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暗角读后感,为您我整理历史的暗角读后感,欢迎阅读。,历史的暗角读后感(一),最近读到余秋雨的散文《历史的暗角》,感触...
历史的暗角读后感
历史的暗角读后感(一)
最近读到余秋雨的散文《历史的暗角》,感触颇多。多年积怨,终于找到一个突破口。本来早该写下这份材料,可每每拿起笔来感觉非常艰难,因为陷入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一片“混沌、暧昧、肮脏”(p.285),在它面前只是茫然、郁闷、愤恨,却不知所措。终于余秋雨点出了这个关键:“……处于弥留之际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死不瞑目,颤抖的嘴唇艰难地吐出一个词汇:‘小人’”(p.286)
余秋雨文章中对小人的行径、心态一一作了文学上的描述,所用素材基本是有史可查的,人所共知的故事、案例,对没有经历的人来说可能觉得有些遥远,不关痛痒;可对有过经历的人来说,伤痕累累,真是有切肤之痛。下面我想结合我的经历,对照前物测室主任宋文的表现,不择冒昧,对余秋雨这篇文章作一导读,一部活生生的典型的小人史,可说是为余这篇文章作个注脚。
一、 发迹:卖主求荣
《暗角》文章在解析小人的产生时一段精辟的文字:“每一次主子的更换就意味着对以前的彻底毁弃,意味着对自身官场生命的脱胎换骨,而其间的水平高下就看能否把这一切做得干净利落,毫无痛苦。”(p.294)卖主求荣是小人发迹的最大资本,有奶便是娘是小人得势的行为准则,看看宋文的发迹史。
物测室前身,ZHAO任主任,W与他有矛盾,宋文站在W一边。ZHAO调走后,W任主任,宋文得到W赏识,受到提拔。这其间多次脱产学日语,出国进修(占用其它职工享受教育培训的公共资源),去深圳等地开会(时特区刚刚开放,去趟深圳还是很奢侈的事,类似公款旅游。并且这次去深圳是利用W原定让zhang去的名额,宋文趁W出差不在室里,利用他自己当副主任的机会,自己去了深圳。)……总之,宋文仗着W的青睐,平步青云,占尽物测室一切好处。
后来W又与ZHEN所长工作上有摩擦,宋文审时度势,又再次看准机会,反戈一击,把物测室分成物测、标准化两个室,自己当上了物测室正主任。从他的发迹以及后来的表现,他为自己赢得了大家背后送他“太监”的绰号。
时值搞改革承包,权力下放,本是为了鼓励职工的积极性,出台了“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政策。再好的政策,到了小人手里,立刻会走向他的反面,打着承包的名义,承包在他手里变成了他捞取个人私利的法宝,变成了他打击异己的利器。
1. 大搞派性
派性既是宋文发迹的资本,也是他赖以生存土壤,没有派性也要人为制造假想派性,在物测室不允许有独立人格,你不依附我,就必然我的敌人。我因为在物测室资历比较老,目击了其中的是是非非,对派性敬而远之,不愿插足。于是按宋的逻辑,我成了理所当然的敌人,宋文利用拉拢打击,挑拨离间,造谣中伤等等卑劣手段,把我制造成子虚乌有的王一边的人。另外还有一个诱发因素,宋文便天然地把我作为打击挤兑的首要对象。
2. 谁恶劣谁拿钱
凭着卑琐人格和下作手段得到位置的小人,一旦与权力结合,会产生怎样的癌变呀。物测室成了一个独立黑社会,宋文仗着业已取得的势力、地位,把政策所指的主体——全体职工,偷换成他的个人意志,打着承包的名义破坏承包的规则,身兼裁判员、运动员于一身,承包的目标、过程、结果、分配标准、分配方案……,完全由他的个人意志决定。他一人说了算,同时又出尔反尔,变化无常,制造混乱。
