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创意的教师孙洪波读后感做有创意的教师孙洪波读后感做一名有创意的老师、努力培养有创意的学生,...
做有创意的教师孙洪波读后感
做有创意的教师孙洪波读后感做一名有创意的老师、努力培养有创意的学生
——培训心得体会 五天的培训让我收获颇多,听了陈教授的讲座,让我感受到全新的理念和独特思维方式。陈教授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陈教授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陈教授的教给我们的思维方法,比如发散性思维,创意性思维,运用头脑风暴来解决问题;还有六顶思考帽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的练习对于我这样一个不爱追求新事物的人有了很大的益处,因为在许多事情上墨守成规教学方式上都很单一,我应该寻求多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从而也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这些思维形式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我的教学,但确实对我的教学模式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在英语学科中经常出现对一个问题的讨论,我一般就是让学生安静的思考怕他们集体讨论让班级太乱,然后找几名同学来回答问题.形式单一,而且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现在我想我完全可以运用教授所说的头脑风暴,让学生都活跃起来,从长远角度讲对学生是有益处的。
还有教授提到的便利贴,也可以运用到班级的管理中。便利贴的目的就是鼓励我们捕捉快闪念头,一张便利贴代表一个主意,作为一个团队,每个成员轮流把他的便利贴贴在墙上或板上,说明自己的想法。此过程中促进团队的参与,使协作,理念共享,促进讨论和交流思想。学生可以利用便利贴给班级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能让班级更好的建设和发展。在学习方面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好的方法和建议有助于学生的学业。我想把这个便利贴运用好会让学生对学校生活更加感兴趣。
——培训心得体会 五天的培训让我收获颇多,听了陈教授的讲座,让我感受到全新的理念和独特思维方式。陈教授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陈教授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陈教授的教给我们的思维方法,比如发散性思维,创意性思维,运用头脑风暴来解决问题;还有六顶思考帽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的练习对于我这样一个不爱追求新事物的人有了很大的益处,因为在许多事情上墨守成规教学方式上都很单一,我应该寻求多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从而也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这些思维形式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我的教学,但确实对我的教学模式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在英语学科中经常出现对一个问题的讨论,我一般就是让学生安静的思考怕他们集体讨论让班级太乱,然后找几名同学来回答问题.形式单一,而且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现在我想我完全可以运用教授所说的头脑风暴,让学生都活跃起来,从长远角度讲对学生是有益处的。
还有教授提到的便利贴,也可以运用到班级的管理中。便利贴的目的就是鼓励我们捕捉快闪念头,一张便利贴代表一个主意,作为一个团队,每个成员轮流把他的便利贴贴在墙上或板上,说明自己的想法。此过程中促进团队的参与,使协作,理念共享,促进讨论和交流思想。学生可以利用便利贴给班级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能让班级更好的建设和发展。在学习方面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好的方法和建议有助于学生的学业。我想把这个便利贴运用好会让学生对学校生活更加感兴趣。
