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读后感英文版(《朗读者》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4-11-25 22:03:1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朗读者》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

朗读者读后感英文版(《朗读者》读后感1000字)

《朗读者》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朗读者》读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朗读者》读后感1

  中央电视台于2月18日起每周六、周日晚8点在CCTV—1和CCTV—3联合播出大型情感文化类节目《朗读者》,主持人董卿首任制作人兼主持人,集结柳传志、斯琴高娃、濮存昕、乔榛等朗读者,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

  《朗读者》用文字、声音加故事的三位一体文艺表现形式,旨在打造一档“慢综艺”节目。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独特的气质,董卿更邀请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中国青年报原总编辑陈小川、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节目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节目不仅仅是传递文字的温度,还巧妙地将人的故事融入其中。而当文字在朗读人的二次加工下带着自身的情感再次传递出来时,对于观众将更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朗读者》读后感2

  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新年伊始,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受瞩目,越来越火爆荧屏,似乎标志着文化综艺的春天就要来了。但是,近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表示,“我不认为《朗读者》获得关注标志着文化节目就开始大火,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是的,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化生态越来越多种多样,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山大”,观众不仅需要哈哈爆笑来解压,更需要悠久的文化来滋养看。而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有营养的节目,显然更受追捧。

  近年来,各类综艺节目看似“百花齐放”,从音乐真人秀到明星玩游戏,热热闹闹,实际上同质化严重,没有多少艺术含量,也没有多少文化含量,备受观众诟病。电视输出的任何节目都应该是文化产品,至少是“三观”正确的节目,而像《奔跑吧》系列就是一个字“玩”,《中国式相亲》更有“三观”不正确的嫌疑。主持多档文化类节目的董卿说,“文化类节目真的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地设计。”想要把观众留住,关键在于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就是想通过情感上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一种认知和最温柔的记忆看。

  《朗读者》定位为文化情感类节目,每期节目将根据一个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通过人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以舞台视觉语言辅助呈现,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的力量,引发共鸣,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和情感之美。近年来这类节目极为稀缺,这就是《朗读者》口碑爆棚的原因。事实上,人们不是不稀罕文学,而是没有引起共鸣的文化节目,《朗读者》就是一个窗口,就是一个突破口,将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统一,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

  近年来,随着各类综艺节目的繁荣而泛滥,文化类节目也日渐崛起,从之前的《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近期的《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受到欢迎。也许说文化类节目正在崛起还为时尚早,但说价值正在逐渐回归是恰如其分的。正如董卿所言,《朗读者》“起码是个风向标”,电视文化类节目已经渐渐显出崛起的迹象,特别是近期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拨动了亿万观众心中那根文化之弦圣洁之弦。电视节目没有文化太可怕了,电视文化不传播文化太可怕了,电视必须传播文化正能量。

  《朗读者》读后感3

  在这个星期,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刚听老师说完,我很好奇,难道这个节目是一群人在朗读吗?那该多无聊呀!为什么老师会让我们看这种节目?

  等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嘉宾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们的朗读,也不是平白无趣,而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意。当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遇见。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

  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个节目,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

  《朗读者》读后感4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从文字中获得过快乐。与其说朗读者在传播文字,不如说也在传递文字背后的人生”。董卿的话道出了本次寻找的意义,声音传播情感,情感滋养人生,“我就是想好好读书”,董卿寻找的是朗读者,更是关于文字、关于阅读最原始的热爱,最原始的快乐。

  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对于创新节目的要求,首先是从社会价值出发。“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电视市场中沉得下心的文化节目却是稀缺资源。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央视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说:“《朗读者》的出现绝对不是孤立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太需要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朗读者》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

  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朗读者》读后感5

  几个月前在精读《朗读者》的原书,有些许感想。

  好几个月之前就观看了《朗读者》节目,之后,又观看了《经典咏流传》,觉得还不过瘾,于是去书店买了《朗读者》原著回家看,一开始只是走马观花,但经过我的细细品味,发现有很多妙处。

  比同于电视节目,书本的内容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乏味,这是一本让人们去读书的书,是一本讲读书的书。《朗读者》中介绍了许多古今中外名著,还有一些人们读这些书的感受,他们的感受感染着我们,并以此鼓励大家去阅读更多的书本,去精读更多的书籍。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读书,“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去读书吗?”也许部分人没有过高的思想意识。有的人说为了高考,为了工作,或者说为了家长,为了老师。其实,我想说的读书不是上学读的书,归根结底,人们都是为了自己而读书。也许,这句话,你们听别人说了很多遍。但是,我今天用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

  相传犹太人用蜂蜜涂抹在书上让孩子添,人们从小时候开始读书,上学之后还是读书,毕业之后继续读书一直把书带入晚年。书本是知识的容具,书籍是人们进步的阶梯。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看书,但是现在,网络发达,生活节奏快,没有时间看书了。与此同时,国家加大了对古代文化知识的重视,修改了中小学教材,出台了《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节目。《朗读者》用最正直朴实的文字让你读书,留下自己内心的感想。因为,你是为自己读书。

