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读后感我要找1篇康有为的读后感.记住要800字以上啊.浅谈康有为,康有为当算是中国近代史中较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了,他的那些作为,如“公...
康有为读后感
我要找1篇康有为的读后感.记住要800字以上啊.康有为当算是中国近代史中较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了,他的那些作为,如“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启蒙运动”这些是他一生中辉煌的成就;但是他也有一些事又为后人颦眉,如发表《孔子改制考》、后期加入保皇派、固守改良反对革命。因此,康有为如同历史上的所有人物一样,在我们评价他时需要有客观的立场,从辩证的角度去加以评判。
对于康有为的功过,近代的人们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观点,在这些观点中,绝大多数是围绕着康有为一生中最大的举动——戊戌变法而展开的。戊戌变法作为近代救国改良运动中最初步的尝试,它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也表明了我国近代改制运动的开始。因而康有为作为这次维新运动的领袖,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容否定的。但是我们都知道戊戌变法最终是以失败告终的,那次以康有为为倡导的改良运动,虽然通过光绪皇帝的同意进行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学习西方政治文化的改良,并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些举措都令人为之振奋,但是这场运动最后却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在同年的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康有为等戊戌人士被迫逃往海外。而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更是为改良献出了生命。这场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运动在我们现在看来是我们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过于弱小以及我国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所导致的,但在这里我也不得不对康有为当时的一些做法提出一些异议。我认为康有为的某些行为也对变法的失败有一定的影响。
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的领袖和主要策划者,在变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句话说,他承担着大于其他变法者的责任。但是,在我从很多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记载中了解到,康有为面对他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有逃避的嫌隙。
首先,康有为在这次变法上操之过急。对于变法革新,康有为似乎想到太过于简单,好似颁布几个 “除旧革新”的法令便可以让中国几千年的习性突变。就是维新变法那短短的一百来天时间里,维新派便发出了有关的“上谕”达110多件,但是这些“上谕”的绝大部分都不曾被真正实行过。历来的改良都坚持迅速渐进的原则,像日本的明治维新、英国的君主立宪等,“改良”的性质便是缓慢的对社会国家进行引导。因而,康有为这种急行军似的改良怎么可能成功呢?
其次,他对于“变法”仅处于一种形式化的表面而没有更加实际的做法。康有为似乎对光绪皇帝过于的依赖,似乎这个年轻皇帝颁布一些政令“变法”便成功了。这一点,我从他本人的一句话中便得到了认证,他在《请御门誓众摺》中写到:“令群臣签名具表,咸去守旧之谬见,力图维新。……一日之间,风云俱变,更月得数诏颁下,则海内皆动色奔走矣。”正是基于这种心理,他在时机尚未成熟时便发布了一些严重撼动封建势力的政令,因此,在“易服” 、“断发”和“改元”的建议提出来时,变法便开始陷入困境。在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说的清朝,他的这些政令无疑是将变法者全推入了危险之中。