按宋的规定,承包后每年年初按岗订指标,作为年终奖的分配参考方案。我的岗位原有我和Y两人,不久Y调走,年初定的2人指标由我一人完成。宋文为了压低别人奖金自己多分钱,把我岗位原定的2人指标算作一人指标。(后来,虽然Y调走,我拿的奖金可以不分他。可按我清白做人的做人原则,宁可人负我,我不负人,我这点奖金还分了Y一半。按别人理解,也许是要作好人的虚荣心,日后成了提供别人瓜分我奖金的资本。)当我指出宋文这个算法疏忽时,宋恼羞成怒,怀恨在心。从此同样一年工作下来,没有任何特殊事件,宋年年把我的奖金作为室里的垫底,奖金相差好几倍。(起码相差五六倍以上,还不算他们暗自从黑道白道不同渠道弄的钱。)我一方面是他们瓜分利益的肥肉,一方面被用作其它被拉开奖金差距的人的心理安慰剂,因为别人拿的奖金差距再大,也比我强。
我不得不不厌其烦地整段地抄下余秋雨的描述:“小人不会放过被伤害者,小人在本质上是胆小的,他们的行动方式使他们不必害怕具体操作上的失败,但却不能不害怕报复,设想中的报复者当然是被他们伤害的人,于是他们的使命注定是要连续不断地伤害被伤害者。你如果被小人伤害了一次,那么等着吧,第二、第三次更大的伤害在等着你,因为不这样做小人缺少安全感……,小人不会怜悯,不会忏悔,只会害怕。但越害怕越凶狠,一条道走到底;”(p.291)看到这段文字我不禁怀疑余秋雨是否认识宋文,怎么会描写得这么到位,这么形象?
他的“具体操作”是怎么操作的呢?首先是账目混乱然后是计算混乱,只要按他原定公式算下来不是他的分配意愿,他就推倒重来,别人都一头雾水,谁也弄不清他公式怎么来的,好像造成世界金融危机的华尔街金融高管都不如他会算。更压根儿没有公开透明、民主协商一说。那几年物测室一到分奖金时就翻来覆去折腾好几次。其实他的算法很简单:奖金与工作无关,只与他的无耻无赖和贪得无厌有关。我干一年,奖金远远没有歇产假的拿的多。其它如长工资、评先进,我充其量只能为他们当分母,培训开会这些类似福利的事连想都不用想。可室里年轻人结婚凑份子、给灾区募捐,甚至献血,都一定想着我,这时我又从分母变成了分子。我在他眼里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活该被欺负的下三烂。
看到媒体上报导拖欠民工工作的事件,感慨民工被欠了工资,还有媒体可以援助,还有法律可以伸张,可宋文在国企改革的名义下,把权力下放认同为擅自滥用的合法借口,把任务承包异化成肆意胡为的正当手段,把道德、原则、良心、法律通通踩在脚下,剩下的就是一副流氓嘴脸。他把捞来的利益建筑在弱者的老实厚道上,谁老实厚道,谁就该给他发奖金。你钱即我钱,简直等同于明火执仗的强盗,谁恶劣谁拿钱。他的人生哲学是不捞白不捞,剜到篮子里的就是菜。
流氓当权没有道德底线,强横、恶心、蛮不讲理,在他面前一个正派人被整得焦头烂额,束手无策。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说清这种小人行径,我十分感谢余秋雨点出了这种小人特征:“他先泼你一身脏水……就像拉进一个泥潭翻滚得谁的面目也看不清,(让你说不清楚,是小人最大的撒手锏。)……因此,小人们用他们的肮脏,(通过造谣、污蔑、打小报告)摆开了一个比世界上任何真正的战场都令人恐怖的混乱方阵……在很多情况下小人不是与你格斗而是与你死缠。(在找宋文理论时,宋文也是胡搅蛮缠,一脸流氓相,张嘴就瞎,话。)……他们也许看到过古希腊的著名雕塑《拉奥孔》,那对强劲的父子被滑腻腻的长蛇他终于緾到连呼号都发不出声音的地步,”(我喻作粪坑文化)(p.302)其实被小人欺负的人脚丫里的泥,都比欺负他的小人高贵得多。对
3. 腐败的症结:小人作祟
私欲人人有,其它单位大概也有不尽公平的现象,可像宋文这么恶劣,这么恶心,这么明目张胆,连伪装都不要……,没见过有达到他这地步的。如果他是普通群众,也不指望他讲不讲理了,可他身为干部,利用他的职权,发挥他的能量,对无意得罪他的人恨之入骨,并把整治伤害一个人变成习惯和乐趣。我被宋文整得没法儿时曾经说过一旦发生战争,我就在背后打他的冷枪。口碑自在人心,这个人混得这种殊荣,也说明他做人做得够可以的了。
