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琅琊山的典故及相关传说和历史故事,相关传说,琅琊八绝:,在明代定名的“滁州十二景”中,“琅琊古刹”、“让泉秋月”、“龙蟠叠...
求琅琊山的典故及相关传说和历史故事
琅琊八绝: 在明代定名的“滁州十二景”中,“琅琊古刹”、“让泉秋月”、“龙蟠叠翠”、“丰岭祥云”等景观,都在琅琊山区。可是,一州景观,分布广泛,不都在琅琊山。浏览现存的几部旧志,从明万历《滁阳志》到民国《琅琊山志》,都没有明确的记载。 早在盛唐时期,滁州已有记载琅琊史话的《图经》问世。二百多年以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著名诗人王禹偁任滁州知州,查阅《图经》,漫游琅琊,写了不少诗篇。 唐宋《图经》没有流传下来,琅琊寺里的《八绝诗》碑也早已毁废,有赖于王禹偁《小畜集》中收入的《八绝诗》,琅琊八绝指的是庶子泉、白龙泉、明月溪、清风亭、望日台、归云洞、阳冰篆和垂藤盖。双泉亭台、碑篆岩洞、清溪古藤,有的至今尚存。 宋庆历五年(1045 年),欧阳修来到滁州,对琅琊山上的佳丽景点,有了新的品评,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前二景与“八绝”相同,其余都有所改易。这“六题”,大概是欧阳修最欣赏的“琅琊六景”吧。他的挚友、宣城诗人梅尧臣曾经和诗六首,题为《和永叔琅琊山六咏》,同欧阳修的组诗一起流传至今,成为琅琊山史话中的又一美谈。 继“八绝”、“六题”之后,由欧阳修命名的醉翁亭后来居上,著称于世,成为如今琅琊山上最为有名的胜迹。
历史: 琅琊山以人文荟萃为最大特色,而人们又公认,在遨游琅琊的文人韵士中,醉翁是最受敬慕的前贤,最负盛名自唐宋以来李幼卿、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达官显贵为之开发山川、建寺造亭、赋诗题咏,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遗产,拥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六名胜境。其中唐建琅琊寺为皖东著名佛寺,也是全国重点寺观之一,宋建醉翁亭因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所著《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亭”。山林幽谷中重修和复建的南天门、野芳园、深秀湖、同乐园等景点和历代书法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真、草、隶、篆”碑刻与山中原有古道、古亭、古建筑相得益彰。琅琊山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相映生辉,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南天门上为纪念碧霞元君修建的古碧霞宫是著名的道教场所,琅琊山流传千百年的“琅琊山初九庙会”至今沿袭。 的代表。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滁人为纪念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而建。堂内有王禹偁和欧阳修塑像并陈列有《欧阳文忠公全集》、部分欧阳修手迹照片和相关史料,墙壁上挂有《朋党论》和《醉翁亭记》条屏。 宝宋斋 为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斋内立有宋元佑六年(1091年)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碑刻两块四面。“ 欧文苏字 ”为金石珍品。斋东侧外檐下嵌有明冯若愚《宝宋斋记》和明代《重修醉翁亭记》碑。 冯公祠 冯公祠
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年),是滁人为纪念明代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及其子冯元飚修建“宝宋斋”保护“欧文苏字”碑有功而建。 后损毁。现建筑为1988年琅琊山管理处在原址上重建。
欧公祠
欧公祠原建筑位于醉翁亭景区醒园内。是由滁县知县陈文权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是当时人们纪念欧阳修的场所。原建筑内有许多先人纪念欧公的文章、诗词,建筑规模为七间平房,四合院形布局,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毁坏。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为了使醉翁亭文化得以延续,也让旅客更多的了解琅琊山、醉翁亭,我们重建了欧公祠。重建的欧公祠内建有醒心斋,斋内刻有乾隆时间琅琊山的镇山之宝“欧阳修像”、北宋徽宗时的吏、户二部尚书孙觌撰写的、对欧公有着高度评价的对联、北宋著名人物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为欧公所撰写的祭文,另在斋内重新再现了明朝时的“滁州十二景”壁画和北宋以来近三十位名人对欧公的评价。“欧公祠”内还按照当年建设者的构思,依山就势,斜山岩石裸露,广植花草树木,重现藤蔓回廊。整个院落园林风格别样,睹景视物,“欧公祠” 定会成为追忆欧公的绝佳景点。 影香亭 影香亭
