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西方文化概论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1-17 16:07: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7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这本书是由高教司组编的,因此书中所述皆是当今权威之论证,而众多作者亦可算是中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我个人认...

中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西方文化概论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
这本书是由高教司组编的,因此书中所述皆是当今权威之论证,而众多作者亦可算是中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我个人认为文章很有可读性,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尽管我在读第一遍时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许这也恰恰证明了文化内涵的一种深刻,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确实,姑且不谈读完后我对中国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单是那种巨大的时间跨度就会让人忍不住在内心生出无尽的肃穆和庄严之感。用半年的时间读完千年的历史,恍惚中总感觉半年的时光就如同已过了千年。也许这种感觉并不奇怪,用一个半年用一双眼睛去见证中国人从上古到今日的千年文化史,怎会不令人慨然?其中点点滴滴记载了中国的辉煌,透射着历史中灿烂的光芒,也详述了中国千年文明中所走过的所有曲折的路,让人读来自然会感到几分沉重。不难看出,同样沉重的是历史,是文化。然而,在一种浩瀚的沧桑感之后,其实我觉得更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文化本身的内涵和它在人类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一种文化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和行为的指导,没有文化的民族应该是不会存在的,即使是有,也注定是没有希望的。中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走到今天其实也同样面临着一场文化的抉择。中国人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的文化该走向何方?在本书的末尾,本书的编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为中国新时代的文化指出了方向。然而抛开一种言论的说教以及思想上的控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经不住推敲的。一种文化的真正走向或形成往往并不会因为一种貌似客观甚至超脱的语言解释而定型。它需要的是实践的考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的决定者是历史。笔头落下上述文字之时,正听着那首小刚的《黄昏》,多少有种伤感,所以读史一定不能再听着伤感的音乐,否则那份慨叹足可令人窒息,因为人总是在不经意中把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际遇相结合,两相交映,便是一个沧桑的时代。由此我想到中国文化在今天发展的状况对于我们这代人的影响。人们曾经把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定位为迷茫的一代,就是说这一部分人生活在一个古今文化碰撞,中西文化冲突的时代,而这个时代造成了一种文化的波动与混乱,也就因此造就了一批思想波动混乱的人,读后感《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这些人面临历史向前的滚滚大潮,在一种思想的多元但又不能彼此相安的状态中变得无所适从,也因此,这一代人又常被戏称为没有希望的一代,其实本质上说的就是,这些人由于文化的不定性,始终无法让自己找到一种让自己信服的文化价值系统,所以理想是模糊的,前途是模糊的,他们伴随着经济的超速膨胀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因此中国新时代文化的真正定型过程还远未结束,中国文化依旧任重道远。古人云,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这本书记载的历史文化处处透射出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但细读这本中国千年文化史的终极目的绝非是去一味追索一种昔日的文明,去单纯重温昔日中国文化的光辉灿烂。历史的真正作用是告诉后来人,不要再走前人曾经走过的错误的路,或是让后人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养分指导未来,因此文化始终与历史相融。千年的文化,千年的感慨。我们可以在书卷中穿越时空,走过这历史的千年,不胜唏嘘。然而当曾经的八零后最终开始登上社会的舞台时,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百年,就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因为恰恰是无数的人生百年才凑成了历史的千年。我也是一个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啊。《中国文化概论》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宗桂先生的力作,这部著作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文化概论》,如果只是看书名并不太象一部学术专著,不过即使写成概论,对研究中国文化来说是不容易的。文化这个词听起来很普通,大家都不感到陌生。不认识字的人,可以说是没有文化,但这些人的行为、心态都会受到民族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可是要说清楚什么是文化,要对此作出科学的界定,都似乎又成为难以捉摸的东西。关于文化的定义,据国内外不同资料统计,有说一百种,也有说二百种,总之,至今没有一个为人们共同认可的科学界定。此书取名《中国文化概论》,这与文化史有所不同。后者是按照顺序,阐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式和变化发展的历程;而作为概论,则要按其内涵分类作专题论述。虽然有些专题也要讲述其发展顺序,但重点还是要阐明各个专题的特殊内容。书中对于中国文化的流变和分期,中国文明发展的特殊道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的文体内容、核心、类型、特点、理想人格、价值取向、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基本精神,都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和分析。对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教,以至尊先五,重传统的社会习俗,书中都分别立专章进行论述。各章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书经纬成文,论史结合,交织成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从而显示出中国文化整体的概貌。

西方文化概论读后感

  一般以说到西方,大家想到的都是美德法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我收集了西方文化概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西方文化概论读后感【一】

  以前学习历史的时候了解一点西方的文化,然而并不是很懂,但通过观看《西方文化概论》的视频,对西方的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这本书的内容深邃,读起来晦涩难懂,但是对于一个对知识孜孜的学生来说,沉浸其中,吸取点滴的精华,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情 。

  《西方文化概论》重点介绍了西方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全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个章节,第二个部分为五到十二章节,最后一个部分是最后一个章节。其主要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教育、法律、哲学、历史、艺术历史和成就。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从未这么认真的去阅读过关于西方文化书籍,对西方文化并不是很清楚。阅读《西方文化概论》对于我而言,收获颇丰,在西方文化的范围有了新的理解,原本以为所谓的西方文化就是英德法等发达国家的文化,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了解,西方文化的最初发源地原来在地中海地区希腊于意大利等国家。

  说到西方文化,就不得不说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它是世界文化构成的主要部分之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通过这本书,我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有了比较深的了解。

  在本书古希腊罗马文化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神普》和荷马史诗。《神普》描写的是宇宙和神诞生的故事,荷马的两部不朽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是对杂乱无章的民间神话传说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卓有成效的尝试。而赫西俄德的《神普》则使这一工作基本完成。分为序曲、主题、尾声三个部分,结构完整,布局精巧。原文提到很多神祗,如正义女神、命运女神、月之女神,太阳、月亮和黎明之父等,对后期希腊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荷马史诗》据说是古希腊的盲诗人荷马所作,分为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采用了诸多的艺术手法,是“系统叙事诗”开山之作。尤其是诗作中呈现出的思想光辉,它歌咏英雄、崇尚自由、以人为本,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 荷马的两部不朽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是对杂乱无章的民间神话传说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卓有成效的尝试。而赫西俄德的《神普》则使这一工作基本完成。

  除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文化也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关键环节,而在本书中,方老先生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介绍,可见其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基督教文化是信仰基督教文化的人群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文化,在谈基督文化的同时我们就不能不先说说《圣经》,《圣经》是基督教教义的载体,是西方的一部政治、历史、宗教、哲学、文艺、社会、伦理、法律等方面的经典著作,作为其母体的基督教在范围意义上更是超出了《圣经》的局限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推陈出新。基督教对西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时期是中世纪的西方,因为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基督教直接影响到近代西方文明的出现、磨合、发展和最终成型,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的政治格局和人类的未来命运。这些从基督教

  对日耳曼人起到了开化的作用、对古代文化的保留和传播以及基督教在与世俗封建统治者既联合又斗争的过程中,以其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力和不可替代的精神统治作用,成为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成为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可以见出来。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西方近现代文化中最初也是最璀璨的思想之光。文艺复兴主张人文主义,认为人是平等自由的,追求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以人为中心。这是人类思想的一大进步,为资本主义发展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文学、美术、建筑、哲学等艺术层面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则更为广泛,改革力度也更为彻底。它反对宗教主义、封建主义,反抗权威,以一场伟大的思想觉醒。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启迪了人类的思想和智慧,使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而且中国戊戌变法中的君主立宪制思想也来源于启蒙运动,极大促进了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发展进程。