  所以,发下手机,拾起脚边的书香,细细品味,让书本陪伴你,这就是朗读的初衷。

  《朗读者》读后感6

  看了曹文轩教授对《朗读者》的推荐,于是,迅速找来了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就想一口气读完,正如书的结尾所说,“每个读者都会一夜把它读完”,我亦是在最快的速度读完的。

  《朗读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让我或者让我们匪夷所思的故事。15岁的中学生米夏偶然认识了36岁的汉娜,他们成了一对很特别的情人。他和她差不多每天约会,每天他们都会沐浴、朗读。他们一起骑车出去郊游,住旅馆的时候以母子的名义登记。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他们在一次大吵又和好之后,汉娜不辞而别了。两人再度重逢时,米夏已是大学生了,在法庭当实习生,汉娜作为曾经的纳粹战犯成为被告。汉娜在被审的时候,为了隐瞒自己不识字这个秘密,从而接受了其他战犯的“污蔑”,从而被判终身监禁。米夏知道真相后,想替汉娜说明真相,但是经过艰难的抉择,最终选择了缄默。米夏在离婚后,他继续为汉娜朗读,寄去了录音带。汉娜在狱中通过录音带艰难地学习文字,并给米夏写了一些小纸条,但是从未回信。当汉娜即将被释放,米夏接到典狱长的电话,他不得不去看望汉娜,并为汉娜找到了房子和工作。当米夏去接汉娜出狱时,汉娜已经自杀了。

  正如曹文轩教授所说的那样,这本小说的语言非常严谨,非常严肃,但是读之却不觉得沉闷。读过这部小说,让我联想到了三个词——自尊,经历和朗读。

  可以这样说,汉娜的一生都在捍卫自己的自尊。

  她最初是西门子公司的职员,当她要被提升的时候,她为了掩饰自己不识字,从而选择了去当兵在集中营做守卫。人说,一步错,步步错,正因汉娜这一个错误的决定,才造成了她悲剧的一生。纳粹时代结束后,她就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为自己曾经的错误层层“隐藏”自己,因此她不停地更换居住地,因此,不管她多爱米夏,但是,她始终未将自己全部交给米夏。在米夏的心里,她是个谜一样的女人。

  一个36岁的女人,没有家,没有亲人,不敢爱,不能爱,她只能到处漂泊,过着不稳定的日子。其目的既是为了隐藏她当纳粹看守的历史,也是为了掩饰她不识字的秘密。

  汉娜将自己不识字当成了人生中的最大的耻辱,为此她愿意付出所有的代价,哪怕是爱情、自由或者是生命。和米夏不辞而别,不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矛盾,更是为了保守住这个秘密。汉娜被其他被告污蔑是她“主谋”,是她执笔写了当时的决策的时候,她为了不在法庭让众人知道她是个不会读写的文盲,她承担了所有的罪责,虽然她知道承认了罪责的后果。

  汉娜选择了“隐瞒”和“藏匿”来捍卫自己的自尊。我想,她捍卫自己的自尊是没有错的,但是,汉娜选择了错的方式。在她年轻的时候,在她风华正茂的时候,在她邂逅米夏之后,都有无数次的机会可以让她学会读写,但是她没有好好把握。

  《朗读者》读后感7

  今天早上起床后,我感觉天气冷得让我直发抖,我拉开窗帘往窗外一看,整个世界都阴沉沉的。

  我生病一个星期了,妈妈带我去医院打针。我拖着沉重的身子来到医院,心里很平静,没有丝毫的害怕。虽然我生病了,但是我并不想浪费这个看书的好机会,所以就打开电子书,找到了我喜欢的《朗读者》阅读起来。

  《朗读者》这本书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写的。第一位朗读者是一位演员,他的名字叫濮存昕,人们常常这样评价他,在靠墙的桌子边随便一坐,就是一台戏。濮存昕爷爷给我们带来的是一本《老舍散文》。他给我们朗读的文章是《宗月大师》。在濮存昕爷爷小的时候曾是个残疾的孩子,他遇到过一个像宗月大师一样帮助过他的人,这是一个叫容国戚的大夫,他给濮存昕爷爷做手术,才让濮存昕爷爷变得像正常人一样。后来濮存昕爷爷读到老舍先生在文章中所表达出的对宗月大师的感恩之情时,他就会想起容国戚大夫是第一个真正帮助自己改变命运的人。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浮现出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别人帮助过我们,我们也可以去帮助别人;我们也可以这样想,我是被别人帮助过的人,我也可以去帮助身边的人。

  《朗读者》读后感8

  同学给我推荐了一本德国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译本《朗读者》。读完这本书的感受,用一个简练而准确的词来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场好电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银幕上的某个场景,又或者听完一张唱片,关掉机器,依然余音缭绕一样。合上《朗读者》就是这种感觉。我并未能像书的结尾说到那样——每一个读者都会把它一夜读完,毕竟书中涉及的历史、道德、情欲、伦理等问题很复杂,让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难以自拔。

