贪欢报》等为代表的色情,言情小说;一类是《三国演义》《水浒》这样的历史英雄传奇或者演义小说,还有一类是三言二拍为代表的市民趣味的小说。那么鲁迅从这些小说里面吸取了什么吗?没有!客观地讲,我觉得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总的来讲跟传统还是一种断裂的关系,他们更多地是向欧洲的小说学习,而对传统基本没有什么继承,当然这里是仅就严肃文学的层面而言,武侠和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显然例外。如果要说鲁迅的小说从中国传统小说里学习了什么的话,也只有从他高度评价《儒林外史》这个角度来看,从《孔乙几》里面很可以见到影响,一方面是对旧式知识分子的怜悯和讽刺,另一方面是在刻画人物方面并非象西方小说那样大段大段的描写,而是抓住最具特点的地方寥寥几笔传写精神。另外他曾专门研究小说史,也曾编辑过《唐宋传奇集》,他用笔的精练是否受了唐宋传奇的影响呢?
二:鲁迅小说与当时世界文学的关系
由于鲁迅的社会关怀太强烈,所以他不可能是为文学而文学的人,再加上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所以鲁迅虽然对西方刚经历了的世纪末文学思潮非常了解,但他显然不可能走那条道路,他更多地是接近俄罗斯和东欧文学,而他又曾经留学日本,对日本文学当然很了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肯定受了下面一些作家的影响,他自己曾说喜欢妥斯绥耶夫斯基,我觉得他受妥氏的影响或者说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于:一方面是对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灵魂的关注,在他的所有小说里面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影响,另外就是他自己所说的“安特莱夫式的阴冷”,这主要是体现在整个小说的色调和氛围上,尤其《药》,《祝福》,《孤独者》,《在酒楼上》都体现得比较明显,当然,所有的小说实际上都有这个特征。从关注小人物的不幸和专注于短篇小说来讲,是否跟契诃夫也有一定的关系呢?这还有待研究,至于《狂人日记》的标题虽然借用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名字,但从内容和风格来讲,他的小说与屠的明丽优美浪漫抒情倒并没有共同之处。至于日本文学,可以很明显看出来的是夏目漱石的幽默和讽刺风格的痕迹,另外他还翻译过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而芥川正是以短篇小说见长,关注的也是小人物,当然更多是日常生活的事件,跟鲁迅小说的史诗特征还是多少有些不同。从我目前的知识来讲,我能够发现的鲁迅可能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也就这些了。由于鲁迅一贯的现实主义关怀,所以他的小说的现代性不是特别强,承续的还是十九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当然象征主义的手法在他的小说中还是有应用,另外《狂人日记》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心理小说。但总的来讲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性和都市特征主要体现在穆时英,施蜇存等的小说创作上,鲁迅的现代性还是体现在他的《野草》中。
三:鲁迅和其它现代小说家的比较和鲁迅小说的成就,特点
一般认为鲁迅是最早进行新文学白话小说创作的人,而继起者众,那么与现代文学史上的其它小说家的作品相比,他的小说有什么特点呢?
其实客观地讲,能够跟他的小说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作品真的不多,因为质量相差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很难有可比性。如果硬要进行比较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将他的小说分成两类分别进行比较,他的小说要么写知识分子,要么写农民,那么写知识分子的作品,就写知识分子的作品而言,他的作品还可以进行区分,孔乙几代表最后的科举知识分子,而《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魏连役和吕韦圃则是写的觉醒的知识分子被旧势力吞没的例子。我们可以拿来比较的是创造社的郭沫若和郁达夫的作品,郭的小说典型的是抒写知识分子的幻灭与穷愁,这样的主题在郁达夫的小说里也有,但他还增加了年轻知识分子青春期的性压抑的描写。就艺术成就来讲,他们两位的作品都没有一部值得一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浪漫主义的写作更多的是适合于诗歌和散文,于小说则不是太相宜,容易流于滥情和肤浅,有散文化的趋向,比如法国的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录》就写得不好,雨果的小说成就也应该重新评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都没有鲁迅受挫的沉痛感,尤其是知识分子的企图改造社会受挫以后,这对近百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而后者更多的是只关心自己。至于写农村的作品,可以对照的作品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矛盾的《春蚕》,《秋收》,《残冬》三部曲和叶紫的《丰收》为代表,他们都是写农村,而且都是进行批判和暴露,但差异是明显的,前者是从经济的角度着眼,关注的是社会的物质的灾难或者用教科书的说法叫做农村经济的破产,这本来该是历史学家来做的工作,文学不是经济学,也不是历史学,由于他们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对人的关注上,所以从文学上来讲,应该是毫无价值的,而鲁迅写农村的作品则完全是从人的灵魂入手,比如闰土,祥林嫂,阿Q这些人物,关注他们的灵魂遭到戕害,被侮辱和损害,丧失尊严的现实。其实路翎的小说跟他的小说似乎有相似之处。
另一类写农村的小说可以以沈从文和废名为代表,沈是将乡村诗化,而废名则是隐逸色彩非常浓,跟鲁迅的差异是明显的。但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的话,写作的对象是什么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同样的题材,为什么鲁迅的小说有那么大的魅力?给人的印象那么深刻?鲁迅的文笔太过独特,他的小说也太过独特,他的所有作品和他个人本身都太过独特,要说出他的魅力的原因真的是个绝大的难题,一切现成的理论都用不上。我只能追问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把他的小说分开来说我被吸引和喜欢的理由。(他的故事新编自然也是小说,但比较独特,我现在解读得还不是太清楚,以后仔细研究研究再说)
如果要问我最喜欢鲁迅哪部小说的话,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阿Q正传》,自然,就象哪部是金庸最好的小说,人们争吵不休没有定论一样,对于哪篇是鲁迅最好的小说人们肯定也有不同看法。但《阿Q正传》得到了最大多数的认同应该是事实,而且也成了世界名著。那么这部鲁迅的最长的小说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是他对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的微妙而又犀利的洞察,不仅是中国人的国民性,某种意义上恐怕也可以说是世界性的人类普遍的心理弱点,另外就是他的经典的语言,当然他的语言总是独特而又给人予深刻的印象,但在本篇小说里表现得尤其突出。比如“阿Q真能做!””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洪哥(⒒)!我们动手罢!”等
最后才是他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所具有的社会史或者叫做史诗性质,当然这是纯粹从文学角度来进行的考察,其实这一点也并非不重要,我们常常把那种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社会画面的小说称为史诗性作品,比如托尔斯泰的三部曲,能够被称为史诗性作品的通常都是大部头的长篇小说,而鲁迅却以短篇小说达到了史诗的效果,应该说这跟他在短小的篇幅内容纳巨大的思想历史内容的超人能力分不开的。另外一部小说《药》也具有相同的效果。
《祝福》:有人很不喜欢这篇小说,但它揭示出的悲剧的确令人震惊,鲁迅从来关注人的灵魂,这篇小说揭示的惨剧让人触目惊心。
《药》: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在这篇小说里体现地最为明显,反映的不仅是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的问题,精英与大众重是隔膜的。
《孔乙几》:鲁迅的本来目的是要表现世人的凉薄,我却从中看到了读书人的悲哀,自尊心强却无地位,可供卖弄的惟有学问而已,可是学问在世人眼中算什么呢?
《狂人日记》:它的优秀之处不仅在于他用了日记体和精神病人的内心独白这种手法,狂人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是先觉者的形象,而且庸人不加分析地就认为他说出真实是一种威胁,尽管那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的东西,我们活在谎言中,还有就是对他恐惧的也多是这个社会的被奴役者,但他们不仅不理解他,反而本能地就认为他追求真实和人道是不正常,拼命地想让他从青春期的发疯状态恢复到适应社会认可社会潜规则的正常状态,果然他最后“赴某地候补矣。”可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已经与普通的庸众合流,从而,维护黑暗的已经不仅仅是统治者本身,而是整个社会,他们对真实和反叛本能地恐惧,就象我刚去教书的时候那样,大家都认为我书生气,迂,神,以奇怪地眼睛看着我,对我在课堂上愤怒陈词的行为觉得非常奇怪,他们认为我还不了解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读书太多读傻了,还没从吃亏中吸取教训,他们也坚信我肯定会回到正轨上来,也就是我肯定也会“赴某地候补。”于是我的狂人感,被看感,精神分裂感油然而生,我不是精英,但至少也算先觉者,被看感,荒原感油然而生,我们彼此蔑视,都觉得对方很蠢。不过我绝不加入吃人体制,我就不信没有除了发疯,就没有第三条道路。
《故乡》《社戏》:农村,童年,看戏,少蚕豆吃,怀乡情节,离乡—还乡--再离乡,当故乡已不是原来的故乡的时候,家园在何方?流离失所和漂泊,在路上于是成为永远的生存状态,因为有故乡和童年的温暖记忆,我感到了从农村社会的淳朴的亲情,与大自然的亲和到工业和后工业社会人与人的冷淡,曾经拥有过美好的东西让我在无可奈何地哀叹它的逝去时倍感忧伤和迷茫,多少次我听着罗大佑的《童年》沉入回忆中。我真不能忍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风波》:一代不如一代,这一句话就够了。既然如此,人类为什么还不灭亡呢?
