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林黛玉的角度写读后感(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2-21 22:04:0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6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接下来我给你们带来林...

站在林黛玉的角度写读后感(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接下来我给你们带来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1

  成长史就是思想史。

  思想是一道光,照耀在成长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其实都有智慧之光在跳动,只是我们忽视了它的存在罢了。

  现在的语文教学,很多时候犯了舍本逐末的毛病,对于经典的解读,也多从政治正确的角度,大谈其社会性和政治意义,而忽视了文学经典对于人自身的启迪。钱谷融先生曾说过“文学是人学”,说的不就是文学应该与我们自身的成长建立关联,而不是冷冰冰的一些政治解读吗?所以,文学应当是一缕阳光,为我们的成长驱散黑暗。

  高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阵痛,他们的精神世界面临着一个成长的关键期,他们会苦闷,会压抑,会孤独,甚至会叛逆……

  这时候,在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的中国,我们的学生应该如何面对成长的烦恼和孤独?曾经听过一个很大胆的说法:文学应该是一种信仰,而且相比于狂热的宗教,文学的熏陶和启发,更加温和,更能救赎人心。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此觉悟。

  高中的语文教学,必定少不了对经典的解读,但是如何将经典作品的智慧,与学生的成长建立关联,将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永恒命题。下面我就将自己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一些感悟记录于下,一则向《红楼梦》一书致敬,二则与诸君共同探讨。

  很多解读都将《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作用归结为借黛玉之眼来描写贾家的一干人等与贾府的建筑结构,房屋摆设,人们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仅仅解读到这一层,那么在讲授的过程中,势必会舍本逐末,仅仅抓住了小说的“环境”,而忽视了小说与学生的关联。那么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自会兴味索然,长叹无趣了。

  《红楼梦》的经典段落有很多,编教材的人为何唯独选择这一篇作为课文,我并不清楚。但换个角度想想,我们的学生为什么需要学习这一篇课文?思来想去,离不开两个词:孤独与成长。

  林黛玉是孤独的,母亲病逝,父亲身体欠佳,于是只身一人,远赴他乡,投靠外祖母一家。尽管外祖母对自己百般宠爱,但遭遇如此之大的变故,那颗弱小的心灵,如何承受得住?每思及此,就不难明白为何她在小说中总是三句不离哭,喜也落泪,悲也落泪了。

  小说中有很多细节,都能够感受到黛玉只身飘零的辛酸与孤苦。

  弃舟登岸,见到贾府的迎候队伍,黛玉心中只是提醒自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想想我们六七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关于黛玉进贾府的年龄,有诸多争议,但最晚不会大于十三岁。)恐怕我们还会因为一件不称意的衣服,而跟父母撒娇发脾气;只怕我们还在和小伙伴们扔沙包,玩泥浆,开心地玩着过家家。但是黛玉呢?进了贾府之后,真的如其所说,“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喝茶之前,要先观察贾府的规矩;入座时,更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生恐因为一时的疏忽,丢了面子,坏了规矩,试问这一颗弱小的心灵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我们可以说黛玉心细,谨慎,但是我们又有谁知道这种细心背后潜藏的深深的孤独感呢?我们经常追问,什么才叫成长?年龄,身体的增长,当然不算成长;常识的增加,知识的积累,也不算成长。因为长得驴高马大,背完整本字典,却没办法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一天的孩子,又何其多也。

  其实,成长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所谓的成长,就是敢于独自去面对变化。面对变化,你会发现以往的一切都与目前格格不入,这时候,你是孤独的。你必须独自去面对这些,如果能,你才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想起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经典之作《千与千寻》。当自己的父母因为贪吃,变成了两头肥猪时,千寻难免惊慌失措。但是,她没有被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吓到,而是勇敢地面对它,并承当起解救父母的义务,积极去寻找解救父母的方法,不管结局如何,就这份承当而言,她已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我们的黛玉又何尝不是如此?面对家庭的变故,寄人篱下的心酸,她何尝不是一个人在默默地承当。这种深深的孤独感,我们读者应当去体会,否则是读不懂黛玉的。

