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的书籍读后感(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1-05 04:13: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关于哲学的书籍读后感,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以下是我...

关于哲学的书籍读后感(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

关于哲学的书籍读后感

  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哲学的书籍 读后感 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哲学的书籍读后感篇一
  《哲学的 故事 》

  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哲学是定性、定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科学则是在哲学对宇宙的定性、定逻辑的基础上分科认识宇宙中的各部分即万事万物的定量变化规律的学问。

  最近读了(美)维尔.杜兰特著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着重描述了人类史上数十位著名哲学家的境遇、情感与生平,因之,我觉得它并不该被看做是一部哲学史,而应该看做是一部关于哲学家的故事。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 方法 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它变成了一部极富魅力的人文经典。该书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读者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

  在这些哲学家中我最喜欢的是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 百科 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 教育 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

  学、政治和玄学。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在这本书中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带给人们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些是乐观的,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则是无神论者。他们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观点都不一样,但都存在着意义,对于某些人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更适于他的人生,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柏拉图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哲学也并不存在对与错。

  老实说,尽管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叙述哲学故事,但要在这本书里把握哲学发展的脉络和历程,亦非易事。我们只是鸟瞰哲学王国的轮廓和掠影,感受哲学的绮丽与神奇,在哲学的恢弘殿堂里沐浴智慧的些许灵光,就这,已经是十分的庆幸与满足了

  其实哲学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能不能好好的去体会,哲学的魅力,琳琅满目,光华深邃,我们必须更多的琢磨和思考。在这些大师们面前,我们肃穆,我们敬畏,我们仰望,我们沉思,以冀灵魂的洗练与升华。
  关于哲学的书籍读后感篇二
  西方哲学读后感

  有人说,大学本科根本不需要设立哲学课程,因为哲学是门深奥的学科,本科生所经历的太少,根本无法理解哲学的真正含义。曾经我也一直这样认为,但是现在,我却有了新的看法。

  在说这个之前,我们必须明白哲学是什么。虽说这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答案,但是就如同佛教中问“佛是什么”一样,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我觉得哲学是一门关系每个人的生存的学科,它从人类一产生就开始存在,而且渗入每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它关系着人类的未来,探讨着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这个世界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法则、一个普遍的真理?我们如何去寻求这个真理,又如何判断这个真理就是那个所谓的普遍真理?如果知道了这个真理,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再找到之前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诸如此类。这些问题对我们绝大部分人来说,好像不存在任何意义,我们更关心明天吃什么,要考试了该怎么复习,关心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挣更多的钱,找个什么好工作保证我下半辈子的衣食无忧。。。。。。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一份子,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学,我们关注着脚下的每一步路,保证自己能拾到最好的果实,同时不会摔倒。

  但是,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总有那么几个人,抬着头慢慢往前走,不紧不慢,也不管脚下踩在粪坑里还是草地上。他们就那么看着天空,眉头紧蹙,总是在思索着什么严肃的问题。就如康德所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很喜欢鲍鹏山老师写庄子的一段话;“在一个 文化 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我觉得这不仅是对庄子的评价,也可以当做对哲学家这一特殊群体的评价。是的,哲学家是孤独的,因为他们所关心的和诧异的往往是普通人所习以为常的事物。这种诧异所表现的好奇心是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就如同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的第一句话中所说:“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最早的哲学家就是出于这种好奇心,对眼前的一些很普通的现象,如刮风下雨、日月星辰都感到诧异。就是因为他们关注人们所不以为然的事物,加上他们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实用目的,而是为了获取心灵的满足,所以,他们往往是不被人理解的,甚至遭受嘲讽。据说,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利斯只顾关注天象,没有注意脚下,跌入坑中。一个女仆嘲笑说,他只想知道天上发生的事情,却不知道身边的和地上的事情。柏拉图反其意而用之,说这句话对所有哲学家都适用。正因为这样,所以早期希腊哲学家都是贵族,他们有足够的实践和金钱,不必为生计操劳,因此才能从事纯思辨活动。 但是,在物质社会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尽管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但是我们也不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只要工作比较稳定生活有计划有条理,心灵够闲适,就会有时间思考。当然,前提是你愿意。而且现在也不同于希腊社会时的时代背景,那时候只有贵族才会有资格接受好的教育,而现在几乎人人都能接收到教育。所以,有了这些物质基础,我们的哲学家应该越来越多的。但是,我们却发现,尽管哲学课越开越多,学哲学的人也越来越多,讲哲学的人也很多,还

  不乏有讲得不错的。但是为什么哲学家却越来越少?

