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谦德之效)大家好!我用一个月时间读完了《了凡四训》的前三篇内容,今天继续学习本书的第四篇内容《谦德之效》,闲言少叙,请看正文。,...
了凡四训(谦德之效)
满招损,谦受益
原文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注释
爻(yao):《易经》之中卦的基本符号,有交错和交易的意思。
译文
《易经》上说:“天的道理是骄傲就会亏损而谦虚就会获益,地的道理是骄傲就要改变而谦虚就更加的充满,鬼神的道理是骄傲就要受害而谦虚就能得到福泽,人则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喜欢谦虚的人”。因世,在谦这一卦中,六爻都是吉利的。《尚书》中说:“骄傲自满就会受到损害,谦虚谨慎就会获得益处”。我多次和同乡一起考试,每次看到那些将要发达的寒门士子,都是一脸谦和的光彩,仿佛可以用手捧起来。
解读
所谓的谦德之效就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保持美好的思想品德,德行所带来的好处,其实在道理上来说,和行善积德是一样的,只是做法不同侧重点不同而已,但是最后都会获得很大的好处。
在这段中,了凡先生主要是引用了古代经典书籍中的语句来说明谦虚品德的重要性。
光讲出一些道理是不能够让人信服的,了凡先生还举出了几个他自己所见所闻的例子。来说明谦虚,能给人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请往下看:
丁宾谦逊得高中
原文
辛未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为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
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费曰:“何以见之”,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
及开榜,丁果中式。
注释
计偕:举人们进京赶考。
恂恂款款:谦虚谨慎诚恳忠实的样子。
先人:先于别人行动。
中式:即科举考试被录取。
译文
辛未年进京赶考,嘉善有我和同乡朋友一共十个人。有一个人叫丁宾,字敬宇,他的年龄最小,但是却非常谦虚。
我对同行的费锦坡说:“这个兄弟今年一定能够考上”。费锦坡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我说:“只有谦虚的人才能获得福报,你看这十个人当中,哪个人像丁宾谦虚谨慎,诚恳忠实,又不先于别人行动,又有哪个人像丁宾一样顺从、承受、谦虚、小心谨慎?有像丁宾一样受到侮辱不在意,受到诽谤也不辩解的嘛?一个人能做到这样,天地鬼神都会保佑他的,怎么能不发达?”
等到发榜,丁宾果断高中。
解读
这段文字,了凡先生举了他和同乡十人一起进京赶考路上,发现了十人中年龄最小的丁宾,他谦虚谨慎,诚实厚道,所以了凡先生就认定了,他一定会前途无量。果然丁宾一鸣惊人。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经常抱怨上天的不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既然有这样的时间,为什么不去深挖深层次的原因呢?当你感觉自己各方面都出色,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的时候,却不知人家正在十分谦虚的继续努力的充实自己,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
冯开之自谦得福报
原文
丁丑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李霁岩直谅益友,时而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兼,天必相之。兄今天决第矣”。已而果然。
译文
丁丑年在京城,和冯开之先生在一起,只见他谦虚谨慎并且一副很严肃的样子,大大改变了童年时的习惯,他的好友李霁岩正值诚信,经常指出他的过失和错误,但是他都是平心静气的接受,没有反驳一句,我对他说,“福气有福气的根源,灾祸有灾祸的前兆,你这么谦虚老天一定会帮助你的,你今年一定会在科举中高中的〞,后来,冯开之果然高中了。
解读
这段还是了凡先生为了说明谦虚的品德能够带来福报所举出的例子。
了凡先生接着又说了下一个故事:
赵裕峰改过后及第
原文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任。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注释
三尹:官名。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员。
译文
赵裕峰,名光远,是山东冠县人,不满20岁就成了乡里的举人,但是多次赶考都没中进士。他的父亲调任嘉善的三尹,他也和他父亲一起赴任了,他很仰慕钱明吾这个人,于是去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见,钱明吾把他的文章全部否定,赵裕峰不但不生气,而且还心服口服的迅速改正,第二年他就考中了进士。
解读
这段还是了凡先生为了说明谦虚能够得到福报而举出的例子。故事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却颇深。
通过了凡先生的介绍,赵裕峰这个人不简单,不满二十岁就考中举人,在古代有好多人一辈子都考不中举人,像范进考中举人之后就发疯了,可见赵年纪轻轻考中举人实属不易。
正当他幻想着自己可以顺利地走进官场的时候,却在接下来的考试中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久考不中。
……
就在赵光远见过钱明吾之后的第二年,他就中了进士。或许有人会认为他中进士,是因为他多年努力学习的结果,这点不可否认,但是这绝对离不开他谦虚的性格,因为他如果不谦虚,那么在多次都考不中进士的情况下他只会产生怨恨,是绝对不会静下心来努力继续学习的,因此,谦虚的品德才是他最终能考中进士的法宝。
其实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名人都是十分谦虚的,都是能听进去别人所说的话的,也都敢于直接面对自己的错误。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说过这样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再有像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每次在做了一首新诗之后都会先念给那些年长的老妇人听,然后认真的听取她们的意见并修改,直到她们能够听懂为止。
今天了凡先生为我们讲了三个谦虚谨慎的人,最终都得到了好的回报。有关谦虚的故事还有很多,明天接着说。
感谢您的关注,感谢您的阅读,明天见。
了凡四训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了凡四训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了凡四训读后感1《了凡四训》深为曾国藩、稻盛和夫等东方哲学家的推崇厚爱,体现了古代中国为人入世最朴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敬天畏人、积善修德!
