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读后感1000字(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2-21 17:48: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4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1000字二战是一次兼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激化导致重构世界秩序的非正义性的战争,目前在谈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往...

第二次世界大战读后感1000字(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1000字

二战是一次兼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激化导致重构世界秩序的非正义性的战争,目前在谈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往往着眼于前者,但实际上后者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许多人通常认为始于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和各国政策的调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但事实上,早在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工业资本的扩张离不开市场和原材料的来源。在这个问题上,20世纪初的新兴帝国和旧殖民帝国有着内在的矛盾,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工业和资本方面比欧洲的旧殖民帝国有更明显的优势。英国、法国和德国在全球生活空间中受到美国压迫只是时间问题。 另一方面,一世纪的战争摧毁了俄罗斯帝国,但却孕育了俄罗斯。当俄罗斯演变成苏联时,另一个工业大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旧的殖民国家。 

虽然苏联不是一个工业资本国家,但其扩张对欧洲老牌帝国的威胁比美国更直接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日本,一个土地面积和资源极其有限的国家。无论如何,它一定会通过入侵和扩张来扩大自己的空间。至于日本,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只有两个方向:亚洲大陆和太平洋。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工业资本对传统殖民制度的压迫迫使当时的大国通过战争重新确立各自的地位和世界秩序。战争不可避免地会从几个国家扩展到世界。 

 

扩展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在对待历史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建立了反省战争的系统机制,对战争进行了彻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却百般抵赖,自战争结束以来竭力否认其对外战争的侵略性质,歪曲给被侵略国及其人民造成的惨重灾难的历史事实。

尤其是近几年来,美化其对外战争,为其对外战争侵略翻案的议论甚嚣尘上,日本首相、内阁官员及参众两院议员,下至数目众多的民间组织、民间团体乃至个人,掀起了这场美化侵略战争的运动,日本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亚洲各国的警觉和强烈的反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下面是我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1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大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一千三百六十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六百多万。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一百五十万人,有一百二十八万人向中国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一百二十四点七万人。意大利损失十六万多人。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在德国本土上,有四百万平民死于战火,一千四百万人无家可归。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当时死伤二十余万人,并且给当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其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2

每当我望向那整齐的书柜时,那套《第二次世界大战》总是那样平静地立在上面。它虽不及传统国粹哲理深刻,虽不及经典名著意蕴无穷。然而,每一次翻开书卷,一场场惊天动地的关键战争,一次次斗智斗勇的战场博弈,一位位奠定胜利的伟大人物,共同绘成一幅惊心动魄、风云涌动的历史画卷,激荡在我的心中。

谈及孰是孰非,我想所有人心中都有定数。策动世界大战的轴心国,之所以疯狂地对邻国进行侵略,皆因统治者的野心击败了良心,而轴心国凭借他们的狼子野心,一度将法西斯的旗帜插满了各地,一度将侵略军的战火烧遍了全球;然而,野心正在把轴心国渐渐推向不归路:德国人的野心驱使他们进攻苏联,而莫斯科的失利扭转了整个战局;日本人的野心使他们盯上了太平洋,而偷袭珍珠港招来了他们最大的劲敌;意大利人更是被野心硬生生地推向了战场,而他们在各大战场均无建树。读这本书,我懂得了贪心会使人走向灭亡。

在战争的'最前线,正是指挥官用兵得当,从而确保了胜利的果实。而那些杰出将帅的英名定会永远的刻在历史的功勋册上。然而,我们可曾想过,艾森豪威尔身为盟军总司令,任命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能率领百万大军连战连捷;朱可夫于国难当头之时,从莫斯科保卫战一路攻至柏林,亲手粉碎了纳粹的侵略梦想。诸如此类的将领数不胜数。既然他们在战场上能够临危不乱、破敌制胜,而我们在面对学习上的挫折时,一味地怀疑自己的能力,消磨自己的意志,殊不知通往成功的道路就在自己脚下。拥有战胜挫折的信心,掌握走向胜利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那么,成功的曙光就在不远处向我们招手。读这本书,我懂得了如何不惧困难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3

众所周知,二战是人类史上一个罪恶深重的历史事件,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心得。然而,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苦难和巨大的损失,还有更多的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源头之一可以说是经济危机。正如实际情况,正是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诸如企业、银行的破产,工业、金融业的后退以及人民的失业,更甚的是它的范围之广。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德国,日本,意大利。而这其中也有两种不同情况。意大利是一战战胜国,但由于未能使自身要求被满足便留下隐患。而德国本身就已经作为战败国,民族复仇情绪强烈,此时的经济危机就如火上浇油。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以及危机带起了狂热的民族主义浪潮,也客观上促成了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此外,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及统一后的德国也保留了大量封建、军事残余,更是隐隐暗示着战争之火的燃起。由此看来,战争的导火索可能是一件事,但导致战争的间接原因确实有很多因素。其中经济是绝对不能忽视的,这也提醒了我们。在一切看上去很美好的时候(柯立芝繁荣),可能会有暗藏的危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而另一个因素则是过度的打压,前文中所提到的民族主义复仇情绪为什么会出现并变得越来越强烈呢?这便是一战时的后续结果。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使德国失去了大量土地和人口,殖民地也被瓜分,军事力量更是受到重创,经济上由于巨额赔款发展举步维艰。这一切在经济危机这个放大镜下被进一步放大,人民自然会变的群情激奋。正是在这样一种一定程度的不理智之中,法西斯政权一步步被建立了起来并不断壮大。物极必反,当初法国主张最大限度肢解德国,幸亏没有完全实施,若是这样,真是不敢想象那样状况下的德国人民会具有如何强烈的仇恨,会带来多么深重的罪恶。做事一定要考虑后果,最后不要做得太绝对,二战即是教训。

