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读后感《苏武牧羊》读后感苏武是汉朝时期武帝的一位大臣。当时西北方的匈奴人屡次侵犯中原,汉朝的国力还不够强大,不能够和匈奴人打仗,于是...
《苏武牧羊》读后感
苏武是汉朝时期武帝的一位大臣。当时西北方的匈奴人屡次侵犯中原,汉朝的国力还不够强大,不能够和匈奴人打仗,于是汉武帝为了边疆的安全在公元前101年的冬天汉武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苏武和十几位随从带着礼物不远万里跋山涉水来到了匈奴。单于比较冷淡的接待了的他们,就在他们即将回国的前几天,一场意外发生了,苏武的手下联合部分匈奴人发起暴动,苏武因拒绝投降被送到了荒远的贝加尔湖放羊。19年后,汉武帝去世了,历经千辛万苦的苏武才被放回到中原。他来到了汉武帝的墓前祭拜,汇报了出使的情况。
读了这篇文章,我有很大的感触:一、苏武身上的那种不辱使命的精神让我们肃然起敬,他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仍然牢记自己的使命,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二、他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常人难有的,在他被送到贝加尔湖放羊时,没水没粮而且荒无人烟,在这样的恶略环境中很难有人能活下来,我想那时的他既思念自己的祖国,也思念自己的亲人,但就是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支撑着他活了下来,并且一待就是十九年。他们一同去的人一多半都投降了,而他却仍不投降。表现出他坚强的民族气节。三、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在他被审问的时候,单于给他高官做,给他金钱时,他拒不接受,是他的这种精神支撑他没有投降。四、他的爱国精神也是支撑他在那种恶劣环境中活下来的信念之一,如果不是这种精神,即使他在坚强不屈,也会受不了利益的折磨而投降的。
苏武这位民族英雄,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苏武牧羊的读后感.? 要800字
苏武牧羊故事作文800字
高二 | 800+| 小说
话说苏武于大漠孤身牧羊,衣食不保,生活极为艰苦也。但单于存心不放他走,非要等到公羊们生出了小羊,才能有回汉朝的希望。当然,尽管苏武受尽凌辱,饱经折磨,可是他却依然存这一颗赤子爱国之忠心,宁死不降,日日登高南望,见大雁南飞,无限感慨,盼望着自己回家的一天。
那时朝廷内部有许多正直的大臣也为苏武积极地奔走上书。正所谓邪不胜正,皇帝老儿迫于压力,又想显示其文才武略之功,包举天下之能,于是便征集大军四十万,群压于匈奴边境,扬言先取单于首级,再带苏武回国。此显然乃大话,就凭这四十万,也只有送死的份……不过匈奴权衡利弊,为平事端,最终还是把苏武送了回来。
那一天,皇帝沐浴更衣,在关口亲自为苏武接风洗尘。鼓瑟齐鸣,万众呼喊,甚为壮观。苏武见此情此景,想到自己一别故国数载,登时激动至极……花白的胡子颤抖着,将皇上亲手递上的酒一饮而尽,“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曰:“臣……臣……居大漠时,朝暮念吾朝之兴衰,今终等来归国之日!臣不才,请皇上能允许微臣能为国出力!”于是乎,苏武官升二品,邑三千户,次日就同百官一齐上朝。
…………
不觉归朝已半年,苏武发现朝中所谈之事无非不过是那些“皇恩浩大,宏滋生灵”之事,甚感不解,便向中书部王怡舟请教,这王某听罢,鼓掌大笑曰:“苏大人,您凡事过于认真了!你看,原河南知府陈大人,在皇上那里折子才发了三本,就连受重用了!生财升官儿之道嘛!”苏武听罢,眼睛发红,气不打一处,当即进宫,不顾他人阻拦,执意请求面上,正逢那陈大人与皇上棋下得正欢。
“陈爱卿,最近草野如何?”
“禀皇上,承圣上洪福,万众归上……”
“恩……很好”,皇上满意地说:“爱卿,是你辅佐有功啊。朕看来应该好好赏你才是……不过,你的棋……下得可不怎么样啊,回去得好好练练。”
“承蒙皇上嘉奖,臣理应为社稷肝脑涂地!皇上您的棋下得太好了。微臣就是练八辈子也达不到您的万分之一那!”
“哈哈――”
苏武再也听不下去了,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强压着怒气,对皇帝说:“皇上,王之蔽甚矣……”“苏爱卿,诸臣皆云,现乃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现今故暂且不谈正事,陪我下几盘棋又何妨?”苏武一脸严肃,正想说话,皇上又开口了:“若无事,便先请回府吧!”苏武花白的胡子颤抖着,不知说什么好,干脆头也不回地走了,只听得旁边有一太监说:“苏大人毕竟是老了,如此淄铢必较,顽固不化!这样怎能有出头之日?!”
