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读后感(人文社会科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发布时间: 2024-12-25 19:30: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5

人文社会科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人文社会科学能给我们带来生活上的一些改变,让我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和生活方面有更大的改善。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这...

人文社会科学读后感(人文社会科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人文社会科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人文社会科学能给我们带来生活上的一些改变,让我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和生活方面有更大的改善。

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也说不好,只能谈谈我的看法:方法论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假如人文社会科学想成为一门“科学”的话,必须首先解决自身的“方法论”问题,因为一种学科的研究假如其方法是有问题的话,那么研究出来的结论肯定是有问题的。所以,“科学”的结论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
哲学家们一直在寻求解决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的“科学性”问题。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哲学对方法论的问题还不够重视,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才开始系统地思考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亚里士多德建立了逻辑学,使人文社会科学开始形成自己系统的方法论,才使得人文学科的“科学性”有了保障。对亚里士多德而言,证明一个“科学”的结论,必须有用证明的工具,其《工具论》即是主要讨论如何去证明一个“科学”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自创立后,就一直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遵守的方法论。
近代以来,方法论的问题一开始就得到重视,笛卡尔认为,方法论问题是哲学的首要问题。其专门有一本书《谈谈方法》,其中提出人必须建立正确的方法来指导我们的理性来获得真理,为此他提出其自己的四条方法论原则。笛卡尔的主要的命题,“我思故我在”也可以看成是在解决人类知识的“方法论”基础问题,这一命题即是寻找人的思想、知识最确定的、无可怀疑的基础--即我思的主体,由此开启近代哲学的主体性思想。但笛卡尔在提出其自己的解决人类知识的确定性基础这一问题的方法外,也留下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其最终还是通过上帝来保障人类的思想,知识的“真实性”基础。
受笛卡尔思想影响,近代的学者们都很重视方法论问题,如斯宾诺莎也十分注重探讨“真理”的方法性问题,他认为,要获得“真理”,必须有正确的方法来指导我们获得“真理”,他提出一个问题,既然正确的“真理”是由正确的方法来保障,那么谁来保障用以获得“真理”的方法的正确性呢?假如用B来保障A的正确性,那么又必须要由C来保障B的正确性,而C的正确性又必须由D来保障,这样就会导致无限逆推。为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真理的内在性”观念,认为,真理的正确性只有在真理的内部获得,不可能通过外在的方式获得“真理”的证明。简单地说,就是用以证明真理正确性的方法本身的正确性,只能在真理证明的过程当中得到证明。
斯宾诺莎有一个倾向,试图以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的研究,从而将哲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建设成“科学”。最典型的代表是其代表作《伦理学》,试图采用欧几里德几何学的证明方法,将伦理学建设成一门“科学”,即从大家都认可的,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然后一步步地推理出伦理学的原理,由此来证明这些原理的正确性。但这种理路遭到了后来者的很多批评,因为人文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跟自然科学有着根本的不同,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是不可行的,其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自身方法论的独立性。但事实是虽然后来的思想家不像斯宾诺莎那样从痕迹地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来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但近代的哲学家们大抵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辑原则,即将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当成人文社会科学共同的方法论时,其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受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影响的倾向是共同的。如对归纳原则的应用还是一种自然科学的模式。
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曾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归纳问题”,其认为,人的个别的、偶然的经验都是不同的,就算是其重复一万次也不能得出必然性的结论,原来我们认为具有必然性的因果观念只不过是人们习惯性的联想。其结论动摇的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必然因果观念,对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如历史学而言,想采用归纳个别的历史现象得出所谓的历史规律也成为不可能了。
在休谟之后,康德探讨了美学的原理,实际上就是探讨艺术科学的真理性问题,他应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即“共通感”的概念来说明美,他认为美感就是无利害关系的、无目的但合目的性的、普遍的、必然的共通感。康德提出的这四个美学原理,解决了原来其它哲学家没有解决的什么是美的问题,为美学确立自己的“科学性”确立了基础。受康德对“共通感”概念的应用启发,后来的哲学家试图用这一概念解决自己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科学性”问题,如维柯提出,精神科学,即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建立在“共通感”的基础之上。
在这之后,狄尔泰提出生命体验的概念,其认为精神科学有着自己的、独立的方法论,因为他所处理的不是各种自然的现象,而是人独特的生命体验,所以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来进行精神科学的研究。
狄尔泰之后,建立起了哲学诠释学的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探讨了精神科学自己的方法认问题,认为诠释学的方法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方法。后面的这几个人的思想阐述起来太复杂,只能简略地点出来。有兴趣的话,你可以自己看看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这一本书,这样就可以对方法论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意义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总而言之,方法论问题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占有基础性的地位,但是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其方法的“正确性”、“科学性”用什么来保障?这些个问题都是复杂的哲学问题,没有最终的答案,哲学家们也一直在探索。

