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三季第一期读后感(中央电视台节目《国家宝藏》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2-07 18:40: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8

《国家宝藏》第三季首播,如何评价第一期的节目?回望祖先们走过的历程,留下的创造,挥洒的情感,坚守的风骨,更能让我们体认,中华民族究竟曾为世界文明...

国家宝藏第三季第一期读后感(中央电视台节目《国家宝藏》观后感)

《国家宝藏》第三季首播,如何评价第一期的节目?

“回望祖先们走过的历程,留下的创造,挥洒的情感,坚守的风骨,更能让我们体认,中华民族究竟曾为世界文明贡献过什么……”

12月6日,伴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满怀深情的“告白”,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正式开播。 

故宫博物院带来了“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金嵌珍珠天球仪”和“午门”三件国宝 。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的故事以紫禁城建成时的大规模外国使团来访为故事背景,由靳东饰演的郑和,道出“天下安定,重在合作,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即使远隔万水千山,也一定能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安定大道”的大国胸怀。

”金嵌珍珠天球仪“是清代乾隆年间内务府造办处用黄金做成的模型。天球仪由座、支架和天球三部分组成。天球球体用珍珠镶嵌28星宿、300个星座和2200多颗星,并阴刻紫薇垣、天市垣和太薇垣。围绕球体装有赤道环和地平环,北极还有时辰盘。九龙环绕的四足金支架支撑着球体。下置四兽足环座,座上有东、南、西、北四象字,座心为罗盘(指南针)。 

“午门”是故宫正门。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 

国立老师在开场词中说,“一代人有一代人责任,或许回望祖先们走过的历程,留下的创造,挥洒的情感,坚守的风骨,更能让人们体会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贡献了什么,而今天的我们又究竟该为后世子孙留下些什么。”

这一季的开篇真的不错,三件文物三个故事都很棒,尤其是靳东那个借古喻今真的说的太好了,这就是大国的风范,演员选的也很到位,气场台词都很稳。 第一集里女科学家王贞仪的故事也很感人。即使生在一个女性地位低的时代,她仍有一个不沉陷于世间蝇营狗苟、仰望星空的梦,一生付出,敢问星河,并一直在追求着更遥远和深邃的未来。她实在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我们需要更多这样女性的榜样、女性的故事。子枫妹妹台词不错,小剧场感动到我了。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

  【导语】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纪录式综艺”让国宝开口说话。下面就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仅供参考!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守护中华文明的基因宝库。《国家宝藏》不仅是对文物的展览、文化的展现,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和自发进入博物馆的兴趣,从而让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博物馆建立起联系。然而,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表达效果和传播效果,并非易事。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博物馆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藏品不断汇聚、展览不断丰富,不愁观众,仅有这些够了吗?不够。一个博物馆是不是真正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就看你用你的资源在多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数据显示,尽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一方面,日益浮躁的社会心态让人难以沉浸其中感受文物魅力;另一方面,陈旧呆板的展陈方式和深奥晦涩的讲解让人难以心生亲近。

  如何打开博物馆里的“奇妙”,让它真正“鲜活”起来、“亲和”起来,《国家宝藏》正是借助电视综艺这一全民引领级别的传播载体,进行一种破题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

  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将节目形态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我们这次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不难看出,《国家宝藏》试图通过一系列努力,打破文物的“静”,带来生动、流动和撼动。央视综艺频道总监郎昆表示:“《国家宝藏》从全新切口进入文化节目,汇集了领域内顶级的资源,加上我们多年创新积累的经验,我们有信心打造出一个新的文化节目标杆。”

  《国家宝藏》将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九大博物馆每家推荐三件国宝,节目展示后交由公众甄选,最终每家选出一件;第二阶段,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一场盛大特展,展品即为甄选出的九件国宝。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观后表示,《国家宝藏》真实、全面、立体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国家宝藏观后感五篇

         近期,一档名为《国家宝藏》的节目出尽了风头。9大博物馆、27件国家重点文物,数位明星出境,只为让传统文化与匠艺精工受到应有的关注和热爱。 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国家宝藏 观后感 五篇的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1

   12月3日起,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登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和综合频道。九大博物馆(院)的镇馆之宝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彰显的大国气象,都浓缩在每期的90分钟里。以古人之规矩,开时代之生面,《国家宝藏》用时尚打开传统,“让文物活起来”。