  结合这本书还有之前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小见解,在西方文化的发展中,许多的文化在艺术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尊古希腊时候的雕像而她的原型就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阿佛洛狄忒,罗马神话中与之对应的是维纳斯女神。他是爱与美的化身,也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象征。同样的作为西方文化思想的大潮流,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雕像,如大卫、哀悼基督、圣母子等,这些都是当时一些文化思想的体现。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时期兴起的骑士文学与哥特式建筑对当时的世界文学和建筑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建筑类的哥特式风格则来源于哥特式大教堂,“哥特式”建筑特点多采用十字拱、立柱、飞券等建筑元素,显得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宗教色彩浓郁。这种建筑风格曾引起各地争相效仿,风靡一时。这些不一样的艺术品,见证着西方文化的发展。

  阅读《西方文化概论》,我对西方文化的内容以及其文化价值都有了解。使我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读书是多么重要,书不仅是心灵的钥匙,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正如冰心老师说的那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西方文化概论读后感【二】

  近段时间,在面临预科结束、期末各种复习之余,抽空看完了方汉文先生的《西方文化概论颇有些许感触。这本书给我展示了一个广阔而绚丽多彩、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的全新的西方世界,也让我对西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从西方文化的.滥觞写起,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概况,民族与种族成分;历数西方社会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分析其文化的主要成就,其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它的历史走向与前途。重点介绍和分析西方文化的主要构成,包括它的自然科学、教育、法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的历史与成就。

  一般以说到西方,大家想到的都是美德法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在我最初的理解中,所谓的西方文化也就是这些欧美国家的民族文化。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这本书所研究的西方文化,是以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与北美洲大洋洲文化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从地域上说,它一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为核心,兼及北美洲和大洋洲。这在地域上就让我对西方的范围有了新的理解。

  说到文化,我一直有个问题搞不清楚,就是所谓的“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以及联系,虽然我知道文明肯定不等同于文化,但具体的是怎么个不同,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其实是不清楚的。对于文化的定义,这本书的理解是:文化史人类社会具有的独立特定的综合体系,它主要包括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态和精神意识形态三个大的层次。这三个大的层次是相互关联的。它也就必然是人类的行为与精神活动的总体,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文化的总体性构成的观念。据书本的介绍,这种类型的观念在文化研究中相当普遍。至于文明与文化的联系,书本从他们的基本意义上作了介绍,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历史形态。文明包括了文化的基本构成,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的具体存在模式,文明所在之处的时代就是一定的文化实践。与文明的概念相比,文化的概念更注重现实的实践性质,文化史文明形态的实践方式。一般来说,文化史具体的、感性的实践行为;而文明史概括的、总体的、历史的形态;当然这也这是相对的区分,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尺。总的来说,这本书认为文化与文明史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有各自意义与用法的概念,且二者虽然有概念的差异,但是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重合部分,远远多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与区分之处。

  西方文化概论,就是关于西方文化基本原理的研究,是对于西方文化体系的基本构成、本质特性与发展规律的揭示。它不是一般的文化史,而是对于西方文化历史过程的理性观照。西方文化概论,主要包括西方文化产生的欧美国家与民族的地理环境、民族历史与现状的情况综述;西方文化发展历史阶段的分期与历史进程;欧美国家的民族宗教信仰、社会生产与生活状况、科学技术、教育、政治经济与国家制度、文学艺术等相关方面的分析;西方与世界其他民族,特别是与东方民族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它所要达到的目标在于: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历史作用及其现象的研究,加深对西方文化本质特性的理解,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为借鉴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提供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参考。

  这本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章,系统的阐述了西方文化的起源与历史,具体为:西方国家与民族概况、西方文化的起源及古典时代、欧洲中古封建文化、西方现代文化。不难看出,这个部分基本上是以讲述历史的方式纵向的介绍了西方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等。第二部分为五到十二章,介绍了西方文化的构成,主要包括:西方文化逻辑与文化理论、西方社会经济以及商业贸易、国家体制与制度的演变、基督教信仰与宗教思想、科学技术的成就、西方的教育制度与高等教育、哲学与社会科学、西方的文学与艺术。这部分则是横向的从西方的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科教以及艺术等方面系统的介绍了西方文化的构成,这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因为想要了解西方文化,基本上也就是从该部分所介绍的各个方面来入手的,因为这是西方文化的真实体现。最后一章也是最后一个部分,讲述了西方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联系,主要讲述了西方从古典时期到近代到18世纪后对东方的看法。在本书的最后一节,是站在全球化的大局观角度上讲述了东西方文化的共存与共荣。我们都知道,每种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每种民族文化也都是绚丽多彩的,正是这些不同的缤纷多彩的世界各民族文化,才使得世界民族文化如此丰富,这些都是世界各民族先辈给我们留下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与保护。

  说到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古典文化,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古典时期两个重要的文化,那就是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大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是世界文化史上两座永恒的丰碑,是西方人所津津乐道的光辉时代。勤劳的古希腊和罗马人民用他们的智慧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留给我们一个无论是文化史上还是艺术史上的维以超越的高度。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都是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罗马文化无论在建筑、宗教、科学、哲学,还是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和印记,它是对希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它在这些方面的成就却又比希腊更胜一筹。而且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古希腊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最高成就是哲学和史学;古罗马的成就是在法律思想和教育思想。

  要了解西方文化,我们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基督教文化,方先生的这本书中西方文化的构成这一部分用了整整一章来介绍基督教,甚至该部分有关宗教的这一块内容介绍直接以基督教为代表,没有再涉及其他宗教。足可见基督教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比重有多高,甚至可以这样说,基督教文化已经深入西方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当让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力之巨大。在谈基督文化的同时我们就不能不先说说《圣经》,《圣经》是基督教教义的载体,是西方的一部政治、历史、宗教、哲学、文艺、社会、伦理、法律等方面的经典著作,作为其母体的基督教在范围意义上更是超出了《圣经》的局限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推陈出新。基督教强调信心、博爱和盼望,在基督教看来,这三者是相互联系而又互为条件的,有信仰才会有企盼,才会产生爱;有信仰才会有希望才会实现希望,才能追求永生的真理;爱是基础也是终极,爱是信心与盼望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同时基督教也重视心灵和精神在信仰中的作用,一改古代宗教礼仪重于实质、形式重于内容的传统,强调人与上帝的关系是心灵的关系,人要从内心深处敬仰上帝,人的行为不能由物质支配而应受精神的指引,人要实现信仰就必须提高内心的情操,如虚心、温柔、怜悯、清心、公义等等,这些甚至多多少少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我们从《共产党宣言》里不难找到些许基督教的教义。实际上,基督教对西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时期是中世纪的西方,因为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基督教直接影响到近代西方文明的出现、磨合、发展和最终成型,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的政治格局和人类的未来命运。这些从基督教对日耳曼人起到了开化的作用、对古代文化的保留和传播以及基督教在与世俗封建统治者既联合又斗争的过程中,以其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力和不可替代的精神统治作用,成为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成为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可以见出来。

