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不必在我,亦可为功不必在我,是指功绩、事情、事业的成功,没有必要看我一个人。可以理解这件事不是非我不可,也可以理解为一件事情...
功成不必在我,亦可为功不必在我,是指功绩、事情、事业的成功,没有必要看我一个人。
可以理解这件事不是非我不可,也可以理解为一件事情的成功的必然因素不在于我,体现了一种宽广大度和高尚情怀。也可以理解为一项事业中,每个人都要做出最大的贡献,但事业的成功未必就在我手中、在我任期、在我有生之年看到实现,体现了一种不计个人得失、着眼于长远利益的大局观。
1932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 在北大毕业典礼上。
出处:近现代 胡适 《1932年致毕业生》
意思是:功绩、事情、事业的成功的决定因素不必一定要在于我,但成功的过程一定有我的参与贡献。
原文: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译:我们不一定会成功,但努力用功绝对不会是白用功)。
解析:每个人要为革命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但革命事业的成功未必就在我手中、在我任期、在我有生之年看到实现。这是人生的崇高境界,只有一个人达到为事业而忘我、为“大我”而弃“小我”时,才能做到“功成不必在我”。
从中国历史长河中来看,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从推翻帝制、创建中华民国到新中国诞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辟,其间每次社会进步都有许许多多的人们为此付出长时间的艰辛乃至生命的代价。用历史的眼光看这花开花落、朝朝暮暮,不难发现,不管是用和平方式世袭承继,还是用战争手段“破旧立新”、完成更替,都是一种历史接续,由此推动着社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不可能完成打烂旧世界、建立新制度的历史使命。作为微观的“人”即一个人,他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就像天上的“流星”瞬间即失。但是,作为宏观的“人”即广大人民群众,是由看似“渺小”的一个个普通人所组成,个人微不足道的力量累积,最终汇聚成为巨大的历史洪流,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所以,“功成不必在我”是历史的结论。
扩展资料:
胡适(1891年-1962年),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