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结读后感(鲁冰作品《中国结》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2-18 19:30: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9

中国结课文的读后感今天有幸听了四年级梅红老师的课《中国结》,感受了一线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底。梅老师从“宠爱”一词入手,先区分“宠爱”与“喜爱”的不...

图说中国结读后感(鲁冰作品《中国结》读后感)

中国结课文的读后感

今天有幸听了四年级梅红老师的课《中国结》,感受了一线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底。梅老师从“宠爱”一词入手,先区分“宠爱”与“喜爱”的不同,是孩子感受到“宠爱”爱的程度更深。然后,读文理解人们怎么宠爱,为什么宠爱中国结,环节清晰,一气呵成。
1、随文识字
板书“中国”后,问学生结字怎么写,左边绞丝旁表示与绳子有关,右边吉字表示中国结表示吉祥幸福。这样,把识字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理解了字义,也初步了解了中国结表示的含义。
2、顺学而教
课堂上,学生交流时,教师认真倾听孩子的发言,找到孩子的认知基点,然后顺势引导,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如:交流从哪能看出人们喜欢中国结时,有的孩子说道:“在商店的橱窗里能看到中国结,说明人们喜欢中国结。”教师肯定道:“是呀,橱窗里挂着,你看他能找到挂着中国结的场所。你还找到了那些场所也挂着中国结?”学生说:“百姓的客厅、机关单位的大门上都挂着。”师接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你还在哪看了中国结。学生说了很多地方,最后教师总结:在那么多不同的地方都挂着中国结,说明人们多么喜爱中国结呀!
3、时时刻刻都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当提示孩子读音时,有的孩子自觉注音,教师表扬道:“真好,这么多孩子会学习,知道注音。”这样,更多的学生也拿起笔注音,寓习惯培养于表扬之中,不露痕迹。当有的孩子画完之后就举手,教师提示:不着急举手,把句子都画全,再找一找;想一想,一会你怎样汇报,怎么说话。这是在培养孩子做事要认真检查,要想好再说的习惯。
听了梅老师的课,我也有一些对教材的理解与教学设计:
本节课处理1___3自然段
一、理解“宠爱”,区分“宠爱”与“喜爱”的不同,体会宠爱是程度非常深的喜爱。
二、自读自悟第二自然段,找一找从哪能看出人们宠爱中国结。
1、交给孩子概括“不同场所”:
当孩子找到“商店橱窗、百姓客厅、机关大门”,引导孩子:这些都叫什么?(场所)可以让孩子在这句话旁边批注:不同场所。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还在哪些场所见过中国结。最后教师小结
过渡:你看,从不同场所都挂着中国结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宠爱中国结,那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人们宠爱呢?板书:不同场所
2、帮助学生自己概括不同人群
3、师生一起概括不同的地方
小结:
三、理解为什么宠爱中国结
(一)指名读3——5自然段,提示分两层来写,领着学生概括两层意思:
民间艺人杰作 炎黄子孙心连心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理解“民间艺人杰作”中心句,体会中国结是广大人民创造的,而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2、具体感受
(1)找到三点:做工巧夺天工、样子变化无穷、象征丰富寓意
(2)重点品读丰富寓意一段话:
教师引读、学生自读,指名读等方式体会丰富寓意;
放图片资料,深入体会;
品味语言特点:这么多的寓意,作者是怎么写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排比 意思相同,但使用不同词语来表达:象征、隐喻、呼唤、赞美)
给你一篇参考吧

图说中国传统手工艺400字读后感?

图说中国传统手工艺400字读后感
我的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民间传统工艺品非常多,有布老虎、剪纸、皮影戏、刻葫芦……
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多姿多彩、形态各异的面人了。
春节的一天,爸爸带我去隍庙逛庙会,一进隍庙的大门,眼前就呈现出了一片五彩缤纷的古玩世界。
大门两边有卖古币、纪念章的小贩,还有一些叔叔、阿姨用娴熟的手艺展示着他们的绝活——剪纸、刻葫芦等,看得我眼花瞭乱,目不暇接。
这时,我发现前面围着好多人,大多是小朋友,我也十分好奇,便凑了过去。
我挤进人群一看,原来是一位叔叔正在捏面人呢!那多彩的面人惟妙惟肖。有孙悟空、猪八戒、花仙子、哪吒……
捏面人的叔叔热情地问我要个什么样的,我精心地选了喜羊羊,想让叔叔给我捏一个最漂亮的。
叔叔用他那灵巧的双手拿出了五颜六色的面团,他一边选料,一边给我们讲述捏面人的来历:“捏面人的这种手艺流传至今有两三百年了,传说它和刘墉还有点关系呢。
刘墉在北京当相,但并不是老北京人,他的老家是山东省,自从他父亲做官后才在北京安了家,因此家里的管家、差人大多数是从山东老家带来的。
在他的厨房里有个山东来的王师傅专门负责揉馒头,老王的手真够巧的。一疙瘩面在手里揉揉捏捏,有的就成了仙桃,有的成了朵花,然后上锅一蒸形状一点都不变,往桌上一端,引得刘府的家眷们连声称赞……”
叔叔的精彩讲述并未让他手中的活停下来。
只见他动作娴熟,两手合拢,轻轻揉捏,不一会儿,喜羊羊的头就捏好了,他又在羊头上镶了尖尖的羊角,再把五官和身体捏好,把铃铛和四肢捏好,最后把它们组合起来插在一根竹棍上。
哇!一个活灵活现的‘喜羊羊’变成现在我的眼前,我的心里乐滋滋的,别提多高兴啦!
我爱不释手地将喜羊羊拿回了家,发现它是那么的精致,那么的逼真!
我爱我的祖国,爱她那既古老又有趣的传统文化。

