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发现》运用了呼告,反复,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不过我看了文章不是怎么找的出来?“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运用了...
闻一多的《发现》运用了呼告,反复,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不过我看了文章不是怎么找的出来?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运用了呼告的手法
诗中“我来了”反复出现,运用了反复的手法
诗中作者把中国的沦陷和黑暗比成一场噩梦,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用心来象征自己,表达自己对中国的热爱的真挚情感和忠心.
诗中“我来了”反复出现,运用了反复的手法
诗中作者把中国的沦陷和黑暗比成一场噩梦,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用心来象征自己,表达自己对中国的热爱的真挚情感和忠心.
闻一多先生作品<发现>
写死水前的背景闻一多《发现》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发现》一诗见于诗集《死水》,是闻一多爱国诗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从内容上看,当作于闻一多回国不久。它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我们知道,早在“五四”时期,闻一多就是一个正直、善良、富有民族 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者。留学美国时期,他又因饱受种族歧视和凌辱,而日益增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并愤然于一九二五年夏天提前回国。然而,作为祖国忠诚儿子,当他怀抱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报效祖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雄心回来之时,他表现出来的不是欣喜若狂、信心百倍,而是一种撕肝裂肺、呼天抢地的深切悲哀。这是多么惊人的反差呀!产生这一惊人的反差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呢?臧克家先生分析得好: “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诗人,在海外受的侮辱越重,对祖国的怀念和希望也就越深切。……但到希望变成事实的时候,他却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片黑暗,残破的凄凉。他痛苦,他悲伤,他忿慨,他高歌当哭……”。 “其实,在美国的时候,他何尝不知道自己亲爱伟大的祖国被军阀们弄得破碎不堪?他对于天灾人祸交加的祖国情况又何尝不清楚?然而彼时彼地的心情使得我们赤诚的诗人把他所热爱的祖国美化了、神圣化了。诗人从自己创造的形象里取得温暖与力量,当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失望悲痛的情感就化成了感人的诗篇——《发现》。”(《闻一多的〈发现〉和〈一句话〉》) 理解了诗人久别重返祖国后的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就不难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了。 这首诗仅有十二行,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灵巧,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何其芳《诗歌欣赏》)这的确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按照习惯思维,传统写法,这首诗取名“发现”就应该是:首先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然后再抒写诗人重返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最后才倾诉自己的失望、悲伤以及在失望悲伤中升腾起的对祖国的期望。这样写,固然形成了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但未免太缺乏新意而显得平淡无奇了。闻一多是个勇于创新的诗人,在诗作的构思上他总是力避平庸和一般化,力求给以一种意外的惊奇之感。《发现》便是杰出的代表。诗人没有落入俗套,他一反常规,独辟蹊径,一开始就单刀直入,撕肝裂肺,呼天抢地地呼喊: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这一声迸着血与泪的呼喊,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给人以突兀峥嵘之感,使人仿佛亲眼看见迸着血泪的诗人失望困惑的面容,听到了他沉痛绝望的诉说。人们不仅要问,既然诗人回到了他梦牵魂绕的祖国,为什么又不相信这就是“我的中华”,而且还那样痛苦地反复诉说“不对,不对!”呢?原来,诗人听到祖国的召唤,就鞭时光,驾罡风,擎火把,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地赶回来,可眼前的祖国竟是满目疮痍,现实就象“噩梦”而且是挂在“悬崖”上的“噩梦”一样黑暗、恐怖,令人心惊和绝望,这哪里是“我”在国外想象中“如花一样的祖国”呢?而听到召唤时,惟恐时间太久,归途太远,速度太慢,恨不得插翅飞翔的归心,到头来竟是“一场空喜”,这是怎样的失望和悲哀啊!这里,诗人并没有用具体细节从正面描述他踏上故土所见到的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而是用了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句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直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和令人窒息的失望,从而使诗更凝炼、概括,容量更大,表现力更强,更能扣人心弦,引人深思,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人在经历了困惑、失望、悲痛、忧愤之后,再一次呼喊“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诗意到此,人们也许会认定这就是诗人的“发现”。但是,如果说诗人的“发现”就是指祖国的沉沦,山河的破碎,那么,这首诗的构思也就谈不上什么新颖独特了,主题也就谈不上什么深刻感人了。因为国破家亡的感受早在闻一多之前,就为不少爱国志士所抒写,其中也不乏精妙之作。这首诗最精彩绝妙之处应是诗的最后四句: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既然,诗人归国后所见的不是“我的中华”,不是“我的心爱”,那么诗人的“中华”,诗人的“心爱”,亦即诗人理想中的如花一般美好的祖国又在哪里呢?他“问天”,“逼风”,“擂地”,“上穷碧落下黄泉”苦苦求索,可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总问不出消息”,他哭着喊着,在巨大的悲痛中顽强地挣扎着,在深广的忧愤中执着地寻觅着、追求着,竟至“呕出一颗心来”。啊!“我的中华,在我心里”。“如花的祖国”珍藏在诗人的心里,这是多么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啊!诗人没有因失望而沉沦,相反却又在失望和愤懑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国的执着和忠贞的爱。“在我心里”这个结尾,石破天惊,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它既揭示了悬念,指出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爱之深切、之永恒。联系到诗人忠诚磊落的一生,联系到他为追求这心中的祖国而流尽的最后一滴血,这样的结尾越发显得辞警言丰、回肠荡而震撼人心了。至此,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肃然起敬。