  通过这一次对方先生的《西方文化概论》的学习,使我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我深刻体会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样,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创造了光辉成就的文化。它与世界其他文化一起,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进入近代社会后,由于西方国家较早实现了工业化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所以一些西方学者和思想家们,宣扬一种西方中心主义观念,认为西方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对于其他民族文化则没有正确的而评价。这种“西方中心”观念受到西方国家有识之士的反对,我们也应该报以批评的态度。真正优秀的文化能够公正地看待世界多种文化,肯定其他文化的贡献与创造。因此,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时,也要正确地评价东西方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相互关系,批判西方中心或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的自我中心观念,树立起不同文化之间互相补益、互相促进的历史主义观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汇通,真诚学习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发扬民族文化传统,促进全球时代多元文化的共存于共同发展。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近日拜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两部著作,自觉小有收获,对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遂笔记于此。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著的观点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展开,虽不守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於个别处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填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着的观点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展开,虽不守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于个别处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填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徵,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於其他特点。(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徵贯穿起来,原都本於惟一之总特徵;那就是寻到了家。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在握。” 篇首所绘图示,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徵之关系整理而成,反印证於各章节以求畅达。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征,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征贯穿起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那就是寻到了家。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在握。”篇首所绘图示,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征之关系整理而成,反印证于各章节以求畅达。
一、理性早启一、理性早启
于梁公看来,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尽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徵者,只不过一开始仅说第四特徵乃一神秘力量,直到篇末方将其阐发为“理性早启” 。于梁公看来,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尽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征者,只不过一开始仅说第四特征乃一神秘力量,直到篇末方将其阐发为“理性早启” 。 既言“理性早启”,则必先明确“本能”、“理性”与“理智”之别。既言“理性早启”,则必先明确“本能”、“理性”与“理智”之别。 所谓本能,即动物生而所能,而止於其所能,是有限的。所谓本能,即动物生而所能,而止于其所能,是有限的。 而如脊椎动物之先天本能安排不足,要靠后天学习方能生存的,乃是心思作用中的理智。而如脊椎动物之先天本能安排不足,要靠后天学习方能生存的,乃是心思作用中的理智。 其摆脱本能愈多,则其理智作用愈强,沿理智之途走得最远者,便是人类。其摆脱本能愈多,则其理智作用愈强,沿理智之途走得最远者,便是人类。 当理智造乎最终“无所为”的冷静地步,而后得尽其用,就不期产生了无所私的感情——这便是理性。当理智造乎最终“无所为”的冷静地步,而后得尽其用,就不期产生了无所私的感情——这便是理性。 理性与理智原为心思作用之两面,“理智之用无穷,而独不作主张;作主张的是理性。” 理智乃静态的、客观的知识与方法,而理性更有向上一念,求生活之更合理也。理性与理智原为心思作用之两面,“理智之用无穷,而独不作主张;作主张的是理性。”理智乃静态的、客观的知识与方法,而理性更有向上一念,求生活之更合理也。 在行为上,节足动物以本能指导行为,脊椎动物以理智渐取代之,而人正依靠心思作用摆脱本能控制最甚,以理智松开本能的机械束缚,不仅代之以理智,更产生了独有的理性。在行为上,节足动物以本能指导行为,脊椎动物以理智渐取代之,而人正依靠心思作用摆脱本能控制最甚,以理智松开本能的机械束缚,不仅代之以理智,更产生了独有的理性。 以上种种,都在以下图示中体现。以上种种,都在以下图示中体现。
既已阐明理性、理智之别,回归论述中国的“理性早启”。既已阐明理性、理智之别,回归论述中国的“理性早启”。 根据上段解释,梁公认为理性是一要求生活向上合理之追求,自有对进於无对,凡事向内寻求,这与老师课上所讲东方文化“合”对自然本根和谐的终极关怀应属一义。根据上段解释,梁公认为理性是一要求生活向上合理之追求,自有对进于无对,凡事向内寻求,这与老师课上所讲东方文化“合”对自然本根和谐的终极关怀应属一义。 理性理智虽同为心思作用两面,原本密不可分,但理性要求位元阶更高,认识了“人之所以为人”问题。理性理智虽同为心思作用两面,原本密不可分,但理性要求位元阶更高,认识了“人之所以为人”问题。 所谓理性早启,乃指中西文化早期形态——即中国出现周孔教化前的形态——虽无甚大区别。所谓理性早启,乃指中西文化早期形态——即中国出现周孔教化前的形态——虽无甚大区别。 但中国早早便转向追求理性,乃至演绎出道德与宗教的分野,中西文化自此分途。但中国早早便转向追求理性,乃至演绎出道德与宗教的分野,中西文化自此分途。 至於周孔教化之兴盛果由何道,梁公没有在书中讨论,惜其对此并无态度。至于周孔教化之兴盛果由何道,梁公没有在书中讨论,惜其对此并无态度。
居文化中心而为主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其所有价值判断,而非为人生而有的工具手段、方法制度之类。居文化中心而为主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其所有价值判断,而非为人生而有的工具手段、方法制度之类。 人类文化必以宗教为开端,以其迷信、独断,取其凝聚、驯服之功用,在道德、礼俗、法律尚不存在之时建立秩序。人类文化必以宗教为开端,以其迷信、独断,取其凝聚、驯服之功用,在道德、礼俗、法律尚不存在之时建立秩序。 而后中西文化渐次分途,故其人生态度、所有价值判断乃因对宗教的不同态度见差异。而后中西文化渐次分途,故其人生态度、所有价值判断乃因对宗教的不同态度见差异。 西洋强于理智而弱於理性,则须以宗教作工具使人心智向上,故宗教林立,高下不等。西洋强于理智而弱于理性,则须以宗教作工具使人心智向上,故宗教林立,高下不等。 最终以基督宗教一派至为浩荡,自创世至末世无所不包而远开出人类知识范围处立足,给予人心智莫大安慰,终成大统。最终以基督宗教一派至为浩荡,自创世至末世无所不包而远开出人类知识范围处立足,给予人心智莫大安慰,终成大统。
