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读后感卧室里的大象(卧室里的大象读后感怎么写三百字)

发布时间: 2025-02-18 16:58: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4

教室里的大象读后感一、写读后感的要诀1、重视“读”“感”是从读中产生的,读是感的基础.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中心,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

三年级读后感卧室里的大象(卧室里的大象读后感怎么写三百字)

教室里的大象读后感

一、写读后感的要诀
1、重视“读”
“感”是从读中产生的,读是感的基础.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中心,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拿过书来,走马观花地翻上一遍,仅仅凭着一个初步的印象,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写感想,这个“感想”往往写不好.
举例来说.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古代鲁国的国王得到一只海鸟.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鸟,就把它当做是神鸟了.为了表示自己对“神鸟” 的爱护和尊重,他吩咐把鸟供养在殿堂里,把宫廷里最美妙的音乐奏给它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它吃.可是鸟呢,却被吓得神魂颠倒,举止失常,连一片肉也不敢尝,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三天功夫,这只鸟就活活地饿死了.
看了这个故事,怎样写一篇心得笔记呢?你如果在鲁王不懂得养鸟的技术,鸟应该如何养的问题上大发议论,即使写得再详尽也不行.为什么呢? 因为你从根本上把这个故事理解错了.这个故事其实是说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否则,尽管主观愿望是好的,也难免要失败.只有抓住了这一点,去联想、去议论,才能把感想写得深刻、动人.
怎么读呢?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我们首先必须熟悉下列情况:(1)写作时间.(2)写的什么,即作品的内容.要把作品中的时、地、人、事、物这几方面弄清楚,不能囫囵吞枣.写故事梗概,列提纲,这些都是熟悉作品内容的辅助手段.(3)为什么而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其次,要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使你激动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要放过去.要反复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中心,联系自己生活的体验,加以对照、比较.为“感”做好准备.
2、“感”要专一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就拿《小马过河》这篇我们都知道的故事来说.它虽然短小,但仔细体会,就会使人产生几方面的感想:①遇事要多动脑筋、认真分析,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②实践出真知,水是深是浅,要亲自去试一试,“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要亲口尝一尝.”③老马教子有方,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溺爱,不娇惯;当孩子没有完成任务时,不讽刺,不责怪,而是循循善诱,耐心指导.
仅就对这三方面的感想来说.一篇心得笔记最好只选择其中的一两个方面写透彻,写深刻.
3、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
“读后感”当然是先“读”而后有“感”.你读的是哪本书?你是对这本书中的哪个问题发表感想,这些都需要交代一下.如果对原文一字不提,上去就写感想,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你的感想是怎么来的.另一方面,有的同学在写读后感时,用大量的篇幅去复述原作的内容或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这样写就会变成向别人介绍某一本书.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但文章的“感”一定要比“文”多.
二、读后感的写作
1、写作方法:
写体会式的读后感方法很多,但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分几点具体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另一种是先概括原文的主要内容或情节,再抓住主要内容中感受最深的部分写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2、写作顺序:
在结构上,常见的有这两种写作顺序:
概括式提示“读”→抒写感受→回扣到“读”
或者简单介绍文章之后,把主要内容分散写,夹叙夹议.用一处原文来谈一点感想,这种方法必须注意前后衔接.
3、写作技巧:
(1)读后感的题目.
最简单的题目是“读《××××》有感”.你想醒目一点,可以抓体会中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如《见义勇为是一种美德》就是如此.
(2)“感”的内容.
首先提醒大家,感受一定要和文章的主要内容相符,否则就会闹笑话,文章的主要内容假如是讲的认真学习,可你谈的体会却是热爱劳动,文不对题,完全不符要求,这一点也是写读后感难把握的一点.另外在联系实际谈感受时,可以打开你想象的闸门,从古到今,从近到远,从中国到外国,从自己到别人,看到的、听到的、正面的、反面的,只要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系,能够帮你说明问题的都可以写.
让我们举例来说:
例1、《凡卡》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凡卡》这篇课文,我感受很深.
《凡卡》一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在一八八六年写的,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九岁的凡卡·茹科夫,三个月前被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里做学徒,他在这三个月里受尽了折磨,睡在过道里,老板和老板娘为一点小事就要毒打他,伙计们也捉弄他,每天只能吃一点面包渣,他没有衣服和鞋穿,没有亲人,没有快乐.他给爷爷写信,请求爷爷把他接回去,但这只是梦想.凡卡的生活多么悲惨呀!
读完这篇课文我很受教育.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简评】
看了这篇读后感同学们会有一个共同的反应,这文章写得太空洞了.读后感,重在写读后的感受,而不是对原文的介绍,而本文的小作者所描述的大部分是课文中的内容,至于看到这些现象联系实际,与自己进行对照比较则一点没谈.尽管开头结尾都分别高呼读了这篇课文很受教育,感受很深,但却见不到下文,给人以风大雨点小的感觉.
例2、《凡卡》读后感
我一口气读完了《凡卡》这篇课文,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哭了,我为九岁的凡卡过着非人的生活而感到痛苦,我仿佛看到了凡卡又在挨打挨骂.
凡卡太可怜了,他才九岁,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儿童,却受着这么多的折磨,老板、老板娘动不动就打他,伙计们想方设法捉弄他.谁都知道,孩子只有不断地增加营养身体才会长得结实,才会健康.可凡卡呢,早晨吃一点儿面包渣,中午喝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渣,至于菜啊、茶啊,根本没有.到了晚上睡觉时,他没有床,而是睡在过道里.这还不算,每当老板的小崽子一哭,凡卡就得去摇那个摇篮,如果睡着了,还会挨老板的打.凡卡总是回想在乡下的那一段日子,虽然清苦,但身边有爷爷、有小伙伴,而现在谁都欺辱他,他真受不了了,他请求爷爷接他回去.
读到这儿,我脑海里浮现出凡卡遥望故乡向苍天哭泣的情景,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
如今,我们也是十来岁的少年儿童,可和凡卡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们生活在蜜罐里.每天我们都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老师像辛勤的园丁,精心教育我们.学校为了让我们全面提高素质还给我们建立了计算机房、阅览室、语音教室、自然实验室等,每天我们都能学到许多新知识、新技能.父母为了让我们身体长得结实,天天为我们准备营养丰富的食品,我们多幸福呀!
读过《凡卡》之后,我又陷入了沉思,为什么我和凡卡同是少年儿童却过着不同的生活呢?原因是我们不是生长在同一社会中,凡卡生活在沙俄黑暗统治之下,那里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富人终日花天酒地而穷人却度日如年穷困潦倒.我们呢?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我们儿童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国家还为我们少年儿童立了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起到了保证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作用.人们常说,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看看小凡卡,再看看自己,我们太幸福了.我要加倍努力学习,长大更好地建设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让更多的儿童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评析】
同前一篇读后感相比,此文内容显然是丰富多了.首先小作者注重在读文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小作者以自己现实生活状况与凡卡一一进行对照,感受到自己生活环境的优越,深知自己犹如生活在蜜罐中.另外,这篇读书笔记反映出小作者认识问题的深度,他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了社会制度的不同,进而激发了努力学习长大建设好祖国的愿望,他的感受显得更加充实、深刻.

