髻 读后感(《髻》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3-08 11:52:5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5

《髻》读后感,记得第一次接触琦君这个名字是在一篇名为《故乡的桂花雨》的散文里,优美细腻的笔调将她那充满桂花甜蜜芳香的童年生活描摹的清晰而明朗...

髻 读后感(《髻》读后感)

《髻》读后感

  记得第一次接触琦君这个名字是在一篇名为《故乡的桂花雨》的散文里,优美细腻的笔调将她那充满桂花甜蜜芳香的童年生活描摹的清晰而明朗,让我不仅记住了琦君这个恬静温婉的名字,更是对那桂花充满了一种无法言语难以名状的向往之情。从那以后我便处处留心那些有关桂花的只言片语,也许真的是上天为了给我这样的心心念念一个合理的回报,所以在2008年的九月,我穿越了南北之间的阻碍来到了这个有桂花盛放的地方。

  还记得第一次读琦君的《髻》,在北方以北的地方,没有桂花的城市,贫瘠的土地,肆虐的风沙,凛冽的寒风,零落的思绪,漂泊的孤寂,流离的落寞……然而就是在那样的一段残酷的时光里,我偶然间纳入眼帘的一株向日葵。是的,在那样的迷惘惆怅孤苦无的时候,仅仅是一株出现在杂志封面上的,再普通不过的向日葵也可以成为我的一种寄托,一种惦念。

  很自然的,我买了那本杂志,之后看到了那篇文章,《髻》最是简单不过的题目却蕴含了无限可能跟深意。谁的髻?什么样的髻?为什么还会梳髻?一连串的疑问就这样把我一下子拉进了琦君的生活,走进了她尘封的记忆。

  一、邂逅,这是我第一次读到这篇动人的文章

  琦君的家里一定是个不错的小康之家,否则琦君也不会有机会出国留学,而她的父亲也不一定可以娶一房姨娘带回家。不过,想来那时候的孩子也真是很可怜呢,原本父慈母爱的家庭蓦地闯入一个来历不明的女人,而这个女人却要跟自己的母亲分享自己的父亲,这样的境遇不知道会给年幼的琦君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其实所谓的髻也不过就是个起兴,如同关雎里面那鸣叫的鸟儿一样,只是为了引出那些君子对淑女的爱慕相思,而这个髻也是为了将这位美丽的陌生女子引入自己的生活。两个女人为了一个男人每天明争暗斗,像极了那些烂俗的言情剧,但是琦君的母亲总是那样的温和平静,她是那样的安之若素,不回去争什么抢什么,只是习惯忍让安于接受,她是传统的中国乡下女人,丈夫另有新欢她只能接受,即便是心里有再多的怨恨再多的不满,她都只是当作不曾有什么事情发生过。直到有一天有一天,她们只能相依为伴,至死方休。

  那个年少的我对于这样的文章把全部的中心都放在了对这个男人的怨恨上,对这个女人的同情上,对这个社会的不满上,觉得这就是那个时代造成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进而有了三妻四妾的封建陋习,随后就多了越来越多的像琦君的母亲这样独守空闺的女人。后来觉得,就算是封建陋习又能怎么样呢,如果不是男人喜新厌旧而又负心薄幸的话,又怎么会三妻四妾停妻再娶呢?所以这所有的问题就是在这个男人的身上,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风气,如果女子机缘巧合觅得良人,便是千载难逢的姻缘,白头偕老、不离不弃、忠贞不渝、莫失莫忘……所有的美好的不像是现实里面的词语就都在一个瞬间有了自己的着落,而如果女子遇人不淑的话,那么那些悲惨而凄苦的遭遇也只能说是命中注定的了。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例子,从司马相如的《琴挑》到卓文君的《白头吟》,可见再深情的男子也不一定就禁得起那温香软玉花红柳绿的风流跟纸醉金迷莺啼燕语的诱惑。倒是文君的机智跟才情让这个负心薄幸的男子得到应有的告诫与惩罚,其实文君是聪明的,给出这样的回答,如果你是有良心的,就会顺着一个台阶回心转意,夫妻重聚,如果你没有一点悔过之意,那我也没有必要再迟疑不决,挥剑斩情丝,来个干净利落的了断,以后你就继续逍遥快活,我就过我自己的生活,大家老死不相往来,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权当是我为自己不佳的眼力付出一点代价,也是应该的。还好后来这司马相如还没有泯灭良知,回过头又寻到文君,两人共谱一曲人间佳话。