  故事讲述一个十五岁的中学生米夏因为偶然的原因爱上了三十六岁的汉娜。对于米夏而言,他在汉娜身上发现了一个突然令自己成熟而自信的世界,而汉娜也因为有了米夏的朗读而安静且散发着柔和的光辉。但是,汉娜不久却突然不辞而别。等到再见到汉娜,米夏已是在法庭实习的法学系大学生,而汉娜却是嫌犯之一。汉娜的罪名是在纳粹时期当过看守,在一次空袭中造成了大批犹太人死亡。(战争开始时汉娜曾在西门子任职,本来还有提升的机会,汉娜却令人惊讶地辞职当了纳粹的看守。)在审讯中,别人把当年遭空袭后起草文件的事推在汉娜身上,她却出人意料地承揽了下来,结果被判终身监禁。

  在知道了汉娜越来越多的事情后,米夏发现了汉娜一生最大的秘密:汉娜不识字!正是为了掩盖这一点,汉娜屡屡放弃前程,几年前离开米夏也是为此。但是在法庭上和众人面前,米夏并没有作出任何透露,也没有替汉娜辩护。出于对汉娜的维护,还是对自己的维护呢?我不能理解。

  《朗读者》读后感9

  同学给我推荐了一本德国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译本《朗读者》。读完这本书的感受,用一个简练而准确的词来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场好电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银幕上的某个场景,又或者听完一张唱片,关掉机器,依然余音缭绕一样。合上《朗读者》就是这种感觉。我并未能像书的结尾说到那样——每一个读者都会把它一夜读完,毕竟书中涉及的历史、道德、情欲、伦理等问题很复杂,让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难以自拔。

  二战后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迈克患上了猩红热,他坐车到很远的图书馆中找寻自己爱看的书籍。迈克有一次在路上病发,汉娜将他送回家,两人开始渐渐交谈起来。病好的迈克,回到了汉娜所居住的房间,而两颗同样寂寞的.心,此刻交汇在了一起,15岁的迈克和35岁的汉娜发生了一段惊世骇俗的忘年恋,此后汉娜总是让迈克为她朗读,在迈克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迈克满16岁之前的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最不能忘怀短暂时光。相爱容易,相处太难。汉娜最后离开了迈克。而迈克再一次看见汉娜是在对二战战犯的审判席上。汉娜作为主要战犯被判终身监禁。在汉娜终于特例获释时,长大的迈克再也没有当年的激情。而冷漠的迈克也让此时白发苍苍的汉娜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在监狱上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很显然,这部小说具有着存在主义的背景,作者力图揭示外部世界的黑暗混沌和人类的自身永恒的孤独,尽管对人的前途看得未免过于黯淡,但却异常深刻,又一次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类生存的悲壮——人类的精神追求、人的高贵和尊严永远不可能用定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无论我们目前对这些是怎样的依赖,能够拯救人类自身的也许只有汉娜那种与生俱来的对朗读(也即阅读)的最纯净、最执着的追求。

  一本好书,就是一味具有神奇特异功能的药,喝下去,能让你看到自己五脏六腑都是透明的,还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包括美的,丑的,强大的,弱小的,宣读着的,沉默着的,也全都因照透了阳光而无所隐藏。

  《朗读者》读后感10

  姚晨有点从喜剧明星向女神发展的节奏啊,央视新的化妆师水平很不错。她讲了初到北京,作为北 漂,被一个胖姑娘收留的故事,看得我泪目。

  董卿《朗读者》第七期——告别,听姚晨的朗读想到的

  其实,由于一些原因,我在去年到今年,在西安被一家收留了一段时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两家人和一家人一样挺着,忐忑的接受着种种改变。

  这一期的主题很好,说人生不是别的,而是各种各样的告别。不过值得欣慰的事,我们这次告别是带着很大的喜悦的。这次告别后很快还会再相见,而且以后再见也是方便的。

  也许,若干年后,一切都过去了,她家也搬家了,但我还是怀念在纺织城的日子,在三厂四厂中间的过道了,打麻将的老头老太们。

  怀念那个临时的港湾,怀念一起创造未来的日子。

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本身应该属于一个爱情故事,然而这个爱情故事却涉及到了比爱情主题更高的内容,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人性的反思。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有关电影朗读者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电影朗读者观后感一】

  刚刚看完了《朗读者》,象前天一样,先去洗了澡平复下心情,然后再开始写。

  我是冲着凯特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的缘故来看这部电影的,看完后感觉,确实名副其实,也许能入围提名的5位演员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但我想评委把奖颁给了凯特,更多的是对凯特在这样一个复杂角色的把握上表示了肯定。

  本片前半段,让我有点纳闷儿,好象是部情色片,估计如果要引进入我国的话,前半部肯定有大段要筛剪的。然而就在这样一片暧昧的氛围里,隐藏了些不寻常的东西,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些隐藏的东西逐渐展现出来,更加重了主题的渲染力度。

