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读后感,作为历史的研究者,作者在《天朝的崩溃》中毫不留情的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哲学中的“奸臣模式”理论上的局限性,并且给我们提供了一...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作为历史的研究者,作者在《天朝的崩溃》中毫不留情的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哲学中的“奸臣模式”理论上的局限性,并且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历史的方法。以下是我整理的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1最近,在学校的要求之下,我阅读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读完这本书,发现这是一本写的很好的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和那些历史专业书完全不同。通过这本书,我更加了解清政府,更加明白那段黑暗的历史,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不吐不快。 对我们来说,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想去忽略这段历史,毕竟它并不光彩,这是充满屈辱、血泪、伤逝、仇恨的二百年,一个人,如果有选择,总不愿意面对不堪的情形。而我,总在怀疑,为什么一二百年里,皇帝个个都是昏君、大臣个个都是奸臣、吏治一黑如墨、经济一贫如洗,虽然也有好人,但一定是生不逢时,不得重用或遭人迫害;而那些奸诈的官吏,却总能如鱼得水? 此时的清政府,此时的中华民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许许多多的人认为鸦*战争中的失利是由于奸臣所致,而只要重用忠臣即可取得战争的胜利。这种想法是否正确?
琦善、奕山、牛鉴是著名的卖国贼,如果把鸦*战争搬上京戏的戏台,他们必是曹操般的大白脸。而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则是一个个正气凛然的名字,虎门硝烟、三元里抗英,一派全民族上下同仇敌忾、共同对敌的架势。从现在的历史书里,我们知道鸦*战争会失败,败在昏聩的皇帝、腐朽的社会制度、无耻的卖国贼。
但是这本书却有不同的观点:关天培、林则徐的红脸,奕山、琦善的白脸,其实是经过后人的描画,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认识而特别实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种。关天培自己未必以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更多的可能是坚守了职位的本份;林则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坚持为官操守维护天朝体统;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战派,惜命、爱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说他们都为一己之私欲卖国求荣恐怕有失公允;连道光这个老皇帝,他当不好这个皇帝、眼界不高、谋略不深都是有的,但国是他自己的,总谈不上自己出卖自己。 作者通过此观点进而引出主题:鸦*战争的失败,究竟应归结于中国的落后和保守,还是应归结于琦善等人的原因?本书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取得鸦*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场胜或负的结局皆有可能操作的战争,还是一场必定要失败的战争?如果战争必败,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作者不断地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之下,提出假设,因为已经发生之事并不是最有可能发生之事,历史学家会注意到历史可能出现但未能出现的转机。
《天朝的崩溃》从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证明当时的清军无论如何抵挡不了英国侵略军的进攻。文中关于中英双方使用武器、舰船、军队的编制以及作战方法,都有很细致的描述。例如对英国军舰的载炮门数,更是不厌其繁一一例举;对英军采用的战术,即战舰攻击正面陆军抄袭背后的近代军事学术,也是做了具体的分析。
首先清朝的兵力虽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当时的清军驻防分散,难以集中,调动也很困难,战斗力相当差劲。而英军在鸦*战争后期人数已经达到两万,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军队,而且在大部分战场,清军迎战的兵力仅比对手略多或持平。其次从武器上说,清军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间几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发射的速度、准确性都比对手差,而且受资金等条件限制,难以更新,有的火枪竟是上百年的“文物”。大炮也类似,式样和当年明军阻击后金进攻时的红衣大炮差不多,铸造技术也落后,使用时经常被炸裂伤及自身,射程、准确性自然不高。更有很多士兵还使用大刀弓箭,无法和近代化的英军相比。最后制海权的丧失,我觉得是清军战败的另一重要原因。近代以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的海军力量一直称雄世界,而在近代的战争中,谁取得了制海权,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这就是在50年后的甲午战争中日本首先要歼灭北洋舰队的根本原因。从这几点来看,清军实力实在无法和英国相抗衡,而且清政府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侵略者大的毫无还击之力时仍然做着天朝美梦。这也是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方面从来没有把英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战败之后也从未吸取教训。
在作者看来,中国应该向日本一样,不必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而应当尽快签订和约,再走自强之路。对此我不赞同,我认为当时,中国的改革势在必行,而签订合约后的安逸并不适合中国,抵抗、牺牲是一个必然付出的代价,直接投降的作法从中国人民的感情上是说不过去的,虽然这样一定充满了鲜血,但也只有鲜血,才能激励国人的觉醒;只有鲜血,才能推动中国的发展。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中国发展到这个样子,应该说被列强的炮火打开国门是一个必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似乎也是无可挽回,真正可悲的是战败后的中国没有能够及时走上自强的道路。