  因而,我,那个年少的我把女人所有因为男人变心而遭受的苦难,承担的悲剧都归罪于男人,是他们的劣根性造成了女人的痛苦,因而一度痛恨男人。但是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不是可以这样简简单单的用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就可以了结的,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复杂而又纷乱的城市,总有那么许多的突如其来让我们猝不及防……

  二、重逢,这是我第二次读到这让人深思的`文章

  转眼间已经是2021年了,从那个北方以北的地方到这个南方以南的城市,有湘江的流淌,有岳麓的壮美,有枫红的秀丽,有桂花的芬芳,我在这大三的第一个学期偶然间又翻到了这篇曾经让我怦然心动的文章,依旧是那样清浅如水的文字,依然是那绵延悠长的文风,但是我这次关心的却不再是两个女人因为一个男人而身处的悲剧中,我只为了琦君那写在结尾的话语感到阵阵的辛酸跟惆怅。

  是的,远去了那些两个人相互怨怼的日子,剩下的反而是相依为命了,人生真的就是这样的变幻莫测,在一个转角,你就这样充满刻骨的怨恨,可是也许在下一刻你就会满怀爱意,甚至对这样的恨感到不可理解,而对即将失去的又莫名痛惜。人就是这样矛盾的动物但是却又是这样的矛盾早就了现在的美好,因为有些不可更改不可复制的东西就在那里瞬间凝结成永恒,亘古不变。

  我不再纠缠于男人女人之间那些微妙复杂暧昧不明的关系,反而觉得有些事情只要是看惯了,看淡了,便也不再是什么事情了。反倒是琦君写在结尾的话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想起。到底什么才是所谓的永恒,所谓的长久呢?有些问题就这样困扰了一代又一代人,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找寻到最终的答案,所以人们后来干脆也不再强求什么唯一的答案,什么不可更改的真理了,只要你觉得是对的,值得的,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少年壮年跟老年之时连听雨的心境都是不同的,更何况是对人对事呢?

  我们只是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不奢望有什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作为可以彪炳史册名垂千古,我们只想要过的简简单单快快乐乐。记得妈妈总是说,我不用我闺女有多好,只要她幸福就行。永远不能忘记妈妈的话,但是现在想来这又是一个多么大的难题呢?幸福对于不同的人又有千百种含义,我又如何去追寻自己的幸福呢?

《童蒙须知》读后感

《童蒙须知》是朱熹在政事、治学之余,亲自编写的童蒙读本。

朱熹认为8到15岁是小学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由于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所以小学期间当以实践养德为主。

朱熹说道:“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

由此可见,小学教育应以生活实践为主,在具体的洒扫应对中涵养德行,培养习惯,从而扎下修齐治平的根基,这一根基为童蒙打下生命的底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童蒙须知》主要内容五部分:衣服冠履第一,言语步趋第二,洒扫涓洁第三,读书写文字第四,杂细事宜第五。

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在诵读的过程当中,发现自己有很多没有做到,也没有做好。这一面有关我们日常生活起居的检测镜,能够调整我们个人的心态,让我们去高度的重视自己的日常风貌行为举止,有助于我们提升个人气质,也有助于我们构筑良好的家风,提升我们所在社团的正气和士气。

当我读到第一章节的时候,我就被深深地震撼。“男子有三紧。谓头紧、腰紧、脚紧。头为头巾、未冠者总髻。腰谓以绦或带束腰。脚谓鞋袜。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寛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

正心先要正身,正身先要正衣。在穿衣戴帽的整齐认真中,养成一种端庄严肃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能够让人远离放纵妄为,成为一个被人尊重的人。

后面章节的一字一句都“致广大而尽精微”,对我们家庭教育中“何为人”,“何为有德之人”具有非常好的实操指导作用。

这虽然是一本朱熹写给儿童的启蒙书本,何尝也不是写给启蒙教育的耕耘者(广大家长和教育者们)。

期望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能一同走进童蒙教育的圣贤教诲中,期待你及你的家庭也受益多多。

髻读后感100-200字。灰长急!!!