《伤逝》:魏晋时代是重情的时代,鲁迅也是性情中人,但他太深刻,朦胧而美妙的浪漫主义与他无缘,即使爱情,他也更多地看到它的无奈,爱总是被金钱左右,但当我们拥有金钱的时候我们还能找得到爱情吗?但我有什么理由要求一个女孩跟我一起贫穷呢?仅仅因为我爱她吗?月薪五千和一万之间的差别真是决定性的吗?“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多么沉痛,美妙的爱情总是幻觉,爱是乌托邦,爱重是残缺的,爱总是一场悲剧。读着她,我仿佛觉得是对自己的初恋写的祭文。青春逝去可伤,爱情逝去可伤,恋人不再纯真可伤,呜呼,唯伤而已。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孤独者》《在酒楼上》:我也曾孤独,我也曾借酒浇愁,理想,国家,改造社会,铁屋子你能打破吗?清醒者多些挣扎的苦痛而已,时间永是流逝,而同样的悲剧却在一代代知识分子身上上演,难道历史的进步独独与中国无关?难道中国真的是象黑格尔断定的是停滞的没有历史的社会?我希望历史不是宿命。
四:鲁迅小说的现代价值:鲁迅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这毫无疑问,它也反映了辛亥革命,这也没有疑问,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作品很多,为什么那些作品我们有很多都不读了呢?他的小说跟矛盾,跟老舌,跟巴金等人的作品有什么区别?或者说它更高明的地方,它超越时代的地方在哪里?这里我也说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他小说技巧和语言方面的成就我就不说了,单就内容方面而论,虽然同为现实主义,他更多地是关注的人的灵魂,尤其在他写农民的小说上,而就写知识分子的作品而言,体现的则是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弱点以及先驱者的孤独感和荒原感,也就是说他关注的都不是表层的事件和社会历史的变动,不是事件史而是心灵史。从而相对来讲更容易超越具体的历史时期,这也是他最大程度地介入了历史并且没有写梁实秋意义上的普遍人性而仍没有过时的重要原因。
五:捍卫鲁迅;历来对鲁迅的文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浪漫主义的唯美文学观的人不满鲁迅居然把文学当作了工具而不是目的,从而不仅否定他的杂文,且对他的小说也不以为然,无奈到现在鲁迅的小说却并不较唯美的沈从文等的作品减色,而为艺术而艺术的新感觉派的作品却并没有多少人喜欢,可见唯美并不是一个多么了不得的艺术主张,我们看看王尔德的小说如何就可以知道,看看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录》也可以明白。我始终觉得为艺术而艺术最好还是用在诗歌领域好一些,那毕竟是一种非常态,是弃绝生活的,人生和社会都不可能唯美,而小说恰恰最接近人生,它拒绝空洞的艺术。即使从纯粹的小说艺术的角度来说,鲁迅也经得起检验,更何况鲁迅从来就不追求为文学而文学,不追求不朽的;
二是关于只写出优秀的短篇小说是不是可以称为文学大师的问题;
人们总似乎认为写长篇比写短篇更难,所以写出长篇巨著的也就比短篇小说大师伟大。长篇难在什么地方呢?是需要更多的学识吗?需要更丰富的阅历吗?是结构上更难于把握吗?是反映的社会面更广吗?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我只知道写好短篇小说或许比长篇小说更难,因为世界上的短篇小说大师明显比长篇小说大师少得多,遍览世界文学史,我也就只能找出莫泊桑,契诃夫,芥川龙之介,爱伦·坡,欧·亨利,博尔赫斯,卡夫卡(当然他和莫泊桑也写长篇,这里只说他们的短篇),鲁迅,或者可以加上蒲松龄?可见写好短篇是多么的难!如果说短篇真的在思想的深度和内容的容量上无法和长篇比的话,那么鲁迅也就打破了这个规律,他的短篇因他超人的深刻和高超的技巧居然达到了史诗效果,其思想和内容含量丝毫不逊色于优秀的长篇巨著。实际上鲁迅的所有小说加上《故事新编》加起来也许只相当于巴金的《家》那么厚,但无论巴金,老舍,还是茅盾的厚厚的小说集有哪一部能称经典呢?他们的虽然我都读了,却是忍受巨大痛苦读的!包括妄说这家伙,他的哪一篇又堪称经典呢?固然,在我记忆中,诺贝尔文学奖从来没有授予过短篇小说大师,但北欧几个老头能裁定世界文学的价值?那也太把他们当回事了!所以我对那种对诺贝尔文学奖不授予中国作家愤愤不平的人真的感到很好笑。卡夫卡,博尔赫斯,乔依斯,普鲁斯特,他们忽略的天才还少吗?日本的大江健三郎倒是获奖了,但正如他母亲所说,你别以为你获奖就了不起了,你比鲁迅还差得远,你永远都比不上他;高行建也获奖了,但他在无人的当代汉语文学圈也不过是个三流角色。萨拉马戈倒是获奖了,但他的《修道院纪事》确实不堪卒读;川端康成获奖了,但他比没获奖的三岛由纪夫差得太远!
其实从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短篇倒正应该是主流,谁还耐烦看长篇,说句对托尔斯泰不恭的话,他的《战争与和平》有几个人看得下去?当然,我不是反过来贬长篇,我的意思是重要的不是你写得有多长,而是你要写得好,他写的短篇你就只能用短篇的标准来衡量他,用长篇来否定短篇就象用诗歌来否定小说一样可笑,这倒让我想起余光中否定李金发的诗歌成就时说,你散文写得不好,所以我断定你的诗写得不好,我倒是知道他的诗肯定比余光中的伪古典好。如果以他的这个标准,屈原,李白,杜甫都完了。还有人说陈忠实的短篇写得不好,所以他的长篇《白鹿原》的价值也就可疑。我真的不明白那种论调人们还要把它当真,好象鲁迅没写长篇真的是个遗憾似的。我们受长篇的折磨还少吗?
以上是别人,另外我再说一下,鲁迅先生的小说于中国小说最大的贡献是"杂文"这一文体的里程碑式发展路途.你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论述.
高分悬赏!网络小说的传播学分析
要写论文的~ 关于网络小说的传播学分析。rn包括网络小说的发展、语言特色、网络小说的特点、网络文学的传播学思考等等,越全面越好~ 谢谢! 一、定义
网络小说是指利用网络如BBS、Web界面连载发表的小说,与一般的小说比起来,网络小说的语法会更近口语并充斥网络流行语,另外除了文字内容,利用符号图案排版等进行变化也是其特色。网络小说是网络小说的主要形式。
二、发展
在中国网络发展最快的那几年鲜有好的小说出现,是因为当时作为网络小说第一大的网站对小说的原创并不关注,而后随着几大原创小说联盟的逐渐强盛网络小说才真正的抬起了他的头,网络小说的形成是因为网络时代人们对阅读娱乐的需要和追求正在转变又加上有商业公司的推动使得网络小说如鱼得水一般蓬勃发展目前中国网络小说的数量正逐步取代其他的小说类别成为中国第一的小说群。可以推诉到西路小说具体时间记忆已经模糊,最早的网络小说其实是论坛形式的YY小说,当初只是游戏之做最早崛起的几个团体分别是天鹰小说(已倒闭)幻剑书盟等,因为起源相同所以初期关系相对不错,后来因为起点的出现相成了三足鼎立的形态.因为盛大的加入使的起点一枝独秀.第一本书已经很难追究如果说有记载的比较早的书就该是天魔神谭了吧。
1、理想时代
中文网络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底和1991年初。1990年11月28日,中国正式在SRI-NIC(斯坦福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迈出了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步。
1991年王笑飞在海外创办了中文诗歌网。中国留美网络作家少君,1991年4月在网络上发表《奋斗与平等》,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一篇中文网络小说。1997年11月2日的凌晨,老榕在四通利方(新浪前身)论坛里发表了一篇名为“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文章,在短短的48小时之内,几乎传遍了整个网络。这是网络小说初次在传统媒体上比较有影响的登台亮相。
发展到1998年,电子公告栏(BBS)上出现了蔡智恒所著的第一部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文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1998年第6期《天涯》就刊登了一篇"佚名"的网络小说《活得像个人样》。由于这篇网络小说在电子公告栏上多次辗转张贴,原作者据说为邢育森。此外黄易的《大唐双龙传》、莫仁的《星战英雄》也风靡一时,小说门户网站如黄金书屋以及各种各样的个人网络书屋纷纷而起。1999年开始,更多的小说网站如榕树下、收费小说网站博库等大量成立。从21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阅读和写作;小说网站在经历了发展,整合,兼并,以及其他困难和波折之后,在新的建站模式和网络技术基础上走向成熟,网络小说本身也出现了分化,2000年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2001年今何在的《悟空传》、2002年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和林长治的《沙僧日记》等优秀的作品不断出现。此后的几年里,个人博客的成熟和不断壮大更是掀起了一场全民的写作运动。
2、商业时代
在网络还处在门户为主时期 读者发现新的小说类网站大都是通过雅虎等门户进入,或者是通过各站间的友情链接。友情链接几乎是很多网站发展新成员的唯一方式,新网站进入困难。在这种大环境下,黄金书屋利用先发优势牢牢占据了网络书站老大的位置。号称“上网读书不识黄金书屋,再称网虫也枉然”。 在2001年11月的时候,宝剑锋等爱好玄幻写作创作的作者在西陆创建了玄幻小说协会。并于2002年5月筹备成立小说性质的个人网站,并改名为原创小说协会—起点中文网,简称起点中文网。在2002年5月15日,起点中文网成立的那一天,江南武士闯进了起点庆祝成立聊天群,大肆批评起点当时的书库系统,说得起点一干人等哑口无言。最终赢得了这场宿命之战的胜利,篡夺了起点网站建设的大权,将宝剑藏锋江南,并从此自号“藏剑江南”。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后世史学家对此大为感慨:“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人的相遇。。。改变了小说网站的命运”。 读写网是第一个实行网上收费阅读的玄幻书站(当时并没有VIP这个提法),而且是一建站就奔着收费去的。2002年2月读写网试运行,9月正式运行。建站的同时,发布“为推动原创小说的发展,本网计划向作者支付网络刊载的稿酬,欢迎原创作品加入”的声明。由于读写网建站的时机比较好,那时正是短信联盟最火的时候,通过短信代收费获得了大量的收入。当时,由于网站的建设人员过于急功近利,目光短浅,规模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2002年底,中华杨和苏明璞等一批网络写手,离开铁血,成立了“明杨·全球中文品书网”。首次提出了VIP的概念。通过中华再起等热门作品,吸引了大批会员。到2004年4月1日,随着新版VIP阅读器的推出,起点VIP作品总数增加的100部,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远远超过其他网站。在起点的公告中称“经近半年的不断努力和发展,其中稿酬最高已经达到创记录的千字40元(即单章节2000人次订阅,就稿费而言已与国内出版稿费持平),数十部作品稿酬收入在千字20-40元间,起点累计发放稿酬已近十万余元,仅3月份起点VIP作者稿酬冠军就得到超过4000余元的月收入。”
目前网文江湖基本上是以幻剑书盟为代表的CCBA(中国小说联盟)与起点中文网南北对峙,而起点的优势明显。
三、特点自己总结。…………………………………………
四、对网络小说的传播学思考
相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而言,网络是大众传播中速度最快的,它具备大众传播的所有特点。然而,互联网的出现,也使传统的大众传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以往印刷技术与广播技术之间的清晰界限正在逐渐消失;我们正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的状况;正在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传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播;正在从单向的媒介转变为互动的媒介。互联网改变了传播的一些基本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它重新定义了大众传播的概念。尤其是网络的大众传播是建立在人际传播基础之上的,同时,网络还有了社区类型的小众传播,比如“讨论社区”就反映出更多的人类传播的原始状态。也就是说,虽然网络传播仍然属于典型的大众传播,但它已分明有了人际传播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人际传播特征的出现并不是大众传播的倒退而恰恰反映出人类传播的进步。小说,作为一种人类信息与思想的重要传播方式,它也受制于传播媒介的变化与影响,因此,网络的出现也改变着小说。人们更看重网络小说读写的原因也正在于,通过网络人们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对于情感的传达、传播、交流的需要,而且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与太多的金钱,因为网络小说是一种“无纸化”的写作与阅读。
