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芳千利休读后感(千利休:唯有美好的事物 才能使我低下头颅)

发布时间: 2024-12-27 20:21:1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5

寻访千利休,日式美学之魄“这世上,只有美的事物能让我低头。”-千利休,...

寻芳千利休读后感(千利休:唯有美好的事物 才能使我低下头颅)

寻访千利休,日式美学之魄

“这世上,只有美的事物能让我低头。”-千利休

千利休是日本战国时代著名的茶道宗师。在他生活的年代,日本人热衷茶道,却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茶道流于形式,茶道师以追求使用中国宋朝的碗,挂着宋朝的画为荣。
使用价值昂贵的器物,如果能弄到传世的“唐碗”,“唐画”,那么茶艺师立马身价百倍,受世人追捧,将军大名也青眼有加。这股追求奢华的风潮发展到了极致是丰臣秀吉不但打造了黄金茶具,还建造可以“全国巡演”的黄金茶室。
千利休反其道而行之,不以物质论茶道,因为物质是没有灵魂的。赋予日本茶道“简”之思想,并提出茶道师需以“和,敬,清,寂”基本精神进行自我修行。千利休创造并完善了日本茶道的思想,从此日本茶道成为有别于中国茶道的独特个体存在。
千利休不但让茶道升华成一门不依附于昂贵的美。也在为了避免空腹品茶带来的不适感,引入和食料理,这种为饮茶准备的简单料理成为日后怀石料理的底色;同时,茶室中简单的插花,也随着茶道升华形成独有的花道。
茶道,花道,怀石料理均在“和,敬,清,寂”基本精神下发展出自身的日式美学。
━━━━━━━━━━━━━━━━━


━━━━━━━━━━━━━━━━━茶道里,有人与人之间的和。千利休修建的待庵茶室的入口窄小,访问者需要躬身入内。如果来访者是武士,不解甲卸刀是无法进入的。所以,无论是将军还是平民,在躬身入室那一刻,众生平等。

茶道中,也有人与环境的和。有一则千利休和儿子少庵的小故事记载了千利休对自然的追求。
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院,说不够干净。要求儿子再打扫一遍,少庵将庭院里打扫的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上。千利休却步入庭院,摇动一棵树,摇落些许树叶,说:“打扫庭院,不止是清洁,还要有美和自然。”——记载于日本人仓冈天心在《茶之书》。
花道中,花是有性情的,尊重花的个性,是花艺师与自然的和谐。比如松枝的皮易干燥,选定后需在水里浸泡一夜,再行插花之事。菊花对金属气味过敏,人手采摘的菊花才会盛开不败。
不同的花搭配在一起,一定要考虑是否情投意合,虽然同为春草,蒲公英与鹅掌草,就一个灿若春阳,一个冷若春寒,聚于同一器皿,则尴尬在气氛中蔓延。

怀石料理中的食材是和季节自然搭配的,讲究春笋秋蕈,夏瓜冬蟹,不同的季节对应相宜的食材,选取的是自然的精华。
因品味的不仅是食材,更是一个季节的品尝,器皿和环境也需和谐统一,所以怀石料理常隐在山林或禅寺中,和自然“和”为一体。
春之樱,夏之萤,秋之枫,冬之雪,是怀石料理中窗外之景,亦是料理不可或缺一部分。
━━━━━━━━━━━━━━━━━


━━━━━━━━━━━━━━━━━

茶道中的敬,是对自身,对他人,亦对万物。尊敬自己选择从事的事业,也对来访的客人,还是对每一个参与事业的器物。

所以,每一个流程,都是用恭敬的心情来完成。茶道表演会有上千道步骤,长则8小时,短则3小时。复杂繁琐的过程,用恭恭敬敬的行为完成,是对参与者的尊敬,也是为了不辜负被使用器物的价值。
花道有云:“一花三季”,初花的羞涩,当季的张扬,余韵的回味都是可赏的。一个生命从初始到结束,都值得尊敬和欣赏是花道中“敬”的部分。
所以当秀吉命人端上盛满水的浅口铜盘和一支早梅,请千利休插花时。千利休选择摘净花瓣,揉碎于掌,落英水面,枯枝横陈于盘沿。花,从生如死,皆可敬。
怀着热切而感怀的心来烹饪是怀石料理对食材的敬重。菜品会一道一道呈现于客人面前,赏味要慢。细嚼慢咽,感受食材在最佳状态下的滋味。朴实略带拙的器皿,是为了不喧宾夺主。主人在准备怀石料理的那一刻,就将食材至于首位。
为保持食材的极致之味,奉上冷盘就连盛菜的盘子也要保持冷的状态;配菜时,注意其中海产,野味与家常不可重复,避免因味觉的疲倦引起对食物的浪费。
━━━━━━━━━━━━━━━━━