   “纪录式综艺”让国宝开口说话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数据显示,尽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一方面,日益浮躁的社会心态让人难以沉浸其中感受文物魅力;另一方面,陈旧呆板的展陈方式和深奥晦涩的讲解让人难以心生亲近。如何打开博物馆里的“奇妙”,让它真正“鲜活”起来、“亲和”起来,《国家宝藏》正是借助电视综艺这一全民引领级别的传播载体,进行一种破题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节目形态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不难看出,《国家宝藏》试图通过一系列努力,打破文物的“静”,带来生动、流动和撼动。

   《国家宝藏》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九大博物馆每家推荐三件国宝,节目展示后交由公众甄选,最终每家选出一件;第二阶段,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一场盛大特展,展品即为甄选出的9件国宝。

   文化遗产崭新的打开方式

   “我们这个节目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开场的这句话,打动了很多人。电视屏幕上,继“诗词热”和“朗读热”之后,蜂拥而至的文化综艺节目出现了严重的雷同趋势。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银河,璀璨如繁星,如此极大丰富的文化宝藏,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今盛行的诗词歌赋和阅读赏析终究没有跳出“文学样态”,或许这正是《国家宝藏》立意的高远和深邃之处。

   “前世传奇”通过舞台戏剧的方式完成的微型历史剧表演,演绎一段基于大量史料合理联想的故事,让观众可以在生动活泼的感受中,触摸一件件国宝的历史温度。无论是《千里江山图》与宋徽宗、各种釉彩大瓶与乾隆,还是石鼓与司马池父子,节目都以戏剧表演的方式娓娓讲述,生动可感,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今生故事”部分,节目多角度选取和国宝产生当下命运关联的现代人物,讲述一个个关于“守护”的故事。这种“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对应对接的表达方式,正是创作者在传承中的手法创新。张国立担任001号讲解员,负责串联整个的讲解任务。九大博物馆馆长坐镇,适时点评、补强文物信息,将一件文物穿越历史的故事讲得可感可亲、有理有据。那些平日里在博物馆玻璃柜里安放着的静物,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却充满活力,成了有生命、有温度、有故事、有性格的存在,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让国宝活起来”。

   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堪称包罗万象。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让我们触摸到那些或神采飞扬,或荡气回肠,或屈辱苦难的记忆,而且可以让今人回溯过去、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不仅蕴含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有领先世界的成就。这是一个厚重而广博的领域,也就注定了节目的格局更加宏大,视野也更为开阔。

   从历史中寻找文化自信

   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并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就像主题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明似箭。”

   《国家宝藏》从一开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这一追求,从第一期节目即可窥见一斑。首期展现了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三件文物,每一件都有一段“前世传奇”与一个“今生故事”,还有跟它一起血脉相依的守护人。这一切,都能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这些文物历经风雨而来,每一个都是饱满的生命、岁月的传奇。

   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国家宝藏》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眼千年”中日日流淌、从未褪色的文化自信。这档雅俗共赏的文化节目,是续接历史、让昨天与今天生动对话的过程,是把历史辉煌与当代文明融合的过程,是让国宝级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让人感知其澎湃生命力的过程。这样的节目,也是让博物馆里的宝藏真正生发其独特价值,引发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骄傲自豪的过程。如此格局开阔、气势磅礴的节目,值得我们继续期待。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2

   国宝,才是当之无愧的明星

   今天若说明星,除了明星大腕,就是商业巨贾。可如果你问某件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名誉,地位与财富的多寡,亦或是所谓信仰追求和精神高度。而说到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某项器物,却往往行不对路,说不到点。可见我们对自身文化历史的忽略,对传统价值的距离。

   一件国宝的珍贵性,远不是今天市场价值所能衡量的。就像拍出2个多亿的鸡缸杯,远抵不上明成化皇帝与万贵妃复杂政治环境下不离不弃的感情。

   《国家宝藏》选取的镇馆之宝,如果以市场价值论,肯定超过鸡缸杯,那他们所传递出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影响中华文明之进程。让我们把娱乐暂且放一边,把历史捡起来。把偶像明星放一边,把传统文化拾起来。这样,就有了中国文化类节目的又一次跨越,又一次变革。

