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1200多年前,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流落到四川,在成都市南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在此住了四年时间,写了二百多首诗,其中最著名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1200多年前,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流落到四川,在成都市南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在此住了四年时间,写了二百多首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作于公元761年秋,是诗人一家窘迫生活的真实写照。诗全面叙述了风雨飘摇中的草堂境况后,推想出“天下寒士”的悲惨生活,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按照传统中国文人的生存习惯,在自身难保时本该独善其身,诗人却偏要“穷则兼济天下”。由此可见杜甫人格之高尚。
在古今中外诗人中,我最佩服的就是杜甫,最同情的也是杜甫。他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心想走“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可惜生不逢时,空怀报国大志,一生悲苦到不仅在四川成都只有茅屋,而且甘肃成县自己的亲生骨肉还因饿寒而死。从小到大,杜甫在我心中的印象也一直在改变。
孩提时,读他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读出的是一位快乐的诗人。
如今,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读出的是一个悲苦的诗人。
和一位人格高尚、让人崇敬的平民诗人
在古今中外诗人中,我最佩服的就是杜甫,最同情的也是杜甫。他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心想走“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可惜生不逢时,空怀报国大志,一生悲苦到不仅在四川成都只有茅屋,而且甘肃成县自己的亲生骨肉还因饿寒而死。从小到大,杜甫在我心中的印象也一直在改变。
孩提时,读他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读出的是一位快乐的诗人。
如今,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读出的是一个悲苦的诗人。
和一位人格高尚、让人崇敬的平民诗人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写的,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读者读了写了哪些感想?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读后感 ,一起来看看。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篇一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篇二
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杜甫字子美,湖北襄阳人。一提起杜甫,我们通常又会想起李白。这两位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一位被称作“诗圣”,一位被称为“诗仙”。李白和杜甫的一生,为唐朝的诗歌繁荣画上了浓厚、精彩的一笔。
杜甫和李白是同时代的人,两人都见过面,还相互吟唱过。李白年长于杜甫。如果拿李白和杜甫做比较的话,那么,李白和杜甫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李白“浪漫”,而杜甫“现实”。李白的诗犹如天马行空,而杜甫的诗却似能体察民心且忧国忧民。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说是代表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茅屋”是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元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即著名的“杜甫草堂”。本诗的写作时间就是在茅屋建成后的当年深秋。那天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稍微熟悉唐朝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公元761年,唐王朝还处在“安史之乱”的动乱中。全中国因为叛乱,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杜甫是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很想为朝廷、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一番贡献。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杜甫始终事与愿违,不能得志。长夜漫漫,风雨交加,外面下着大雨,屋里下着小雨,杜甫难以入眠,回想起自己的一生不得志,又念想百姓遭受离乱的悲苦,杜甫奋笔直书写下了这篇传世名作。当时,杜甫49岁,已近“知天命”之年。
全诗的第一段,写狂风破屋。描述事情的起因,也间接的暗述当时社会的动荡。
第二段,写群童抱茅。其中,最重要的是“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一句。充分表明了作者自己对自己的感叹:岁月如梭,人已老去,无能为力,只能叹息。时年杜甫49岁。49岁的年龄现在看来好象不是很大,正是大展鸿图之年。然而,在古代,49岁的人早就算是老人了。古人34岁就自称“老夫”了。
第三段,写长夜沾湿。杜甫晚年的贫困,通过这句诗已经坦露的十分明白、清楚了。“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我们后人恐怕难以想象的到,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的杜甫,晚年的生活条件会是如此的艰辛!然而,这正是真实的杜甫!
全诗的核心内容在第四段,最为后人喜爱、吟唱不断的也是第四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自己已经贫困无依了,还在想着别人,希望全天下的受苦人能有衣穿,能有房住,自己就算冻死也心甘情愿!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啊!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人文关怀”!
杜甫无疑是位仁者。何谓“仁者”?“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关爱百姓,关爱你所爱的人,就是真正的仁者!杜甫是仁者,当之无愧!