━━━━━━━━━━━━━━━━━

茶道中的清,不单是茶道场所的清洁,亦是茶道师心灵和言行的自我净化。是一种磨掉“身上锈”的修行,不寻找托辞,修行者在意志和行动之间无缝链接。

落在行为上,是茶道艺术中提出的“一期一会”。将人与人的相遇视为一生只有一次,珍惜此次机会,主人用心待客,将心意完全诠释在行为上,客人则全心全意感受到主人心意。
花道用“花见”意表赏花,但同时,也是你在花见,亦在见己。花道的习练是从插多枝花开始,亦如人,如果不见过众生,如何得以见自己。
在这个由多至少的过程中,花艺师修行着内心的“清”,将繁杂和干扰慢慢清理出自己的视线,最后留下的那一枝花,才是自我的体现。最后,花,器,背景三者投缘,器皿简单,环境旷而净。三者之间,不留杂物,唯有花与本我,一期一会。
怀石料理在千利休的手中,依托品茶的清简料理一汁三菜,品味少量的菜,注重精神趣味,每一道都赋予简练雅趣的命名。厨艺师与来访者在少量而精简的菜品交流中,互相传递对季节的感悟,环境的悠长。
━━━━━━━━━━━━━━━━━


━━━━━━━━━━━━━━━━━

茶道,花道,怀石料理都是在和,敬,清三者修行的基础上,才能如凤凰涅槃般诞生道中升华的“寂”。一种从有限事物中,感受无限美感的哲学。
静阅工夫茶空间成立于2021年夏天

坐落于射洪县城北碧水园小区

预约品茶:0825-6663238

初读日本茶圣千利休

儿子读书多,读的书多异于常人,尤其是喜欢研读哲学类书籍,也喜欢看宗教类的书。他虽然年龄不大,但因读书多了,思考的也深。

今日,他发来一张照片,是他正在看的书。电话里,他和我探讨日本茶圣千利休。我一下子就被他问懵了。

我在记忆里,努力搜索了一下,才想起:千利休,著名的日本茶艺大师,被称为“茶圣”。他,堪称日本茶道和美学之巨擘。他是著名茶道论断“一期一会”的提出人,也是“茶禅一体”的践行者。

他被日本人奉为“茶圣”,得天皇赐名“利休”。他背后还有一位制陶大师长次郎,也成全了他的茶艺和茶道。
千利休(1522年-1591年4月21日)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著名的茶道宗师,日本人称茶圣。

室町幕府灭亡,织田信长树立政权后,召利休为茶道侍从。信长死后,利休便跟随获得政权的丰臣秀吉,并受到重用。

最快速直观的了解,无异电影,于是,搜到了《寻访千利休》。

《寻访千利休》,是由田中光敏执导,市川海老藏、中谷美纪参演的剧情片。讲述了世所罕见的茶道宗师千利休的一生。电影的最后,被太阁丰臣秀吉责令剖腹自杀,却被妻子一番话勾起回忆而展开的故事。
1591年4月某日风雨飘摇、阴云翻涌的清晨,70岁的茶人千利休坐在自家廊檐下,看雨水如瀑布般朝院落中倾泻。

屋外的三千兵马,已经奉丰臣秀吉之命在雨中围守多时。千利休的老妻端来一盏油灯,和丈夫一起静坐,等待那一时刻来临。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平常得与以往并无二致。
使者冒雨而入,带来了秀吉的旨意:“如果将怀中的小壶交出,便可赦免死罪。”千利休为其点茶,说了一句话:“这世上,只有美的事物能让我低头。”此后便从容切腹自戕。

坐拥天下、呼风唤雨的一代枭雄丰臣秀吉,最后还是输了,输给了一个手无寸铁、两袖清风的茶人,曾经英雄相惜的情谊佳话,最终以血腥和决绝划上句号。
千利休,至死也没有交出那个墨绿色的、小巧的茶壶,那本是用泥胚随意烧成之物,与秀吉黄金茶室中的种种昂贵赏玩相比,不值一文。

这个壶,在利休眼中,因着一段年轻时海誓山盟的情缘,成为至善至美的象征;在秀吉眼中,却意味着耗尽天下之财也买不到的高贵尊严。

千利休是幸运的,他一生中连得两名雄主赏识,如果说织田信长发掘了他,那么最终是丰臣秀吉成就了他。
千利休又是不幸的,晚年声望满天下,甚至威胁到丰臣秀吉的地位,他的才华和骄傲,注定了他的毁灭。
丰臣秀吉将本属于武士的“切腹”待遇赐予千利休,可见他的复杂情感。