  对于二战的反思,已经有很多作品,今天我看了《文汇报》,里面也登了篇对于包括《朗读者》《刺杀希特勒》等反映二战的电影的评价,认为现在对二战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角度,好象文中引用的一句话:历史就是不断的被注解(好象是类似的意思)。这部电影给的角度,是二战中一个原本普通的工人,在战后审判中成为了罪犯而被判终生监禁。战争给普通人带来了什么?我愿意相信凯特扮演的懵懂青年在战争中的迷惘,因为最终,她还是对自己的过去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也相信本片还要反映的是那些侥幸脱狱,至今可能对当年所作所为仍毫无悔改的真正该下地狱的罪人们;同时我更愿意相信所有看过此片的人都能明白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的灾难,不管是已经死去的,还是依然生存的,我们有义务要告诉我们的下一代。

  电影如果没有在前半段过多的情色描写的话,我估计可能获得的评价会更高些吧。凯特在本片中有出色的表现,获得大奖理所当然。在这里,稍稍对布拉德·皮特表示遗憾,《朗读者》与《本杰明·巴顿奇事》这两片,男女主演的年龄跨度都非常大,凯特占便宜的地方,是顺时而为;而可怜的皮特,当他满脸皱纹,要大飙演技的时候,他的角色还只能躺在襁袱里、坐在轮椅上,等到能挥洒自如的时候,人又变的越来越年轻,而我们恐怕都已经熟悉了那又帅又酷的皮特,所以只好让他又一次引恨奥斯卡了。在此,只能鼓励他再接再厉了。

  【电影朗读者观后感二】

  朋友,如果有朝一日,你发现你爱上了一个比自己大20岁的女人,你会怎么做?而当你发现她曾是一名纳粹手下的杀人恶魔,你又该怎么作?最后在你得知她赎去了自己的罪过,并渴望得到你的宽恕,你又能怎么做?如果你一时对此难以回答,那么《朗读者》或许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麦克是一个正在学习戏剧的15岁少年,因为一次猩红热的发作而邂逅了35岁的公车售票员汉娜,病愈之后,麦克登门答谢,但稚嫩的心却被汉娜的丝袜所征服,少年旺盛的力比多怂恿着麦克进入了汉娜的世界,平凡的交往使两人逐渐了解,最终由性生爱。数年之后在一次审判纳粹分子的公开听证会上,麦克再次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汉娜,但此时两人的身份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麦克成为了一名法学院的学生,而汉娜却成了被告席上的一员。最终汉娜在各种势力的算计和“麦克的第一次沉默”的联合绞杀之下,被判终身监禁。在随后数十年中麦克一直无法摆脱内心的羁绊与愧疚,在重回故乡后,他决定开始给汉娜寄送自己朗读的录音带,汉娜也因此获得了新的希望。汉娜通过录音带学会了识字,并写信给麦克,结果却换来麦克的第二次沉默。在汉娜释放之前的那次餐厅相会中,麦克把手收了回来,汉娜的希望也随之被带走,留下的只有麦克的第3次沉默,不久之后,汉娜带着绝望离开人间。最终饱含愧疚的麦克帮汉娜完成了心愿,并在汉娜的墓前对女儿开诚布公,结束了自己的沉默。

  我们将如何看待麦克所酷爱的“沉默”呢?

  首先在结构上,在麦克少年段落里,情爱与朗读,无疑是构建叙事的重要支点,而到了青年之后的段落,麦克的一再“沉默”俨然成为继它们俩之后,新的剧情发展的支撑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下半段的影片的关键的转折点上都会出现“麦克的沉默”,沉默就像一个数学题的答案,如果第一步答案发生了变化,那么接下来两步的答案也会随之改变。这道“数学题”就是片中决定汉娜命运时,麦克的态度。而汉娜的命运和麦克的态度是本片下半部分的主线,因而“麦克的沉默”便成了我们解开此片下半时众多玄机的一把钥匙,变得至关重要。

  既然我们已明确了,麦克在关键时刻对汉娜的态度是“沉默”。那么不妨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是何种原因让麦克选择了这样的态度。

  这可是个难题,不如就用解数学题的方法,把它分步找出来

  第一次沉默

  出现在判决汉娜前夕,麦克有证据可以证明汉娜是一个文盲,而这个证据无疑可以影响到判决的结果,但他却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沉默。

  最好的原因可能是麦克出于对汉娜的自尊考虑,而决定帮助她维护他的隐私与自尊。最坏的原因可能是麦克出于私心,害怕由于自己对汉娜的帮助,会遭来社会的谴责和朋友的非议,甚至会被揭露出曾与汉娜的那段不雅的恋情,从而影响自己的一生的前途。而居中的原因便是出于一种恨和一种爱,一种对汉娜曾经抛弃过她的怨恨,和一种面对犹太受害者的怜爱。