而我中国文化经周孔教化提前进於理性之境,便无须也容不得退回反绕宗教的圈子,道德自觉完善为一再自然不过之要求。而我中国文化经周孔教化提前进于理性之境,便无须也容不得退回反绕宗教的圈子,道德自觉完善为一再自然不过之要求。 周孔教化原是一种学术而非宗教。周孔教化原是一种学术而非宗教。 宗教喜谈生死鬼神之事,正因它恰合於产生宗教的知识与情志要求,可使人对外在的神的理性充分信仰,而贬低人的理性价值;但子恰恰相反,不谈“怪力乱神”而充分相信人都有理性,完全信赖人类自己,要求人向内发力,此其一。宗教喜谈生死鬼神之事,正因它恰合于产生宗教的知识与情志要求,可使人对外在的神的理性充分信仰,而贬低人的理性价值;但子恰恰相反,不谈“怪力乱神”而充分相信人都有理性,完全信赖人类自己,要求人向内发力,此其一。 宗教视仪式为其神圣威信所系,故特别重视仪式规制、祭坛布置之事;而当子贡欲告朔之饩羊,子只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分毫没有指责对错之义,只把两种观点对比讨论,此乃宗教所万不能容之事,此其二。宗教视仪式为其神圣威信所系,故特别重视仪式规制、祭坛布置之事;而当子贡欲告朔之饩羊,子只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分毫没有指责对错之义,只把两种观点对比讨论,此乃宗教所万不能容之事,此其二。 故经过周孔教化改造,中国文化中虽仍保有原始宗教的部分元素,如祭天、敬祖、崇德报功,但其核心已是非宗教的周孔教化,而这些原始元素已转化为周孔教化中的礼。故经过周孔教化改造,中国文化中虽仍保有原始宗教的部分元素,如祭天、敬祖、崇德报功,但其核心已是非宗教的周孔教化,而这些原始元素已转化为周孔教化中的礼。 儒家在学术上所作的惟一功夫,便是教人反省自求而已。儒家在学术上所作的惟一功夫,便是教人反省自求而已。 除了信赖自己的理性,别无它求。除了信赖自己的理性,别无它求。 这实在是道德,远非宗教。这实在是道德,远非宗教。 道德为理性之事,存在於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理智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道德为理性之事,存在于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理智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 中国自孔子以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中国自孔子以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 道德宗教二者,同是教人向善。道德宗教二者,同是教人向善。 然而宗教速效、力大、不易失坠,道德则难度骤增。然而宗教速效、力大、不易失坠,道德则难度骤增。 这就为宗教本是个工具方法,而道德则否。这就为宗教本是个工具方法,而道德则否。 宗教向外借力求善,但这外力实在就是自己,而道德不绕这个弯,径向内部发力发掘自己的善。宗教向外借力求善,但这外力实在就是自己,而道德不绕这个弯,径向内部发力发掘自己的善。 如此看来道德本应是一迅速跨入理性的通衢,但其矛盾也在於斯。如此看来道德本应是一迅速跨入理性的通衢,但其矛盾也在于斯。 须知人类历史上,道德远比宗教为后出者,正是因为人类理性较之理智总是发育不足,因而道德广泛实现是一至难之事,理性的通衢反成为文化早熟的歧路。须知人类历史上,道德远比宗教为后出者,正是因为人类理性较之理智总是发育不足,因而道德广泛实现是一至难之事,理性的通衢反成为文化早熟的歧路。 故“道德气氛特重”与“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两特徵实为一件事之两种表达,毫无二致。故“道德气氛特重”与“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两特征实为一件事之两种表达,毫无二致。 至此,中国文化早熟理性早启之事已然在胸,进而可以此贯穿全书。至此,中国文化早熟理性早启之事已然在胸,进而可以此贯穿全书。
以理性早启为起点,中国社会呈现出职业分途和伦理本位状态,以下分论之。以理性早启为起点,中国社会呈现出职业分途和伦理本位状态,以下分论之。
二、伦理本位二、伦理本位
梁公谓中国社会为一伦理本位社会,是针对近三千年即周孔教化下的中国社会而言。梁公谓中国社会为一伦理本位社会,是针对近三千年即周孔教化下的中国社会而言。 至於三前年前的中国社会,他并不对其作过多研究,因为那段历史虽在时间上占有不少分量,但价值也仅止於此,远不及后三千年文化功夫重要。至于三前年前的中国社会,他并不对其作过多研究,因为那段历史虽在时间上占有不少分量,但价值也仅止于此,远不及后三千年文化功夫重要。 因此他对前三千年中国社会形态观点也较含糊,只大致称为宗法社会、封建社会,而没有将此封建社会、宗法社会与西洋进行比较研究,只说应该大致相同。因此他对前三千年中国社会形态观点也较含糊,只大致称为宗法社会、封建社会,而没有将此封建社会、宗法社会与西洋进行比较研究,只说应该大致相同。
周孔以降的社会方是梁公发力之处。周孔以降的社会方是梁公发力之处。 他言孔子以一部《春秋》在旧秩序中勾勒出新秩序来:一面启导人类理性,是一切旧习俗旧观念都失其不容怀疑、不容商量的独断性,而凭著理性作权衡;一面谆谆于孝弟,敦笃家人父子间的恩情,令其成为人伦至情,而后由近及远善推其所为,俾社会关系建筑於情谊之上。他言孔子以一部《春秋》在旧秩序中勾勒出新秩序来:一面启导人类理性,是一切旧习俗旧观念都失其不容怀疑、不容商量的独断性,而凭着理性作权衡;一面谆谆于孝弟,敦笃家人父子间的恩情,令其成为人伦至情,而后由近及远善推其所为,俾社会关系建筑于情谊之上。 后西汉世伦理终令封建解体并取而代之,原本在此。后西汉世伦理终令封建解体并取而代之,原本在此。 此种由内而外的关系模式,使得社会富於平等气息和亲切意味,在他滋养下,维系中国文化两千余年的礼俗不知不觉间诞生。此种由内而外的关系模式,使得社会富于平等气息和亲切意味,在他滋养下,维系中国文化两千余年的礼俗不知不觉间诞生。 其诞生后千年不易,正如其根本所植的自然法,故能与其同寿於天地间。其诞生后千年不易,正如其根本所植的自然法,故能与其同寿于天地间。 孔子之学与其说在社会秩序与组织,毋宁说在完善个人,说白了就是“做人”。孔子之学与其说在社会秩序与组织,毋宁说在完善个人,说白了就是“做人”。 一个完美的中国人格,是在一系列伦理关系中产生的,以孝子为始,进于慈父等事。一个完美的中国人格,是在一系列伦理关系中产生的,以孝子为始,进于慈父等事。 他终其一生始终处於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及人与自然的普遍伦理关系中,决不允许也不可能有分毫脱离。他终其一生始终处于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及人与自然的普遍伦理关系中,决不允许也不可能有分毫脱离。 这就大不同於西洋社会的人生状态,梁公将西洋对应於中国人家族生活的状态称为集团生活,若单从字面上理解,仿佛西洋人生活状态更为合理,更有“合”的意味在其中。这就大不同于西洋社会的人生状态,梁公将西洋对应于中国人家族生活的状态称为集团生活,若单从字面上理解,仿佛西洋人生活状态更为合理,更有“合”的意味在其中。 细查起来实则正相反,须知西洋人是在普遍、深入地将人域与自然、此群与彼群、自家与人家、自我与他人、灵魂与肉体甚至灵魂内部割裂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某种利益,而极其局部地、谨慎地、不情愿地、小心提防地妥协结合成为集团,并在集团间角力。细查起来实则正相反,须知西洋人是在普遍、深入地将人域与自然、此群与彼群、自家与人家、自我与他人、灵魂与肉体甚至灵魂内部割裂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某种利益,而极其局部地、谨慎地、不情愿地、小心提防地妥协结合成为集团,并在集团间角力。 故此集团决不含有“合”的意味,反倒是为了更好地“分”下去。故此集团决不含有“合”的意味,反倒是为了更好地“分”下去。
接下继续谈伦理本位社会对中国人人生状态的影响。接下继续谈伦理本位社会对中国人人生状态的影响。 沿著孔子作大道儒学所谈“做人”问题思路走出去,相对於一个人,整个世界都处在以他为核心的伦理圈中,距离圆心愈近,他对其所负的责任愈重。沿着孔子作大道儒学所谈“做人”问题思路走出去,相对于一个人,整个世界都处在以他为核心的伦理圈中,距离圆心愈近,他对其所负的责任愈重。 例如离他最近的是他的亲族,亲族中又以本房最近,本房中以父母最近,故中国文化奉家族与孝道於至高地位。例如离他最近的是他的亲族,亲族中又以本房最近,本房中以父母最近,故中国文化奉家族与孝道于至高地位。 以此组织社会,虽然某乙可能相对於某甲为不甚亲从之人,但某乙又自有其至亲至爱。以此组织社会,虽然某乙可能相对于某甲为不甚亲从之人,但某乙又自有其至亲至爱。 说得形象些,此圈在一处薄了,自有另一圈将此处垫厚,整个世界便处在广泛地伦理联系中,绝没有一处失缺漏空。说得形象些,此圈在一处薄了,自有另一圈将此处垫厚,整个世界便处在广泛地伦理联系中,绝没有一处失缺漏空。 人便总可相互救济关怀,不致陷於绝境,世界温润和谐的气氛自然浑厚敦实,伦理社会实在居功至伟。人便总可相互救济关怀,不致陷于绝境,世界温润和谐的气氛自然浑厚敦实,伦理社会实在居功至伟。