许多年前,在丰臣秀吉还是织田信长的家臣之际,因触怒了主上,失魂落魄地跑到千利休的茶室,请求在临死前能喝上一碗他亲手泡的茶。
彼时日本,唐风佛教兴盛,饮茶更为上流社会所推崇的风雅之事,成为享乐主义的代名词。千利休自幼师从武野绍欧学习茶道,他的茶道理念与贵族相悖,提倡素雅拙朴的饮茶态度,暗合了当时百姓深受战乱疾苦、追求恬淡生活的普世理想,备受推崇。
对于饮茶,他曾写过一首诗:
先把水烧开,

再加进茶叶,

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

大美的境界就是至简。饮茶,在千利休的观念里,既是寻常之事,又是超然物外的精神享受。

千利休用知行合一的态度贯穿此种人生哲学,恰逢织田信长有饮茶嗜好,四处搜罗珍奇古玩,别人献上的都是名贵刁钻器物,他则端上一平常漆盒,用竹筒注入清水,置于月夜之下。
圆月倒影水中,与漆盒上的远山飞鸟一起波光鳞动,如一幅生动的“春江归鸟花月夜”图,大借景大写意,对影一刻,虚实共生。慧眼如信长者,深受此刻顿生的禅意触动,将其招致麾下,给予重用。
利休很快擢升为茶头,代替国家行使茶礼,尊贵无两。然而,利休眼中众生平等,不论武士、商贩、百姓皆可参与他开设的茶席活动,在等级森严的时代,堪称特立独行、惊世骇俗之举。如今想来,也只有织田信长那般雄才大略的豪杰,才能容忍这匹桀骜不驯的千里马在他的地盘上肆意驰骋。

电影《寻访千利休》中,面对死罪加身、垂头丧气的丰臣秀吉,利休为他亲手做了一碗抹茶,并说“请您享受这生命中的片刻欢愉”,这用粗陋茶碗盛着的茶,既是充满哲理的抚慰,又是对生命的悲悯。并说:“我会为你说情的。”

当利休表态会在信长面前为其说情后,秀吉得寸进尺的本性露了出来。他提出,要看一看利休怀中深藏多年的绿色小泥壶,那一定是无价之宝。利休自然没有交出,这便成了两人心里无法拔除的一块老梗。

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接手”千利休。在电影中,为了与前一位做比较,刻意将丰臣秀吉塑造成一个有些自卑、有些贪婪的土豪,但纵观历史,丰臣秀吉自有过人之处,因为千利休的茶道就是在他的时代发扬光大、达到巅峰的。在此期间,千利休创造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侘寂美学”,即简朴化、极致化。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日,丰臣秀吉听说千利休院子里开满了美丽的“朝颜(牵牛花)”,便兴致勃勃前去饮茶赏花。到达后,却发现满院的牵牛花被利休拔得干净。丰臣秀吉强忍怒火,携下佩刀,弯腰钻入窄小的茶室,却发现茶席边的黝黑粗糙花瓶里,仅有一支牵牛花带着露水微微抖动。

茶室由利休亲手建造,极尽拙朴之能事,在粗糙的墙壁、阴暗的光线下,一朵生命的顽强绽放,怎能不令人震撼。“侘寂”二字,可见一斑。今日所见的日本建筑、衣食住行乃至思想,都多多少少体现着这种观念。
电影将这个故事,改为以一朵蓓蕾出现在冰冷森然的兵器库,打动葡萄牙传教士,实在不如直接沿用历史典故来得妥帖自然。
千利休的茶室逐渐成为贵族、武士们拜师、修行的场所,他们来此学习的不仅是“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还有做人道理和行事准则。

如果说丰臣秀吉是至高无上的大和领袖,那千利休就是他们的精神导师。丰臣秀吉自诩为“天下第一人”,千利休则是“天下第一茶人”。
草寇出身的丰臣秀吉实则骨子里好大喜功、骄泰奢侈,他用黄金建造灿灿生辉的茶室,里面摆满了昂贵的茶具;千利休修建草庵茶室,因过于清简,被他下令整改;他打心眼里不喜欢千利休用粗糙的黑陶碗点茶,如果不是为了摆场面、顺应民意,也许他不会容忍千利休这么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千利休和丰臣秀吉最终的决裂,历史上有诸多说法,一说秀吉强行要纳利休之女为侧室,一说有人在京都大德寺里修建了一尊千利休木像,日夜膜拜。

电影中,利休的女儿为了反抗暴权,上吊自尽;而由众僧为感谢其恩德而修建的木像,也被下令烧毁。不论哪一条,千利休总归是触怒了秀吉,都是死罪。
其实都是借口。看破世事的千利休,或许早就预见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个追求至高权力的军阀,一个主张和平无为的茶人,若不曾相识,倒也相安无事。一旦相遇,能彼此合作那么久,已是世间奇迹。

