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读后感6002021年的浙江儿童文学年会开了两天。第一天是评论家们、作家们的讲座。第二天是分组讨论。共分三大组,创作组、理...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读后感600
也是在年会上,得遇婴音老师的新书——繁星春水冰心奖大奖系列之《少年川川的故乡》。拿回家的时候,我家那位四年级的小学生,催促我:“妈妈,妈妈,你快点读。读完了,给我读!”之前,他读了好几遍婴音老师的《天天都有麻烦事》,一遍遍读,一遍遍乐。他小小的内心已然升腾起美好的阅读体验。这使我看到作家与读者之间那一种妙不可言的呼应,是作家的作品点亮了读者的心,读者的痴迷又激发了作家的创造。而小读者那般纯真无邪,更需得大作家的书写柔曼而轻盈,温婉而清新。儿童文学作品更像是母乳与母爱,或者说有着同等非凡的意义,是孩子断奶之后的精神食粮,汩汩而甜蜜。
即至翻开《少年川川的故乡》,这样的气息便是扑面而来的了。“下雪了。校园里漫天飞舞着白蝴蝶,蝴蝶们很淘气,一飞下来就不知躲到哪儿去不见了,后面的只好下来寻找。”“这里原本绿茸茸的草都枯黄了,挂着霜的红叶在冷风中摇摇摆摆,不时飞下一两片到湖中去。月光洒在湖水上面,满湖都是闪闪发光的碎银,湖水显得清冷。”(《罗老师的月亮》)“在水中,她看到几条小鱼,游进一朵桃红色的云中去。在云的旁边,有一个扎小辫的人影,流动的水把人影拉长了。”“月亮升起来了,又圆又大,银光满地,一丛丛的竹影随着山风轻轻摇曳。还没到秋天,金铃子已经像铃铛那样好听地叫了。纺织娘一个劲地催着它的同伴,织——织——草丛中、竹林里的流萤,飞舞得像蓝色的小精灵,闪闪烁烁,此起彼落。”(《葱灯》)“玉潭水碧清碧清,从一个小小的缺口流下,冲击着石墩子,发出叮咚声。四周有密匝匝的树林,一种雾似的水汽弥漫在林子中,看上去很像一首朦胧诗。”《聪明爸爸》“要过小溪了,碧绿的丝绸般的光滑的溪水,厚厚实实的石墩子立在水中,我们就像青蛙般跳过去。”“晚霞把溪水染得绚丽无比,溪水又把晚霞洗得光彩夺目。”(《我不明白……》)“树叶上的露珠,滚着滚着,‘啪’地滴在我们的头发上,我们顶了一头的小珍珠。”(《我是女孩》)像这样诗意叮咚又童趣俏皮的句子我都当宝贝似的用铅笔淡淡地圈点起来了。轮到我们家小学生读的时候,来亮一亮他的眼睛,润一润他的心灵。这样的语言与孩子清亮的眸子、长长的睫毛、柔嫩的肌肤,有多么般配!
在婴音老师的小说里,不止是这样的小诗意,她甚至是相当的罗曼蒂克,带着哲学的思考和心理学的深刻含义。在《罗老师的月亮》中,清丽而纯真的金贞子分明是爱上了帅气又开明的罗老师。嗯,这样的“罗老师”我也爱过的。为什么不呢?罗老师像一轮月亮,盛开着少年们最初的梦想,也抚慰了他们内心浩瀚无边的莫名的荒凉。在《葱灯》里,一位名叫陈牛奶的乡村少年,他竟懂得把萤火虫放进粗且长的葱管里做葱灯,亮闪闪的葱灯,映红了乡村的一个个夜晚。在《我是女孩》中,青春期少女揽镜自照,为互有好感的男女同学传递纸条,扑闪扑闪地流眼泪,睡不着。这些这些,我都有过啊。点点滴滴都是昨天而已。婴音老师便是要为少男少女代言的了,那么真实不欺又善解人意。尤其在《变色口红》中,那样自由到不羁,美到不可方物的“清澈如水的大眼睛,就像电影演员宋佳那样的”主人公,她涂着变色口红,抽着女烟,她穿着黑色绸旗袍,她是要与人探讨存在主义,探讨萨特的。“追问”“洞察”“主观性”“我喜欢自由”这样的字眼躲藏在小说中,给作品添上了浪漫主义的气息或者说某种贵族气。这当然与婴音老师一出生就浸染于文学世家、书香门第是分不开的。还有《我是女孩》中,那一位陪伴着女儿成长,在女儿青春期的微妙而动荡的心理过程之中始终耐心聆听并温和地解析的聪慧的母亲,也一定有着同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婴音老师的母亲的影子。
婴音老师笔下的孩子都不是什么乖孩子,他们调皮又淘气,还常常惹是生非。他们出点子,想办法,用孩子的智慧打败了那位全知全能不把孩子放眼里的“聪明爸爸”。(《聪明爸爸》)还有那位“不可救药分子”“不安分的孩子”“疯疯癫癫的丫头”搅乱了姐姐的约会,多么令姐姐难堪啊。但她心里想的是:姐姐谈两个男朋友是为了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难道姐姐想在两棵树上试试能不能吊死?(《变色口红》)更别提那位想要给初来乍到的小菊老师一点颜色看看的捣蛋鬼陈牛奶了。(《葱灯》)但他们又是多么活泼可爱啊。面对罗老师的离去,他们哭了。(《罗老师的月亮》)偏偏这么恶作剧的陈牛奶,他会做葱灯。他每天做一盏葱灯挂在小菊老师的窗前。(《葱灯》)这是一群活生生的,让你的心柔起来软下来的孩子。他们多么真实,一个个都是独一个,这一个。我想,读到这些片段的我家那位喜欢把奶声奶气解释为“奶奶生气”,把奇葩解释为“其他人都趴下”的小学生,一定又是要看得笑出声来,引起共鸣的了。