依我看,现在人们深恶痛觉的官员腐败现象,一直解决不了的症结,是因为小人扰乱了我们的视线,腐蚀了制度的健康,整治腐败打错了地方,找错了目标。一切政策制度本身都是愿望良好、措施合理的,包括改革承包、高薪养廉(小人没够,是无底洞。)……,就是有小人作祟,把政策弄得面目全非,把工作引人歧途。任何方法有正有斜,就看你心正不正。如《暗角》书中所言:“许多响亮的历史命题逐个变得暗淡、紊乱、荒唐。他们起到了如此巨大的作用,但他们并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p.285)小人对体制的破坏,与体制本身完全不搭轧。
三.整人的影响:私该档案
掌权的小人造成社会风气的污染,芸芸众生趋炎附势,也只能用流氓手段求生存,墙倒众人推,鼓破众人捶,气人有笑人无,自私、狭隘、委琐……,一团腐浊之气。为避免打击面,我不想把这些归结为起主导作用的问题,就不多说了。只举一例,说明宋文整人的影响。
“小人见不得美好,他们总是眯缝着眼睛打量美好事物,眼光时而发红时而发绿时而死盯时而躲闪,只要一有可能就忍不住要去扰乱。”(p.289)在小人的现实世界中,哪怕不是什么美好,只是再正常不过的、每个人本分应有的东西,小人也要眼儿气。
管档案的杨京萍,看得我被宋文整成下三烂还嫌不过瘾,小人的乐趣要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欺负倒霉蛋儿不欺白不欺,占老实人便宜不占白不占。于是她跃跃欲试,积极加入这场痛打落水狗的狂欢,要把我从档案履历上,从原本的本分上,就变成一个下三烂。她利用她掌管档案的条件,私自把我的工龄减了三年,把职称改为技术员,这些是被我发现了的,到底我的档案里被篡改了多少,至今我也不知道。
我在这种环境中能混到退休时全身而退,不像我的同龄人T、C(她们也是欺负人也被人欺)那样一个个倒下(一脑瘤一脑血栓),真是一个奇迹,其实也憋闷出好多内在的病,只不如她们那样明显罢了。
四.派性的另一端:失去价值的工具
在宋的派性划分里,我处于要踩乎的地位自不必说,那对于派性的另一端,他要拉拢的对象,他又是怎么对待的呢?这样可以较全面地看看这个人。
L,室里唯一的研究生,宋文很会因材使用。先是看他刚出校门,头脑简单,在派性斗争中拿他当抢使(跟W闹),同时以他学历最高的名义,假装重用,分他高奖金,作为他自己多分钱的掩护,L奖金排名第一,宋文第二。等到宋文申报高级职称交论文时,宋抄袭L的论文,L不服气,向有关论文审核的老同学告发了。于是紧接着出现了L工作马虎损坏设备的事件。这L才认清了宋的面目,说宋“真够狠的!”到此为止,作为宋文的工具,L已失去利用价值。L也意识到形式不好,自动申请调离,总算脱离了粪坑,还算得个善终。
这个事件首先折射出的抄袭问题,虽然现在已有蔚然成风之势,可宋文凭着他的“机智聪明”,早在上个世纪就赢得了打开风气之先的殊荣,并且不是从书上网上抄,可以直接抄旁边的同事;这个事件进一步可以折射出宋文的价值观:我想用你时,你干什么都是No.1;我想废你时,像变魔术一样,空中一抓就是你的错。余秋雨语录:“他们像玩杂耍一样在手上交替玩弄着诬陷、造谣、离间、偷听、恫吓、欺诈、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引蛇出洞、声东击西等等技法,别人被这一切搞得血泪斑斑,他们却谈笑自若,全然不往心里放。”(p.298)“他们是真正的适应者,把自身的人格结构踩个粉碎之后获得了一种轻松,不管干什么事都不存在心理障碍了。人性、道德、信誉、承诺、盟誓全被彻底丢弃,朋友之谊、骨肉之情、羞耻之感、恻隐之心都可一一抛开。”(p.295)这些描写,在宋文身上都一一有具体对应。
五.领导在宋文眼里,也不过是被利用的工具
宋文眼里,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他攫取利益的工具,包括对他的下属,也包括对他的上级。