丰臣秀吉终归是属于世俗的,他幻想着最后用人情去逼迫对方求饶。在他的价值观中,用一次低头认错换回生命,难道不是再划算不过?毕竟,他要的只是对权力的臣服。可是千利休早就超脱了世俗,在他的价值观里,为了美的事物,连命也可以舍弃:“唯有美丽之物,才能让我低下头颅”。

千利休死后,他的老妻默默走过来,将一席白布盖上尸身。她终于看到那个丈夫生前从不轻易示人的小茶壶。那是一个美丽的高丽少女留下的,她被拐来作为献给大王的礼物,在为奴和死亡之间,她选择了后者,饮药而亡。

平心而论,这段杜撰的故事试图把美具象化,固然有些刻意,却使妻子这个人物更为深刻。况且,日本文化善于推理,究其征服高丽历史,虚构的故事也在情理之中。

他的妻子默默侍奉他数十年,也察觉丈夫心里有另外一个女人,每逢出场,她的身边总是有象征高丽少女的木槿花摇曳,但她百般隐忍,从不追问。丈夫死后,她终于有权处置那把小壶,她几次想摔碎它,一了百了,终于还是含泪忍住了。

与其说她恨的是那个从未谋面、早已死去的女人,不如说她恨的是对“美的事物”执着了一生的丈夫。因为这种执着,她失去了所有的亲人。美也是有代价的,她和她的爱情,也是陪葬品的一部分。
电影《寻访千利休》,台词极少,主要人物也极少。影片里,大量的留白镜头,巨大的开阔空间,漫长的人物内心活动,压抑又浪漫的分镜头,无异极致地展现出:大和民族岛国“孤独无助”的一贯淡淡忧伤。也展示出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人们面对生死:“见惯不怪”——“来去有常序,静对无常归”,从而,能淡然处之的“生死观”哲学态度。

电影的每一帧画面,都美得不可方物,完美呈现了:千利休一生追寻的“侘寂之美”。

而日本传统的“侘寂之美”,也是一种很难具体描绘的美学形态,它算是极简主义和守旧主义的融合,从物品到心灵都在追求极致的枯、空、朴、缺、微、旧。

有的美,极具实用价值。有的美,完全不为了生活,也不为了活着。有的美,只在乎心灵的享受,哪怕只是片刻的愉悦。而有的美,只为了拔高灵魂和思想的高度。还有一种美,体现的是生存价值的极端绽放那一刻,即生命最高级的闪现和光辉。

更有另一种美,是那种视死如归的崇高之“和寂静美”——生命有故事、脑海有真理、胸中有沟壑、眼里有大爱,手中有温度。
人与自然,共生共处共亡,和谐宁静。人,在大自然面前,必须具有谦卑之悟之心。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会变旧变老,都有悲伤荒凉之事。
这是一场与“美”有关的论战,而千利休发誓:要让天下人见识到“至美”的深渊!

美,与权力无关,
美,与生死无关。
在人生后的茶席上,
千利休的茶之道,

开启迈向“寂”的异世界……
“寻觅无心之美,点滴积累,始成静谧坚韧的一服茶。”

茶恋——《寻访千利休》

茶。
欲生乎?欲死乎?

真实千利休已经在漫漫历史中成为一个传奇,电影《寻访千利休》为无解中的一解,或感或慨,都是刹那间的独自嗟叹。

“能让我低头的,只有美丽的事物。”

千利休的这句话,贯穿了整部电影。美,大概是壁上烛光,大概是春酣时飘飘落入茶碗中的樱花,大概是影映于冽酒中的明月,也许,是一朵带着时间洗涤后依然心中微颤的白木槿。“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须恋世常忧死。”那个异国的曼妙少女,芊芊素手写下一句诗,便微笑着饮鸩而死,从此,与四郎改名为宗易,师从武野绍鸥,潜行习茶,自此对美的执迷,至死方休。