《死水》作于1926年,是闻一多的杰作。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
《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两部。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
诗集《红烛》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这个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其中,《太阳吟》写得很有特色。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寄情于太阳,向它倾诉了思乡恋国的衷肠。诗集《死水》所收辑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成熟,都要比《红烛》集中的作品有显著的提高。其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悲痛、或激愤、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读者无论何时读到这些作品,都会为之动情、颤栗。
闻一多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他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过于散漫自由,因此提倡一种新格律诗。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这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闻一多在我国新诗创作理论建设上也很有成绩,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全诗共分五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当时,旧中国封建传统势力根深蒂固,渗透于各个领域;帝国主义的入侵,资产阶级的所谓文明,又使一些无耻的中国人滋长了洋奴思想;反动派相互勾结,残酷地扼杀着一切进步的新思想、新事物。正是这一切,使当时的中国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在这句诗中,“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诗的第二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的事物,可以用以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然而,这些新鲜的东西却引不起“死水”的半点反应。清风吹处波不生,可见死水已沉寂到了极点。这一句是对“死水”的更进一步的描绘。诗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现实既然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这两句诗,又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
在这几节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以及讥讽的笔触,逐步深入地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后死水的进一步变化。扔进死水中的“破铜烂铁”,会生出绿色、红色的锈,铜锈绿的如“翡翠”,铁锈红的如“桃花”;再有,“剩菜残羹”的油腻,散在水面,阳光一照,犹如闪光的“罗绮”;有的地方发了霉、生了毛,又宛如“云霞”;死水发酵后,还会变成有着“绿酒”般颜色的臭水,那上面泛起“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正是在这样的一沟死水上,成群的花蚊在上面杂乱地飞舞,有时,还要加入鼓噪的蛙鸣。这令人作呕的死水,肮脏腥臭,令人无法立足!这里,诗人借对死水的进一步细致描绘,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给予了细致形象的再现。在这部分内容中,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犹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诗人这样写,使丑类变得更为丑恶。以美写丑,丑更丑,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诅咒现实,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这一部分的头两句,诗人以十分断然的口吻,对黑暗的中国社会予以了彻底的否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在彻底否定之后,“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一句,又写出了诗人在绝望之中的一丝期望。丑恶开垦出的世界,只能更丑恶,但丑恶到极点,就有可能会产生转机。因此,这最后两句,既包含着诗人对旧中国的绝望,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人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尽管对诗人来说,这种期望在当时是非常朦胧的。
全诗把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对其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
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格律诗的诗人,这首诗也是实践其新格律诗主张的范例。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主张“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首诗完全符合他的上述主张。
首先,从音节上看,该诗具有音节的和谐美,这主要表现在诗的节奏上。这首诗的节奏非常整齐,每一行诗都有四个停顿,如: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这里,每四个停顿又是由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组成,这样整齐的停顿,使这首诗的音节十分和谐,就如同四拍子的歌曲一样,使其节奏具有了格律化的音乐美。这首诗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韵律上。全诗除第一节外,第二、三、四、五节都采用隔句韵的形式,并且每节换一次韵,在统一中有所变化,使声律整齐而不呆板。这也就使新格律诗与旧格律诗在形式上有了明显的区别。另外,这首诗的首尾两节都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做首句,这种复沓不仅在意义上是一种强调和呼应,在韵律上也有回还往复之美。
其次,这首诗的建筑美也是显而易见的。所谓诗的建筑美,是指诗行与诗节的排列均齐而言。这首诗共五节,每节均四句,每句九字,做到了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每节诗都四四方方,整整齐齐,好像一座有棱有角、刚劲挺拔的大厦,具有建筑美。
再次,这首诗也具有较强的绘画美。这主要表现为诗的词藻美上。诗人在描写死水时,特别注意选取那些易于引起人们视觉联想的词藻,以加强诗句的绘画美感。如诗中既有色彩丰富、鲜明的“翡翠”绿,又有“桃花”红,“珍珠”白,再加上“罗绮”、“云霞”、“绿酒”等描写,使死水显现出繁复的色彩来,这无疑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绘画美。诗人用美丽的色彩来描绘死水的“表”,当然正是为了有力地揭示它那丑恶的“里”。表与里的强烈对比,造成强烈的反讽效果,犹如漫画中的夸张,修辞中的反语。
《死水》一诗相当成功地实践了闻一多自己的诗歌主张,不愧为诗人众多诗作中的精品.