位于琅琊山意在亭西侧。建于明洪熙年间,原名“见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滁州知州王赐魁因坐在此亭中能看见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为“影香亭”。 意在亭 于琅琊山菱溪石南侧。明嘉靖四十年(1561)南太仆寺少卿毛鹏建“皆春亭”。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滁州知州卢洪夏在皆春亭四周凿石引水,仿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场景建“曲水流觞”,是游人戏水饮酒的场所。后人仿照苏州园林建筑格调重建“皆春亭”,并改名“意在亭”。 古梅(欧梅) 原名“梅瑞堂”,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张明道为观赏古梅花而建。民国十七年(1928年)州人书法家黄艺五在堂后崖壁题“古梅亭”篆刻一方,将其改名“古梅亭”,亭内壁嵌石碑六块,系清代文人张鹏翮等人所题。
让泉
位于琅琊山,即《醉翁亭记》中的让泉。“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让泉位于琅琊山中醉翁亭近旁的玻璃沼南岸,泉眼周围用石块砌成方池,方池三尺见方,池深不过尺余。方池上方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滁州知州王赐魁重立“让泉”二字碑刻。让泉从不干涸,水温终年保持在17-18℃,“甘如醍醐,莹如玻璃”,又被称为“玻璃泉”。此泉水注入杯中,虽满而不外溢,甘甜适口。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年),是滁人为纪念明代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及其子冯元飚修建“宝宋斋”保护“欧文苏字”碑有功而建。 后损毁。现建筑为1988年琅琊山管理处在原址上重建。
琅琊墨苑
琅琊墨苑是进入风景区的第一个景点。该景点为苏州园林建筑风格,亭、堂、台、轩、廊、小桥、假山曲径相通,景色宜人。墨苑碑廊是游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处。中收集、整理了与琅琊山、醉翁亭文化有关的珍贵诗文,并征集了名人书法墨宝两百多篇,镶刻于此,其中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著名书法家沈鹏、萧娴、陈大羽、赖少其、范曾、旅美书画家李山及原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科、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书法作品。步入琅琊墨苑不仅可以欣赏琅琊园林美景,更是游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处。 欧阳修纪念馆 欧阳修纪念馆位于醉翁亭西400米处,分东西两院,以亭廊相连,动静相宜;馆名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馆内塑有欧阳修塑像和全面介绍欧阳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画,充分展示了欧阳修的为人、为政、为学、为文,以历史本来面貌,将一代文宗欧阳修的形象再现于广大游人面前。庭廊两侧镶刻了苏轼、苏唐卿、祝枝山、赵孟兆页、文征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叹为观止。
深秀湖景区
深秀湖取《醉翁亭记》中“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湖水上源琅琊溪,清澈透底,九曲桥、湖心亭、玉带桥与四周山色相映,泛舟垂钓,其乐无穷。
琅琊寺
为唐大历六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山僧发琛所建,是著名的佛教胜地,景区内有85处景点和遗址,其中吴道子画观自在菩萨像为稀世至宝,缅甸捐赠千尊玉佛为全国之最,寺庙终年香火缭绕,为全国重点保护寺庙。 千尊玉佛殿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滁人为纪念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而建。堂内有王禹偁和欧阳修塑像并陈列有《欧阳文忠公全集》、部分欧阳修手迹照片和相关史料,墙壁上挂有《朋党论》和《醉翁亭记》条屏。 濯缨泉 在琅琊山琅琊寺大雄宝殿北侧,明月观北院的山脚下,原名“庶子泉”。泉水出自石罅中,晶莹澄澈,甘甜滋人,由唐大历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开发,著名书法家李冰阳篆其铭,世人奉为珍宝,现铭刻已失。