三、职业分途三、职业分途
中国社会由於理性早期所呈现出社会状态的另一面,便是职业分途,这又不同於西洋阶级对立。中国社会由于理性早期所呈现出社会状态的另一面,便是职业分途,这又不同于西洋阶级对立。 先要讲清楚什麼是阶级。先要讲清楚什么是阶级。 若从宽泛说,人间万般高下不齐,未尝不可都叫做阶级。若从宽泛说,人间万般高下不齐,未尝不可都叫做阶级。 但这种归纳之下的阶级并非对文化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故拮取其重要者,梁公将阶级解释为“经济政治之对立争衡的形势”。但这种归纳之下的阶级并非对文化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故拮取其重要者,梁公将阶级解释为“经济政治之对立争衡的形势”。 此种阶级构成在经济关系上,而依托於政治制度。此种阶级构成在经济关系上,而依托于政治制度。 盖在经济上存在剥削,而政治上则土地等资源均各被人占领之时。盖在经济上存在剥削,而政治上则土地等资源均各被人占领之时。 阶级不是理性产物,甚至是反理性的:一面以强力施於人,一面以美利私乎己。阶级不是理性产物,甚至是反理性的:一面以强力施于人,一面以美利私乎己。 但人类理性总须渐次开发,当人类时间全被体力劳动所占据,便无须臾工夫开发理性。但人类理性总须渐次开发,当人类时间全被体力劳动所占据,便无须臾工夫开发理性。 只有当阶级产生令一部分人悠闲了之后,人类进於理性始得提速。只有当阶级产生令一部分人悠闲了之后,人类进于理性始得提速。 随著经济与文化进步,更多人乃至全人类都有充足悠闲时间,理性方能得到极大跨越,阶级终归消亡。随着经济与文化进步,更多人乃至全人类都有充足悠闲时间,理性方能得到极大跨越,阶级终归消亡。
那麼中国秦汉以来的社会尝有阶级吗?那么中国秦汉以来的社会尝有阶级吗? 经济上应说是不可能的。经济上应说是不可能的。 我国史上土地可自由买卖的时间占绝大多数;且基於伦理本位观念,土地不似西洋及日本之长子继承,而是在各房间均摊,故长期稳定集中土地实数不易。我国史上土地可自由买卖的时间占绝大多数;且基于伦理本位观念,土地不似西洋及日本之长子继承,而是在各房间均摊,故长期稳定集中土地实数不易。 根据梁公所获资料,全国范围内土地集中垄断情形不著,一般估计,有地者颇占多数,且此多数远不止於五十一对四十九之比。根据梁公所获资料,全国范围内土地集中垄断情形不着,一般估计,有地者颇占多数,且此多数远不止于五十一对四十九之比。 而在竞争上更为激烈的商业和工业终不能淩驾於农业之上:古代商业兴旺均依赖国际大宗贸易,而中国商业从未真正主动向国外推销,反倒是数千年海禁,摧抑有加;而工业本身限制於理性早启,人们心思聪明全在於斯却不用於此,故工业与商业两衰,其对土地集中助力甚微。而在竞争上更为激烈的商业和工业终不能凌驾于农业之上:古代商业兴旺均依赖国际大宗贸易,而中国商业从未真正主动向国外推销,反倒是数千年海禁,摧抑有加;而工业本身限制于理性早启,人们心思聪明全在于斯却不用于此,故工业与商业两衰,其对土地集中助力甚微。 所可虑者,仍在政治势力之影响。所可虑者,仍在政治势力之影响。 但政治势力促使土地集中,乃是对解放於封建的中国社会之莫大逆转,必不可久,史上不断回圈於此而不得久固。但政治势力促使土地集中,乃是对解放于封建的中国社会之莫大逆转,必不可久,史上不断回圈于此而不得久固。 因此中国社会在经济上虽有剥削者,但因其分散流动,故并不存在一剥削阶级。因此中国社会在经济上虽有剥削者,但因其分散流动,故并不存在一剥削阶级。
下面考查政治上是否有统治阶级,与上段互相印证。下面考查政治上是否有统治阶级,与上段互相印证。 在中国实行统治的人,从大处可说是读书人,从中细辨别,可以有皇帝家族、官吏、儒生三种,以下一一说明。在中国实行统治的人,从大处可说是读书人,从中细辨别,可以有皇帝家族、官吏、儒生三种,以下一一说明。 三种人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儒生其实是个再松散不过的群体。三种人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儒生其实是个再松散不过的群体。 首先入门很容易,古人读书科考只有限的几本,不收学费的义塾亦随处可见,读过几年后就可一面训蒙一面科考,更有耕读传家、半耕半读之类方法补贴生活。首先入门很容易,古人读书科考只有限的几本,不收学费的义塾亦随处可见,读过几年后就可一面训蒙一面科考,更有耕读传家、半耕半读之类方法补贴生活。 只要有心仕途,接受教育总不是个难事。只要有心仕途,接受教育总不是个难事。 而且儒生与农、工、商皆没有明确的界限,一个人可能这一代经商务工,下一代读书,也可能此一时读书,彼一时从商,更有前面所提到半耕半读的口语。而且儒生与农、工、商皆没有明确的界限,一个人可能这一代经商务工,下一代读书,也可能此一时读书,彼一时从商,更有前面所提到半耕半读的口语。 因而儒生虽然在学问上是一共同体,但在生活中绝大多数都是不稳定於仕途和学术的。因而儒生虽然在学问上是一共同体,但在生活中绝大多数都是不稳定于仕途和学术的。 即便有豪门世家世代官宦,也占不了儒生多大比例。即便有豪门世家世代官宦,也占不了儒生多大比例。 再言官吏。再言官吏。 我们知道中国早早地便从贵族治国转入官吏治国,此事大约发生在春秋战国之时,名士鹊起各国仕官。我们知道中国早早地便从贵族治国转入官吏治国,此事大约发生在春秋战国之时,名士鹊起各国仕官。 官吏之所大不同於贵族者,即他不过是为他人行统治。官吏之所大不同于贵族者,即他不过是为他人行统治。 他在步入仕途之前不过是平头百姓,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告老还乡之后又回归于百姓。他在步入仕途之前不过是平头百姓,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告老还乡之后又回归于百姓。 任官只是一时之事,何必与生於斯、长於斯、老死于斯的百姓为水火不容之对立?任官只是一时之事,何必与生于斯、长于斯、老死于斯的百姓为水火不容之对立? 因此只有皇帝家族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除皇帝而外多数亲族不能实际掌握政权,官吏不但不愿与百姓对立,反倒常站在百姓一边,以“爱民如子”、“民贵君轻”等伦理要求皇帝。因此只有皇帝家族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除皇帝而外多数亲族不能实际掌握政权,官吏不但不愿与百姓对立,反倒常站在百姓一边,以“爱民如子”、“民贵君轻”等伦理要求皇帝。 皇帝虽然一人在上万人在下,但每有大举动往往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官吏百姓们却也离不开皇帝,皇帝一倒台则天下大乱荼毒众生。皇帝虽然一人在上万人在下,但每有大举动往往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官吏百姓们却也离不开皇帝,皇帝一倒台则天下大乱荼毒众生。 千年来往往是一种消极相安之局,少有积极统治之实,而君臣百姓自然融为一大社会,都以对方为重,盖莫能逸出,更不能有阶级对立争衡之势。千年来往往是一种消极相安之局,少有积极统治之实,而君臣百姓自然融为一大社会,都以对方为重,盖莫能逸出,更不能有阶级对立争衡之势。
中国虽本有卿、大夫、士之阶级,但此阶级逐渐消失,变成官吏而职业化了,他们和农工商各司其职。中国虽本有卿、大夫、士之阶级,但此阶级逐渐消失,变成官吏而职业化了,他们和农工商各司其职。 孟子尝言:“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 往往被误读为人生而有贵贱,但结合同篇“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其真意应在於社会各有分工而无高下。孟子尝言:“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往往被误读为人生而有贵贱,但结合同篇“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其真意应在于社会各有分工而无高下。 前文已述有分工有剥削方能有进步有文化。前文已述有分工有剥削方能有进步有文化。 中国社会并非没有剥削没有统治,只是其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时常易位,从不固定,故难形成阶级,我们称此状态为职业分途以区别於阶级对立。中国社会并非没有剥削没有统治,只是其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时常易位,从不固定,故难形成阶级,我们称此状态为职业分途以区别于阶级对立。 西洋以强力加於人走阶级之道行剥削之事,而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从理性中获得剥削的合理性,径向理性中开出路去,取进步所必须之分工,舍剥削所流毒之阶级,更从一侧面证明中国理性之早启。西洋以强力加于人走阶级之道行剥削之事,而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从理性中获得剥削的合理性,径向理性中开出路去,取进步所必须之分工,舍剥削所流毒之阶级,更从一侧面证明中国理性之早启。