  麦克肯定会有些狠汉娜,但总体仍是爱,就像我们会经常见恋人争吵,但很少见他们拿刀互砍。而在影片中,编导也多次点出了麦克对汉娜的爱,例如他不愿和情人吃早餐,和别的女人做爱之后,要一个人去睡。因而很显然麦克也不会因为狠而意气用事,至于那些怜爱或许会影响到麦克的抉择,但绝不是重点。维护汉娜的自尊,影片中确实有许多证据。从麦克根据回忆“点菜”从而猜到汉娜是文盲,到对教授讲述“如果受害者想保密”,都足够有力地说服我们对麦克是出于维护汉娜而沉默深信不疑。但是这里就有一点蹊跷,那就是为何他没有去问汉娜的看法呢?这让我想起了《黑暗中的舞者》,嘉芙是沙曼的朋友,她就很坦然的去找了沙曼并要求沙曼提出“为了孩子而犯罪”这个有利的条件,而相同事件上,麦克就做的畏首畏尾,为什么会这样呢?很显然麦克有太多的顾忌。嘉芙是沙曼的朋友,他们的友情纯洁被人歌颂。而麦克是汉娜的小情人,他们的爱是被禁忌的`爱。沙曼是一个杀警的无知盲女,而汉娜则是一个纳粹的刽子手。所以这才是问题的根源,麦克是个小情人,这点上他害怕;安娜是个邪恶的符号,是被整个社会所谴责和攻击的人。一个人为了另一个人要对抗所有的人,想必这事放在哪人身上也不会做的不畏首畏尾。所以麦克的害怕是真实的,是一种人性的自然流露。记得看完《兵临城下》后,我们就会不难认同即使是最勇敢的人,也并非无所畏惧的,更何况此时是一个文弱的青年。他知道这样宣判不公平,正如80000个中找16人来当替死鬼;也知道所有守卫都在算计她,正如他们都知道汉娜不识字而却说是她签的名,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沉默。很显然不是出于公平而是出于恐惧。所以此刻真相渐渐浮出水面,麦克的内心恐惧才是真正的主因。

  由于麦克的沉默,使得汉娜不得不在铁窗中度过自己的余生,从而引起了麦克的第二次沉默。

  第二次沉默总体上是个铺垫,主要是阐述汉娜从得到麦克的磁带时的激动与积极的微笑到麦克“再次沉默”后的“放纵”的思想变化,而这次的情绪波动也为汉娜得死做了铺垫。

  那么这次麦克的沉默原因在哪?此时社会的影响已甚微,出于常识,我们也会知道,人们是不会去在意判刑者者判刑以后生活的,就像没人在意高考状元以后是卖猪肉还是当国家主席一样,他们只会看那一瞬间。所以也再不会有人在意麦克与汉娜的往来。但在外界已不会对麦克的地位构成威胁时,麦克还在顾及什么呢?

  1,我个人认为,这次应该算是一种逃避情感的心理惯性,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长久不见的朋友,并且之前有过矛盾,突然有一方要提出相见,相见时总不免有些尴尬,因而他们习惯于彼此沉默不去想见,恋人之间尤为明显。这种情感也是真实的,也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洞察与尊重。

  2,当然他也还会有一些其他顾及的,比如女儿的看法。但毕竟他只是与其通信,这极隐私的事情,旁人是无法知晓的,因而他没必要为子女而躲闪汉娜。3,我还要提及一下关于美梦破碎后的恐惧与怨恨。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情节,在我们心中,一个曾经极度美好的形象,突然间崩塌了,那种心理创伤是刻骨铭心的。就像我们不愿再崇拜那个形象坠落后的父母一样,麦克也不想再爱那个破碎了的梦。这不是因为他不爱汉娜,而是曾经爱的过深,所以现在才要逃的越远。

  4,最后当然要说愧疚,我是不大敢再去见我出卖过的朋友的,不管他知不知道是我出卖过他,我都不敢再见他,因为我心中的梦魇让我无法坦然面对,我想麦克那时也略会有我的那种胆怯吧。所以就又沉默了。

  不管这次出于哪种原因,他都是已经不再过多的受社会意识的影响了,而且麦克的沉默也更是符合人物性格和人性本源,可见作者对生活是有足够的感悟的。

  由于这个铺垫,第三次沉默顺理成章的出现了,也最终造成了安娜的自杀。对于这次我所说的这次沉默或许很多人都会疑惑,因为这次麦克对汉娜的问题是有回应的,他否决了汉娜。但以我拙见,麦克仍然是选择了沉默。在那只手缩回之后,麦克给汉娜的答案是无数个:一,拒绝;二,我还需要些时间;三……而汉娜的这个问题就是“你是还愿意宽恕我,接受我吗?”这是汉娜最想问也是最说不出口的。但麦克在一个问题上给了汉娜可以激发无穷想象的答案,更超过了沉默的残酷,于是她心灰意冷,含泪西去。

  而这次的原因又在哪呢?和2次的一个巨大不同就在于,汉娜的释放。她被释放这就意味着她将重新进入麦克的世界,就会对麦克的一切“社会形象”造成影响。因而这时麦克的恐惧的私心又开始复生。