受众即读者,用在小说上即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作品的阅读者。到了网络小说时代,这个群体的身份与地位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网络小说强大的媒介传播优势,加上它所具有的人际传播的某些特征以及依据高科技的传播手段,使它天然具备了对以往小说传播功能的补救与优化作用,网络小说在小说的大家庭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小说也使“沉默的大多数”(即读者)变得不再沉默,它打破了过去长期形成的写作权力过分集中的模式,满足了人们发表观点、抒发情感的需要,从根本上解放了受众。由人民小说出版社出版的仿BBS情感小说《风中玫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受众参与写作的例子,人民小说出版社结集出版的这部小说,是将“风中玫瑰”的帖子和网友的帖子共同收录之后形成的,这是由作者和网友共同完成的小说,是最典型的读写互动小说。网络中出现的极为普遍的“接龙小说”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比如新浪网与《中华工商时报》合作的《网上跑过的斑点狗》也是一次著名的在公共空间中的读写互动尝试。在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短暂地充当艺术家”已不是神话。网络解放了人,网络小说解放了读者,这种解放从大的背景上讲,实际体现了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消解,给精英与大众精神上带来了一种平等状况,这种解放是有意义的;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对于个体的一次难得的解放,人们终于可以从商品的枷锁中挣脱出来,从技术理性的控制中找到一处心灵自由的空间。虽然这一空间的存在形式是非物质的、虚拟的,但在精神上,人们获得了自由。
网络这种新媒介的产生既是一种传播技术的进步,也反映出作为新的传播工具网络媒介的“人性化”特征。当小说与网络这种新的传播媒介相结合,从而以新的文本传播方式被创作与阅读的时候,就本质上来看,它并没有改变小说的基本特性。网络小说写作仍然遵循着老套的小说创作方法:从情节的构思酝酿到故事的素材来源,从基本的遣词造句到复杂的表现手法,从思维想象的能力到创作灵感的激发,从基本的形象塑造到社会生活的描绘,从个体情感的表达到审美理想与对社会人生的评介等,无不照旧。网络小说同以往小说的不同只在于它因为借助于网络,从而更多地表现网络技术与印刷技术的不同,它可以将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以“超文本”形式链接起来,从而给读者提供更大的阅读空间与想象空间,带来更为丰富的娱乐兴趣与享受,将个体的欲望满足延伸到无限无穷的层次之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性的小说丧失了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网络小说的意识形态性只是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分散化,每个人都以其个人的意识形态话语来组成整体的社会意识形态话语,而且这是一种更加真实的社会意识形态话语。因此,我们认为,网络小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把人们从创作到欣赏的诸多局限中解放了出来,改变了小说原有的制作与传播方式,但网络小说本身除去网络媒介的技术因素却仍然遵循着小说自身的创作与发展规律。当然,“媒介即是讯息”,介质的变换,必然使小说这一概念原有的定义或外延发生一些变化;另外网络小说的存在的确也给维护整个小说生态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由此所引发的冲击也同样是深层次的。如果说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小说批评四要素问题,是从作者、世界、读者、作品几个方面对小说内部生产的运行机制进行了一次较为完整的论述,从而大大扩大和激发了小说研究的理论视野,引发了小说研究的一次革命性进步,那么网络小说的出现则要求我们从更为广大的空间区域去研究小说,尤其要更多地从小说之外的领域去研究小说所受到的影响、面对的问题。借用布尔迪厄的一个提法,这就是一个“场域”研究的问题。“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在网络时代,如何处理小说场与其他场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小说场内各系统之间的占位关系及其变化,这应该引起小说理论界的足够重视,这是我们今天不该回避的理论问题。用场域的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各种关系中进行思考,网络与小说的联姻,只是为小说又提供了一个新的生存的场域空间,给小说研究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切入点。它只是改变了小说的一些表达形式,而没有改变小说本身。
五、网络小说的问题及其救治
自古以来,小说一直作为一种高雅的、贵族化的艺术形式而受到尊崇与膜拜,中西方大体如此。如: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与“兴观群怨”将诗的价值与作用表述得淋漓尽致;曹丕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进一步把文章的地位、价值与作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西方,虽然柏拉图为了“正义”与“德行”试图将诗人逐出“理想国”,但他仍然坦承“自幼就和诗发生了爱情”;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并由此将诗看作是比历史更真实的论述,开拓了西方抬扬诗歌与小说的历史先河。小说作品的“卡塔西斯”(净化)作用,陶冶性情,化育人心,培养道德,开拓视野,滋润了无数孤寂而痛苦的灵魂,为无数生命燃起了希望的光芒。一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有相当大的成分都得益于小说对于社会运动、政治变革、思想启蒙的直接作用;面对现实的罪恶与残忍,人们总会到小说与艺术中去寻求幸福与慰藉;小说的审美之维以其与现实社会的格格不入,也总是会被理论家们用来作为反叛麻木、病态社会的锐利武器。无论现实如何移转,小说艺术永远都执着于美与真理,引领着人类幸福与前进的方向,保存着人类最后的希望。然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似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小说,创作者较少将心思花在读者身上,而是更多地将关注的视野放在主体情感的灌注、主题的开掘、题材的选取、结构的安排、语言的修饰等这些作品本身的问题上去。因而才有了朗吉弩斯对于“崇高体”的论述,恩格斯关于戏剧“三融合”审美标准的看法等文艺理论原则的提出。作为一种良性循环的结果,在这种小说观念支配下,前网络时代的作品有思想深度,关注社会人生的深层问题,具有宏大叙事的特征。作家受到社会格外的重视,经济与政治地位普遍较高。然而今天,网络小说,在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性几乎被消解殆尽,“重感性”“求刺激”“伤风化”的作品大行其道。网络时代,只有消费的逻辑,没有了真诚的信仰。写作是需要有知识储备的,需要有起码的人生阅历与文字修养,然而,小说网络化时代,这些已不重要。网络小说、博客写作已经将小说推向了“泛小说化”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文字公布于众,通过互联网广泛地散播。小说历来所推崇的崇高、深沉、美德、正义、人情等价值已经被逼到最不起眼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低劣的文字在诉说着低级趣味的故事。蔡智恒这个最早靠网络写作成名的人曾经坦言:“我并没有很好的小说底子,所以写东西是靠热忱而不是凭实力。”仅靠热忱而缺乏实力成就了痞子蔡,却败坏了小说。毋庸讳言,网络小说正处于幼年时期,它较之博大精深的传统小说有其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它的泛滥的自由必然会导致小说的沦落,上网者以匿名身份与他人进行交流或表露情感,其中很多都是一种临时的表演,是一种无法信任的真实,而在个性价值实现方面,过度的偏激与无节制也常常使小说成为互相叫骂的工具,亵渎了小说的神圣性。基于此,有人从网络小说的多媒体技术给小说创作带来的隐患角度认为,网络写作削平了小说的意义浓度,抑制了读者阅读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网络小说在创作审美上的缺陷则表现在:一是创作主体的缺失性动机,二是媚俗取宠的审美心态。欧阳友权从一个总体的高度认为,网络小说的缺陷与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艺术质量不高,让人只见“网络”不见“小说”,或者有“小说”而没有“小说性”;二是网络写作的技术依赖问题,网络只是一门技术,小说则是源于人的精神,技术只是小说借助的工具,它应该受驭于小说的艺术目的,为创作者遵循艺术规律插上创造的翅膀,创作者不可以技术优势替代艺术规律;三是网络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作者承担感的缺失问题。网络小说的确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但网络小说的兴盛我们却无法否认。有人将传统小说与网络小说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传统小说是经过几千年文火慢慢熬出的一锅老火汤,那网络小说便是一道时令小菜,新鲜,时尚,虽不如汤的实用,但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有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坚实土壤。事实如此,网络小说现存的不足与缺限的确不用怎么大惊小怪,正如法国小说批评家蒂博代所说:小说不能归结为若干部杰作,“如果不是由很快就默默无闻的成千上万个作家来维持小说的生命的话,便根本不会有小说了,换句话说,便根本不会有大作家了。”今天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网络小说写家的存在,没有庞大的网络小说阅读群,那么今天的小说就会是处境尴尬,举步维艰,一时被大炒而特炒的“小说的终结”问题也许真的就会变为既成的事实。本文相信,网络小说作为现时代的小说,是对这个时代表达方式和情感情绪的真实记录,崇高与美将以其深沉的情感魅力和人生逻辑终究会重新得到读者的尊崇与爱戴,而作为消费者的读者也不可能仅仅满足于欣赏一些肤浅的感性的文字,“写出好的作品”也仍然会是大部分作家毕生不变的至上追求。网络小说必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评论家的事业则是替小说的这一未来呐喊助威。
网络小说是指利用网络如BBS、Web界面连载发表的小说,与一般的小说比起来,网络小说的语法会更近口语并充斥网络流行语,另外除了文字内容,利用符号图案排版等进行变化也是其特色。网络小说是网络小说的主要形式。
二、发展
在中国网络发展最快的那几年鲜有好的小说出现,是因为当时作为网络小说第一大的网站对小说的原创并不关注,而后随着几大原创小说联盟的逐渐强盛网络小说才真正的抬起了他的头,网络小说的形成是因为网络时代人们对阅读娱乐的需要和追求正在转变又加上有商业公司的推动使得网络小说如鱼得水一般蓬勃发展目前中国网络小说的数量正逐步取代其他的小说类别成为中国第一的小说群。可以推诉到西路小说具体时间记忆已经模糊,最早的网络小说其实是论坛形式的YY小说,当初只是游戏之做最早崛起的几个团体分别是天鹰小说(已倒闭)幻剑书盟等,因为起源相同所以初期关系相对不错,后来因为起点的出现相成了三足鼎立的形态.因为盛大的加入使的起点一枝独秀.第一本书已经很难追究如果说有记载的比较早的书就该是天魔神谭了吧。
1、理想时代
中文网络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底和1991年初。1990年11月28日,中国正式在SRI-NIC(斯坦福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迈出了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步。
1991年王笑飞在海外创办了中文诗歌网。中国留美网络作家少君,1991年4月在网络上发表《奋斗与平等》,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一篇中文网络小说。1997年11月2日的凌晨,老榕在四通利方(新浪前身)论坛里发表了一篇名为“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文章,在短短的48小时之内,几乎传遍了整个网络。这是网络小说初次在传统媒体上比较有影响的登台亮相。
发展到1998年,电子公告栏(BBS)上出现了蔡智恒所著的第一部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文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1998年第6期《天涯》就刊登了一篇"佚名"的网络小说《活得像个人样》。由于这篇网络小说在电子公告栏上多次辗转张贴,原作者据说为邢育森。此外黄易的《大唐双龙传》、莫仁的《星战英雄》也风靡一时,小说门户网站如黄金书屋以及各种各样的个人网络书屋纷纷而起。1999年开始,更多的小说网站如榕树下、收费小说网站博库等大量成立。从21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阅读和写作;小说网站在经历了发展,整合,兼并,以及其他困难和波折之后,在新的建站模式和网络技术基础上走向成熟,网络小说本身也出现了分化,2000年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2001年今何在的《悟空传》、2002年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和林长治的《沙僧日记》等优秀的作品不断出现。此后的几年里,个人博客的成熟和不断壮大更是掀起了一场全民的写作运动。
2、商业时代
