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巧言劝谏读后感晏子大智顶范昭,一天,齐国的国都十分热闹,原来齐景公在宫中举行盛大国宴,欢迎强,大的晋国派来的使者范昭。范昭来干什么,用晋平公...
晏子巧言劝谏读后感
一天,齐国的国都十分热闹,原来齐景公在宫中举行盛大国宴,欢迎强
大的晋国派来的使者范昭。范昭来干什么,用晋平公的话说,就是抛出一颗
探路石,试试齐国的软硬。软,就是缺少战争准备,立即派兵攻打;硬,就
不能轻举妄动。
酒过三巡,范昭忽然甩起袖子,傲慢地说: “来,把齐君的酒杯拿过来!”
齐景公懵了,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儿,但由于害怕晋国,只好连忙把自
己的酒杯递过去。范昭二话没说,一口就把齐景公的酒喝光了。
齐国的宰相晏子一看,这不是在侮辱齐国国格吗?一个使者怎么能随便
抢用别国国君的杯子呢?晏子立即命令侍从: “来,把齐君的酒杯取下,换
上一只!”
于是,范昭的面前又被换成了臣子使用的斛。范昭像挨了一剑,心头难
受,索性装出喝醉的样子,疯疯颠颠地说: “乐师,来啊!给我奏支周朝的
乐曲,我要跳舞!”
晏子忙递过一个眼色,乐师会意,不卑不亢地说: “这一 点,还请海涵!
我从未奏过周乐!”
范昭一下子蔫了,怏怏而退。
范昭走后,齐景公担心地说: “相国这么做,惹恼了晋国,岂不要招来
大祸?”
晏子满有把握地说: “不!范昭绝非野蛮之辈,他是有意以野蛮的行为
来试探我们,今天我顶了他,正是让他不敢轻视齐国。”
果然,范昭这时正在路上嘀咕: “看来,要打齐国非碰钉子不可。看晏
子这股劲头,齐国一定有依恃,肯定不好对付。”
子贡纵横说列国
田常要在齐国作乱,但惧怕鲍晏,因此要发兵征伐鲁国,以分散大臣们
对内政的注意力。孔子听说后,对他的弟子说: “鲁国是我们祖宗坟墓的所
在地,你们谁去制止齐国的攻伐呢?”子路请求出使齐国,被孔子制止了;
子张、子石提出要求,孔子也不同意。子贡请求去说服田常,孔子同意了。
子贡来见田常,说: “你进攻鲁国可是个大错呀!鲁国是个难伐之国,
因为它的城墙又薄又矮,土地又少而且不丰饶,国君愚昧而且不仁,大臣们
虚伪而无能,军卒百姓又特别不愿意打仗,因此,你可不要去进攻鲁国。你
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的城墙又高又厚,土地广阔而且富饶,它的盔甲坚韧、
戈矛锋利,军队很多,兵精粮足,将军勇武善战,特别易于攻打。”
田常听了,愤然变色说: “容易攻打的你说难伐,难于攻打的你说好伐。
你用这些是非颠倒的话来劝我,目的何在?”子贡说: “我听过,忧患在内
的要攻强,忧患在外的要攻弱。如果你去攻鲁国,一战而胜,那么齐王就会
更加骄横,恣意妄为,大臣也会纷纷争名夺利。齐王骄横,必然疏远你;大
臣相争,必然攻讦你。这样,别说你在齐国想谋大事,就是处境也有些危险。
而去征讨吴国就不同了,攻打吴国一时难于取胜,那么士卒死在国外,有能
力的大臣都派到前线,百姓对齐王满怀怨恨。这样,在大臣中你没有劲敌,
齐王又孤 立无靠,能操纵齐国命运的,就只有你了,那时候,你想干什么都
好办。”
田常听了,连声称赞: “果然是好主意!可是我已经向鲁国发兵了,如
果半途中转而攻吴,必然引起别人怀疑。这可怎么办呢?”子贡说: “你先
下令按兵不动,我去吴国劝说吴王,让他派兵去救鲁,那时你就可以对吴国
开战了。”田常非常高兴,便请子贡快去。
子贡见了吴王,说: “我听说齐国已出兵攻打鲁国,我为大王担忧啊!