《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两部。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
诗集《红烛》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这个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其中,《太阳吟》写得很有特色。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寄情于太阳,向它倾诉了思乡恋国的衷肠。诗集《死水》所收辑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成熟,都要比《红烛》集中的作品有显著的提高。其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悲痛、或激愤、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读者无论何时读到这些作品,都会为之动情、颤栗。
闻一多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他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过于散漫自由,因此提倡一种新格律诗。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这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闻一多在我国新诗创作理论建设上也很有成绩,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全诗共分五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当时,旧中国封建传统势力根深蒂固,渗透于各个领域;帝国主义的入侵,资产阶级的所谓文明,又使一些无耻的中国人滋长了洋奴思想;反动派相互勾结,残酷地扼杀着一切进步的新思想、新事物。正是这一切,使当时的中国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在这句诗中,“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诗的第二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的事物,可以用以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然而,这些新鲜的东西却引不起“死水”的半点反应。清风吹处波不生,可见死水已沉寂到了极点。这一句是对“死水”的更进一步的描绘。诗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现实既然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这两句诗,又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
在这几节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以及讥讽的笔触,逐步深入地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后死水的进一步变化。扔进死水中的“破铜烂铁”,会生出绿色、红色的锈,铜锈绿的如“翡翠”,铁锈红的如“桃花”;再有,“剩菜残羹”的油腻,散在水面,阳光一照,犹如闪光的“罗绮”;有的地方发了霉、生了毛,又宛如“云霞”;死水发酵后,还会变成有着“绿酒”般颜色的臭水,那上面泛起“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正是在这样的一沟死水上,成群的花蚊在上面杂乱地飞舞,有时,还要加入鼓噪的蛙鸣。这令人作呕的死水,肮脏腥臭,令人无法立足!这里,诗人借对死水的进一步细致描绘,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给予了细致形象的再现。在这部分内容中,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犹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诗人这样写,使丑类变得更为丑恶。以美写丑,丑更丑,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诅咒现实,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这一部分的头两句,诗人以十分断然的口吻,对黑暗的中国社会予以了彻底的否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在彻底否定之后,“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一句,又写出了诗人在绝望之中的一丝期望。丑恶开垦出的世界,只能更丑恶,但丑恶到极点,就有可能会产生转机。因此,这最后两句,既包含着诗人对旧中国的绝望,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人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尽管对诗人来说,这种期望在当时是非常朦胧的。
全诗把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对其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
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格律诗的诗人,这首诗也是实践其新格律诗主张的范例。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主张“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首诗完全符合他的上述主张。
首先,从音节上看,该诗具有音节的和谐美,这主要表现在诗的节奏上。这首诗的节奏非常整齐,每一行诗都有四个停顿,如: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这里,每四个停顿又是由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组成,这样整齐的停顿,使这首诗的音节十分和谐,就如同四拍子的歌曲一样,使其节奏具有了格律化的音乐美。这首诗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韵律上。全诗除第一节外,第二、三、四、五节都采用隔句韵的形式,并且每节换一次韵,在统一中有所变化,使声律整齐而不呆板。这也就使新格律诗与旧格律诗在形式上有了明显的区别。另外,这首诗的首尾两节都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做首句,这种复沓不仅在意义上是一种强调和呼应,在韵律上也有回还往复之美。
其次,这首诗的建筑美也是显而易见的。所谓诗的建筑美,是指诗行与诗节的排列均齐而言。这首诗共五节,每节均四句,每句九字,做到了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每节诗都四四方方,整整齐齐,好像一座有棱有角、刚劲挺拔的大厦,具有建筑美。
再次,这首诗也具有较强的绘画美。这主要表现为诗的词藻美上。诗人在描写死水时,特别注意选取那些易于引起人们视觉联想的词藻,以加强诗句的绘画美感。如诗中既有色彩丰富、鲜明的“翡翠”绿,又有“桃花”红,“珍珠”白,再加上“罗绮”、“云霞”、“绿酒”等描写,使死水显现出繁复的色彩来,这无疑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绘画美。诗人用美丽的色彩来描绘死水的“表”,当然正是为了有力地揭示它那丑恶的“里”。表与里的强烈对比,造成强烈的反讽效果,犹如漫画中的夸张,修辞中的反语。
《死水》一诗相当成功地实践了闻一多自己的诗歌主张,不愧为诗人众多诗作中的精品.