再者是康有为在变法中匆忙裁减和严厉处理官员,他没有通盘筹划和妥善安置、耐心说服下,突然下令裁去一大批闲散衙门和冗员,导致了四面树敌。那些受到处理的官员当然会不平,都加入了反对戊戌变法的战斗中去了,间接地增加了变法的阻力。
最后,维新变法缺少中央地方的官员及民众的支持,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脱离群众的活动使得变法难以彻底,这是康有为最大的失误之处。维新变法的几乎每一项变法措施都涉及到千家万户,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但由于这场变法缺少必要的步骤和充分的宣传、组织工作,使得广大人民根本就不知道那“戊戌维新”是干什么的,这种脱离群众的变法无疑是不会成功的。(就这一点,日后孙中山先生等革命派早期的革命中也同样存在着这个错误)而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康有为虽然提出了很多有利于发展现代经济的改革建议,但在现实中,却始终不能摆脱传统文人的心理,只知道一味把自己的政治命运和皇帝、官僚连在一起,对商人怀着根深蒂固的轻蔑。他热衷于利用新兴的社会阶层的经济力量,但却全然不顾他们的权益。得不到资产阶级的支持,使康有为的变法同资义改良背道而驰。
我认为正是康有为的这些错误行为,是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原因之一,“公车上书”仅是变法的第一步,而在这之后还有更多的更难的路要走。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变法当中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可是近代史上的这次改革运动,依然留给我们许多可贵之处。我们依然要在历史中寻找我们今天发展的路途,正视历史,勿忘历史,在历史中寻找人生的真谛。
梁启超和康有为话剧观后感
这是我第一次看关于“康梁”的舞台作品,确实让我看到了想知道、想看见的内容。对于我而言,康梁反目,在我所了解的历史内容中实在是一种遗憾。 但是政见不合,不代表师徒情谊不存,最终的答案就是……谁也不恨谁。结局虽是康有为出殡,但是却也象征着新时代的开始和一段恩仇的和解。
说说内容吧。一开始梁启超出场就是一个咄咄逼人、恃才傲物的热血青年。每句话都冷嘲热讽,顶得人嗝喽嗝喽的。但是最后被具有先进思想的康有为一席话感化,投身“康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梁启超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他有很强的接收能力,同时也很有才华,最重要的是,他是个明是非、识良莠、知错就改的好同志。当然,我们要给了好同志一个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嘛。别笑,对于一个熟读八股文的人来说,接纳了这种颠覆封建价值观的知识,无异于彻底脱胎换骨。梁启超正是一个放得下的人。最后,梁启超单膝跪地拜师,康有为伸开双臂接纳,我在内心伸出也是雀跃地喊着:“在一起~在一起~”
第二幕讲的就是康有为梁启超试图变法,集合了不少人公车上书。当每个人都展开手中的卷轴时,不禁令人想起后汉时期,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情形。了解历史的都知道,此时的政权掌握在皇太后——慈禧——手里。皇帝是个空架子。就像当年被董卓挟持的汉献帝似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有人会提出反对。公车上书,是要改革政策。讨伐董卓,是要匡扶汉室。其实大同小异,毕竟都是对当权者的挑战。无论是慈禧还是董卓,权益被人侵犯,自然不会坐视不管。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慈禧太后,而是皇帝把握朝政,那么他也未必会同意改革。毕竟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的皇帝,是被送上断头台的。
然后?然后慈禧太后就发怒了!(废话)下令追捕“康梁乱党”。谭嗣同没有走,他声称革命是需要流血的。在这里我查到他的几个小特点:
第一,谭嗣同会武功,而且很不错。他与“广东十虎”之一的大刀王五有交往。回顾历史来看,若要让一群志同道合之人劫个法场绝非难事。
第二,谭嗣同懂佛学,他的死,度的是整个“社会”。这是区别他与传统热血青年的重要因素。这是一个境界问题,不是“我很帅,我会名垂青史”这种想法。
第三,舞台上的谭嗣同最后说了句“去留肝胆两昆仑”,是历史上他在《狱中题壁》作的最后诗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看了一下网上关于最后一句的解释:我走了,留下了我那肝胆相照的两兄弟(康有为和大刀王五)
噗~我先笑会儿。
