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饼的原文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
月光饼的原文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雀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雀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你越长大,雀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雀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雀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注释:
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去台湾。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
②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美丽的容貌。
③腻口:因太甜或油腻不想多吃。
1.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4.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5.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6.琦君写吃月光饼、喝春酒,为我们展示了浙江的风土人情;汪曾祺写端午吃鸭蛋,使我们对江南的端午习俗有所了解。在中国这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沃土上,还有很多民俗,请你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
(选自沈阳市2005年课改区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与答案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整体,在考场初步接触语段时,最重要的是进行整体阅读,从全局看它讲了些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其次是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第一题主要是对情感体验的考查。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阶段目标。此题的题干中命题意图,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作者对“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事隔多年”“还能记忆犹新”,说明作者对月光饼印象深刻,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参考答案: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第二题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线索的把握,第二个问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的联系,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本文以月光饼为题,全篇围绕月光饼叙事和抒情,显然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饼”。最后一段为“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对其作用的理解,应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其“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此段以抒情为主,体现了作者回大陆回故乡的强烈情感和暂不能回归故乡的无限惆怅,这段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升华,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文章的主题。
第三题是对文章局部情节的理解。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又心疼又后悔”表明作者已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情。做错了什么事呢?我们解题时应带着这一问题细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做错的事情主要的主要情节:“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 显然我“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是: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第四题考查对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此题的题干其实已经暗含问题的答案,题干信息显示这是将台湾的月饼与“家乡的月光饼”进行比较,是运用的是对比(衬托)手法。对于台湾的各种月饼作者感到比大陆的“更腻口”,而离开家乡数十年的作者感到家乡的月光饼“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第五题考查考生从文中所明白的为人处事道理。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思想的完美体现。解答此题可结合第三题进行思考,此题较开放,答案多元化,只要联系文中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结合自己的具体生活实际,围绕“宽容”、“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某一方面谈即可。
第六题考查对民俗风情的了解。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平时学习时要树立大语文思想,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积极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身边的语文资源。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各地民俗风情非常丰富,解题时只要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即可。示例: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屈原,表达爱国情感。
若是请采纳为最佳答案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雀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雀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你越长大,雀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雀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雀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注释:
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去台湾。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
②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美丽的容貌。
③腻口:因太甜或油腻不想多吃。
1.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4.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5.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6.琦君写吃月光饼、喝春酒,为我们展示了浙江的风土人情;汪曾祺写端午吃鸭蛋,使我们对江南的端午习俗有所了解。在中国这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沃土上,还有很多民俗,请你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
(选自沈阳市2005年课改区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与答案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整体,在考场初步接触语段时,最重要的是进行整体阅读,从全局看它讲了些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其次是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第一题主要是对情感体验的考查。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阶段目标。此题的题干中命题意图,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作者对“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事隔多年”“还能记忆犹新”,说明作者对月光饼印象深刻,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参考答案: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第二题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线索的把握,第二个问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的联系,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本文以月光饼为题,全篇围绕月光饼叙事和抒情,显然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饼”。最后一段为“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对其作用的理解,应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其“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此段以抒情为主,体现了作者回大陆回故乡的强烈情感和暂不能回归故乡的无限惆怅,这段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升华,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文章的主题。
第三题是对文章局部情节的理解。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又心疼又后悔”表明作者已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情。做错了什么事呢?我们解题时应带着这一问题细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做错的事情主要的主要情节:“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 显然我“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是: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第四题考查对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此题的题干其实已经暗含问题的答案,题干信息显示这是将台湾的月饼与“家乡的月光饼”进行比较,是运用的是对比(衬托)手法。对于台湾的各种月饼作者感到比大陆的“更腻口”,而离开家乡数十年的作者感到家乡的月光饼“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第五题考查考生从文中所明白的为人处事道理。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思想的完美体现。解答此题可结合第三题进行思考,此题较开放,答案多元化,只要联系文中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结合自己的具体生活实际,围绕“宽容”、“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某一方面谈即可。
第六题考查对民俗风情的了解。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平时学习时要树立大语文思想,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积极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身边的语文资源。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各地民俗风情非常丰富,解题时只要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即可。示例: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屈原,表达爱国情感。
若是请采纳为最佳答案
《月光饼》中的好词,好句和读后感
好词:津津有味兴高采烈抽泣断断续续提心吊胆金灿灿和颜悦色佳句:1.可是小海蒂一点也不难过,她是个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找到快乐的孩子,当然,和这个放羊的男孩还有那群山羊一道上山,到鲜花盛开,有老鹰飞翔的牧场去,和那里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们在一起,发现什么奇妙有趣的事情,这是小海蒂最喜欢不过的。可是看爷爷拉锯或是用锤子敲敲打打地干木匠活也很有意思。2.可是比什么都更吸引小海蒂的,是大风天时,小屋后三棵枞树摇晃的哗哗声。它们一响起来
月光饼的用料是什么
月光饼的用料包括面粉、白糖、芝麻、桂花和熟面。
首先,将白糖和桂花混合在一起,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再加入适量的面粉,揉成面团。接着,将面团分成小块,压扁,然后沾上芝麻,再放入烤箱中烤制。最后,将烤好的饼放入塑料袋中,使其回温,即可食用。
月光饼是一种传统的糕点,通常在中秋节期间食用。它具有香甜、酥脆、口感丰富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制作月光饼时,需要注意控制用料的比例,才能制作出口感最佳的饼。此外,在烤制时也需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才能让饼烤制得恰到好处。
总之,月光饼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用料和制作方法,就可以制作出美味的糕点。同时,月光饼也代表着团圆和思念之情,是中秋节期间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
月光饼中半信半疑的意思
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月光饼》中的半信半疑是一个成语,信是指相信,疑是指怀疑,半信半疑就是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月光饼》是作者琦君所写的一篇散文,是通过对家乡美食月光饼的思念,衬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美好回忆。
月光饼中的掩面哭泣是什么意思
节日祝福,捂着脸哭。月光饼中的掩面哭泣是饼为圆形,故又取团圆之意,象征着圆满、平安的节日祝福,捂着脸哭,比喻人遇到极其难过的事时哭。
本文标题: 月光饼的读后感(读《月光饼》)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1536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