  也许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前提下,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渐渐的在追求利益的流里丢失了自我。在都市的车水马龙里,人们的瞳孔沾染了灰尘,充满了疲倦,天空也被霓虹所照亮,而失去了星空的璀璨。我们只有关注脚下和左右,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抛在人流之后。所以,我们很少自己去思考那么世界所根本的问题,即使是学习哲学、讲授哲学,也只是将前人的东西拿来温习一遍,最多加上一点读后感而已。读完《西方哲学智慧》这本书,我知道了原来以前的哲学并不是这样在一个大教室中,一个老师在上面讲,一群人在下面听,然后再提几个问题回答一下。真正的哲学是无处不在的,是看到周围一个事物,受到启发,然后和周围的人讨论。可以和任何人讨论,不管是学者、商人还是农民。当然,我们无法复制当时的情形,但是至少那是一个崇尚学习的时代,是一个学术交流异常频繁、自由的时代。那时候是“学以至思”,是一个很纯粹的为学习而学习的时代,虽然“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也是对的,但是这是在我们深深地思考了自身的哲学之后所达到的一个境界。而且,很多东西一旦失去了其纯粹性和特殊性,就会自然而然走向衰败,一如文学,也是从最初的贵族阶层慢慢走向士族,最后变成元曲、小说,要求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但是这就为现代社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当一门学问的身份摆的很低很低了,我们还能如何再放低?“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的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学问一旦低的不能再低时,就会万劫不复,我们只能寻求新的思路。所以,在此时此刻,我们多么需要那些仰望星空的人,为我们探寻出启明星的方向。

  所以,学完哲学课程,我的感觉就是体会到了先贤的那种为哲学、为人类奉献一生的大无畏精神。尽管他们自己并不觉得、也不在意,但是我们却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伟大,所以才能在他们未尽的道路上继续奋斗!
  关于哲学的书籍读后感篇三
  《科学的哲学》读后感

  拜读了菲利普•弗兰克的《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之后,我对菲利普及《科学的哲学》这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感触很深,下面是我对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菲利普•弗兰克生于1884年3月20日,卒于1966年7月21日,他是二十年代兴起的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科学哲学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本身是学物理出身的,曾长期从事物理理论工作。1907年获得维也纳物理学方面的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作为一位物理学家,弗兰克有多方面的创造性地贡献,这包括:变分学,傅里叶级学,各种函数空间,哈密顿几何光学,薛定谔波动力学,相对论。他同他的挚友冯。米塞斯合编的两卷本《力学和物理学的微分方程》是当时各国的物理学家及数学家的重要参考书。

  弗兰克的一生主要用于科学的哲学。其科学著作有一下几个极其突出的特点:1 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表达的清晰透彻,文笔流畅生动,说明通俗易懂。作为弗兰克的最后一本著作,《科学的哲学》能够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完全没有一般的哲学著作那般晦涩玄虚,令人一头雾水。2 弗兰克作为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也一直是这个学派的重要活动家之一,但他不像这个学派中的专业哲学家那样,用自己特定的语言去阐述那套逻辑实证或逻辑 经验 论的概念体系。他对自己以外的哲学派别,不是采取绝

  对的排他态度,而是往往兼收并蓄。3 视野广阔,并有发展的历史观,即注重科学的社会背景,又注重对科学发展的历史考察。菲利普•弗兰克科学统一的一个活的象征。

  科学哲学的萌芽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对归纳和演绎方法的分析、对科学好所名的经验要求和对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知识增长的规律所作的研究,可被视作科学哲学的滥觞。其后,以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牛顿为代表的对经典科学的哲学探索,丰富了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独立的科学哲学学科开始逐步形成。

  从这本著作中,我除了了解到一些科学与哲学的相关知识。“一知半解有危险;痛饮吧,否则就尝不出诗神之泉的美味;浅尝会使头脑沉醉,豪饮却能使我们重新醒转”,亚历山大·珀蒲的这些名句,也许对于任何知识领域都没有比对于科学的哲学更为适合的了。“尽管有这些成就,人类却没有更为幸福,今天反而面临着危险,而这危险的根源就在于这些科学成就。”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的哲学的重要性,他是我们生活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有了科学哲学,才不会一知半解,才不会头脑沉醉,才会甘之如饴,才会是人类更加地幸福。我们在了解并掌握科学的同时,也要了解并掌握科学的哲学,这样才不是一知半解,这样才是科学的掌握知识的力量。

  《科学的哲学》对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学方面做了很多的论述,特别是关于古代和中世纪的机体论科学观到现代科学观的变化的论述,以及对于各个时代为一定得政治和宗教上的目的而对哲学进行曲解的分析,论述比较严谨,分析较透彻。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去了解。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分,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哲学的书的 读后感 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一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致看了一下,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懂得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如果我们每一个了解这些思想的人都能把这些哲学原理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并且用来解释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定义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理论,我们将会从中受益很多,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发挥他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想。就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进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 方法 死则是偶然的。 今天早晨起来发明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便能够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高低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 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天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古希腊人面对纷纷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 经验 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式论基本。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本,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安排位置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安排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如何才有意义呀?(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基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然后,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 总结 国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汲取当代科学 文化 的最新成果,不断丰盛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保持,在保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国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国民和国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国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

  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国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实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

  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的重要思想,把群众和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引进人才和科学技巧,走科学办厂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的 规章制度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第二,要保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学办厂的道路.