   让国宝成为明星,是中国各大博物馆一直是夙愿。通过国宝讲故事,论文化,说品味,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是文物被保存展览最大的价值。《国家宝藏》有机会让各大博物馆的重器走出展厅,直面公众,让它们的不俗和伟大有机会被更多人知道,这是文物的幸运,历史的幸运,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幸运。

   让明星介绍是好事

   很多人说,该节目明星介绍环节挺突兀的。尤其是自己不喜欢的明星介绍,更觉得是白璧微瑕,让人觉得很闹心。诚然,看着一个个年轻演员(或假装年轻)穿着古装演戏,多少感觉挺出戏,显得做作。可就节目而言,这或许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首先,要想让观众认可,就得最大限度吸引大众关注。让单霁翔院长一本正经讲,除了专业人士和爱好者,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换台,不予关注。让明星来,就能吸引年轻人。只有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国之重器才有机会把自己的身世告诉大家,把自己的文化价值传递给大家。若最起码的关注都没有,还谈什么宣传呢?

   其次,明星愿意参与是好事。他们是名人,有名人效应,会有模仿与追随。所以不论是梁家辉、王刚、段奕宏等几位会演戏的,还是李晨、王凯等明星偶像,他们愿意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公益宣传,就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他们的存在,能让更多人了解接触并感兴趣,这岂不是快事一件?

   守护誓词,并不傻

   有人说他们每件宝物展示环节最后,都要念守护誓词,南腔北调,都太过正经,好像入党宣誓一样,煽情而做作。这话我还真不认可。换做别处我不知道,可看着台上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国宝,传承技艺的宣誓人,我只能钦佩。因为他们所说的,正是他们所做的。这档节目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把几十年所想所做的,当着世人一吐为快。

   当有人说他们做作时,他们自己又做过点什么?国人一向存在鄙视链。人家上台念誓词,是因为他们够资格。总比那些窝在家里屁也不干,就会骂这个说那个的键盘侠和嘴炮侠强千万倍。看别人时候,先看看自己。真有能耐,自己干点脚踏实地的事,干点比台上各位更有资格念誓词的事。

   台上的各位,都是实干家。他们会坚守这份事业矢志不移的坚持。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坚定的走下去,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一支延续下去。他们不善言辞,所以才有机会做出成绩。今天有机会让他们念出心中所想,是对他们的支持鼓励,更是对他们的尊重和赞美。这誓词,念得铿锵有力,震彻寰宇。

   正本清源谈信仰

   梁家辉先生讲述的【石鼓】一段让我特别感动。一幕司马池父子的对话,让台下及电视剧前的我们认清了自己,认清了华夏民族的魂。

   别人的信仰是高高在上,需要你磕头捐钱,甚至捐躯的所谓神灵,我们的信仰,则是无数人生生不息传递教化的文字和历史。不用磕头,不用许愿,不用捐钱捐自己,就可以让你身在其中,感受中华民族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活力!

   这份信仰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是每一件国博,是每一个汉字,更是家长里短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英雄史诗和为人教育。因为石鼓等文物的存在,我们认清了自己的过去,因为石鼓等文物的存在,我们更能认清历史的方向与未来。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3

   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并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就像主题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明似箭。”

   让那些珍藏于博物馆的宝贝走到聚光灯下,走进最大众化的“客厅文化”,国家级博物馆与国家级电视台联手把传统文化推向前台,也是让优质资源与文化担当相得益彰。正如央视综艺频道节目部主任吕逸涛所说:“每一件文物都记载了中华文明、文化的基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热爱我们的文化,传播我们的文化,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据悉,九家博物馆馆长将组成“国宝守护联盟”,亲笔签名的99套9张签名纪念门票套装将送给幸运的热心观众。这组套票堪称“绝版”,早已全部启用电子门票的南京博物院专程为《国家宝藏》重制纸质门票,一周前新馆刚刚开放的湖南省博物馆为《国家宝藏》提前印制了新馆门票,节目以满满的诚意为观众准备了这份特别的礼物。其实“签名套票”只是一个符号和代表,旨在希望更多人士走进博物馆。

