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定风波》的读后感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读《定风波》的读后感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由“竹杖芒鞋雨中徐行”有感而发,豪气顿生,以诗言志,在豁达达观中,写出对人生哲学感悟的佳作,意境很值得玩味。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便明志,道明虽然风狂雨骤,但不足萦怀之意。“何妨”二字,不仅有些戏谑,更有大无畏的气概,既然被淋了,为何不仰天长啸,慢慢体味这迎击风雨的感受呢?虽然我穿“芒鞋”,握“竹杖”,但却比你们骑高头大马更灵活轻便,有什么好怕的?人生也不过是“一蓑烟雨”嘛!不仅表现出作者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更是展现了其蔑视人生苦难的超然、淡定。雨后,料峭春风吹来,微微酒醒,感到有些冷,抬头却看到乌云退去,山头斜阳暖暖地照到身上。看问题总要两面地看,辩证地看,有得有失,有失有得,有何足劳心呢?这是风雨过后的一种达观。而最终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来点睛,既是神来之笔,又包含人生哲理,更见佛性。向来处去,向死而生,一切都将归于寂灭,只有精神永存!人生的荣辱得失何足挂齿?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古今中外,一概如此!东坡纵是天赋奇才,风流洒脱,也是在追名逐利不得后才得感悟而至达观的。淡泊如陶渊明者,最终用宁静平和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化;达观如武则天者,立无字碑,功过留于后人评说,这都是风雨后的淡定,做到了去留无意。
当今,大众时代更强调每个人的价值,英雄时代已过,又有几人能有建功立业?而个人的价值也已多种多样,不过面对人生的风雨,豁达的心态却从来都必不可少,尤其是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这个被各种指标、价格压得人喘不过起来的年代。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但首先要明白,自己为何而生,向何处去。“由来功名输勋烈,心底无私天地宽”,在追逐自身价值的同时,能够不去计较过多的私欲,也许能少一些患得患失。明确自己的道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许会更加洒脱。只要努力过,奋斗过,喜欢过,在自己设计的路上走过,人生的风雨又算得了什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读后感
读罢全词,令人心情振奋,心境豁然,心灵净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读者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从心理学“白日梦”的角度看,此词实际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淡泊从容、旷达超脱的白日梦,在多个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梦的特征。 第一,心情符合白日梦之条件——郁闷不爽。 写此词前三年,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宦海沉浮,经历坎坷,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使作者几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 第二,意境符合白日梦之真谛——宁静自由。 作者对现实的官场险恶生活非常厌倦,渴望摆脱这种生活,退隐江湖,过一种淡泊宁静、无忧无患、无欲无求、轻松自由的生活,也即“归去”。 第三,结构具备白日梦之特征——自然完整。 入梦的引子是“饮酒”和“下雨”。酒的微醉让作者晕晕乎乎,这是白日梦形成的主要基础。烟雨的迷蒙让天气灰暗朦胧,创设了入梦的良好氛围。 入梦句是“莫听穿林打叶声”,梦境为“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作者用“竹杖”“芒鞋”“蓑衣”“烟雨”等意象及雨中“吟啸”“徐行”等动作创设了一个极为美妙的白日梦梦境,活脱脱地勾勒出了一个隐居江湖过着从容淡泊生活的隐士形象,他虽无荣华富贵之享受,但亦无宦海浮沉之忧患,心情得以平静,心境得以安宁。 梦醒句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吹醒了醉酒,作者感到冷,一个激凌,头脑清醒了,梦结束了,作者又回到现实之中。这“冷”既是实写酒醒后身体感到冷,也是写梦醒后又想到自己的遭遇而产生的心冷。正在这时,远处山头温暖的夕阳让作者感到了些许暖意,也增添了他战胜逆境的信心。 过渡句为“回首向来萧瑟处”。虽然“相迎”的斜阳给作者带了一丝温暖,但一想到自己饱含萧瑟风雨的坎坷仕途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又熄灭了! 梦破后寻梦句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仕途的风雨就如同这自然界的风雨一样变幻无常,他所期盼的仕途阳光又会在多长的风雨之后?与其终日忍受这种提心吊胆之痛,还不如“归去”,退隐江湖,一切平静,无悲无喜,“无雨无晴”。 第四,情节显露白日梦之特色——亦真亦幻。 首先,序言中说“同行皆狼狈”,已证明雨之大,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却又描写诗人置身雨中,对雨听而不闻,从容高歌,潇洒徐行,全然没感到淋漓之苦的状态,这怎么可能是实写呢?接下来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也不太合常理。用竹杖芒鞋行泥泞之路,拖泥带水,怎比得上骑着高头大马急行如飞来得轻快?因此这“轻”恐怕不是写现实行路之轻,而应是无官一身轻。“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让人生疑。序言中已说“雨具先去”,怎会又出现了披蓑在雨中穿行?看来应是想象之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若按自然的逻辑也很难解释得通。雨过天晴,应该是“已无风雨正是晴”,怎会是“也无晴”?所以,这里的“晴”不会单纯指天晴。 由此可见,这些都是写作者心中想象之事而非眼前之景,全词就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白日梦!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定风波的人生启示