《让创意更有粘性》读后感
即将面世的新产品、炒掉自己老板的策略、试图灌输给孩子们的价值观等。但就算用最温和的方法,想要让自己的观点具有影响力,并改变人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还是很难的。
为什么有些创意能成功,有些却不能?那么要让你的创意具有粘性,必须遵循的6条原则:
原则一 简约 简约=核心+精练。
原则二 意外 吸引对方注意:用惊奇。维持对方注意力:用兴趣。
原则三 具体 让别人听得懂、记得住。
原则四 可信 让别人相信。
原则五 情感 让别人关心在乎。
原则六 故事 激发别人采取行动。
我们的设计人员都太喜欢做“加法”了,不断添加更多的功能,但真正能“粘住”客户的始终是遵循简单理念的产品和服务,从Google到iPhone无不如此。设计领域有一条至关重要的原则:“Don"t make me think”,理解这点你就会明白,客户是不会花时间揣摩你的各个按钮的功能的,对于他们来说更简单的选择便是放弃,然后选择你竞争对手的产品,那些更友好更简单的东西。
当人们习惯了周围的一切,你是很难让他们去接受和记住一些平淡无奇的东西的,那么知识后意外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如果你作为一个产品推销员,你要把商品推销给你的顾客,然而你介绍的内容都是其他商品都有的,那么顾客一定会拒绝得。如果你能耐心的观察用户的一些特点和生活细节,大胆的去揣测,去给客户创造意外,那么他们显然更能够接受新的产品。
这里我举个例子,苹果的换新机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意外,大家都能记住,即使不用苹果手机的。
这里说具体,有人会说,前面说简约,是不是自相矛盾。其实简约说的是你不要去说一些没有价值的废话,尽量提炼出重点。但是具体呢,就要对你的这个重点进行详细的剖析,你不能指望你一句话就能让别人理解你的所有思路。那么你就要具体化的去论证,去阐述,让别人听得懂,记得住。
如何让你的信息更可信?当然你可以用统计数据来增强说服力,但是这一定不是最有效的,试试看一种新的方法:西纳特拉测试。西纳特拉测试指的是如果你能到那里,你就能到任何地方,即仅仅需要一个例子就能在某一范畴里建立其可信度。如果你承包了一个白宫的聚会,那么你就能完成任何承包合同。
比起抽象的的东西,我们对人更容易产生感情。如果要让你的创意更有黏性,那就忘记数字吧,加入更多的真情实感。当下已经没有一个广告会展示产品的具体参数,而只会把产品与人们的特定情感联系起来。几年前雕牌洗衣粉的“下岗篇”就是这样的一则广告,该广告紧紧抓住“下岗”这类普遍的社会现象,只用简单朴实的故事在消费者心头轻轻一挠,不知让多少深有此感的观者为其感而落泪,其细腻而不落俗套,平实中见其精彩,让人过目难忘。
故事有模拟和鼓舞的双重力量。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需要用创意来激发这些力量--我们只需要准备好发现生活中每天产生的好东西。《心灵鸡汤》里都是鼓舞人心的故事。这些故事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他们前进的动力。从这种意义上说,这些故事是反对那些倾向于加强悲观和愤世嫉俗情绪,或者带着怀疑的眼光看世界的都市传说。这些故事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因为他们不是作者创作出来的--他们仅仅是发现并收集了这些故事。
为什么有些创意能成功,有些却不能?那么要让你的创意具有粘性,必须遵循的6条原则:
原则一 简约 简约=核心+精练。
原则二 意外 吸引对方注意:用惊奇。维持对方注意力:用兴趣。
原则三 具体 让别人听得懂、记得住。
原则四 可信 让别人相信。
原则五 情感 让别人关心在乎。
原则六 故事 激发别人采取行动。
我们的设计人员都太喜欢做“加法”了,不断添加更多的功能,但真正能“粘住”客户的始终是遵循简单理念的产品和服务,从Google到iPhone无不如此。设计领域有一条至关重要的原则:“Don"t make me think”,理解这点你就会明白,客户是不会花时间揣摩你的各个按钮的功能的,对于他们来说更简单的选择便是放弃,然后选择你竞争对手的产品,那些更友好更简单的东西。