吴、齐现在国力差不多,可一旦齐国吞并了鲁国,那吴国就处于劣势了。那
时吴国要想称霸就难了。现在,你应该趁机出兵进攻齐国,宣称是为了主持
正义,救援弱小的鲁国。这样在诸侯中得了好名声,又趁齐国军队对鲁作战,
国内空虚,夺取它大片的土地城池。真是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做到这
一步,另一个强国晋国也会向吴国屈服,吴国称霸天下的局势就形成了。”
吴王听了,连称: “好计!”但是他说: “不过,我曾经打败过越国。
越国现在表面上服从我,但我听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暗中训练士兵,对我
有报复之心。等我把越国消灭了再按你的计策行事吧!”子贡说: “如果你
先对越国作战,等打完仗,鲁国就已经被齐国吞并了,机会就已丧失。再说
越国是比鲁国更弱的国家,你已经与人家订立盟约,允许越国存在。假如你
现在不攻齐而伐越,会被认为你一是欺弱怕强,二是不讲信义背弃盟约,三
是见难不救。有这三条,霸业就有落空的危险。如果你实在对越国不放心的
话,我可以到越国去,让越王派兵随从你一起对齐作战。这样,不但使越国
空虚了,又能让你得到勇于相助的好名声。您看好不好?”吴 王听了,赶紧
说; “如果越国出兵跟随我,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我一定立即攻打齐国。”
子贡于是动身又到越国去。
越王勾践听说孔子的高徒要来,立即修整道路,亲自到郊外迎接。子贡
到了,勾践又亲自驾车,把子贡送到馆舍。勾践向子贡说: “越国是南方偏
僻的小国,大夫为什么肯屈尊前来呀?”子贡说: “我刚见过吴王,他准备
出兵攻打齐国,但听说越国要对他进行报复,而让人生疑心,有报复别人的
打算,让人家知道,那就危险了呀!”越王说: “我被吴国打败,备受屈辱,
对吴王确实恨之入骨。即使我和吴王同时死去,也心甘情愿!”并且问子贡
有没有什么办法。子贡说: “吴王这个人十分骄横。你现在要用最谦恭的态
度去打消他的疑心,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你主动表示要出兵跟随他去作战。
这样,他就会暂时放弃对你越国的征讨,先去攻齐。如果他攻齐失败了,这
是你的福气,可趁机报复他。如果他攻齐胜利了,为了霸业必然要乘胜再去
攻打晋国。我打算到晋国去,请晋国做好迎击吴国的准备。那时,吴国的精
锐军队已在齐国损失不少,欲攻晋必然再从国内调兵。当吴国大军远离国土
和晋国激战的时候,你再趁虚攻打吴国,灭吴就必定能成功!”越王大喜过
望,要用重礼酬谢子贡,子贡谢绝了,并请越王先去向吴王报告,说越国对
吴国绝无二心,欣然同意派兵跟随吴王作战。吴王遂发九郡之兵向齐宣战。
子贡又赶到晋国,对晋国国君说: “我听说,不事先考虑好方案,就不
能应付突然的事变。如今吴国就要和齐国打仗了,双方不论哪一方获胜,都
必然乘胜攻晋,建立霸业。”晋国国君听了很恐惧,赶紧问: “这该怎么办
呢?”子贡说: “吴国取胜的可能性很大。从现在起,晋国赶紧训练军队,
准备 同吴国作战。”晋国君点头同意。子贡这才回到了鲁国。
果然,吴军与齐军在艾陵交战,吴军获胜,移兵攻晋。晋国已有准备,
在黄池打垮了吴军。越国得到消息,出兵袭击吴国。吴王带领败兵赶回国内,
与越军战于五湖,没能打退越军,都城失守。越军杀死了吴王夫差。越国灭
亡了吴国,在东南一带称霸。子贡这一趟出使的结果,保存了鲁国,搞乱了
齐国,使吴国灭亡,晋国强盛,越国称霸,五个国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
此,有人评价说,子贡实在是后来纵横家的鼻祖。
装糊涂难倒夫差
听说晏婴要出使吴国,吴王夫差便对大臣们说: “都说晏子虽然身材矮
小,却十分善辩,我想试试他的舌头到底有多快。”
晏子到了吴国,要拜见夫差,等了好久才有吴王的侍卫过来不冷不热地
喊道: “天子接见——”
晏子心里一震,怎么,吴国和齐国都是周朝的诸侯国,只有周君才能称
天子,吴王怎敢冒称天子,他是天子,我齐国岂不成了他的属国?这是对周
朝的不尊和对齐国的侮辱。想定了,晏子像没听见一样,坐着动也没动。
侍卫瞪了他一眼,又扯开嗓门高喊: “天子接见!”