如果我没弄错的话,这句话要么恢弘大气,合辙押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么,就是谭嗣同把自己比作文武兼优的好汉,原以死唤醒世间的文人和武士。(文人忠肝、武人义胆。)
下一幕就是康梁漂泊海外的故事了。这个地方感觉故事衔接得有点儿快,梁启超一上台就已经剪了辫子,一身西装。也没个过渡,莫说康有为接受不了,康叶葳也接受不了啊。好在不妨碍剧情合理发展。大清灭亡,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康有为沉浸在大清的毁灭当中,对着清王朝的牌位磕头谢罪,但是另一方面,梁启超却能放弃“君主立宪制”接受新的“共和制”思想。这一段康梁二人的政治观点有所碰撞,康有为认为梁启超是“善变者”,梁启超也开始对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要求改变。
回国后,康梁二人的政治思维出现了更大的分歧。历史上都是这么说的,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帝制。问题来了,康梁分别在报纸上展开舆论攻势,康有为是“反对袁世凯复辟”,而梁启超是“反对任何人复辟” 。就今天的眼光来看,梁启超的观点更加进步。二人的分歧在报纸上登出,有心人肯定也能察觉到曾经的“康梁”似乎意见不太相同了。
再下一幕,便是日本人扶持的伪满洲国成立,康有为被“返聘”了,高兴的不得了,但是这和梁启超的“共和制”观点激烈碰撞。两人终于闹得不愉快,最后梁启超摔了椅子,大喊:“世有康梁 再无康党”。这句话很绝情,似乎康有为和台下观众们都忘记了,一开始梁启超出场就是一个咄咄逼人、恃才傲物的热血青年。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没变过。只是他作为弟子,不能失了礼数,而如今,他又一次彻彻底底地要脱离对老师的信仰,这一次,更痛。
最后一幕是康有为出殡,这对历经37年的师徒关系终于到了头。梁启超要送老师最后一程却被拒绝了,这种情况想想都心疼的慌。 梁启超很无奈,但是他相信自己的做法是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老师和自己,无愧于心的。P.S.这里插一段,当死了的戊戌六君子并排走出来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们会伸出双手一跳一跳地跟僵尸似的蹦跶下场。
最后康有为梁启超两人的对话其实是很重要的,不像某同学说的,都死了还扯这么多(坏笑)
师徒这辈子只是信仰和政见的不同罢了,都是为了祖国强盛,都是好人,一个“恨”字根本谈不上。
在此,笔者总结一下。康有为正当年之时,有了先进的思想,引领了一段时代潮流。梁启超年轻也能接受。然而当梁启超正当年,尚能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的时候,康有为已经老了,他的思想和信仰已经定型,很难改变。所以在晚年,他才会有点倚老卖老,时不时拿个小梳子梳两下卖个萌。一辈子为了心中的“理想国”奋斗,到最后能够“返聘”,这对康有为本人来说,是个完美的结局。
结尾的康有为对梁启超是认可的,“在梁启超心中,有一个少年中国。”这便意味着,新时代,新制度,新文化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持有老旧观点的康有为等人,被连番激荡的历史潮流淘汰了。说明白点,就是历史不再需要康有为这样的人了,所以结局必须死。
看完整部戏。感触良多。宣扬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情怀?对我来说,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最终能够互相理解,抚平我心中的历史遗憾。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北京法源寺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1《北京法源寺》以袁崇焕的死亡为序,以康有为访法源寺为始,以别法源寺为终。北京法源寺,见证了几个朝代的衰亡。这本书以法源寺为线索,记录了许多大人物的故事,这是一些悲剧的人物,为时代生,为时代死,与其说法源寺是佛寺,不如说是一个亡灵的超渡所。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谭嗣同的死。以前读史书只知道,戊戌六君子,却不知者六君子中有人是被迫死,有人是不甘死,有人是淡定死。而谭嗣同,便是后者,原以为是书生形象,却发现有了几分侠骨柔肠。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何等气概,才能在死前说出这番话,何等气概,才能在大义面前放下对妻子的小爱,对父母的小孝,对朋友的小义?