  但随后影片中“最戏剧”的地方出现了,一句“你没有理解到问题的所在”一时真让人摸不到了头脑,我们首先是推测编剧要把麦克搬到了神坛上了,让他的博爱促使他要在近20年之后还要对那些犹太人打抱不平。但让人不解的是这样的神性的诞生了,那整篇所阐述的人性再告诉我们什么呢,人道主义成为了新的主题,那么前半段的情爱经历是在讲述什么呢。当一个从始至终都没被突出的主题突然被搬了出来时,编导也乱了阵脚,忙着帮他找依据。此时编导想到了麦克的沉默,并将其初衷变成了为广大犹太人抱不平,而为了成就这点,编导便在影片之前部分加了一段麦克神游奥斯维辛的片段。这个一切确实足够让人黯然神伤的了,因为它与后文呼应足以可让我们对麦克的初衷作重新的解析,从而颠覆我们曾今的所有的论断,我们的这道数学题在最后一刻答案错误了,要重做了。

  但在我们检验时问题又来了,如果麦克真是一个足够正义的人,那他为什么只恨汉娜一人呢?为什么不把汉娜的事情搞得水落石出,把其他的同党也绳之以法呢?为什么不亲口去问汉娜是否发生过这些呢?为什么这些他都没做,难道你要说高尚的人都很腼腆吗,很显然,麦克内心是不坦荡的,而正义最终也不会是他作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哪位为何会有这一画蛇添足之语呢?

  定神思量后,我承认不得不为作者叫好。因为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神来之笔。麦克形象在此被激活了。仔细想想麦克爱岔开话题是有前科的。在之前,麦克在与母亲的谈话时,他就把他的这种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你为何连你父亲死都不回来”,她已是检察官了,她赚得比我都多。”所以如果在这里再出现一次岔开话题,那么麦克的这种个人性格也就成型了。那么整部影片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全身畅通了。想想如果没有麦克这种爱逃避问题躲躲闪闪的性格,那么前面的数次沉默也不就没有了性格依据了吗?外界社会的施压,内心性格的缺陷,内外因相结合,不能不让麦克沉默了。

  最终我们靠着一些推测与反问,检验了我们对麦克沉默缘由的判定,虽惊出一身冷汗,但最终还是坚定不移了,我们相信麦克的沉默是源自一种个人理性面对全民感性时的畏惧,一种正义包裹下的对社会属性的依赖,一种自身懦弱犹豫性格的体现。这其中,不管哪种是麦克最终选择的主因,无疑都是真实的,是符合人性的,他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所塑造的人物是活生生的。最终表现了编导与作者对观众的真诚,对艺术的真诚。《朗读者》,我很喜欢。

  【电影朗读者观后感三】

  当情欲演变成爱情,他便已经坠入了最黑暗的深渊,就像滚烫的烙铁被按在了最稚嫩的肌肤之上,而她在他身上所留下的记忆烙印,将伴随他一生之久。

  ——基督山伯爵 题

  那一年男孩15岁,女人意外地帮助了这个身染疾病的孩子,他们邂逅于狭窄的楼道之中,那一年女人36岁,女人的每一个动作都撩动着这位正值青春期的男孩。男孩的眼中充满着对异性的渴望,第一次的床第之欢开启了男孩未曾开启的心房,此后的每一次交合都让他们离自己最初的目的越来越远,直到女人的不告而别。女人与男孩的第一次交合并不带有任何明确的目的性,她只是爽快地揭露了男孩再次来这里找她的目的,她直接了当,不带半点犹豫,人类本身的性本能支配着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那是纯粹的情欲。有一天男孩突然想知道女人的名字,他爱上了这个女人,汉娜·施密兹——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男孩对女人的情欲变成了爱,但女人却并没有把麦克·伯格这个名字刻在心中。

  这样的故事若是放在过去,很容易被认定为是一种畸恋,而汉娜·施密兹的这种行为也无可厚非的可以被认定为是猥亵少年,即便是定义为诱奸也似乎并不过分。很庆幸今天的社会比过去要自由的多,因为放在今天,这至少不会被认为是畸恋。无论汉娜最初是出于什么目的和麦克发生了关系,最终这种情欲都演变成了一段伟大的爱,至少对于男孩来说,他永远都没有办法忘却汉娜对于自己的影响;那么对于汉娜,也许只有在她收到磁带的那一刻,她才开始感受到男孩对她的爱,而此刻的她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狱中囚徒了。

  《朗读者》本身应该属于一个爱情故事,然而这个爱情故事却涉及到了比爱情主题更高的内容,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人性的反思。男孩无意间邂逅的那个女人在消失多年之后出现在了二战战犯的审判席上,她同其他几位妇女一同被控告参与了对犹太人的屠杀行为。尽管我们在影片中没有看到一套党卫军制服,没有看到一个党卫军的标志,但是这种指责却比利剑更加具有穿透力,这把利剑所选择的刺入点是战争年代中那些最普通的妇女,像汉娜这样的妇女。她们软弱、没有依靠、甚至没有文化,然而却在无知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次惨绝人寰的罪行。与受害者相比,到底谁的经历更具有悲剧性?受害者死了,汉娜还活着,这种苍白地生存其实比死亡更加可怕,就好比是坠入了无间地狱,“为无量受业报之界”,汉娜得用自己的一生来反省自己犯下的罪,而偏偏这样的要求对于一个文盲来说又显得如此矛盾。

