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并升的介绍日月并升是一种日月同时升起的现象。杭州市东北80千米处的海盐县南北湖风景区的鹰窠顶上,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早晨,便会出现十分壮观奇特的...
日月并升的介绍
日月并升是一种日月同时升起的现象。杭州市东北80千米处的海盐县南北湖风景区的鹰窠顶上,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早晨,便会出现十分壮观奇特的日月并升现象。7时许,只见钱塘江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不久便于下沉的明月重叠会合成一体,又并行上升,十几分钟后月亮便自行消失,一切恢复如常。人们记录到日月并升的时间最短为5分钟,最长31分钟,一般为15分钟。奇怪的是这种天象在周围小山岳上都见不到,只有在云岫庵南的186.8米的鹰窠顶上才能见到,而且日月重叠处明显有一条阴影,太阳的一圈显现出美丽的红色或蓝色光环。
巴金日月读后感
找几篇偶也要写着文滴读后感,目前只找到一篇,借你分享吧,这篇不太适合~~
读巴金散文《月》有感
早就读过这篇散文,因为很喜欢,就保存下来,想着让自己慢慢品味。可今天再次读它的时候,心里真是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并且这感觉总围绕着自己,让我有种顾影自怜的想法,且心里很难受。
以前我最喜欢站在窗前独自看着月儿慢慢的升空,把它那皎洁而融融的月色尽情挥洒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映照着我家的窗棂;那月光透过玻璃,倾泄着它温柔的色彩,感觉到柔柔的月光,普照在我的身上,一如照在了我的心里,让我感觉不到它的遥远,感觉不到它的清冷,仿佛它那皎洁的月色能把我的心照亮;看着它,心像是被什么温暖着,喜欢它就这样在我的身边陪伴着我,感动着我的心。总愿意看到它高高挂在天空,总盼着它时时月圆,刻刻透明。
但现在这种难受的感觉到底是为什么,是为自己心里的想法,是为了自己无为的追索?是为情感一而再三的这样对我,为了今天,还是为了那不可预知的未来?我真的说不清楚。只是那种疼痛的滋味在心里慢慢的滋长,慢慢的延伸着,触及到我身体的各个部分。看身边所有都朦胧模糊,感身心里所体味的一切都那么意味深长,想自己所要的情感,在自己还没真正体会它的温暖和温馨之时,就这样毫无声息的远离了我,只余漫漫长夜笼罩着我的心,只剩皎皎清月陪伴着我从黑夜走向黎明。
长夜漫漫雨霏霏
思情长长泪串飞
情深意切寄数语
隔断天涯路通谁
情感的追索真的就这样在漫长的归途中迷失了方向,思想的爱恋在皓月当空之时,倍感孤寂,身体里的血液凝固于清冷的月色中,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粘湿了我的衣襟。想着你我一起抵窗相对邀明月,遥寄相思之情;细数着黑夜中的星星,找寻着你我的踪影,明白到底那颗才是我们的归程,何时才能相逢于清冷的黑夜中;细闻春夜花香飘四野,感春雨滴落心间,春风吹拂着我的面庞,春雨浇透了我的心。皎月依旧清高的挂在天际,伴月的云朵早已把冷寂归于清明,归于我的心。
“月的光是死的光。”是的,月光是死的光,它不如阳光般可以让世界温暖,可以让人心燃烧,更不可能给万物以孕育。我为什么还要这样在意清月是否皎洁,在意你是否能圆呢?