G总是个正直平和的好干部,可是向他反映宋文的问题时,G总却不爱听,G总似乎全盘认可宋的一切所为,连向一向正直廉洁的ZHAN纪委反映情况时,ZHAN纪委反而说:“给你的够多的了!”蹊跷的是,在所的述职会上,G总却检讨工作中对职工分配的敏感问题未加重视。不知道宋文是如何蒙蔽领导的,对上糊弄,对下欺压,每回所里开会他都不通知我,既表示对我的蔑视,也阻止我了解所里的情况。
让我百思不解的是,所级干部的工作每年还要述评,宋作为作为中层干部却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粪坑上高枕无忧,宋犯的错误让领导去承担,而他自己却逍遥法外。从结果来看,宋把领导置于股掌之间,到最后,把领导卖了,领导还为他数钱呢。
六.写信缘由
以上我列举的事例,当事人如果能诚实面对的话,均可作证,只是大家都是聪明人,也许各有解读。但我声明,我对我说的话,负全部责任。毕竟我作为打击孤立的对象,所能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凭着宋文这种素质,背后还有什么勾当,工作往来间还有什么龌龊……,我没证据不能说,但这种素质的人什么事做不出来呢?坊间流传一个讽刺腐败严重的段子:“把当官的排成队,全部毙了,肯定有冤枉的;如果隔一个毙一个,肯定没冤枉的。”百姓为了出气采取一种情绪化的偏激说法,但如果作一理性分析,把后半段改成“如果枪毙其中那些人格龌龊的,肯定没有冤枉的。”这种说法虽然说起来拗口,却是有坚实理据的。
在写这份材料的时候,非常艰难,就像被放在痛苦的油锅里又炸了一会,我深深理解余秋雨的一句话:“谁也不愿往小人的世界深潜,因为这委实是一件气闷乃至恶心的事。”(p.239)这其中的艰辛无奈,我不会表达,只好再借用余秋雨的一段话:“中国社会流行的那句俗语‘我惹不起,总躲得起吧’实在充满了无数次失败后的无奈情绪。谁都明白,这句话所说的不是躲盗贼,不是躲灾害而是躲小人。”(p.303)余秋雨这篇文章是一篇启蒙的智慧的文章,如一缕阳光,照亮历史的暗角,文章一出,反响很大,一时引来各种评论研究,过去那些隐藏在人们视角之外的、如深埋于冰山一角之下的部分,终于被昭示出来,使人们认识事物有了更深入的维度,不论对身处其中的芸芸众生,还是对搞组织管理的领导干部,都是有帮助有意义的。
另外一点,让我再次感动了曾经在前公司党总书记吴仪那里感受到的对比反差,在此绝非讲恭维话。遇到Z所长时我能明显感觉到一股不同于那种附浊之气的清新之气,身为领导,不拿架子,平等待人,有见解,不是非不势力,对人没有成见……,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相当于那种落后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意识)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对比我原来在室里墙倒众人推,被破众人捶,弃之如敝履的下贱处境,Z所长身上的这股清明之气让我非常感动。把这些积郁已久的东西拿出来晒一晒,不为别的,只为认识小人。联想现在社会上风行的种种管理学热,以我的切身体验看,其中忽略了很这样的一点,一切命题先要看他的前提和基础,,脱离前提基础,一切努力都不得要领,不讲前提基础,会走向事物的反面,把好事变成坏事。这个前提基础就是小人形成的前进中的“暗角”。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耽误你好多宝贵时间,深表歉意,因为那些臭事很零乱,所以写得很乱,我也想尽量写得简洁明了,可是又怕说不清楚,不得不引用大段余秋雨的文章,写得很啰嗦,实在对不起。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这份材料能不能给现在与宋文共事的CH看看,对陈的工作也多少有点帮助。我虽与CH接触不多(我退休时他调来),但感觉CH年轻有为,与宋不是一类人,只是宋很会做人,不同情况下他佩戴不同的面具,内心里却从没对哪位领导同事真心真诚、尊重或服从过,在宋的字典里,没有同事、朋友之类的词汇,有的只是利益关系,在他眼里所用人(上级、下级、同级)都是他的工具,看看他那些令人恶心的前车之鉴,一目了然。与太监共事,不得不提防。所以想让CH多些了解。