在网络还处在门户为主时期 读者发现新的小说类网站大都是通过雅虎等门户进入,或者是通过各站间的友情链接。友情链接几乎是很多网站发展新成员的唯一方式,新网站进入困难。在这种大环境下,黄金书屋利用先发优势牢牢占据了网络书站老大的位置。号称“上网读书不识黄金书屋,再称网虫也枉然”。 在2001年11月的时候,宝剑锋等爱好玄幻写作创作的作者在西陆创建了玄幻小说协会。并于2002年5月筹备成立小说性质的个人网站,并改名为原创小说协会—起点中文网,简称起点中文网。在2002年5月15日,起点中文网成立的那一天,江南武士闯进了起点庆祝成立聊天群,大肆批评起点当时的书库系统,说得起点一干人等哑口无言。最终赢得了这场宿命之战的胜利,篡夺了起点网站建设的大权,将宝剑藏锋江南,并从此自号“藏剑江南”。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后世史学家对此大为感慨:“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人的相遇。。。改变了小说网站的命运”。 读写网是第一个实行网上收费阅读的玄幻书站(当时并没有VIP这个提法),而且是一建站就奔着收费去的。2002年2月读写网试运行,9月正式运行。建站的同时,发布“为推动原创小说的发展,本网计划向作者支付网络刊载的稿酬,欢迎原创作品加入”的声明。由于读写网建站的时机比较好,那时正是短信联盟最火的时候,通过短信代收费获得了大量的收入。当时,由于网站的建设人员过于急功近利,目光短浅,规模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2002年底,中华杨和苏明璞等一批网络写手,离开铁血,成立了“明杨·全球中文品书网”。首次提出了VIP的概念。通过中华再起等热门作品,吸引了大批会员。到2004年4月1日,随着新版VIP阅读器的推出,起点VIP作品总数增加的100部,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远远超过其他网站。在起点的公告中称“经近半年的不断努力和发展,其中稿酬最高已经达到创记录的千字40元(即单章节2000人次订阅,就稿费而言已与国内出版稿费持平),数十部作品稿酬收入在千字20-40元间,起点累计发放稿酬已近十万余元,仅3月份起点VIP作者稿酬冠军就得到超过4000余元的月收入。”
目前网文江湖基本上是以幻剑书盟为代表的CCBA(中国小说联盟)与起点中文网南北对峙,而起点的优势明显。
三、特点自己总结。…………………………………………
四、对网络小说的传播学思考
相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而言,网络是大众传播中速度最快的,它具备大众传播的所有特点。然而,互联网的出现,也使传统的大众传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以往印刷技术与广播技术之间的清晰界限正在逐渐消失;我们正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的状况;正在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传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播;正在从单向的媒介转变为互动的媒介。互联网改变了传播的一些基本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它重新定义了大众传播的概念。尤其是网络的大众传播是建立在人际传播基础之上的,同时,网络还有了社区类型的小众传播,比如“讨论社区”就反映出更多的人类传播的原始状态。也就是说,虽然网络传播仍然属于典型的大众传播,但它已分明有了人际传播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人际传播特征的出现并不是大众传播的倒退而恰恰反映出人类传播的进步。小说,作为一种人类信息与思想的重要传播方式,它也受制于传播媒介的变化与影响,因此,网络的出现也改变着小说。人们更看重网络小说读写的原因也正在于,通过网络人们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对于情感的传达、传播、交流的需要,而且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与太多的金钱,因为网络小说是一种“无纸化”的写作与阅读。
受众即读者,用在小说上即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作品的阅读者。到了网络小说时代,这个群体的身份与地位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网络小说强大的媒介传播优势,加上它所具有的人际传播的某些特征以及依据高科技的传播手段,使它天然具备了对以往小说传播功能的补救与优化作用,网络小说在小说的大家庭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小说也使“沉默的大多数”(即读者)变得不再沉默,它打破了过去长期形成的写作权力过分集中的模式,满足了人们发表观点、抒发情感的需要,从根本上解放了受众。由人民小说出版社出版的仿BBS情感小说《风中玫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受众参与写作的例子,人民小说出版社结集出版的这部小说,是将“风中玫瑰”的帖子和网友的帖子共同收录之后形成的,这是由作者和网友共同完成的小说,是最典型的读写互动小说。网络中出现的极为普遍的“接龙小说”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比如新浪网与《中华工商时报》合作的《网上跑过的斑点狗》也是一次著名的在公共空间中的读写互动尝试。在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短暂地充当艺术家”已不是神话。网络解放了人,网络小说解放了读者,这种解放从大的背景上讲,实际体现了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消解,给精英与大众精神上带来了一种平等状况,这种解放是有意义的;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对于个体的一次难得的解放,人们终于可以从商品的枷锁中挣脱出来,从技术理性的控制中找到一处心灵自由的空间。虽然这一空间的存在形式是非物质的、虚拟的,但在精神上,人们获得了自由。
网络这种新媒介的产生既是一种传播技术的进步,也反映出作为新的传播工具网络媒介的“人性化”特征。当小说与网络这种新的传播媒介相结合,从而以新的文本传播方式被创作与阅读的时候,就本质上来看,它并没有改变小说的基本特性。网络小说写作仍然遵循着老套的小说创作方法:从情节的构思酝酿到故事的素材来源,从基本的遣词造句到复杂的表现手法,从思维想象的能力到创作灵感的激发,从基本的形象塑造到社会生活的描绘,从个体情感的表达到审美理想与对社会人生的评介等,无不照旧。网络小说同以往小说的不同只在于它因为借助于网络,从而更多地表现网络技术与印刷技术的不同,它可以将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以“超文本”形式链接起来,从而给读者提供更大的阅读空间与想象空间,带来更为丰富的娱乐兴趣与享受,将个体的欲望满足延伸到无限无穷的层次之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性的小说丧失了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网络小说的意识形态性只是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分散化,每个人都以其个人的意识形态话语来组成整体的社会意识形态话语,而且这是一种更加真实的社会意识形态话语。因此,我们认为,网络小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把人们从创作到欣赏的诸多局限中解放了出来,改变了小说原有的制作与传播方式,但网络小说本身除去网络媒介的技术因素却仍然遵循着小说自身的创作与发展规律。当然,“媒介即是讯息”,介质的变换,必然使小说这一概念原有的定义或外延发生一些变化;另外网络小说的存在的确也给维护整个小说生态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由此所引发的冲击也同样是深层次的。如果说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小说批评四要素问题,是从作者、世界、读者、作品几个方面对小说内部生产的运行机制进行了一次较为完整的论述,从而大大扩大和激发了小说研究的理论视野,引发了小说研究的一次革命性进步,那么网络小说的出现则要求我们从更为广大的空间区域去研究小说,尤其要更多地从小说之外的领域去研究小说所受到的影响、面对的问题。借用布尔迪厄的一个提法,这就是一个“场域”研究的问题。“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在网络时代,如何处理小说场与其他场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小说场内各系统之间的占位关系及其变化,这应该引起小说理论界的足够重视,这是我们今天不该回避的理论问题。用场域的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各种关系中进行思考,网络与小说的联姻,只是为小说又提供了一个新的生存的场域空间,给小说研究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切入点。它只是改变了小说的一些表达形式,而没有改变小说本身。
五、网络小说的问题及其救治
自古以来,小说一直作为一种高雅的、贵族化的艺术形式而受到尊崇与膜拜,中西方大体如此。如: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与“兴观群怨”将诗的价值与作用表述得淋漓尽致;曹丕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进一步把文章的地位、价值与作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西方,虽然柏拉图为了“正义”与“德行”试图将诗人逐出“理想国”,但他仍然坦承“自幼就和诗发生了爱情”;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并由此将诗看作是比历史更真实的论述,开拓了西方抬扬诗歌与小说的历史先河。小说作品的“卡塔西斯”(净化)作用,陶冶性情,化育人心,培养道德,开拓视野,滋润了无数孤寂而痛苦的灵魂,为无数生命燃起了希望的光芒。一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有相当大的成分都得益于小说对于社会运动、政治变革、思想启蒙的直接作用;面对现实的罪恶与残忍,人们总会到小说与艺术中去寻求幸福与慰藉;小说的审美之维以其与现实社会的格格不入,也总是会被理论家们用来作为反叛麻木、病态社会的锐利武器。无论现实如何移转,小说艺术永远都执着于美与真理,引领着人类幸福与前进的方向,保存着人类最后的希望。然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似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小说,创作者较少将心思花在读者身上,而是更多地将关注的视野放在主体情感的灌注、主题的开掘、题材的选取、结构的安排、语言的修饰等这些作品本身的问题上去。因而才有了朗吉弩斯对于“崇高体”的论述,恩格斯关于戏剧“三融合”审美标准的看法等文艺理论原则的提出。作为一种良性循环的结果,在这种小说观念支配下,前网络时代的作品有思想深度,关注社会人生的深层问题,具有宏大叙事的特征。作家受到社会格外的重视,经济与政治地位普遍较高。然而今天,网络小说,在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性几乎被消解殆尽,“重感性”“求刺激”“伤风化”的作品大行其道。网络时代,只有消费的逻辑,没有了真诚的信仰。写作是需要有知识储备的,需要有起码的人生阅历与文字修养,然而,小说网络化时代,这些已不重要。网络小说、博客写作已经将小说推向了“泛小说化”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文字公布于众,通过互联网广泛地散播。小说历来所推崇的崇高、深沉、美德、正义、人情等价值已经被逼到最不起眼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低劣的文字在诉说着低级趣味的故事。蔡智恒这个最早靠网络写作成名的人曾经坦言:“我并没有很好的小说底子,所以写东西是靠热忱而不是凭实力。”仅靠热忱而缺乏实力成就了痞子蔡,却败坏了小说。毋庸讳言,网络小说正处于幼年时期,它较之博大精深的传统小说有其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它的泛滥的自由必然会导致小说的沦落,上网者以匿名身份与他人进行交流或表露情感,其中很多都是一种临时的表演,是一种无法信任的真实,而在个性价值实现方面,过度的偏激与无节制也常常使小说成为互相叫骂的工具,亵渎了小说的神圣性。基于此,有人从网络小说的多媒体技术给小说创作带来的隐患角度认为,网络写作削平了小说的意义浓度,抑制了读者阅读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网络小说在创作审美上的缺陷则表现在:一是创作主体的缺失性动机,二是媚俗取宠的审美心态。欧阳友权从一个总体的高度认为,网络小说的缺陷与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艺术质量不高,让人只见“网络”不见“小说”,或者有“小说”而没有“小说性”;二是网络写作的技术依赖问题,网络只是一门技术,小说则是源于人的精神,技术只是小说借助的工具,它应该受驭于小说的艺术目的,为创作者遵循艺术规律插上创造的翅膀,创作者不可以技术优势替代艺术规律;三是网络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作者承担感的缺失问题。网络小说的确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但网络小说的兴盛我们却无法否认。有人将传统小说与网络小说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传统小说是经过几千年文火慢慢熬出的一锅老火汤,那网络小说便是一道时令小菜,新鲜,时尚,虽不如汤的实用,但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有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坚实土壤。事实如此,网络小说现存的不足与缺限的确不用怎么大惊小怪,正如法国小说批评家蒂博代所说:小说不能归结为若干部杰作,“如果不是由很快就默默无闻的成千上万个作家来维持小说的生命的话,便根本不会有小说了,换句话说,便根本不会有大作家了。”今天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网络小说写家的存在,没有庞大的网络小说阅读群,那么今天的小说就会是处境尴尬,举步维艰,一时被大炒而特炒的“小说的终结”问题也许真的就会变为既成的事实。本文相信,网络小说作为现时代的小说,是对这个时代表达方式和情感情绪的真实记录,崇高与美将以其深沉的情感魅力和人生逻辑终究会重新得到读者的尊崇与爱戴,而作为消费者的读者也不可能仅仅满足于欣赏一些肤浅的感性的文字,“写出好的作品”也仍然会是大部分作家毕生不变的至上追求。网络小说必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评论家的事业则是替小说的这一未来呐喊助威。