当时闻一多刚回国不久,怀抱着满腔热情,却看到祖国满目疮痍,奉系军阀对人民的蹂躏,那时的中国在黑暗的笼罩下,如一滩绝望的死水,没有一点生气
闻一多《发现》练习题
1.诗的标题“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rn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rn3.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1 诗人闻一多豪迈地于1925年风尘仆仆、关山万里踏上国土,但“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是诗人的第一个“发现”——沉沦中的祖国是如此地黑暗;我们也由此“发现”——诗人对祖国的爱竟如此地酷烈。正因诗人对祖国爱之深,才会对现实恨之切。那么,“我的中华”即诗人理想中的祖国又在哪儿呢?最终发现:“我的中华”就在我的一颗赤诚的心里!这是诗人更深一层的“发现”。而这一结尾,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它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爱之深切与永恒。联系诗人忠诚磊落的一生,联系他为追求心中的祖国而流尽最后一滴血,联系他面对敌特的枪口拍案而起的凛然正气,这个结尾越发显得辞警言丰、回肠荡气而又震撼人心。
2 想象与现实的矛盾,主观意愿与客观存在的反差使诗人撕心裂肺、泣不成声。“噩梦”,以比喻的方式精炼概括了黑暗的现实,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强烈失望;“噩梦挂着悬崖”,则更使人感到“恐怖”和绝望。比喻与通感手法双管齐下,化抽象为形象。于是,一个对祖国有着深沉感情的诗人形象,巍然屹立在历史深处。
3 1925年,闻一多带着热情和急切,怀着对祖国的美好憧憬和急于报效祖国的赤诚热情,高喊着“我来了!”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却发现那被战争践踏的虚弱无比的地方,哪里还是“我的中华”!他喊着“不对!不对!”。反复的强调,亦诉说不尽他的深深悲痛和浓浓失望。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想象和现实是有巨大差别的,沉重的打击,即使“迸着血泪”亦不能改变眼前的“噩梦”,那“挂在悬崖上的噩梦”更是把他推到了绝地。恸吼着,“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这又有什么用呢?终归是“总问不出消息”。
“我哭着叫你。”“我哭着叫你。”也是毫无回音。直到我把心也呕出来,我才猛的发现!“我的中华”“我的祖国”就在我的心里!还悲痛什么!还呐喊什么!什么样的冰冷也封不住热情,什么样的黑暗也阻挡不了光明。心中的祖国,心中的中华不是这冰冷和黑暗就可以扼杀的。
《发现》全诗十二行,格式整齐,富有赤诚和激情,气势磅礴、浓烈鲜明。从表面的发现到心中的发现,在虚中写实,首尾呼应,发现真谛,使全诗最后得到升华。闻一多,不愧为蜚声于文坛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2 想象与现实的矛盾,主观意愿与客观存在的反差使诗人撕心裂肺、泣不成声。“噩梦”,以比喻的方式精炼概括了黑暗的现实,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强烈失望;“噩梦挂着悬崖”,则更使人感到“恐怖”和绝望。比喻与通感手法双管齐下,化抽象为形象。于是,一个对祖国有着深沉感情的诗人形象,巍然屹立在历史深处。
3 1925年,闻一多带着热情和急切,怀着对祖国的美好憧憬和急于报效祖国的赤诚热情,高喊着“我来了!”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却发现那被战争践踏的虚弱无比的地方,哪里还是“我的中华”!他喊着“不对!不对!”。反复的强调,亦诉说不尽他的深深悲痛和浓浓失望。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想象和现实是有巨大差别的,沉重的打击,即使“迸着血泪”亦不能改变眼前的“噩梦”,那“挂在悬崖上的噩梦”更是把他推到了绝地。恸吼着,“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这又有什么用呢?终归是“总问不出消息”。
“我哭着叫你。”“我哭着叫你。”也是毫无回音。直到我把心也呕出来,我才猛的发现!“我的中华”“我的祖国”就在我的心里!还悲痛什么!还呐喊什么!什么样的冰冷也封不住热情,什么样的黑暗也阻挡不了光明。心中的祖国,心中的中华不是这冰冷和黑暗就可以扼杀的。
《发现》全诗十二行,格式整齐,富有赤诚和激情,气势磅礴、浓烈鲜明。从表面的发现到心中的发现,在虚中写实,首尾呼应,发现真谛,使全诗最后得到升华。闻一多,不愧为蜚声于文坛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有关闻一多的《发现》
在他的诗中“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为什么要打引号? 还有就是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闻一多《发现》
文章来源:互联网
整理日期:2005-12-13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发现》一诗见于诗集《死水》,是闻一多爱国诗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从内容上看,当作于闻一多回国不久。它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我们知道,早在“五四”时期,闻一多就是一个正直、善良、富有民族 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者。留学美国时期,他又因饱受种族歧视和凌辱,而日益增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并愤然于一九二五年夏天提前回国。然而,作为祖国忠诚儿子,当他怀抱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报效祖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雄心回来之时,他表现出来的不是欣喜若狂、信心百倍,而是一种撕肝裂肺、呼天抢地的深切悲哀。这是多么惊人的反差呀!产生这一惊人的反差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呢?臧克家先生分析得好:
“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诗人,在海外受的侮辱越重,对祖国的怀念和希望也就越深切。……但到希望变成事实的时候,他却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片黑暗,残破的凄凉。他痛苦,他悲伤,他忿慨,他高歌当哭……”。
“其实,在美国的时候,他何尝不知道自己亲爱伟大的祖国被军阀们弄得破碎不堪?他对于天灾人祸交加的祖国情况又何尝不清楚?然而彼时彼地的心情使得我们赤诚的诗人把他所热爱的祖国美化了、神圣化了。诗人从自己创造的形象里取得温暖与力量,当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失望悲痛的情感就化成了感人的诗篇——《发现》。”(《闻一多的〈发现〉和〈一句话〉》)
理解了诗人久别重返祖国后的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就不难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了。
这首诗仅有十二行,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灵巧,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何其芳《诗歌欣赏》)这的确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按照习惯思维,传统写法,这首诗取名“发现”就应该是:首先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然后再抒写诗人重返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最后才倾诉自己的失望、悲伤以及在失望悲伤中升腾起的对祖国的期望。这样写,固然形成了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但未免太缺乏新意而显得平淡无奇了。闻一多是个勇于创新的诗人,在诗作的构思上他总是力避平庸和一般化,力求给以一种意外的惊奇之感。《发现》便是杰出的代表。诗人没有落入俗套,他一反常规,独辟蹊径,一开始就单刀直入,撕肝裂肺,呼天抢地地呼喊: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这一声迸着血与泪的呼喊,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给人以突兀峥嵘之感,使人仿佛亲眼看见迸着血泪的诗人失望困惑的面容,听到了他沉痛绝望的诉说。人们不仅要问,既然诗人回到了他梦牵魂绕的祖国,为什么又不相信这就是“我的中华”,而且还那样痛苦地反复诉说“不对,不对!”呢?原来,诗人听到祖国的召唤,就鞭时光,驾罡风,擎火把,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地赶回来,可眼前的祖国竟是满目疮痍,现实就象“噩梦”而且是挂在“悬崖”上的“噩梦”一样黑暗、恐怖,令人心惊和绝望,这哪里是“我”在国外想象中“如花一样的祖国”呢?而听到召唤时,惟恐时间太久,归途太远,速度太慢,恨不得插翅飞翔的归心,到头来竟是“一场空喜”,这是怎样的失望和悲哀啊!这里,诗人并没有用具体细节从正面描述他踏上故土所见到的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而是用了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句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直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和令人窒息的失望,从而使诗更凝炼、概括,容量更大,表现力更强,更能扣人心弦,引人深思,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人在经历了困惑、失望、悲痛、忧愤之后,再一次呼喊“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诗意到此,人们也许会认定这就是诗人的“发现”。但是,如果说诗人的“发现”就是指祖国的沉沦,山河的破碎,那么,这首诗的构思也就谈不上什么新颖独特了,主题也就谈不上什么深刻感人了。因为国破家亡的感受早在闻一多之前,就为不少爱国志士所抒写,其中也不乏精妙之作。这首诗最精彩绝妙之处应是诗的最后四句: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既然,诗人归国后所见的不是“我的中华”,不是“我的心爱”,那么诗人的“中华”,诗人的“心爱”,亦即诗人理想中的如花一般美好的祖国又在哪里呢?他“问天”,“逼风”,“擂地”,“上穷碧落下黄泉”苦苦求索,可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总问不出消息”,他哭着喊着,在巨大的悲痛中顽强地挣扎着,在深广的忧愤中执着地寻觅着、追求着,竟至“呕出一颗心来”。啊!“我的中华,在我心里”。“如花的祖国”珍藏在诗人的心里,这是多么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啊!诗人没有因失望而沉沦,相反却又在失望和愤懑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国的执着和忠贞的爱。“在我心里”这个结尾,石破天惊,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它既揭示了悬念,指出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爱之深切、之永恒。联系到诗人忠诚磊落的一生,联系到他为追求这心中的祖国而流尽的最后一滴血,这样的结尾越发显得辞警言丰、回肠荡而震撼人心了。至此,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肃然起敬。
1925年,闻一多带着热情和急切,怀着对祖国的美好憧憬和急于报效祖国的赤诚热情,高喊着“我来了!”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却发现那被战争践踏的虚弱无比的地方,哪里还是“我的中华”!他喊着“不对!不对!”。反复的强调,亦诉说不尽他的深深悲痛和浓浓失望。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想象和现实是有巨大差别的,沉重的打击,即使“迸着血泪”亦不能改变眼前的“噩梦”,那“挂在悬崖上的噩梦”更是把他推到了绝地。恸吼着,“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这又有什么用呢?终归是“总问不出消息”。