诗人自己的生命之中也会有无数的曲折坎坷,有如今日之风雨。但是诗人毫不畏惧,淡然处之,笑对人生:人生不易,前行路上困难重重又如何,我且做我自己,且歌且行,无所畏惧。
词的上阙,寥寥数句,却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自己对人生的超然态度,尽数表达了出来。字里行间豪放自信,让人读之,心胸瞬间开阔。
词的下阙,风雨已过,阳光重新普照世间。山风将诗人的酒意吹去,在风雨中行走的诗人,在风的吹拂下,微感凉意,抬头一看,斜阳重出,风雨已歇,此情此景之下,诗人有些宛如隔世,此前还是“穿林打叶”之雨,现却换做“山头斜照却相迎”,自然百变,诗人也在此之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扩展资料词的上阙,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头,交代了此时此刻,风雨交加,雨点滴滴答答的落在树叶上,风在林中穿梭咆哮,我们虽然看不到景色,但是也能想象的出来,当时的天空必定是黑云缭绕,风雨交加之中可能还伴有电闪雷鸣。
就是这么一个令人不安和害怕的景象,诗人却说“莫听”,风雨再大,终归是外物,你不听它,忽视它,他便无法打扰到你的内心。而在这番情景之下,诗人不仅不疾走避雨,反而徐徐前行。“何妨吟啸且徐行”,诗人一边歌唱一边慢慢前行,雨打在身上,他也不慌不忙。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对于诗人来说,这点风雨是不值得害怕的,虽然手握的是竹杖,脚踩的是草鞋,但对于他来说,却比骑在马上更加的轻松。短短两字“谁怕?”将诗人的从容之态和敢于迎接人生风雨的豪迈之情都写了出来。最后这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将眼前的风雨推及到了整个人生之中,此风此雨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优秀范文
《定风波》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这首词写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定风波》的 读后感 呢?下面是我向各位推荐的定风波读后感,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定风波读后感篇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风雨俱来,雨滴打在叶子上,传来阵阵响声,作者苏轼却表现淡定,在风雨中吟啸、漫步。这在常人看来是疯狂的、另类的。别急,且看下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位老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是否真能“轻胜马”呢,或许作者洒脱的性格。再读“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表面上看,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自己对烟雨的淡定,不妨再看作者的人生,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只惜后来怀才不遇,受权贵欺压,打击无数,颠沛流离,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已让他身经百战,眼前这点“小风小雨”又算什么呢?看到这里,我们初步了解作者的状况。
想想看:一位竹杖芒鞋的老人在风雨中缓缓前行,他没去理会喧闹的世界,不想涉及政治斗争,静静地思考人生的沉浮,世事的变迁。至此, “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寓意不言而喻:从容面对茫茫的人生和世俗的烦扰。
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低谷期”。对此,有人耿耿于怀,心情沉闷难以恢复,无法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对待后来的事;有一类人却会选择从容面对,他们不怨天尤人,而去享受“风雨”的磨练,学会昂首迎战“风雨”,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理解苏轼那种旷达。就譬如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远方吹来三月的春风,作者醉意全无,寒意来袭,此时斜阳会意的送来一丝温暖。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你从容面对人生的困境,总能看见雨后的彩虹。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停了,雨停了,回头看看刚才走过的路,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没什么可怕的了。
纵观全词,作者偶遇风雨自喻仕途坎坷,面对眼前风雨的态度,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他乐观从容的处世态度。突然联想到歌曲《海阔天空》:“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怀着冷却了的心窝飘远方„„”。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是不是该静下来想想,如何用从容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低谷。就算遇到再多的烦恼,来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心情不就豁然开朗了吗?不够的话,再来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有的问题都抛之脑后,所有事均变得如此渺小,那小小的烦恼又何足挂齿呢?