  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二
  以前的我总以为哲学是抽象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而研究哲学更是被我认为是戴着厚厚的眼镜的老学鸠才能做的事。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说过“人生观”、“世界观”等一些哲学里的术语。可是当时我们就像听天书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于什么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是无从知晓。到了中学我们正式开始触到政治课,然而,面对教材哪些专业而晦涩难懂得词语时,我感到的是无比的纠结和烦恼,一句话看上好多遍才能懂更是让我对哲学产生恐惧的心理,并由衷的抵触。

  前一段时间有人向我推荐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不得不承认,刚一听到要读有关哲学的书,那些痛苦而恐惧的学习哲学的经历顿时于脑海重现。可是看了《大众哲学》我才真正的了解到其实哲学并没有我们相像中的那么深奥,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他说哲学之所以显得高深,是因为哲学家们故意这样表现,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也许很多哲学家都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故意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使一般人很难以理解,这样自然就会感觉哲学很深奥了。

  艾思奇作为一位革命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上,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方面,其历史地位,应该说巳得到了公认。尽管,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和不足,然而这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了他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也难以取代他的历史地位。 艾思奇并非没有弱点和不足,人无完人。然而,我们同样应当指出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艾思奇,他的历史地位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哲学》时期就已经奠定。以后的年代,作为战士与学者,艾思奇仍然在继续的奋斗中,这是历史,这一段历史已经写进了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史中,也写进了现代和当代哲学史之中了。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通俗的笔法,运用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高深的哲学知识。这样,哲学的观点就更容易渗透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从而让人们真切的体会到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举个例子来说,作者在关于唯心主义的议论中,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由我心生”,竟然推导出:“父母也是我心生的,不存在的,我也是我心生的”,这就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这句话的错误和荒谬。可是按照以前教材对唯心主义的泛泛解释,我们对唯心主义其实并没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也就无法感受到它的错误所在。以前曾听说过唯心主义最终导向了宗教,可我却不以为然。然而,这个例子生动而形象,我顿时醒悟,原来,唯心真的可以引领人们走向宗教。

  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在我看来,哲学不仅是为了看清世

  界,更是为了改变世界,在改变中更好的看清世界,所以那种认为哲学已发展到极致的理念可以说是可笑而幼稚的,因为哲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发展的科学。可是中国有个可怕的倾向,就是把什么都形式化,如政治课。每个学生纯粹的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政治,其创新从何谈起?尤其是哲学。我从前非常讨厌政治课,因为教条式的背诵是我最讨厌的事,填鸭式是教学方式更是令我苦不堪言,可是后来后来在生活中我对哲学有了深深的体会,有了对哲学的思考,从而有了困惑,从而有了学习哲学的欲望。我始终认为学习就是学会思考,我希望中国多一些思考者,实干家,少一些形式主义者。

  这本书收到许多读者的好评,我认为其原因第一是紧扣民众最关心的现实政治问题来引发哲学思考。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最关心的政治问题是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在谈到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时,艾思奇在谈了“悲观主义、宿命论、唯物主义、享乐主义”的世界观之后,进一步以抗战的“速胜论”、“亡国论”和“持久战”三种不同的“抗战观”来延伸分析“世界观”问题。这本书适应了当时革命的需要,即适应了青年们在外有强敌侵略、内有激烈斗争的条件下,迫切要求科学思想的指导的需要。而当时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担当起这一任务。第二是因为他所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历史观的前提,世界观和历史观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前提,它把青年引向进步、引向革命是顺理成章的。第三是因为这本书的风格对广大青年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并引导他们以马克思主

  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这又同艾思奇同志的为人治学十分相似。他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的学风,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书中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和科学中的生动活泼的材料并加以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而不是板着面孔,专门从事抽象的思辨与演绎;语言和概念通俗易懂,而不是深奥晦涩。艾思奇用日常生活的事物来解释哲学原理,例如用“照相机”作比喻来说明“反映论”;

  读罢这本书之后我不仅对哲学是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有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深入的认识,这不仅能增强我个人的修养,提高我的逻辑性,思辨性,整体性,也坚定了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此书通俗易懂,每个高深的哲学知识都是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来的,用人们熟知的中国历史事例来剖析哲学道理,但其又不失哲学的根本,启发群众自身的感悟来学习哲学。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三
  所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出自梁树发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市委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本家教材按照 教育 部2003年颁布的《全部过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力图在教材的内容、体例、形式和风格上做一些新的探索,以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以便学生全面而又有重点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该书第一章“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哲学以及怎么树立正确的哲学观。接着第二章向我们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章向我们介绍了物质和意识。以及后面的一些章节都是告诉我们这么运用哲学的思想看待世界。

  该书所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正直的哲学是时代理论的精华。马克思认为任何正真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精神上所反映的时代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把握了哲学、现实、时代之间的关系。

  该书从三点阐明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首先,现实是哲学发展的肥沃土地。毋庸置疑哲学思想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思维,具有思辨性特点;其次时代赋予哲学鲜明的特色。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最后,正直的哲学是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全部的哲学都依存于各自的时代。哲学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可以是时代精神的糟粕。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在于它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抓住了时代的主题,回答了时代迫切解决的问题。

  初读哲学,使我懂得更重要的求学求智之路在于实践。哲学是“思”,但不是脱离实际的“冥思”、“苦想”,脱离实际哲学之花都会凋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学实际上是一门最具有实践性的学科,进过哲学理性审视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正确掌握哲学观和哲学 思维方式 ,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观和知指导实践活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作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不脱离实际,所学的东西都和社会接轨,这样才会学以致用!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特征,他把时间的观点确立为自己的首要观点。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它的任务在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根本性理解。就是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就没有它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的本质和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一切本质和特征都是由其实践性决定的。(P29)