“我哭着叫你。”“我哭着叫你。”也是毫无回音。直到我把心也呕出来,我才猛的发现!“我的中华”“我的祖国”就在我的心里!还悲痛什么!还呐喊什么!什么样的冰冷也封不住热情,什么样的黑暗也阻挡不了光明。心中的祖国,心中的中华不是这冰冷和黑暗就可以扼杀的。
《发现》全诗十二行,格式整齐,富有赤诚和激情,气势磅礴、浓烈鲜明。从表面的发现到心中的发现,在虚中写实,首尾呼应,发现真谛,使全诗最后得到升华。闻一多,不愧为蜚声于文坛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文章来源:互联网
整理日期:2005-12-13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发现》一诗见于诗集《死水》,是闻一多爱国诗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从内容上看,当作于闻一多回国不久。它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我们知道,早在“五四”时期,闻一多就是一个正直、善良、富有民族 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者。留学美国时期,他又因饱受种族歧视和凌辱,而日益增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并愤然于一九二五年夏天提前回国。然而,作为祖国忠诚儿子,当他怀抱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报效祖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雄心回来之时,他表现出来的不是欣喜若狂、信心百倍,而是一种撕肝裂肺、呼天抢地的深切悲哀。这是多么惊人的反差呀!产生这一惊人的反差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呢?臧克家先生分析得好:
“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诗人,在海外受的侮辱越重,对祖国的怀念和希望也就越深切。……但到希望变成事实的时候,他却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片黑暗,残破的凄凉。他痛苦,他悲伤,他忿慨,他高歌当哭……”。
“其实,在美国的时候,他何尝不知道自己亲爱伟大的祖国被军阀们弄得破碎不堪?他对于天灾人祸交加的祖国情况又何尝不清楚?然而彼时彼地的心情使得我们赤诚的诗人把他所热爱的祖国美化了、神圣化了。诗人从自己创造的形象里取得温暖与力量,当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失望悲痛的情感就化成了感人的诗篇——《发现》。”(《闻一多的〈发现〉和〈一句话〉》)
理解了诗人久别重返祖国后的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就不难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了。
这首诗仅有十二行,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灵巧,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何其芳《诗歌欣赏》)这的确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按照习惯思维,传统写法,这首诗取名“发现”就应该是:首先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然后再抒写诗人重返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最后才倾诉自己的失望、悲伤以及在失望悲伤中升腾起的对祖国的期望。这样写,固然形成了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但未免太缺乏新意而显得平淡无奇了。闻一多是个勇于创新的诗人,在诗作的构思上他总是力避平庸和一般化,力求给以一种意外的惊奇之感。《发现》便是杰出的代表。诗人没有落入俗套,他一反常规,独辟蹊径,一开始就单刀直入,撕肝裂肺,呼天抢地地呼喊: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这一声迸着血与泪的呼喊,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给人以突兀峥嵘之感,使人仿佛亲眼看见迸着血泪的诗人失望困惑的面容,听到了他沉痛绝望的诉说。人们不仅要问,既然诗人回到了他梦牵魂绕的祖国,为什么又不相信这就是“我的中华”,而且还那样痛苦地反复诉说“不对,不对!”呢?原来,诗人听到祖国的召唤,就鞭时光,驾罡风,擎火把,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地赶回来,可眼前的祖国竟是满目疮痍,现实就象“噩梦”而且是挂在“悬崖”上的“噩梦”一样黑暗、恐怖,令人心惊和绝望,这哪里是“我”在国外想象中“如花一样的祖国”呢?而听到召唤时,惟恐时间太久,归途太远,速度太慢,恨不得插翅飞翔的归心,到头来竟是“一场空喜”,这是怎样的失望和悲哀啊!这里,诗人并没有用具体细节从正面描述他踏上故土所见到的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而是用了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句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直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和令人窒息的失望,从而使诗更凝炼、概括,容量更大,表现力更强,更能扣人心弦,引人深思,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人在经历了困惑、失望、悲痛、忧愤之后,再一次呼喊“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诗意到此,人们也许会认定这就是诗人的“发现”。