月
—— 作者:巴金
每次对着长空里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是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得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样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的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摘自《巴金散文集》
日月并升的科学解释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日月并升不是一种天文现象,因为如果月亮与太阳重叠,那在天文上就是日食,而日食过程现在是可以精确计算秒的。有一个值得考虑的事:1984年,海盐县曾经组织人去记录,观察这个现象,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包括慕名而去的游客)都看到“日月并升”的发生,但是奇怪的是,事后发现,当时拍摄的录像和照片上却什么也没有发生,只有太阳的正常升起。这就有很大的可能归结到是人眼和人脑的问题了。正如我们在观察满月运行时,感觉到东升或西落的月亮要比过中天时的月亮要大不少,但是如果我们用相机拍摄的话,照片会忠实纪录东升,中天,西落的月亮是一样大的,目前这种现象比较多的解释是认为人眼与人脑的经验性判断所引起的错觉。那么回到“日月并升”的现象上看,会发现照片在这两种情况上的记录非常相似。
天文学家认为:在背山面海的地方,没有任何物体遮挡,而在山峰与水天相接处,基本上保持平射角度。由于天文因素,太阳到了农历十月初一便会浮到东南向,而这天正好月球移到太阳旁边,因而形成“日月同升”的现象。
有些气象学家则认为:“日月同升”是一种“地面闪烁”现象,是由于当时近地面大气密度的急剧变化引起的。由于南北湖的自然条件比较特殊,冷暖气流对流频繁,使空气的密度不停地变化着。太阳在不同密度的空气中传播,会产生各种异常的折射现象。这时候看上去太阳仿佛像小松鼠蹦跳不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在天边跳动着。
日月能一同升起吗?
这种现象,不但在当地群众中世世代代流传,在明代古书上也有描述和记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天下奇景,几乎湮没了千年。直到1980年杭州大学的冯铁凝先生从古书中发现后,于当年的农历十月初一,终于和武林中学的谢秉公老师有幸见到了太阳和月亮在清晨并升的奇景。这一消息传开,引起了很多人兴趣。这几年每当十月初一清晨,少则一二千、多则四五千人观看奇景。日月并升是一种什么现象呢?从这几年的出现过程看,有这样几种情况。
日月合为一体同时从海(钱塘江)上升起,太阳和月亮重叠,但太阳直径略大于月亮;太阳升起不久,在太阳旁出现一个暗灰色月亮,缠绕着太阳,一会儿跃在太阳右边,一会儿又跃在左边,一会儿又在太阳上面,一会儿又在下面。当月亮经过太阳时,太阳表面大部分被月亮遮盖,颜色变暗;月亮先出,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太阳随之出来,太阳托住月影一起跃动;月影先在日轮中,后又跳出日轮,在太阳四周跃动,阴影呈月牙形;月影在日轮中一起升起,并在日轮中跃动,直到月影消失。
从1980年至1985年所出现的日月并升现象,最短只有5分钟,最长31分钟,一般在15分钟。而且各次出现的景观,又不完全一致。到目前为止,尚无科学的解释。
南北湖日月并升 怎么样
明万历年间(1573—1619)陈梁在《云岫观合朔记略》中记载目睹的情景,“残蜃忽送月印日心,两轮全体,雪里丹边相摩荡,还转不止,海天俱动,不可思议。”明末诗人彭孙贻《云岫合璧》诗云:“云岫排云云上头,天鸡忽报曙光流。已看镜合金支起,遂有珠分玉案投。赤道大荒交晦朔,黄舆悬象辨沉浮。风波谁奏重轮颂,投璧还从汗漫游。”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吕留良往观,名声鹊起。清末,著名出版家、邑人张元济先生撰《鹰窠顶观日》一文,刊于《最新高小国文教科书》第四册,文曰:“有若剪纸圆月者,帖日上翕翕动,不暂离而摩荡其中。日离海二三丈许,乃不见。”1980年至1989年,杭州教育学院谢秉松教授,连续十年观察日月并升,运用天文、地理、气象、生物等多科学知识,撰成《日月并升考辩》一书。
四百年来,来此观赏的人络绎不绝,有时多达上千人。
南北湖由湖塘、鹰窠顶、谭仙岭、滨海和三湾五个景区组成,“山有层次,水有曲折,海有奇景,比瘦西湖逸秀,比西子湖玲珑,能兼两者之长”,是集山、海、湖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南北湖湖面1800亩,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湖形曲折。南北湖以其闲雅和野趣保留了江南一片真山水。
更多关于南北湖日月并升
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ed4d521615731945.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