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史为鉴”,正确的看待历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我们要吸取教训,不断地鞭策自己,不在重复那些错误,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2天朝的崩溃,光看其题目,就大致揣测出这是一本讲述清朝是如何走向灭亡的书,也就是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专制主义时代是如何终结的,《天朝的崩溃》——读后感。其中的"天朝","崩溃"用得恰到好处而别有深意。"天朝"直接指出了清政府的自大,"崩溃"却正表现出清政府无法避免的灭亡,暗含对于清政府腐败的讽刺。
书首先对鸦*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方的实力进行了分析比较,包括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从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清政府无论从哪方面都弱于实力强大的英军。
我曾经思考过:就是因为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军签署了《南京条约》,才使中国现在人对于耆英的印象变成懦弱。可是如果耆英不投降,带来的只会是更惨重的损失,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对于清政府而言,只是面子上的过不去,可是对老百姓而言,却是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
但现在看来,作者的想法更符合当时的国情,他认为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理性地分析比较,避免这场血的战役。我们可以直接投降,像日本一样走上自强之路。虽然如今想来,这不失为正确的策略,但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无法倒退与逆转,而清政府自认为的"天朝"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时的清政府认为自己在世界之峰,又怎肯做个缩头乌龟主动屈服呢?但试想如果当时没有打这场战役,中国走向的是像日本一样的道路,这是谁也无法预料的。
当然作者的观点虽然只是假设,但仍是相当成熟的.。从文中的这一段话便可以看出:"这里面有两个需要分清的问题:一是对侵略者应不应该抵抗?而是若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是否仍应抵抗?前者是道德层面的,答案是肯定的,没有疑义,后者是政治层面的,结论不能从前者引申而来,读后感《《天朝的崩溃》——读后感》。思想家与政治家的区别正在于此。"
其次,它围绕一些晚清时期我们所认为的汉奸及英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读完这本书,感触很深,最大的亮点就是它阐述了真相,将教科书上的正面,反面人物都还原了最初的面貌。之前我对于林则徐的了解仅限于虎门硝烟这一事件,认为像林则徐这样的英雄人物如果不走极端,给英军提供了鸦*战争的导火索。自大腐败的清政府不知道自己的实力,难道林则徐也不知道吗?明明知道自己敌不过强大的英军,还要用这样的行径去惹怒对方,不光清政府不会赞颂你,老百姓之后的生命与财产的损失难道你可以补偿吗?
书中却进一步写出了林则徐的真实人物性格,他只不过又是一个被清政府官场蒙蔽的普通官员,发配出去后仍然败在"官场"二字上,复出无力,阻挡不了英军的入侵,这"天朝"连最后的精良指挥都敌不过英军,大局又如何稳得住?
第二次鸦*战争的爆发,八国联军将不堪一击的清政府逼向了绝路。辛亥革命的一发动,"天朝"就此崩溃瓦解。
真相与记录总有一点偏差。其实到了最后,慈禧太后也不似当年嚣张跋扈,倒是想改变这千年世袭的帝制。可惜孙中山等人没有给清朝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而是在改革几天后直接将其推翻。不然今天的中国可能和日本走的就是同一条道路:仍然保留皇帝这样的称号,但皇帝不掌握实权,只是类似于国家的象征。
世事难料,中国曾经有那么多条路可走,一步之差,也许今天的中国就完全不同。之所以这么多年的帝制时代终结在清朝,细想也可以发现:是因为清政府的"天朝"之感,是因为井底之蛙的愚昧,还是因为外国的侵略?其实都不是,是历史的潮流在前进,而鸦*战争,《南京条约》…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清政府一夜间崩溃的铺垫。
我们不会再回到帝制时代,还有那些愚昧的时代。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3《天朝的崩溃》,作者是茅海建。主要讲述了与鸦*战争相关的史实。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读完了《天朝的崩溃》,我感触很深,又重新了解了清王朝在那个时期的腐败与黑暗。历史学家茅海建对“鸦*战争的再研究”充分揭示了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在各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导致后期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导火索。 在《天朝的崩溃》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天朝”是怎样崩溃的,但书中对多个问题的解释与论述,我终结出了“天朝”崩溃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武器。在中国晚清时期,军事武器还是鸟枪等落后的武器,还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而侵略中国的英军的武器炮弹、长枪等,已经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从兵器上来说,中国就已经输了。
第二个原因是士兵与军官的问题。晚清时期,军队人数很多,在人数上占据很大优势,但清军驻防懒散,难以集中,调度非常困难,并且,大部分的军队都是用来维护治安,保护皇城的,没有较强的作战能力。晚清士兵与军官腐败,没有良好的军事素质。同时,军队也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这导致了军队懒散等问题的出现。
第三个原因是“天朝”在对待鸦*腐蚀民族的问题上认识不清楚,
开始一直认为禁烟不成功是地方官僚腐败无能,没有把这个问题与英国商人联系起来。并且,在初期,没有禁烟的打算,直到皇室内部出现烟火,清政府才同意禁烟,这就反映出清政府没有一点危机意思,依据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还未清醒。
晚清时期的中国还是封建王朝,专制,黑暗,而此时的英国已经是资本主义,无论是在军事,经济上,都远远的超过中国,正在走向巅峰,这就决定了,在鸦*战争中中国必败。
天朝的崩溃是必然的,无论有没有鸦*,有没有英军侵略,这种传统的落后腐朽的制度,如果不改变,中国永远都是挨打的,不可能强大。从这一角度来说,天朝崩溃帮助了中国走向近代化。 现在,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的对待每一段历史,从那些错误的,荒谬的事件中获得信息,以便更好的发展。 从书籍可以看出作者治学严谨——每一章后面都有长长的引用书单。通俗易懂——连我这样不喜欢思考的人都能读得不忍放下。观点新颖——以当代的思想去解读历史。书中还有许多的句子值得我们去深思,在此先列两句:1、以纪传体为正宗的中国传统史学,过多地注重了人物的褒贬,历史著作中登场的历史人物,身上都带有明显的标签。2、道德的批判最是无情。而批判一旦升至道德的层面,事情的细节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至于细节之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教训更是成了毫无用处的废物。最后抄录书中的一段:
“道光帝老了。战争结束那年他已60岁。他像所有的老年人一样,希望天下平静,耳边安静,不再像从前那样细究静静水面下的湍湍暗流了。”
“在一切都上轨道的社会中,无所作为是中国传统政治学的最高境界;而战后中国面临西方威逼的险恶环境中,无所作为是一种最坏的政治。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专制社会,皇帝的意识决定一切。以前都是在课本上读的近现代史,故事总是围绕着除了忠臣的不幸和奸臣的当道,缺乏言路和拥有圣裁的皇帝老在那里犹豫和游移,多么令观者揪心难忍,国家土地和利益不幸地被国外的强盗入侵和侵占,小时候还幻想过如果有时间穿梭机,派哪怕一个排的解放军不就把敌人挡出了大门之外了吗?但大门紧闭的天朝迟早一天还不是一样会再次被更强的敌人打开,脱离了世界和时代的“天朝上国”为何总那么难以从梦中惊醒,鸦*战争只是天朝上国不幸命运的开始。好书才能如此详尽地还原历史真相和全貌,将那些神话和政治谎言都击破,让我们更能体验到当时落后的中国面对强敌入侵,更合乎情理地理解当时人们的行为和举措,历史的环境限制了他们,体制上的崩溃并不能因为某个奸臣或替罪羊来承担,秦桧与岳飞总是让后人纠缠不清,却忽视了真正的问题。 要我对这书做个评价,我想说,有创见,颠覆传统史学对鸦*战争的观念。对林则徐的角色重新审视,对当时该“战”该“和”,作者联系日本维新黑船事件提出了大胆的观点。从政治而不从道德角度出发,“清朝迎战必败,应当尽早与英国缔结一项对其相对有利的和约。”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
在上学以前,很少看电影和电视剧之类艺术作品,常常听父辈们说,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剧拍摄得如何如何糟糕,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吧,对我国拍摄的电影和电视剧等艺术作品一直不是十分青睐,即使是纪录片这样的东西也很少看,只看一些新闻或综艺性的栏目。纪录片《大国崛起》的标题,深深吸引我的眼球,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想看一看我国是如何崛起的,然而令我非常失望,中国并未被列入崛起大国之行列。耐着性子看了几个列强的发“家”史,想不到的是,那些曾不被人们注意、令人瞧不起的弱小国家,都是在人们不经意间,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跃成为了世界霸主。
我国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曾有过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也有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辉煌,元朝曾“拥有世界最大国家”,当西方“蛮夷”冥玩不化之时,我国已成为“天朝上国”,然我国这个“东方巨龙”却未“入围”大国之列,值得我们深思。“大国”之所以崛起,称霸世界,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吧:
1、有聪慧睿智的君主和高瞻远瞩的思想观念。
葡萄牙王子恩里克以国家名义来支持航海家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启动了征服大海的行程,海上之路使葡萄牙摆脱了贫穷和落后的境遇;
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为了资助哥伦布的远航,甚至卖掉了自己王冠上的珠宝。但是,她由此赢回了更加辉煌的王冠——世界霸主。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接受新的思想,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面对强大的对手,伊丽莎白一世带领她的子民取得了英西战争的胜利,宣告了17世纪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从此,世界霸权转移向英国。
我国在公元1500年前后,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也曾率领当时不可一世的中国船队七下西洋,但他不是为了开拓贸易,攫取财富,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天威。当然也就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富强有缘无分了。
2、建立文明的社会制度
英美等国家先后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比如说我们现在熟悉的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这样的一套政治制度,这样的政治制度能够使得国家长治久安,长久地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我国5000年的历史,总起来说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每隔一、二百年就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推翻政权的战争,小规模的战争更是不计其数,多少次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痛景象。旧政权被推翻后,新的统治者“依样画葫芦”,不但没有推动历史的发展,有时还造成历史的倒退。
三、对外开放,对内改革
1853年,美国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大船闯入了横须贺港向日本提出开港通商要求的时候。尽管日本国内对选择开港还是开战有过争论,但最后还是几乎是以欢迎的态度接受了美国的要求,从此日本的大门向世界开放。虽然受到了一些不公正待遇,经明治维新后,国家经济飞速发展。1890年后日本的侵略战争在给别的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了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从明治维新开始近八十年来积累的物质成果,在战火中几乎化为灰烬。二战后日本依靠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在看似一无所有的废墟上,仅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当英国的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的时候,我国的君王依然在做着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的美梦,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慢。鸦片战争后,泱泱大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以来的内忧外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就是解放后,由于运动接连不断,到“文革”后期,我国的经济已发展到崩溃的边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才得以长足发展。
四、科学技术发展