当人们习惯了周围的一切,你是很难让他们去接受和记住一些平淡无奇的东西的,那么知识后意外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如果你作为一个产品推销员,你要把商品推销给你的顾客,然而你介绍的内容都是其他商品都有的,那么顾客一定会拒绝得。如果你能耐心的观察用户的一些特点和生活细节,大胆的去揣测,去给客户创造意外,那么他们显然更能够接受新的产品。
这里我举个例子,苹果的换新机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意外,大家都能记住,即使不用苹果手机的。
这里说具体,有人会说,前面说简约,是不是自相矛盾。其实简约说的是你不要去说一些没有价值的废话,尽量提炼出重点。但是具体呢,就要对你的这个重点进行详细的剖析,你不能指望你一句话就能让别人理解你的所有思路。那么你就要具体化的去论证,去阐述,让别人听得懂,记得住。
如何让你的信息更可信?当然你可以用统计数据来增强说服力,但是这一定不是最有效的,试试看一种新的方法:西纳特拉测试。西纳特拉测试指的是如果你能到那里,你就能到任何地方,即仅仅需要一个例子就能在某一范畴里建立其可信度。如果你承包了一个白宫的聚会,那么你就能完成任何承包合同。
比起抽象的的东西,我们对人更容易产生感情。如果要让你的创意更有黏性,那就忘记数字吧,加入更多的真情实感。当下已经没有一个广告会展示产品的具体参数,而只会把产品与人们的特定情感联系起来。几年前雕牌洗衣粉的“下岗篇”就是这样的一则广告,该广告紧紧抓住“下岗”这类普遍的社会现象,只用简单朴实的故事在消费者心头轻轻一挠,不知让多少深有此感的观者为其感而落泪,其细腻而不落俗套,平实中见其精彩,让人过目难忘。
故事有模拟和鼓舞的双重力量。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需要用创意来激发这些力量--我们只需要准备好发现生活中每天产生的好东西。《心灵鸡汤》里都是鼓舞人心的故事。这些故事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他们前进的动力。从这种意义上说,这些故事是反对那些倾向于加强悲观和愤世嫉俗情绪,或者带着怀疑的眼光看世界的都市传说。这些故事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因为他们不是作者创作出来的--他们仅仅是发现并收集了这些故事。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
对于这句话,深刻发现我就是这样的例子。对于每一种生活方式,其实我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是我总是顺着别人的眼光去过那样的生活,没有对我的生活方式想过其他可能。在其余事情上,那就更加没有创意了。
我就是那个只能看出错的答案的人。
对比我,我觉得从小到大的学习我就只是在寻求解答问题的过程。没有独立去发现什么问题需要用我的创意去发现。所以我的创意没大大束缚。没有创意,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我现在看的各种书也只是让我的智慧不会停息在那里不思考,而不是运用我的创意。吸取各种关于时事的报道,让新闻不断充斥脑海也是为了逃避面对我的没有创意。
我人生重大问题都是生活本身让我不得不选择,比如解答题目,选择高考志愿,选择工作等等。还有人生的意义,完全都是现成的问题,我只会去思考这些现成的问题。
我现在的工作只是让我不断做着一些零碎的小模块的事情,一个螺丝钉不断重复枯燥的内容。我也没有资格抱怨,因为我就没有想过任何有创意的工作。导致了我现在人生也是和大多数没有创意的人一样浑浑噩噩。
才发现现代社会这个思想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大,太重视理性思考的意义。用众多知识宝库来填充我们的时间为了让我们更加理性,但却忽视了创意的作用。一切生活轨迹都是如此循规蹈矩。缺少创造的人生。曾经天真以为我靠着我的理智思考可以稍微逃脱现代社会对我的影响,才发现原来理智思考本身就是社会强把它的意义加在我的神圣。我到底怎么样才能逃脱这个牢笼。
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等所从事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创意,但是一般人的工作更多的就是重复,不用看到新的可能性。但人生不应该是那么单调的重复!
