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城起源于吞噬菌。那是日本科学家小叶良子的研究,她一直想培养出吞噬垃圾的微生物,实现垃圾的无害处理。误打误撞的培养出了编号β-...
地下城起源于吞噬菌。那是日本科学家小叶良子的研究,她一直想培养出吞噬垃圾的微生物,实现垃圾的无害处理。误打误撞的培养出了编号β-521吞噬菌,俗称吞石菌的人造真菌。这种真菌对碳酸钙具有强大腐蚀性。且在腐蚀过程中,辅助以生长剂,它就能迅速繁殖。
这项发明最初被用于隧道施工。在选定的岩壁上喷上一圈阻腐剂,阻腐剂能杀死靠近的吞石菌,以阻止其往范围外蔓延。圈内喷上吞石菌,头两天什么也看不出来,只需要定期喷些生长剂。到第三天,就会看到岩壁像长了白癜风,裸露出一片片新鲜岩层。第五天,就可以明显看出一圈凹陷。清理残渣、向四壁喷阻腐剂,向凹陷处喷生长剂,工作就这样步入正轨。到第十天,已经是一个深入一米左右的成型山洞,仔细看洞底,隐约能看见红光闪烁,这是已经壮大的吞石菌,现在进度到了加速期。第十五天,喷洒生长剂和阻腐剂的车子已经完全进入洞内,以极慢的速度不停顿前进,前面的洞底在车灯照耀下红光大盛,且高频闪动,像一个马上要坏的显卡。第二十天,喷洒车辆马力全开的前进,前面的洞底像长出了一层绒毛。进度还能再快,全靠减少生长剂让其减速。一条800米的隧道就这样完成了。
人类像得到新玩具的孩童,平山、挖洞,随意的改变着地球,昔日坚固的岩石,在新玩具面前比泥巴还稀松。
人类正在肆虐的高兴时,自然母亲一巴掌扇了下来。爆发点是作死的地质学家钻透了莫霍界面,想深入地幔层,结果一场人造火山喷发代表了自然母亲的愤怒。而接下来一连串的因山脉、地形变化引起的气候异常是自然母亲的第二波教训。人类吸取了教训,开始慎重对待吞石菌。联合国牵头成立了吞石菌使用署,指导和限定全球的吞石菌使用。
联想有多远,人类就能走多远。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很快为吞石菌开辟出新的舞台。
巴西一位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消弭日益增大的里约热内卢贫民窟,提出了地下城设想。地下城的概念很早就有,但吞石菌让这一设想变为可能。
第一座地下城很快开始建设,先是用吞石菌挖了一个六边形的坑,坑深150米,原本可以更深,但因为是第一座,方便实验,就没在往下挖。六遍形底部面积3900平方米,这主要是考虑面积小,分层更容易。
主体挖完后,第二步要做的是洞壁的防水和固化,这主要是刷防水涂料和混凝土;第三步就是分层,这要在六边形的中心立一根主柱,然后用钢梁把主柱和洞壁连接,在其上铺设钢板分层。150米的高度分为40层,最底一层为设备层,层高9米,其余层为居住层。建筑主体就基本完成了。
六边形的六个立面都有凹槽,用来安装电梯,还环绕六边形做了一个消防步道。顶层是混凝土封闭,以封闭的顶层为基础,做了一个三层的公共建筑,既是地下城的集散口,又是一个商业大厦。
整座地下城5个月就建成了,造价也只有同面积高楼的10%。项目大获成功,贫民窟逐步从地面消失了。仔细观察,会看到里约热内卢街头渐渐多了些肤色苍白的人。
这是第一座地下城。实际的说,条件并不好,湿热、憋闷、封闭,就像一口钢筋水泥棺材。但它以无比的经济优势,廉价、快速、扩展空间大,地表占用少,迅速在世界蔓延。短短二十年,第一代地下城已拥有了和地表建筑相当的地位,它也想当然的成为穷人专属。
地上、地下平行发展的局面维持了五十年。天有不测,一个不相关的变化,促使地下城进化到第二代。
地球臭氧层破坏严重,紫外线越来越强烈,尤其是UVB,让人越来越容易晒伤,好在这种强度的紫外线对植物影响不大。人类在地表活动渐渐困难,只能将目光转向地下。
第二代地下城应时而起。第一代严格讲,只能称为地下楼,第二代相比第一代,首先是在功能上,不再是单一的居住功能,它开发出了居住、矿业、生产、能源、水处理等不同功能的地下城。其次是每座地下城在规模上比起第一代有了飞跃。
单体的居住地下城大都规模相似,一般深度8至12公里,保证在地壳范围内,单层面积也由第一代的三五千米扩展到两三平方公里。层间支撑也因为面积大而由单柱形改变成网架结构。
除了规模的扩大,内部条件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层高的增加,一般居住层层高都超过12米,让人不再感觉逼仄,还能做更多的层内布局。
各层内的空调系统非常强大,可以制造本层专属的天气。有沙漠层、热带雨林层、寒带层等等,甚至还能下雨、下雪。
显示技术也大显神通,贴在层顶、层壁的显示纸能高清的放送地表、天空等与天气配套的各式图案,让人不觉置身地下。这种人造环境很快让人沉迷,让人忘了地表的生活,甚至恐惧上到地表。
各层之间也是功能明确。底层依旧是设备层,倒数几层往往都是居住城配属工厂。居住地下城的顶层是可开启的,预备一些大型设施的进出。最上几层一般会作为仓储中心,中间间隔的会选取几层作为养殖和种植层。
居住地下城向地面的通道,除电梯外,还有几条大型斜坡隧道连接地面和不同层。
一个居住地下城往往能生活两三百万人口。限于网架支撑力、安全等诸多因素,单体居住地下城不宜做的更大,现在的模式就是在地质条件允许地区,做多个独立的单体城。
居住地下城基本相似,非居住地下城则千姿百态。矿业地下城都没有城市形态,只是一根或几根从居住城延伸到矿区的隧道,然后像害虫吃苹果一样从矿区核心向四处扩散,有些矿区甚至在采空的中心区直接安置冶炼设备,这种地下城基本靠遥控,人类很少涉足其间;最有意思的是水源地下城,将地表水引入地下,水力发电、饮用净化整个过程就像一场肠道运动,净化后的饮用水再通过管道分配给居住地下城;各种工业城更是规格各异,形状不一而足。
各个单体城之间是依靠管道交通连接的。随着吞石菌的应用,地下轨道成为主要交通方式,后进化为地下管道交通。管道交通成为二代地下城的血管,城市间的是主动脉,城市内的是毛细血管。居住城的乘客,走入随处可见的,电话亭大小的交通站,一个胶囊就会包裹住他,以四五百公里的时速自动传送到目的地。工业城的交通管道也像城市一样千姿百态。
人类在短短的二十年内把自己缩入地下。
地面主要是农、渔、林业,以及一些无法搬入地下的工业,当然,这些工业也在大幅缩减。
人们在地表的工作主要采取遥控方式。遥控汽车、遥控收割机、遥控渔船。一个农场的收割季,各个农夫们就像组团打dota的游戏迷,窝在自家沙发上,吃着薯片,看着画面,操纵着收割机,还和队友日常嘴炮着。
地表世界因为没有人类的打扰,旺盛的植物和旧建筑纠缠不清,地下排出的各色烟雾,飞速跑过的无人车辆,以及远处偶尔出现的光伏板耀眼反光,一片蛮荒、怪诞景象。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