鲁冰作品《中国结》读后感

趁着休息的时间,我把《中国节》这本书全部看了一遍,看完之后我感受很深。这本书里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些传统节日,想必大家知道很多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但你们知道这些节日有哪些习俗吗!哈哈,这本书就可以告诉你答案。
我们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各自的含义。这些节日对于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些节日都是由我们的祖先创造或者与某一特定人物有关并代代相传而来的。比如中秋节是与嫦娥奔月这个美好的故事有关。腊八节是由朱元璋规定的。我们中国的春节,也就是过年,可能是最隆重的节日,不管你在哪里工作,都必需回家和家人团聚,一起过年。每到这时候,我们小朋友是最开心的,不仅可以拿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贴对联,对了,对联好像也与朱元璋有关,还可以到雪地里放鞭炮,整个春节我们要过好几天,好不热闹。这让我想起一首描写春节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还有我们的端午节,就是人们为纪念我们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立的节日,几乎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故事。
《中国节》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读物,它让你更加了解传统的习俗和来历。更进一步了解我们璀璨的中华文明。

阅读传统节日的读后感

1.
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名存实亡的困境,这是必然的吗?
多年来人们就一直在感慨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而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换以后,节日经济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众度假消费狂潮便成为最为壮阔的时代景观。节日观上的“政治正确”常常把我们的思维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无新意的正义判词,似乎本土节日的式微都是外来洋节搞的鬼,于是,有了2005年圣诞节前后冒出来的“保卫春节”一类的盛世危言。关于本土民族文化价值应该如何保护的问题,人们已经争论了至少100年,而且还将继续在同一个层面延续下去,这遮蔽了问题的要害。
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几乎所有的重要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很大危机。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节日,都打上了太多全球化时代的商业烙印。上世纪90年代,包括法国、丹麦等在内的欧洲国家就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化时代的消费文化的渗透伤透脑筋,并试图以弘扬本土文化价值来加以抵御——结果如大家所见,收效甚微。
从表面上看,当代中国西方节日的盛行的确有很大的“文化自我殖民”的嫌疑。一个黄皮肤讲汉语的中国人在没有任何宗教原由的情况下热衷于过圣诞节的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是,正如我们大量采访所显示的,对于大多数漠视本土节日而推崇洋节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完全不知所以然的圣诞节也和诸如好莱坞大片、可口可乐、LV和NBA等一样,其实只是一件来自西方的时髦的消费品。西方文化符号本身所具有的特定意义,已经被消费主义的欲望搅和得面目全非了。
我们变得越来越不知道为什么要过节了。我们知道并期待的可能只是一次减压的好睡眠或假期,只是一次疯狂购物或消费的好理由,只是一次彻夜狂欢的借口或者甚至只是一种用来表明自己时尚态度的符号,当然不用说,节日更是一次商业促销的良机或一个拉动内需的杠杆......所有这些,已经使我们节日的文化气息变得非常稀薄,而节日在强化人的文化认同意识方面的仪式功能正日渐丧失。
所以,如果说,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需要保护和捍卫的话,那么其假想敌不是圣诞节这样的舶来节日,而是全球化时代所有那些令传统价值遭受致命打击的东西
2.
我们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当我们告别农耕社会奔赴工业社会之后,传统节日在工业大生产时代功能开始式微,西学东进,西节也迅速在这片土地上枝叶繁茂起来,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头!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似乎已经成了光辉的“中国节”,商家的精明造势加上年轻一代的盲目追随则推波助澜——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西方节日大行其道。
西方节日来势凶猛,但硬要说它们像当年的坚船利炮那么可怕或许有点夸大其词。西方世界的节庆文化虽然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就开始萌芽,其真正壮大则是在基督教君临天下之后。自利玛窦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学经典在中国传播圣经算起,基督教来中国已经四个多世纪了。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日却没有得到有力保护。1949年以后,大多数节日都被视为封建残余而废除,幸存下来的也只有春节、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节被列入了法定节假日。1949年以来我们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国务院发布《全国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才增至10天。这样的水平与中国宋代的69天、 日本的15天、 韩国的16天、澳门的22天和美国的23天相比,明显过于低下。传统节日的被贬与洋人节日的嚣张构成了这个时代最戏剧化的景象。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还依稀记得每天翻页的老皇历上详细标注着的时令和节日的日期。翻开当下的很多日历,传统节日只剩下了春节。中秋、元宵花灯、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阳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腊八、祭灶等重要的节日都从日历上消逝了。同时消逝的是农业祭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那些有着上千年辉煌和浪漫的仪式,后人难道只能在古籍中体验?