   除此之外,伴随《国家宝藏》的正式启动,一系列丰富有趣的主题互动将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在体验和交互的润物无声中建立情感的链接和时代的共鸣,让博物馆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日常,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去发现、去呵护、去激活传统文明的生机与活力。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巡视员罗静说:“《国家宝藏》节目立意高、形式新,国家文物局将给予大力的`支持,我们也期待通过此次电视国家队和博物馆国家队的合作,能够为全社会提供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观照当下,才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真正意义所在。正如于蕾所说:“希望观众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4

   《国家宝藏》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是一种全新的原创模式,即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首先,《国家宝藏》用年轻人的语言和他们沟通

   在播出之后,很意外地在B站上火了,全集播放量为30万+,还有4万密集弹幕。要知道,B站上的用户大多都是95后、90后的年轻人,其中90%的用户是25岁以下。这样一个文博体裁的节目却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央视节目的年轻化,《国家宝藏》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和年轻人沟通,用年轻人关注的点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第二,《国家宝藏》用话题性引发热度

   节目播出后,热门话题也没有断过。第一期结束,#乾隆农家乐审美#又被玩坏了。

   在《国家宝藏》节目中,对于乾隆农家乐审美的调侃更是直接被演绎到了真人秀中,这可算是正宗的官方“吐槽”,直接戳中广大年轻受众的点,在网上又掀起了一波热度。而《国家宝藏》也通过这个引发网友共鸣的点,告诉了大家乾隆迷之审美背后的原因,现场科普道,“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而且它的烧制技艺可以说世间仅此一个。

   第三,《国家宝藏》用历史和文化引发共鸣

   在《国家宝藏》之前,《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和电影就已经引发了不小的热度,而此次《国家宝藏》更是让中国的年轻人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热爱达到了另一个顶峰。其实,现在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一定也不比老一辈少,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更是增加了年轻人对国家的自信心。

   《国家宝藏》正是想借此机会来引发年轻人对于国家自豪感的共鸣,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

   通过看《国家宝藏》切切实实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匠人精神,不是套话!真的看着看着就跪了!真正的磅礴大气!《国家宝藏》真的做到了,让我们觉得自己和自己身上流淌的古老血液一起沸腾,涣然新生。我才发现语言是如此的匮乏,除了说很好看,太好看了,竟然一时间想不出什么其他的`言语来形容。慢慢安静下来,细细品味。感觉到用演绎前世故事的形式真的让国宝活起来了,尤其是看那个千里江山图…太能激发民族自豪感了!

   没有娱乐圈的乌烟瘴气,没有当红小生小花的辣眼刷屏,透过《国家宝藏》,我们仿佛置身于多年前的净土,仿佛在与先人对话,一切都是鲜活的,一切都是有生命力的,正如节目一开始主持人张国立说的,我们是一个年轻的民族!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5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诗,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从大禹建立夏朝开始,我国历史序幕拉开,中间经历了无数王朝更迭。时代变迁,一转眼,我国最后一个王朝清灭亡,封建社会自此烟消云散,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如今,我们想探索历史的奥秘、古人的智慧,只能从一件件珍稀的文物中探寻些许。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国家宝藏》。其间的内容很快让我着迷。这个节目就让我打开了通往古代的穿越之门。

   中国九大博物馆强强联手,邀请了二十七位国宝守护人,为我们带来国宝的前世今生,看透背后的历史故事,了解中国古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细细观赏《千里江山图》中,它不仅诉说了北宋的大好河山,更体现了少年王希孟的惊人画技。透过壁画《阙楼仪仗图》,它能带我们一览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而一枚小小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它见证了丝路文明,更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凄美爱情的体现。

   我最喜欢的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当年,曹植乘船行于洛水之上,在梦中遇见洛水女神宓妃,心生爱慕。但船身一抖,美梦破碎。曹植文兴大发,写就千古名篇《洛神赋》。百年后,东晋一代画圣顾恺之,用他的画笔,描绘出了这一凄婉绝伦的爱情故事。画中人物鲜活,跃然纸上。但是因为顾恺之已没有真迹传世,此乃“下真迹一等”。曹植与洛水女神最终因为人神殊途而终要分开,更是成为遗憾。一曲《仙才叹》流露出两人的难过与不舍,更是牵动着我们的心灵。“求不得,放不下”是人生中最苦之事啊!