  对于屠杀主题的谴责以及反思是男孩与汉娜这段爱情纠葛的插曲,男孩爱上了汉娜,他的爱人犯下了最令人震惊的罪,在法庭上还遭遇了其他共犯的联合指控,男孩有能力证明这种指控是不实的,但是汉娜自己却认罪了。汉娜不愿意别人知道她是一个文盲,就像男孩说的,她害羞。汉娜不希望别人知道她不识字,她希望自己能够像普通人一样被对待。男孩一直都深爱着汉娜,最终他选择了帮助汉娜保守这个秘密。

  为了保护这个秘密,你可以做到何种程度?这是影片《朗读者》所要极力表达的爱的真谛。因此归根结底,影片的大框架始终都是一部爱情电影。男孩为了保护这个自己最爱的女人,他可以忍受长时间不与她见面,可以忍受她把自己投入监狱。他知道汉娜喜欢读书,但是却苦于不识字,他离了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用录音记录自己朗读的著作,将一盒盒磁带邮寄给狱中的汉娜。

  女人起初并没有把男孩放在心上,男孩对于年轻时的她来说仅仅是单纯的情欲用品,那时候她孤独,她寂寞,她每天所作的仅仅是上班以及打理家务,男孩的出现丰富了她匮乏的日常生活,也填补了她感情的空白。情欲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了爱情,她们之间的首次争吵正是这种转变开始时的结果。汉娜因为男孩没有去第一节车厢找她而生气,男孩因为汉娜没去第二节车厢吻他而感到恼怒,情感非我期中的二者互相责怪的同时,爱情也在他们身上迅速地发芽生长。

  汉娜离开了这座城市,离开了男孩,这中间发生的事情是一段空白,只有在法庭审判中我们依稀得知了一些汉娜的生活状况。男孩走访了集中营的遗骸,也努力地想去监狱探望汉娜,他去了当年汉娜不告而别后所去的那个地方,他被岁月的沉重压的喘不过气来,他与自己的同学发生了关系,在这个爱他的女人身上发泄着他对于汉娜的爱。镜头的另外一边,汉娜久久地凝视着镜子中的自己,她试图透过肉体看到自己,也许透过脸部的线条,呈现给她的是自己的灵魂,也是走上最终审判前的一次自我透视,没人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她是否想到过那个可怜的男孩。

  当汉娜收到男孩给她的那些磁带时,男孩浑厚的声音唤醒了她记忆深处的那段激情岁月,对于一个被无知残害得体无完肤的老人来说,男孩的声音就好比是希望的阳光,在晚年照进了她已生活了许久的深渊之中。她开始自学文字,开始给男孩写信,那是她生命中最愉快的时刻,此刻的汉娜充满着希望。如果说在相识初期,汉娜生命中的“希望”寄生于“情欲”,那么在此刻,灵与肉已经彻底分离,她蓦然回首,发现孩子一直待在原地,没有离开过。汉娜最终见到了男孩,此刻男孩也已经上了岁数。这次见面之后她知足了,当他得知男孩的婚姻已经结束时,她的心颤了一下,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日子,汉娜偷偷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汉娜死了,但是她对于男孩的影响却是永久的,这一点已经无法改变。

  《朗读者》的故事可以有很多层面的挖掘,就好比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可以觉得它关注的焦点是二战中灭绝人性的屠杀,而并非爱情本身;当然也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这种独特性是影片自身所特有的,它包含了人类社会中最敏感的主题,也包含了社会中那些最人本的东西。所有的一切都有着自身的不确定性,情欲可以变成爱情,无知可以变成屠刀,希望可以变成动力,随着时间不断前进,每一个人在镜子中的线条都发生着变化。

  在最后一次审判开始前,在男孩与自己同学发生关系后独自离去的那天凌晨,汉娜·施密兹赤身裸体地面对着镜子,吸引她走到镜子前的并不是观赏自身线条的虚荣心,而是在镜子中能看到的自我令她震惊。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汉娜这个人物都将成为艺术创作上一个独特的印记被人所铭记,不是因为她的伟大,而是因为她的悲惨。作为大屠杀施虐者的汉娜同时也是那段动荡岁月中一个最普通的受害者,审判日来临的那一刻,她势必也会被当作受害者进行公平的对待。而男孩对她那份执着地爱,就是上天给她的最丰厚的礼物。

;

《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观后感范文(通用10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朗读者》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朗读者》观后感 篇1

  最近电视节目《朗读者》人气十分火热,我们一起看了第一期节目,它的主题词是“遇见”。

  一些人, 一些事,一些不经意中的遇见,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道路。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人墨客,用笔,描绘了一场又一场遇见。

