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是什么?写作思路:简要的介绍下我心归处是敦煌的内容,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写写自己的感悟。《我心归处是敦煌》是樊锦诗的自述...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是什么?
写作思路:简要的介绍下我心归处是敦煌的内容,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写写自己的感悟。
《我心归处是敦煌》是樊锦诗的自述,440页的篇幅,她自传的内容不过二分之一,剩下的二分之一,便是与她一生密不可分的敦煌。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天之骄女是如何与敦煌结缘,又是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挣扎中,最终选择扎根这片荒漠。
整本书处处都透露着樊锦诗对于敦煌的那份难舍之情,对于她来说,敦煌已经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地理位置,考古也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保护和研究敦煌文化,已经是她可以为之奉献一生的崇高事业。
而支持着樊锦诗跨过一次又一次的考验,经受住一场又一场的诱惑的正是她那近乎于执念的坚持。正是由于她的坚持,她才能在那片荒芜的大漠一待就是大半辈子,才能日复一日的忍受着寂寥与孤独,才能把常人所不看好的考古工作做到极致。
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在我所在的红角洲水厂里,与樊锦诗一样的人也有很多,或许他们从事的工作没有守护敦煌那样伟大,做出的成绩也没法让国家授予勋章,但是他们和樊锦诗一样都有着一颗奉献小我的“工匠之心”,例如勇于担当,哪里有隐患哪里就有他们身影的维修股的班员们。
全年无休,与家人们聚少离多的司泵员们;潜心把关,常年与检测仪器为伴为优质供保驾护航的化验股的化验员们。也正是因为在我们身边有着这么多的“樊锦诗”们,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们才能安享每一天。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大多数人都不缺改变自己的决心,唯独缺的是一以贯之的恒心。“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倘若我们能像樊锦诗和那些默默奋斗在平凡岗位上并为之奉献一生的人们一样“从一而终”,一点点艰难险阻又能算的了什么?
正如书中所述,莫高窟是一种考验,只有那些最终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修得正果。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面对一个“莫高窟”,里面既有着诱人堕落的魔鬼,也有着阻人前进的崎岖,更有着实现自我的“敦煌”,只有抵住诱惑,越过艰险,不断坚守,才能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读后感700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读后感700如下: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是一本让人深感震撼的自传,作者樊锦诗用平实却充满情感的语言,讲述了她从青涩少女到敦煌女儿,再到耄耋老人的生命历程。在书中,她不仅回顾了自己与敦煌莫高窟的不解之缘,也向我们展现了她在守护、研究、弘扬敦煌文化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艰辛与挑战。
樊锦诗的人生道路充满了曲折和坚韧。从最初对敦煌莫高窟的陌生与好奇,到投身其中的坚定不移,再到对敦煌文化的深深热爱,她的心路历程充满了对敦煌文化的执着追求。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在漫天黄沙中进洞调查,每天习惯性地进入洞窟,享受那第一缕朝阳的温暖;可以看到她在黑暗中摸索,禅定菩萨脸上漾开的神秘柔和的笑容似乎在告诉她:守护敦煌,就是守护自己的心灵净土。
这本书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樊锦诗对于敦煌文化的热爱和对于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执着。在她的笔下,那些历史人物、艺术作品都仿佛鲜活起来,让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敦煌文化的魅力。同时,她也提到了在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以及她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执着克服这些困难,为国内敦煌学研究带来点滴进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被樊锦诗的精神所打动。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不忘初心,守一不移。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正如她在书中写道:“简单相信,傻傻坚持,心无旁骛的知识追求和路漫漫其修远的求索,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矢志不渝的高远人格坚守深深打动感染着我。”