书中讲了君子要立命、改过、积善、谦徳!
一、立命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二、改过
闻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三、积善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幡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四、谦德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
了凡四训读后感2都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例子,大部分应该都是以讹传讹胡编的,还好都劝人向好。大概是封建思想的产物吧。
有一点值得肯定:做好事却不深究其中的客观道理,就自称是做了好事。知道其实是造孽,浪费了一番苦心不说,还没好处。
了凡认为,对自己好的好事不算好事,对别人好的好事才是真的好事。这在现代社会的风气里,不太可能流行起来。经济学中认为每个人都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就会推动社会变得更好,虽然也有外部性等例外,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要以经济人的利益为首。
了凡举孔子的例子说明,人做善事不应该只看眼前的好处而要看长远的利弊。不谈论一时而谈论长远,不谈论一个人而谈论全天下。有时候看起来不道义反而是道义,看起来不符合礼节反而符合礼节,看起来不诚信反而诚信,看起来不仁慈反而仁慈。
文中有言,韩愈说过:“如果想要劝人家一时,用嘴说就行了;如果要规劝百世的人,就要写成书籍。”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可能他没有考虑过万一后人不读书怎么办吧,但是不对,不读书总有人会读,只要读了就会影响些人,一些人就可以影响其他人。
了凡四训读后感3朋友的推荐,春节休假期间除走亲访友外,拜读了白话「了凡四训」,感触很多,受益匪浅。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于七十岁高龄,回顾一生的总结,亲身经历,实践改造命运的精华。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经验;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实践来“现身说法”;读后使人豁然开朗,信心倍增,仿效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的的确确是一本扣人心弦、净化人心、提升道德观念、不可多得的好书;大家学习了凡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积德,服务人群,如果说人人能够如此,国家前途一定光明,世界一片祥和。
了凡四训读后感4幼年丧父,母亲让他放弃科举学习医术。一老者说他有当官的命,他自己也想读书,便读书考功名。经历了一些波折,时候未到时是不会成功的。全篇比较唯心,认为一切要从内心出发。后面就更加偏佛教了,感觉完全就是封建思想的产物,认为一切都是命数,个人只能积德行善,为自己积累福祉。让人细数自己的罪过忏悔。
作者的号从学海变为了凡,因为除了生死,其他都不算大事。作者的余生都在珍惜时间,去做好事,并发愿做三千件好事。
也有我比较认同的观点:即使命中有富贵荣华之象,也要当成落魄那样来考虑;就算面对着顺利,也要做好不顺利的打算;就是目前衣食无忧,也要时时想着要是贫困窘迫怎么办;就算现在人们对你很敬重,也要谦虚谨慎;就算家族显赫,德高望重,也要把自己当作普通人来看;就算自己学识还算不错,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学识还太浅薄。
他又认为,做人必须每天都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且每天都要改错,并且认为天下聪明伶俐的人多,但很多人不肯精心修德,不肯用功去拼搏事业。这一点我也极为认同。人跟人之间的智商其实差距很小,我们更多的差距来源于认知和思考的不同,并且以绝大数人的努力程度来看还轮不到拼天赋。
了凡四训读后感5我是从7月份开始学习《了凡四训》的,这本书让人读后受益匪浅,它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份的内容。目前,我所在的组学了前三个内容,积善之方还在学习之中,尚未读完。
前言部分介绍这本书是的内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等于佛经。所以从中认识了佛教,它是值得尊敬。值得赞叹的。还让我懂得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以及改变命的方法,命运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实现的。我觉得改过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养性,从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纯净。善良,不起丝毫的妄念,顺从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诚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让我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心,我们要管好自己的这颗心,不管在心里种什么种子,都可以开花结果。我想把福德种在心里,把宽容种在心里,把慈悲种在心里。在工作当中,要经常检讨自己,当工作犯错的时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决方法,让自己在工作中成长。
最后,一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树木有了根,自然能够成长开花结果。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学习这本书,并按照古圣先贤地教育理论来教育自己的后代,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比现在更加和谐美好。
了凡四训读后感6《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写给他子孙的家训,里面比较精彩的反而是袁了凡兄弟五人记录的他们的父亲袁仁先生和他们的母亲的家训,而袁仁(了凡之父)先生又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他的父亲的谆谆教诲,所以很清晰就能看到这四代人在安身立命中的一脉相承及青出于蓝,非常有现实意义,再加上又是在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章中脱颖而出,可见其经典。而联系到我们目前的教育环境及方式,更加值得学习了。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训》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每当要对父母、孩子发火的时候总会想到书中的片段。
少一些埋怨,多一份耐心,做孩子好的榜样,对人对事不必过于计较。吃亏才是福。
了凡四训读后感7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算过命的经历,不管是自己去算,还是父辈拿着我们生辰八字替我们去算命,这种现象从古至今都十分的普遍。同时我们在生活中也常能见到很多人在感概自己的故事时都会补上一句台词:这就是命吧!