我敬杜甫、我爱杜甫、我读杜甫。杜甫一生共作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其中佳作云集,如《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蜀相》等都是不朽的名作。然而,我读杜甫的诗,读到现在,最喜爱的,还是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它大气、它磅礴;它充满着“爱人”精神,它充满着“人文关怀”;它体现出了杜甫的高贵人格,道出了杜甫的无奈,抒发了杜甫的心志,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晚年“诗圣”的悲苦!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可见杜甫是多么的为后人所敬重。但愿杜甫这个名字会像他的草堂一样不为人所忘怀,但愿杜甫的诗歌还能让人永久的诵读,也但愿像杜甫那样有着高贵品质的诗人、学者越来越多。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诗是足以让我们永久回味的。
这就是我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感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篇三
这首诗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具体体现。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 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诗歌情意真切,文字朴素, 未作刻意的经营布置,但由于写出了诗人由极为潦倒不堪之中推开自身往大处着想的思想境界,仍然显出了波澜起伏的转折变化。诗的最后一段表现大庇天下寒士的 理想,句法、情感完美配合,随气之短长,以七言、九言错杂,以“呜呼”二字穿插,加强感叹的语气,音调抑扬舒展,收放自如。世上苍夷,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相关 文章 :
1. 古体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书笔记
2.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和鉴赏
3. 春夜喜雨小学三年级读后感
4. 初中作文教案4篇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篇一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篇二
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杜甫字子美,湖北襄阳人。一提起杜甫,我们通常又会想起李白。这两位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一位被称作“诗圣”,一位被称为“诗仙”。李白和杜甫的一生,为唐朝的诗歌繁荣画上了浓厚、精彩的一笔。
杜甫和李白是同时代的人,两人都见过面,还相互吟唱过。李白年长于杜甫。如果拿李白和杜甫做比较的话,那么,李白和杜甫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李白“浪漫”,而杜甫“现实”。李白的诗犹如天马行空,而杜甫的诗却似能体察民心且忧国忧民。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说是代表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茅屋”是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元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即著名的“杜甫草堂”。本诗的写作时间就是在茅屋建成后的当年深秋。那天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稍微熟悉唐朝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公元761年,唐王朝还处在“安史之乱”的动乱中。全中国因为叛乱,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杜甫是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很想为朝廷、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一番贡献。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杜甫始终事与愿违,不能得志。长夜漫漫,风雨交加,外面下着大雨,屋里下着小雨,杜甫难以入眠,回想起自己的一生不得志,又念想百姓遭受离乱的悲苦,杜甫奋笔直书写下了这篇传世名作。当时,杜甫49岁,已近“知天命”之年。
全诗的第一段,写狂风破屋。描述事情的起因,也间接的暗述当时社会的动荡。
第二段,写群童抱茅。其中,最重要的是“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一句。充分表明了作者自己对自己的感叹:岁月如梭,人已老去,无能为力,只能叹息。时年杜甫49岁。49岁的年龄现在看来好象不是很大,正是大展鸿图之年。然而,在古代,49岁的人早就算是老人了。古人34岁就自称“老夫”了。
第三段,写长夜沾湿。杜甫晚年的贫困,通过这句诗已经坦露的十分明白、清楚了。“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我们后人恐怕难以想象的到,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的杜甫,晚年的生活条件会是如此的艰辛!然而,这正是真实的杜甫!
全诗的核心内容在第四段,最为后人喜爱、吟唱不断的也是第四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自己已经贫困无依了,还在想着别人,希望全天下的受苦人能有衣穿,能有房住,自己就算冻死也心甘情愿!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啊!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人文关怀”!
杜甫无疑是位仁者。何谓“仁者”?“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关爱百姓,关爱你所爱的人,就是真正的仁者!杜甫是仁者,当之无愧!