卧室里的大象读后感怎么写三百字?

读了《房间里的大象》,书名的副题是生活中的沉默与否认。事实上,不仅仅是生活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个社会特别是工作环境仍然有着这样的“禁忌”问题需要面对。
房间里的大象,指的就是人人都心知肚明但没人去说的现象,因为种种潜在的原因而故意熟视无睹。事实上,在每个组织里,往往都有这样或大或小的“大象”卧在那里,因为一些顾虑而没有人愿意去点破。
越是糟糕的组织,“大象”就越多,横亘在组织内的各个空间里。“房间里的大象”有点类似于中国式的“潜规则”,但与之不同的是,“房间里的大象”是人人都知道问题的存在,但都躲着走,就当它不存在;而“潜规则”是私下里人们都承认并默默实行的规矩,不按照做就要被抛出圈子。
在我看来,《房间里的大象》这本书作者缺少对这样一个现象的论述,那就是在一个组织或单位里,“大象”的大小程度往往与组织中领导人物的权威性强弱有很大关系。如果组织中领导者的权威和影响不够大,那么房间里的“大象”很容易像一个气球有被捅破的可能,像皇帝的新装那样,窃窃私语的烈度就越高,顾虑更少地被揭出来。
而一个组织中领导者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越大,中层和基层人员面对一些问题,向领导者反映和提出看法就会有更多顾虑,往往会略过问题,虽然一肚子牢骚,但在领导者面前仍会藏起尾巴去积极表现。工作中的双重人格虽然是扭曲的,但确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组织内的隐秘生存法则。
中层人员即使知道基层的困难和怨气,仍然会尽量选择保守的心态,顾虑会更多。有时中层也是既得利益者,更会考虑自身的状况,而不会将所有的情况都与领导者深入地畅所欲言。于是,“房间里的大象”还是继续存在着,并不会减弱或消失。
解决之道,也许就在于组织的领导者能够看得见那头“大象”,如果看不见,那么领导者就与“皇帝的新装”的主角一样,要等着哪天有个天真的小孩出现。

卧室里的大象读后感怎么写三百字?