  第一遍读《髻》,没读懂,不清楚到底要表达什么。整篇作品,没有批判,没有指责,没有好坏,只是在描述。再读第二遍,读到了含蓄为母亲的不平。原来母亲的髻,不是她骄傲的资本,而是姨娘甚至下人的笑料。姨娘张扬的髻,却是母亲心中的痛。一个妻子,远远地凝视丈夫,丈夫的眼神却停留在另一个女子的身上,那是怎么样的一种心痛?琦君对母亲的心痛了然于心,笔下却不透露,只是在写髻,对母亲敌人也是满怀宽容。一句指责都没有。或许琦君无法指责,那样的时代,这个女子又有什么错呢?她只是做了别人的妾,那个时代,是允许有妾的。父亲在情感上抛弃了母亲,他也无法体会到那个被抛弃的女人,内心是如何的凄凉与绝望。这是何等的残忍,琦君不忍心深责父亲,因为父亲是个正直的人。人性何其复杂,一个正直的人无情地伤害发妻,同在一个屋檐下,对着发妻皱眉,转身就与另一个女子笑语娓娓。琦君描写的普通的生活场景,她记忆中的场景,读着读着心怎么也是那样的痛!姨娘与母亲背对背梳头,一言不发,这又是何等冷漠。她们的心里都在想什么呢?不管想什么,她们都没有错,因为时间会带走一切。琦君深深理解母亲,也同样怜悯姨娘。在晚年,姨娘应该也会懂得另一个女了的悲哀。爱、憎、贪、痴,都会随着岁月渐渐远去, 这个世界,究竟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是值得认真的呢?   琦君有一颗佛心,看尽人间浮华,心存深深的怜悯,宽容一切,原谅一切。
  自己看着写一点吧

观烈士郭志雄的读后感200字

观烈士郭志雄的读后感200字
  作文:纪念郭志雄读后感
  英雄郭志雄亲率一支事先挑选好的、会讲福州话的20多名战士组成敢死队,农民打扮,佯装下田,侦察地形和敌情。郭志雄从村民处得知日军从江洋通往大湖的路上,寨上村和寨上关为必经之地。他与敢死队的20多名年轻人迅速抢占寨上村和寨上关。当装备团主力顺利通过寨上关隐蔽在大湖附近时,他发现大湖与寨上关之间的道路旁有座双髻山,山上有敌人。他又主动率领敢死队向双髻山挺进,但在抢占双髻山制高点时,被大湖西面高地的日军发现,遭重机枪狙击,连中数弹,不幸牺牲,时年35岁。战友们为他复仇迅速占领制高点。
  敢死队队员见状高呼“为副团长报仇”,迅速占领双髻山。接着,李良荣指挥全团向大湖敌军发起猛攻,拼杀到当日下午,日军无力顽抗,最后残敌逃窜回福州。
  据史料记载,大湖之战是福建省抗战史上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中日双方军队投入兵力超过6000人,歼敌600多人,中国军队牺牲200多人。这场战役是日寇入侵华南以来最惨重的失败,中国军队以少胜多,扭转了抗日战争中福建战场的战局,日军从此不敢进犯福建内地。1945年,为纪念郭志雄,寨上关被更名为“志雄关”。1984年,郭志雄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本文标题: 髻 读后感(《髻》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1156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老人与海300读后感600字(《老人与海》读后感 作文)父亲的车后座张风芹读后感(母亲的三轮车读后感怎么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