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四块糖读后感,【篇一:《陶行知的“四块糖”》读后感作文】,读了《陶行知的“四块糖”》首先我知道了陶行知是个在中国的教育界有首很大的...
陶行知四块糖读后感
【篇一:《陶行知的“四块糖”》读后感作文】
读了《陶行知的“四块糖”》首先我知道了陶行知是个在中国的教育界有首很大的杰出、家喻户晓的人。
这个故事具体讲的是陶行知在育才小学当校长时发生的一件事:有一次,陶校长看到一位男生用泥土咂另一位男生,陶校长当场制止了男生,并让他下课去校长室。下课了,男生立刻来到校长室,而陶校长却迟到了。接着,陶校长分四个理由与原因依次发给了男生四块糖,理由1:能遵守时间,按时来到校长室。理由2:很尊敬陶校长。理由3:男孩有“正义感”。理由4:男孩能承认错误。接着,陶校长把他送出了校长室。
陶校长真不愧为著名教育家,从“四块糖”使男生认识到错误,使男生以后遇到事情的时候,想想对不对得起陶校长的那“四块糖”啊!
日常生活中,老师也是这样,我们做错事,不但不批评我们,而且想一些办法告诉我们事情的严重性,使得我们以后不会再去做那些事。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啊,陶校长正是用他的名言与他的“四块糖”去“教人求真”,教人去“学做真人”。
【篇二:读陶行知《四块糖》有感】
陶行知不愧为著名教育家,他的“发糖教育法”,也成为中外教育史上的经典范例。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其有什么理由,也属严重的违纪行为。但陶行知却“发糖”以奖励,而且不是一块,是四块。而仔细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中两点奥秘。
第一、充分看到男孩的犯错理由。男孩拿砖头砸人,是因为被砸的那个男孩欺女生。这样看,砸人完全是为了主持正义,只不过行为过当而已。理解对方,支持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才能够说服对方。
第二、充分看到男孩的悔改之意。既然人家及时住手、及时到办公室、及时承认了错误,还有什么理由抓住不放?任何一个人犯了错误之后,都会有一个后悔期。这是他们最痛苦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别人理解、同情和安慰的时候。如果批评过当,甚至讽刺挖苦,伤其自尊,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当场顶撞,或者自暴自弃。
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改变。无知可以变成有知,单纯可以变成复杂,莽撞可以变成老到,粗鲁可以变成细腻,怯懦可以变成勇敢,小气可以变成大度,蛮横可以变成理智。变与不变,大变与小变,既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家庭和学校。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会创造无数的奇迹。因为宽容是一服灵丹妙药,能够在关键时刻矫正学生们的人生之舵。
【篇三:陶行知《四块糖》读后感作文】
“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老先生的话可以说传遍了大江南北,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陶行知带给世人的宝贵财富有三:一是伟大的学说和理论,二是伟大的实践和经验,三是伟大的人格和精神。他的学说和理论,可以浓缩为三句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在担任某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名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学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候在校长室准备挨训,陶行知先生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将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上,说:“这块糖果也是将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入时,你停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留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再奖励给你一块糖,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没有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怀揣着糖果的王友离开校长办公室。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
学生打人了,陶行知先生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学生先写一份检查,更没有唤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而是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这四块糖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错误,更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和勇于认错。这种巧妙的教育艺术如春风般拂过学生心灵的土壤,留下一份温暖,培育了一份感动。
陶行知先生的这个小故事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对待学生上,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消极面中发现积极因素,及时鼓励,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同时,在教育中同样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陶先生仅凭“亲眼所见”,就神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甚至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那恐怕是既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与当前教育中倡导的“理解学生、教在心灵”是异曲同工,表明教育除了是一门技术外,更是一门艺术,一门人性理解的艺术,人格锤炼的艺术!