电影描述了一段千利休年少轻狂时的爱恋。他曾是一个爱尽天下之美的浪荡公子,却在无意间看到被囚禁的高丽公主,二人私奔至穷途末路时躲进海滨鱼屋中,少女怀中的白木槿几近枯萎,他将木槿插入灌满清水的竹筒中,在纸上写到:“汝欲为蛮王奴婢乎?”,少女摇头,他又写下:“难归国,欲生乎?欲死乎?”,此时木槿在温温炭火的照应下又有了些许生机,可少女却写下白居易的诗句“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须恋世常忧死。”与四郎为爱人调制的第一碗,亦是茶,亦是毒。但最终他没有和爱人共赴黄泉,而在漫长的岁月中等待、追寻。几十年后,千利休修建一室——“待庵”,不知是暗合了丰臣秀吉的待雪之战,还是怀念当年在风雨中的陋室。秀吉为天皇侍茶后,问他,“为什么天皇陛下会此迷恋一杯茶?”利休回答,“也许,是因为茶可以杀人吧,不过,即使如此,它依然美的摄人心魄,”茶,生乎?死乎?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利休并非生来就是利休,最终他成为了自己。

电影中传教士拿起一个名贵的壶子,问这东西值钱吗?利休道,泥巴做的东西,当然不值钱。与百姓百无一用,亦无价值可言。众人愕然,听利休继续侃侃而谈:只有少数人才会欣赏到其中的美,而少数人左右了大众的审美。信长大乐,道,我便是定义天下美的人。利休则道,陛下只是定义天下,而天下的美,由我定义。壮年时期的千利休是狂妄过的,可当徒弟要被秀吉斩首时,他还是低下了头,恳请秀吉饶恕他的弟子,饶恕这个卑微弱小的生命。千利休一辈子追求着美,而美又一次次在他面前破碎,侘寂,便是他最后对美的定义。

某日,丰臣秀吉犯下大错,将被斩首,便希望能利用利休对织田信长的影响力逃过一劫,他前往利休的茶室,得了一碗清粥,一杯薄茶,便感怀年幼时的悠闲自在与现在的种种不易,利休劝与他,且放下此时的层层重担,用现下的这杯茶享受生命的片刻欢愉,并承诺为秀吉说情。千利休和丰臣秀吉的关系矛盾牵引了整部电影的剧情,他见证了丰臣秀吉从一个卑微的武士成为掌控天下的人,而自己也从一介商人成为最负盛名的茶人,最终他的善意换得秀吉的嫉妒,利休在三千武士的包围下切腹。又是一个雨夜,不悲不喜,端坐于那个和五十年前的渔屋十分相似的茶室中,他终于等到了与恋人的再会。

人,总是爱上那些易碎又美好的东西,美极至死,死便是美的终极。一段感情如果终止在最浓烈的当头,留下来的那一个此生每每想起必将撕心裂肺的疼痛一番。利休一生都难以忘怀白木槿,陪伴在他身边的妻子恩宗也是一生追逐在丈夫的身后,大概是因为无法得到的,看起来那么脆弱而触不可及,才是最美的吧。而千利休只是爱上了美而已。年少轻狂时他爱过灿烂繁花,可那朵却在风雨中凋零的白木槿让他感受到了恐惧,美是他的毒,正是因为危险才诱人。

茶道的美学,也许就是那种落樱在湖面上泛起涟漪,夏日蝉鸣,红叶飘零,白雪屐齿的日月轮回生命更迭,是粗陶捧在手心的重量,是炭火暗红的微光,是被岁月磨圆了的石块,温柔、静默、坚强。

记得小说《千只鹤》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因为使用者长年只用一个地方饮茶,茶碗上留下了一个淡淡的口红的印记。那只土陶的茶碗在百年间流转在人间,每一个触碰过他人都是浮世中的一个掠影,纵有着千思百绪,多少爱恨,终将尘埃落定,不变的只有那只陶碗。人生有多少不完美,有多少错过,就有多少美丽绽放在苦涩中。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术道之欺——《寻访千利休》解读(六)

【美物的毁灭】

利休切腹前四年,那是1587年。

大茶会,丰臣秀吉举办了一场大茶会。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大茶会?

根据北政所,也就是著名的宁宁夫人之言“关白大人的伟绩,在此彰显无遗。”能够体现丰臣秀吉的伟绩的,真的会是一场茶会吗?

宁宁夫人说出这话,是在与大德寺的僧人对话。这位大德寺的僧人就是此前与宁宁探讨“利休”之名的僧人。大德寺与千利休的渊源颇深,曾在大德寺担任住持的一休宗纯和尚,有一个弟子,曾居于茶道祖师村田珠光处。如前所说,村田珠光的弟子为武野绍鸥,绍鸥弟子即为利休。此为大德一寺中,茶道与禅的交往渊源。利休爱在茶室之中悬挂宋禅师圆悟勤的墨迹,不是无缘故。

时人行为,为表道迹;今人行为,多无源出。

言归正传,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茶会?史实如此,时间在日本天正十五年,公元1587,利休的确是在京都北野天满宫召开的大茶会。

“真是气运协调!这世上能想起我等用途的,也只有现在的关白大人了!”