既然一般人都没有康德那种一直呆在一个地方,灵感会井喷那种状况,也只有上述的途径产生灵感。
首先要多经历一些事情,增加生命经验。
至于这种机制,应该是不断思考怎么解决那个创意问题,梦中等潜意识忽然就咚,原来这样。
看到延伸思考问题,我生活中就没有让我觉得非常有创意的时刻?怎么觉得原来我的人生是如此失败。怎么改变呢。
智慧对我来说是有创意,能想出好玩的想法、创造出独特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看到在生活表层深刻的荒诞性。
缺乏创意的我想成为一个剧作家,路途真是遥远。现在剧作也是在和演员沟通中不断修改,我离那个圈子好远。
关于创意动机,书中提到了仇恨、宗教等因素作为创作的动机。我觉得对于我,最主要的就是发自内心有一种需要倾诉的欲望,想发现生活中的美,而不是忙忙碌碌过一生。不是为了名利和金钱,当然这个说起来是如此简单,但是实际做到是那么难。
后续部分介绍注重身体、闭关等,还有如何创意等问题,有点太理论了,其实想要有创意主要也就多接触事物,看到他们不一般的联系。后续部分就是这样内容的不断重复,有点枯燥。前面一段关于现在教育体系只是教我们理性思考,传授我们技巧部分还是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教育体系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我就是那个只能看出错的答案的人。
对比我,我觉得从小到大的学习我就只是在寻求解答问题的过程。没有独立去发现什么问题需要用我的创意去发现。所以我的创意没大大束缚。没有创意,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我现在看的各种书也只是让我的智慧不会停息在那里不思考,而不是运用我的创意。吸取各种关于时事的报道,让新闻不断充斥脑海也是为了逃避面对我的没有创意。
我人生重大问题都是生活本身让我不得不选择,比如解答题目,选择高考志愿,选择工作等等。还有人生的意义,完全都是现成的问题,我只会去思考这些现成的问题。
我现在的工作只是让我不断做着一些零碎的小模块的事情,一个螺丝钉不断重复枯燥的内容。我也没有资格抱怨,因为我就没有想过任何有创意的工作。导致了我现在人生也是和大多数没有创意的人一样浑浑噩噩。
才发现现代社会这个思想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大,太重视理性思考的意义。用众多知识宝库来填充我们的时间为了让我们更加理性,但却忽视了创意的作用。一切生活轨迹都是如此循规蹈矩。缺少创造的人生。曾经天真以为我靠着我的理智思考可以稍微逃脱现代社会对我的影响,才发现原来理智思考本身就是社会强把它的意义加在我的神圣。我到底怎么样才能逃脱这个牢笼。
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等所从事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创意,但是一般人的工作更多的就是重复,不用看到新的可能性。但人生不应该是那么单调的重复!
既然一般人都没有康德那种一直呆在一个地方,灵感会井喷那种状况,也只有上述的途径产生灵感。
首先要多经历一些事情,增加生命经验。
至于这种机制,应该是不断思考怎么解决那个创意问题,梦中等潜意识忽然就咚,原来这样。
看到延伸思考问题,我生活中就没有让我觉得非常有创意的时刻?怎么觉得原来我的人生是如此失败。怎么改变呢。
智慧对我来说是有创意,能想出好玩的想法、创造出独特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看到在生活表层深刻的荒诞性。
缺乏创意的我想成为一个剧作家,路途真是遥远。现在剧作也是在和演员沟通中不断修改,我离那个圈子好远。
关于创意动机,书中提到了仇恨、宗教等因素作为创作的动机。我觉得对于我,最主要的就是发自内心有一种需要倾诉的欲望,想发现生活中的美,而不是忙忙碌碌过一生。不是为了名利和金钱,当然这个说起来是如此简单,但是实际做到是那么难。
后续部分介绍注重身体、闭关等,还有如何创意等问题,有点太理论了,其实想要有创意主要也就多接触事物,看到他们不一般的联系。后续部分就是这样内容的不断重复,有点枯燥。前面一段关于现在教育体系只是教我们理性思考,传授我们技巧部分还是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教育体系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看了创意游戏训练营的读后感怎么写
一般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主标题,下一行是读《xxx》有感,为副标题。也可直接写读《xxx》有感
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否则作文会显得空虚。
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注意不要写成流水账
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否则作文会显得空虚。
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注意不要写成流水账
《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读后感
《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是近年来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书之一,我一直喋喋不休的“晨间笔记”就是受此书的启发而来,在我公众号及朋友圈里我安利了很多朋友们,同时在我的写作群里也是群友必读之书,头条号:采蜜人生 作者:@洪颖 就是阅读此书的朋友其中之一,前些日子看到其在她公众号:采蜜人生 (上面有很多安静认真原创文字,安利一下!)上分享了《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的读书笔记,分享的比我写的好太多,没有读过此书的朋友们阅读此文基本上可以掌握本书精要,因此征得其同意,将此文分享给大家,感谢@洪颖 童鞋的分享,以下是正文:
我算个女文青吧,本科学了中文,自认还是有些文采的,也愿意写点东西,但坏就坏在后来又修了个新闻双学士,而且毕业后进了新闻媒体,一干10多年。再回首发现文思、创意皆无。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学新闻时最崇尚的是海明威“冰山一角”式的写作风格,讲究用短句,用最简洁的文风,表达文字背后的深邃意义。又学了新闻的5个W、倒金字塔等等的新闻写作方法,之后10多年都在这么职业的写,到去年辞职,想自己写点东西的时候,才发现文思枯竭,连思维角度都已经新闻化了。
这也就是《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创作陷入瓶颈,创造性自我迷失,该怎么办?庆幸自己在瓶颈期读到了这本书。这本书是在我加入一个自由写作群之后,素未谋面的群主@北方胡子推荐给我的,@北方胡子还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很多朋友,这些朋友和我一样在读过之后,都给@北方胡子发来了感谢之词,感谢他推荐的这本书帮助我们大家找到了写作快乐的感觉,同时也对自我有了重新的发现。感谢@北方胡子!