   而在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也是大火。当然,是跟着它的仇人吴王夫差矛一起火的。据说这两位在博物馆里还想打一场呢!越王勾践剑现代科技感也是十足,剑身上镀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身为君王剑的它,身上背负的责任重大。勾践剑在节目前世传奇中是作为勾践嫁女的礼品送到楚国去的。它历经两千四百年,依然寒气逼人,锋利无比,更是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剑”。

   而乾隆帝更是在节目播出后受到万众瞩目,因为这位皇帝“农家乐”的一面暴露在了阳光之下。他命令景德镇的工匠们做一个精致的瓷瓶,集历代瓷器之大成,用了十几种方法烧制,但是成功率实在少得可怜,也就0.23%。但是奇迹出现了,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各种釉彩大瓶”横空出世了!古人的手艺与智慧是惊人的,一点也不输给当代。他是一个爱艺术的皇帝,但这明显不符合他们家族的基因。比如雍正帝时期的瓷器都是素雅的,他偏偏要用大红大紫等艳色,这才会被吐槽“农家乐”。

   看《国家宝藏》,我学习了许多关于历史的知识。我们从这一件件华丽而庄重、简朴而不失尊贵的文物中,窥探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冰山一角。身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历史长河一直滔滔不绝,从未干涸。它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

   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古文化已经消失,唯我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流传至今!中国古文明的灿烂,值得我们骄傲!千年国宝,一骑绝尘!

《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

   《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

   《国家宝藏》——是我最喜欢的节目之一。它通过展示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珍藏,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对文物进行讲解,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件文物是象征王权的“金杖”。金杖——其实就是一根木头棍子裹着一层黄金做成的金皮。它出土时,金杖里面木头的部分已经炭化,只有金皮留存下来。外面的金皮上有一些雕刻,是两个戴着五尺王冠的人和五六只鱼和鸟被用一支箭串在一起。

   金杖出土于古蜀三星堆祭祀坑中,而刘浩存邀请到的人是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的雷雨老师,他讲解了三星堆发掘的过程以及金杖的来历。三星堆最早被发现是在1929年,后来1986年随着两个祭祀坑的突然现世,金杖出土,它见证了古蜀王国的辉煌历史,全世界范围内体量这么大的金杖仅此一件。而且,它是我们国家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使用“錾刻”技术做成的黄金制品,这说明了古蜀人在黄金制作工艺上是非常高超的。现在又发现六个祭祀坑,我已经开始期待新的文物了。

   看过《国家宝藏》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我们应该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从此刻做起,从小事做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让国宝活起来吧!

   《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

   国宝,才是当之无愧的明星。

   今天若说明星,除了明星大腕,就是商业巨贾。可如果你问某件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名誉,地位与财富的多寡,亦或是所谓信仰追求和精神高度。而说到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某项器物,却往往行不对路,说不到点。可见我们对自身文化历史的忽略,对传统价值的距离。

   一件国宝的珍贵性,远不是今天市场价值所能衡量的。就像拍出2个多亿的鸡缸杯,远抵不上明成化皇帝与万贵妃复杂政治环境下不离不弃的感情。

   《国家宝藏》选取的镇馆之宝,如果以市场价值论,肯定超过鸡缸杯,那他们所传递出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影响中华文明之进程。让我们把娱乐暂且放一边,把历史捡起来。把偶像明星放一边,把传统文化拾起来。这样,就有了中国文化类节目的又一次跨越,又一次变革。

   让国宝成为明星,是中国各大博物馆一直是夙愿。通过国宝讲故事,论文化,说品味,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是文物被保存展览最大的价值。《国家宝藏》有机会让各大博物馆的重器走出展厅,直面公众,让它们的不俗和伟大有机会被更多人知道,这是文物的幸运,历史的幸运,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幸运。

   让明星介绍是好事

   很多人说,该节目明星介绍环节挺突兀的。尤其是自己不喜欢的明星介绍,更觉得是白璧微瑕,让人觉得很闹心。诚然,看着一个个年轻演员(或假装年轻)穿着古装演戏,多少感觉挺出戏,显得做作。可就节目而言,这或许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首先,要想让观众认可,就得最大限度吸引大众关注。让单霁翔院长一本正经讲,除了专业人士和爱好者,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换台,不予关注。让明星来,就能吸引年轻人。只有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国之重器才有机会把自己的身世告诉大家,把自己的文化价值传递给大家。若最起码的关注都没有,还谈什么宣传呢?