僧人的一句话,表明了大德寺和秀吉的关系。

早在两年之前,也就是天正十三年,丰臣秀吉就任关白,但他本想成为的是征夷大将军,却因为出身问题受到阻挠而未果。后来德川家康倒是得到了这个称号,当然是题外话。虽然名不称心,但是秀吉的统一战略却没有停下。当是时,他的四国攻略,九州攻略都推行顺利,全日本只剩下关东、陆奥、出羽等几个地方未服从号令。所以就在天正十五年,完成九州攻略之后,秀吉的目标都盯上了关东、陆奥、出羽等地。

关东之所在,正是五代百年雄踞的北条氏。

但秀吉心中,所存并非北条氏,在他心中有着更大的目的。这个目的之大,是此前日本所从未有过的,那就是脱离中华文化,走出日本弹丸之地,开始征服大东亚,进入一个更大的空间之中。此一动机,也成了此后数百年来,日本所有侵略他国思想之发端。

尽管还有北条氏未服从,但秀吉的目标却是从一统之后的日本开始出发,他的第一步是高丽,第二步则是中国,当时的明朝,第三步则是印度。

茶杯之大,双手捧之也不及,也许已经不合手了。但对于饥渴之人,却只会觉得越大越好,越多越好!

这是一场什么大茶会?就在两年之后,秀吉召集了所有大名,集结二十二万军队和北条氏开战,发动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小田原之战。

什么是能够展现丰臣秀吉伟绩的茶会,不是来参加的茶人,而是被他所调动的大名。针对北条氏的战争,就是在这一年定下的战略。恰好,就是在千利休举办北野天满宫大茶会的一年。时间之巧,是历史之运转,也是落入了小说家之眼中。天满宫之名,就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利休,是否故意选择了此处,作为对秀吉的劝诫了!

天道之满,盈不可久,转而残缺!

丰臣秀吉汇聚天下诸侯,这才是茶茶夫人口中的伟绩,从大德寺僧人的细节也可以看出,大德寺的力量,也已落在了秀吉一方。利休之后遭受非议诽谤的大德寺山门立像,在此似乎点出了背后阴谋的轨迹。

大茶会上,利休安心制茶。通过茶茶夫人和三成等人,点出了事实。利休是不从秀吉之人,且受到万民所向。而石田三成更是直斥利休乃是蛊惑人心。秀吉动怒,以命令大众发笑,打破利休所营造的庄严气氛。号令喜怒,是显示权威,大众随之应和。

“若是你不是茶人,大概会手握天下吧!”一语直露,更兼双关,秀吉在众目睽睽之下说出此语,是将对立公开化。再言不用拘束,是不必伪装。

秀吉随之抛出了两人争锋相对的关键之处,关于进军高丽之事,直言若是如此,他必不能留利休的性命。

利休仍是安静制好一杯茶,奉持君前。无语,是不加辩说;上茶,是表示仍旧会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秀吉冷颜!

而下一场,即是小田原之战,从情节而言,是呼应上一节的茶会。暗示秀吉茶会之隐喻,正是秀吉召集大名之举。而在此一节,又更将利休的行为隐去,只是以他的弟子来点出利休的作为。若不是留心,只怕是被导演瞒住。

宗二是利休的弟子,却从小田原城来。秀吉和北条对立,利休的弟子来自小田原城,立场暧昧。如利休所言,“你在小田原的方丈那里修行。”此语微妙,小田原是一座城,一座城的方丈,难道会是一个和尚吗,自然是城主北条氏。更有甚者,宗二还带来一只茶碗,是为高丽熊川茶碗。并说,这个茶碗,正在努力精进茶艺!

一只茶碗,如何精进茶艺?

随后便是宗二和一大帮武士的镜头,刻意展现众人对茶碗露出的向往之色。这是回忆宗二带来的茶碗。由此而知,宗二带来的不是什么茶碗,而是北条氏的态度。在这一场秀吉和北条的对立之中,利休是站在了北条一方。原因何在,在于宗二口中说的,这只茶碗,正在精进茶艺。

哦,北条氏,是认同利休的茶艺的!他们的相同心意,是北条氏上下所认同的茶碗,被宗二带到了利休这里。利休和北条氏的合作,不仅仅是利益一致,在此之先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理念是相互认同的。

宗二带来的,是北条的信念,和利休一致的信念。所以当他说出利休视竹筐为珍宝乃为荒谬,表达的是对这场战争的并不看好。弟子在规劝师父,但并不代表他不会坚持师父的信念。

有人来报,是秀吉之召,也有宗二,表示这一切俱在秀吉的眼中。利休和北条之密,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宗二有所觉悟,即求最后一见秀吉。