后张忆又书“庶子泉”三字碑,断卧泉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莆田人郑大同来游琅琊,见泉水清洁无比,可洗帽缨子,题“濯缨”两字于崖壁之上,故后人亦称此泉为濯缨泉。今仍存前人题书的“庶子泉”三字摩崖于泉侧石壁。 无梁殿 位于琅琊山琅琊寺内,亦称“玉皇殿”。该殿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但是很多人却以为是东晋所建,民国七十七年版《琅琊山志》载“俗云东晋琅琊王驻跸于此所建筑,究竟不知何时所建造”。该殿为灰砖拱形垒成,门额有砖刻浮雕的龙、凤、狮图案,殿内有玉皇大帝坐像及相关塑像。 大雄宝殿 是琅琊山琅琊寺的主要建筑,始建于唐大历六年(771),殿高约14米,进深15.3米,正殿五间,殿前的“大雄宝殿”匾额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现殿建于民国五年(1916),殿内塑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塑像。 古磨刻 琅琊寺范围内,唐代以来石刻有一一七方,其中唐代本幼卿、皇甫曾、明代柳遂等磨刻。尤以唐代画圣吴道子的观音石刻像和《金刚经》碑最为珍贵。
琅琊古道
位于琅琊山,是人们登山的一条道路。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长约1200米,青石铺成,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完好的古道。古道两边古树参天,鸟语花香。 南天门 南天门
位于琅琊山东南制高点,有会峰阁、古碧霞宫等古建筑群。碧霞宫现有全真华山派传人主持管理;登天门可远眺长江如带、钟山似螺,瞰群峰汇聚,似潮奔涌;一九九二年七月三日,在这里拍摄到的“海市蜃楼”景象被誉为“千古奇观” 南天门
碧霞宫
山顶上建造了一座宫殿,这就是碧霞宫。每年正月初九,人们纷纷前来烧香祭祀,这样,逐渐形成了规模盛大、热闹非凡的“琅琊山庙会”。
有关琅琊山的重要习俗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次日为玉皇大帝生日,所以琅琊山在这天会举行大型的庙会,滁州人在这天会到琅琊山里赶庙会。主要活动就是祭拜玉皇大帝。
编辑本段相关传说
琅琊八绝:
在明代定名的“滁州十二景”中,“琅琊古刹”、“让泉秋月”、“龙蟠叠翠”、“丰岭祥云”等景观,都在琅琊山区。可是,一州景观,分布广泛,不都在琅琊山。浏览现存的几部旧志,从明万历《滁阳志》到民国《琅琊山志》,都没有明确的记载。
早在盛唐时期,滁州已有记载琅琊史话的《图经》问世。二百多年以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著名诗人王禹偁任滁州知州,查阅《图经》,漫游琅琊,写了不少诗篇。 唐宋《图经》没有流传下来,琅琊寺里的《八绝诗》碑也早已毁废,有赖于王禹偁《小畜集》中收入的《八绝诗》,琅琊八绝指的是庶子泉、白龙泉、明月溪、清风亭、望日台、归云洞、阳冰篆和垂藤盖。双泉亭台、碑篆岩洞、清溪古藤,有的至今尚存。 宋庆历五年(1045 年),欧阳修来到滁州,对琅琊山上的佳丽景点,有了新的品评,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前二景与“八绝”相同,其余都有所改易。这“六题”,大概是欧阳修最欣赏的“琅琊六景”吧。他的挚友、宣城诗人梅尧臣曾经和诗六首,题为《和永叔琅琊山六咏》,同欧阳修的组诗一起流传至今,成为琅琊山史话中的又一美谈。
继“八绝”、“六题”之后,由欧阳修命名的醉翁亭后来居上,著称于世,成为如今琅琊山上最为有名的胜迹。琅琊山以人文荟萃为最大特色,而人们又公认,在遨游琅琊的文人韵士中,醉翁是最受敬慕的前贤,最负盛名的代表。
还有什么“峰回路转”之类的~在这我就给个概括,前面的两位老兄所给资料总结一下就可以了~
哈~
这里的比较详细,我就不占字数了
栖霞山开发时间,相关历史简介。
栖霞山古迹名胜众多,最为出名的深秋红叶、"东飞天"石窟是招徕海内外游客的名片,深秋的栖霞山,满山红叶,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作品,所以南京民间有"春牛首,秋栖霞"的说法。
栖霞山有三峰,主峰凤翔峰海拔286米;东北有龙山;西北有虎山。栖霞山的地学内涵极为丰富,古生物化石众多,是许多地学名称的命名地,被专家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地学教科书"。
主要景点
明镜湖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景点名"彩虹明镜",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向东有月牙池,然后就是栖霞寺大门。因岩溶、地下采矿等原因,明镜湖已不能储水,有待治理。
栖霞寺
明代 张宏《栖霞山图》局部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栖霞寺坐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
南朝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11年)逐渐开凿而成。