   其次,明星愿意参与是好事。他们是名人,有名人效应,会有模仿与追随。所以不论是梁家辉、王刚、段奕宏等几位会演戏的,还是李晨、王凯等明星偶像,他们愿意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公益宣传,就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他们的存在,能让更多人了解接触并感兴趣,这岂不是快事一件?

   守护誓词,并不傻

   有人说他们每件宝物展示环节最后,都要念守护誓词,南腔北调,都太过正经,好像入党宣誓一样,煽情而做作。这话我还真不认可。换做别处我不知道,可看着台上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国宝,传承技艺的宣誓人,我只能钦佩。因为他们所说的,正是他们所做的。这档节目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把几十年所想所做的,当着世人一吐为快。

   当有人说他们做作时,他们自己又做过点什么?国人一向存在鄙视链。人家上台念誓词,是因为他们够资格。总比那些窝在家里屁也不干,就会骂这个说那个的键盘侠和嘴炮侠强千万倍。看别人时候,先看看自己。真有能耐,自己干点脚踏实地的事,干点比台上各位更有资格念誓词的事。

   台上的各位,都是实干家。他们会坚守这份事业矢志不移的坚持。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坚定的走下去,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一支延续下去。他们不善言辞,所以才有机会做出成绩。今天有机会让他们念出心中所想,是对他们的支持鼓励,更是对他们的尊重和赞美。这誓词,念得铿锵有力,震彻寰宇。

   《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

   “我们这个节目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开场的这句话,打动了很多人。

   电视屏幕上,继“诗词热”和“朗读热”之后,蜂拥而至的文化综艺节目出现了严重的雷同趋势。

   “在文学等细分题材被集体消费的时候,我们要着眼未来,探索新的方向。”央视副总编辑朱彤承诺,央视将持续在原创文化节目上发力,从创作源头上秉持高品质与大格局,精益求精、精雕细磨,让央视文化节目品牌再创新高度。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银河,璀璨如繁星,如此极大丰富的文化宝藏,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电视工作者在幸福的同时,也感到了惶恐——如何在珍视与呵护中去继承和发扬?

   如今盛行的诗词歌赋和阅读赏析终究没有跳出“文学样态”,或许这正是《国家宝藏》立意的高远和深邃之处。然而,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堪称包罗万象。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让我们触摸到那些或神采飞扬,或荡气回肠,或屈辱苦难的记忆,而且可以让今人回溯过去、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不仅蕴含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有领先世界的成就。这是一个厚重而广博的领域,也就注定了节目的格局更加宏大,视野也更为开阔。

   从“诗词文化”到“国宝重器”,央视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以创新思维把握时代脉搏,融入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国家宝藏》正是央视肩负国家媒体责任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尝试。”朱彤如是说。

   从历史中寻找文化自信

   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并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就像主题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明似箭。”

   让那些珍藏于博物馆的宝贝走到聚光灯下,走进最大众化的“客厅文化”,国家级博物馆与国家级电视台联手把传统文化推向前台,也是让优质资源与文化担当相得益彰。正如央视综艺频道节目部主任吕逸涛所说:“每一件文物都记载了中华文明、文化的基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传播方式,让“《国家宝藏》节目立意高、形式新,国家文物局将给予大力的支持,我们也期待通过此次电视国家队和博物馆国家队的合作,能够为全社会提供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观照当下,才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真正意义所在。正如于蕾所说:“希望观众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2022国家宝藏观后感6篇

2022国家宝藏观后感篇1

悠悠中华文化,漫漫历史长河,中国五千年文化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精神。

?国家宝藏》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文博探索节目,由张国立先生担任001讲解员。第三季的国家宝藏携手了九座文明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让我记忆犹深的一期是——2200年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具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让世人叹为观止的奇作。在这期节目中,节目组请到了一位特别的人物——赵震。他是给兵马俑做“身份证”的人,特别为我们带来了他的故事。

