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四库全书之周礼仪礼读后感(三礼主要内容)

发布时间: 2025-01-27 05:03: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1

四库全书主要介绍了那些内容?《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

白话四库全书之周礼仪礼读后感(三礼主要内容)

四库全书主要介绍了那些内容?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

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1、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

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

2、史部收录史书:

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

3、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

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

4、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

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

5、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

扩展资料:

由乾隆皇帝钦定,集数千人之力完成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据《四库全书总目》,共著录书籍3461种,79309卷。

《四库全书》共抄录7部,分藏于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的文溯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和杭州的文澜阁。

清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灾难接连不断,分藏七处的《四库全书》大都颠沛流离。文澜阁《四库全书》能保存流传至今,经历尤为曲折。历代浙江文人深明大义,为保护国宝而抛洒热血,使文澜阁本躲过战乱而幸存,实为传奇。

那是在1861年的初冬,太平军攻入杭州,钱塘人丁申、丁丙兄弟避难于杭州西溪。次年正月,丁氏兄弟在街市闲逛,突然发现小摊贩用于花生、瓜子的包装纸竟全是《四库全书》的散页,二人大惊失色,急查看店主的包装纸堆,竟分拣出数十册被污损的《四库全书》,不堪入眼。

丁氏兄弟深知《四库全书》之于国家民族的重要,眼见《四库全书》已从文澜阁流入街市,深感事态严重,决定冒险施救。他们趁夜色潜入西湖孤山脚下的文澜阁旁,见文澜阁四周满地残籍,库书已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兄弟俩指挥家人收捡残籍,背负肩挑,运往西溪风木庵藏起来。

然而,许多典籍已经流落民间,如何将市民手中的典籍重新收集起来?杭州民间有着“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丁氏兄弟便雇人每日沿街收购书本、散纸。6个月中,丁氏兄弟从街市收购回文澜阁书8689册,使得1/3左右的库书得以劫后余生。

但兄弟俩深知这一典籍已成残籍,因而萌发了补齐这部典籍的念头。他们招募了百余人,从宁波天一阁、卢氏抱经楼、汪氏振绮堂、孙氏寿松堂等江南十数藏书名家处,及长沙袁氏卧雪庐、南海孔氏“三十三万卷楼”等处,搜觅精善之本进行抄写,耗时11年,共抄书26000余册。

在《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曾将一些对清政府不利的文字删除,或将部分书籍排除在丛书之外,还有部分典籍漏收,丁氏兄弟借此将其收录补齐,并归还文澜阁。

民国时期的浙江图书馆首任馆长钱恂,继丁氏兄弟之后又继续了补抄工作,谓之“乙卯补抄”。钱恂,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著名的外交家和开明学者,曾担任大总统顾问和国民政府参议员。

钱恂后来虽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工作,但这项补抄工作并没有终止,他在北平家中安置了不少抄写人员,从文渊阁借出《四库全书》继续补抄。

此后,海宁人张宗祥又发起“癸亥补抄”。最后完成的文澜阁《四库全书》比原来更为完整:原《四库全书》有漏抄,如补抄本《竹岩集》12卷,原四库本仅3卷,现册数比原来增多;补抄依据的版本优良,集清末全国藏书之精华;有许多被馆臣删改的文字按原样据原本得以恢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什么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稿完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 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四库全书》的特点

《四库全书》的特点如下:

《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开编,并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成立四库全书馆,正式启动编修工作,历经十年,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著成。本书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

先后共计4200余名学者和专业人员参与此书的编辑工作,其中任命的正、副总裁以下的官员就有360多人。历时14年最终完成。《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图书典籍非常丰富,其中有不少珍本秘籍。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

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四库全书总目内容和意义

详细答案,谢谢了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易类
  书类
  诗类
  礼类
  周礼之属
  仪礼之属
  仪礼之属
  三礼总仪之属
  通礼之属
  杂礼书之属
  春秋类
  孝经类
  五经总义类
  四书类
  乐类
  小学类
  型训诂之学
  字书之属
  韵书之属
  正史类
  编年类
  纪事本末类
  别史类
  杂史类
  诏令奏议类
  诏令之属
  奏议之属
  传记类
  圣贤之属
  名人之属
  总录之属
  杂录之属
  史钞类
  载记类
  时令类
  目录类
  经籍之属
  金石之属
  史评类
  地理类
  宫殿簿之属
  总志之属
  都会郡县之属
  河渠之属
  边防之属
  山水之属
  古迹之属
  杂记之属
  游记之属
  外记之属
  职官类
  官制之属
  官箴之属
  政书类
  通制之属
  仪制之属
  邦计之属
  军政之属
  法令之属
  考工之属
  儒家类
  兵家类
  法家类
  农家类
  医家类
  天文算法类
  推步之属
  算书之属
  术数类
  数学之属
  占候之属
  相宅相墓之属
  占卜之属
  命书相书之属
  阴阳五行之属
  释家类
  道家类
  艺术类
  书画之属
  琴谱之属
  篆刻之属
  杂技之属
  谱录类
  器物之属
  饮馔之属
  草木禽鱼之属
  杂家类
  杂学之属
  杂考之属
  杂说之属
  杂品之属
  杂篡之属
  杂编之属
  类书类
  小说家类
  杂事之属
  异闻之属
  琐记之属
  楚辞类
  别集类
  汉至五代
  北宋建隆至靖康
  南宋建炎至德佑
  金至元
  明洪武至崇祯
  清代
  总集类
  诗文评类
  词曲类
  词集之属
  词选之属
  词话之属
  词谱词韵之属
  南北曲之属
  《四库全书》的功过
  虽然《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有删削、挖改内容等过错,但就整体而言,应当是功大于过。
  但是在某些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它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对于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多年来,递经战乱,如果没有集众书于一身的《四库全书》,古籍将会大量散失,从而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其次,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汇刻丛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在辑佚方面,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并收入《四库全书》者共有385种,不仅使不少亡佚已久的古籍珍本重见天日,而且为后代的辑佚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在校勘方面,四库馆臣网罗众本、慎选底本等做法,为后代的校勘工作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在目录学方面,《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价值是古代任何官私书目无与伦比的,其编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汇刻丛书方面,清人以《四库全书》为榜样,掀起了编刻丛书的热潮。近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的出版,正是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四库全书》的优良传统而结出的丰硕之果。