人类学是什么的读后感10篇

为什么选择读这本书呢?选择《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们在上这门课的时候,专业课老师会在课上讲到很多关于人类学的专业知识、著名学者、理论。单单是去硬背这些知识,是很困难的。但是《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人类学这门课程。相对于教材来说,这本书算是人类学的入门书籍。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人类学这个专业、课程的内容、前人学者的贡献。这本书能在专业课程之外给我们梳理人类学的知识。同时,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教授,他毕业于厦门大学,后留学英国获得人类学博士,相信以他的知识积累能带给我们很好的人类学的入门。《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适合很多年龄层的人阅读。作为一名大学生,而且是修了文化人类学这门专业课的大学生,这本书就十分适合我们。这本书分为九个章节,九个章节是有层次递进性的,可以给阅读的人深入浅出地理解人类学。首先第一章“人看人”,讲的是人类学中一些重点概念的梳理,比如说“人”、“文化中的人”、”不一样文化中的人“、“价值观”。第二章”他者的眼光“,讲的是各人类学家的观点及人类学观点的发展。从”人“的发现讲到现代人类学。第三章”离我远去“,讲的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这里需要我们明白的是,“离我远去”,是一个人类学家要培养的能力,就是去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人的生活的面貌。这其中的“我“是”自己“,但不单指个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第四章“迈入人文世界”,讲的是人文世界、社会的构成。不同的人类学家认为的构成的因素不同,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亲属组成的社会,有的人类学认为人文世界是基于互惠、分配与交换的,有的人类学家认为权力与权威是一些社会的骨架,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信仰、礼仪与秩序也是构成人文世界的因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讲的是人类学中的三个具体的内容,通过讲解的方式,来让读者明白人类学的发展。第八章“人类学者的成年”,讲的是如何成为一名人类学家。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人类学家,就要完成“学院-田野-学院”这个程序。第九章“富有意义的洞察”,讲的是人类学的人文主义、用途、还有它的“中国心”。这本书中的第一到第五章的内容相对后面的几章来说,读起来比较吃力,因为这几章的内容比较多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也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在第一章的第三部分“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文化”中,有一句话是作者说得非常好的。“在世界上众多的人类学家当中,可能由于社会观念、理解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取向的和风格的人类学。有些人类学家注重研究不同社会、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创造性,他们以展示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己任,他们的成就显示出一种强烈的人文学追求。另外一派的人类学家则更像社会科学家,他们有的注重从经验事实。如果脱离于社会科学理论的推理便无法解释。”作者阐述了这两类人类学家的分支,也让我们正视到人类学家的分支和我们接触到的人类学理论是由这两类人类学家得出的结论。但是无论是哪一派的人类学家,他们的共同关注点都是关注文化。现在,“人类学”这个名词,一般就是指作为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人类学,通常不需要以“体质”和“文化”来区分。书中,作者也说到“当一个学者告诉你他是一名人类学家,你就知道他也是人文学和社会科学家。” 总的来说,《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给了我非常全面的视角去理解人类学这门课。在专业学习之余,阅读这本书也能够加深我们学习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积累上面也有所体现。但是这本书也有美中不足,就是这本书的知识过于庞杂,对专业知识有很好的梳理,但是整本书的条理有所欠缺,让人感到疲惫。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阅读笔记和思维导图,不然就会被冗长的专业知识击败阅读的兴趣。

关于《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3篇

通过读《美的历程》这本书,你就会对中国美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了,那么相关的 读后感 该如何写呢?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关于《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以供参考。

关于 《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

  贯穿《美的历程》全书的思想是“故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先生的这一思想是在克莱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故意味的形式”的闻名观点上加以继续发展和美满的。

  认为“故意味的形式”决定于可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审美情绪””而“审美情绪”又泉源于“故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先生认为他的这一观点“由于陷在循环论证中而不克不及自拔””因此李泽厚先生在这一基础上将其发展美满为“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降服了这一实际限于自己的缺陷。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紧张时期的艺术风格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因此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接洽起来”点面联合”揭示出种种社会因素对付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阐发与说明。

  如今”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对付作者的学养除了敬佩我没什么好说的”而且”单凭那么多英俊的图片”我花这个价格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样”再好的书也有打折的时候”另外不说”我那本插图版精装《东方的智慧》只有一个地球。

  便是半价买的。就一句话”万一哪天你们谁看见这本书打折处理了”可千万千万别告诉我。《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闻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俯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故意味的文饰、造型形式。第二章从充满狞厉美的青铜时代而写到艺术由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了的青铜时代”与此同时”线条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职位地方。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的赋比兴准绳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此中最紧张的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条根本线索。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那种充满秘密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墨客是它的的代表。“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

  《美的历程》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龙蟒主义”我为什么活着。

   关于 《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

  终于把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看完了,从上美学课以来,一直对美学这门学科懵懵懂懂,也不知道美学具体定义是什么,“美学是研究形象的人文社会科学”这是我对美学的初步理解,不知道是否把美学的定义理解的很透彻。在美学课堂上一直听的迷迷糊糊,美学老师推荐了几本美学书,我选择了其中的《美的历程》来认真的读,希望能够加深对美学的认识。

  看完这本书我领悟到很多,作者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虽然我并未完全读透《美的历程》,但只是丰富了很多,同时弥补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遗忘了的文学知识。《美的历程》的覆盖面很广,从远古图腾讲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