另外要补充一下,这本书目前几大图书销售网站上已经没有现货了,我是从淘宝上买了复印版。听说出版社准备重新出版发行这本书呢。
《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英文书名<The Artist's Way>直译应该是《艺术家之路》(哈哈,如此译确实没什么创意~),书还要一个副标题《卡梅伦夫人的心灵修行路》,英文原文为< A Spiritual Path to Higher Creativity>,直译为通往更高创造力的灵修之路。
作者茱莉娅·卡梅伦,目前能查到的个人资料不多。在其书中,提到她写过戏剧、小说和电影剧本,拍过故事片和电视节目,还写过短篇小说,写过诗。在其书里曾提到她写下过《迈阿密风雨》(Miami Vice)剧本,曾为《滚石》、《纽约时报》等报刊写稿,担任特约编辑。
茱莉娅·卡梅伦被称为“创作教母”,主要得益于她从1978年开始,针对艺术家开设如何“突破创作瓶颈”的写作课程,众多失去创作力的艺术家受益,其中包括很多好莱坞知名编剧。后来,茱莉娅·卡梅伦把教学笔记集结成此书,广受欢迎。随后此书被美国著名杂志《优涅读者》(Utne Reader's)评选为优秀作品,始终位于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并被评选为全美乃至全球的编辑必须书目之一。被翻译成20种语言出版。我们看到的是2021年由湛庐文化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同推出的20周年纪念版。
茱莉娅感性十足,她之所以能总结出“突破创作瓶颈”的方法论并帮助了很多困境中的艺术家,是因为有着自己的心路历程。茱莉娅曾经因为戒酒遭遇了艺术创作的干旱期,不得不寻找一条创作的新路,她学着将自己的创造力奉为信仰的唯一的神,学着不妨碍创立的力量通过她而写作,用坚持写“晨间笔记”和赴“艺术家之约”的方法让自己走出了困境,重获成功。
这本书名义上是一本教授突破创作瓶颈的写作课,实为一本教授你如何发现自我,挖掘和修复创造性自我的`心灵修行课。在此意义上说,中文译本的书名真是抓住了此书的灵魂和精髓。所以在此也想对此书的译者庄云路表示敬意,他的译文流畅富有感情。
在书中,茱莉娅把创意写作看做是一种敞开心胸的练习,她形象的说,创意的“血液”不是无中生有的,是你精神之身的真实的组成部分。修复的过程就像在意识中建立一条隧道,让创意可以随时随地地疾驶其中。一旦疏通了这些隧道,那么你的创造力自然就会应运而生。
她写到:创意,是心灵的修行。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
我们都是梦想家。理想就像那远方忽隐忽现的微光,旁人或许从未觉察过它的存在,但我们的目光却总会被它吸引。我们趋向光,因为我们捧举信仰。
可是,现在的人们似乎已经很难记起,是我们的作品创造了市场,而不是市场创造了我们的作品。
艺术是一种信仰所驱的行为,我们练习着付诸实践,却又时常被信仰召唤,踏上朝圣之旅。