苏武在回府的路上,眼见着百姓穷苦的模样,痛心地大病了一场,一连几日都未上朝。不久,又听说那陈大人荣升户部尚书,气极之余,奋笔疾书,曰:臣倍受皇恩,无所报效,但年事已高,自知腐朽不堪,今购一陋宅于城南。谨愿告老还乡,不问政事,牧羊于城郊,望准!
苏武牧羊读后感
汉帝为了答谢匈奴单于的善意,命苏武带领军团出使匈奴——一个荒凉的国度.因为“虞常事变”,苏武等人被扣押,面对名和金钱的诱惑,面对酷法严刑,有人屈服了,得到了荣誉富贵,而苏武始终不肯向匈奴单于面向称臣.为此,他被流放北海边牧羊,条件十分无理——公羊生仔,苏武才能获释归汉.
茫茫北海,一望无垠,地冻天寒,人迹罕见,苏武身上单薄的衣服,饱经风雪的洗礼,支离破碎,仅能蔽体,早已失去御寒的功效,寒风似箭刺入骨子里.苏武饥食毡,渴饮雪水,心中却依然守信诺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悠悠十九年,已是两鬓花白,终于有了回国的机会回到祖国的那一刻,高抬头颅,苏武激动地流下泪水.
苏武的英雄气节谱写一曲正气歌.他的故事让我流泪,走在秋风中的我,读懂了如何忠诚!.
苏武牧羊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苏武牧羊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武牧羊读后感1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历史故事,但让我真正喜欢的还要数《苏武牧羊》,在这个暑假里我又读了《苏武牧羊》。
苏武怀着和匈奴和睦相处的愿望奔走于茫茫大漠中,不料使者卫律折节叛敌,苏武宁死不屈。被流放到北海放羊,经过19年的艰辛,终于回到了汉朝。
文中讲述到卫律劝说苏武投降时,苏武义正言辞的回击“小小匈奴,尽于汉朝作对,待汉朝发兵,定能灭了你这弹丸之地。”在这里我十分敬佩苏武的勇气与胆识。他面对凶悍的匈奴兵,临危不惧,面对折节投降的大汉使臣,义正言辞,显示出他的勇敢与胆量。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此时被夹在荣华与忠心之间,夹在忠于祖国与折节投敌之间,但他毅然选择了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赤胆忠心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正是选择了祖国,选择了忠诚,所以他流芳百世,苏武正是选择了宁死不屈,坚贞不挫,所以他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苏武的伟大让我们认识到富贵是过眼云烟,只有不屈才是一个爱国、爱家、爱人民的赤胆忠心的铁血男儿之举,是一般人永远得不到、永远摸不到、见不到、享受不到的高贵品质。
苏武牧羊读后感2当我读完《苏武牧羊》后,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回味无穷。
这个故事讲了汉武帝时,苏武被任命为使节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不守信用扣押了苏武,并百般利诱劝他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匈奴首领只好把他送到了北海边.上去放羊,还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汉朝去!”
苏武来到北海,每天一边放羊,一边遥望前方汉朝的方向。他抚摸着出发时汉武帝亲手交.他的那支使节,思念家乡亲人和朝廷,就连晚上睡觉时也紧紧地把使节抱在胸前。
日子一长,使节上的毛都脱落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杆子。苏武在北海边一.度过了19年,直到匈奴与汉朝和好的时候才被释放出来回到汉朝。回到长安的那一天,长安的老百姓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的那支掉光了毛的使节,都感动得流泪了。
是呀!苏武这一种坚强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深深敬佩、传诵!以前,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有些人为了一点个人的利益,所以弃人民利益而不顾,这种人是受人唾弃,受人鄙视的。同样在社会上立足要一个“忠”字,不然谁要一个出卖自己公司的人呢?
没有的。就像狗一样,忠诚的狗会一生一,世跟随自己的主人,任劳任怨。孙中山说过:“为国家效死,重于泰山。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生死之间,在乎自择!”一个就应该这样不违反真理,要忠诚,与自己,忠诚与国家,就像苏武,像那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的人致敬吧!
苏武牧羊读后感3放假时,老师布置我们在家里阅读一些课外书,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假期中我经常跑到书店看书。其中,最能打动我的就要数《苏武牧羊》这个故事了。
汉武帝时,汉和匈奴关系十分紧张,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苏武没有害怕,毅然接受使命欣然前往。到了匈奴后,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并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劝他投降,先后利用饥饿和寒冷逼迫苏武就范,但苏武宁死不降。单于最后让他去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牧羊,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没有失去信心,向往着总有一天可以回到祖国。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年后苏武终于回到了祖国。苏武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人们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苏武代表国家出使外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拒绝荣华富贵的诱惑,能够时时以国家利益为重,忍辱负重,表现出了一个大丈夫的气节。其实,我们中国有很多的爱国人士,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小英雄嘎子、雨来,“中国兄弟连”等等。
虽然我现在还小,但是我要苏武的爱国精神。同学们,爱国没有小事,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做一个爱国的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