不能否认传统节日如今确实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将之视为敝屣立刻投入洋节的怀抱无异于挥刀自宫。节日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调剂,更是维持民族认同感的纽带。有趣但也让人不爽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的教师节、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教师节,都是定在孔子诞辰日,即9月28日,我们自己却有意回避这一天。
为什么洋节大行其道而传统节日冷冷清清?学者们认为这是文化自轻和自我殖民。近代历史留给国人的不止是无尽怨怒,还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后与挨打成了人们对近代历史的习惯性总结,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数人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
人类本身只是进化树枝上一个偶然分杈,人类历史背后的如铁规律不过是人类中心论调支配下的一种癖好,现代化进程也不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无法避免的归宿,更不可能成为解救人类的“上帝之城”,相反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对人类“文化生态”的打击却可能是毁灭性的。在这个看上去有点在劫难逃的境遇中,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实都被抽空了,成为徒有其表的摆设而变了味道。比如圣诞节到了我们这里也就是一个消费日,或者时尚标签,不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多大的威胁。真正的危险反而来自我们自身,像中秋节这样温情的节日,却成为月饼商人炫技卖乖的秀场和无良政客们腐败和投机钻营的通道。
费孝通曾经提出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应有这样的文化胸怀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理想同样可以用来表达我们对待节日的态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不是变着法儿打着节的旗号来赚钱来消费,而是带着虔敬之心认认真真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或许才是我们的本分。

二十四节气歌读后感

二十四节气歌读后感

二十四节气歌读后感,雨天最适合倚窗读书,囫囵吞枣的阅读方式并不能带给我们什么,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思想上的新生,学会精读是把书读透的重要途径,参考二十四节气歌读后感,你也能写出自己的感悟。

二十四节气歌读后感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明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之一。前不久,新闻报道说二十四节气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带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仰,我在暑假里阅读了宋晓杰的《中华二十四节气儿童诗》,对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的大自然变化规律有了深刻认识。

此书共分春夏秋冬4卷,每卷6个节气。作者将深奥的二十四节气知识以优美的图画、诗歌等通俗易懂方式告诉我们,讲述与每个节气有关的天文、气象、物候、人事、农业活动等风俗人情,揭示了自然界的魅力和农业的趣味。

“迎春、丁香和柳芽,是春天的颜色;池塘和睡莲,是夏天的颜色;郁金香是美酒的颜色、灯笼的颜色;橘子和葵花,是晴朗的'颜色;风吹草低,是心情的颜色。”书页上到处都是让你陶醉的唯美诗句。还有展现在书页上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呈现着城里长大的孩子不常见的乡村生活,唤起了我们心中那份对返璞归真田园生活的向往。这本书同时告诉我们,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关注传统的农业生产,关注衣食住行的根本来源。大自然会用自身的语言,通过天文、气象、植物、动物等告诉我们它内心的秘密。读着读着,我就惭愧起来了,日常生活中,妈妈经常说我是“五谷不分,四肢不勤”,甚至说不清麦苗与韭菜、小麦与稻谷的区别,对农业知识更是知之甚少。

于是我顺着书上作者的思路,按二十四节气将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习惯,例如:春分,宜多吃鱼和苹果,多喝牛奶,多运动,长个子;夏至,最适合去郊外赏荷花,到果园采摘葡萄;秋分,秋高气爽最适宜户外赏秋,寻找秋天的童话,感受瓜果丰收带来的喜悦;冬至,亲人们回家团聚,一起吃饺子,欢声笑语,共享天伦;大寒,最后一个节气,到了一年里天气最寒冷的时候,让自己奔跑在满天飞舞的白雪里去寻找腊梅初开,感叹时光飞逝!一年过去了,给自己做个年终总结,为明年定个新的目标。春节将要来临,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以最佳的心情去迎接新春年华的盛宴……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国劳动人民千年的智慧结晶,真值得我们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地发扬光大。