我们心中有所顾虑,却仍然步履不停。
在恢复创造性自我的过程中,我们要从原有的生活状态中退隐。所谓的隐退就是把曾经铺张浪费或误放在别处的宝贵的创意能量,拉回到我们自我的内核里,如此我们将回归自我,而非远离自我。
挖掘和修复创造性自我的基本方法有两个:“晨间笔记”和“艺术家之约”。
晨间笔记:每天早晨的写作灵修
晨间笔记现在被很多热爱写作的人所认可。
实施起来,就是每天一起床就写,写下自己意识流式的随笔。
将它视为“大脑排污管”,想到什么写下什么,无所谓对错,放下批判的态度,只管大胆地写。
不能讨价还价,一定要坚持每天写,不受情绪干扰。
写晨间笔记是一种灵修,用它与心灵深处的造物主保持即时联络。
在写作中,你会顿悟,会与你的内在力量不期而遇,走出绝望,获得自由。
特别说明一点,在书中,茱莉娅提倡的晨间笔记的方式是手写三页纸。我看到现在还有朋友说,要坚持这种手写方式。其实,我倒是觉得毕竟茱莉娅写作教课的时间离现在有些远了,时代发生变化,电脑写作已经很普及了,不用死守形式,重要的是坚持和感悟。
艺术家之约:与你心中的创意小孩单独约会
美国音乐家、作家斯蒂芬·纳赫曼诺维奇说:“你内心的那个小孩,才是最强劲有力的缪斯。”
茱莉娅也把你的创造力视作"你心中的创意小孩",在写作“晨间笔记”的同时,你每周都要拿出两小时来和你心中的创意小孩单独约会,记住一定要是单独一人,可以去远足、运动,也可以做烘焙、花艺,甚至可以是冥想,反正是你喜欢的事情,在这个空间里只有你和你心中的创意小孩,你们相互注视、对话、嬉戏,这段时光只属于你们两个,它将给你的创造意识和内心的艺术家带来滋养。
在你了解了“晨间笔记”和“艺术家之约”这两个基本方法之后,你可以跟随茱莉娅完成为期12周的“挖掘和修复创造性自我课程”。
我算个女文青吧,本科学了中文,自认还是有些文采的,也愿意写点东西,但坏就坏在后来又修了个新闻双学士,而且毕业后进了新闻媒体,一干10多年。再回首发现文思、创意皆无。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学新闻时最崇尚的是海明威“冰山一角”式的写作风格,讲究用短句,用最简洁的文风,表达文字背后的深邃意义。又学了新闻的5个W、倒金字塔等等的新闻写作方法,之后10多年都在这么职业的写,到去年辞职,想自己写点东西的时候,才发现文思枯竭,连思维角度都已经新闻化了。
这也就是《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创作陷入瓶颈,创造性自我迷失,该怎么办?庆幸自己在瓶颈期读到了这本书。这本书是在我加入一个自由写作群之后,素未谋面的群主@北方胡子推荐给我的,@北方胡子还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很多朋友,这些朋友和我一样在读过之后,都给@北方胡子发来了感谢之词,感谢他推荐的这本书帮助我们大家找到了写作快乐的感觉,同时也对自我有了重新的发现。感谢@北方胡子!