中国人的骨子里总有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而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又积极地大喊口号"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在人为".所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始终没弄清楚,命由天定跟自我改变的关系。命运是什么?人的命运真的已经注定了吗?可以改变吗?如果可以改,怎么改呢?直到我有幸读到《了凡四训》这本一书,才终于找到了答案。
《了凡四训》是我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来教戒自己儿子袁天启,内容分为四个章节,于是叫《了凡四训》,也作为家训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凡四训》不仅揭示了命运的真相,提出了明辨善恶的标准,也指明积善改过的具体方法及积善谦虚的种种效验,同时还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学中伟大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六项精进》读后感之谦虚篇
《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一卦是只有吉兆没有凶兆的,那就是谦卦。谦卦卦体中,山峦原本高大,却处于地下,虽高而不显。象征着君子德行高远,而不自张扬。
稻盛塾长在《六项精进》里说:“我认为,谦虚是最重要的人格要素”,我发现这句论述里,“最”字后面,稻盛塾长是没有加“之一”俩字的,可见塾长对于“谦虚”的品质有多看重。
我们塾生朋友之间经常说,谦虚是具有很强实力和本领的人才能用“谦虚”的,感觉“谦虚”只是属于有较大才华、和较大成绩的人的专属品。但是,我在工作、生活中的体会是,“我慢”之心、“傲慢”之心是每个人时时都很容易冒出来的一个问题,而且很多时候是很细微的、不易察觉的“骄傲”之心,大多数情况下,跟这个人的实力和本领不一定有强关联。主要是大家都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自己的经验是正确的,所以很容易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来轻易否定别人的意见。因此,我觉得,只有具备时时反省、念念反省的精神,才能让“我慢”之心不会轻易冒出来。
稻盛塾长说“谦虚很重要。这并非只针对成功后骄傲自大的人,要他们谦虚,而且是要求经营者在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始终”这两个字特别有分量。也许我们也能看到在历史里、生活中一个傲慢的人也能获得成功,但是,这种成功往往只是一时的成功。一个人想要获得一时的成功,具备一定的能力和努力就可以达成。而一个人要获得持久的成功却一定需要“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越是成功的人,越容易有傲气,自然更需要有始终谦虚的品质。但是反过来说,越是不成功的人,也越需要持续磨练自己谦虚的品格,只有具备谦虚精神的人,别人才更愿意帮助你,也就是稻盛塾长经常说的“惟谦受福”,“不谦虚就不能得到幸福,能得到幸福的人都很谦虚。”
如果我们自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对方在你的这个专业领域里提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且不论他提的意见是否正确,我们不要轻易去否定别人的意见,而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他提出这个问题的背后的原因、疑虑是什么?这样我们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也会知道如何以一种更加具有友好、包容,和建设性的态度来回应对方。
夫妻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因为夫妻之间过于熟悉对方,有时候很容易缺少一种必要的“敬畏之心”,而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对方的底线,实际上夫妻间的交流,更加不能有“傲气”,因为“相敬”才能“如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呢?父母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情,对孩子大吼大叫,其实本质上也是存在着一种父母高高在上的“傲慢之心”,说到底,如何做父母,如何做孩子,我们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之中,谁也不比谁更高明,我们都是在前行的路上,没有必要趾高气扬、唯我独尊。“唯我独尊”不如“求同尊异”。
老板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呢?老板未必每次都是对的,员工也一定不会处处不如你。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员工才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够人尽其才,才能够碰撞出工作的火花。
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呢?人对物是否也存在着“傲慢之心”呢?我们关车门的时候是不是总是用力过猛;我们是不是经常浪费粮食;我们是不是总是随意乱用纸张?人以为自己是“万物之灵长”,所以缺少必要的敬畏之心,而很容易滋生傲慢之心,不能做到物尽其用。
其实人对于自己也是这样的,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精力旺盛,吸烟酗酒、熬夜通宵、不注重生活规律,本质上也是对于自己具备一定身体本钱的一种傲慢而去挥霍。
傲慢之心人人皆有、时时皆有、处处皆有,谦虚、谦逊、谦卑之心弥足珍贵。谦,懂得像水一样谦下;虚,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有容乃大。谦虚是一种美德、谦虚是一种智慧、谦虚是天道的一种表现。敬天爱人,才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