但是,如果说诗人的“发现”就是指祖国的沉沦,山河的破碎,那么,这首诗的构思也就谈不上什么新颖独特了,主题也就谈不上什么深刻感人了。因为国破家亡的感受早在闻一多之前,就为不少爱国志士所抒写,其中也不乏精妙之作。这首诗最精彩绝妙之处应是诗的最后四句: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既然,诗人归国后所见的不是“我的中华”,不是“我的心爱”,那么诗人的“中华”,诗人的“心爱”,亦即诗人理想中的如花一般美好的祖国又在哪里呢?他“问天”,“逼风”,“擂地”,“上穷碧落下黄泉”苦苦求索,可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总问不出消息”,他哭着喊着,在巨大的悲痛中顽强地挣扎着,在深广的忧愤中执着地寻觅着、追求着,竟至“呕出一颗心来”。啊!“我的中华,在我心里”。“如花的祖国”珍藏在诗人的心里,这是多么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啊!诗人没有因失望而沉沦,相反却又在失望和愤懑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国的执着和忠贞的爱。“在我心里”这个结尾,石破天惊,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它既揭示了悬念,指出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爱之深切、之永恒。联系到诗人忠诚磊落的一生,联系到他为追求这心中的祖国而流尽的最后一滴血,这样的结尾越发显得辞警言丰、回肠荡而震撼人心了。至此,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肃然起敬。
1925年,闻一多带着热情和急切,怀着对祖国的美好憧憬和急于报效祖国的赤诚热情,高喊着“我来了!”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却发现那被战争践踏的虚弱无比的地方,哪里还是“我的中华”!他喊着“不对!不对!”。反复的强调,亦诉说不尽他的深深悲痛和浓浓失望。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想象和现实是有巨大差别的,沉重的打击,即使“迸着血泪”亦不能改变眼前的“噩梦”,那“挂在悬崖上的噩梦”更是把他推到了绝地。恸吼着,“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这又有什么用呢?终归是“总问不出消息”。
“我哭着叫你。”“我哭着叫你。”也是毫无回音。直到我把心也呕出来,我才猛的发现!“我的中华”“我的祖国”就在我的心里!还悲痛什么!还呐喊什么!什么样的冰冷也封不住热情,什么样的黑暗也阻挡不了光明。心中的祖国,心中的中华不是这冰冷和黑暗就可以扼杀的。
《发现》全诗十二行,格式整齐,富有赤诚和激情,气势磅礴、浓烈鲜明。从表面的发现到心中的发现,在虚中写实,首尾呼应,发现真谛,使全诗最后得到升华。闻一多,不愧为蜚声于文坛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发现》闻一多 问题答案
一、基础精练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颓垣 荒冢 指手划脚 若及若离
B.
蹂躏 沤气 义气用事 冠冕堂皇
C. 罡风 齑粉 漫不经心 按部就班
D. 磨砺 会演 招摇撞骗 欢天喜地
2.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一反常规,单刀直入,用悲痛的惊呼喊出了自己的“发现”,倾吐了自己忧愤、失望的心情。
B.诗中接连用了三组“我来了”的句子和几个比喻,写出“我”日夜思念的美丽祖国,如今竟是满目疮痍;梦中的召唤,回来的却是“一场空喜”。
C.“噩梦挂着悬崖”,诗人“恐怖”地“发现”山河的破碎、现实的黑暗,感到绝望、无奈,只得惊呼“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D.诗人问天擂地寻找如花的祖国,可是“总问不出消息”,竟至“呕出一颗心来”,原来祖国深藏“在我心里!”篇末揭示了悬念,这才是真www.91zhongkao.com正的“发现”。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取名《发现》,立意不凡,构思新巧。全诗开篇奇特,结尾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收到了辞警意丰、令人咀嚼的艺术效果。
B.在艺术上,诗人采用了浪漫奇幻的想像,诗中的“我”在梦中听到召唤时,擎火把,鞭时光,驾罡风,驰骋想像。
C.诗中运用具体的细节来描述这似梦又非梦的黑暗现实,把诗人哀痛伤感的感情表达得概括凝练,发人深思。
D.诗的最后两句:“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转折急促,使诗人在失望和激愤后的感情出现了升华,一位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据报导,去年这个市GDP高达300多亿元,而且还有继续发展上升的趋势,同级市只能望其项背。
B.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在信息技术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后,校园“网络骄子”许迎晨对网络游戏已经毫无兴趣。
C.经过苦心经营,乔利的生意一发而不可收拾,几年间他便成了让全世界瞩目的干洗大王,令人刮目相看。
D.他性情非常孤僻,平时不与人交往,总是特立独行,独来独往。
1.C(A若及-若即,B沤气-怄气、义气-意气,D会演-汇演)2.C(“山河的破碎”属于无中生有)3.C(错在“似梦又非梦”)4.B(A“望其项背”指能够看见他人的后背和脖子,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应当用“望尘莫及”。C“一发而不可收拾”是事情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了,应改为“一发而不可收”,表示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止。D“特立独行”意为立身行事不同于流俗,形容志行高洁,不随波逐流)
闻一多《发现》阅读答案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9.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活动过程?