定风波读后感篇二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已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在黄州身处八百孤寒的处境之中,生活十分拮据,但他却仍然能保持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就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苏轼和友人一起出去郊游采风,谁知天气骤变,自己身边的人个个忙着躲雨,惟独诗人自己仍然能乐观的在雨中吟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曲《定风波》就这样自然而然的从诗人口中脱颖而出。
词的上片写了诗人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谁怕,有什么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词的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 反思 。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结句透过一层来写,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苏轼诗歌的典型风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所谓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挚、迫切、执著之后,忽然能够回转、放开。在此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之的升华。 读了苏轼的这首词,让我突然之间感受到:人生就算再大的风雨,只要我们能坦然面对,这些又能算什么呢。这无时不刻的给了我们后人很多的启发和感想。我感觉我在读的不是一首诗,而是在读一个人,一个拥有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的勇者。 苏轼这一生命途多舛,他屡遇艰危却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这首定风波便是他最好的生活写照,也是我们后人最好的精神教材。
他面对生活是那样的坦荡不拘,那样的镇定自若。我想这样使我们平常人很难做到的,很多人在生活中往往遇到一点小困难,或者小的挫折,就干脆认命了,就这样跪倒在命运的裙摆低下。这又使我想起了一首周杰伦自导自演的歌曲《稻香》中的歌词:“不要那么容易就放弃就像我说的,追不到的梦想换个梦不就得了,为自己的人生鲜艳上色„„”这首歌主题和定风波十分相似,都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他还或者,就应该活出自己的态度,活出自己的精彩,哪怕生命中充满了狂风暴雨,哪怕命运女神对你的种种不公,只要你能坚强的活下去,那你这一生来到这个世界上,也是值了!
定风波读后感篇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于人生的旅途,东坡且停且歌,且行且吟,走得轻松,走得洒脱,他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千古的真理,让我们懂得了用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用感激欣赏的目光去看待人生。
生活不如意事常八九,改变不了生活,就改变自己的心态。纵观东坡的一生,他虽有雄才,却受人排挤,一贬再贬,可谓壮志难酬,命途多桀。面对现实,他没有悲观叹世,怨天尤人,而是改变自己的心态,旷达洒脱地对待生活。因此他一生历经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但都处处如天堂,即使被贬到荒蛮之地,他也愿意“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恪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真谛,尽我所能地带给别人帮助,风雨任平生。虽然漂泊不定,但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快乐相随,因为他晓得“此心安处是吾家”,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快乐其实很简单,对自己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行了。据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在11月份9天内有3名大学生跳楼自杀,其中有一位博士生跳楼前曾说“我很累,要休息了”。在这美好的青春里,他们却选择舍弃自己的生命,只因压力太大,难以实现目标,整天忧郁不安。对于他们,我只能说他们实在实在是太傻了,成不了大海,至少我们可以做一朵晶莹的浪花,成不了草原,我们至少可以做一颗快乐的小草,我自有我的精彩,何必整天活在别人的影子里。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有穷有福有高有低,但是穷人未必就难过,富人未必就快乐,高官未必就开开心心,平民未必就闷闷不乐,快乐只取决于自己的心态。不必太过看重别人的看法,因为是非成败转头空,当我们回首走过的路时,总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珍惜现在,感激生活的赐予,相信快乐很简单,我命有我不由天,快乐由我不由人,生活无论是“宝马香车”还是“竹杖芒鞋”,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它就是快乐的。 坦然的面对生活,不求惊天动地,但求问心无愧。因为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正如“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的人生启示
诗人自己的生命之中也会有无数的曲折坎坷,有如今日之风雨。但是诗人毫不畏惧,淡然处之,笑对人生:人生不易,前行路上困难重重又如何,我且做我自己,且歌且行,无所畏惧。
词的上阙,寥寥数句,却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自己对人生的超然态度,尽数表达了出来。字里行间豪放自信,让人读之,心胸瞬间开阔。
词的下阙,风雨已过,阳光重新普照世间。山风将诗人的酒意吹去,在风雨中行走的诗人,在风的吹拂下,微感凉意,抬头一看,斜阳重出,风雨已歇,此情此景之下,诗人有些宛如隔世,此前还是“穿林打叶”之雨,现却换做“山头斜照却相迎”,自然百变,诗人也在此之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扩展资料词的上阙,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头,交代了此时此刻,风雨交加,雨点滴滴答答的落在树叶上,风在林中穿梭咆哮,我们虽然看不到景色,但是也能想象的出来,当时的天空必定是黑云缭绕,风雨交加之中可能还伴有电闪雷鸣。
就是这么一个令人不安和害怕的景象,诗人却说“莫听”,风雨再大,终归是外物,你不听它,忽视它,他便无法打扰到你的内心。而在这番情景之下,诗人不仅不疾走避雨,反而徐徐前行。“何妨吟啸且徐行”,诗人一边歌唱一边慢慢前行,雨打在身上,他也不慌不忙。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对于诗人来说,这点风雨是不值得害怕的,虽然手握的是竹杖,脚踩的是草鞋,但对于他来说,却比骑在马上更加的轻松。短短两字“谁怕?”将诗人的从容之态和敢于迎接人生风雨的豪迈之情都写了出来。最后这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将眼前的风雨推及到了整个人生之中,此风此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