读传统文化读后感

读传统文化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读传统文化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传统文化读后感1

  原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只适合小学生阅读,翻了几页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纵览全书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渊博,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他的阅读对象不应只是中小学生,应该是所有的中华儿女。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称赞《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诺贝尔文学奖得者、作家赫尔曼。赫塞说:“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书中。”是的,《老子》是经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转》、《荀子》……也同样值得我们去一一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把我们带到千年前的古代尽情翱翔,在传统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轻叩中华传统的大门,我们应该做到“自知”、“自胜”、“自省”,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标,箭头高时就压低一些,箭头低时就太高一些,老师称它为“损有余而补不足”。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写到:“水不断地滴到石头上,时间长了就可以把石头滴穿”。这是“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让我们共享经典,引导我们要坚持不懈、任人唯贤、持之以恒,让我们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学会“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思想境界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

  可惜的是现在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同时会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如不及时解救,我们的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的社会”。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人永远的精神食粮。

  读传统文化读后感2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多元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内容丰富全面涉及到中华文字起源,思想文化,汉语汉字,岁时节庆,衣食与节日,天文与历法的各个方面知识,改革开放以来,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不断发展,创新,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风俗习惯,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的认识转变帮助我们养成良好习惯。

  由历史证明“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民族,必先灭其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力量,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娃娃抓起,给予丰厚滋养,让孩子们接触最优秀的文化基因,严格要求自己。

  知识可以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改变命运,还有我们通过学习《道德经》,《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认识,去思考去感悟去理解就会明白其中的很多道理和做人的准则。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传承为我们后人所品读,这些留给我们代代相传学以致用,将使我们终生受益。

  在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我们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们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五自”精神,蕴育“绿动”少年,社会实践研学系列活动,我感触很深,特别是尊老孝亲我先行,绿动少年显美德,中华传统文化使我知“孝”,使我尊“师”,还明白很多很多的道理,增长文化知识,砥砺道德品质,提升我们学生的文明素质。从我做起,我们会把中华传统文化铭记于心,永世相传。

  读传统文化读后感3

  传统文化指的就是传统社会的文化,一直到清末之前的文化。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讲述了中国传统社会民族价值系统,三大主流文化以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那什么才是可以继承的的传统文化呢?

  器物文化是关辉灿烂的,但是它不需要人去继承,如万里长城,曾经是古代国防线坚强的屏障,把匈奴挡在长城外,保护农耕文化,但是现在它的作用已经不存在了;再如苏州博物馆的那些玉器、瓷器,现在也只是具有博物馆价值,它时刻提醒我们,我们的祖先是灵心彗性的,穿凿李非常高的,但是到今天它的具体使用用途已经没有了,它不具有继承性。

  还有就是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其实就是今天的社会结构,它表示的是社会的组成,比如说古代的“君臣,父子”,古代的朝廷,从秦朝开始到清朝,朝廷有六个部门,再看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所以制度文化只能借鉴,也很难去继承。

  真正可以继承的是传统文化,因为它是古人额价值观,古人的思考和哲学,它是意识形态,所以这些东西是可以继承下来的,也必须得继承下来的文字和古籍是这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我们来看看我们祖先发明的汉字就知道了。汉字具有极强的稳固性,几千年的变革,汉字单字的形意基本上没有变化,所以我们能读懂古书,而不像国外的拼音文化,六百年前的英国作家乔叟的一些文本已经读不懂了。因为拼音文化文字语音有一点变化,词性也会跟着变化,久而久之就认不出来了。

  我觉得要继承的是观念文化、意识形态,最好的方法就是读经典,书籍是最好的载体,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他们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他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读传统文化读后感4

  古诗词记载了中国五千年以来的悲与苦,蕴涵了五千年来中国人民的喜与乐,蕴含了中华五千年来宝贵的文化。

  本书采用新颖的文字与精美的图画相结合的方式,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文字,还能够欣赏到栩栩如生的手绘图,以图解文,图文并茂,辅之以朗诵艺术家配乐朗诵,音,画,文三位一体,生动形象,带给读者丰富的人生感受和审美体验。

  本书分为七个单元:投桃报李,高山流水,杨柳依依,东望故园,心怀天下,抚今追昔,冰清玉洁。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品其味为苦,愉快时品其味为甜。假如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尽情尽心,细细品尝。

  古人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书读得越多,便越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我们沐浴着父母的恩泽而来,所以人的一生就是感恩的一生,当然友情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之情自古以来就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故乡是海外游子永远的牵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回望昔日那厚重的历史,不禁使人感怀,冰清玉洁之中流淌着一股浩然之气,蕴含着一种高尚的节操。

  读着诗里的内容,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

  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有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因不愿迎合权贵,始终不得志,于是浪迹天涯,纵酒赋诗,以寄托自己的满腔情怀。他的诗歌感情炽烈,想象丰富,比喻生动,手法夸张,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读诗是人类特有的艺术活动。读古代诗词,可以与同时代的人做精神上的沟通;可以传承古圣贤的精神文化;可以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的成果。