他讲述到,每次一进一号坑,他都会沐浴更衣,这不是矫情,而是一种敬畏,在2200年前,我们的祖先创下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文物,他们何能不让我们心中怀有敬佩之心。大屏幕上闪现了他在一号坑中拍摄的照片,当余晖透过厚重的玻璃洒在兵马俑上,冰冷的他们仿佛被赐予了温度,一排排站立端正的士兵,气势磅礴,穿越历史的长河浮现在我们眼前。

“拍着拍着我一抬头,我......我发现了兵马俑的脸上有指纹,那是2200年前制作兵马俑工匠的指纹。”那是多么的惊奇,放大的图片上,在嘴角的方向,有一个清晰无比的指纹,在这一刻我早已红了眼眶,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就像是2200年前的景象仿佛在眼前。

“在太阳的余晖下,那就是那个帝国的影子。”那是文化伫立的五千年。那是跨越千年的轮回。那是只属于中国的——宝藏。

2022国家宝藏观后感篇2

记得n年前,看过《国家宝藏1》,当时就想,如果能将这部电影改编成游戏,应该很不错。其实类似的电影改游戏的前例有很多了,但我都不太喜欢。

倒是游戏改电影的我还是比较喜欢,比如——《生化危机》三部曲

类似的影片还有《僵尸肖恩》等,很搞笑。但没玩过这个游戏的,恐怕体会不到那种感觉!经典的游戏,代表了一个年代。

今天看了《国家宝藏2》,感觉延续了第一部超凡想象力以及与美国历史巧妙结合的风格。情节还是很紧凑,吸引人的。看着电影,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到了最近看的小说《鬼吹灯》。其实在看《鬼吹灯》的时候,我就一直想象着情节,相信如果改编成电影,一定很不错。网上有网友推荐过男女主角,由柳云龙和maggie q来扮演。但我比较担心,不是担心演员,而是怕中国导演拍不出那种气势和情节,糟蹋了这么好的题材。如果真要拍,宁愿交给好莱坞去拍吧。

张艺谋和陈凯歌拍的那种所谓“大手笔”,例如《十面埋伏》和《无极》,纯粹是在浪费钱财。以为靠人多,大腕就可以拍出壮观场面,就可以达到震撼人的视觉效果,说不好听了,就是在制造垃圾。

想用电脑特技,看看《指环王》、《木乃伊》吧;如果技术达不到,看看《勇敢的心》!

什么叫震撼,“大导演们”,再学个十年吧你先!拜托你们,就算是想学好莱坞拍商业大片,也稍微有点情节好不好,不要拿我们观众当傻子!

2022国家宝藏观后感篇3

近日,闲暇时观看了《国家宝藏》这一栏目,明星守护人和文博人员共同讲述、倾情演绎国宝的前世今生。这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国宝的绝好机会,听着文物考古人员讲述挖掘文物的过程、文物的价值以及文物的影响力,都深深触动着我。

云梦睡虎地秦简,共1155枚,墨书秦隶,4万多字。主持人撒贝宁是国宝“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守护人,现场,撒贝宁变身为秦朝基层法官“喜”,为大家上演了一出“秦朝版《今日说法》”,用独特的方式科普了一次秦朝法律,场面十分有趣。“喜”在那时只是一个基层官吏,他一生都在抄写秦代的法律规定、自己的工作内容。我想,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应更加承载古人的优良传统,认真履行职责,用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将本职工作做好。

张国立说:“当一个伟大的时代来临的时候,其实有很多的小人物都在兢兢业业地做好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的时候这个时代,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认为,这就已经表示我们身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者,都在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断努力研发、改进工作,为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做着贡献。作为一名普通的高速职工,也许我们的工作没有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那么伟大,但同样,我们把自己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那么我们便是为这个大时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22国家宝藏观后感篇4

近日,《国家宝藏》一直很火,怀揣着好奇之心,我开始了这段视觉之旅。

“我们有多年轻呢?上下五千年。”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震撼了所有人,五千年的文明之火一直燃烧至今,不曾熄灭,放眼全世界,也只有我们华夏民族能做得到。恢宏的舞美,感人的故事,精美的文物将所有的一切融合在一起,给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这些文物前世与今生的感人故事。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图》、中华瓷母、石鼓,湖北省博物院越王勾践剑、云梦睡虎地秦简、曾侯乙编钟,河南省博物院妇好鸮尊、贾胡骨笛、云纹铜禁,陕西历史博物馆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杜虎符、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这些都让我穿越到古代,在每一件国宝中感受那个时代风云更迭,感受我们先辈无与伦比的技艺和智慧,更能感受到每一件国宝的澎湃的生命力,直至今时今日,依然发光发亮。通过观看这四期节目,这些国宝在我眼里已经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物件,而是活生生的、溢彩流光的传奇。