我敬杜甫、我爱杜甫、我读杜甫。杜甫一生共作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其中佳作云集,如《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蜀相》等都是不朽的名作。然而,我读杜甫的诗,读到现在,最喜爱的,还是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它大气、它磅礴;它充满着“爱人”精神,它充满着“人文关怀”;它体现出了杜甫的高贵人格,道出了杜甫的无奈,抒发了杜甫的心志,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晚年“诗圣”的悲苦!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可见杜甫是多么的为后人所敬重。但愿杜甫这个名字会像他的草堂一样不为人所忘怀,但愿杜甫的诗歌还能让人永久的诵读,也但愿像杜甫那样有着高贵品质的诗人、学者越来越多。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诗是足以让我们永久回味的。
这就是我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感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篇三
这首诗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具体体现。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 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诗歌情意真切,文字朴素, 未作刻意的经营布置,但由于写出了诗人由极为潦倒不堪之中推开自身往大处着想的思想境界,仍然显出了波澜起伏的转折变化。诗的最后一段表现大庇天下寒士的 理想,句法、情感完美配合,随气之短长,以七言、九言错杂,以“呜呼”二字穿插,加强感叹的语气,音调抑扬舒展,收放自如。世上苍夷,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相关 文章 :
1. 古体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书笔记
2.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和鉴赏
3. 春夜喜雨小学三年级读后感
4. 初中作文教案4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读后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是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而流亡到成都后写的,诗中讲述了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倒后,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虽然他的房子被大风吹倒,但还是在诗的最后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虽然自己很穷苦,但还是关心着天下其他人。
我很佩服杜甫,他虽然自己很穷困,住在破茅屋里,但还为更穷困的读书人担忧,我想我的学校,刮再大的风也吹不倒,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整齐的桌椅、先进的学习设备,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这可比杜甫自己盖的四处漏风茅草屋强多了,我是多么幸福啊!
可是从电视上我看到现在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儿童,他们的教室潮湿昏暗,墙是土建的,不结实,如果赶上地震房子就有可能倒塌,教室里甚至没有取暖设施,冬天上学还要自己带上取暖的火盆,一不小心就会烫伤。这样的房子可能和杜甫的茅草屋差不多吧!
所以,我要向杜甫那样为别人着想。在上个学期学校举办的`献爱心义卖会上,我把珍藏的奥运徽章拿出来拍卖了,卖的钱都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可能我们捐的钱不够建一座和我们学校一样漂亮的大楼,但是我真心希望全国的小朋友都能在同样好的学习环境中长大。我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以后做一个建筑师,盖很多的学校,让全国的小学都拥有漂亮,坚固,明亮的教室,让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在里面快乐地学习!
我很佩服杜甫,他虽然自己很穷困,住在破茅屋里,但还为更穷困的读书人担忧,我想我的学校,刮再大的风也吹不倒,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整齐的桌椅、先进的学习设备,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这可比杜甫自己盖的四处漏风茅草屋强多了,我是多么幸福啊!
可是从电视上我看到现在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儿童,他们的教室潮湿昏暗,墙是土建的,不结实,如果赶上地震房子就有可能倒塌,教室里甚至没有取暖设施,冬天上学还要自己带上取暖的火盆,一不小心就会烫伤。这样的房子可能和杜甫的茅草屋差不多吧!
所以,我要向杜甫那样为别人着想。在上个学期学校举办的`献爱心义卖会上,我把珍藏的奥运徽章拿出来拍卖了,卖的钱都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可能我们捐的钱不够建一座和我们学校一样漂亮的大楼,但是我真心希望全国的小朋友都能在同样好的学习环境中长大。我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以后做一个建筑师,盖很多的学校,让全国的小学都拥有漂亮,坚固,明亮的教室,让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在里面快乐地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读后感
偶得闲暇,重读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愈读愈感意境深远。这首诗是作者一家窘迫生活的真实写照,诗歌全面叙述了风雨飘摇中的草堂境况后,推想出“天下寒士”的悲惨生活,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按照传统中国文人的生存习惯,在自身难保时本该独善其身,诗人却偏要“穷则兼济天下”,我被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所深深感动。
由此想到今天的城市建设。放眼望去,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别墅洋房层层叠叠,这不正是杜甫先生所奢望的一派“广厦千万间”的景象吗?然而,虽然城市建设成绩斐然,但无庸讳言,仍然有一部分人生活在危旧房内、棚户区中。其实他们也向往“广厦”,但是,摸摸干瘪的口袋,再看看这不断疯涨的房价,他们也只能望楼兴叹了。有人修改了一下杜先生的诗句:“安得广厦一百方,大庇全家老少俱欢颜。”道出了人们心中的无奈和渴求房子的心声。或许杜老没想到,二千多年后,他的后代还在危楼之中吟唱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如果在天有灵,将会是何等的感慨!