【篇四:陶行知《四块糖》读后感】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功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想要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心态,宽容的胸怀,对事不对人,设喻服其心。凌驾他人对立斥责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教育孩子更是如此,逆反心理就是这样累积而成的。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篇五:陶行知的四块糖》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陶行知的“四块糖”》,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陶行知先生当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室去。
陶行知先生连续掏出了四块糖给了那位男生,但是,陶校长先生掏出的不是区区一块糖,而是四块糖。原因是第一块糖是那位男孩比陶行知先生先到办公室,第二块糖是陶行知先生令他不要打同学,他立即住了手,第三块糖是因为他打同学是因为那个男孩欺负女生,第四块糖是因为那个男孩已经认错了,奖励给他的糖。
陶行知先生以“发糖”为奖励,而且这四块糖有着的宽容之心,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有什么理由,也属于严重的违纪行为,正如结尾: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改变,无知可以变成有知,单纯可以变成复杂,莽撞可以变成老到,粗鲁可以变成细腻,怯懦可以变成勇敢,小气可以变成大度,蛮横可以变成理智。变与不变,大变与小变,既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家庭和学校。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会创造无数的奇迹。因为宽容是一服灵丹妙药,能够在关键时刻,矫正学生的人生之舵。
陶校长的那“四块糖”,虽然很渺小,也很微不足道,但是,让那位男孩吃在了嘴里,更甜在他的心里。
男孩自己犯了错误,得到的竟是表扬。
陶校长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正是因为他的宽容、理解与教导有方才矫正了一个学生的人生之舵。作文
【篇六:《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读后感】
看了《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之后,我深受启发。“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我们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对于犯错误的男生,并没有直接的批评他,也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极力的挖掘其内在的闪光点:奖励孩子四块糖果——第一块,奖赏孩子的信守诺言;第二块,告诉孩子要尊重师长;第三块,赞叹孩子的见义勇为;第四块,奖励孩子的知错就改。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他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激发起学生自觉改过的积极性。同时,让我们也感受到教育的智慧,感受到宽容的力量。
一、要善于发现优点
教师要用多视角的眼光看待充满生机活力和个性化的学生,要多角度全方面地评价学生,多给学生掌声和喝彩,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要做一个从多角度透视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班上的学困生、智障生,我们更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表扬他们,使他们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消除自卑。
二、要恰当处理矛盾
教师在处理学生矛盾时,往往不追根究底,结果违反学生双方的意愿,甚至把矛盾进一步激化,受处理的同学会因此记恨同学或老师,埋下报复的祸根。教师处理学生问题重在让学生从情、理、法的角度认识行为过程中自己的对与错,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提高思想认识,而不仅仅用“罚”。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果能以朋友的姿态出现,就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三、要善待犯错学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正常现象。教师要善待犯错误的学生,学生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他能够认识到错误,勇于改正错误,他就是可造之才。如果动辄横眉冷对,大发雷霆,这样不仅“熄灭”了学生心中已存的悔意,而且产生了对老师的逆反心理。
归根结底,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的整个过程中无不渗透着对该生的关爱,他始终以一颗赤诚的爱心,去感化犯错的学生。所以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用爱心去点燃教育理想的火焰,用爱心去为学生美好人生铺设道路。
【篇七: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阅读了《教师人文素养读本》一书,其中有崔永元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崔永元讲到了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有一次陶行知看见一个叫王友的孩子,正用土块砸同学,就制止了他,跟他说:“王友,你放学后到校长室来。”放学后陶行知从外面办事赶回来,王友就在校长室门口等着两位。陶行知把他叫进校长室,从兜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准时来了我迟到了,所以我奖励给你一块糖。”王友接过糖还不知道怎么回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说:“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用土块砸同学你马上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就接过糖。陶行知变戏法一样又掏出一块糖,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土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他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所以我再奖励你一块糖。”话音还没落,王友就捧着这三块糖哭了,他没有想到陶行知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他。他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对他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听完以后笑了,又掏出一块糖,说:“为你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再奖你一块糖。”然后告诉他现在我的糖没了,咱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从这个故事中,折射出陶行知爱的教育,教育的艺术。