还是 “ 天子”,晏子坐得更稳了。
侍卫见晏子旁若无人,只好走到跟前,施个礼说: “天子接见您。”
晏子仰脸四处看看,自言自语地说: “哎呀,我晏子怎么 糊涂得这样,
你看,今天我受齐国国君派遣,到吴国去商量事,怎么连方向都弄混了,竟
然走到周天子的大殿里来了,抱歉,抱歉!”
这是一种以 “自杀”杀人的辞令,侍卫当然对付不了,他正在思考怎么
办,晏子又主动问起来了:
“卫士,我要找吴王,请问该怎么走啊?”
侍卫好像有了下台的台阶,赶紧说: “您等等,我去去就来。”
吴王听了侍卫的报告,知道晏子不好惹,只好传话: “夫差请见。”
晏子这才气宇轩昂地进宫去见吴王。
回复:
齐王大怒,他听到这件事后,晏子是齐国的名相,齐国在齐景公当政的时候,为齐王出谋划策,肢解人时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准备让左右卫士当场把这人给肢解了:“古代那些贤明的君主们,更不会使用肢解的酷刑?”
既然是贤明君主,左手抓住他的头,就立刻赶到“罪人”身边,齐王立刻站起来说,也常常提醒他,一个老百姓不知怎么得罪了齐王,
让他少犯了很多错误
有一次,右手握着刀:“把这人放了吧。晏子是反对使用这种酷刑的,向上面的齐王问。听了晏子这句实际上是提醒自己当贤明君主的话,就能分明是非春秋时期
回复:
春秋时期,齐国在齐景公当政时,晏子作为齐国的名相,为齐王出过不少好主意,也常常提醒他,使之少犯了不少错误。
一次,有个老百姓不知怎么得罪了齐王,齐王大怒,准备让左右卫士当场把这人给肢解了。晏子是反对使用这种酷刑的,他听到这件事后,就立刻赶到“罪人”身边,左手抓住他的头,右手握着刀,向上面的齐王问:“古代那些贤明的君主们,肢解人时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
既然是贤明君主,就能分明是非,更不会使用肢解的酷刑。听了晏子这句实际上是提醒自己当贤明君主的话,齐王立刻站起来说:“把这人放了吧!”
《晏子春秋》读后感
第一次,他想利用晏子身体上的不足让他出丑,显显自己的威风。可没想到被晏子机智地驳回了。“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楚王总不能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吧。“只好”写出了楚王的无奈,也说明了楚王不会善罢甘休,从而引出了第二次斗智。楚王说晏子是不中用的人,“冷笑”写出了对晏子轻蔑的态度。晏子则回答的机智、巧妙,“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晏子表面上贬低自己,实际是贬低了楚国,如果楚王承认晏子不中用,也就等于说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晏子的回答让他无言以对。第三次,楚王让士兵抓来两个齐国的盗贼来,“笑嘻嘻”看出了楚王的阴险狡诈。很显然,出使国外听到自己国家的丑闻是很丢面子的事,可晏子却遇事冷静、大胆,以柑橘因水土而异为例阐述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暗讽了楚王治国无方。晏子的每一次回答都那么巧妙,他并没有直接说出对楚王不满的话,而是婉转地、不失礼仪地回击了楚王。
其实,在现代也有一个利用智慧维护了国家名誉的例子。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一个万国博览会。其中评酒会接近尾声时,或许是因为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积弱积贫,在世界上没有地位,或许是因为包装简陋无法引起注意,中国送展的那么多酒没有一种评上。忧心忡忡的中国代表急中生智,拿出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掷于地上,浓郁的酒香立刻散开,使在场的评委大为惊异,反复品尝后,一致认为茅台酒是世界白酒中的极品。
晏子依靠自己的智慧削弱了楚王的傲气,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那名中国代表也利用了自己的智慧使中国的白酒成功地走向了世界。由此可见,智慧可以帮你走出困境,智慧可以让你走上成功之路,智慧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2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齐国晏子的思想言行、反映晏子政治主张的古代文学名著。
我们能从晏子治齐,晏子劝谏景公善政的传说中悟出点管理经验和领导艺术来的。
领导个人修养方面:仁、俭、谦、正、实。
仁者爱人,具体到领导者而言,仁就是爱民,就是有爱心,有同情心,就是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他的努力下,伤槐者、伤竹者、惊鸟的野人、养马的官员都免除了酷刑,保全了性命;逢于何的母亲得以安葬,北郭骚的母亲得以颐养天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晏子的公仆意识之强,爱民之深,是显而易见,处处见著于行动的,这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心不古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里确属难能可贵。
晏子尚俭,但对自己物质欲望的抑制简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不但穿破衣服,吃粗劣的饭食,而且不讲排场,不比阔绰,甚至不惜寒酸龌龊,丢人现眼。
就晏子的俭,我领悟到,一个领导的俭朴,不仅关乎个人修养和公众形象,而且事关整个群体的利益;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问题,而且是一种工作作风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方面的问题,而且是一种政治方面问题。
谦,即谦虚。一个人谦虚,则有礼,能平等待人,