网络传播学可以说是另一种名著 但多数趋向于快餐式读物 一旦涉及利益东西总是变味道大量黄色暴力内容出现严重干扰了网络小说的。。。。网络小说发展很快实际相当于里一个娱乐圈吧很多书刚出来时火一阵流行风一过就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啦和明星歌曲差不多啦你说是吗呵呵 唉好困我睡觉啦
我晕,,~~
大大你是打算当作者吧!~
到起点找个作者,,,你可以详细的向他请教!!呵呵~!
只要你找本网游小说,随便加入个群进去就行了!!!
呵呵!!
专业问题非唔所长!@!
大大你是打算当作者吧!~
到起点找个作者,,,你可以详细的向他请教!!呵呵~!
只要你找本网游小说,随便加入个群进去就行了!!!
呵呵!!
专业问题非唔所长!@!
个人觉的网络小说没特色也没特点
如何理解广义的现代派文学
现代派的来由
作为一个国际性文学运动,现代派文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一八九○年前后,西方世界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高度集中和工业电气化的进程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剧烈的改变。英国批评家麦尔科姆·布雷特勃雷认为正是这种“现代化”造成了“现代意识”,而现代派文学就是为了表达现代意识而产生的。他认为这个道理适用于一切制度和社会,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利品。史·斯班特等作家同样强调现代派表现现代人类共同的现代经验,它有超阶级的性质。西方文评家一般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这个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它说明现代派与现代化确有相当密切的联系,但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同一个现代化进程里,除了现代派文学以外,西方还产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资产阶级进步文学?可见所谓普遍的现代经验仍有不同的倾向和性质问题,虽然它也包含某些共同的因素。
我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与资产阶级现代派文学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
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起步的现代化时期,大的社会环境中出现的巨大变化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感,不稳定感,而这正是现代派文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有的西方评论家指出,在一九一四年以前欧洲大体上还是稳定的,虽也不时出现过危机,但第一次大战作为危机的总爆发,它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确实猛烈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心和对传统观念的信赖。同一时期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欧美工人运动则从另外一个角度使资产阶级作家们感到惶惶不安,前途可虑。
当然,所谓“危机感”决不仅仅限于经济危机,而是以它为基础的广义的社会危机,价值危机,精神危机,文化文学危机。我们必须追溯得更远一点,从欧洲农业社会解体到工业社会兴起说起。菲迪南德·托尼斯的《公社与联合会》(一八八七)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比较。他说农业社会(公社)以传统为基础,是农村式的,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宗教是中心,公众之间有密切联系,人人叫得出对方的姓名,彼此是面对面的关系;工业社会(联合会)是城市式的,世俗化的,宗教不再是中心,世界变得复杂而生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孤立;人与人的关系通过书面契约确定,是背靠背的关系,谁也弄不清谁在操纵你的命运;许可与约束的格局变得抽象了——法定化了,非人格化了,官僚主义化了。
这些在现代派作品中得到了一定程度典型化的现代工业社会的特征,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欧洲大城市兴起是十九世纪末叶的事。人口集中的大城市,使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和疏离更加尖锐起来。现代派文学主要是处理大城市人际关系的文学,因为城市生活是现代社会矛盾的焦点。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带来机械文明的统治和技术官僚体制,使人的生存环境逐步失去农业社会中的个性和人性,变得抽象化和机械化,导致了一个一般称之为“非人化”的过程,这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就出现了以“非人化”为总特征的现代主义文艺。在现代工业城市中生活的知识分子日益感到自己面对一种无法理解的现实:社会成为一种抽象的力量抛开人而独立运转;要界定自己和人的本性、人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他们心中产生一种走向深渊或悬于空中的感觉,把面前的世界称之为“危机的时代”或“启示的时代”。战后的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文学更进一步从人的根本处境来表达这种无所不在的危机感和幻灭感。
在资本主义现代化造成的社会关系的危机中,文艺家与读者群众的关系对现代派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在封建时代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他们有明确的读者层,进入现代时期,这个读者曾却变得庞杂、不定起来。在实利主义第一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艺术本来已经沦于边缘地位,文化事业的商品化既危及严肃作家生计的稳定,也破坏他们对美学理想的追求。文化教育的两极分化造成绅士文学与通俗文学、高雅趣味与庸俗习气的鸿沟。现代派的重要作家无不摆出一副独来独往的倨傲架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同自己的时代不合拍”,同周围的群众不协调。
二、科技和文化思潮的演变
十九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科学界的统治思潮还是进化论和引力论,讲求实证主义的方法,尊重事实和理性,反映在文学上就是盛行一时的强调环境和血统影响的自然主义文学。但很快,现代物理学——主要是量子论和相对论一一在新旧世纪之交的出现剧烈地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看法:从绝对的、静止的观点变到相对的、变化的观点;人们承认物质与精神难以绝对地区分,主客体密切相关,因果关系也并非万能。现代科学所指出的世界事物的相对性、复杂性、变动性,它们所启发的怀疑精神、实验探索精神已成为一代风尚。法国评论家瑞尔曼·勃雷认为电子论、信息论、控制论摧毁了原有的真理,破坏了形而上学的观点,打乱了人类的语言,直接影响到文学①。有些西方评论家以为现代主义重视技巧实验和写作方法是受科学的实验精神和讲究方法的影响。②现代派文学中工业技术形象的频繁出现自然也是现代科技进入文学领域的一个证明。
电气化以后的机械文明促进了生产发展,加速了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系,缩短了空间距离,加强了时间观念,加速了生活节奏;教育的普及,文化的发达使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心理更加复杂。这些因素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当然也会影响现代派文学的某些方面,如要求行文节奏加快,时空转变迅速,强调刻划人物的复杂心理等等。但对现代派许多作家说来,机械文明主要只引起一种压迫感和反感。
比较起来,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心理学和美学思潮对现代派有更明显、更有决定性的作用。尼采的悲观主义、虚无主义,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潜意识理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康德的美学思想等等对现代派文学特征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尼采认为现代文明的衰退是由于理性过分发达,损害了以本能和意志为依靠的创造力。他把社会,文明,基督教和伦理道德全盘否定,强调无意识和本能的作用。他的悲观主义和本能论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的影响是极为重大的。他相信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为了维护本身的利益,必然要强迫个人服从它的约束(所谓“现实原则”),而个人只能把享乐的愿望(所谓“享乐原则”)强行抑制在自己的潜意识中。他认为在人的心智的三层结构中(代表理性的“超自我”,居于中间的“自我”,代表本能的伊特),理性只居于边缘的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是本能。“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这些主张引导现代派作家努力开掘潜意识领域。他的“艺术即做梦”的说法使超现实主义者获得了新武器。梦魇已成为现代派文学中的普遍现象。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认为只有直觉(具有自觉性的本能)才能认识真理或真实,才能创造和欣赏美,这使作家们努力去捕捉一瞬间的印象和幻觉。意象派诗歌和意识流小说的产生就与这个理论有关。他关于“心理时间”的说法极大地影响了现代派文学对于时间的处理和结构的安排。他区分“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两个概念。前者用空间的固定概念来说明时间,把时间看成各个时刻依次延伸的、表现宽度的数量概念;后者则是各个时刻相互渗透的、表现强度的质量概念。他认为我们越是进入意识的深处,“心理时间”的概念就越适用。意识流小说家和新小说家正是有鉴于此,大胆打破传统小说家以时间为序的叙述方法,而采用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的结构的。
一般认为从思想渊源来看,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是现代派文学的总根源。康德相信意识的先天形式先于经验,是人类认识能力的特点构成了人们所理解的自然界的规律和特点。这使现代派作家强调主观的作用,把主观意志置于客观实际之上。康德的不可知论加深了现代派的神秘主义倾向。康德关于美不涉及欲念和概念、美仅涉及形式的理论;关于艺术的精髓是自由,它与游戏相通的说法;关于想象在艺术创作中可以创造出“超越自然”的东西的主张,都为现代派艺术自足和形式主义倾向开了先河,使他们得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创造和实验。此外,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说也有过广泛的影响。
第二次大战以来,主要是通过萨特的努力,存在主义哲学深刻地影响了整整三十年来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新品种。不但出现了直接描写人类存在的荒诞、无意义、人与人不可沟通这类主题的存在主义文学,也产生了表现非理性世界和非人化形象的荒诞戏剧,只写物质不写人性的新小说。黑色幽默文学也常以人类处境的荒谬状态为对象发出阴郁的冷嘲的笑声。