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景象。当牛顿发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后,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当亚当•斯密以《国富论》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后,英国人开始在本国强大工业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场。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我国有位伟人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多么精辟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是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结合我国的国情大胆实践,才闯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挤进了世界前列。
回顾500年来各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掂量12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值得我们关注:重视科学、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等等。因此,我国只有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善于借鉴别国经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中国军队和英国军队的实际差距。我原本认识中,双方的差距更像是宋朝军队和蒙古大军。本书第一章双方武器装备、兵制、军官的对比,后后面描述战争的具体发展让我意识到了当时双方的差距是印加帝国的军队对上了西班牙军队。面对英军这样的现代化军队,中国军队完全是以血肉之躯对抗现代化火器。
高中历史书上描述,总让我有这样的遐想:如果道光一直重用林则徐这样的忠臣,能够清除他身边琦善这样的奸臣,结局会不一样。本书可以可以说直接嘲笑了我的幼稚想法,在鸦片战争涉及的省份就不存在坚持主战的大臣,一个个信心十足的清朝大臣们在与英军交战后要么变成坚定的求和派,要么绝望之极直接求死。
道光和大臣们的无知和愚昧让人感觉可怕。他们沉浸在天朝的梦幻中,认为他们眼中的“夷”只是船坚炮利,一到陆战就无能为力,面对前方的清朝的不断失利,还是认为是认为有逆民协助英军,英军一到陆上可不能敌过熟习弓马的大清士卒。他们甚至完全不清楚英国的动机,一开始还想像用以前抚周边属国一样的方式抚英。
在战败后,清朝还是用陈旧的观念解释失败。所有人对鸦片战争非常麻木,鸦片战争后的割地赔款对他们来说只是跟宋朝向金朝交纳和金一样,完全没意识虎视眈眈的殖民者们。林则徐们仍旧提出来的良方也只是良吏和勇士,魏源的《海图志书》提出了“师以夷技以制夷”,但全书仍然是充斥着从古代兵法书借鉴来的制夷之策。而这句话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开展的洋务运动才开始实际使用,而对制度的改革要等到甲午战争失败后的戊戌变法。通过甲午战争加入中国殖民者行列的日本,在鸦片战争结束11年后因为黑船事件才被迫结束闭关锁国,而通过明治维新,他们打赢日俄战争,然后在甲午战争后开始与英国们一起开始蚕食着中国。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关于《大国的悲剧》的读后感
《大国的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历史的真相如何产生的后果又如何?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作者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视和研究。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一定像过去苏联教科书所说,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也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朝廷的更替或政权转手,它的世界意义在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辟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是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家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应战和备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是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他在政治山的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证件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是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和发展转移,这种体制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更加严重,制度性弊端更加凸显。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任务,反而是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若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界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是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有人比喻此时苏联有如一艘满载均获得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可是,这名船长很不合格,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着种种困难和压力,她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了种种事物和错失的导向,是整个国家迷失了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罐头,戈尔巴乔夫有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在,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的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改变现状更改现存制度。
外部原因与苏联演变,和平演变便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的价值即所谓”全球民主化”进程。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期这推泼助澜的作用,但只有但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