总的来说,《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樊锦诗与敦煌莫高窟的不解之缘,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对于敦煌文化的热爱与执着。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人生、关于理想的启示与思考。我相信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深受其感动,并从中汲取到前行的力量。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
我对敦煌这个地名有着莫名的亲切感,我出生在甘肃张掖,没有在那里生活过多久,张掖虽然与敦煌相距了六百多公里,但还是有一种曾经命运相连的感觉。
全书只有大概四分之一的篇幅讲述樊锦诗本人的人生历程,其余的都是详述敦煌石窟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的保护、发展、弘扬工作。很奇怪,之前我不爱看这类型的内容,可是这次却看的格外投入,甚至每晚临睡要放下书本的时候,都格外的不舍。
我没有想到敦煌这么了不起,敦煌石窟的开窟绵延千年,用书上的话说她本身就是上千年的形象佛教史,是一部绘画史,一部雕塑史,在敦煌,每一个洞窟都是一个博物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敦煌是各种文化碰撞交融的中心,敦煌石窟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关于艺术、佛学的宝藏,更是为后人提供那一千多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形象史料。她的考古意义,不仅对中国,甚至是对世界都是深远的。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并逐渐荒废,直到清末又惨遭洗劫,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经历的那样繁荣之后,又经历了那样的萧条,一想到敦煌被人遗忘的那几百年间,我的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
我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一个古墓的发掘工作,特别有兴趣,但是后来看到考古人员一直在埋头苦干,小心翼翼地在那些土坑里扫着土,我又觉得特别枯燥没劲。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这是一些多么伟大的人,他们在做着多么有意义的工作。
全书给到我最大感动的是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这些守护敦煌的人。樊锦诗在敦煌待了五十多年,二十多年与爱人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没有办法亲自陪伴两个孩子的成长。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的居住环境是直到80年代也并无多大改变,无水、无电、无厕所,住的是土房子。
生活的苦尚且可以忍耐,但是心灵上的孤独,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承受下来的。有一年我跟着父母自驾去张掖,汽车行驶在公路上,往往开了半个多小时,也看不到另外一辆车。我透过车窗望着茫茫的戈壁,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我没办法想象,在这样的荒凉地方怎么生活。
樊锦诗说她不是没有犹豫过,她也不是圣人,但是每当走到选择的分岔路口时,命运又总是让她留在了敦煌。
敦煌莫高窟在经历几百年的荒弃以及后来各国洗劫之后,这座人类文明的宝藏危在旦夕,如果没有这群具有“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精神的莫高窟人的守候,没有国家对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视,如何有现在可以面向大众开放参观的莫高窟,如何有蓬勃发展的敦煌学,又如何有现代化的莫高窟数字化。
书中有一个细节,就是他们调制能修复敦煌壁画的一种涂料,配方反复修改,最后定下来就花了四年时间。这仅仅只是对敦煌莫高窟浩瀚的抢救修复工作中的一个小部分,很难想象,在当时敦煌研究所工作人员缺少的情况下,做如此大面积的清理、修复、临摹、保护工作是多么的繁重,多么的苦。而同时他们又经历过政治运动频发的特殊历史时期,一些人更是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忍辱负重,却始终矢志不渝。
这群莫高窟人,已经脱离了世俗的欲望,淡泊明志。
人类璀璨的文明、厚重的历史,总是需要具有牺牲精神的人去传承、去发扬光大。现在的我们这些普通大众,在享受现代文明、享受丰富文化和物质的时候,可曾想到过这些用尽毕生去守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了不起的人物们。
越读,越是觉得自身的渺小。
这本书的封底截取了一段撰写者顾春芳的文字:我突然明白了樊锦诗愿意一辈子留在敦煌的原因了。尘世间人们苦苦追求心灵的安顿,在这里无需寻找。只要九层楼的铃铎响起,世界就安静了,时间就停止了,永恒就在此刻。
我想去敦煌看一看,我一定要去敦煌看一看。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与樊先生初识,执着,坚定,勇敢的她在我心中刻下深深一痕。再次与先生在这本书中重逢,我有幸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她,以及一种坚守大漠,甘于奉献的“莫高精神”。
敦煌缘•守一不移