在轻松愉悦的同时,让我看得渐渐重起来的是作品中所包含着的温情的触摸与人文的关照。《葱灯》让我想起冰心的《小桔灯》,同样的光亮,同样的温暖。“用教育来帮助山村扶贫”的师范毕业生小菊,她扎着22岁的小辫子,泛着理想主义的神圣光辉。她有“笑”病,但凡碰到一点好玩的事情,就会抑制不住地笑个不停。她的乐观和坚强使得她悦纳了山村孩子的捣蛋,山村教学的艰难。她像一管葱灯照亮了乡村孩子的未来。
而《少年川川的故乡》更把温情的目光投向了城市打工者的孩子身上。他们远离故土,是城市的边缘人群。他们生来没有故乡,但时时想念故乡。但他们并不自卑也不怯懦,至少少年川川是阳光的,骄傲的。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加入学校足球队,他和同学们不卑不亢地相处。早熟懂事的他有着与生俱来的乡愁。他从来没有见过故乡,但他深深懂得“一个人怎么可以没有故乡?没有故乡就是没有根、没有魂灵啊”。他从三舅的嘴里听到故乡,从与小牙的视频聊天里看见故乡,从课堂上鲁迅的《故乡》中明白小牙就是他的“闰土”,在汪峰的《北京,北京》的歌声中体会到漂泊感和沧桑味。外来打工者在城市打拼的艰难、困苦,打工者子弟的坚强、可爱、乐于助人,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少年梁清川,他时时在自己小小的精神世界里望着故乡,望着归乡的路。而我们是否想到应该腾出一些空间来安放他们的故乡,那也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故乡。
一盏闪烁的葱灯里面映照出来的其实是微弱的光芒,但那里面蕴藏着的是怎样一个敞亮的故乡。这也让我想起这一次儿童文学年会的主题——“新常态下的浙江儿童文学”。新常态是什么意思呢?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一如既往。常态是永恒的,而我们的挑战是要从旧的经典中翻出新的篇章。从这个角度来看,婴音老师的作品又是新颖而时尚的。
就像乡愁是个旧主题,而别一样的时代有别一样的乡愁。就像此时的我,捧着书看的间歇之中,在这个我们共同的美丽的他乡的阳台上,我眯着眼望向了几十米之外的钱塘江。我不禁也想起了只是在少年时期跟我有关的地理上并不遥远而心理上却渐渐陌生的故乡。一幅幅画面跳脱出来,闪烁了有一些时候。我听见自己说:多好啊,原来我也曾少年,原来我也有故乡。
《孟子》读后感(四)
许多人都知道读经典的重要性,但是许多人都太浮躁,太急于求成,缺乏耐心和恒心去钻研经典。
因为经典相对难懂,比较枯燥,说理的多,论道的多,实用的东西少,所以许多人很难读出乐趣。
只要耐心读,反复读,古文是可以读懂的。读懂古文,可以提高我们对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可以使文章更加凝炼和深刻。
但是你一旦读上瘾,你的人生境界和思想境界必然有很大的提升。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人应该首先追求优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古代名言我很早就熟悉,但是刚刚才知道它出自《孟子·尽心上·九》。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是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应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后人把原文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中的第二个“善”字改为“济”,是为了更能准确地表达孟子的思想。
这句话虽然被广泛传播,家喻户晓,但是许多人却不知道它的出处和原文本意了。不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境,就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古人。所以读经典是非常有必要的,就如同找到树的根,寻到河的源头。
这句话既有儒家入世思想,又有道家处世思想,合起来就是佛法讲的“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再一次证明了儒释道本来就是一家。
儒释道必须全面修学,它们是一个整体,缺少任何一面,人生都不会圆满。
自古雄才多磨难。人生必然要经历困窘时期,正好可以修道、养德、弘义,积蓄力量,培养定力和智慧。相当于隐居、闭关、无为、出世、自度。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绝境的尽头就是发达和成功。此时就可以入世度人,服务社会,利益大众,无所不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实现精神的永恒和不朽。