在探讨现代派文学来由的时候,上述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哲学思潮当然是必须考虑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十九世纪后期以来西方文学本身的发展情况,它也是属于社会历史演变的表现之一。事物的发展是以内因为基础,现代派产生的内因可以说有两个:一是西方文学发展本身的需要,二是现代派作家的特殊的阶级地位、世界观和艺术观。
三、西方文学本身的演变
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学遭遇危机而想另谋出路的一种结果。
这场深刻的文学危机是从十九世纪中叶的唯美主义文学开始的。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欧洲盛极一时的浪漫主义文学随着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低落已经衰退,逐步向唯美主义文学转化。这种文学反对浪漫派以文载道的思想,企图逃避它所不喜欢的资本主义现实,而以艺术的自足性和娱乐性来作为对抗的手段。唯美主义间接包含对资本主义(主要是功利主义和拜物教倾向)的一定程度的审美批判,但它所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原则只能引导文学走向狭隘和颓废的下坡路。唯美主义文学虽然通过兰波、魏尔仑和波德莱尔,佩特、王尔德和坡为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它作为一种方向,缺乏强大生命力,到九十年代末难已以为继了。
另一方面,十九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自然主义文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强调对外界现实的机械模仿,侧重描写遗传和环境的决定性影响,病态事物和繁琐细节。这个流派产生过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但到九十年代,盛期已过,也日趋衰退了。
正是在唯美主义所代表的浅薄的享乐倾向和自然主义所代表的机械倾向这双重危机的夹击中,法国的象征主义者在一八八六年树起了自己的旗帜。它一方面从唯美主义的颓废派中摆脱出来,采取比较严肃的生活态度和创作态度,另一方面抵制自然主义的机械反映,转向内心探索和理念世界。象征主义者对他们的前辈并没有实行彻底的决裂,而是有所扬弃,又有所继承的。
人们总是在一种迫切的危机感中要求进行重大改革的。现代派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又是表现和进行了重大变革的文学,危机感和变革感是现代派文学的两个互相联系的根本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来观察,现代派文学是顺乎西方历史进展和文学发展的要求的,不管它有种种局限,它是有许多积极因素的,决不是什么逆流。
现代派文学所代表的巨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思维方式的变革,感觉方式的变革,表达方式的变革。
现代理论物理学——主要是量子论、相对论和测不准原理——使现代人在观察问题时,在思维方式上起了大变化:从绝对的观点转变到相对的观点;抛弃“纯客观”的概念,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影响,抛弃永恒不变的观念,强调变化性;放弃理性主宰一切思维活动的想法,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表现在现代派文学中,如用想象逻辑代替形式逻辑。
在现代人的感觉方式上也出现了重大变化,不再象过去那样强调推理活动,而重视感官知觉因素,印象和顿悟;不再重视表层描绘,而努力开挖深层意识、潜意识、梦幻意识;不再注重直接的明朗的感觉方式,而侧重间接的,难以确定的隐晦曲折的感受。
在表达方式上的巨大变革是适应思维、感觉方式的变化而来的,它明显地表现为:重视急剧变化,如蒙太奇;重视表现方式上的间接性和含蓄性,如象征主义手法;重视自由联想的运用,如内心独白;重视梦幻和荒诞方式,如超现实主义手法等。
这三种方式上的重大变化发展了人类的思维、感觉和表达能力,也丰富了文学本身。它和科技进步和现代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带有普遍的性质。
四、现代派作家的阶级地位、世界观和艺术观
文学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是作家心灵对现实的反应。“反映论”和“反应论”在这里是统一的,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不可人为地把它们对立起来。由于现代派非常强调主观表现,对他们来说,“反应论”所起的作用比“反映论”还要重要一些。
大多数现代派作家是中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处于低下的经济地位,政治上既没有权力,也极少影响。他们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弊端深有所感,颇为不满。有的人在特定的条件下表现过革命的进步的倾向,多数人对革命力量是疏远的。在现代两大阶级力量之间,现代派作家处在一种无所依附的悬空状态。这种地位使他们比别的人更容易产生危机感和深渊感,孤独感和悲观情绪。
现代派作家从总体上看,是站在中小资产阶级的立场,用资产阶级个人中心的观点描绘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西方工业社会所遇到的矛盾,表达他们的不满和失望情绪。由于立场和世界观的这种两重性,现代派文学在思想倾向上也就表现出自相矛盾的既反对又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
现代派作家由于深受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熏陶,他们观察世界本原的观点往往属于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体系。他们总是倾向于把本能、欲望、下意识看作是世界和人生的原动力。这样他们的作品也就充满对这类因素的描绘和歌颂,带上强烈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在审美观方面,这种非理性的倾向同样明显而强烈,一般表现为对直觉、想象和梦魇的过分强调,对奇特的、荒诞的因素的侧重,对形式创新的无限(有时是无理)的追求。
现代派作家群和现代派文学一样,都是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近百年来西方社会的深刻演变使他们从广大的作家队伍中分离出来,树起了特独的现代派文学的旗帜。可以说,它是西方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敏感的人在面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的巨大变化和强大压力时作出的反应。起决定影响的是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客观上是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化(包括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物质生活、科学技术、文学文化等等方面的变革),主观上则是现代派作家的阶级地位、世界观和艺术观。这两种内外条件撞击的结果迸发出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火花。而这种种条件既与“现代化”进程有关系,又不是“现代化”一词所能完全概括的。与其笼统说现代派文学是现代化的产物,毋宁具体地说,资产阶级现代派文学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学产物之一。
现代派的发展和趋向
唯美主义作家,美国的艾德加·爱伦·坡和法国的波德莱尔被称为西方现代派的远祖。坡所倡导的使灵魂升华的美,反自然、反说教的主张,对形式美和暗示性、音乐性的强调,为继起的象征派诗人开了先声。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一八五七)的发表更是象征派文学先行者的一个重要起点。题材上,它不再象浪漫派那样歌颂农村的恬静和大自然的优美,率真的童年和神圣的爱情,而是以愤世嫉俗的态度揭露城市的丑恶和人性的阴暗,这到后来就成为现代派文学的基调;手法上,它基本上还是浪漫派的,在诗体上甚至并未打破传统的十二缀音律,但发展了“对应论”③,提出了心灵与事物之间的契合,各种官能之间的通感,并在一部分诗作中运用了象征手法,打破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者直抒心情、白描景物的老方法。但严格说来,波德莱尔还是唯美派向现代派转变过程中的过渡性人物,要到八十年代的马拉美手里,我们才看到真正自觉的成体系的象征主义理论和创作。现代派要说有个起点的话,这是重要的一个。
九十年代以后,法国象征主义开始波及到欧美各国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学运动。本世纪初北欧又出现了表现主义,意大利出现了未来主义。这个阶段(一八九○——一九一○)可以看作现代主义的正式开始时期。斯特林堡的第一部表现主义戏剧《到大马士革去》作于一八九七——一九○四年间。里尔克的《图象集》(一九○六)和《新诗集》(一九○七),普鲁斯特的《忆流水华年》(一九○九),未来主义宣言(一九○九)以及艾略特和庞德的意象派活动也都出现于这一期间。
一九一○——一九三○年是现代派的极盛时期。当时欧洲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在文学方面也正经历着一次剧变,各种现代主义流派,适应不同国家传统和民族心理的需要,以同中有异的面目应运而起,后期象征主义从法国遍及欧美,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和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几乎是同时兴起的新品种。二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走向高潮。仅在一九二二年一年间就出现了这么一大批主要的代表作品:《荒原》(艾略特),《尤利西斯》(乔伊斯),《幻美集》(瓦雷里),《杜诺伊哀歌》(里尔克),《城堡》(卡夫卡),《毛猿》和《琼斯皇帝》(奥尼尔),《亨利第四》(皮蓝德娄)等等,可谓盛况空前。这五个流派的共同倾向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怀疑和否定,对内心世界和无意识领域的开掘;都基本遵循象征主义的美学原则,从事广泛的技巧实验,把技巧提高到有时极精纯,有时也极荒诞的程度。事实上,这种极端的到达也就预示着它盛极而衰的开始,造成另一场文学危机,导致三十年代文学的巨大变化。
在政治倾向上,现代派作家本来就不是铁板一块。二十年代中后期,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大恐慌的出现和国际法西斯主义的崛起,现代派作家加强了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因此三十年代成为现代派分化和扩散的时期。除了坚守原来立场的一些保守作家以外,一大批人在三十年代初期向左转,与进步文学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广泛的文艺统一战线,如英国的奥登、奥威尔、柯斯特勒,美国的奥达茨、海明威、杜斯帕索斯,在德国则有布莱希特、西格斯、托勒,在法国则有马尔罗、纪德、阿拉贡、艾吕雅。④严格说来,他们并不属于本文论述的狭义的正统现代派,他们表现出现实主义倾向,但也在某些作品中采用现代主义手法。现代主义作为文艺思潮在这个时期受到进步文艺界的抵制和批判,势头削弱了,但它在技巧方面的影响却已扩散,为其他流派所吸收。
现代派文学的生命力并未就此耗尽,一到新危机逼近的时期,它又会重整旗鼓亮出不同的旗号登上历史舞台。现代派文学的发展有一种时起时伏的寒热病式的周期规律性。第二次大战前夕,资本主义世界又一次面临危机,于是以存在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学流派又在法国兴起了,战后迅速扩展到欧美各国,产生了一系列的现代主义新流派。这次——现代主义的第二次高潮——又是从法国发难的,本文处理的九个流派竟有五个是以法国为中心的,这值得研究。现代派是个国际性的思潮,但它在各国的具体表现又显然受到不同的民族传统(包括民族气质)和不同国情的影响。同是未来主义,苏维埃十月革命把它推 向了社会主义,意大利法西斯运动则把它拉向了反动阵营。法国人耽于幻 想的习气与超现实主义,德国人重视精神作用与表现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传统与意识流小说,看来是不无瓜葛的。至于法兰西一再成为现代主义的策源地,有人认为是出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比一次大战前的英、德、美诸国,比二次大战后的美国和联邦德国、日本都缓慢得多,因此造成容易突破的局面;还有人认为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势力在欧洲最为强大持久,因此反对它的现代主义倾向也就首先抬头。这些也许都可以看作理由之一二,供我们进一步探索之用。
一九五○——一九七○年可以说是现代派由再兴而衰落的时期。存在主义文学在六十年代已趋衰退。继之而起的荒诞戏剧、新小说和黑色幽默文学也在六十年代中期达到鼎盛阶段,而后逐渐衰微。西方有些评论家认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现代主义死亡的时代”⑤。另外有人提出“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超现代主义”等等概念来概括六十年代以来西方文学的新动向,引起了很大争论,一时还难有定论。今天,除了拉丁美洲以外,现代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国际性文学运动已经消失。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理由说,作为二十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主要流派之一的现代主义文学已经基本结束或告一段落。现在是给它做个阶段性小结的时候了。