历史的暗角读后感(二)
近日,抽空重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山居笔记》,但当读完最后一篇《历史的暗角》后心情尤难平静。
这是一篇专以揭露和鞭挞“小人”的散文。文章以欧洲的一名爱搬弄是非的长舌妇使得一村人都成了仇敌的例子开始,又举出费无忌在奉命为楚平王的儿子迎亲过程中,设法把新媳妇变成了平王的夫人最终使楚国灭亡的故事。由此,作者为“小人”总结了八大行为特征,即:小人见不得美好,小人见不得权力,小人不怕麻烦,小人办事效率高,小人不会放过被伤害者,小人需要博取同情,小人必须用谣言制造气氛,小人最终控制不了局势。与此同时还把“小人”分成恶奴型、乞丐型、流氓型、文痞型等四种类型。但在铲除和防御“小人”上作者却犯了难。余先生认为,小人所以难以防御,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殊需要为小人的产生和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外,社会群体还有五大原因,即观念上的缺陷,情感上的牵扯,心态上的恐惧,策略上的失误以及灵魂上的对应。
读罢此文,我的第一感觉是余先生肯定是碰上了现实中小人的纠缠,使他心生忌恨,不吐不快。但在“鼓噪”(余先生词)一番之后,又对如何防范感到无奈。
现实生活中,人们到处可以发现小人的存在,一般的处理方法是不理不睬,敬而远之。但区分君子和小人,须有特别的眼光才行。
正是:
当红大腕事缠身,何以偷闲笞小人。
张罗八罪祥描画,防范五难知费神。
惯见贤愚同奔竞,宜凭嘴脸判疏亲。
谦谦君子浩然气,伥鬼天生善使唇。
历史的暗角读后感(三)
这篇文章评论辩论的主题是小人.作者把这类人历史上一群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对历史上各色小人的评价可谓是入木三分,一针见血.他在批评这些小人在历朝历代所起的历史作用时,并不是单从消极作用这方面来评述,也对他们作为小人的几项行为特性进行了褒扬.在作者认为,小人之为物,不能仅仅看成是个人道德品质的范畴,他们的所做所为与我们所处的历史时代有很一定的关系,尽管在民众眼中他们是害群之马,是统统罪恶的泉源,然而他们在那种霉苔斑斑的历史暗角的统统行经却被永远定格在历史的足音中.作者缜密的头脑结构和逻辑论证也真是精妙绝伦,令我佩服不已.
近来读到余秋雨先生的一篇名为《历史的暗角》的文章,读后感触颇深.历史的暗角读后感
别的,作者还从各个角度剖析了这些小人产生和泛滥的历史泉源,另有正常的社会群体对他们失去防御能力的原因种种.这些剖析令人折服,因为它们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有理有据的.如果你和我一样想了解历史,想更好地了解社会,就请翻开这本书细细研究吧.
我相信,历史上许多钢铸铁浇般的政治家、军事家,最终悲怅辞世的时间,最痛恨的不是本身明确的政敌和对手,而是曾经给过本身很多腻耳的佳言和突变的表情最终还说不清究竟是敌人还是朋友的那些人物。处于弥留之际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死不瞑目,颤动的嘴唇艰难地吐出一个词汇“小人……”
人们是如何形容《拉奥孔》的?