宗二见秀吉,秀吉质问他站在哪边?这两边,当然不可能是他和北条,正是秀吉他自己和利休。宗二表示的是不愿参与争斗,却只想在利休身边专研茶道,并请秀吉恕罪。

“什么破茶碗,我打碎了用金子拼起来。”秀吉扔出茶碗。

秀吉如此回应,引来宗二大怒,捡起茶碗欲走,却被武士抓住。利休赶紧上前恳求。宗二却直言秀吉虽是一介君王,但如此玩弄茶道的品味无需道歉,自身不是如此阿谀奉承之人,最终被斩杀。

一场小田原大战,日本战国关键之战,重心却落在了一个茶人的弟子,岂不荒谬。其实对比当时史实,北条氏顽固不降,被围困三月之后,才被迫出城投降。其中北条氏政被勒令切腹自尽。两者相互对比,才知电影情节可以建立对应。

原本电影名就叫《寻访》,所以即便在此多作假设,也是无妨。宗二的形象在此,与其说是利休的弟子,不如直接就是北条氏政,因为追随利休的理念而和利休一起对抗秀吉。在此之中利休所作所为,一如当初和秀吉一起对付织田信长一般。只是这一次,利休所得到的结果,是被溅起一脸弟子的鲜血。

终究,北条不是秀吉,秀吉并非信长。

而秀吉和利休的不同究竟在何处?其实从黄金茶室至此,已经徐徐展开。尤其是在秀吉那一句,“什么破茶碗,我打碎了用金子拼起来。”这体现了两人的不同。

利休精修在茶,奉茶与人,唤起心意。如他为何能成为信长的茶头,因为他具备把握时机,创造美物之能。能识茶性,是为知人;以茶观人,以茶结人,表面上是在进行茶事,但实际上却是人事。这就是为什么石田三成说,利休是在玩弄妖术,蛊惑人心。

相比之下,秀吉所长,是在黄金。如同之前的黄金茶室、黄金喂鸟等举动,莫不体现了秀吉深刻认识到了社会行为之中的利益关系。熟练的掌握利益,分配利益,乃至交换利益,甚至上升到觉得利益可以完成一切。这是他所信奉,才会说出用黄金来拼接打碎的茶碗之说。

否定茶碗,与其说是秀吉在建立自身价值,不如说是他是在努力将利休拉低到与自身齐平的位置。自卑者的藐视,往往是从‘看吧,其实你不过也是跟我一样’这样的逻辑来建立的。

秀吉以黄金驱动天下,而利休却是以一杯茶!

讨论和分析再次回到了这个关键,究竟利休的一杯茶,意味着什么?究竟是怎么样的一杯茶,可以和秀吉分庭抗礼,需要利休用性命去维系和坚持,能够驱策大名诸侯,引来万民归心,甚至将匹夫和手握天下者安排在对立的同一位面?

如宗二的那句话,即便秀吉是一介君王,但如此玩弄茶道的品味也无需为自己的无礼而道歉。

谁会为一杯茶,而轻抛性命!在一杯茶之中,究竟坚持什么?

如今的人说起所谓茶道,即会联想到日本。对于饮茶之发源的中国,则往往只是视为饮茶习俗,不是中国人的茶中无境界,而是国人并不从此之中建立所谓的道。茶不是不可以给国人领悟,只是国人由物领悟,而不在物上立道,此为分别!

所以从今日而言,岛人有所谓的茶道、香道、花道等等名词,建立形式,增加威严,在小事之中琢磨心意,打熬行为。但在中国自然也不乏喝茶、焚香、插花诸事,却隐没生活之中,化之为俗,不从生活之中兀然突出,别立意义。是为不同。

从岛人而言,一念成形,不是无由;但从国人而论,一念出入,随处有境。究竟利休在这一茶一念之中寄托了什么,便是此片寻访之深沉。

时间到了利休切腹的一年,情节介绍了两件事。第一是大德寺山门利休行者木像的犯禁,大德寺和尚被驱逐;第二是秀吉欲娶利休之女,结果利休之女自杀之事。两件事各有表达,又互有引发,十分微妙。

第一件事,引出大德寺的和尚的一番感慨,所谓贪、嗔、痴三毒如焰,燃烧人心,而秀吉之火在于贪念,会将利休一切燃烧殆尽。

贪念是什么?是占有,这是功利之心最大的表现。所谓功利,是人因对目的的执著而忘记了原本的初衷。和尚是切近秀吉之人,旁观就近,看得清楚,秀吉一切行为的出发,是来自于贪念。

贪念是具备攻击性的,因为要占有,是将外在的一切吞噬,成为自己。而不是打开自己,去与外界的一切互动而融合,自然为一。从利休的茶来看,在于唤起他人的心意,令人满意,而心悦诚服入于茶中。这是两条不同的道路。

因此丰臣秀吉在四国攻略之后有九州攻略,此后统一日本就有侵略高丽的计划,更有吞并中国的野心,化天下为己,是内在的贪欲。因这贪欲,秀吉自然不可能正确地以感召的方式统一天下,他无法理会他人的感受和诉求,不在乎他们的目的,而使用利益和武力,胁迫天下为一,成为所谓的“天下人”!

