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析王小波的短篇《变形记》

发布时间: 2022-07-19 15:00: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109

《变形记》这部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变形记的主题思想是揭露了中年人最真实的生活。现在中年人的生活状态是值得去担忧的,在年轻的时候作...

如何解析王小波的短篇《变形记》

《变形记》这部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变形记的主题思想是揭露了中年人最真实的生活。现在中年人的生活状态是值得去担忧的,在年轻的时候作为学生在校园中没有烦恼,可以不去想生活的事情,每天生活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快乐。到了中年的时候,通常都是在工作的状态。也有人在这个年龄下岗,由于年龄的问题,公司可以招聘到一批新鲜血液,来换掉这批老员工。这个时候对于中年人来说,失去了工作等于失去了地位。在家庭中的这种地位就会慢慢的下降,中年人也没有快乐的笑容了。到了老年的时候,有着子女的赡养和养老金,这个时候并不烦恼,反而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在书中的格里高尔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生都在工作着,供养着一家人的生活。这个时候的格里高尔就是家庭的顶梁柱,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值得去信任的。但是生活是多变的,这个时候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甲壳虫。工作也就这样消失了,家人对他的态度更是一转直下。人性的缺点全部都暴露出来了,同时也阐述了这种中年危机,面对到这样的情况,格里高尔并没有任何办法。他能做的就只是抓住时间的生命线苟活下来,人性一直都是不值得考验的。格里高尔辛勤工作了大半辈子,养活了这个家。到最后家人们却嫌弃格里高尔,甚至把他关在了房间里,任由他孤独的死去。

所以变形记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中年人的荒诞生活与人性的异化,这其实讲述的就是最真实的生活故事。卡夫卡巧用了这个变形,让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从而通过不一样的视角来揭露了更多的东西,表明了生活的实际状况,荒诞又正常。

《变形记》是我阅读的第一本德国文学作品,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现代主义文学当中的表现主义。这部作品是卡夫卡众多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一部,因其写作手法的独特性和其主题的深刻性,自面世以来,就吸引着众多学者去研究和分析。
是说格里高尔.萨姆沙本来是家里和谐的一员,但却成了人人厌恶的甲壳虫。 借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只是表面上的亲热,实际上内心却是孤独与自私。
让叛逆的孩子认识到自己,让穷困的孩子体验富人的生活,感觉非常讽刺。

分析《变形记》开头一段。主人公为什么对自己变成甲虫一点也不感到惊讶。

摘要 您好,

你如何评价《变形记》?

    感觉这个节目其实争议比较多,在我看来,这档节目表面上让城里孩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会感恩,让农村孩子见识城市的繁华,鼓励他们努力走出大山。看上去很美,但背后却容易给观众传递一种隐藏的思维——富人腐朽堕落,穷人善良勤奋。这种神奇的思想让我对这档节目实在是接受无能。


    其实现实中孩子之所以会堕落,并不是因为家里有钱,而是因为教育不当。那些参加节目的城市家庭的孩子,要么缺乏爱,要么缺乏严格要求。我觉得这些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家里是穷是富,决定孩子怎么样的关键因素是父母的爱。缺爱的家庭环境里,再穷孩子也容易出问题。


而节目避重就轻,不知是剪辑的原因还是什么,传递出的信息则是,她是因为家里有钱所以才会变坏,而农村的孩子因为贫穷,所以善良,这种道理实在是神奇,所以我并不是很喜欢这档节目。


是一个挺不错的节目

将城市里性格叛逆,娇生惯养的孩子带到农村去体验,去改变,同时也让质朴,懂事的山里孩子有机会增长见识,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虽然不知道城里哪些叛逆的孩子最后回到城里后,是不是真正的变形成功了,但是最起码这个节目给了这些孩子的父母一个希望,同事节目组也做出了努力,农村的孩子也体验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总之我觉得这个节目很有意义。