历史的车辙很深,很宽,很厚重,值得我们用尺子去丈量车辙在地面上留下的印迹。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历史上,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人,因为在某一方面非常出色而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伟大的人。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人,不被人所知,也在兢兢业业的做着自己的工作,我们能说他们不伟大吗?要是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相信,这个时代一定会很伟大。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对历史、对文物、对每一份工作、对每一个职业都带有敬畏之心,努力做好自己该做好的每一件事。

2022国家宝藏观后感篇5

“我们这个节目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开场的这句话,打动了很多人。

电视屏幕上,继“诗词热”和“朗读热”之后,蜂拥而至的文化综艺节目出现了严重的雷同趋势。

“在文学等细分题材被集体消费的时候,我们要着眼未来,探索新的方向。”央视副总编辑朱彤承诺,央视将持续在原创文化节目上发力,从创作源头上秉持高品质与大格局,精益求精、精雕细磨,让央视文化节目品牌再创新高度。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银河,璀璨如繁星,如此极大丰富的文化宝藏,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电视工作者在幸福的同时,也感到了惶恐——如何在珍视与呵护中去继承和发扬?

如今盛行的诗词歌赋和阅读赏析终究没有跳出“文学样态”,或许这正是《国家宝藏》立意的高远和深邃之处。然而,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堪称包罗万象。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让我们触摸到那些或神采飞扬,或荡气回肠,或屈辱苦难的记忆,而且可以让今人回溯过去、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不仅蕴含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有领先世界的成就。这是一个厚重而广博的领域,也就注定了节目的格局更加宏大,视野也更为开阔。

从“诗词文化”到“国宝重器”,央视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以创新思维把握时代脉搏,融入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国家宝藏》正是央视肩负国家媒体责任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尝试。”朱彤如是说。

从历史中寻找文化自信

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并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就像主题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明似箭。”

让那些珍藏于博物馆的宝贝走到聚光灯下,走进最大众化的“客厅文化”,国家级博物馆与国家级电视台联手把传统文化推向前台,也是让优质资源与文化担当相得益彰。正如央视综艺频道节目部主任吕逸涛所说:“每一件文物都记载了中华文明、文化的基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传播方式,让“《国家宝藏》节目立意高、形式新,国家文物局将给予大力的支持,我们也期待通过此次电视国家队和博物馆国家队的合作,能够为全社会提供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观照当下,才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真正意义所在。正如于蕾所说:“希望观众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2022国家宝藏观后感篇6

?国家宝藏》——是我最喜欢的节目之一。它通过展示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珍藏,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对文物进行讲解,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件文物是象征王权的“金杖”。金杖——其实就是一根木头棍子裹着一层黄金做成的金皮。它出土时,金杖里面木头的部分已经炭化,只有金皮留存下来。外面的金皮上有一些雕刻,是两个戴着五尺王冠的人和五六只鱼和鸟被用一支箭串在一起。

金杖出土于古蜀三星堆祭祀坑中,而刘浩存邀请到的人是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的雷雨老师,他讲解了三星堆发掘的过程以及金杖的来历。三星堆最早被发现是在1929年,后来1986年随着两个祭祀坑的突然现世,金杖出土,它见证了古蜀王国的辉煌历史,全世界范围内体量这么大的金杖仅此一件。而且,它是我们国家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使用“錾刻”技术做成的黄金制品,这说明了古蜀人在黄金制作工艺上是非常高超的。现在又发现六个祭祀坑,我已经开始期待新的文物了。

看过《国家宝藏》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我们应该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从此刻做起,从小事做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让国宝活起来吧!

本文标题: 国家宝藏第三季第一期读后感(中央电视台节目《国家宝藏》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809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2021《开学第一课》读后感500(《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00字)小学引概议联结读后感范文(《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引议联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