  因为读诗,我们的心灵会逐渐宽阔,变得丰富多彩,以至于变成一个庞大的心灵宇宙。

  读传统文化读后感5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智慧的结晶。

  传统文化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皇陵兵马俑……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见证。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承传,就不会有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有时,我们的生命因为社会的进步而拉长。但更多时候,我们的生命因为有文化的熏陶而更有价值。传统文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泱泱华夏的伟大,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之魂。我们终日奔波劳碌,疲惫不堪,不免心灵的空虚。这时,你读一读唐诗,诵一诵宋词,你看一看王羲之的`书法,阅一阅唐伯虎的画卷,你的精神会为之一爽,你的心灵会为一颤。汲取传统文化的乳汁,使我们的思想升华。

  我们在经济上讲求“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那么,我们在文化上也同样应该享有这样的权利,履行这样的义务。

  传统文化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它的伟大价值还在于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才能够充分体现它的伟大,它的朝气蓬勃。传统文化并不会因“传统”而过时。

  “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德文化节”,“中美文化节”,中国传统文化香飘四海,溢满五洲,这都是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表现。没有一位“老外”看了不发感慨,没有一位外来游客不被中国传统文化而感动,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灵魂所在。

  历史的进步并没有让遗留下的文化孤独的停驻在历史长河之中,而是携着它,一步一步地跨越时代,跨越未来,站在现代社会的最前端,用传统文化的内涵引领我们走向更富有厚重文化气息的明天,为建设和谐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以更加积极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

  读传统文化读后感6

  假期中,我阅读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书,受益匪浅。什么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文化”一词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之。“文”的本义,是指各种教材哦的纹理。“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至十五形态活性质的改变。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话”或“人类化”,是指人类主题通过社会实际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的过程和一切物质与非物质成果。

  也就是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第二,文化是后天习得的。第三,文化史共有的。第四,文化具有传递性。第五,文化的变迁性和文化堕距。一般人们将文化划分为四个层次:舞台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第一,所谓物态文化是指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

  第二,所谓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第三,所谓行为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第四,所谓心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深层次的内容。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哲学类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1

  暑假的时候,有幸认识了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她推荐了一部好书——法国史学家与批评家丹纳所著的《艺术哲学》。于是细细的读了起来。本书辑录了1865—1869年期间在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讲稿,是按教学进程陆续印制发行的有着强烈讲授特征的教学事实。

  丹纳运用具体事例说明抽象概念的能力早已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他讲述条理明晰、充满形象、富有热情,把艺术(美术)中难缠的问题清楚、明确的讲个通透,被称为逻辑家兼诗人。本文特意将《艺术哲学》中阐述“艺术品的本质”这个论题作为典型案例,重点分析丹纳讲授方法的理性特征,努力使讲授建立在准科学的基础之上而非感觉和兴趣的基础之上,借鉴有效之法于美术教学中。

  丹纳受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极深,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哲学上同时受着德国的黑格尔的影响。丹纳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寻。艺术研究的过程就是“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提出规律,证明规律”。“我唯一的责任是罗列事实,说明在这些事实面前艺术是如何产生”。科学而严谨的治学方式奠定了丹纳在艺术史学研究领域的地位。

  丹纳常常用到一个富有特色的词组“精神气候”。气候作用于笼罩期间的所有事物,强调这个大因数的影响,艺术研究就处在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多维空间中,一切贯穿于艺术、自然、人文的主要特征和因果逻辑都有了一个必然的联系,这样就建构了一个和谐共生论、进化论的研究平台。他说:“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由此我们可以定下一条规矩,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丹纳讲授的进程通篇都是由各个主要特征之间的网络关系与因果关系构建的。他强调:发现和控制主要特征是人类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值得尊敬的才能。科学与艺术这对人类进程的双翼表现的也是主要特征,科学以定义和公式表现,艺术以审美与情感表现。

  通过细读该书,当真是一个过程!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2

  马云是一个成功的理想主义者。他在构建一个庞大的事业,计划一个长远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蓝图,然而他所说的经验、给年轻人的提示确是最简单不过。

  正如《我的人生哲学》这本书,不论他说“像坚持初恋一样坚持理想”,还是说“痛苦地坚持,快乐地死去”,抑或是“小聪明不如傻坚持”,变换的词语句式再多,也不过坚持两字;同样,他说了“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要怀疑信念”,也说了“请创业者不要低下高贵的头”,虽然很狗血,但他要强调的也不过梦想两字。就马云看来,他成功的根本在于他坚持了他的梦想。这个梦想顺应数据时代、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在一个有潜力的梦想的基础上,马云坚持了,再外加各种超前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等重要因素的加持,他成为今天的马云。

  一个独属于你的梦想,或者说理想、信念,尤其是有潜力的、顺应时代潮流、社会发展方向,是你人生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它能激发你向上的热情,它能让你在呼吸、饮食等生存行为中享受更有质感的快乐。坚持的持久度就是我们这条路的长度,一切技能如超前的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都是路上重要的加分项,能帮我们走得更快,却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到达终点。

  我们都想过着幸福快乐而不后悔的一生,快乐的形式、途经当然有很多种。当高晓松提出诗和远方时,社会上就有人质疑,日常生活、按部就班的生活不等于苟且。的确,快乐的来源并不唯一,爱情友情、家庭、人生信条、日常生活都可以产生快乐、幸福。然而,在种种人际关系中所塑造的自己是社会中的自己,从中所享受到的快乐更侧重于由外而内的牵绊和安全感,感悟生活享受的是生理的舒适、心灵的平静,而在实现事业或者梦想的路途上所塑造的自己,享受的是另一种挑战自我、成就自我的畅快淋漓之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享受。

  马云一向被视为各种成功学、职场学的范本,而我从这本极具实用性的《我的人生哲学》中看到的,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富有传奇的成功人士,也不是如何拒绝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而是做自己,用细节去完善事业,用心用毅力去坚持去实现。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3

  前段时间,通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此书名为哲学,但西方所谓哲学乃为科学之科学,统率一切之思想,因此将此书视为欧洲文明发展简史亦不为过。通读犹如囫囵吞枣,却也得出了些心得,现依据阅读时的随手旁批成文,不求全面,但求脉络清晰而以。本文相当枯燥,请选择性阅读。

  按照欧洲历史学派对古代社会的划分观点,将近代之前的历史分为上古、中古,两者分界线是公元476年欧洲奴隶制社会的灭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古与近代的分界是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光辉照耀整个欧洲。也就是说分成这么几个阶段:史前——公元476年是上古时期,公元476年——公元1500年左右是中古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世纪,1500年之后又划分为近代、现代等。

  对照中国历史年表,发现东、西两个当时几乎决裂的、独立发展的文明之间竟有如此巧合。(此处所说的西方文明,指的是正统欧洲文明及其派生。)

  公元420年,晋朝灭亡,至此中国文化最高速发展的时代结束。

  公元十四世纪,明王朝建立,中国在经过短暂的元代统治之后,传统学术界遭到毁灭性打击,继而进入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上古时期,中国和欧洲的文明犹如人之青春期,均呈高速发展状态。