这样的天下,并非稳固。因为当约束的武力消失,享受的利益不在,挟持的禁锢松动,不曾心悦诚服的所有力量将会再度恢复成为自己,重新回到一盘散沙的状况。为什么当初利休向老匠人索要一个更为坚固的容器,能够容纳下那片女人的指甲?

因为当时秀吉所建立的天下,并非稳固,利休见得十分明白。他以非常巨眼,弃掉织田信长而取秀吉,所要建立的天下的样子,正是他的茶的样子,也就是他的茶道!换言之,利休一生经营之茶道,即是他所要创造的天下。

一杯茶中见天下,是他一生用心所在!

所谓美物?在于能够孕育传奇。那美物为何会有危险?是因为美物只是利休选择而出的手段,美物不是善物。在儒家文化之中,从来都是美善并举,所谓尽善尽美。在孔子眼中,《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乐,是大舜之乐;《武》乐,是武王之乐。

礼乐并存,才是真的美物,因为能同时拥有善。所谓美,其实是秩序。万物之所以展露美态,是因为万物拥有自然秩序。如果没有秩序,只会是一片混乱;但如果只有秩序,又只会是一片枯槁。所谓善,其实是适合。真正的秩序之所以建立,是因为在秩序之中的每一个位置,都和在位的是相配而合适的。如果并不适合,久而久之便会悖逆;如果完全适合,才能久处于约。

礼乐,造就的是美与善。同样的,无礼无乐,美善具丧。

以此眼光来看,以利益驱动天下的人,不在乎他人的心意;以杯茶驱动天下的人,唤起他人的心意。从来秀吉和利休的争斗之因,聚讼纷纷,杂议种种,而本片或者提供了另外一层广阔而深邃的视角吧!

如住持所言,被点破贪心秀吉,又做了第二件事,那就是要强娶利休的女儿为侧室,却遭到了拒绝。过后不久,有一场意味深长的戏份,是利休在锯木炭,女儿面带忧愁的在身后雪地上叫了一声“父亲”!利休无应,女儿却看见了木炭,想起儿时与父亲的旧事。

利用木炭粉覆盖在草席之上,在冬日下雪的竹林之中营造地表的暖意,引诱竹子冬日出笋。女儿回忆点破了利休的做法,是父亲欺骗了竹笋啊!

回忆起了这一段,利休之女落泪了!

人若无事,则无心意。而人能产生怎样的心意,却是能够引导的。那笋,就好比人心中的意念。原本在应该是没有的,却可以用人造的温度引诱。而心意原本也是没有的,却可以用一杯茶引诱出来。

利休用一杯茶可以引诱出怎样的心意呢?原来他所呈现在众人面前的一杯茶,其实不过是一场欺骗吗?

写到此也不禁喟叹,当初开始解读这一本电影,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个情节。原本只以为是一本讲专注于茶的唯美电影,不料其实别有乾坤,寄托之深,令我不得不重新回看多次,揣摩细节和表达。原来,电影的声光色,还可以这样运用。故事,还可以讲述成这样。

为什么想到这一段的女儿,却落泪了呢?

千利休认为什么最美

千利休认为茶道最美。

电影《寻访千利休》讲美学有一句名言:“美,就是我说了算。”“美”是贯穿全文的。从故事的开头,千利休就说过“唯有美才能让我低头”,所以他的一生都唯美是尊。他的生命里,茶道是美。所以才能将一杯茶沏得淋漓尽致、毕恭毕敬。

但总而言之,“大道至简为美”,所有的器物是最简单的,也是最美的,更是最富有意味的。他的价值观里,遵循本心是美。所以他会依照高丽贵族的意愿帮助她逃脱,帮助她自杀。

其实女先生并不这样认为,他是不想死的,他此时不选择死,是因为对于美的定义他尚未完全探求尽。那时觉得的美,与对美的定义只是片面不成熟的,所以不敢面对死亡。也正因为如此,后面的成熟,对美的进一步认识也让他多一分痛苦。

本文标题: 寻芳千利休读后感(千利休:唯有美好的事物 才能使我低下头颅)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079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后感的标准格式小学(小学生作文读后感怎么写)猫鼠狗读后感200(狗·猫·鼠读后感3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