读了《房间里的大象》,书名的副题是生活中的沉默与否认。简述与原文有关的内容:当我们读完后要知道书,文的名字,作者,啥时间写的,文章的大概内容;有了这些就能知道我们的感想从何而来,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要“简”,不能写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表达基本观点: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简洁明确的表达出来,这个句子称为“观点句”,这个也就是读后感的中心论点;“观点句”的位置随意;但初学者最好把观点写在篇首。

围着基本观点讲清楚事实和观点: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中心论点)的阐述,用事实和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和具有说服力;这一过程都是为基本观点服务的。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时代气息,有真实感情;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联系实际。

我们竟然看不到房间里的大象

房间里的大象(也可以说是卧室里的大象,墙角的大象,餐桌上的大象,厨房里的大象等)是一个英国的谚语:elephant in the room。用来形容一个明明存在的问题,却被人刻意的回避及无视的情形。它的字面意思描述了,一个庞大的大象在狭小的房间里面,是非常明显的事实,因此,它也暗含了这个问题应该被拿来出来公开讨论的意思。

那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拿出来讨论呢?

一方面是我们真的是因为视力问题,的确看不到。

当然这里的视力并不一定是指眼睛有问题,而是指一个人因为阅历及思维格局的不同,他所看到的世界范围和深度是完全不同,有时候是真的看不到那些所谓明晃晃的机会。

梁宁在《增长思维30讲》中讲过格上财富的创始人安立欣的故事。

2002年的安立欣,是个研究生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他的专业是宏观经济,他说我多年的所学让我知道,经济体的发展,都有几个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活消费,第二个阶段是房地产,第三个阶段是证券化。

他判断,2002年,中国应该到了房地产的阶段。历史上,所有的房地产周期都创造了财富神话,所以他要去房地产领域找机会,才算没辜负自己的所学。

但是对于一个刚毕业没几年,也没什么特殊背景的北漂,他有什么能够进入房地产的机会呢?他的选择依然是依赖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他先找一份不那么忙的工作,为的是让自己有时间做调研。他用了一年找资料看数据,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

起因是他看到了一组数据,2002年上海二手房交易近100万套,而北京同一年二手房交易18万套。直觉告诉他数据不应该这样,因为两个城市的城市规模、商业水平、消费能力都非常接近,二手房交易数量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区别。于是他就进一步去研究。

他发现,2002年在上海二手房从成交到拿到房产证,流程时长不到1个月,而北京的流程则超过3个月,因为需要房产证作抵押才能贷款。所以上海贷款买二手房很方便,而北京很难。就因为这一点,出现了两个城市成交量的巨大差别。

于是2003年,安立欣创办了一个融资担保公司,就是为北京买二手房的人提供过桥担保。

安立欣说,一开始他觉得这件事可以赚4年钱,没想到一直到2021年北京二手房的过户流程才发生变化。这件事他干了10年,他为近1万名用户提供了担保。他说:这就是我的第一桶金。

安立欣看到的这个机会够大吧,但大到大部分人看不到,所以才会一直空在那里。相对小机会而言,小机会往往容易被发现,大家容易辨认,也懂得如何去争夺。

反而大机会浑然就在那里,你没有办法像找小机会那样,用过滤的方式来识别。

靠什么能看到大机会?你的知识结构,你的认知维度。你的知识框架对不对,你的认知维度够不够高,决定着你能不能看到这个机会。

我们要做的就是持续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维度,努力看到更远的未来和更大的机会。

另一方面是我们看到了但装作没看到。

我们为什么会装作没看到?因为我们不想为这件事情负责,或者是因为我们自己也没能力处理好这件事情,所以我们选择沉默。

沉默似乎变成我们对大多数事情的态度,比如当朋友、亲人的身体情况不乐观,我们会选择沉默,隐瞒相关的情况,不想给他们造成更多的伤害。又比如某些重大的伤痛,大家都会选择避而不谈,以免重复伤痛。但沉默未必是金,它往往能够提现社会的一种形态、现象。社会中有一些事情是人所共见,人所共知的,但是又不太方便讨论,所以大家都选择沉默以对,拒绝承认这个事实的存在。伊维塔·泽鲁巴维尔在《房间里的大象》里把这种现象称为合谋性沉默。

泽鲁巴维尔提出,在社会心理学当中,有一个破窗效应。它指的是如果一座房子破了一扇窗户,但是要是没人管,这窗户一直破着的话,那么很快其他的窗户也会被人打破。如果一个地方扔了很多垃圾,没有人去打扫的话,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垃圾扔在那里。而合谋性沉默则有着相同的危害。

生活中的合谋性沉默并不少见。路上看见老人摔倒了,大家会围观,但不敢上前去扶,说不定第一个上前扶的人就会成为肇事者。大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免得惹事上身。谁也不愿打破这一沉默,所以“扶不扶”便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房间里的大象是存在的,如果我们确实因为视力问题看不到,那么就要多听听视力好的人告诉我们的事情;如果我们确实看到了,不管是否有能力处理,都要坦诚对待这头大象。