传说,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号称千佛崖。
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东飞天石雕像就在中102号佛龛中,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中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 "敦煌遗迹",又传来消息称在千佛岩旁的舍利塔上又发现了飞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线条皆与敦煌相似,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东敦煌 "的文化内容。
舍利塔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原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舍利塔。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盘。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纱帽峰
纱帽峰处千佛岩之巅,被千佛岩众佛龛环抱。乾隆南巡到此,嫌其名俗,遂赐名"玉冠峰"。乾隆在给两江总督尹继善的批文中就有:"旧名纱帽峰嫌其近俚,闻摄山名秀如玉而冠即以易之"的记载,另在《玉冠峰》中也说:"我欲易名难揣称,僧绍有知应默肯"。但今人们仍习惯称之为纱帽峰。就在纱帽峰佛龛中有一空穴碑槽,那里原镶嵌乾隆第一次南巡至此留下的《登栖霞山》的第一块御碑,后"失窃"达200余年,直到2000年才在栖霞寺佛学院墙体被发现。
碧云亭
碧云亭位于虎山栖霞山红叶 之巅,又名"望江亭",登临仰天而望,但见碧云万里,俯视平野,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条貌似半岛的平顶岗峦,向北伸出,三面均是悬岩,仅一石与山道相连,构成别具一格,是以险取胜的景点。其东侧深谷陡壁,岩石裸露,峻峭无比,西侧,由松涛林海铺成的起伏岗峦,蛰伏于脚下,不时随风传来呼啸而起的林涛吼声,恰似"沙场秋点兵"最气派的景色是向北眺望,大江尽收眼底,洪涛涌过足下,两岸沃野千里,旷阔无限。这里虽不如武汉黄鹤楼的闻名遐迩,但其胜景却不减黄鹤楼气派,黄鹤楼有张之洞题写一联道的好:"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恨,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看来用于"碧江亭"上也很贴切。
枫岭
栖霞山西侧的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满山枫树长满了红色的叶片,使栖霞山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
其他景观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在爱情不顺后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独自来到栖霞山下,在一座寂静的道观里,出家为道士。
折叠编辑本段节庆活动
春节期间,到栖霞古寺撞钟祈福是南京市民和游客的传统活动。古时每到元宵节期间,栖霞山周围的村民都要上龙王山,祭拜龙王,家家玩龙灯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折叠编辑本段景区规划
栖霞区与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合作,制定了《栖霞山文化产业集聚区概念设计和发展规划》,指出集聚区将以栖霞山现有景区为核心,规划面积19.19平方公里,将滨江区域、北象山、南象山、何家山、栖霞老街、江南水泥厂等纳入统筹考虑,充分整合栖霞山及周边地区浓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遗存,大规模的工业遗产,滨江通达的地理区位,重点建设九乡河国际商贸商务休闲产业带、滨江高端文化休闲产业带、民国印象影视文化产业带、智慧创意产业带这"四带";打造栖霞山佛教文化旅游核心片区、老街公共服务片区、滨江商贸游憩片区、"民国印象"工业遗产旅游片区、何家山灵慧生活片区、南象山国际创意创业片区、北象山生态市民公园片区这"七区"。
栖霞区风景区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栖霞山红叶栖霞山公园位于南京市栖霞区,距太平门20公里,西北与北面环绕长江,南有沪宁铁路,东与江南水泥厂毗邻,西临栖霞镇,总面积312.34公顷,周长约7.5公里,绿地率99.28%。园内景观有栖霞寺、千佛崖、舍利塔、唐明征君碑、彩虹明镜、霜红苑、珍珠泉、白乳泉、桃花涧、叠浪岩、碧云亭、太虚亭、畅观亭、试茶亭、桃花扇亭、德云亭、湖心亭等。
折叠地理历史