梵蒂冈博物馆有着太多的珍贵的雕塑,在大走廊的一个拐角上,站立着一尊雕塑,它虎踞一方,附近再没有别的作品。这样的“礼遇”,在梵蒂冈众多的展品中间并不多见。这就是著名的雕塑《拉奥孔》。
矮小的拉奥孔父子3人,在珍品琳琅满目的梵蒂冈博物馆里真是太不起眼了。但是,就是这样一座看起来并不起眼的雕像,在刚出土的时候就受到了大师们的礼遇。意大利杰出的伟大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为此赞叹说“真是不可思议”;德国大文豪歌德以为《拉奥孔》以高度的悲剧性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同时在造型语言上又是“匀称与变化、静止与动态、对比与层次的典范”。德国美学家莱辛更是以这座雕塑为思考的中心,写出了探讨绘画与诗歌美学关系的名著《拉奥孔———诗与画的界限》。
对格列柯的油画《拉奥孔》的鉴赏
拉奥孔(The Laocoon and his Sons),大理石群雕,高约184厘米,是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名作。
《拉奥孔》是一幅表现手法奇特,打破了许多已成定式的绘画规则的大胆创新之作。这幅画也折射出了文艺复兴的完美艺术巅峰过去之后,艺术家们对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和尝试。
画的内容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拉奥孔》。希腊人久攻不下特洛伊城,便想出了“木马计”,把一些希腊士兵藏在大木马肚子里,留下木马,然后佯装撤退。特洛伊人看到希腊人撤离后,便想把木马作为战利品搬到城里。这时,特洛伊城的祭司拉奥孔,提醒特洛伊人不要把木马搬入城内,以免上当。这一举动,触犯了阿西娜和众神,因为拉奥孔试图破坏众神要毁灭特洛伊城的计划。于是,阿西娜派来两条海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活活缠死了。而特洛伊人由于没有听从拉奥尔的劝告,把木马拉进了城,也遭遇了灭顶之灾。
画面的悲剧气氛相当浓烈,给人一种直观的恐怖感和震撼人心的视角冲击力。画面左方的两个人物身份不明,他们正在看着被毒蛇缠咬的拉奥孔父子三人,有人认为是阿西娜派来的使者。正在被两条毒蛇肯咬的拉奥孔父子,由于极度的痛苦,身体扭曲得变了形,拉奥孔睁大了惊恐的眼睛,在做垂死挣扎。他头顶的一个儿子已经被咬死在地。右边的儿子正在与毒蛇搏斗,可是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他们的身后是岌岌可危的特洛伊城,一匹被画成金黄色的马正朝城的方向走去,表征着“木马计”的得逞。
画家运用了自己最擅长的艺术表现手法:
“扭曲、变现”和“富于表现力的色彩”。画上的人物都被刻画得特别瘦长、高大,仿佛被特意拉长了一样,夸张的四肢和因痛苦而扭曲的表情,把人物临死时的挣扎刻画得惊心动魄。画上综合运用了多种色彩,人体都被涂成梦幻般的银白色,黑色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天上被乌云笼罩,前景的小山、石块也是黑暗一片,把人物的银白色衬托得刺眼、炫目。远处的科洛伊城是金黄色的,与地平线相连的天空上是白色和蓝色。魔幻般的色彩,把人仿佛带进了一个幽灵的世界,也烘托出了一个恐怖、变形、神秘、混乱的无序的世界。
也有人探讨《拉奥孔》的主题暗示了画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危机感和人类悲剧的宿命感,正如毕加索描述他的那样“在他眼里,这个世界正在崩溃,而他也在描绘这种崩溃”,“在他身上,无疑具有一些他那个时代,或是我们这个时代不曾认识的伟大的东西”。
毫无疑问,在那个时代,埃尔·格列柯是极为独特的。他在广泛吸取前辈大师们绘画技艺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对绘画艺术的独特理解,通过变形的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色彩,幻想主义的风格,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完全神秘而又极具魔幻力量的世界。他的这种创作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希腊神话中的拉奥孔是个什么样的人
雕塑的痛与美 --【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
这座雕塑带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它背后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创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慢慢走近《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
拉奥孔是谁?