一九八五年四月改定
① 瑞尔曼·勃雷:《思想的历程》,一九七八。
② 见魏利·西弗:《文学与技术》,一九六八。
波吉奥利:《先锋派理论》,一九六二英译本,一九六八。
③ 十八世纪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安曼努尔·史威登堡认为在万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对应的关系,在可见的事物与不可见的精神之间有彼此契合的情况。
④ 这些作家中少数坚持进步立场,不少人很快就脱离了进步阵线。
⑤ 罗伯特·休斯,美国《时代周刊》(一九七九年一月八日)。
作为一个国际性文学运动,现代派文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一八九○年前后,西方世界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高度集中和工业电气化的进程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剧烈的改变。英国批评家麦尔科姆·布雷特勃雷认为正是这种“现代化”造成了“现代意识”,而现代派文学就是为了表达现代意识而产生的。他认为这个道理适用于一切制度和社会,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利品。史·斯班特等作家同样强调现代派表现现代人类共同的现代经验,它有超阶级的性质。西方文评家一般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这个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它说明现代派与现代化确有相当密切的联系,但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同一个现代化进程里,除了现代派文学以外,西方还产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资产阶级进步文学?可见所谓普遍的现代经验仍有不同的倾向和性质问题,虽然它也包含某些共同的因素。
我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与资产阶级现代派文学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
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起步的现代化时期,大的社会环境中出现的巨大变化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感,不稳定感,而这正是现代派文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有的西方评论家指出,在一九一四年以前欧洲大体上还是稳定的,虽也不时出现过危机,但第一次大战作为危机的总爆发,它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确实猛烈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心和对传统观念的信赖。同一时期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欧美工人运动则从另外一个角度使资产阶级作家们感到惶惶不安,前途可虑。
当然,所谓“危机感”决不仅仅限于经济危机,而是以它为基础的广义的社会危机,价值危机,精神危机,文化文学危机。我们必须追溯得更远一点,从欧洲农业社会解体到工业社会兴起说起。菲迪南德·托尼斯的《公社与联合会》(一八八七)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比较。他说农业社会(公社)以传统为基础,是农村式的,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宗教是中心,公众之间有密切联系,人人叫得出对方的姓名,彼此是面对面的关系;工业社会(联合会)是城市式的,世俗化的,宗教不再是中心,世界变得复杂而生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孤立;人与人的关系通过书面契约确定,是背靠背的关系,谁也弄不清谁在操纵你的命运;许可与约束的格局变得抽象了——法定化了,非人格化了,官僚主义化了。
这些在现代派作品中得到了一定程度典型化的现代工业社会的特征,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欧洲大城市兴起是十九世纪末叶的事。人口集中的大城市,使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和疏离更加尖锐起来。现代派文学主要是处理大城市人际关系的文学,因为城市生活是现代社会矛盾的焦点。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带来机械文明的统治和技术官僚体制,使人的生存环境逐步失去农业社会中的个性和人性,变得抽象化和机械化,导致了一个一般称之为“非人化”的过程,这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就出现了以“非人化”为总特征的现代主义文艺。在现代工业城市中生活的知识分子日益感到自己面对一种无法理解的现实:社会成为一种抽象的力量抛开人而独立运转;要界定自己和人的本性、人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他们心中产生一种走向深渊或悬于空中的感觉,把面前的世界称之为“危机的时代”或“启示的时代”。战后的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文学更进一步从人的根本处境来表达这种无所不在的危机感和幻灭感。
在资本主义现代化造成的社会关系的危机中,文艺家与读者群众的关系对现代派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在封建时代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他们有明确的读者层,进入现代时期,这个读者曾却变得庞杂、不定起来。在实利主义第一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艺术本来已经沦于边缘地位,文化事业的商品化既危及严肃作家生计的稳定,也破坏他们对美学理想的追求。文化教育的两极分化造成绅士文学与通俗文学、高雅趣味与庸俗习气的鸿沟。现代派的重要作家无不摆出一副独来独往的倨傲架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同自己的时代不合拍”,同周围的群众不协调。
二、科技和文化思潮的演变
十九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科学界的统治思潮还是进化论和引力论,讲求实证主义的方法,尊重事实和理性,反映在文学上就是盛行一时的强调环境和血统影响的自然主义文学。但很快,现代物理学——主要是量子论和相对论一一在新旧世纪之交的出现剧烈地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看法:从绝对的、静止的观点变到相对的、变化的观点;人们承认物质与精神难以绝对地区分,主客体密切相关,因果关系也并非万能。现代科学所指出的世界事物的相对性、复杂性、变动性,它们所启发的怀疑精神、实验探索精神已成为一代风尚。法国评论家瑞尔曼·勃雷认为电子论、信息论、控制论摧毁了原有的真理,破坏了形而上学的观点,打乱了人类的语言,直接影响到文学①。有些西方评论家以为现代主义重视技巧实验和写作方法是受科学的实验精神和讲究方法的影响。②现代派文学中工业技术形象的频繁出现自然也是现代科技进入文学领域的一个证明。
电气化以后的机械文明促进了生产发展,加速了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系,缩短了空间距离,加强了时间观念,加速了生活节奏;教育的普及,文化的发达使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心理更加复杂。这些因素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当然也会影响现代派文学的某些方面,如要求行文节奏加快,时空转变迅速,强调刻划人物的复杂心理等等。但对现代派许多作家说来,机械文明主要只引起一种压迫感和反感。
比较起来,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心理学和美学思潮对现代派有更明显、更有决定性的作用。尼采的悲观主义、虚无主义,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潜意识理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康德的美学思想等等对现代派文学特征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尼采认为现代文明的衰退是由于理性过分发达,损害了以本能和意志为依靠的创造力。他把社会,文明,基督教和伦理道德全盘否定,强调无意识和本能的作用。他的悲观主义和本能论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的影响是极为重大的。他相信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为了维护本身的利益,必然要强迫个人服从它的约束(所谓“现实原则”),而个人只能把享乐的愿望(所谓“享乐原则”)强行抑制在自己的潜意识中。他认为在人的心智的三层结构中(代表理性的“超自我”,居于中间的“自我”,代表本能的伊特),理性只居于边缘的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是本能。“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这些主张引导现代派作家努力开掘潜意识领域。他的“艺术即做梦”的说法使超现实主义者获得了新武器。梦魇已成为现代派文学中的普遍现象。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认为只有直觉(具有自觉性的本能)才能认识真理或真实,才能创造和欣赏美,这使作家们努力去捕捉一瞬间的印象和幻觉。意象派诗歌和意识流小说的产生就与这个理论有关。他关于“心理时间”的说法极大地影响了现代派文学对于时间的处理和结构的安排。他区分“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两个概念。前者用空间的固定概念来说明时间,把时间看成各个时刻依次延伸的、表现宽度的数量概念;后者则是各个时刻相互渗透的、表现强度的质量概念。他认为我们越是进入意识的深处,“心理时间”的概念就越适用。意识流小说家和新小说家正是有鉴于此,大胆打破传统小说家以时间为序的叙述方法,而采用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的结构的。
一般认为从思想渊源来看,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是现代派文学的总根源。康德相信意识的先天形式先于经验,是人类认识能力的特点构成了人们所理解的自然界的规律和特点。这使现代派作家强调主观的作用,把主观意志置于客观实际之上。康德的不可知论加深了现代派的神秘主义倾向。康德关于美不涉及欲念和概念、美仅涉及形式的理论;关于艺术的精髓是自由,它与游戏相通的说法;关于想象在艺术创作中可以创造出“超越自然”的东西的主张,都为现代派艺术自足和形式主义倾向开了先河,使他们得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创造和实验。此外,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说也有过广泛的影响。
第二次大战以来,主要是通过萨特的努力,存在主义哲学深刻地影响了整整三十年来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新品种。不但出现了直接描写人类存在的荒诞、无意义、人与人不可沟通这类主题的存在主义文学,也产生了表现非理性世界和非人化形象的荒诞戏剧,只写物质不写人性的新小说。黑色幽默文学也常以人类处境的荒谬状态为对象发出阴郁的冷嘲的笑声。
在探讨现代派文学来由的时候,上述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哲学思潮当然是必须考虑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十九世纪后期以来西方文学本身的发展情况,它也是属于社会历史演变的表现之一。事物的发展是以内因为基础,现代派产生的内因可以说有两个:一是西方文学发展本身的需要,二是现代派作家的特殊的阶级地位、世界观和艺术观。
三、西方文学本身的演变
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学遭遇危机而想另谋出路的一种结果。
这场深刻的文学危机是从十九世纪中叶的唯美主义文学开始的。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欧洲盛极一时的浪漫主义文学随着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低落已经衰退,逐步向唯美主义文学转化。这种文学反对浪漫派以文载道的思想,企图逃避它所不喜欢的资本主义现实,而以艺术的自足性和娱乐性来作为对抗的手段。唯美主义间接包含对资本主义(主要是功利主义和拜物教倾向)的一定程度的审美批判,但它所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原则只能引导文学走向狭隘和颓废的下坡路。唯美主义文学虽然通过兰波、魏尔仑和波德莱尔,佩特、王尔德和坡为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它作为一种方向,缺乏强大生命力,到九十年代末难已以为继了。