  《美的历程》讲述了从古至今的美学。全书一共分为十个章节,下面我把目录罗列一下,第一章龙飞凤舞,第二章青铜饕餮,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第五章魏晋风度,第六章佛陀世容,第七章盛唐之音,第八章韵外之至,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从远古时期的早期美学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全书概括性的讲述了中华几千年的美学史。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歌舞艺术。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主要是对自然图腾的崇拜,华夏族对自然鸟兽虫鱼的崇拜上升到一中信仰。第二章是青铜时期的铜器文化在到后来讲到汉子的起源,汉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并一直应用到现代。而汉字也有着自己的美学价值,这就是书法。自产生汉字起便有了汉字的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特有的线条艺术,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并且上升到美学的价值。第三章主要讲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精神和中国诗歌的“赋比兴”。儒家的“仁”的思想,法家的“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清静无为”,等这些百家争鸣的思想演绎了先秦时期的礼乐精神。而《诗经》这部伟大的著作更是把中国的“赋比兴”表现的淋漓尽致。第四章讲的是楚汉文化。屈原的《离骚》是楚文化的代表,汉赋,壁画是汉代的代表。第五章讲述了魏晋时期的文化特征。第六章讲的是宗教文化,本土产生的道教和外来宗教佛教相互渗透,他们的石窟,壁画,雕塑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第七章讲的是盛唐时期的诗歌艺术。李白的浪漫主义以及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让中古的诗歌艺术达到高潮。第八章《韵外之至》包含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很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

  《美的历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张的远古图腾崇拜,下面我就远古图腾崇拜来讲述一下自己的感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而中国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更是表现了那个时期的人文精神与美学历史价值。龙是华夏族的图腾,现代的中国人都将自己是龙的传人,龙这种虚拟的动物自古以来都受到中国人的崇拜。人们有理由相信龙的崇拜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图腾崇拜,而在这种图腾崇拜上更突显了一种美学的价值。当然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的图腾,这些图腾大多是自然物,从简单的图腾崇拜上升到对图腾的敬畏甚至信仰,图腾带来的有历史文化价值还有美学价值。这是我对图腾崇拜的自己的一些感受。

  这次读《美的历程》知识泛读,相信在以后还会经常性的拿起这本书来自习读,细细品味美学的价值。因为我还想享受阅读《美的历程》的过程。最后还要感谢李泽厚先生的作品,让我对中国美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更甚者《美的历程》就是一件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

   关于 《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

  高中时读李泽厚《美的历程》,看到作者在青铜礼器一节引用了一句话:“有虔秉钺,如火烈烈”,语出《诗经·商颂》,描绘战士出征的杀伐雄心。大概是觉得这种状态有如高三,笔者便把这句话写下贴在桌上,半是激励半是调侃。本以为久远的词句太过晦涩难宣,却未料穿越千年,见字如面。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正因如此,有虔秉钺,如火烈烈,是见者心火烈烈。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由克乃夫·贝尔提出,此观点否定再现,强调纯形式的审美性质。从人首蛇身图案中,便能得到美的意味。蛇身贴服地面,微微弯曲,粗陋原始,唯有人首预示着它将作为中国西部、北部、南部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一个主要的图腾旗帜而高举飘扬。离开了绘就人首蛇身的线条,便无意义与美;离开了图腾的意义,人首蛇身图案也不成其为美。

  图腾稚拙,青铜狞厉。情感被火焰燃烧熔化,浇筑成巨大的青铜符号,渺小苍生被宛若幽冥的原始宗教情感驱策,跪伏于狞美的礼器之前。今人唯有在想到这一层意义时,方懂得了青铜的冷与重。

  而后形而下之器,发展演变为形而上之道。青铜留存千年,原始宗教情感却逐渐淡去,情感、观念、仪式这宗教三要素,由孔子引导和消溶在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中。荀子又将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人生态度发展为《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另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时代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另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无论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铿锵铁誓,还是“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的缥缈清谈,都将深意蕴于文字间,寄于文字外。后来者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忠君爱国式伦理政治观点、韩愈“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的半哲理的儒家信念、颜真卿“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的卓越人格,无不昭示美学规范中兼有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溯源到上古,延伸至今朝,以“美是有意味的形式”为筏,摆渡过时间的大风大浪,笔者潦草地见证了一场美的历程。稍作歇息,两岸风景映入眼底。符号、线条等形式本身轻简,却因沉淀了社会内容而有了万钧之重。今人或缺少了一些民族记忆,太过信任也太过依赖所谓的理性与科学分析,也就缺失了那分先于理性也先于感知的情感触动。笔者无意鼓吹情大于理,只是希望今人在面对久远的文明之美时,添上一些以民族记忆为基底的纯粹审美。

  就如那场千年前的征伐之战,将士秉持斧钺,自诩正义之师,又畏马革裹尸,由是心焦似火,烈烈不息。绝非消弭在八个字间的前朝硝烟,而是灼烫闻者胸口的此刻心焰。

本文标题: 人文社会科学读后感(人文社会科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044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孔子身世之谜读后感(《孔子的故事》的读后感450字)我有一个小本本三行读后感(四年级阅读短文我有一个小本本的中心思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