相信大家都听过“木马计”和“特洛伊”的故事。“木马屠城记”是古希腊诗人荷马在他的长篇史诗《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与《奥德赛》)里所记载的特洛伊战争的一部分。不过大家或许并不知道拉奥孔在“木马计”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拉奥孔的身份是这座鼎鼎大名的特洛伊城的祭司。
话说公元前十二世纪初,希腊的各个城邦联合起来远征特洛伊城。特洛伊人顽强抵抗,特洛伊城固若金汤,坚不可摧。希腊人强攻特洛伊九年而不下,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听取奥德修斯的建议,决定使用“木马计”。
希腊人建造了一座巨大无比的木马,木马里面藏满了全幅武装的士兵。他们向城里散布谣言,要将木马献给女神雅典娜以求赎罪。然后特洛伊城外的希腊人纷纷登上船只,扬帆离开海岸,佯装撤退,只留下了事先安置好的木马。
特洛伊人认为敌人放弃了围城计划,于是他们大开城门庆祝胜利,并准备将木马作为战利品拖进城里。正在此时,特洛伊城的祭司拉奥孔高呼道:
这句话后来衍生为一句俗语:“小心带着礼物的希腊人”。
拉奥孔试图警告特洛伊人不要中希腊人的木马圈套,并建议用火焚烧木马。正当特洛伊人犹豫不决的时候,突然海上出现两条巨蛇。巨蛇迳直来到拉奥孔和他两个儿子面前,缠绕住他们的身躯,攻击他们,任凭拉奥孔和儿子们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最后两条巨蛇把父子三人活活勒死。
特洛伊人相信拉奥孔的言论激怒了雅典娜,才遭此厄运,便放心地将木马拉入城中庆贺胜利。半夜里,躲在木马腹中的武装士兵们由希腊卧底穆西农放了出来,他们里应外合,火烧全城,屠杀特洛伊人,特洛伊城终于陷落,希腊人大获全胜。
这就是拉奥孔和 “木马计” 的故事。这座大理石雕塑《拉奥孔》描绘的正是特洛伊祭司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Antiphas 和 Thymbraeus)被巨蟒缠身濒临死亡时的骇人场景。
这座雕塑给予观者的直观印象是痛。两条巨蟒硕长的身躯扭曲缠绕在拉奥孔父子三人的肢体上。拉奥孔右手高举反折,左手抓住一条巨蟒的身体,而此时巨蟒正张开血盆大口准备咬向拉奥孔的腰部。拉奥孔似乎已经预感到挣扎的无济于事,他的脸上仰着,表情痛苦而绝望,微微张开的口,仿佛在叹息命运的难料。
拉奥孔右侧的大儿子一边试图摆脱巨蟒的缠绕,一边侧着脸惊恐地看着自己的父亲。左边的小儿子早已无力反抗,奄奄一息。
人们在观赏《拉奥孔》时,无不为它悲剧性的情节和人物刻画而震撼。
《拉奥孔》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构图纯熟完整,三人两蛇形成一个多变而动感的整体。德国大文豪歌德认为《拉奥孔》以高度的悲剧性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同时在艺术语言上又是:
根据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所称,《拉奥孔》的创作者是来自于希腊罗得岛的三名雕塑家阿基桑德罗斯、阿典诺多罗斯和坡里多罗斯(Hagesander,,Athenodoros和Polydorus)。老普林尼对《拉奥孔》的评价是它“超越所有之前产生的绘画与雕刻艺术的作品”。拉奥孔群雕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形式和雕塑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拉奥孔》最初曾被摆放在罗马皇帝提图斯·弗拉维乌斯·维斯帕西亚努斯(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9年11月17日-79年6月23日)的宫殿里。它被认为是最卓越的希腊化时期的雕塑作品之一,也许是除了那尊卢浮宫的《米洛的维纳斯》(Venus de Milo)外最著名的古希腊雕塑。
1506年1月14日,一位名叫费利斯·达·弗雷德(Felice de ' Fredis)的农民在埃斯奎林山挖掘葡萄园,在地下发现了一个隐匿的房间,里面正是这尊有史以来最著名的雕塑之一的《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
当教皇朱利叶斯二世听说这个发现的时候,他派米开朗基罗和朱利亚诺达桑托(Giuliano da Sangallo)去挖掘。教皇是希腊艺术的忠实粉丝,他命令将这尊刚挖掘出来的雕塑立即运往梵蒂冈,并将其安置在贝尔维蒂(Belvedere)花园。
这座引人注目的雕塑在500年前刚刚出土时,就受到了艺术大师们的礼遇,米开朗基罗更是深受震撼,对之赞叹不已,并将之奉为古典希腊艺术的典范。
当佛雷德发现这尊雕像时,拉奥孔缺失了右臂、大儿子的右手和小儿子的右臂,以及几块蛇身的片段。
1510年前后,教皇朱利叶斯二世决定恢复这些缺失的部分,并将这个项目交给了梵蒂冈的建筑师多纳托·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