其一,陶行知善于抓住学生错误的行为不放,先阻止,后教育。用“土块砸”貌似乡村孩子间的一种平常的游戏,但究其行为是不正当的。俗话说“小树要修,孩子要教。”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有时连学生自己也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误。但教师不能对学生错误的行为熟视无睹,应当及时制止,及时教育。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忙忙碌碌于教学工作,疏忽了对学生细节行为的矫治工作,“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儿,那么要落实到行动中,就要把学生当作“小树”一样去修剪,使学生健康成长,因为教师是园丁,是有义务、有责任的。
其二,陶行知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循循善诱。“四块糖”四次奖励,每一次的奖励都是挖掘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有谋有略,循循善诱,使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衷地感悟自己错误的行为。同样是一件平常小事,有的教师或许看见就会当场严厉的批评几句就了事,这样学生往往是口服心不服,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还会出现同样的错误。“斩草要除根”,教师要对学生错误的行为彻底的纠正过来,就要让学生知其然而知所以然,这样学生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用赞许的眼光,用表扬的语气,用奖励的方式,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是融洽了师生间的情感,让学生感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比粗暴的指责,效果要好上几十倍,所以说堵不如疏。
其三,陶行知善于抓住了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学生所需。一块糖在现在的学生眼里是算不了什么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算是孩子心目中的奢侈品。陶行知每一次的奖励,都有奖励的原因,同时每一次的奖励,都给学生一次心灵上的愉悦与震慑,以至于王友“捧着这三块糖哭了”,由此可见收到的教育效果远远超出“三块糖”的价值。现在许多教师同样采用物质奖励的方法来激励学生,但更多的是有奖励的目的性的。如考试前,教师会说考到什么分数就奖励什么,这种奖励实际上是一种交易式的奖励,与陶行知的奖励是不能相提并论,是无可伦比的,陶行知的奖励是“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学生更会铭记于心,而交易式的奖励学生往往有一种理所当然,心安理得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所以教师的奖励应适得其需,应适得其所,应震撼学生的心灵。
其四,陶行知善于实事求是,把握事情的真相,做到有礼有节。“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土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他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看似一件普通的小事,陶行知却能认真地深入到学生中,仔细了解事情的真相,如实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让学生由衷地感悟到作为教师的公正、公平、公开,更让学生激起对教师的敬畏,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节,凸显了爱的分寸,彰显了爱的魅力。而当前许多教师推脱忙碌缺少深入学生中的时间,缺乏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把握,一旦遇到事情就妄加指责,往往会冤屈学生,甚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教师不公正的阴影。长此以往教师的威信就大加折扣,教育的效果也就甚微了。
总之,教育的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育的艺术是一个常新的课题,让爱如空气一样,充斥在校园的周围,充满到学生的内心。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只要教师拥有爱,真情付出爱,就会激发学生无穷的潜力。让学生沿着陶行知的“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成真”的理念健康成长。
四颗糖果的故事的读后感
急!!!许多人都知道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他在育才小学当校长时,一天发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同学。他当即予以制止,并令这个学生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来。刚一放学,这位同学就等在办公室门口,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奖励他按时来到这里;接着又掏出一块糖奖励他在不让他打人时能立即住手。第三块糖则奖励他正直,不让同学欺负女学生,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这时,这位同学哭了,说: “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陶先生满意地笑了,随即又掏出一块糖递过去,奖励他能正确认识错误。
那个学生本来做错了事,心想可能要挨训,但陶先生却找出那么多优点,还立即给予奖励,让那位学生一番感动之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如果采取的是生硬说教的方式,就有可能让学生产生抵触甚至对抗情绪。由此可知,教育的方式是大有讲究的。
陶先生的这种激励法还在于其及时性。他的四块糖果在他每说一个好处后就奖出一个,真可谓奖当其时。无论是赞赏、奖励还是批评,都是一种精神上的触动,应当立刻去做。一旦时过境迁,感受淡了,效果上就要打折扣。
其实,这种奖当其时不仅对孩子需要,对于成年人也同样重要。美国有家名叫福克斯波罗的公司,创业初期在技术改造上遇到难题。一天晚上,一位科研人员兴冲冲地闯进正在苦思冥想的公司总裁的办公室,说他已经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总裁听罢他的陈述,觉得构思奇妙,非同一般,便想立即嘉奖他。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东西,后来在抽屉里找到一根香蕉,躬身递给了这位科研人员。这位科研人员十分高兴地接受了。从此, “金香蕉奖”便诞生了。用一只香蕉奖励作出贡献的人,在常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这正体现了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即奖励要正当其时。
奖当其时,就是对一个人好的行为或好的方面及时通过物质或精神手段给予激励和强化,从而形成一种推动力,并产生一种示范效应。这种方法对于任何一个人、一个群体都是需要的。
观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有感
重温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在育才小学当校长的时候,一次,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迟疑地接过糖。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赏识是雨露,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应该充满赏识。
我们又一次重温了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这不是赏识教育的成功吗?希望被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特级老师孙双金说:“当你走进课堂的时候,你要准备好100顶高帽子,当孩子进去进步时当课堂发言精彩时,当课文朗读的声情并茂时,我们都应该及时给她们由衷的赞美”。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反应了教师要具备怎样的品质
望采纳
谢谢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