另一方面,十九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自然主义文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强调对外界现实的机械模仿,侧重描写遗传和环境的决定性影响,病态事物和繁琐细节。这个流派产生过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但到九十年代,盛期已过,也日趋衰退了。
正是在唯美主义所代表的浅薄的享乐倾向和自然主义所代表的机械倾向这双重危机的夹击中,法国的象征主义者在一八八六年树起了自己的旗帜。它一方面从唯美主义的颓废派中摆脱出来,采取比较严肃的生活态度和创作态度,另一方面抵制自然主义的机械反映,转向内心探索和理念世界。象征主义者对他们的前辈并没有实行彻底的决裂,而是有所扬弃,又有所继承的。
人们总是在一种迫切的危机感中要求进行重大改革的。现代派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又是表现和进行了重大变革的文学,危机感和变革感是现代派文学的两个互相联系的根本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来观察,现代派文学是顺乎西方历史进展和文学发展的要求的,不管它有种种局限,它是有许多积极因素的,决不是什么逆流。
现代派文学所代表的巨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思维方式的变革,感觉方式的变革,表达方式的变革。
现代理论物理学——主要是量子论、相对论和测不准原理——使现代人在观察问题时,在思维方式上起了大变化:从绝对的观点转变到相对的观点;抛弃“纯客观”的概念,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影响,抛弃永恒不变的观念,强调变化性;放弃理性主宰一切思维活动的想法,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表现在现代派文学中,如用想象逻辑代替形式逻辑。
在现代人的感觉方式上也出现了重大变化,不再象过去那样强调推理活动,而重视感官知觉因素,印象和顿悟;不再重视表层描绘,而努力开挖深层意识、潜意识、梦幻意识;不再注重直接的明朗的感觉方式,而侧重间接的,难以确定的隐晦曲折的感受。
在表达方式上的巨大变革是适应思维、感觉方式的变化而来的,它明显地表现为:重视急剧变化,如蒙太奇;重视表现方式上的间接性和含蓄性,如象征主义手法;重视自由联想的运用,如内心独白;重视梦幻和荒诞方式,如超现实主义手法等。
这三种方式上的重大变化发展了人类的思维、感觉和表达能力,也丰富了文学本身。它和科技进步和现代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带有普遍的性质。
四、现代派作家的阶级地位、世界观和艺术观
文学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是作家心灵对现实的反应。“反映论”和“反应论”在这里是统一的,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不可人为地把它们对立起来。由于现代派非常强调主观表现,对他们来说,“反应论”所起的作用比“反映论”还要重要一些。
大多数现代派作家是中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处于低下的经济地位,政治上既没有权力,也极少影响。他们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弊端深有所感,颇为不满。有的人在特定的条件下表现过革命的进步的倾向,多数人对革命力量是疏远的。在现代两大阶级力量之间,现代派作家处在一种无所依附的悬空状态。这种地位使他们比别的人更容易产生危机感和深渊感,孤独感和悲观情绪。
现代派作家从总体上看,是站在中小资产阶级的立场,用资产阶级个人中心的观点描绘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西方工业社会所遇到的矛盾,表达他们的不满和失望情绪。由于立场和世界观的这种两重性,现代派文学在思想倾向上也就表现出自相矛盾的既反对又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
现代派作家由于深受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熏陶,他们观察世界本原的观点往往属于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体系。他们总是倾向于把本能、欲望、下意识看作是世界和人生的原动力。这样他们的作品也就充满对这类因素的描绘和歌颂,带上强烈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在审美观方面,这种非理性的倾向同样明显而强烈,一般表现为对直觉、想象和梦魇的过分强调,对奇特的、荒诞的因素的侧重,对形式创新的无限(有时是无理)的追求。
现代派作家群和现代派文学一样,都是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近百年来西方社会的深刻演变使他们从广大的作家队伍中分离出来,树起了特独的现代派文学的旗帜。可以说,它是西方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敏感的人在面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的巨大变化和强大压力时作出的反应。起决定影响的是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客观上是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化(包括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物质生活、科学技术、文学文化等等方面的变革),主观上则是现代派作家的阶级地位、世界观和艺术观。这两种内外条件撞击的结果迸发出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火花。而这种种条件既与“现代化”进程有关系,又不是“现代化”一词所能完全概括的。与其笼统说现代派文学是现代化的产物,毋宁具体地说,资产阶级现代派文学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学产物之一。
现代派的发展和趋向
唯美主义作家,美国的艾德加·爱伦·坡和法国的波德莱尔被称为西方现代派的远祖。坡所倡导的使灵魂升华的美,反自然、反说教的主张,对形式美和暗示性、音乐性的强调,为继起的象征派诗人开了先声。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一八五七)的发表更是象征派文学先行者的一个重要起点。题材上,它不再象浪漫派那样歌颂农村的恬静和大自然的优美,率真的童年和神圣的爱情,而是以愤世嫉俗的态度揭露城市的丑恶和人性的阴暗,这到后来就成为现代派文学的基调;手法上,它基本上还是浪漫派的,在诗体上甚至并未打破传统的十二缀音律,但发展了“对应论”③,提出了心灵与事物之间的契合,各种官能之间的通感,并在一部分诗作中运用了象征手法,打破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者直抒心情、白描景物的老方法。但严格说来,波德莱尔还是唯美派向现代派转变过程中的过渡性人物,要到八十年代的马拉美手里,我们才看到真正自觉的成体系的象征主义理论和创作。现代派要说有个起点的话,这是重要的一个。
九十年代以后,法国象征主义开始波及到欧美各国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学运动。本世纪初北欧又出现了表现主义,意大利出现了未来主义。这个阶段(一八九○——一九一○)可以看作现代主义的正式开始时期。斯特林堡的第一部表现主义戏剧《到大马士革去》作于一八九七——一九○四年间。里尔克的《图象集》(一九○六)和《新诗集》(一九○七),普鲁斯特的《忆流水华年》(一九○九),未来主义宣言(一九○九)以及艾略特和庞德的意象派活动也都出现于这一期间。
一九一○——一九三○年是现代派的极盛时期。当时欧洲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在文学方面也正经历着一次剧变,各种现代主义流派,适应不同国家传统和民族心理的需要,以同中有异的面目应运而起,后期象征主义从法国遍及欧美,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和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几乎是同时兴起的新品种。二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走向高潮。仅在一九二二年一年间就出现了这么一大批主要的代表作品:《荒原》(艾略特),《尤利西斯》(乔伊斯),《幻美集》(瓦雷里),《杜诺伊哀歌》(里尔克),《城堡》(卡夫卡),《毛猿》和《琼斯皇帝》(奥尼尔),《亨利第四》(皮蓝德娄)等等,可谓盛况空前。这五个流派的共同倾向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怀疑和否定,对内心世界和无意识领域的开掘;都基本遵循象征主义的美学原则,从事广泛的技巧实验,把技巧提高到有时极精纯,有时也极荒诞的程度。事实上,这种极端的到达也就预示着它盛极而衰的开始,造成另一场文学危机,导致三十年代文学的巨大变化。
在政治倾向上,现代派作家本来就不是铁板一块。二十年代中后期,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大恐慌的出现和国际法西斯主义的崛起,现代派作家加强了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因此三十年代成为现代派分化和扩散的时期。除了坚守原来立场的一些保守作家以外,一大批人在三十年代初期向左转,与进步文学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广泛的文艺统一战线,如英国的奥登、奥威尔、柯斯特勒,美国的奥达茨、海明威、杜斯帕索斯,在德国则有布莱希特、西格斯、托勒,在法国则有马尔罗、纪德、阿拉贡、艾吕雅。④严格说来,他们并不属于本文论述的狭义的正统现代派,他们表现出现实主义倾向,但也在某些作品中采用现代主义手法。现代主义作为文艺思潮在这个时期受到进步文艺界的抵制和批判,势头削弱了,但它在技巧方面的影响却已扩散,为其他流派所吸收。
现代派文学的生命力并未就此耗尽,一到新危机逼近的时期,它又会重整旗鼓亮出不同的旗号登上历史舞台。现代派文学的发展有一种时起时伏的寒热病式的周期规律性。第二次大战前夕,资本主义世界又一次面临危机,于是以存在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学流派又在法国兴起了,战后迅速扩展到欧美各国,产生了一系列的现代主义新流派。这次——现代主义的第二次高潮——又是从法国发难的,本文处理的九个流派竟有五个是以法国为中心的,这值得研究。现代派是个国际性的思潮,但它在各国的具体表现又显然受到不同的民族传统(包括民族气质)和不同国情的影响。同是未来主义,苏维埃十月革命把它推 向了社会主义,意大利法西斯运动则把它拉向了反动阵营。法国人耽于幻 想的习气与超现实主义,德国人重视精神作用与表现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传统与意识流小说,看来是不无瓜葛的。至于法兰西一再成为现代主义的策源地,有人认为是出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比一次大战前的英、德、美诸国,比二次大战后的美国和联邦德国、日本都缓慢得多,因此造成容易突破的局面;还有人认为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势力在欧洲最为强大持久,因此反对它的现代主义倾向也就首先抬头。这些也许都可以看作理由之一二,供我们进一步探索之用。
一九五○——一九七○年可以说是现代派由再兴而衰落的时期。存在主义文学在六十年代已趋衰退。继之而起的荒诞戏剧、新小说和黑色幽默文学也在六十年代中期达到鼎盛阶段,而后逐渐衰微。西方有些评论家认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现代主义死亡的时代”⑤。另外有人提出“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超现代主义”等等概念来概括六十年代以来西方文学的新动向,引起了很大争论,一时还难有定论。今天,除了拉丁美洲以外,现代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国际性文学运动已经消失。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理由说,作为二十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主要流派之一的现代主义文学已经基本结束或告一段落。现在是给它做个阶段性小结的时候了。
一九八五年四月改定
① 瑞尔曼·勃雷:《思想的历程》,一九七八。
② 见魏利·西弗:《文学与技术》,一九六八。
波吉奥利:《先锋派理论》,一九六二英译本,一九六八。
③ 十八世纪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安曼努尔·史威登堡认为在万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对应的关系,在可见的事物与不可见的精神之间有彼此契合的情况。
④ 这些作家中少数坚持进步立场,不少人很快就脱离了进步阵线。
⑤ 罗伯特·休斯,美国《时代周刊》(一九七九年一月八日)。
现代社会的文学。
本文标题: 涉及政治的小说越来越难写了。网写小说涉及经济基础的面越来越广泛,它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22603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