然而,可能是因为时代的差距,读到文后,我还是无法理解他为何非死不可。李敖先生的解读是,谭嗣同以自己的死来证明改良之路不通,而这种证明,需要鲜血。可我不认同,的确,改革需要鲜血,可是,改革同样需要人才。我想不通,我反而宁愿相信李敖先生在文中梁启超对谭嗣同的质疑,他质疑谭嗣同是为君而死,而不是为事而死。我宁愿相信这个理由。
忠君在他们心中可能代表着守旧,这个他们中任何一个都不会承认的。也许是时代的差距,我总觉得,有信仰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不同不过是,有的人忠于君主,有的人忠于朋友,有的人忠于自己的国家,有的人忠于自己的人民,而这归于一句话就是,他们都忠于自己的信仰。
光绪是君,的确。可是,在谭嗣同革命的岁月中,是光绪的开明和康有为的引导使得他改了方法,在一起奋斗的日子里,光绪信他,他也忠于光绪,这是君臣之义,同样,也是朋友之谊,承认为了心安而死,并没有什么不妥。没有改良派的出现,光绪虽然毫无作为,但至少衣食无忧,不至于落得个囚禁瀛台,不明而亡。光绪对他坦坦荡荡,他若逃走,便是树倒猢狲散,为人所不齿,在江湖中打滚了这么多年,有这么多侠义朋友的他,是断然做不出来的。
所以,从江湖的角度来说,他不可能逃;从君臣的角度来说,他也不可能逃;从朋友的角度来说,他更不可能逃。而为事,多多少少有些成分,但我总觉得不是内心所真想。
当然,我这么说,不是代表我不觉得他伟大。我说过了,为信仰献身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他们将在历史的尘埃中永存。
对于康有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人生路。
我最为感慨的是,最后他与李十力(普净)的对话。“‘袁督师的不幸是,他生前死后正好碰上明清两个朝代,明朝说他是清朝的,清朝说他是明朝的。个人在群体斗争的夹缝中,为群体牺牲了自己,竟还牺牲得不明不白。’如今,轮到他康有为自己了,他也正好碰上清朝,清朝说他太前进,他承认;可是民国到来说他太落伍,他却不服气。”
康有为是有抱负的人,同样为着心中的信仰而努力着,我不支持他的方式,但却佩服他的勇气。同样的,梁启超也是,李大钊也是,这些人,精神永不幻灭。我观点同李先生一致,就没有过多想法了。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2《北京法源寺》成书于1991年,是李敖在狱中构思所得,读过此书的人有两个极端评价,批评者说这压根算不上一本小说,没有任何情节推动,只有李敖的显摆,赞誉者说此书代表了近百年来知识分子思想的最深刻境界,是继《道德经》之后一部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人思想的书籍。窃以为一个成年人读书,不可只图快活,应从书籍里汲取先进的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科学地认识这个社会,从这个层面而言,《北京法源寺》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李敖大才自不必言,各种典故信手拈来,借书中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等主题的深刻思考,随便一个见解拎出来,都能砸死半数国人。整本书洋溢着百折不回的斗士精神,充满了堂堂正正的阳刚气质,写透了大丈夫的豪侠、忠义、决绝、悲壮,相较之下,其他历史小说只是替杨贵妃洗澡、替西太后洗脚的无聊故事。
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是李世民为哀悼北征朝鲜的阵亡将士而建,北京的寺庙名字大多喜气,而悯忠寺是追念为家国天下而死的先烈与国殇,充满了阴郁与苍茫。这座寺庙历经千年风云,送走了软骨头的宋钦宗,迎来了更加软骨头的晚清。此时正值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仁人志士救亡图存,曾李左张发起洋务运动学西方器物,甲午海战把我们打醒。康梁又发起戊戌变法学西方制度,历时百日而亡。陈李胡蔡又发起新文化运动,转向更深层次的民众思想,终又失败。尝试不可谓不丰富,苦难不可谓不深刻,但仍在近代化社会的'门槛外徘徊,根源到底在哪里?