我觉得《变形记》还是挺有看点的,这个综艺节目能让我看到两个不同人的人生都在接受着改变,尤其是叛逆的孩子,而大多数这一类的孩子最后都是被家长用爱所感动的,最后也可以说算是从良了,所以我觉得我对于我的孩子而言有时候也该怀着一颗包容的心。

从一方面讲啊,感觉变形计是非常好的节目,可以让孩子互换,懂得了很多社会的残酷和努力上进,另一方面讲的话,感觉孩子在互换回来,会有很大的失落感,尤其是穷人家的孩子。
变形计这个综艺节目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进行城市和农村孩子的交换,让他们体会不一样的生活。尤其是城市的孩子,到乡下去体验农村的艰辛,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有利的。

《变形记》这部书,你认为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在人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 ,都会涌现出各种各样优秀的作品 ,这啾啾的照片可以给我们耳目一新 ,在我们的精神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洗礼 ,我会发现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会有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 ,这些文学经典能够给我们一定程度的启示 ,不是,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化以及变迁 。不就有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就叫做《甲壳虫》,这部文学作作是由著名的文学大家看卡夫卡历时长时间著作而成 ,不过仔仔细细地阅读,我们过来发现其中表达的深刻的道理 。

这部书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不小心变成了一只甲壳虫 ,此家庭态度以及就环境发生各种各样变化的故事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这部著作首先围绕的是主人公变成一只甲壳虫候作展开的一系列故事 。主人公变成甲壳虫 ,从时候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变化以及家内的各个人反应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性的冷淡 ,当我们变成一个家庭的累赘的时候,那么家庭的各个成员都会对我们表示出非常唾弃的态度,并且说他侧面强表达的是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候 ,社会底下的层面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扭曲 ,并且表现做人脆弱的一面 ,以及某些人不可摆脱的固定命运等等这些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

我们不得不说的是,通过学习一些优秀的文学著作,真的能够让我们在精神上和思想上得到一个升华 ,我们的知识都是来源于我们前期被人对于知识的总结,人类的发展就是这样,一部一部经典的著作来推动起来的,所以我们有空的时候,多看看有用的书籍 。

1、《变形记》表达的思想是人的“非人的”思想变形。当人的“个体性”与自我心灵被忽视时,就不可避免与人产生”公共性“矛盾而导致命运毁灭。2、《变形记》对“变形”的真正指向,是对人的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存在主义的变化扭曲的透视。从表面上看,变形的是从人变为虫的格里高尔,然而,格里的精神世界,他的责任感,对家人的尊敬,特别是对妹妹的爱,是由始至终都坚毅不变的。反而是家庭的另外三个成员在整个过程中经历着起伏的“思想变形”。
意思就是人要学会改变,想要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就得需要改变自己,改变了自己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生活。
表达了很多荒诞古怪的故事,而且也表达了当时人们生存的一种状态,有的时候人也会有一些非人的思想。

变形记揭露了什么?

先看《变形记》中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揭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应当是部分与整体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但自从有阶级以来,这种关系就不断地处于摩擦、冲突、对立之中;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之后,随着工业、科技的高度发展,物质的不断积累,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人不再是社会的主人,而异化成了物、动物、非人。正如马克思给“异化”所下的定义那样:“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工伤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被劳动致残而一贫如洗的工人,使他认识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下层人民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正是卡夫卡创作《变形记》的时代、生活背景。18、19世纪的作家一般是从社会人的角度去揭示、批判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如专制政体、官僚政治、道德堕落等等,目标比较具体明确。而卡夫卡这些现代派作家,则是从个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个社会,目标是笼统的、抽象的、全面的。这就比现实主义作家的揭露更加尖锐、彻底。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公司老板严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员工说话。职业呢?是旅行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这环境是具体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绝大多数人所每天面对的。人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社会是强大的,而人是被动的、软弱的。