  实践性、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特征中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也是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学科。(P33)

  我们之所以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因就在于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真意义的“世界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本的一点是它把自己的哲学基础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即把外部世界看做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又把它看作是与人的实践相关联的永恒发展的世界,这样就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认识的基础,即坚持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并且始终是与人们的实践相联系并包含人的发展于其中的客观历史过程。(P47)

  我觉得哲学本身的丰富和发展和他本身方法论作用的发挥,这两个方面不是隔绝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它不丰富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就失去了生机,就很难起指导作用;对它进行丰富发展,也绝不是排斥它的方法论的意义,也不是用具体的科学代替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随着科学前进,并指导科学前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实践,也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有义务和责任建设好自己的国建,为了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事业奋斗,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学好这门理论。

  学习马克思不止是哲学家的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认识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使我们终生受益。素质是一个人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有关的概念,表明人的一种内在属性,决定人的能力及其发展程度。它包括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等。哲学修养也是人的一种素质,一种关于思想文化的素质,但它又高于一般思想文化并且对人的其他一切素质具有普遍影响的素质。而就哲学对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影响而言,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学好这门理论会对我们大有裨益的。

  第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宽泛的意义上可以说人人

  都有世界观,即每一个人智力健全的人对于自己面对的客观世界都会形成一定看法。但是人们所具有的的世界观同人们对一定事物的认识一样,都有一个形成中的自觉与不自觉和性质上的正确与不正确的问题。缺少一定哲学修养的人,其世界观的形成不仅是不自觉、不系统的,而且也很难保证是正确的,就他们对世界认识的不自觉和朴素性来说,不能认为他们是具有严格意义的世界观的人。世界观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人们对世界是否都有一定的看法,而在与有什么样的看法,在与是否具有和怎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观是个人对于

  自己的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性的思考,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关于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人生观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承认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人活着不能没有自己的追求,但这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在于人们应该把什么确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第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价值观问题是一个

  重要的哲学问题。它涉及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核心是对人生和事物的评价。解决价值观的问题,本质上是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如何通过价值观的确立和价值观的更新而与社会进步的放向保持一致的问题。

  第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们能够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意义是指导人

  们如何能够正确地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在这一完整的意义上,哲学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概念、范畴和原理都具有根本方法的意义。而在直接的意义上,它是唯物辩证法。思维方法是一种普遍起作用的方法。由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进行的,所以思维方法的意义就不仅限于思维活动本身,还在于受思想支配的人的一切行为及其后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意义,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学习,掌握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多种方法。第一: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第二:学习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而且在大学里,通过阅读书籍和老师讲授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形式,但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不能拘泥于这种形式,要正确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仅靠在校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它是我们终生学习的事情;另一方面,在 社会实践 中学习是最主要的形式。

  同时,该书还是我了解到:学习辩证法,是为了运用辩证法,学以致用,更好的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矛盾。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辩证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人们只有同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习辩证法自觉性和时效性,从而增强人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预见性,不断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辩证法教会我们看待事物要辩证统一的看,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我们只有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真实面貌。为此,要防止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矛盾规律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的根源是其各自内部矛盾的作用,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事物有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正确认识矛盾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难题。人们不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吗,所以无论遇到何种的困难,我们都不应有所畏惧,努力去克服它,迈过那个坎,你就会发现虽好似山重水复疑无路,实则柳岸花明又一村啊。既然事物都是对立的,矛盾论也教会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对手,其实正真的对手是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亦是自己最大的帮手,这之间就看自己怎么发挥利用身边的资源和优越条件了。因为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内部对立面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和互相连贯的性质。矛盾的双方依存是指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系统中,互相依存并且互为对方依存的前提条件。例如,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高,无所谓低;没有左,无所谓右;没有美,无所为丑;没有生,无所谓死;等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是指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而不是向别的东西转换,所以我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要把每一次的困难都转化为一种机遇,这就是为什么尽力了实验失败次数最多的爱迪生能够发明电灯泡的原因。所以,失败并不可怕,可拍的是我们在困难面前俯首称臣。 我们应该事实求实的面对矛盾,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矛盾,而不应该回避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要通过对事物的矛盾认识和不断解决,推动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 该书谈到:认识事物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的理解。(P175)作者还探讨了认识系统中三个要素的结构及其功能,即:认识的主体和主体性原则、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和作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主体的认识活动中理性因素一般是占主体的因素,非理性因素作为理性因素的补充,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一般不起主导作用。

  认识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过程。用列宁的话说,就是“从生动的直觉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的真理、认识客观事实的辩证途径”。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达到了理性的认识,这是认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感性认识,经过头脑的加工提高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被运用与实践,并得到实践的检验,就其具体对某一事物来说,认识过程算是完了。但是实际上任何事物并非这么简单。作者上面所描述的认识过程只是一种抽象的、理想化的状态。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总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结合起来,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下正确。如此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所以认识事物,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片面地凤毛菱角,或是断章取义,并且联系实践不断理论创新,这样才能更加地认识了解事物。