一个成熟和完美的人,不求别人的理解。有人理解也快乐,无人理解同样快乐。逆境时快乐,顺境也快乐。得也坦然,失也坦然。
(2021.11.14写,2021.06.24修改)
齐悦梦想大型社群第36篇
杨绛的《一百岁感言》读后感
导语:杨绛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杨绛的《一百岁感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绛的《一百岁感言》读后感一:我以为,人世间最充满智慧的人其实是孩子和老人,孩子天真烂漫,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老人饱经风霜,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而那些雄心勃勃、不可一世的青壮年们,许多被红尘迷花了眼,使尽了浑身解数,对身外之物汲汲而求。
古人云“人之将老,其言也善”,谚语也说“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因此,我敬重人瑞们的真言,愿借以犀利自己迟钝的目光、宽广自己狭隘的心胸。
我从天马兄的博文中看到了杨绛老人的《一百岁感言》,自然欣喜。
杨绛,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所工作。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以及96岁成书的《走到人生边上》;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杨绛生于1911年7月17日,属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发生辛亥革命,她于是和中华民国同岁。在她102岁生日之际,能读读《一百岁感言》,应该是人生快事。
然而,读着读着,越读越觉矛盾和不对劲,除“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这种略为积极的心态我比较认同,余者许多不敢恭维。例如,当一个百岁老人,连衣食住行也要仰仗他人照料,怎么还可能说出“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之类不合时宜的话?既然“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又怎么会愤世嫉俗的感叹“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云云?至于“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之类的话,更不是一个尊重自己名节的大家说得出口的,难道她暮年发《感言》也是“自欺欺人”不成?再说,即使真有《杨绛百岁感言》,也该2021年发表,不该最近才出现呀。
终于看到有消息说,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过官方微博澄清,这篇文章的开头几句,“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确实是来自《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但后面诸多人生感悟系拼凑而成。
我从未认真读过杨先生的著作,因此也无法从她的写作风格来分辨其真伪。但细读再三,越发感觉人文社的说法成立。
我喜欢阅读,但不喜欢读流行。据说,此《感言》在网络上疯狂流传,也与其被李开复等大V转载有关。呵呵,国情如此!
我热爱文学,但受够现代作品瞒和骗的肆虐后,宁肯陪伴古代的文豪们,屈原、陶潜、李白、苏轼、辛弃疾,嬉笑怒骂,直抒胸臆,何等痛快。
经此一事,又长一智。为便于与天马兄日后一起交流,看来,我应该虔诚地拜读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了,那才是她的作品。
杨绛的《一百岁感言》读后感二:杨绛被人们尊称为先生。一位高知女性,被这样尊称,是因为人们由衷地敬仰她的学识、品德和修养。
偶然看到她的百岁感言,平实的文字,竟然带着那么强烈的一种穿透力,贯入我的胸膛,有什么被逼出了眼睛……
我们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对自己的总结来对照成长: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当青春渐行渐远,在诚恐诚惶中,在懊恼悔恨中,在被拍在沙滩的路上,扮着过来人,扮着无所不知的样子。当你忽然看到活了一个世纪的杨绛先生淡定从容的样子,你会作何感想?