栖霞山公园因山得名,栖霞山是茅山楔入南京地区之北支,全明镜湖山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幽谷深邃,林木茂密,巉石俊秀。《栖霞寺修造记》云:"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还有称栖霞为"第一金陵明秀山者",清"金陵四十八景"中的"栖霞胜境"亦此,1983年4月新评"金陵四十景"中亦有"栖霞丹枫"景名。传说昔时山间盛产甘草、野参、当归等养生滋补中草药,皆有摄生之效,故俗称摄山;又因整个摄山自主峰以降,形如雨伞,亦名伞山。
栖霞山由三山二涧组成。中峰最高,海拔284.7米,称凤翔峰,因古有三茅宫庙宇一座,故又名三茅峰。1972年,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建调频台于山顶,山峰被削平约10米高度。中峰绵延向东,一脉逶迤而下者称东峰,形若卧龙,名龙山。中峰西侧山梁状若伏虎,曰虎山。中峰与东峰间一谷,称中峰涧,中峰与西峰间一谷,称桃花涧。
栖霞山自南朝以来就是佛教圣地,栖霞寺为众寺之首。明 张宏《栖霞山图》明永乐、万历二帝南巡时,都曾游历此山。地方官府还在寺后中峰建行宫,为万历驻跸之所。1634年,明代画家张宏以栖霞山为画题,创作了一幅《栖霞山图》,真实地描绘出了明朝时期栖霞山的风貌。整幅画面气势恢宏,以千佛岩为主体,纵深地铺洒出一片葱郁的森林,使人看后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那片清凉世界之中。《栖霞山图》是明朝时期栖霞山的唯一历史影像资料,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清军与太平军在此激战,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皆受严重破坏。清末民初,宗仰禅师重建。
建国后,南京市人民政府重视栖霞山风景资源开发。1956年辟栖霞山为寺庙园林,成立栖霞山管理处,随之修缮寺殿庙宇、亭台楼阁,绿化方丈庭院。1958年整修竣工,对外开放。1963年7月27日,栖霞山管理处与栖霞寺签订协议,栖霞山产权归栖霞山管理处,管理处每年补贴寺庙7000元。"文革"期间,寺庙被作为华东煤炭勘探队四营驻地。山上停止植树,原有林地亦缺少抚育管理,致使山林荒芜,寺庙与山亭颓废。
1979年后栖霞寺开始修复,整修工程于1980年10月竣工,并移交佛教协会管理。1981年开始继续每年补贴寺院7000元。1986年5月21日,市政府决定,将大门至千佛崖畅观亭,两侧以山沟为界,面积约7公顷的景区,划交栖霞寺管理。
折叠园区绿化
栖霞山的植被以落叶栎、槭、枫香和常绿松柏为主,次为毛竹、刚竹。春夏季栖霞山满山满谷树木苍翠,郁郁葱葱。秋后,栎、槭、枫香树叶渐由绿变红,层林尽染,山梁幽谷一片绚丽的红色,展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情画意景观,故栖霞山向有"秋栖霞"之称誉,成为南京人秋游的胜地。
建国初,即开始对原有林抚育管理,并在可林地植树造林,树种以马尾松、黑松、刺槐为主。"文革"期间,抚育与造林被迫停止。1978年后,每年继续造林,1979年与1980年从青岛、北京、庐山购进黄栌、火炬槭树种,自繁苗木以增加红叶树的品种和数量。虎山南坡叠浪岩,由于水土难保持,是唯一光秃山坡,连年植树不见树,职工采取黑松小苗带土球带水移栽提高存活率。1988年始,又改造平山头矿区13.3公顷刺槐林,栽植枫香、火炬槭等红叶树3万余株。1989年,桃花涧、霜红苑、景致岗植红枫、鸡爪槭1.4万株。1990年红叶林建成。山林经精心养护,保持了原有栖霞丹枫满山岗胜景。栖霞寺前的园林布景亦优美动人,有开阔的草坪,有古干盘曲的紫藤,有近百年的翠柏绿荫,亦有50年树龄的大枫香。那红叶园"霜红苑",配植四时红叶花木,四季皆能观赏栖霞丹枫景观。
传说故事有哪些
传说故事有哪些1.精卫填海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2.女娲补天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女娲氏,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样苗条,以致有些神话学家坚称她根本就是蛇身。
3.嫦娥奔月
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
4.后羿射日
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5.孟姜女哭长城
相传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天三夜不止,这段长城就此坍塌。
精卫填海
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夸父逐日
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他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邓林,成为桃花园;而他的身躯化作了夸父山。
嫦娥奔月
神话中因服用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后羿射日
远古时,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女娲补天
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
扩展资料