年少时,樊锦诗对一篇介绍莫高窟的课文记忆深刻,她便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敦煌在她心中留下了一道光。考入北大后,她填报了考古专业。毕业实习,系里决定她可以去敦煌时,她心中喜悦不已。到了敦煌后,才知道那里食物紧缺,条件十分艰苦。水土不服的她实习未结束就离开了。但毕业分配时,把樊锦诗分配去了敦煌。父亲为她写了一封呈给学校领导的信,却被她扣下。敦煌和莫高窟那抹绚丽的色彩,早已深刻地烙印在她心里。一进入洞窟,看到那些衣袂飘举,光影交错的壁画和塑像艺术,她便立刻忘却了寒冷,饥饿,忘却了无尽疲惫。
樊锦诗曾有一段时间喜欢爬三危山,在那里可以望见整个莫高窟。天空格外蓝,蓝得纯粹,蓝得辽阔,蓝得浓烈。有时太阳未落,明月升起,日月同辉,实乃人间绝色。莫高窟的每一个洞窟遥遥望去似一双双眼睛,充满了沧桑与神秘,那仿佛跨越了几千年的深情对视,在无声而又深切地呼唤着她:“留下吧,敦煌需要你,留下吧。”无数壁画和彩塑,丰富多彩的佛教艺术,民族艺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孕育而成的璀璨群星,所有种种,都在向她传递着一种强烈的信息,那就是敦煌的空间意义非同凡响,这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类艺术和文化宝库,倾注一生的时间,也未必能穷尽它的谜底。
敦煌,让她为之而深深着迷——
莫高人•坚守奉献
“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以艰苦求卓绝,这是曾子!以艰苦求卓绝,这也是莫高窟人!几代莫高窟人以他们的青春和生命诠释的正是“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常书鸿先生面对如同一片废墟般的敦煌,毫不畏惧。他带领大家一边做保护,一边临摹壁画,同时不断吸纳人才。为留在敦煌,他被迫与妻子分别。
段文杰先生随他一同来到敦煌,住在破庙里工作。后来他被批斗,被除名,被下放农村,白天进洞临摹,晚上参加重体力劳动。他的关于敦煌艺术的文章一篇又一篇被发表,这些成果都是他在最困难的时期做出来的。
樊锦诗与丈夫,孩子两地分居多年,饱受亲情折磨。在敦煌,居住环境,通讯工具……都十分落后,物资同样贫乏。土屋,土床,“老三片”:土豆片,萝卜片,白菜片,碱水,无法长期供电,冬天生活困难,沙尘满天,艰苦的条件让多少人望而却步。
但他们,冒着漫天风沙,毅然前行,手中放不下的是研究敦煌文学艺术的资料,在洞窟中考察,测量,临摹,几十年如一日。樊锦诗一双因小儿麻痹症而留下后遗症的双腿,走遍了敦煌,荒山与大漠。为保护敦煌,她提出建立“数字敦煌”,让敦煌石窟的历史信息被一一保存,游客可以“云游敦煌”。还为了使莫高窟不被过度开发,努力查找资料,奔走多地,只为呵护那一片圣地。不厌其烦地扫灰除尘,建防护网,修缮墙壁。为了挽救起甲脱落的壁画,他们试验了各种可能的灌注材料。不断观察与研究,一边啃着干粮一边如饥似渴地读书,吃完后奔向洞窟。进入洞窟,便沉浸在壁画与彩塑中无法自拔。舍弃一切侍奉这伟大的艺术宝库,保护它脆弱的皮肤,已成为每一个莫高窟人的宿命。
“如果真的再一次托生为人,我将还是‘常书鸿’”。
“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是段先生安贫乐道人格境界的写照。
“如果有朝一日我离开敦煌时,大伙儿能说,‘这老太婆还为敦煌做了点实事’,我就满足了。”这是樊锦诗的责任担当。
一代代莫高窟人有着对职业的高度忠诚,他们就像沙漠中的胡杨,努力从贫瘠的荒漠里吮吸大地的水分和养料,共同沐浴晨光,目送晚霞,共同抵御风沙和岁月的侵蚀。
我摩挲着封面上樊先生的脸庞,她坚定的双眸仿佛在那刹那间穿透我心。她、他们临摹壁画、修复洞窟、保护遗址、宣传讲解,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付给敦煌的流沙和千佛洞方圆百里上匆匆消逝的光影,在一种貌似荒寒的人生景致中等待一个又一个莫高窟的春天。
“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敦煌的所在就是樊锦诗们的所在,他们的名字就代表着莫高窟。
壁画穿越历史的美,那种沧桑中的清雅和灿烂,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渗透在一个人的气度中,久久凝视着书本上樊先生的面颊,我倾吐出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的那句话:“敦煌,吾心向往之。”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一
读这本书之前,刚读完高尔泰读《寻找家园》,高曾在敦煌研究院工作,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就是在莫高窟洞里研究学习思考人生。所以,对六七十年代的敦煌,已经有了个大概的印象。樊锦诗是敦煌的女儿,高尔泰也曾是敦煌的风云人物,奇怪的是,这两个人居然没有提到彼此。
两个人都对那段经历充满感情,高的底色是悲凉,是遗憾,是忧伤。樊锦诗是积极的,虽然也有苦难,字里行间也能看出她作为一个妈妈和一个妻子的懊悔,但是,整体上,她是积极的,是兴奋的。
樊锦诗是上海姑娘,到敦煌实习时,用肥皂洗完头,头发还是黏腻腻的。后来,学着当地人用洗衣粉洗。樊锦诗生第一胎时,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老公还远在武汉,刚出生的小娃用她的棉猴裹了裹,休完产假,她一边带娃一边上班,一个人。把小娃绑在襁褓里,自己就去上班,中午回来喂一次奶。有一次回来,小娃自己滚到了地上的煤球上。
这都是她的女性视角。也是我作为女人作为妈妈更有感触的。那个年代的人,真的都是钢铁战士,身体如钢铁般坚硬,意志如钢铁般坚硬,心肠也要如钢铁般坚硬。现在的人,是怎么都做不到的。
为什么呢?可能还是因为没到那个份上。逼到一定份上,都能做到。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