说到杨绛先生,就不能不提钱钟书先生。他们夫妻两个,我们最早知道的,是钱钟书,是他诙谐幽默的《围城》,是他那段围城理论。他的渊博和聪颖光芒四射,以至于盖住了他的身后那个温柔敦厚的才女杨绛。
《干校六记》和《我们仨》沉定简洁的文字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这位淡定从容的学者。
活了一个多世纪的她,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些惨烈和风暴,今天都落满尘埃,定格成画面。她亲身经历的那一段段痛苦,今天都被她用诙谐幽默的文字表达出来,少了当时的凌厉和残酷。
在她玲珑瘦弱的身体里,有着怎样的胸怀?在她淡然微笑的眼睛背后,有着怎样的睿智?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的《一百岁感言》读后感三:今天上午在翻阅报纸时,读到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虽然只有短短的那么几句,可我还是有些深思。
我现在三十岁,读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在想自己到一百岁的时候,也会有她这时的`感慨吗?当然,我是啥学历,啥身份,啥水平,怎么能和杨先生比,我只是想说,到自己一百岁之后又会怎么样呢?我不曾知道了。但是,杨老师的一席话,确让我深有感慨;是的,“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说的真的好好啊,我虽然到现在也是一事无成,但有时我内心是淡定的,我现在在一个地方有一个居所安定下来,不要跑来跑去,不在不知道明天会居住那个地方;我现在也有了宝宝,我只想陪在他的身边,和他度过每一分每一秒就好,一起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健康平安!
在家一年没有上班了,这一年真的让我从当初的抓狂,自己就这么废了,大学白上了,自己的雄情壮志就这么结束了,等等,到现在的淡定,难受不是自己的转变吗,日子都是这么一天一天的度过啊,我不图过上怎样的富裕生活,只求家人都有饭吃,家人都健康平安;可能有人会讲,你也太颓废了,怎么一点都没有志向,呵呵,这个问题我也知道怎么说了,自己通过努力去达成自己的梦想、志向当然是高兴、快乐的事;可话又讲回来,我们的目的不都是让自己最后开心快乐吗,怎么做都好啊,不是吗?呵呵
不知道,又有些语无伦次了,但多少有些让我反思,一段时间内让自己停下来,好好的反思下,或者回头看看最近一段时间自己的行程,总感觉蛮好的,呵呵,去掉不好的,总结好的,再继续后面的生活……
读书笔记《老人言》
假如你想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创造非凡的成就,在自己的生命之路上留下一个潇洒美丽的身影,那就要学会倾听老人言,它可以让你在芸芸众生中出类拔萃、风光无限。
这就是老人的智慧,老人的箴言。
第一章 立身处世
修炼自己,把握人生祸福之密钥
有钱难买“早知道”
--小心“被控”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人生险恶处,当知及时回头
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三邻
--越亲近的人容忍度越低
愿为众人死,不为一人亡
--生命的价值在于分享
大欺小,不公道
--公道自在人心
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
--像龙一样乘时变化
凡事留一线,它日好相见
--播下善意,收获感情
打人一掌,防人一脚
--化解仇恨,不如避免结怨
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
--为自己立一准则
退一步想,过十年看
--小心被“套牢”
第二章 人际交往
做好自己,高情商经营人脉资源
广交不如择友,投师不如访友
--敞开心扉,带眼识人
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
--尽量别让人情成为负累
不看家中宝,单看门前草
--小可见大,近可观远
叫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
--不要把话憋在心里
会说话,当钱花
--好口才可以左右成败得失
礼多人不怪
--把你的心悬挂出来
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
--一吨废话,不如一毛钱的帮助
蚊子遭扇打,只因嘴伤人
--多栽花,少栽刺
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
--恃才傲物是大病
只有扯皮的人,没有扯皮的事
--只有不快的斧,没有劈不开的柴
第三章 掌控命运与幸福
珍爱自己,认清生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想喝甜水自己挑
--幸福在于享受过程
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忙断肠
--“福分”在于修养,成功在于素质
苗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
--睁大眼睛择妻
一日三笑,不用吃药
--快乐没有专利
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
--名利权势不能带来自由和安全感
有福之人,不落无福之地
--远离价值观不良的环境
得意不可再往
--看清形势,跟紧变化
人不该死有救星
--大胆往前走
冬长三月,早晚打春
--没有到不了底的事
傻子过年看隔壁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话
从“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走偏的观点
不知是太辣还是吃得太多的缘故,我很快就闹起了肚子。当我在电梯中捂着肚子难受到说不出话时,我老爸不断叨叨着:“叫你少吃点不听吧!叫你别吃那么辣不听吧!哼,这就叫做“不听老人家,吃亏在眼前!”