一为两千年中央集权的惯性太大。古雅典时期,梭伦、伯里克利、克里斯提尼改革,不断扩大公民范围,奠定了直接民主的雏形,后又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催化出君主立宪政体,德先生深入人心。而我们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世皇帝只专心做两件事,削弱相权和地方权力,清朝君权达到顶峰。李敖在书里狠批慈禧,但更该狠批的是四万万国人,跪了两千年的膝盖已经不适应直立,以一国奉一人,竟没人觉得不对。偶有一两个清醒的先驱,却被视为异类,郭嵩焘出使英法,领略其先进之处,回来说几句实话就被迫辞官。郑观应的思想体系之先进完整,今人看来都觉惊叹,但当时却无人理会。晚清的苦难不是慈禧一个人的孽,是全体国人的孽。
二为小农经济导致王朝循环怪圈。小农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每个王朝后期土地兼并都极其严重,农民只有两个选择,苟延残喘或揭竿而起,农民反地主的终极目标就是当地主,对武装起义的领袖来说,当皇帝是天经地义的事,功成身退从来不是他们的选择,所以李唐走了,赵宋来了,朱明走了,爱新觉罗来了,我们的历史只是一年重复了2000多次。怎样才能不走重复的路?变法者做了尝试,却被慈禧阻断,谭嗣同选择死事,他是真正的殉道者,几百年后百姓不会记得太多帝王,却一定能记得谭嗣同。该书对谭嗣同着墨甚多,志在缅怀逝者,激励来者。
三为缺少训政阻碍了民智开化。孙中山曾言:余之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为军政时期,第二为训政时期,第三为宪政时期。由军政时期一蹴而至宪政时期,绝不予革命政府以训练人民之时间,又绝不予人民以养成自治能力之时间,于是第一流弊,在旧污未能荡涤,新治无由进行。第二流弊,在粉饰旧污,以为新治。第三流弊,在发扬旧污,压抑新治。更端言之,第一为民治不能实现,第二为假民治之名,行专制之实。第三,则并民治之名而去之也。
以上三条,为千百年痼疾,非一朝一夕可改,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尝试的路有很多条,但能否少流血或不流血?如果非要流血,流谁的血?关于这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李敖虚构了一段情节,1927年康有为重回法源寺,遇到了当年的小和尚普净,此时已改名为李十力(董必武、熊十力、李大钊的化身),李十力主张尝试新主义,失败也在所不惜,康有为说:我们试验失败了,流的只是我们自己的血,人民是草木不惊的。可是你们呢,你们流的,是人民的血。李敖的态度很明确,不能牺牲群体的利益满足个体的私欲。
《北京法源寺》是一部启蒙的好书,读懂了这本书,就读懂了我们的缺点和优点,就读懂了我们的正确与失误,如果配合袁伟时的《晚清大变局》一同阅读,体会将更加深刻。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3《北京法源寺》构思于李敖坐牢期间,前后历经15年才得以完成。先来了解下李敖本人:
(1935年4月25日—2021年3月18日)男,字敖之,思想家,自由主义大师,国学大师,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台湾作家,历史学家,诗人;台湾省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2008年任满,宣布退出台湾省政坛。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
"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有《北京法源寺》、《阳痿美国》、《李敖有话说》、《红色》等100多本著作,前后共有九十六本被禁,创下历史记录,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李敖大全集》是他大部分著作的合集,共80册,凡3000万字。2005年9月访问大陆,在北大、清华、复旦三所顶尖高校发表了名为"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尼姑思凡"的系列演讲。
2021年3月18日,李敖在台北不幸过世,享年83岁。4月25日,李敖的儿子李戡在电视节目中公开父亲生前所写的亲笔遗嘱。
本书取材地:坐落于北京,法源寺,初名"悯忠寺",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寺院,和一般的寺庙不同(书中有介绍),它的建立本身是唐太宗为了安抚征高丽的死难将士的英魂,清雍正时更名"法源寺",取"法海真源"之意。1956年在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于寺内建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
法源寺坐北朝南,形制严整宏伟,六院七进。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内供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两侧为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上有乾隆御书"法海真源"匾额,内供释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贤,两侧分列十八罗汉。观音阁,又称悯忠阁,陈列法源寺历史文物。净业堂内供明代五方佛。