古语云:“安居乐业”,这是中华历史上对太平盛世的描述,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安居”的重要性。若人们为栖身之处而长期奔走寻觅,尚不得“安居”,何以专心“乐业”?看着这居高不下的房价和入住率才一半的楼盘;看着那些花巨资建好后又被莫名其妙地拆掉的烂尾楼;听着市民们谈房色变的怨声,心中真是五味俱全。
一直以来,人们在解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句时,往往只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忽视了“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句。其实,这一句份量同样重。杜甫不仅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同时也希望“广厦”“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对房屋质量的重视,是对生命和安全的关注。可想想如今的房屋质量,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两年前的汶川地震就震出好几单关于房屋质量的大官司,上海一栋高档住宅楼主体刚矗立起来,“未经风雨”便整个倒塌……,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真是发人深思。
呜呼!但愿国家能加大住房管控力度,立足于黎民百姓,广开房源,置得“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厦千万间”,以助“天下寒士俱欢颜”……
偶得闲暇,重读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愈读愈感意境深远。这首诗是作者一家窘迫生活的真实写照,诗歌全面叙述了风雨飘摇中的草堂境况后,推想出“天下寒士”的悲惨生活,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按照传统中国文人的生存习惯,在自身难保时本该独善其身,诗人却偏要“穷则兼济天下”,我被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所深深感动。
由此想到今天的城市建设。放眼望去,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别墅洋房层层叠叠,这不正是杜甫先生所奢望的一派“广厦千万间”的景象吗?然而,虽然城市建设成绩斐然,但无庸讳言,仍然有一部分人生活在危旧房内、棚户区中。其实他们也向往“广厦”,但是,摸摸干瘪的口袋,再看看这不断疯涨的房价,他们也只能望楼兴叹了。有人修改了一下杜先生的诗句:“安得广厦一百方,大庇全家老少俱欢颜。”道出了人们心中的无奈和渴求房子的心声。或许杜老没想到,二千多年后,他的后代还在危楼之中吟唱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如果在天有灵,将会是何等的感慨!
古语云:“安居乐业”,这是中华历史上对太平盛世的描述,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安居”的重要性。若人们为栖身之处而长期奔走寻觅,尚不得“安居”,何以专心“乐业”?看着这居高不下的房价和入住率才一半的楼盘;看着那些花巨资建好后又被莫名其妙地拆掉的烂尾楼;听着市民们谈房色变的怨声,心中真是五味俱全。
一直以来,人们在解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句时,往往只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忽视了“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句。其实,这一句份量同样重。杜甫不仅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同时也希望“广厦”“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对房屋质量的重视,是对生命和安全的关注。可想想如今的房屋质量,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两年前的汶川地震就震出好几单关于房屋质量的大官司,上海一栋高档住宅楼主体刚矗立起来,“未经风雨”便整个倒塌……,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真是发人深思。
呜呼!但愿国家能加大住房管控力度,立足于黎民百姓,广开房源,置得“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厦千万间”,以助“天下寒士俱欢颜”……
求篇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600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读后感:好一个“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放眼望去,现今中国还有几个这样能为广大老百姓舍身处地考虑的父母官啊,只见各大报纸头条到处充斥着今天某省省长明天某县党委书记贪污受贿,生活腐败,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国家也在大力清除这些国家的蛀虫,可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官场腐败之严重,而这又何止发生在官场呢。 