我当即反驳,并认为,这时候他应该提出的是解决方案并非叨叨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类现在说为时已晚的话。然而我老爸理直气壮地告诉我:“这是为了你下次不会再发生这样的情况!”
我所看到的是当前我该怎样消除我难受的状态,我爸想到的是怎样防止我下次重蹈覆辙。不得不说,我还是目光短浅了些,但是我依然觉得尽快让我脱离痛苦才是正确选择。
说实话,爸妈所认为的你应该怎么做都是他们过了大半辈子总结出来的经验抑或是看透人生浮云,希望你去做的事。
但是,在父母的指导下,完美避开人生路上所有的陷阱与坑:遇到困难,有父母指导你如何度过;遇到可怕的怪兽,有父母帮助你打败…就这样顺顺利利地过完一生,想想,未免也太无趣了吧。但我也并不推崇起起落落充满惊险挑战,险象环生的人生才是精彩绝伦的。我只是认为,自己走过的人生,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吧。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老人才会说的话,是那些经历过这些痛苦的前辈传授给你的打怪经验,甚至是教程。可当这件事无关紧要,不,应该是你想去体验去感受时,你能否拒绝观看教程,而是自己去过关?就算没过,就再来一次,反正有大把时光。
这里又谈论到,若你想去实现的梦想已经花费了你十年二十年,可他没有一点点进展,你是否要听从父母亲戚的建议放弃他转而屈服于现实?毕竟,人生有几个十年?几个二十年?又有多少时间够你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撞破脑袋仍不放弃?这是你想象中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
我没有资格探讨是否应该坚持,毕竟我不是那个花了十年二十年去追逐梦想的人,我也不是一个为了生计放弃梦想的人。毕竟,我连二十岁都不到。我也不敢在此夸下海口:若我考不上中传我就一直考,就算考到七十岁我也要一直考!那这五十年我要干什么?不断复习和窝在家中幻想考上的一天?可笑。算了,话不能说太满,世事难料这是真的。
对于人生,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定下目标:我想过的好。小时候的好,程度大概停留在,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现在的程度大概处于,我可以有能力过想要的生活。(此处想要的生活并没有明确,一直在改变)
我妈每次意味深长地和我谈心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你现在的努力都是为了你的将来;读书不是读给我的,是读给你自己的;只有站在高一点的地方,看到的风景才会比别人辽阔。”这应该算是老人言了。
我从来不觉得我爸妈有把自己没实现的梦想寄托在我和妹妹身上,十分幸运。我也从没有体会过什么叫望女成凤,不知道这是不是幸运。我家采取的是:第一个按猪养,第二个按书养的教育方式。这大概间接导致我的思维跳跃得不太符合书里的规定,太太太幸运了。
身边好像时常出现同学或朋友和父母吵架的事情。导火索一般缘于父母的唠叨(?)或是孩子的反抗(?)当然每次听完他们对这场战争的描述,我都不知道怎么安慰他们,因为这大概是“你应该”和“我想要”之间的冲突,这听起来就无法避免吧。那既然无法避免,就静候其爆发然后平静吧。没办法。(这样讲好像很不负责任诶)
每次和爸妈发生冲突,平静下来的第一秒产生的会是满满的愧疚,会觉得,啊父母太可怜了,幸幸苦苦把我养这么大我却和他们吵架,我太不孝了!就算每次都这么想,但是下一次矛盾并不会因为我上一次的愧疚而消失啊。说是观念的问题还是年龄代沟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所处环境年代社会的问题。我自认为,我和我妈没有啥年龄代沟方面的问题,我可以和我妈争论纸媒该不该被电子书取缔到接近于吵架,也可以和我妈讨论什么时候去网红店打卡。
我妈唯一让我觉得是历经风霜的大人的地方在于她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总是信心满满,对于别人的反驳总是不屑一顾。这好像不是大人的通病,但是这恰巧是我们起矛盾的原因。
由“一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跑偏到外太空…太羞愧了。
最后,漫漫人生路,要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走,不管是听从父母的建议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开心就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