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欧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提到许多管理理论,其中让我...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欧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提到许多管理理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魅力型领导理论,它强调个人魅力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中的《军争篇》曰:“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意为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我个人认为这句话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第一,强调了统一指挥的重要性。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一个下级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的统一指挥可以保证秩序,使员工能在准确的决策领导下工作,使得效率最大化。第二,体现出领导个人魅力的影响力。员工服从指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崇拜、尊敬领导者。要想开展有效的统一指挥,我认为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是必不可少的。Facebook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其经营管理就体现了上述两个方面,其中,其个人魅力尤为明显。不仅Facebook有明确分工,而且作为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的马克·扎克伯格是十分具有创新头脑的,并且深受员工的尊敬。2021年3月,知名职业网站Glassdoor公布了“2021年全球最受员工爱戴的`CEO排行榜”,马克·扎克伯格的支持率从12年的85%上升至13年的99%,成为“全球最受员工爱戴的CEO”.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作为哈佛学子的马克·扎克伯格发挥其创新思维,逐步扩张他的产品,而不是一下子就发布出来,而是先从哈佛扩张,占领一定市场份额以后再向其他高校开放。因为大学生居住环境、文化结构、年龄结构、需求偏好相近,这就为网站的传播提供了依据--只有用户是同一类人,彼此之间才有共同的话题,他们才会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互动传播、交叉营销和自动传播。因此从大学生群体开始入手,渐渐地传播开来,人们的接受程度也普遍提高,(www.eduche.com)最终现在在全球范围内Facebook拥有了数千万的国际用户。不仅如此,马克·扎克伯格追求产品的简单实用性。比如Facebook的logo设计,马克的本意是尽量减少设计,以使它是和其他logo相比是最普通的而又很好好搭配的,也就是“百搭”.他尽量把所有的功能的设计退缩到所有用户的最基本需求,并且把握住这个底线。虽然是很单调,但却是人们最需要的东西,这么一看,其他那些并不必须的功能设计就略显花哨了。此外,他重视开发信息对接功能,在促进信息共享的同时提高访问量。Facebook全体用户每月共享超过10亿张照片和1000万个视频,并发布包括动态更新、网络链接和博客文章在内的10亿条内容。
“马克·扎克伯格之所以被员工所喜爱并不是仅仅因为他像其他公司高管那样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内,他和其他普通员工一样,坐在开放式的大办公室里的工位中,员工们上厕所的时候都能经常遇见他。” 招聘网站Glassdoor的发言人Scott Dobroski表示,“如果不知道何为亲和力可以从此做起”.可见,只有受员工爱戴的领导,才能统一指挥员工工作,员工才别无二心、尽心尽力为企业出谋划策,这样企业才会迅速成长起来,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怎样做一名有效的公共管理者
2.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要与民众和睦相处,还要能了解民众。、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的工作经验。
3.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善于分析与思考现代公共管理强调分析,尤其是价值、判断、直觉、经验间的分析思考与分析工具的整合。
4.有效的管理者是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力的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的复杂性越来越强烈,使我们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动荡,这一环境对传统的基本的管理假定发起挑战。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启示
中国的改革首先是总结自己的经验,依靠自己的摸索。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也确实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积极向别国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环境下是如何进行公共管理和政府改革的,对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不无益处。
它在人、财、事三个方面对中国产生以下启示:
第一, 。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时期,中国政府面临着诸多的建设国家、发展经济等重大任务,一直是紧张而又忙碌地操持着政治、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事务。始终处于中心的位置,但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政府包揽的事务太多,直接管理企业,条块的职能相互交叉分割等。一些问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也没有理顺,比如政府在转变职能方面,一直是坚持计划经济环境下垄断公共物品供给的做法,没有能尽快建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灵活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所以,从新中国成立,仅仅是大的机构改革中国政府就开展了不下七八次,这还不算地方政府进行的规模较小的机构调整。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一总结一对比,就会发现政府机构改革不仅仅是机构的撤并和人员的裁减,而是彻底转变政府职能。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以借鉴“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经验。可以考虑将部分公共服务的职能转交给社会和企业,让其他公共机构、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到公共物品的供给和服务中来。政府明确自己的定位,即只充当“掌舵”而非“划桨”的角色。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质就是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不仅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而且对于必须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和负责提供的公共服务,也必须强调社会公众至上,以效率、服务、责任和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为公共行政绩效的评价指标,以较低的成本来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为此,必须做到:一是政府理念的创新。应更好地适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的要求,在和谐中求发展。二是政府职能的创新。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按照公民和法人自主决定优先、市场竞争优先、社会自律优先的“三优先”原则,切实解决好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问题。三是政府机制的创新。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促进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 。“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人们也有所启发。西方人有限制政府财务冲动的习惯和文化,表现在公共管理中,就是把政府行政也当成公司来考核,把成本效益的思维方式引入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东方人在传统文化上讲,凡事依赖政府,政府的权力很大,花钱也没有监督,表现在公共事务上,就是把企业也当成政府来办。尽管现代政府的财政支出都要经过人代会的财经预算,可是真正监督起来也是很难。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个重要启示,用句通俗一点的话讲,就是把政府的运作当成企业来对待,讲究成本和效益,引入竞争机制。“政府再造”,怎么再造?就是用市场力量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遏制住政府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把那些不必要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拿下来。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采用诸如合同承包、代理制、拍卖、招标等市场办法或准市场办法,确立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约束政府的财务冲动,把纳税人的钱用在最有效益的地方。开放一些公共服务的市场,如实行“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进入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例如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电信、电力、铁路运输、自来水和燃气供应等基础设施产业中便可以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正在试图通过这种被称为“政府再造”的工程,力图扭转20多年来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力不断下降的尴尬,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公共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如何再造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的同时又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依然是个巨大的现实难题。只能是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把计划体制下养成的那种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转到管理与服务的角色上来。
建立新型的政府和社会关系,大力发展和培育社会力量,增强社会自治能力,政府由过去的官僚机构真正变成公共服务的管理机构。在这些方面,“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效政府是有其借鉴意义的。 既然引入竞争机制,那么,在人事管理上必然会出现一个改革。干部管理制度现在还是沿用计划体制下的那套老办法。现在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但是人的问题又是个棘手问题。在这方面,“新公共管理运动”也可以给人们提供有益启示。“新管理运动”推崇弹性人事制度,一改过去在西方也盛行的文官终身制,加强了在人员录用、任期、管理上的灵活性,主张采用私营部门的制度按业绩奖励考核的做法。这些已经影响到中国的一些部门。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国资委也已经采用这种办法开始录用考核高管干部,正在逐步地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这一步现在还没有深入到行政部门。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趋势。
在这方面还有一个问题。上世纪90年代我们学习公务员制度,刚学了半拉,刚刚确立了公务员只要不犯错误,就可以终身永业。是否现在又要改回去?建议这个问题经过充分讨论,以人事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以保证人事制度的规范化。在这里只是提一下,就不多讲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