二十四节气歌读后感2

晚上,我把《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放在枕头旁边,钻进了被窝。

不一会儿,我感觉身体变轻了、变小了,风一吹,我飘到半空中,风一停,我掉进了泥土里。泥土像棉被一样轻轻地盖住我,这时又涌来一股甜甜的泉水,我赶紧“咕嘟”了一大口……

原来,我变成了一颗小种子!

立春了,我浑身痒痒,忍不住想伸伸懒腰;惊蛰那天,雷电惊醒了小蚯蚓,它们为我松松土,我睡得更舒服了;谷雨时,布谷鸟一声声地呼唤,催我起床,我探出了头。呀,外面的世界真热闹,小蜜蜂、小蚂蚁、小瓢虫有秩序地忙忙碌碌,还有很多很多绿色的邻居,它们在温暖的阳光里跳着舞……于是我抽出了长长的藤,又长出了花苞……

我还要不停地长大、长大……走过春雨惊春清谷天,走过夏满芒夏暑相连,走过秋处露秋寒霜降,走过冬雪雪冬小大寒……

我每长大一点,我身边的那套《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书本就自动地翻开一页,提醒着我每个节气的变化。

“叮叮叮……”这时,起床的闹钟吵醒了我,我揉揉眼睛从床上爬起来,枕边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并没有翻开啊,我有点迷糊啦,之前的情景到底是美梦,还是真实呢?

今年立春,妈妈给我买了这套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我太喜欢啦,赶紧翻了一遍,嘿,多新鲜啊,除了观察天气能知季节,原来观看日影和北斗星也能了解节气的变化,我们的老祖先多么的聪明,总结出很多农耕经验,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庆贺仪式、有不一样的民俗传统、还可以吃到当季的新鲜食物……我非常羡慕书里的牙牙,她和大自然多么亲近、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啊!但是我在地图上查到,牙牙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我却生活在湖南,属于是华中地区,那么她观测到的二十四节气,会和我观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根据书里的描述,我决定我也要观察自然、记录自然,我也要写一部属于自己的二十四节气书。

于是,整个春天我都在陆续地记录着。

立春, 2—10度,多云,东风解冻,我观察到去年枯萎的爬山虎正冒出红棕色的小芽。过了几天,举国上下庆祝春节,我过了一个非常有文化气息的新年。

雨水,7—14度,多云,草木萌动,花儿开始绽放,那天我认识了不少花花草草,过了几天,小雨淅淅沥沥起来,真是“好雨知时节”呀!

惊蛰,17—24度,阵雨,桃红李白油菜黄,小鸟开始鸣叫起来。那天我无比期待能听到今年的第一声雷鸣,但是我失望了,几天后风云突变,天降瑞雪,我堆了今年第一个雪人,体会到了春天气温的反复无常。

春分,13—21度,雷雨,我为这个节气画了一幅字体设计图,把我观察到的大树、桃花、、竹笋、瓢虫、毛毛虫、蜗牛、蝴蝶……全都画了进去。万物争先恐后地萌芽、开花,我忙着记录,都记不过来啦,于是我写了一首小诗《春天很忙》。春分真是最美的时节!

清明,10—20度,阵雨,我和爸爸妈妈冒雨去拜祭外公,映山红开了、油桐花落在山坡上,田野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美丽的乡间小路香醉了我的身体和我的心。

谷雨,10—20度,雷阵雨,种瓜点豆,这几天,我种下了红薯、土豆、芸豆、花生、葱……我还养起了蚕宝宝,我好奇地把它们的生长情况画了下来。

拥有《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这套书,我不光收获了阅读的快乐,也收获了观察自然的快乐,现在,我把《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以及我自己写的《二十四节气自然观察笔记》一起捧在手里,感觉《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书页越变越厚、内容越来越丰富啦,它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慢慢地去了解自然的语言、去体会我们老祖宗两千多年的智慧。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是一部要读一年的书,关于二十四节气,我相信还有更多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探索,我希望每位小朋友都可以拥有一部专属于自己的二十四节气书!

本文标题: 图说中国结读后感(鲁冰作品《中国结》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969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水浒传1到2的好词好句读后感(水浒传第一二章读后感7篇)天棠街3号读后感50字(500字的读后感我要秦文君的作品 天堂街三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