另外要补充一下,这本书目前几大图书销售网站上已经没有现货了,我是从淘宝上买了复印版。听说出版社准备重新出版发行这本书呢。
《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英文书名<The Artist's Way>直译应该是《艺术家之路》(哈哈,如此译确实没什么创意~),书还要一个副标题《卡梅伦夫人的心灵修行路》,英文原文为< A Spiritual Path to Higher Creativity>,直译为通往更高创造力的灵修之路。
作者茱莉娅·卡梅伦,目前能查到的个人资料不多。在其书中,提到她写过戏剧、小说和电影剧本,拍过故事片和电视节目,还写过短篇小说,写过诗。在其书里曾提到她写下过《迈阿密风雨》(Miami Vice)剧本,曾为《滚石》、《纽约时报》等报刊写稿,担任特约编辑。
茱莉娅·卡梅伦被称为“创作教母”,主要得益于她从1978年开始,针对艺术家开设如何“突破创作瓶颈”的写作课程,众多失去创作力的艺术家受益,其中包括很多好莱坞知名编剧。后来,茱莉娅·卡梅伦把教学笔记集结成此书,广受欢迎。随后此书被美国著名杂志《优涅读者》(Utne Reader's)评选为优秀作品,始终位于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并被评选为全美乃至全球的编辑必须书目之一。被翻译成20种语言出版。我们看到的是2021年由湛庐文化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同推出的20周年纪念版。
茱莉娅感性十足,她之所以能总结出“突破创作瓶颈”的方法论并帮助了很多困境中的艺术家,是因为有着自己的心路历程。茱莉娅曾经因为戒酒遭遇了艺术创作的干旱期,不得不寻找一条创作的新路,她学着将自己的创造力奉为信仰的唯一的神,学着不妨碍创立的力量通过她而写作,用坚持写“晨间笔记”和赴“艺术家之约”的方法让自己走出了困境,重获成功。
这本书名义上是一本教授突破创作瓶颈的写作课,实为一本教授你如何发现自我,挖掘和修复创造性自我的`心灵修行课。在此意义上说,中文译本的书名真是抓住了此书的灵魂和精髓。所以在此也想对此书的译者庄云路表示敬意,他的译文流畅富有感情。
在书中,茱莉娅把创意写作看做是一种敞开心胸的练习,她形象的说,创意的“血液”不是无中生有的,是你精神之身的真实的组成部分。修复的过程就像在意识中建立一条隧道,让创意可以随时随地地疾驶其中。一旦疏通了这些隧道,那么你的创造力自然就会应运而生。
她写到:创意,是心灵的修行。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
我们都是梦想家。理想就像那远方忽隐忽现的微光,旁人或许从未觉察过它的存在,但我们的目光却总会被它吸引。我们趋向光,因为我们捧举信仰。
可是,现在的人们似乎已经很难记起,是我们的作品创造了市场,而不是市场创造了我们的作品。
艺术是一种信仰所驱的行为,我们练习着付诸实践,却又时常被信仰召唤,踏上朝圣之旅。
我们心中有所顾虑,却仍然步履不停。
在恢复创造性自我的过程中,我们要从原有的生活状态中退隐。所谓的隐退就是把曾经铺张浪费或误放在别处的宝贵的创意能量,拉回到我们自我的内核里,如此我们将回归自我,而非远离自我。
挖掘和修复创造性自我的基本方法有两个:“晨间笔记”和“艺术家之约”。
晨间笔记:每天早晨的写作灵修
晨间笔记现在被很多热爱写作的人所认可。
实施起来,就是每天一起床就写,写下自己意识流式的随笔。
将它视为“大脑排污管”,想到什么写下什么,无所谓对错,放下批判的态度,只管大胆地写。
不能讨价还价,一定要坚持每天写,不受情绪干扰。
写晨间笔记是一种灵修,用它与心灵深处的造物主保持即时联络。
在写作中,你会顿悟,会与你的内在力量不期而遇,走出绝望,获得自由。
特别说明一点,在书中,茱莉娅提倡的晨间笔记的方式是手写三页纸。我看到现在还有朋友说,要坚持这种手写方式。其实,我倒是觉得毕竟茱莉娅写作教课的时间离现在有些远了,时代发生变化,电脑写作已经很普及了,不用死守形式,重要的是坚持和感悟。
艺术家之约:与你心中的创意小孩单独约会
美国音乐家、作家斯蒂芬·纳赫曼诺维奇说:“你内心的那个小孩,才是最强劲有力的缪斯。”
茱莉娅也把你的创造力视作"你心中的创意小孩",在写作“晨间笔记”的同时,你每周都要拿出两小时来和你心中的创意小孩单独约会,记住一定要是单独一人,可以去远足、运动,也可以做烘焙、花艺,甚至可以是冥想,反正是你喜欢的事情,在这个空间里只有你和你心中的创意小孩,你们相互注视、对话、嬉戏,这段时光只属于你们两个,它将给你的创造意识和内心的艺术家带来滋养。
在你了解了“晨间笔记”和“艺术家之约”这两个基本方法之后,你可以跟随茱莉娅完成为期12周的“挖掘和修复创造性自我课程”。
本文标题: 创意的读后感(《广告创意笔记》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103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