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宰相肚里能撑船”,大概是每一个为官者必须遵守的宝贵原则罢。
晏子谦恭有礼,稳重大方,从不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更不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身正则立。脚正不怕鞋歪。上不正则下邪。所谓“正”,就是作风正派,集中精力,务正业,干正事。具体到领导者,就是事业心强,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不良嗜好。实事求是地分析,
实,就是努力实践,扎扎实实的做事。晏子对领导者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是颇有微辞的。
晏子是很重视礼的,晏子既讨厌贵族化的繁文缛节,又强调要有礼,人与人之间要有一定的界限和规范。 古今同律,万事一理。虽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千差万别,大相径庭,但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是有着惊人的一致,带有一定规律性的。古人云,修身然后齐家;齐家然后治国;治国然后平天下,是颇有道理的。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司马迁史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1这个暑假,我和妈妈一起参加了一个家庭历史学习小组,在网上和几组家庭一起学习《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这本书。我觉得收获非常多。
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为主持人展开学习的《鸿门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场让项羽失去天下的宴会令我充满了好奇心,在我的心目中,项羽是一位神勇无比的大英雄,怎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什么他难以见江东父老呢?为什么他留不住人,八千子弟兵没有了,项伯也投靠他人,连范增也被气走?我的心里疑问重重。
在准备《鸿门宴》课件的过程中,我开始认真阅读《史记项羽本纪》的内容,了解了很多项羽的生平事迹:小时候,叔父让他学写字和剑术,他略通一二后就不学了,叔父项梁说他,他却辩解道:“学剑术只能杀一人,学写字无非为了会写自己的名字。要学就学能够打败万人的。”于是,项梁教他兵法,但他也半途而废。由此可以看出项羽志向远大,但做事也容易浅尝辄止,轻言放弃,学什么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给他之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在鸿门宴会上,虽然项羽清楚除掉刘邦对他意味着什么,然而最终还是被刘邦必恭必敬、诚惶诚恐的态度和言语所迷惑,错过了夺得天下的最佳时机。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语文课文《狐狸与乌鸦》。项羽就像那只爱听奉承话的乌鸦,让刘邦夺走了触手可及的一块大肥肉!巨鹿之战使项羽变得骄傲,他当时肯定很享受“威震天下”的感觉!“勇而骄,勇而无谋”这句话形象地描写了的项羽的目光短浅。他不希望任何人超越他。但最终,却让兵力比他少四倍的刘邦赢得了天下。令人惋惜。
但是,项羽依然是我心中的大英雄,他的勇猛仍令我记忆深刻!“垓下之战”中,虽然他穷途末路,却没有向敌人屈服,保留了死前最后的尊严。这是一个英雄的失败之路,他的失败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性格会对他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与其说是“鸿门宴”让项羽失去未来,不如说是他从小养成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失败!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2寒假里我读了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其中一篇《管晏列传》令我受益匪浅。《管晏列传》记录了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与晏婴的事迹。管仲的传记主要记述了管仲与鲍叔牙真挚的友谊,晏子的传记主要记述了晏子重用人才的故事。
读管仲的传记,我被鲍叔牙对管仲真挚的友谊深深打动了。鲍叔牙无私地帮助身处困境的管仲,总会为他多拿些钱,为他打抱不平,令我感动。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鲍叔牙一样,关心、帮助身边的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让这个世界充满爱。
最让我敬佩的是鲍叔牙并没有遗弃管仲,在齐桓公面前举荐他,才让管仲成就大业。他尊重人才、重视人才,能从国家利益出发,抛弃私人恩怨,宽容管仲,说服齐桓公重用管仲,这足以见他多么宽容大度,品质多么高洁。这些让我明白了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体谅、包容、多考虑朋友优秀的一面,多宽容朋友的缺点。读管仲的列传,在欣赏他们真挚友谊的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份友谊,帮助和关爱他人。
