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
袁隆平传读后感
常言,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人类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又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足以体现粮食于人们而言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灾祸来临,饥荒严重,人们的生活遭遇严峻考验。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对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学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漫漫研究长路。他,就是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颧骨突出。青丝间染上了白雪的颜色。手掌宽大粗糙。衣着朴素。话并不多。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却朴实得像个平凡的农民。他亦笑称自己,“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不同于别的院士坐在室内、享受国家的津贴,袁隆平是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在田里劳苦了一辈子。
袁隆平是坚韧而执着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时,袁隆平为了寻找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间,头顶毒阳,脚踏烂泥,一穗一穗的仔细寻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抚过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倾诉梦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增,获得了全国无数农民大力称赞。之后,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种植。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养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
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袁老说过,他信奉这样一条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首先,知识——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其次,汗水——几十年如一日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三,灵感——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论证出“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其四,机遇——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这几点,他都具备了,所以他成功了。而这四点其中,最可贵的莫过于“汗水”,试问有谁能坚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田里?若是几个月,或许有人能坚持,若是几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专注而敬业的。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长了,要到田里去了。”是这般的朴质的话语,满溢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动!如今的人们,已经被社会上的浮华迷失了眼睛,灵魂覆满尘埃,空洞而贫乏。袁隆平获得成功的道理与我们能否获得成功,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企望获得成功,却总是不愿付出,与成功屡屡擦身而过,终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
这位老人,现已过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烛光照亮着世界,关注着农业,将一生献之天下苍生。在他身上,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盛而不衰的传统美德——孜孜以求,钻之弥坚的探索精神,博爱无私,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撑了世界以亿计的人民!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向袁老致敬!
袁隆平读后感
如今,袁隆平已经不再是中国的袁隆平,他更属于世界,属于整个人类。袁隆平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指导推广杂交水稻,为20多个国家培训了300多名技术骨干。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还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这颗小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闪烁翱翔。儿时的梦想已经实现,这个不知疲惫的追梦人又有了新的梦想,他希望有一天到了秋收时节,水稻能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谷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能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禾下乘凉梦”。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因为这粒种子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因为梦想的力量使这粒种子在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它以惊人的生命力,奋力破土而出。这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小小的种子迸射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给了它无限的养料,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中,这粒改变世界的种子还在欣欣的生长着,那些禾下的梦想,那些远离饥饿的愿望,也将随着种子的茁壮生长而付诸现实。
袁隆平读后感
之前我只知道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不过那是小时候,由于,我常常不提起他的名字,有时看到袁隆平三个字都要反应上一段时间。可是就在这个学期有一件大事,让我再吃想起了他,袁隆平去世了。
我寻思是因为这件大事,这个暑假我们才需要读袁隆平,来好好聊解一下这位伟人。
在我读完袁隆平口述自传这本书后。我对袁隆平这个人有了更加深的了解,同时我也对杂交水稻这件事情有了更加的认识,我了解到了杂交水稻的原理,以及中间遇到的各种困难。袁隆平与他的助手们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解决困难,最终让我们都可以吃上饭的。
让我感到最自豪的就是在6,7章的袁隆平分别去往,日本,印度,缅甸,美国等等国家。一步一步教他们如何做出优良的杂交水稻,虽然如果我们不告诉他们,那么我们可以靠这个去赚钱,可以获得利益。而且,我们与其他这几国的关系也并非友好。但是袁隆平还是带上助手去到这几个国家,并教他们做出优良的杂交水稻,中间还经常会进行一些交流,也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几国之间的关系。
这让我明白,其实在杂交水稻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那么简单,至少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原来我以为就是让一株水稻受另一株发育比较好的水稻的花粉,然后让他们长出很好的水稻,可是并不是这样,这其中还涉及到了三系法。本书中,也花了很大的笔墨来讲出这个三系法。其实对我来讲,这是十分难理解的。但是袁隆平也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一步一步的让国人吃上饭,我是非常佩服的。
但是袁隆平爷爷也并不仅仅在杂交水稻这方面有着出色的成绩,他的英语也非常的好。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可以去那么多个国家,一步一步的教他们如何种出优良的水稻。
我觉得这可能跟他的家世也有关系,他们家原本是做农业的,后来因为一个机会。变成了一个是非常有钱的大家族。然后他们再变大,变强后,并没有荒废,昏庸,挥霍他们的钱财,反而是注重起了后代的教育问题,即便他们后来家到中落,在文革时期到处搬家,过得颠沛流离的生活,可还是很注重后代的教育,每到一个新的地方第1件事都是赶紧给他们找一个好的学校让他们去上学,后来在他们定居武汉后,也是找了一所当地比较好的学校。让孩子们去那里上学。
或许那时的杂交水稻并没有我们现在的水稻这么好吃,当时的量估计也没有现在这么充足,可是在当时仍然解决了饥荒,国人吃不上饭的情况。
当然袁隆平爷爷在做杂交水稻这件事的时候,其实并不是为了解决什么大的问题,也并不是为了名垂千史,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兴趣,一个机会。可是他最后仍然做到了很高的水平,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对一件事情的成果有那么大的期盼,有那么大的渴望,仅仅需要对这件事情有着很大的兴趣,投入很多的时间。
袁隆平读后感500字
袁隆平读后感如下:
在阅读《袁隆平》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被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生所感动。他以其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为整个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先生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坎坷,但他的奋斗精神始终没有改变。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信念,长年累月在田间地头工作,无论寒冬酷暑,都坚持不懈。这种精神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更加明白了追求梦想和坚持信念的重要性。
袁隆平先生的研究历程也是一段值得我们深思的历程。他通过不懈地努力和研究,成功地开发出了杂交水稻,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历程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漫长,也让我明白了科学家的职责和使命。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有了很多个人情感体验。我对袁隆平先生的伟大成就深感敬佩,对他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感钦佩。同时,书中人物的经历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让我更加明白了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重要性。
总之,《袁隆平》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科学家的伟大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我会将袁隆平先生的故事牢记在心,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前行,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资料扩展: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