今年国内局势可说是坎坷,北方遭旱灾,南方遭水灾,再加之又是鼠患又是大规模蓝藻爆发,猪肉涨价导致人心惶惶,连众妖怪宁可放弃唐僧肉都要先捉猪八戒来解谗了。在这种“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更需要好官呢。请不要再把赈灾物资据为己有,也不要硬生生地从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手中抢走他们的希望,他们不指望你们能拔一根毛给他们,但是他们有他们应得的利益。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由诗人联想至父母官,我们所需要的不正是这种想人之所想,什么事情都身先士卒的好官吗?值得欣慰的是,前几天萍girl给我讲了一个沈阳铁路局的领导,他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原先是在哈尔滨铁路局工作,他严于律己,并且言传身教,将哈铁整顿得井井有条,由于出色的业绩被调至沈铁,希冀能取得和哈铁一样的效果。果不其然,沈铁在他的治理下焕然一新了,令人刮目相看,提到沈铁的服务水平那是没得话说。现举其事例如下:列车进站时,需要将门(还是阶梯,记不太清了,萍girl,要是有误的话指出一下)放下,这是需要用手来完成的,可是有位列车员却嫌脏用脚将其踢下,当然他也就下岗了;还有就是每次进站时,这位领导会带着手套亲自伸手去检查厕所下水道处的清洁程度...等等不一而足。这样一个他却因为他的做法不容于现代社会的某些人利益,他的妻子被人杀害了。多么痛心疾首的事情啊。当我听说完这位领导的事迹时,我从一刚开始的不相信到后来变成了肃然起敬。我想,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 呵呵,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都不知道有没有走题,反正也是有感而发,那么就想到哪写到哪吧。随性。 最近会有点忙,可能会有些怠慢这个博客,不过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我的博客一定会越来越发展壮大的。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这是我的起点之岛,有了你,才有了我追求理想的热情高涨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读后感:好一个“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放眼望去,现今中国还有几个这样能为广大老百姓舍身处地考虑的父母官啊,只见各大报纸头条到处充斥着今天某省省长明天某县党委书记贪污受贿,生活腐败,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国家也在大力清除这些国家的蛀虫,可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官场腐败之严重,而这又何止发生在官场呢。 今年国内局势可说是坎坷,北方遭旱灾,南方遭水灾,再加之又是鼠患又是大规模蓝藻爆发,猪肉涨价导致人心惶惶,连众妖怪宁可放弃唐僧肉都要先捉猪八戒来解谗了。在这种“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更需要好官呢。请不要再把赈灾物资据为己有,也不要硬生生地从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手中抢走他们的希望,他们不指望你们能拔一根毛给他们,但是他们有他们应得的利益。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由诗人联想至父母官,我们所需要的不正是这种想人之所想,什么事情都身先士卒的好官吗?值得欣慰的是,前几天萍girl给我讲了一个沈阳铁路局的领导,他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原先是在哈尔滨铁路局工作,他严于律己,并且言传身教,将哈铁整顿得井井有条,由于出色的业绩被调至沈铁,希冀能取得和哈铁一样的效果。果不其然,沈铁在他的治理下焕然一新了,令人刮目相看,提到沈铁的服务水平那是没得话说。现举其事例如下:列车进站时,需要将门(还是阶梯,记不太清了,萍girl,要是有误的话指出一下)放下,这是需要用手来完成的,可是有位列车员却嫌脏用脚将其踢下,当然他也就下岗了;还有就是每次进站时,这位领导会带着手套亲自伸手去检查厕所下水道处的清洁程度...等等不一而足。这样一个他却因为他的做法不容于现代社会的某些人利益,他的妻子被人杀害了。多么痛心疾首的事情啊。当我听说完这位领导的事迹时,我从一刚开始的不相信到后来变成了肃然起敬。我想,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 呵呵,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都不知道有没有走题,反正也是有感而发,那么就想到哪写到哪吧。随性。 最近会有点忙,可能会有些怠慢这个博客,不过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我的博客一定会越来越发展壮大的。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这是我的起点之岛,有了你,才有了我追求理想的热情高涨
本文标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30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274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