  再看《变形记》中对人与人关系的描写,这是小说的重心所在。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当一个人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格里高尔一朝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格里高尔虽然成了甲虫,但作为人的思想感情还在。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他为老板要炒他的“鱿鱼”而焦虑,他为父亲暗暗地存了一笔钱而欣慰,他为妹妹明年上音乐学院的事而筹划,他为今后一家人的生计而忧心……这是一个善良、勤劳、正直、有责任心的优秀青年。但专横暴躁的父亲却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家丑”外扬,要把他赶回房间关起来。他甚至怀疑儿子会对家人采取暴力行为,而恫吓他、用苹果砸他,想致他于死命。慈父之爱在他身上已消失殆尽,暴露出来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母亲对儿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点,她同情儿子遭受的厄运,她不能接受儿子变成甲虫的事实,因此悲痛欲绝,但她内心已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了。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哥哥最喜欢他,时刻想的是她的快乐、前途,当哥哥最初变形后,她尚能做一点照料工作,如打扫房间、送饭等。但时间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她痛哭着向父亲请求:“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他必须离开这儿”。并狡猾地辩解说:这只大甲虫并不是格里高尔,如果是的话,他就应该“自愿跑掉”。这实际是在暗示格里高尔。她还无中生有地说:格里高尔会“要了你们俩(指父母亲)的命”,他在“迫害大家”,“想占领整幢寓所”。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诉,把她内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尽致。格里高尔对一家人的言语行动,并没有惊诧,也没有愤怒,而是用一种清醒的、“平和”的、“沉思”的心态,接受了这种事实。他一边“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一边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使萨姆沙一家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出外郊游去了。格里高尔的死并没有影响了别人的生活。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维系人际关系的是金钱、利益,这种维系一旦断裂,人与人之间就只剩了对峙、冲突、隔膜、猜忌、残杀。卡夫卡用冷漠的笔调,描写了一幅冷漠的人间图画。

  最后我们来看看《变形记》中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我关系的展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包括人与人的本性的关系。在人的本性中,既有自然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一面,二者的结合构成了完整的人性。正是在这一点上,《变形记》表现了对人的本性的揭示与否定,在冷漠、沉重的现实世界中,人已经难以保全自己的本性,人分裂了、异化了,即便你还有意识、思想和情感,但躯壳已变为动物,变为动物的人还是人吗?这是现代派作家对人的本性的深刻透视。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现代派作家在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下,对自我的稳定性、可靠性、理性等都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认为自我的核心不是理性而是本能(欲望)和潜意识,因此在作品中大量表现人物意识的混沌与虚幻。《变形记》是荒诞不经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作作家的一场“梦魇”或者一种潜意识活动。小说所表现的是不少现代派作品共同的主题:丧失自我的悲哀和寻找自我的失败。格里高尔在“累人的差事”和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完全失掉了自我。他想找回生活的乐趣、自我的价值,但彻底失败了,变成了一只人人恐惧、厌恶的大甲虫。大甲虫是一个绝妙的艺术象征,它象征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处境,它象征了自我的一种怯懦、逃避和封闭。卑微的小人物是无力同现实抗衡的,他只能躲进甲壳中,忍受孤独,冷眼世界。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
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生前在德语文坛上几乎鲜为人知,但死后却引起了世人广泛的注意,成为美学上、哲学上、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论年龄和创作年代,卡夫卡属于表现主义派一代,但他并没有认同于表现主义。他生活在布拉格德语文学的孤岛上,对歌德、克莱斯特、福楼拜、阳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托马斯?曼等名家的作品怀有浓厚的兴趣。在特殊的文学氛围里,卡夫卡不断吸收,不断融化,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风格”。他作品中别具一格甚至捉摸不透的东西就是那深深地蕴含于简单平淡的语言之中的、多层次交织的艺术结构。他的一生、他的环境和他的文学偏爱全都网织进那“永恒的谜”里。他几乎用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观察自我,在怀疑自身的价值,因此他的现实观和艺术现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测。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诞生地,他在这里几乎度过了一生。到了生命最后的日子,他移居到柏林,试图摆脱不再是卡夫卡的布拉格。不管怎样,跟他的同胞里尔克和韦尔弗相比,卡夫卡与布拉格保持着更长时间和更密切的联系。在这个融汇着捷克、德意志、奥地利和犹太文化的布拉格,卡夫卡发现了他终身无法脱身的迷宫,永远也无法摆脱的命运。