第二部分写的是晏婴。他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臣。他足智多谋、清正廉洁、重用人才。书中通过两个故事突出了晏子重用人才的这一特点。一个是救赎越石夫却与他绝交的故事,一个是重用车夫的故事。晏婴救赎越石夫,体现了他知人爱才、礼贤下士。晏子举荐车夫,体现了他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晏子“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难怪《史记》中太史公对他有高度评价:“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读完《管晏列传》,发现管仲和晏子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由此,我明白我们对待人才也要宽容、善待、尊重他们。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3《史记》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史记》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观照、审视、记载历史,表现出对多种人物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对历史人物心灵与命运的极大关注。
《史记》的史学价值还体现在:司马迁虽是王朝史官,却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学者立场,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但他还是完成了一部批判性的历史著作,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正是由于司马迁对历史和社会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与感受,对各种人物在历史坐标中的生存状态和活动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并突破了正统思想的束缚,从客观的角度书写历史和人物,才使得《史记》的'内容丰富博大,独具魅力,而区别于后代的正史《史记》同时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读它,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谈话;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4《史记》是一部记录我国汉朝初年以前历史的书籍,作者是司马迁。今天我要讲的是《葬马》。
楚庄王有一匹马,毛顺顺溜溜,光光滑滑,楚庄王特喜欢这匹马,让它他穿着锦缎做的衣服,住豪华的宫殿,还怕它风吹日晒,不让它出那间美丽的房子,这还不够,还让每天吃糟莩,结果马一身肥肉,活活给累死了,或者是给糟莩给轰死了。这匹马的死,令楚庄王很伤心,下令用葬大臣的礼节埋葬马。
一天,大臣尤梦进宫来。他进宫就哭,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楚庄王让他给弄懵了,问:“何必这么伤心呢?”,尤梦继续哭着说:“好马呀,好马!这真不是一匹普通的马。我见到它就如同见到大王您呢!”随着尤梦的哭声,楚庄王也掉下了眼泪。但是听到后头那句话,楚庄王心里有点不舒服,”见到马就如同见到我?那,马死了,就如同我死了?哎!尤梦一定是太伤心了,原谅他吧。”尤梦接着说,“大王呀,用葬大臣的礼节来葬马,太轻了!应该用葬国君的礼节来葬马!”楚庄王终于听出来尤梦的意思了,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你在批评我。那你说应该怎么操办这件事呢?”尤梦说:“马死了,就如同牛羊一样,应该把大锅当它的棺材,加上美味的佐料,把它埋葬在人的肚子里。”于是,楚庄王就把马交给了厨师操办。
尤梦因为说服了楚庄王,而得到大家的尊敬。
我觉得楚庄王是很英明大度的国君,别人的建议,他可以听从,并立刻改正。楚庄王最后真的成为了霸主。
我要学习楚庄王的英明大度,会认真思考别人的建议。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5今天,我读了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个小故事:赵国名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此人从小学习兵法,谈军事。连父亲也不放在眼里。但赵奢看出了赵括的弱点。果然不出所料,在秦赵长平之战时,赵括抗害了四十万赵军,自己也落得个乱箭穿心的下场,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纸上谈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死读书,读的书应该把知识,联系实际将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对书本上的道理才能真正领会,比如登山,可以设想不管别人对你说登上山峰时感觉是如何的”一览众山小“,你还是不容易体会到,因为你得到的只是间接体验。再如一个读书人和一个常年在山上打柴的樵夫比登山,读书人由于没有亲身实践,所以一到山上就分不清东南西北,满腹知识也都是毫无用处,但樵夫就不同,因为他经常上山,熟悉山上的一切,所以他上山就好似上山打柴一可望而不可及轻而易举不费什么力气,因此他们有如此大的区别。
在我们人类文化发展中实践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富兰克林研究雷电就是其中的一例。他小时候,听他父亲说雷电是上帝在惩罚,于是富兰克林便想上帝在惩罚哪个可怜的人啊?可为什么只有在夏天发怒而冬天不发怒呢?于是从小立志要解开这个秘密,富兰克林长大后得知雷电是摩擦而成的,不是上帝在发怒,而是一种自然现象,请你想想:要不是富兰克林做个实验而是死读书,他读到的只是“上帝发怒”的答案,人类也会晚些得知雷电的秘密,至今还在浑沌的世界里,由此可见实践是多么重要。
人们掌握知识从而离不开身体力行的求索,让我们感受赵括“纸上谈兵”的前车之鉴,在学习的过程中科学使用大脑,成为一个善于实践的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