全书字数不多,但读来时而令人深思,时而令人悲愤,时而令人扼腕痛惜。
在读康有为、佘法师辩证关于"善与不善"、"有所为、有所不为"、"个人和群体"的讨论时甚是精彩。"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有所为有所不为","个人只有和群体的大多数一起浮沉,才能免于被残忍对待"时,你会感觉在运用哲学、道家、佛学的思想方法辩证思维后,很多事情会有精彩而耐人寻味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简单地对立面。
在读谭嗣同、梁启超二人法源寺论佛,于佛前结拜时,你会发现有才之人的惺惺相惜,以及对家国何去何从的满心忧虑。
全书读一半之后你会发现清末时这群有志之士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多大牺牲,面临的挑战是多么困难,你会感到守旧派是多么让人憎恨而无能为力。最后以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谭嗣同的一首: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的其所,快哉,快哉!!!达到情感的顶峰。
全书结尾在给人留下很多无法考证的悬疑同时也道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大刀王五和佘法师的真实身份,还原了二人的历史渊源和矛盾由来,最后以二人之死,小和尚普净(李十力)的叙述消解读者心中谜团。
历史的滚滚车轮从不会为谁而停留,一代一代人的努力,牺牲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悄无声息,总会或多或少的改变历史发展方向,我们能做的就是汲取历史经验,就像谭嗣同与众好友、康有为与普净的辩论"改良"还是"革命",只有实践了才能知结果。
全书读来使我对近现代历史人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好与坏,而是全面的结合历史背景的理解。
强烈建议阅读,而且《北京法源寺》作为李敖唯一一篇长篇小说,曾在2000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当然如果你实在读不下去,也可以考虑去看本书的话剧版,反响也很不错哦。
谁有康有为的《强学会序》的读后感呀急求
“真诚地欣赏与赞美他人”是我读完此书最深的感触。这本书,读一遍,只能了解一下大概,必须多读几遍,用心去体会其含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场上如此,生活中亦然。一个了解对方更了解自己的人才可以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人性的弱点》是卡耐基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则,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60大弱点,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不断改造自己才能有所长进,直至成功!卡耐基写得并不是很深奥的,写的都是平常的小事,但书中又嵌入了卡耐基的艺术灵魂。他对这些小事作出的反应,是我从未想到过的,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也使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世界并不会因为失去卡耐基而停止转动,却因为有了他而转得更好。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功。
《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的提示与建议又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清人性中的弱点,当我们办事的时候针对这些弱点下手,就会事半功倍,顺利成功。再次读《人性的弱点》,让我领悟到:这弱点,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了解的他人身上的弱点,就可以使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的交往中顺利进展;了解了自身的弱点,可以使自己扬长避短,凸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建立美好的人生。在国企上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要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