因素之三,则是当年苏美英的自以为是和自欺欺人。美国提议建立的国联无甚用处,而后签订的《慕尼黑协定》和绥靖政策的实行更好似没有正确估计形势就盲目行事,认为万事大吉。想来我们更应该思考清楚,不要欺骗自己;要学会信任,学会合作,踏实认真的做事。

以上便是我对于二战的心得收获。二战的整个过程固然值得深究,但他的诱因也很值得回味与探索。毕竟面对战争,我们首先要做的还是要去避免它,正如做人要懂得未雨绸缪。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4

丘吉尔在《第二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讲到,一个有自尊的民族,假如在战争中被击败,不会屈从于被压迫接受的城下之盟。只要有可能,它一定会尝试一切可能快速整顿军备。这个近乎预见性地见解,在今天看来,也非常有道理。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与者,第二次世界战的指挥者。丘吉尔亲历了两场人类近代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他以历史见证者沉痛地描述,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数次易手的法国小镇,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了废墟。在书中,他用大量的事实和数字说明,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是以大量的伤亡作为惨痛代价。因为战争中波及的每个家庭、每间农社,都无法避免被伤残或失去亲人。从大量的伤亡数据,以及战后各国经济瘫痪,民众不得不忍受通货膨胀带来的灾难。这无异是一场由人类自己主导,走向自我灭亡的灾难。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于稳定和和平的强烈渴望。

通过丘吉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解析,战争是可以被阻止的。并且指出了第一次大战哪些不足,哪些工作没有彻底执行,才导致了更为致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本书中,还收录了大量二战时期珍贵的照片和资料。通过这些战争的影像记录,更能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人类必须避免战争的迫切性。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得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希特勒在这本书中,丘吉尔详细地记录希特勒偏执狭隘的推测出来战争背后的祸因,和对上层富人的仇恨心理,以及他领导纳粹分子如何成长、发展掌权,以及他和他的拥护者在这场大战中所犯下的罪行。

战争从来不是目的,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5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对我有记忆犹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发动战争。

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希特勒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损失。

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有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科学家们正忙于研究杀人武器,平时为生产服务的各种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厂在生产军事用品,日用品日渐缺乏。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后面,众多的不良因素日积月累,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就算法西斯政府还想继续打下去,广大受害群众势必会奋起反抗。

二战过后,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结束的六十多年间,中国的崛起,欧洲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经济的腾飞,都渐渐让人们明白:只有拥有和平,才能持续的发展。

的确,在抹去战争的阴影后,人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在和平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放下了高悬者得心,又重新到生产当中,军队开始大规模的裁军,不仅为生产活动增加了新的劳动力,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事开支;科学家重新开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加快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不再是敌对关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与“战略伙伴”。于是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时期也会有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和平对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这样说:战争也许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和平却可以让社会全面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我了解了世界大战_1000字

  世界上一共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令全世界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令全世界人口在几年之间如瀑布水流的高度般骤降。

  19世纪70年代开始,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头上打起了如意算盘,想把它占为已有,不想奥匈帝国的皇子,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带着妻子索菲亚女公爵来到殖民地波斯尼亚(波斯尼亚是赛尔维亚的邻国,也是奥匈帝国的一块殖民地)视查时,即被塞尔维亚安排的七名爱国青年中的加弗里洛·普林西普用左轮手枪“砰砰”两声给解决了,不想这却为奥匈帝国和德国等侵略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奥匈帝国在1914年7月28日对赛尔维亚宣战,随后,俄国、德国、法国、英国等33个国家开始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三个月,卷入战争人口达15亿以上,军民伤亡三千多万人。然而在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与其余帝国的起义给皇民带来极大压力,再加上令人不寒而栗的“大萧条”(萧条是指经济全面瘫痪)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迫宣告结束。

  为了应付这次“大萧条”,世界各国纷纷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美国的第三十二届总统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让银行重新开业、制定出工人最低工资、把救济钱物迅速拨往各州,让失业工人重新开始工作和挣钱,使美国经济彻底恢复。而德国却与意大利、日本一同建立了法国斯联盟,称“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开始向世界各国宣战,很快,全世界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又打成了一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20亿人卷入战争,死亡7000多万人,而且,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日本的裕仁天皇开始利用危胁方式让对手割让土地给他们,真是罪大恶级,不可饶恕。1945年,意大利、德国相继投降,剩下日本还在做着白日梦,美国便在8月6日早上和8月9日早上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这两个地方分别投下了两颗被命名为“小孩”与“胖子”的原子弹,炸死了日本十几万人,同时苏联向日本宣战,中国人民也发起了大反攻,日本在四面受故的情况下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投降。在1945年4月25日下午4点,46个反法西斯国家召开大会,第二天又加入了4个国家,这50个国家开了整整两个月的会,终于在6月26日正式结束,定下协议:为了防止世界大战再次发生,联合国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的纽约。

  人人都渴望和平,我希望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永远都是太平的——

  四川南充市大北街小学四年级:罗御丰

 

本文标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读后感1000字(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100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的人生观作文读后感(人生读后感参考7篇)《最后一匹狼》读后感500(读最后一匹狼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