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读后感200(不求甚解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 2025-02-02 08:27: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6

不求甚解读后感600字,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叫《不求甚解》。,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他写了一篇名为《五柳先生传》的文章,是特地为自己...

不求甚解读后感200(不求甚解读后感600字)

不求甚解读后感600字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叫《不求甚解》。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他写了一篇名为《五柳先生传》的文章,是特地为自己而作的。他写他自己“特别喜爱闲静,不多说话,很喜欢读书,但对所读的书不斟酌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他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我在学习上就有“不求甚解”的毛病。学习不够认真,总是一知半解。每天晚上读故事的时候,总认为是完任务一样草草了事,没有深刻理解。当写日记时脑子空空,优美的词句总是想不到,用不上。
  “不求甚解”的毛病让我不能取得好成绩。我要和它绝交,跟“好学不倦”做朋友。

读不求甚解的读后感

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批驳的靶子。

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

第5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因此被列宁批评。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四部分(第7---8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第八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第五部分(第9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又提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主张,点明了中心论点,给读者以有益的建议。

扩展资料:

一、文章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先提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二、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的读后感

马南邨《不求甚解》解读

作者:卢佐兴 加入日期:08-07-12
这篇文章的作者马南邨,原名叫邓拓,,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本文选自杂文集《燕山夜话》。这本书的所选文章,刚开始时均发表在《北京晚报》的副刊上,后来收集成书,就取了这个名字。
作者为什么写此类文章呢?作者在《燕山夜话》第三集《作者的话》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常常想到、看到、听到一些东西,觉得有了问题,随时就产生一个题目;每一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和观点,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一点时间,就自己现有的水平,有什么写什么;写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个写法,似乎对自己的写作比较方便,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随着这个思维过程,好像也容易体会问题的来龙去脉。
通过这段话,我们发现作者的写作是有感而发,同时作者写作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而写,交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么,下面我们就顺着作者的思路去看一看他发的是什么感,为什么要发这个感。
作者的思路大体上是这样的:
第一段,人们常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但作者不同意,作者开门见山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简化一下就是:不求甚解也是好的。
第二段,分析“不求甚解”的出处,陶渊明的原文中人们只断章取义关注前一句,而没有看到后一句,从而造成了曲解,并点明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我们应虚心学习。
第三段,这一段讲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而会意的基础则是好读书。如果不好读书,谈什么甚解、不甚解都是没有意义的。
第四段,分析陶渊明说“不求甚解”的本意,有两层含义:一是出于虚心,因为书不一定一读就能懂,所以说“不求甚解”;二是着重在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五段,以普列汉诺夫为例子,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态度。即虚心读书,了解书的精神实质(会意)。
第六段,又以诸葛亮为例子,证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七段,对“不求甚解”作出解释,即不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第八段,举陆象山的道理论据来证明上一段的观点,不要因小失大。
第九段,最后介绍了一个读书方法,就是书要反复地读。这实际上就是说会意不是一步就达到的,需要读一遍就会意多一点。
综观全文,作者所持的总观点是读书是可以“不求甚解”,但是这“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一、会意,即理解书的精神实质;二、整体观,即不要固执于一点,不要因小失大,应注重整体。
怎么去学写这篇文章呢?
第一步
目标:了解作者的观点——方法:阅读全文整体获得——学习层次:读懂
第二步
目标:作者为什么要持这一观点——方法:分析全文的论证——学习层次:读懂
第三步
目标:你认同作者观点吗——方法:与自己对话——学习层次:读出自己
第四步
目标:此文的现实意义——方法:与生活对话——学习层次:读出深度

读《不求甚解》有感

 

本文标题: 不求甚解读后感200(不求甚解读后感6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723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大学之道读后感2000字(大学之道读后感)诗词读后感600(以诗经为素材的读后感6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