在书中,作者谈到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要学会真诚的赞赏他人。卡耐基说:“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促使他人去做任何事情——给他想要的东西。”“在你每天的生活之旅中,别忘了为人间留下一点赞美的温馨,这友谊小火花会燃烧友谊的火焰。”是啊!
求一篇中国近代名人传记的读后感,2000字左右!急用
共军对战术的研究与贡献,其实很多来源于日本人。”三三制”其实就出现在平型关中,日本人拚刺刀时就是三人一组,抑制了八路军的人多优势。最后一一五师伤亡人数,几与日本人相同,但日本人全死光了。不能不说,共产党的军队能够在战术上得到提高,以至比国民党高出一筹,是在敌后长期与日寇作战的结果。而日寇不畏死的武士道精神,也是共军以不畏死作为建军思想的来源。
共军战术从抗战结束,就得到升华。这从林彪与粟裕身上体现出来。而延安总部多少还是保留着以前的游击思想。这在采守势的中原战局中表现更加明显。大踏步后退,大踏步跳转敌后,就是毛泽东一贯的战略。挺进大别山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和毛泽东基本是同时代的刘伯承,很容易就理解了毛泽东的意图,而年轻一辈的粟裕,则表现出更多的锐气。粟裕打仗,绝不大踏步后退。就算要后退,也要把当面敌人打残再走,以免以后被动。而对大踏步跳转敌后,有过抗日先遣队失败经验的粟裕更是深知其弊。因此,他坚持依托根据地,消灭敌有生力量,未到绝境,绝不跳转出去。
林彪在东北,就是明显的大踏步后退。因为他有兵,但还来不及整合。为了求得整合时间,就必须大踏步后退。
在战略问题上,毛泽东比蒋介石高明。这表现在哪里呢?共产党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唯一目标。毛泽东一直在计算着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100万对400万,算到200万对300万,然后,就认为应该转入战略进攻。而蒋介石的战略并不是打仗。他仍把共军当土匪,进行围剿,而不是以消灭敌有生力量作为最终目标。
“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战争目标”,这在苏德战场,就得到体现。苏联拼死消耗德军,最后依靠远东抽来的兵力,占据了战略优势。而在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同时,通过土改,不断补充自己的军队。一销一长,就实现了战略转变。
人数占优,并不表示战争占优。毛泽东的所谓战略进攻,其实是扯谈。他确实明白,有了人数,他才有一拼之力。但是在战略相持时,怎样才能达成战略进攻的态势,却不是草莽毛泽东能够解决的。千里挺进大别山,就是用游击战术指导正规战争的结果。在中原,战略进攻最终还是由粟裕实现了。粟裕从实战中明白,他一个军团的兵力,只能消灭有限的敌人。我们的人数比例已经今非昔比,就需要整合更大的方面军团,才能与更强大的敌人周旋,才能消灭更多的敌人。这样,才能利用人数比例的有利变迁,达成战略进攻的态势。一句话,还是要继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才是正规的战争原则。刘伯承就提不出来。因为以他当时的实战能力,不能承担这一重任。那一辈的人,弱习惯了,总想着避实击虚,并没有战略决战的胆略。毛泽东的伟大,只在于他认识到粟裕是对的,并把整个战略决战完全交给了粟裕。但这不是军事上的贡献。军事上的贡献来自粟裕。
粟裕不当三野司令,是因为那样做不利,对战争不利。一直到抗战结束,甚至在中原大战开始时,粟裕还不是一个方面军的主将。粟裕在南方三年游击战,手下兵将太少,基本上是被放弃的棋子。抗战时是新四军下一个支队司令,上面有叶挺、陈毅、张鼎丞一大串大人物在他之上,就是因此,组建华中野战军,他要让司令,而且他所有的部下,都只能任副职。后来组建华东野战军,他还得让司令。一直到淮海战役后,他才赢得了无可争议的地位。从二让司令,就可以看出,粟裕是个标准的军人。他知道自己擅长的只是打仗。
毛泽东对东北的指导又如何呢?毫无疑问,锦州一战,尽显其雄才大略。打锦州,包饺子,林彪会不明白其战略意义吗?林彪的谨慎,是有道理的。以东野的实力,东北基本上大局已定。问题只在于愿不愿意放走一部分敌人而已。以东北的工业基础,再加东野的实力,只要得到东北,全国解放只是迟早的事。在这种情况下,需不需要把整个东北的命运,押在塔山这一弹丸之地上呢?毛泽东坚持这样打,你可以说雄才大略,也可以说冒险。而且这个险冒得也太大了。只差一线,就是东北全盘逆转的恶果。塔山是一个辉煌的战例。就是因为太辉煌了,我才认为那不是一个可复制的战例。大功还是要记在林彪和四野的头上。林彪如果有野心,大可以让锦州之敌逃回去,这样,淮海战役要改写,整个共产党,就四野老大了。所以说,林彪是一个标准的军人。“野心家”的称号,无论如何不能加到林彪头上。
毛泽东的贡献,在抗日战争,坚持在敌后扩张。无视日寇就在面前,坚决以保存实力,发展地盘为主。这种战略需要毛泽东这样的政治人物,才能承担。当然,红军在井冈山发展壮大,毛泽东也起了主导作用。
我一向持这种观点,即战略不过是政治家对战争的影响,是全国全军对战争问题的共识。不要把战略搞得神乎其神。战略其实是最简单的东西。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那是因为他有几个伟大的战略区域指挥官。毛泽东在这个时候仍然带有草莽英雄的色彩,只是在林彪、粟裕等不断以实战中锻炼出来的真知灼见,予以修正。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