答:
★参考答案:希望——惊恐——失望——悲愤——挚爱
10. 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描写自己的发现的?这些意象说明了什么?
答:
★参考答案:用“噩梦”“噩梦悬挂着悬崖”这些令人恐怖、绝望的意象,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军阀混战下的祖国残破的黑暗现实。
11.为什么作者要一再重复“我来了”“那不是你”?
答:
★参考答案:形成鲜明对比。“我来了”显示出作者回国的心情是多么急切,而“那不是你”又显示出作者是多么失望。急切与失望形成巨大反差,衬托出作者异常痛苦的心情。
12. “噩梦”本来就够压心的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噩梦挂着悬崖”?
答:
★参考答案:更显示出“噩梦”的沉重和惊人,更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13.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www.91zhongkao.com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迸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希望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赤胆忠心。
★解析: “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答案:B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颓垣 荒冢 指手划脚 若及若离
B.
蹂躏 沤气 义气用事 冠冕堂皇
C. 罡风 齑粉 漫不经心 按部就班
D. 磨砺 会演 招摇撞骗 欢天喜地
2.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一反常规,单刀直入,用悲痛的惊呼喊出了自己的“发现”,倾吐了自己忧愤、失望的心情。
B.诗中接连用了三组“我来了”的句子和几个比喻,写出“我”日夜思念的美丽祖国,如今竟是满目疮痍;梦中的召唤,回来的却是“一场空喜”。
C.“噩梦挂着悬崖”,诗人“恐怖”地“发现”山河的破碎、现实的黑暗,感到绝望、无奈,只得惊呼“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D.诗人问天擂地寻找如花的祖国,可是“总问不出消息”,竟至“呕出一颗心来”,原来祖国深藏“在我心里!”篇末揭示了悬念,这才是真www.91zhongkao.com正的“发现”。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取名《发现》,立意不凡,构思新巧。全诗开篇奇特,结尾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收到了辞警意丰、令人咀嚼的艺术效果。
B.在艺术上,诗人采用了浪漫奇幻的想像,诗中的“我”在梦中听到召唤时,擎火把,鞭时光,驾罡风,驰骋想像。
C.诗中运用具体的细节来描述这似梦又非梦的黑暗现实,把诗人哀痛伤感的感情表达得概括凝练,发人深思。
D.诗的最后两句:“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转折急促,使诗人在失望和激愤后的感情出现了升华,一位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据报导,去年这个市GDP高达300多亿元,而且还有继续发展上升的趋势,同级市只能望其项背。
B.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在信息技术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后,校园“网络骄子”许迎晨对网络游戏已经毫无兴趣。
C.经过苦心经营,乔利的生意一发而不可收拾,几年间他便成了让全世界瞩目的干洗大王,令人刮目相看。
D.他性情非常孤僻,平时不与人交往,总是特立独行,独来独往。
1.C(A若及-若即,B沤气-怄气、义气-意气,D会演-汇演)2.C(“山河的破碎”属于无中生有)3.C(错在“似梦又非梦”)4.B(A“望其项背”指能够看见他人的后背和脖子,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应当用“望尘莫及”。C“一发而不可收拾”是事情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了,应改为“一发而不可收”,表示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止。D“特立独行”意为立身行事不同于流俗,形容志行高洁,不随波逐流)
闻一多《发现》阅读答案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9.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活动过程?
答:
★参考答案:希望——惊恐——失望——悲愤——挚爱
10. 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描写自己的发现的?这些意象说明了什么?
答:
★参考答案:用“噩梦”“噩梦悬挂着悬崖”这些令人恐怖、绝望的意象,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军阀混战下的祖国残破的黑暗现实。
11.为什么作者要一再重复“我来了”“那不是你”?
答:
★参考答案:形成鲜明对比。“我来了”显示出作者回国的心情是多么急切,而“那不是你”又显示出作者是多么失望。急切与失望形成巨大反差,衬托出作者异常痛苦的心情。
12. “噩梦”本来就够压心的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噩梦挂着悬崖”?
答:
★参考答案:更显示出“噩梦”的沉重和惊人,更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13.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www.91zhongkao.com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迸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希望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赤胆忠心。
★解析: “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答案:B
本文标题: 闻一多《发现》的续写,内容是新时代主题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15035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