  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真的是收获颇多。我知道,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统一。学习哲学有助于我们对自身价值的提高与升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是要做到全面发展,肩负起祖国未来的希望这一历史使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明主的国家而奋斗。这,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看了“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的人还看了:

1. 著名哲学书籍读后感

2. 成功哲学书读后感

3. 哲学文章读后感

4. 古文哲学读后感

5. 十本励志书读后感 励志书籍的读后感

6. 冯友兰人生哲学读后感

7. 关于哲学的名著书籍推荐 哲学经典著作书籍

8. 读《哲学的慰藉》有感心得3篇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哲学类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1

  暑假的时候,有幸认识了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她推荐了一部好书——法国史学家与批评家丹纳所著的《艺术哲学》。于是细细的读了起来。本书辑录了1865—1869年期间在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讲稿,是按教学进程陆续印制发行的有着强烈讲授特征的教学事实。

  丹纳运用具体事例说明抽象概念的能力早已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他讲述条理明晰、充满形象、富有热情,把艺术(美术)中难缠的问题清楚、明确的讲个通透,被称为逻辑家兼诗人。本文特意将《艺术哲学》中阐述“艺术品的本质”这个论题作为典型案例,重点分析丹纳讲授方法的理性特征,努力使讲授建立在准科学的基础之上而非感觉和兴趣的基础之上,借鉴有效之法于美术教学中。

  丹纳受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极深,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哲学上同时受着德国的黑格尔的影响。丹纳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寻。艺术研究的过程就是“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提出规律,证明规律”。“我唯一的责任是罗列事实,说明在这些事实面前艺术是如何产生”。科学而严谨的治学方式奠定了丹纳在艺术史学研究领域的地位。

  丹纳常常用到一个富有特色的词组“精神气候”。气候作用于笼罩期间的所有事物,强调这个大因数的影响,艺术研究就处在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多维空间中,一切贯穿于艺术、自然、人文的主要特征和因果逻辑都有了一个必然的联系,这样就建构了一个和谐共生论、进化论的研究平台。他说:“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由此我们可以定下一条规矩,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丹纳讲授的进程通篇都是由各个主要特征之间的网络关系与因果关系构建的。他强调:发现和控制主要特征是人类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值得尊敬的才能。科学与艺术这对人类进程的双翼表现的也是主要特征,科学以定义和公式表现,艺术以审美与情感表现。

  通过细读该书,当真是一个过程!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2

  马云是一个成功的理想主义者。他在构建一个庞大的事业,计划一个长远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蓝图,然而他所说的经验、给年轻人的提示确是最简单不过。

  正如《我的人生哲学》这本书,不论他说“像坚持初恋一样坚持理想”,还是说“痛苦地坚持,快乐地死去”,抑或是“小聪明不如傻坚持”,变换的词语句式再多,也不过坚持两字;同样,他说了“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要怀疑信念”,也说了“请创业者不要低下高贵的头”,虽然很狗血,但他要强调的也不过梦想两字。就马云看来,他成功的根本在于他坚持了他的梦想。这个梦想顺应数据时代、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在一个有潜力的梦想的基础上,马云坚持了,再外加各种超前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等重要因素的加持,他成为今天的马云。

  一个独属于你的梦想,或者说理想、信念,尤其是有潜力的、顺应时代潮流、社会发展方向,是你人生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它能激发你向上的热情,它能让你在呼吸、饮食等生存行为中享受更有质感的快乐。坚持的持久度就是我们这条路的长度,一切技能如超前的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都是路上重要的加分项,能帮我们走得更快,却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到达终点。

  我们都想过着幸福快乐而不后悔的一生,快乐的形式、途经当然有很多种。当高晓松提出诗和远方时,社会上就有人质疑,日常生活、按部就班的生活不等于苟且。的确,快乐的来源并不唯一,爱情友情、家庭、人生信条、日常生活都可以产生快乐、幸福。然而,在种种人际关系中所塑造的自己是社会中的自己,从中所享受到的快乐更侧重于由外而内的牵绊和安全感,感悟生活享受的是生理的舒适、心灵的平静,而在实现事业或者梦想的路途上所塑造的自己,享受的是另一种挑战自我、成就自我的畅快淋漓之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享受。

  马云一向被视为各种成功学、职场学的范本,而我从这本极具实用性的《我的人生哲学》中看到的,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富有传奇的成功人士,也不是如何拒绝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而是做自己,用细节去完善事业,用心用毅力去坚持去实现。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3

  前段时间,通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此书名为哲学,但西方所谓哲学乃为科学之科学,统率一切之思想,因此将此书视为欧洲文明发展简史亦不为过。通读犹如囫囵吞枣,却也得出了些心得,现依据阅读时的随手旁批成文,不求全面,但求脉络清晰而以。本文相当枯燥,请选择性阅读。

  按照欧洲历史学派对古代社会的划分观点,将近代之前的历史分为上古、中古,两者分界线是公元476年欧洲奴隶制社会的灭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古与近代的分界是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光辉照耀整个欧洲。也就是说分成这么几个阶段:史前——公元476年是上古时期,公元476年——公元1500年左右是中古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世纪,1500年之后又划分为近代、现代等。