  中国传统汉文化思想体系得到建立和确认,形成了以儒、道、墨、法为主,尤其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体系,此种体系绵延至今,之后数千年,中国再没建立新的完整思想体系,只是对先秦思想体系得承袭、融和、分支和发展。史学上的极端观点认为,秦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思想家了,而晋以后连真正的知识分子都很难找到了。

  西方社会将古希腊称为经典时代。那时期建立起来的哲学、科学体系被称为经典哲学、经典数学等。丢番图创建了代数学,欧几里德著有《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穷举和趋近概念是微积分的原始思想。经典哲学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结束了“前苏格拉底”时代哲学家单一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体系,从此,哲学将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并由此开始了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重要社会学科的研究。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4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5

  《生活就是哲学》这篇文章出自《读者》第18期,由作者傅佩荣撰写。文章以他人摔倒你是否会主动扶起为案例,阐述和分析人们的纠结心理,并表述了思想与行动的紧密联系。

  文中的事例让我回忆起了上周末在广州的一段场景,当时我正从北京路步行街穿过天河城百货去往酒店,广场一侧一小男孩正在追逐一小狗,几乎围着我转了个圈,忽然间他在我面前摔倒,顿时嚎啕大哭。我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扶他,握着他的手臂时,他发现不认识我,手臂有个回收的动作,更是哭地厉害了。旁边小男孩的父母欢笑着走过来,劝解他不哭。确认小男孩平安无事后我就离开了。离开的路上我一直在回顾那个扶的动作,因为经常看时事新闻,想想那些铺天盖地的讹诈新闻,顿时令人毛骨悚然。但是毕竟没发生什么不好的事,然后是感到庆幸,然后一笑置之。

  生活就是哲学,生活中的人们总是在思考权衡每一件值得关注的事物。客观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是主观能动性和劳动。人生价值的界定决定我们对事物的选择,我们权衡利弊,计算可行性,预测成功率。哲学"化隐为显"作用显得甚为关键。

  生活就是哲学,我们无时无刻在认识自我。人生是个矛盾的载体,对于同一事物的判断不是由天气决定的,也不是由心情决定的,而是由习惯、教化指引着的。文中提到"你有时乐于组人,有时又拒绝助人,难道是你心中同时存在两套相反的观念?如果是的话,你又如何认定自己是一个’人’呢?",人们善变,这不能完全说是由环境所影响的,而是你并未决定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你并未真正认识自己,所以困惑、彷徨、挣扎、挫折。

  生活就是哲学,而哲学让我们生活更富有意义。我热爱哲学,它让我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以外的所有事物。马克思的主次矛盾、内外因、质/量变等理论也促使人们更加清晰地面对社会问题,以适应和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客观情况。

  万物都不能独立存在,相互间都是被关联着的,生活是由人们的社会交往编织而成的一个共同体,在交织的过程中,哲学是其变得有趣、生动。生活流淌着哲学的血液,哲学的血液燃烧了生活的激情。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6

  《哲学研究》讲述了:在西方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唯一创造了两种不同哲学而又各自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者则以《哲学研究》为象征。《哲学研究》告别了传统西方哲学以理想语言为基础、试图探索语言本质的静态逻辑构造论,重新将语言哲学捡回到日常语言中,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的功能作用作为出发点。他所提出的“语言游戏”和“家族类似”对语言哲学的发展贡献基本。《哲学研究》译者陈嘉映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译者。《哲学研究》直接译自维氏的德文原本,因而是迄今中国最贴切、最准确的这一哲学名著的译本。

  人的思想封闭自锁,在意识内部进行,和这种封闭比较,一切物理上的封闭都是敞亮的。

  发觉一种不熟悉不自然的感觉比较容易些……我突然停下来,审慎地或不信任地打量事物或人们,说,“我觉得这一切都很陌生。”——但并不因为存在着这种陌生之感我们就可以说:我们熟知的、不感到陌生的每一样东西都给我一种熟稔之感。——我们以为,一度由陌生感占据的位置似乎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总要被填充上。为这种气氛而设的位置就摆在那里,不是这种感觉占据它,就是另一种感觉占据它。我说了“我现在要欺骗他”这话并不使得我的意图变得比它原来所是的那样更确切些。——但即使你说了这话,你就一定十分认真地意谓这话吗?事物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方面由于其简单平常而掩蔽着。(你不会注意它——因为它一直都在你眼前摆着。)一个人的研究工作的真正基础对他并不瞩目。除非有时候恰恰是这一点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等于说:一旦看到了就是最触目最有力的东西,我们通常视若无睹。

  遗憾的是,维特根斯坦的头脑中没有康德的认识结构、理性方法,于是只能停留在现象学领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索语言结构背后的规则,即支配形式逻辑规则的真理格式。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就是“规则的规则”是什么?其结果便是陷入了苦恼的矛盾关系中。有限环节的一幅图画很容易绘制,这从他列举的诸多实例中可以看出来。无限环节的一幅图画是怎样的形式?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维特根斯坦,由于无法解决有限和无限之间的矛盾性,所以,他的《哲学研究》只能停留在问题意识中,自始至终也不能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为此,后人将他的研究视域定位在现象学领域,这是十分准确的。超越现象的束缚,进到本质关系环节,在西方只有黑格尔的《逻辑学》才具有这样的实力。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7

  非常赞叹我们书院老师们的智慧,让我们在读《活法》之前先读李老师的《稻盛哲学随笔》的《活法》大义,我个人觉得:任何一本书,序言是关键的重点,理解了序言,就容易读懂正文了。《稻盛哲学随笔》就是我们读懂《活法》的钥匙。

  在之前,我只在公众号“明德企业文化研究院”里面读到些李老师对《活法》的解读,感觉很受益。这次真心感恩书院组织的《朗读者精进成长100天》活动,让我完整地读到李老师的《稻盛哲学随笔》,刚读完《活法》大义,真的非常赞叹李老师把《活法》的序言理得这么有深度、有逻辑性、有实践性。

  李老师对《活法》序言的剖析: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在哪里?在于提高心性、磨炼灵魂。如何做到?需要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坚持正确的做人原则,以辛勤的劳动来塑造人格,遵守宇宙的意志,运用心想事成的法则,找到开启人类睿智的“智慧宝库”钥匙,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稻盛哲学的两大理论基础:中国的孔孟之道、阳明心学和中国的大乘佛法。再来,我们在师资班学习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立志爱国、感恩、勤俭、修福、诚敬、利他”。带着李老师细致的解析和师资班的学习内容,进入《活法》正文的五个篇章,我想收获一定不一样,它们是可以融合的。

  电影《一代宗师》有句著名台词“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即见到自己的优势和弱势,见自己的心性,了解自己,提高自己;“见天地”,即见到局限,见自身的渺小;“见众生”即超脱自己的局限,成就自己后还之于众生。稻盛先生成就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和拯救日航,无私奉献经营哲学,愿意为众生付出,完成了整个人生的三见格局,稻盛先生作为中日友好使者,他要回报中国。我们学习稻盛哲学,学习他的心愿,学习他的精神,就是为了提高心性,为社会为世人做贡献。

  进入社会工作以来,学习稻盛哲学和结缘明德书院,是我最大的收获:学习稻盛,让我认知;结缘书院,让我践行。感恩书院各位老师和各位学长的陪伴学习成长。

;
本文标题: 中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西方文化概论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446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参观恐龙馆读后感(常州恐龙园观后感)小公鸡历险记读后感300字作文(读《小公鸡历险记》有感五年级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