有没有简单干练点的关于房间里的大象读后感

房间里的大象》读后感
《房间里的大象》是一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在英语里有句谚语“房间里的大象”,直接的意思就是房间里的人们,对于存在于众目睽睽之下,房间里的一头大象却视而不见。引申的意思,人们对于骇人听闻、显而易见而存在的某种事实和状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装聋作哑,无动于衷。
本书从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入手,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将之称为合谋性沉默。作者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奉行“沉默是金”的原则。我想,最初说这句话的人,他的目的应该是告诫人们要少说多听,要少说多做。但是现在,“沉默是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面对事情时逃避的借口。很多人觉得,沉默了就能避免成为坏人。但是,即使你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说,你就真的能这么确定自己是个好人吗?
我们都很厌恶恶人,因为恶人总有为世人所不齿的言行。恶人的劣言坏行固然可憎,但是好人视若无睹的沉默更可怕。世上有很多不幸是源自没有说出口的事,而这些不幸却有很多是原本可以避免的。我们虽然自认只是不赞一辞的旁观者,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沉默的共谋者……
生活中类似“房间里的大象”现象挺多,人们基于多种原因和考虑,对这头
庞然大物采取了沉默和否认态度。最常见的比如为避免尴尬,人们对于身体有残疾的病人,往往回避残疾这个话题,甚至尽量回避谈及身体器官的称谓,这样做也是为了表现出“举止的优雅和得体”。再比如,家属和医生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也往往对严重的病情绝口不谈,或者矢口否认。
还有的沉默或者否认出于恐惧,比如15世纪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后被罗马天主教廷以传播“邪说谬理”烧死在罗马广场,而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和科学家,却选择了集体沉默。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也就是说,他们的沉默并不是出于避免尴尬和害怕自身物质和利益受损,仅仅是避免怕指出“房间里有大象”这一事实,而被选择保持沉默的同伴和族群“孤立和仇视”。因为对他们而言,指出房间里有庞然大物的存在,就仿佛在寂静暗夜凭空放了一枪,击碎了那些视而不见人的美丽幻象,惊扰了他们的美梦,会被“天聋地哑”者视为捣乱分子,而受到强烈的批评和指摘,甚至孤立和仇视。 因此,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解放前为理想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革命家,解放后却在屡次政治运动中保持沉默、随波逐流,很难说仅仅是因为贪生怕死,更多的恐怕是因为他们害怕被革命队伍抛弃,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孤儿”。对认同感、归属感的强烈需要,大约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密码,这个密码有时候会成为勇气的源泉,有时候却让我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
很多时候,人们拒绝发声,那是因为发声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承担责任。比如说我们谈论中东局势不稳定的问题,那我们就不得不找出维持稳定的办法;比如说我们谈论全球
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又比如说我们谈论现代社会里动物的养殖和屠宰方式,那就意味着我们要为动物权利呐喊,甚至严肃地对待素食主义这一主张。所以,为了逃避责任和不安,“还是不谈这些”为好。所以沉默是金。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它而消失,你可以不谈论它,甚至不谈论这种不谈论,但是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依然有人要在战火和爆炸中过着心惊胆战颠沛流离的生活,全球还会继续变暖,被迫害的人还在呻吟,养殖场里的牛羊猪还是在绝望中度过它们悲惨的一生,而我们,还是要在所有这些痛苦面前接受良心的审判。
历史终将会记取,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过度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如果我们继续不说不看,不讨论,继续装聋作哑,那房间里的这头大象就会永远存在。我们需要有勇气指出“皇帝的新装其实不存在”的小男孩,或者说我们需要小男孩的这种精神。如果说,我们敢于面对这些惨淡的、甚至是鲜血淋漓的事实,那么房间里的大象总有被戳破的一天,真相也总有大白于天下的一天。世间的许多不幸,都是由避而不谈造成的。但合谋性的沉默与否认,并不能改变“房间里大象”存在的的事实。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世间万物是出于联系之中的,我们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没有人能在这个社会中置身世外,不要再认为别人的痛苦与己无关,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再去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所以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沉默也就是抵抗制度性遗忘和集体性否认的压力,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被压迫者的痛苦和我们自己的软弱。人们习惯于用政治或社会的压制来为自己的沉默辩护,却往往忘记了正是自己的沉默在为这种压制添砖加瓦。我们尽可以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上自己的嘴巴,但是当房间里有一只大象时,它随时可能抬起脚来,踩碎我们天下太平的幻觉。
本文标题: 三年级读后感卧室里的大象(卧室里的大象读后感怎么写三百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968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人生读后感的正副标题(写路遥《人生》读后感起啥名字好 分主副标题)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读后感(《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