礼记周礼仪礼哪部作品偏重对理论进行说明?

《周礼》乃礼之大体,是礼的根本,更偏重对理论的说明。而《仪礼》书影《仪礼》则是事之细节。《礼记•明堂位》书影《礼记》是记录有关先秦礼仪论说的著作。所谓“记”,即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礼记》并非作于一人一时,原来没有独立成书,而是附于《仪礼》而流传。这三本书《周礼》《仪礼》《礼记》并称为:三礼。

  根据东汉马融的《周官传》所说,认为《周礼》之所以后出,是因为秦始皇“特恶”此书,秦自孝公以下用商鞅之法,其政酷烈,与《周礼》相反,故秦始皇禁挟书,欲搜求焚烧,故《周礼》隐藏百年。汉惠帝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而《周礼》一书既出,又人于秘府之中,五经博士们未能得见。
西汉后期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籍,始得此书,列之于《别录》《七略》之中。然而,《冬官》一篇已亡,后以《考工记》补之。《周礼》作为西汉早年重新出现的先秦旧籍,前人已经说的十分清楚, 但此书仍遭到一部分学者的怀疑和排斥,后世拒绝相信该书的人更多。
清 代以来,经过一些学者的细密考证,《周礼》的重要性已逐渐为人们所认 识。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金文研究的进展,《周礼》一书的价值表现得 更为清楚了。《周礼》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所记大部分为西周旧制,亦加有作者 的一定的理想成分。全书划分为六个部分,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 《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所以,《汉书•艺文 志》著录该书为“《周官经》六篇”。
该书除《冬官》已经亡佚,而以《考 工记》代替外,地官、夏官、秋官的个别职掌亦阙。依照《周礼》六官所 记,不仅可以考见西周旧制,还可以了解作者的思想。除《周礼》以外,礼书还有《仪礼》和《礼记》。东汉经学大师郑玄 分别给《周礼》《仪礼》《礼记》作注,并写有《三礼目录》一卷,后世郑 注盛行,所以这三部经书便并称为“三礼”了。
《仪礼》原来单称《礼》《士礼》或《礼经》,是西周、春秋时代礼仪 活动仪式汇编。《仪礼》一般认为成书于东周时代,旧说《仪礼》为周公 所作,此说不可信据。《史记》《汉书》都认为是孔子采辑当时各诸侯国的 礼仪制度加以整理而成。据《礼记•杂记下》记载:“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
《士丧礼》于是乎书。”《士丧礼》是《仪礼〉〉中的一篇,可知《仪礼》的撰作与孔子有密切的关系。《仪礼》一书成书于春秋末年,但该书所记载的礼仪制度一定早已存在了。《仪礼》记载了各方面的礼仪制度,如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丧服、士丧礼等等。
但该书只讲礼仪的细节,不讲礼的意义。所以郑玄、孔颖达将《周礼》与《仪礼》进行比较后认为:“《周官》为体,《仪礼是《周礼》《仪礼》有体、履之别也。所以《周礼》为体者,《周礼》是立治之本,统之心体以齐正于物……其《仪礼》但明体之所行践履之事。”又说:“《周礼》为本,则圣人体之;《仪礼》为末,贤人履之。
”可见,《周礼》乃礼之大体,是礼的根本,而《仪礼》书影《仪礼》则是事之细节。《礼记•明堂位》书影《礼记》是记录有关先秦礼仪论说的著作。所谓“记”,即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礼记》并非作于一人一时,原来没有独立成书,而是附于《仪礼》而流传。
《汉书•艺文志》说:“《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所记也。”现在流行的《礼记》就包括在这131篇中。经过流传,《礼记》形成了 85篇的《大戴礼记》和49篇的《小戴礼记》两个本子。《大戴礼记》由于不受重视,流传过程中有所遗失,现今只存39篇。现在一般所说的《礼记》指《小戴礼记》,由于郑玄为之作了比较详细的注释,它的地位超过了《大戴礼记》。

本文标题: 白话四库全书之周礼仪礼读后感(三礼主要内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623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爱哭的女生也坚强读后感图片(读《爱哭的女生也坚强》有感)不老泉读后感400字整(不老泉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