女娲补天的故事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后人将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为由,衔接女娲熔五彩石以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女娲补天
盘古开天辟地:古时盘古生在黑暗团中,他不能忍受黑暗,用神斧劈向四方,逐渐使
天空
高远,
大地
辽阔。他为不使
天地会
重新合并,继续施展法术。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经过1.8万多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
巨人
,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盘古
生前
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
死后
永远留给
后人
无穷
无尽的宝藏
,成为
中华民族
崇拜的
英雄
。
女娲
造人:民间传说,天地开辟
之初
,
大地上
并没有
人类
,是女娲把
黄土
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
做女媒
。于是女娲就安排
男女
婚配。来让人生生不息。
女娲补天:水神共工造反,与
火神祝融
交战,共工被
祝融
打败了,他气得
用头
去撞
西方
的世界
支柱
不周山
,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
人间
。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
五色石
补好天空,
折神
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夸父追日:夸父是古代
神话传说
中的一个巨人,是
幽冥
之神
后土
的
后代
,住在
北方
荒野
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
追赶太阳
。当他到达
太阳
将要落入的
禺谷
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
黄河
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
桃林
,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传说类:
孟姜女:秦国时始皇帝修长城抓了孟姜女的丈夫万喜良去修长城,到了冬天孟姜女担心丈夫,便做了棉衣来到长城脚下,得到的却是丈夫已
死镇
入长城的噩耗。孟姜女哭天哭地终于天地被她感动降雷劈开了一段长城。
长城下
累累
白骨
,孟姜女抱起白骨咬破自己的手指滴血在白骨上来找寻丈夫的
尸骨
。他相信血滴在丈夫的尸骨上不会溅开而会渗入其中。闻讯赶来的始皇帝贪恋孟姜女的
美貌
要纳
其为
妃,孟姜女要始皇帝答应其好好安葬万喜良并要
百官
为其戴孝。始皇帝答应并做完这些后,
孟姜
痛斥始
皇后
跳入
大海
~~
·纪念屈原---端午节的传说
·金江圣母三姊妹
·土皇公公管四季
·大禹治水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女娲补天
·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中华吉祥画与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八仙桥
·黔东南龙舟节的传说
·孔雀公主
·白蛇传
·神笔马良
·彭武、彭夷开辟武夷山
·“压岁钱”的传说
·双抛桥传说
·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冰糖葫芦传奇
牛郎织女
·鱼峰山与刘三姐的传说
·三山不见、九桥不流
·吕洞宾与绍兴香糕
·沧州铁狮子的传说
·十二生肖的来历的传说
·七夕的古老传说
“压岁钱”的传说
除夕之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女娲补天
有一天,大龙和精卫、小太极一起到远古时代去玩,居然看到了传说中能顶住上天、撑开天与地的「不周山」,也遇到了美丽的女娲娘娘,甚至看到女娲补天的过程…。
那真是一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经历,讲来都令人鼻酸!
天上的大神女娲,用泥土做成泥娃娃,再赋予它们生命。
从此女娲创造了人,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幸福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
有一年,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打起仗来。
共工把撑天的柱子不周山撞倒了,天塌下半边来,砸了很多窟窿,把地也砸裂了,地上的洪水及天河的水不停的漏下来,造成大地上水患、火海,真是悲惨啊!
女娲为了解救人类,决定采石补天,用五色石把天补起来,再用东海神龟的四只脚顶住苍天。
眼看着补天的大功就要告成,却发现五色石不够用,大洞还没补好,这可怎么办呢?