  成长跟死亡一样,是我们必须独自去面对和承当的事情,别人无能为力。成长的获得,基于独自面对变化的勇敢和担当。所以成长必然是孤独的。

  但是,不要忘了,生活不会只有黑暗和孤独,它还有阳光和知己。千寻是孤独的,但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有白龙。很多人看到花丛下,白龙给千寻吃他用魔法做的饭团那一段,都会泣不成声。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看到了爱的纯洁。

  我们的黛玉也是一样,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曹雪芹为这种感觉加上了一个浪漫的的神话——绛珠仙草化身为人(林黛玉)为前世的神瑛侍者(贾宝玉)还泪。但是除去这一神话,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当中,难道就没有这种感触吗?肯定有。想想自己的求学生涯,想想自己的同桌或闺蜜,你就会感叹缘分的奇妙,感叹知己的难能可贵了。

  所以,经典的魅力,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它一直在陪伴着我们成长,影响着我们的.成长。

  我们看到了黛玉的孤独,如果自己也曾和她一样遭遇不幸的变故,是否会问一句自己“我会和她一样勇敢吗?”我相信你会的。这就是文学之光。

  如果我们父母健存恩爱,但我们看到身边遭遇不幸的同学,我们想起林黛玉的孤苦,还会对他冷眼嘲笑吗?我相信肯定不会。这就是文学之光。

  如果遭遇不幸,面对着成长的孤独时,有一个人给你一个饭团,有一个人因为你没有玉就连自己的玉也不要了,你还会自怨自艾,畏惧前行吗?我相信不会了。这就是文学之光。

  成长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但请不要害怕,因为只要你用心去阅读,文学经典就会是一缕阳光,照耀着你的梦想,陪伴着你的成长。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2

  《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文化内涵,透过院落建筑与服饰仪节,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王尊王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一个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

  对黛玉的描写,处处表现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

  凤姐一出场,满屋子全是她一个人在说话,别人都成了陪衬,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依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手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贾宝玉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处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个家庭使他“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对贾宝玉是沉重的压力,他的“愁”和“恨”正是欲求摆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和“狂”正是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失望和迷惘的精神状态。

  最后,我们要感谢作者曹雪芹,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园神游”。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3

  虽是短短几页课文,却让我们得出了一个答案:《红楼梦》的:“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杯)”昭示着封建制度的必然衰败,它的成功也不仅仅在于其文学价值。

  想着曾在哪一回中所见的文字,我空吟着“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吾谁与逝,与吾从,渺涉茫茫,归彼大荒。”我不再只醉心于词句的优美了,而是对那个时代的悲哀有了重新认识。

  了解了颦儿“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背后的无奈,渐渐了解了宝玉“富贵闲人”中隐藏的叛逆。了解了那个终日以泪洗面,输掉了钗黛之争,在凄凉中香消玉殒的黛玉,如果说悲愁是东方古典女性的特点,那么黛玉无疑是悲秋的集大成者。

  穿越了时空,打破了历史的界限,似乎见了她初到贾府的处处小心,步步留神,似乎望到了那个削瘦背影整日封存在那些封建礼教与各种人际的束缚中,无法理解,无法承受,尽力的躲避与应付。

  她也承载了,搭上了这贾府的列车,开向了前方,不知到下一次在拿起你时,不知你是否还在前行。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4

  《红楼梦》的真正开端应当是第三回后半部分《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节其中,作者不但借黛玉之眼对贾府概状、上下人等作了一一的描述,更为其在贾府中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黛玉到贾府来,身份是孤女投靠亲眷。因此,她为自己立下的行为宗旨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这一准则在本回中即得到充分表现。作者在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林黛玉的敏锐小心、对一切都细细观察、行为恭谨。例如在邢夫人处一节、王夫人处一节、喝茶一节,还有与宝玉相会一节。试看宝黛相会,宝玉一见她便猫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而黛玉见到宝玉时虽然也有同感,但只是“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后面的宝黛问答,黛玉只是问一答一,绝不多说一句话,并且当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时”,她说“不曾读……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与前文贾母问她时她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区别何其大也。她前后不一的原因,不过是为了迎春姊妹们只“认得两个字”罢了。宝玉的痴狂与黛玉的谨慎形成强烈对比,这也为他们在后文中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黛玉在贾府内的命运,还通过“一个翻头和尚”(即茫茫大士)的俄语有所预兆。茫茫大士说她的病“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不许见哭声”预示她“泪尽而死”的结局,而所谓“外姓亲友”自然是指她母族贾家了。但是黛玉概不听劝,孤身人了贾家,其前途可以想见。首先是她在贾家的地位。试看她进荣国府时。“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进门后,又是几个婆子扶她出轿,走了许多路,方到正房,冷冷清清等着的是儿个“穿红着绿的丫头”。只有贾母才给了她一点温暖,被“一把接入怀中”。贾母疼她,为的是她身世的可怜;而熙风等人跟她亲热,所为只是贾母。至于贾赦、贾政等,则都托故徽得见她。试与后文中宝钗进府相比,就可见黛玉处境之艰难了。