《变形记》

一本打开之后即会受到教育的好书
一个小人物,一个偶在的个体生命,其命运就是如此地充满了偶然性、荒谬性,其人生悲剧就是如此地不可预料、不可逃避,更谈不到积极地给以预防。

20世纪世界10部影响深远的小说之一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如果你想了解现代主义文学,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反复阅读《变形记》开始。
在本书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的天赋之所在。

阅读《变形记》,有一种思维的乐趣,有一种睿智的感觉,思想上的所得显然多于心灵的收获,能从那极度的变形与夸张里体会到生命的悸动与冲突。本书比较完整地代表了卡夫卡的思想深度与创造特点,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
--青年作家 郗晓波

在描写人被物化的作品中,奥地利著名的"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1912年完成的中篇小说《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描写人被异化的杰作。
--知名教授 刘建军

西方文坛推崇"卡夫卡是本世纪最佳作家之一",并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会想到的名字"。尽管这些赞词未免有过甚其词之嫌,但以《变形记》为代表的卡夫卡的作品,的确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以至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和讨论其作品的"卡夫卡学"。
--《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书》

如果你读书是为了找乐赶时髦,卡夫卡的《变形记》绝对不适合你,不适合你美酒加咖啡的浪漫。书中荒诞的痛苦,会将你刚刚举起的酒杯轻易击碎。如果你不是一个盲目的乐观主义者,此书可谓精彩至极,可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卡夫卡传》

陌生的卡夫卡

什么是好小说�这是个永远可以谈论却又永远难以求解的问题。但好小说不一定是好看的小说,不一定适合大众读者的阅读口味,因为好小说都是新鲜的、独特的。它在与传统阅读习惯"对抗"过程中提供了新的艺术因素,使习惯于传统阅读的读者不得不陷入难解之谜的深渊,所以也往往给人们留下了不怎么好看的印象。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对读者是一种智力、情感上的挑战,因为他的作品是文学上的一个变数,很陌生,用传统的阅读方法很难解读。

《变形记》超越时空的限制,对事件的交代极其模糊,不指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甚至泯灭了幻象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虚幻与现实难解难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了。看来,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像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揭示存在不为人知的方面"。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探究存在之谜的,但他所关注的重点是"不可视的内心生活"--人的内心同样作为现实的一部分而存在。他的《变形记》就是以深邃的寓意体现人类的某种常常被遗忘的存在状态。

卡夫卡的小说是"梦与真实的绝妙混合。既有对现代世界最清醒的审视,又有最疯狂的想像"。所以如果我们联想一下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当我们自身的存在被一些谁也无法预料、无法逃避的境况所决定时,生活的荒诞与这个故事的荒诞就有了一种比拟的联系,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尖锐了:当我们突然无法动弹,在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卡夫卡的小说带出了我们深深的疑问。显然,在如此荒诞的突变中,卡夫卡敏锐地觉察到现实生活某些带本质性的问题,才用这种象征、夸张甚至荒诞的手法加以表现。

卡夫卡冷峻的眼光聚焦的是"真"。在他看来,"真"若要体现,就必须借助于"丑"。于是《变形记》中出现了大量的丑陋的意象,卡夫卡毫不客气地放逐了文学的审美价值,似乎他觉得丑就是丑,甚至根本没必要用美作为小说结束之前的一点安慰。所以,一直到小说的结尾,卡夫卡也没有让这些丑陋的意象从背面发出一点美的光芒。
最后引用一句王小波的话来结束本文,他说:"我正等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打开一本书不再期待它有趣,只期待自己能受到教育。"《变形记》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
本文标题: 如何解析王小波的短篇《变形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19020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大家有没有女主先爱上男主的小说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