布拉曼特举办了一场竞赛,看谁能想出最好的手臂修复方案。米开朗基罗认为,拉奥孔的右臂应该向后弯曲,看上去是试图从自己的背上扯下毒蛇的样子,这样的肢体语言可以令他显得更痛苦。他甚至雕刻了一个粗糙的弯曲手臂展示给教皇。
拉斐尔是这场比赛的评委,他更喜欢采用右臂向上伸展的姿态,就好像这位祭司在祷告诸神停止对他和他的孩子们的攻击。最终由拉斐尔做评判,同意雕像被修复成右臂朝天伸直的样子。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1906年,奥地利考古学家路德维格·波拉克(Ludwig Pollak)在罗马的一座建筑的地下发现了一截大理石雕塑的右臂。波拉克认为这可能是拉奥孔失去的手臂,他把它捐给了梵蒂冈博物馆,手臂在那里保存了51年。1957年,博物馆的专家们证实,这只手臂属于拉奥孔。因此,雕像被重新组装,拆除了复制的右臂,并装上新的手臂。这证明米开朗基罗当年的判断确实是正确的。
自1506年被发现以来,《拉奥孔》迅速成为历史上最受关注、最受尊敬的古代艺术作品之一。历代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拉奥孔》复制品,包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塑家Baccio Bandinelli(1493 - 1560)创造的一尊完全修复的复制品。最初这尊复制品是作为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礼物。
教皇克莱门特七世非常喜欢这件复制品,不舍得让它离开意大利,就给弗朗索瓦一世送去了其他的古董。 教皇克莱门特七世是来自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的Giulio dei Medici。这尊复制的《拉奥孔》后来被送到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宫(Palazzo Medici),现藏于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Uffizi Gallery)。
意大利雕塑家Francesco Primaticcio (1504-1570)制作的青铜复制《拉奥孔》雕塑,现藏于法国枫丹白露宫(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
其他复制品在罗德岛的圣约翰骑士团宫殿和奥德萨考古博物馆等地方可以看到。
由于其经久不衰的名声,在1799年,拿破仑把《拉奥孔》从梵蒂冈搬到了巴黎,把它作为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典范。1816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后,拉奥孔重回梵蒂冈。
几百年来,这件雕塑引发了艺术家们的诸多争论,拉奥孔痛苦的神情,就像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一样令人深思。问题与争论的焦点是:面对巨大的恐惧与痛苦,雕像中的拉奥孔为什么不是大声哀号,而是“轻微地叹息”。
德国美学家莱辛以这座雕塑为思考中心,写出了探讨绘画与诗歌美学关系的名著《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莱辛认为拉奥孔的面部表情并没有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呈现出强烈的痛苦,这说明雕塑家为了表现出身体苦痛下的最高度的美,只能淡化身体的苦痛,力求化苦痛中身体扭曲变形的丑为美,展示出“静穆的光辉”。
莱辛给予《拉奥孔》的评价是:
拉奥孔的面容的刻画正体现了莱辛在书中表达的意见:
拉奥孔真的痛苦吗?完全只有痛苦吗?在他痛苦的外表下,隐藏于拉奥孔心中的是否还有幸福呢?
特洛伊城的祭司拉奥孔敢于说出真话,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想法,这不是一种幸福吗?只有将痛苦不看成是一种痛苦,自觉自愿地承受这种痛苦的时候,痛苦才能转化为幸福,这需要内心的强大与坦荡。拉奥孔的神情表现出的不应只是沉痛与哀号,还有内心的平静与坦然。当然,还有爱,对于这座城池和人民的爱。
了解雕塑作品背后的故事,享受艺术带来的震撼,感受艺术的美与力量,这正是艺术永恒的魅力所在。在历经千年的历史沉淀后,《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仍然能带给现代人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
艺术终究是人的创作,体现的是创作者的人格与人性,所以艺术魅力正是艺术家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法展示出的情感与人性,这才是艺术真正引人入胜的源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