  对照中国历史年表,发现东、西两个当时几乎决裂的、独立发展的文明之间竟有如此巧合。(此处所说的西方文明,指的是正统欧洲文明及其派生。)

  公元420年,晋朝灭亡,至此中国文化最高速发展的时代结束。

  公元十四世纪,明王朝建立,中国在经过短暂的元代统治之后,传统学术界遭到毁灭性打击,继而进入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上古时期,中国和欧洲的文明犹如人之青春期,均呈高速发展状态。

  中国传统汉文化思想体系得到建立和确认,形成了以儒、道、墨、法为主,尤其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体系,此种体系绵延至今,之后数千年,中国再没建立新的完整思想体系,只是对先秦思想体系得承袭、融和、分支和发展。史学上的极端观点认为,秦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思想家了,而晋以后连真正的知识分子都很难找到了。

  西方社会将古希腊称为经典时代。那时期建立起来的哲学、科学体系被称为经典哲学、经典数学等。丢番图创建了代数学,欧几里德著有《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穷举和趋近概念是微积分的原始思想。经典哲学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结束了“前苏格拉底”时代哲学家单一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体系,从此,哲学将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并由此开始了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重要社会学科的研究。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4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5

  《生活就是哲学》这篇文章出自《读者》第18期,由作者傅佩荣撰写。文章以他人摔倒你是否会主动扶起为案例,阐述和分析人们的纠结心理,并表述了思想与行动的紧密联系。

  文中的事例让我回忆起了上周末在广州的一段场景,当时我正从北京路步行街穿过天河城百货去往酒店,广场一侧一小男孩正在追逐一小狗,几乎围着我转了个圈,忽然间他在我面前摔倒,顿时嚎啕大哭。我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扶他,握着他的手臂时,他发现不认识我,手臂有个回收的动作,更是哭地厉害了。旁边小男孩的父母欢笑着走过来,劝解他不哭。确认小男孩平安无事后我就离开了。离开的路上我一直在回顾那个扶的动作,因为经常看时事新闻,想想那些铺天盖地的讹诈新闻,顿时令人毛骨悚然。但是毕竟没发生什么不好的事,然后是感到庆幸,然后一笑置之。

  生活就是哲学,生活中的人们总是在思考权衡每一件值得关注的事物。客观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是主观能动性和劳动。人生价值的界定决定我们对事物的选择,我们权衡利弊,计算可行性,预测成功率。哲学"化隐为显"作用显得甚为关键。

  生活就是哲学,我们无时无刻在认识自我。人生是个矛盾的载体,对于同一事物的判断不是由天气决定的,也不是由心情决定的,而是由习惯、教化指引着的。文中提到"你有时乐于组人,有时又拒绝助人,难道是你心中同时存在两套相反的观念?如果是的话,你又如何认定自己是一个’人’呢?",人们善变,这不能完全说是由环境所影响的,而是你并未决定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你并未真正认识自己,所以困惑、彷徨、挣扎、挫折。

  生活就是哲学,而哲学让我们生活更富有意义。我热爱哲学,它让我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以外的所有事物。马克思的主次矛盾、内外因、质/量变等理论也促使人们更加清晰地面对社会问题,以适应和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客观情况。

  万物都不能独立存在,相互间都是被关联着的,生活是由人们的社会交往编织而成的一个共同体,在交织的过程中,哲学是其变得有趣、生动。生活流淌着哲学的血液,哲学的血液燃烧了生活的激情。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6

  《哲学研究》讲述了:在西方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唯一创造了两种不同哲学而又各自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者则以《哲学研究》为象征。《哲学研究》告别了传统西方哲学以理想语言为基础、试图探索语言本质的静态逻辑构造论,重新将语言哲学捡回到日常语言中,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的功能作用作为出发点。他所提出的“语言游戏”和“家族类似”对语言哲学的发展贡献基本。《哲学研究》译者陈嘉映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译者。《哲学研究》直接译自维氏的德文原本,因而是迄今中国最贴切、最准确的这一哲学名著的译本。

  人的思想封闭自锁,在意识内部进行,和这种封闭比较,一切物理上的封闭都是敞亮的。

  发觉一种不熟悉不自然的感觉比较容易些……我突然停下来,审慎地或不信任地打量事物或人们,说,“我觉得这一切都很陌生。”——但并不因为存在着这种陌生之感我们就可以说:我们熟知的、不感到陌生的每一样东西都给我一种熟稔之感。——我们以为,一度由陌生感占据的位置似乎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总要被填充上。为这种气氛而设的位置就摆在那里,不是这种感觉占据它,就是另一种感觉占据它。我说了“我现在要欺骗他”这话并不使得我的意图变得比它原来所是的那样更确切些。——但即使你说了这话,你就一定十分认真地意谓这话吗?事物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方面由于其简单平常而掩蔽着。(你不会注意它——因为它一直都在你眼前摆着。)一个人的研究工作的真正基础对他并不瞩目。除非有时候恰恰是这一点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等于说:一旦看到了就是最触目最有力的东西,我们通常视若无睹。