  由此可见,黛玉在贾府中处于一个特殊而微妙的地位。一方而。由于贾母的疼爱,她得以与宝玉并肩,高出“迎探惜”之上;另一方面,她无亲无友,无财无势,为人所孤立。她特殊敏感之性格的形成,正是由她的处境所决定的。也正是因为此,方有了后文的一出出悲剧,有了这一册“伤金悼玉的《红楼梦》”。

;

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1

  在《红楼梦》里,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其中人们最喜欢的是林黛玉,因为无论容貌还是心灵,她都那么纯洁,美丽。

  在满园春色的大观园中,最美丽,最体贴仆人,最令人信赖的小姐就是林黛玉了。她和紫鹃那么贴心--以姐妹相称,她从来没有对下人发过火儿,小丫头老婆子为她做事她都给赏钱,跟凤姐的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至于紫鹃愿意为她做一切。大观园中哪个小姐管丫头叫妹妹?恐怕只有感情细腻的林黛玉吧。别看林黛玉对下人一副好脾气,但她也不是好惹的。周瑞家的把最后两朵宫花送给她,她立刻冷冷地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周瑞家的就一声也不敢吱了。她对宝玉更是动不动就发脾气,但当两个人都明白了彼此的心后,反而不吵了。

  别人都以为林黛玉很任性,王夫人也不喜欢她。即使林黛玉时常耍小性子,也无法掩盖她过人的才华。她不但诗写得好,还教会了香菱写诗。宝钗的文学才能不在黛玉之下,香菱就在宝钗身边,却跑到潇湘馆去拜黛玉为师。这是为什么?因为黛玉善良,热心。香菱的身份一半是丫环,小姐教丫环写诗,还是别人的丫环,只有林黛玉才会这么做。香菱是个孤女,黛玉却很尊重她。周瑞家的是王夫人身边的人,宝玉都叫她周姐姐,黛玉看不惯她仗势欺人就让她难堪。说起黛玉算账的本领,真是棒!贾府中,财务大权一直在精明强干的凤姐手中,因为人手不够,凤姐需要一个诚实可靠的人帮她算账,她选的是林黛玉。

  贾府人多,值得信赖的人不多,若是让别人知道贾府有时过得紧巴巴地可不行。探春也能干,早晚得出嫁,李纨也精明,却没太高的文化。林黛玉有文化,人品好,又不像凤姐那么贪婪,必然是两袖清风,因此凤姐让林黛玉帮她记账。她希望以后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婚后林黛玉帮她管家。可惜,薛宝钗成了宝二奶奶,林黛玉子在宝玉结婚的当天含怨而死。当我们看到这里时都会为黛玉感到心痛。这充分说明的封建思想的残忍和昏庸。这种思想和林黛玉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思想把林黛玉逼死了,把宝玉逼得出家。林黛玉的人文思想是要求平等,也给别人平等。当得不到平等和尊重时,她以死抗争。

  林黛玉的人文精神就是曹雪芹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说,林黛玉也是不朽的。

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2

  可叹停机德,谁堪咏絮才。玉带林中玉,金簪雪里埋。

  黛玉每烧一张诗稿都会想起往日的种种。从自己刚到贾府时受到众人宠爱,与宝玉的第一次邂逅。“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自己不正是因为宝玉在如今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尊重女性而喜欢宝玉的吗?后来又随众人一起入住大观园。可谁又知道在世人眼中“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其实是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乡。在潇湘馆中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日子。这样的生活多亏有宝玉相伴才能度过。想到曾与宝玉闹过别扭而难过;为宝玉为讨好自己而对自己说过的甜言蜜语而高兴;为宝玉对自己说过的海誓山盟而害羞。