慈悲的女娲只好牺牲自己的生命,用身体来补天上的大洞,亲眼看到那场过程,大龙、精卫和小太极,以及所有的泥娃娃们都哭红了眼睛!
经过几次努力,女娲终于补好了天,天地间恢复了宁静,还出现了五彩云霞。
一切生物又都生机勃勃地活在大地上。
吴刚伐桂
炎帝之孙伯陵,趁吴刚离家三年学仙道,和吴刚的妻子私通,还生了三个儿子,还生了三个儿子,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阳神炎帝,把吴刚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
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
而吴刚的妻子对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内疚,命她的三个儿子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一个变成蟾蜍,一个变成兔,一个不详。
鲤鱼跳龙门
庙峡,又名妙峡。
两座巍峨雄奇的凤凰大山,拔水擎天,夹江而立,引人入胜的鲤鱼跳龙门,活灵活现,雄奇壮观。
进入峡谷,两山雄峙,悬崖叠垒,峭壁峥嵘,壁峰刺天;
奇特的岩花,依壁竞开,把峡谷装缀成仙境一般。
这个神奇美妙的峡谷,流传着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
在很早以前,龙溪河畔的乡民,男耕女织,过着安居乐业的美满生活。
一年,不知从哪儿飞来一条大黄孽龙,作恶多端。
它不是呼风唤雨破坏庄稼,就是吞云吐雾残害生灵,把整个峡谷搞得乌烟瘴气,不得安宁。
每年六月六日它的生日这天,更是强迫人们献上一对童男童女和十头大黄牛,一百头猪、羊等物供它享用。
如若不然,它就发怒作恶,张开血盆大口,窜上村庄吞噬人畜,破坏田园,害得宁河黎民怨声载道,叫苦连天。
峡口龙溪镇上,有一位聪明俊美的小姑娘,名叫玉姑,她下决心,非除掉这条恶龙不可。
有几次,她登上云台观去找云台仙子求救,都未找着。
她仍不灰心,继续去找。
这天清晨,她登上云台观,仙子被玉姑心诚志坚的精神感动了,就出现在她眼前,向她指点说:“离这儿千里之外有个鲤鱼洞,你可前去会见一位鲤鱼仙子,她定能相助于你。”
玉姑辞别云台仙子,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鲤鱼洞中,找到鲤鱼仙子,说明来意。
鲤鱼仙子对玉姑说:“你想为民除害,这是件大好事,可是必须牺牲你自己啊!你能这样做吗?”
玉姑毫不犹豫地说:“只要是为乡亲们除害,消灭那恶龙,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我也心甘!”
鲤鱼仙子见玉姑这样诚恳坚决,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朝玉姑喷了三口白泉,她顿时变成了一条美丽刚劲的红鲤鱼。
小红鲤逆江而上,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游回家乡。
这天正是六月六日清晨,她摇身变还原貌,见乡亲们已准备就绪:一对童男童女,十头大黄牛,一百头肥羊肥猪。人们敲锣打鼓,宛如一条长龙向祭黄龙的峡口走来,前面那一对身着红衣红裙的童男童女,早已哭成泪人了。
黄龙见百姓送到盛餐佳肴,早已垂涎三尺,得意地张开大口。
就在这千钓一发之时,玉姑抢先上前,拦住父老乡亲们说道:“大家在此暂停等着,让我前去收拾这个害人精。”
话刚说完,只见玉姑纵身跳下水中,霎时变成一条大红鲤鱼,腾空飞跃,直朝恶龙口中冲去,一下窜进它的肚中,东刺西戳,把龙的五脏六腑捣得稀烂,恶龙拼命挣扎,浑身翻滚,但无济于事,终于被玉姑杀死了。
可是,玉姑自己也葬身在黄龙腹中。
从此,宁河人民又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
人们为了缅怀玉姑为民除害,在峡口半山腰修起了一座鲤鱼庙。
至今在宁河一带,还广为流传着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七夕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鳘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向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划房,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划房内。
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是美丽的仙女。科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从,悄悄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它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要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脉脉含羞的点点了头。
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
肝肠寸断的织女和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