  遗憾的是,维特根斯坦的头脑中没有康德的认识结构、理性方法,于是只能停留在现象学领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索语言结构背后的规则,即支配形式逻辑规则的真理格式。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就是“规则的规则”是什么?其结果便是陷入了苦恼的矛盾关系中。有限环节的一幅图画很容易绘制,这从他列举的诸多实例中可以看出来。无限环节的一幅图画是怎样的形式?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维特根斯坦,由于无法解决有限和无限之间的矛盾性,所以,他的《哲学研究》只能停留在问题意识中,自始至终也不能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为此,后人将他的研究视域定位在现象学领域,这是十分准确的。超越现象的束缚,进到本质关系环节,在西方只有黑格尔的《逻辑学》才具有这样的实力。

  哲学类读后感800字7

  非常赞叹我们书院老师们的智慧,让我们在读《活法》之前先读李老师的《稻盛哲学随笔》的《活法》大义,我个人觉得:任何一本书,序言是关键的重点,理解了序言,就容易读懂正文了。《稻盛哲学随笔》就是我们读懂《活法》的钥匙。

  在之前,我只在公众号“明德企业文化研究院”里面读到些李老师对《活法》的解读,感觉很受益。这次真心感恩书院组织的《朗读者精进成长100天》活动,让我完整地读到李老师的《稻盛哲学随笔》,刚读完《活法》大义,真的非常赞叹李老师把《活法》的序言理得这么有深度、有逻辑性、有实践性。

  李老师对《活法》序言的剖析: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在哪里?在于提高心性、磨炼灵魂。如何做到?需要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坚持正确的做人原则,以辛勤的劳动来塑造人格,遵守宇宙的意志,运用心想事成的法则,找到开启人类睿智的“智慧宝库”钥匙,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稻盛哲学的两大理论基础:中国的孔孟之道、阳明心学和中国的大乘佛法。再来,我们在师资班学习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立志爱国、感恩、勤俭、修福、诚敬、利他”。带着李老师细致的解析和师资班的学习内容,进入《活法》正文的五个篇章,我想收获一定不一样,它们是可以融合的。

  电影《一代宗师》有句著名台词“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即见到自己的优势和弱势,见自己的心性,了解自己,提高自己;“见天地”,即见到局限,见自身的渺小;“见众生”即超脱自己的局限,成就自己后还之于众生。稻盛先生成就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和拯救日航,无私奉献经营哲学,愿意为众生付出,完成了整个人生的三见格局,稻盛先生作为中日友好使者,他要回报中国。我们学习稻盛哲学,学习他的心愿,学习他的精神,就是为了提高心性,为社会为世人做贡献。

  进入社会工作以来,学习稻盛哲学和结缘明德书院,是我最大的收获:学习稻盛,让我认知;结缘书院,让我践行。感恩书院各位老师和各位学长的陪伴学习成长。

;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1

  人的一生,从出生时懵懂无知的婴孩,到慢慢被灌输各种能力和思想最终长成适应社会的人.在这之间,我们困惑过、探索过、想过解决一些疑问---关于自我,关于人生,关于世界。我们为何出生而死后又是否会去向另一个世界?我们每天接受的快乐和痛苦到底有何深意?人生在世,于自己于世界的意义何在?读过傅佩荣教授的《哲学与人生》之后,我感觉受益匪浅。终于,我对这么多年来藏在内心深处的困惑有些许的领悟,这本好书就像一扇门,推开门另一边就是光明。

  在还没有接触到“哲学”这个概念的时候,“哲学”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以为“哲学”之深奥非常人能理解,只有思想之大者才能谈及“哲学”。看过此书以后,终于发现原来哲学存在于大千世界的每个角落,生活中处处是哲学。关于哲学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探索自己眼中的哲学。书中从个二十四种不同的学说理论来帮助读者认识“哲学”。

  如同书中提到:“真理能带给我们自由,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会赋予我们智慧。”哲学中所谈论的爱,重点是友爱。

  友爱温和而理性,是我们对于智慧比较正确的态度。智慧的两个特点是“完整”和“根本”,一如我们探索知识和真理的目的。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而回归根本的过程,如四季交替,几世轮回,落叶归根。

  在对哲学的认知中,不乏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我最赞同的是《中庸》的尚中的人生哲学。

  书中写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者,天地之大本也。“我反复的思考,觉得生活中很多时候是需要“中庸“的态度的。从最根本的人体养生学中的”阴阳结合“到生活处世的态度,我们知道只有平衡才能更好的发展。我是一个在生活中不紧不慢的人,没有急功近利的心,有句话叫”欲速则不达“,对我而言慢即是快,有时候过火反而没有预想的效果。

  而我们之所以探讨哲学,是为了更好的诠释人生,提高人生境界。因此,书中又给出了许多关于人和人生的理解:诗人会觉得人生像一首诗;革命家会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战斗;消极的人会觉得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而乐观的人会觉得人生更像是赞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真是如此,因为个人阅历和领悟不同,见解就因人而异。

  “人是向死而生的。”