  一直回想到今时今日,自己病卧床榻无人问津,自己可能时日无多,可宝弟弟却在这是与薛姐姐成亲。难道曾经的海誓山盟全是假的;曾经说只爱我一人,说我若死了,他便出家难道也是假的吗?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宝玉会这么狠。难道女人就不能拥有自己的幸福吗?难道女人的地位就这么低下,不能寻找自己的爱情吗?难道就没有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吗?我不甘心,不甘心啊!

  这时她忽然感觉自己来到了一个幻境,黛玉走到一个石碑坊前,碑坊上四个大字“太虚幻境”两边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有处有出无”石碑坊旁有一块石头名曰“前生石”黛玉来到石前。突然,她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西方灵河畔上有一块三生石,三生石旁有一棵绛珠草,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得以久延岁月。后受天地精华修成女体,后乘昌明太平盛世下凡造历还恩。

  黛玉明白画中的三生石便是宝玉,绛珠草就是自己。自己今生乃是来报宝玉的甘露之惠。黛玉喃喃曰“今生我泪已为一人流尽,债已还,情以了。”说罢走进幻境。

  回到大观园的潇湘馆,紫鹃见黛玉把诗稿烧完后便晕倒了许久不醒就上前探了探气,发现黛玉已经断气。紫鹃赶忙去禀报与贾母。“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关于林黛玉的读后感,急急急!!!

我只要关于林黛玉的,最好有自己的见解,我谢你一家
有些许光泽,也有几分混浊与咸涩。一个被拉长或者压扁的圆,像所有的生命 ,渴望圆满,却又带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遗憾 ,总是不能圆满 。
水一样的灵魂,泥一样的归宿和命运 !
不要问你是谁。也许,你什么都不是,你只是泪珠儿。你清、你浊,你像生命一样脆弱 ,一触即碎——你,你只是一颗孤独的泪珠儿 。
三月,所有的花朵都在燃烧,你却用锄,将一瓣瓣青春的碎片,连同自己的泪珠儿,一起埋入土中。
你要将生命里所有被拉长或者压扁的缺憾,连同你的梦、你的渴望,还有这泪珠儿里的混浊与咸涩,全部埋入土中。你把所有能埋掉的,统统都埋掉了。
只是有一样,你无法埋掉。那就是孤独,藏在泪珠儿里的孤独!
有人因美丽而孤独,有人因智慧而孤独,有人因洁白无暇而孤独。有的人的孤独,是因为在应该糊涂时不肯糊涂,却又总是在不该清醒时清醒。
你为什么孤独,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你是美丽的,你是智慧的,你是洁白无暇的。你只是在一个不该有梦的时代,做了一个不该做的梦。
既然别人都不做梦,为什么独独你要做梦?
许多年过去了,花朵又一次次在她曾经凋落过的疤痕上,燃烧,接着落英缤纷,满地青春的碎片。生命的美丽其实是埋不掉的。
许多年过去了,你,还有你孤独的泪,一次次从不同的版本的书页中走出来,从不同版本的银屏上走出来,让许多男男女女咀嚼品味。
青春的梦,还有梦的酸涩,何尝能埋得干净?
是的,你就是一个泪珠儿,一个许多人眼里都曾经有过的泪珠儿,带着青春的梦,和梦的酸涩;带着生命对于圆满的的渴望,和渴望中被拉长或者压扁的缺陷和遗憾。
是的 你就是一个泪珠儿,美丽并且脆弱,一触即碎的泪珠儿。
从一滴泪里,我们看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孤独!
告诉我,人世间水做的骨肉、泥做的骨肉,你灵魂深处的孤独,是不是也美丽的让人心碎?!
本文标题: 站在林黛玉的角度写读后感(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1010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给孩子的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400字(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读后感400字)上学记读后感50字(《上学记》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