  这是海德格尔的观点。人的一生从出生一刻就是要通向死亡的,没有人可以逃过死亡这一最终判决。既然已经知道最终的命运,那么这之间的生命,更是像生活。

  就像大家在等待世界末日来临时的反应,我们拼命的做自己之前所渴望做的事,看完某本书,找喜欢的人告白,吃所有之前想吃的食物,去一个梦里见过的地方旅行。若不能求仁得仁,那就向死而生。每个人都在精心准备着,在用一生的时间寻找属于自己的死亡之前的梦想,并努力的实现。就算知道最终会死亡,也要好好的留下曾经活过的证据,这样才不枉此行。我认为这才是人生的态度,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无限的价值,抱着每天都更接近死亡的心而活。

  书中提到:“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它讲的是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练的人生态度之学。”

  我走过那时,十五六岁的迷惘和虚妄,回想那些光阴,就像刚下海的水手身处茫茫的大海中,不知道漫漫旅途飘飘荡荡的意义。

  接触到的这本书让我懂得,有时候“哲学“也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你能看到那个灵魂深处的自己。如此更能坚定自己的`内心,做到坚强而淡定的面对人生重重考验,懂得人生在世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

  经得起痛苦和磨练的人生最终会发出迷人的光芒,而这一定是伴随着伤痛和结痂,最后凝结成对人生的领悟。有时生活带给你的感悟如柳底飞花,细碎而轻巧,只有在某一刻恍然大悟,才懂彼时那不经意间的一瞥有何深意,这就是属于自己的哲学。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2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 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

  读了《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浅谈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傅佩荣老师说“哲学是必需的”。我们人类天性之中都有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需要我们超越感性限制,发现真理,并积极印证,而这些的首要基础就是培养思考习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明白了培养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习惯是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遇到事情都喜欢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而且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以前就是一个极不爱思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时候,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学习,我才醒悟我学习只是因为我习惯地认为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从来没思考我能用学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发生了事情总是潜意识里看被别人的反应,读书时也总是立刻信以为真。而现在我明白没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学会思考,遇事冷静下来想清楚并在无疑处有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只是会思考也是不够的,人生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印证的。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2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视频,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平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能从本书中找到更多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

  当打开这本书,发现好像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习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

  哲学,让我这个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维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写的让大家可以简单的体会,这种哲学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书中所言,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拗口的长句加上难懂的逻辑,是“哲人之学”。哲学,与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哲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学,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学。人为何而活,哲学给出很多答案,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什么。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顿悟的感觉,但那时已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3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4

  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提供了走向哲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人生境界。个人感觉,傅先生微言大义,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讲的“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重点不是普及一点哲学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进一步懂得了应该怎样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要主动学习。在西方流行着一条“知识折旧定律”,即:一个人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就我们民航发展来讲,持续安全、民航强国民航战略的提出,对民航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些任务的探索者、实践者只能是我们民航人,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不及时更新知识不但不能克服缺点,改进工作,而且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抛弃,失去任职的资格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高度性,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创造性。要注重提高业务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研究民航发展的新情况,探讨新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工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综合运用各种有效学习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学习监管知识、依法行政知识、安全知识,确保学习成效。

  二要快乐工作。工作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课,人每天离不开工作,所以不要把工作当作负担,而应该快乐工作。能否快乐工作,关键取决于心态。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把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当作对自己的奖赏;把自己的每一次挫折,当作一种历练和考验,以快乐的心情去完成它。要坚持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用心把简单的、平凡的工作做扎实、做细致。要善于创新,按照民航上级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和思想方法,确保工作成效。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当在工作中自己能力得以发挥和体现,得到了认可,你就会感到快乐。

  三要健康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以宽容理解的心态面对家庭和生活,善待亲友,真诚待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健体魄,注重心理调适,保持内心和谐。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脱离低级趣味,克己慎行,防微杜渐。要始终注重小节,以“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独”、“慎终”,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尔、侥幸之心,永远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

  四要和谐相处。首先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地认识,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大度容人,学会对人宽厚,要有容人之量。在工作生活中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对大事、原则问题要一丝不苟,不能让步,但“不让步”需讲究策略,要千方百计化解分歧达成一致;对小事、非原则问题要糊涂一些,学会让步,学会忍耐,以诚待人,人以诚待我,营造和谐的氛围。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5

  刚看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如何提升哲学素养?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咱也活学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哲学,高中时学了一点点理论,到底是该如何定义,恐怕要对不起老师了。当年的老师是个魁梧的老师,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总是用两只熊掌一样的手在头顶上比划,“哲学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动,小数点也在教室横飞。一上课就很忘我的老师,是个好老师,只可惜,我的智商实在不高,无法理解老师的许多话。记忆中,高二时,我还当了一年的政治课代表。这门学科我没有任何特色,至今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语课代表的职务于心不忍,还是有别的激励的意思?不清楚,班主任没找我谈一句话,我那时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师为什么只照顾到急于在英语学科上要进步的同学她呢?老师有没有想到我的感受?后来,也在一直假设,要是老师那时找我们多谈谈心,也许……学生时代的我多么渴望老师给予的言或行的鼓励啊。而今,我当老师了,我当然知道孩子们在心智上需要什么。于是我毫不吝啬,该付出的绝不占有着。“生命是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都只能活在当下。”

本文标题: 关于哲学的书籍读后感(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187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激活组织7项工作读后感(激活组织的七项工作)小王子九读后感300字(小王子读后感300字左右10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