  这一期中,使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就是这句话,激励着联想的老板柳传志。他原来可以成为飞行员的,但因为他的一个舅舅是右派,因此,他当飞行员的梦想破灭了。就在这个时候,他爸爸对他说了这句话,他豁然开朗,最终成为了联想的总裁。

  是啊,我们为什么在遇见挫折时不乐观面对呢?人最重要的就是品行好。只要品行好,不管你身居何位,是老板,是平民,是乞丐,只要怀有一颗正直的心,努力奋斗,一定会成功的。

  在生活中,我们时刻要注意自已的品行,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并且坚持下去。长大以后才会成功。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要抱着一颗正直的心,看见负能量要及时制止,这样下去,我们的心就永远是正的,就一定会成就一番事业。

  《朗读者》观后感 篇2

  今天我们全班同学和班主任在教室里观看了由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而且还是第一期呢!它的主题是:遇见。

  董卿亲自去了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国家图书馆等等等等。终于寻找到了无数才华横溢的优秀人才。其中第一期就出现了七位嘉宾。他们分别是知恩图报的濮存昕,乐于助人的无国界妇产科医生蒋励,才华横溢的商业大鳄柳传志,相亲相爱的周小林,殷洁夫妇,世界小姐张梓琳和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要数乐于助人的无国界妇产科医生蒋励,她和她的团队在阿富汗每天最多接生四十多名新生婴儿,并且无一伤亡,有的人会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只要技术高超就行了。可是当时的阿富汗是一个充满硝烟的战场,随时随地都会有生命危险。并且你根本就不会知道什么时候会被从天而降的炮火“临幸”,或是在睡觉时被孕妇的呻吟声惊醒。而她和她的团队们却在那里坚持了数十曰,他们真的太伟大了!

  生命不会因沉默而沉沦,却会因阅读而闪亮。静下心来聆听心海的涛声,不必在乎咬音嚼字,不必在乎抑扬顿挫,只要随心而读。我想这应该就是朗读者的含义吧!

  《朗读者》观后感 篇3

  今天,我观看了《朗读者》这个大型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主持的。这档综艺节目的总主题是:一个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题是:遇见。

  通过这档综艺栏目,我学习了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了怎样让朗读带有感情。欣赏着他们朗读文章的声音,我仿佛身临其境。

  朗读的人来自不同行业:有成功人士柳总、有无私奉献的无国界医生、也有创建鲜花山谷的夫妇、还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老爷爷……朗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读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师》,来感谢人生路上帮过他的人、有无国界医生朗读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来表示她们对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读《朱自豪情书》的夫妇,来表达他们对彼此的爱意……

  看完《朗读者》以后,我对朗读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我一定要在今后的日子里,朗读更多的书籍。

  《朗读者》观后感 篇4

  姚晨有点从喜剧明星向女神发展的节奏啊,央视新的化妆师水平很不错。她讲了初到北京,作为北 漂,被一个胖姑娘收留的故事,看得我泪目。

  董卿《朗读者》第七期——告别,听姚晨的朗读想到的

  其实,由于一些原因,我在去年到今年,在西安被一家收留了一段时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两家人和一家人一样挺着,忐忑的接受着种种改变。

  这一期的主题很好,说人生不是别的,而是各种各样的告别。不过值得欣慰的事,我们这次告别是带着很大的喜悦的。这次告别后很快还会再相见,而且以后再见也是方便的。

  也许,若干年后,一切都过去了,她家也搬家了,但我还是怀念在纺织城的日子,在三厂四厂中间的过道了,打麻将的老头老太们。

  怀念那个临时的港湾,怀念一起创造未来的日子。

  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无数的告别也构成了人生百态。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告别”为主题词,邀请到著名作家王蒙、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微博女王”姚晨、影视演员李立群、维和英雄、音乐剧译配程何等嘉宾,诉说着他们生命中不同的“告别”。

  《朗读者》观后感 篇5

  上周末,世界小姐张梓琳在央视《朗读者》中,为女儿深情朗读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温暖的文字再加上张梓琳温柔的嗓音,道出了无数女生初为人母时的心声。昨日,张梓琳在接受微信群访的时候分享了很多读书心得、育儿体会。同时,她表示不少粉丝留言称受到节目影响开始买书。

  张梓琳:朗读对于婴儿来说是重要的交流方式

  在《朗读者》第一期节目播出时,张梓琳和全家人包括10个月大的女儿,坐在电视机前静静聆听她的朗读表演,女儿一会儿看一下电视,一会儿看一下坐在旁边的妈妈,好像听懂了妈妈为她朗读,为她倾注了所有的爱。采访中,张梓琳坦言道,“在经历了那次朗读之后,更加意识到了朗读行为背后的意义,之前对女儿更多的关注,是生活方面的细节,而这次朗读之后,女儿听得很认真,婴儿也可以听懂妈妈的朗读,对于婴儿来说,朗读是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朗读者》掀起全民朗读热潮

  张梓琳透露在自己的微博里面有不少粉丝留言称,“看了《朗读者》后,有很大的读书的冲动”、“其实已经很久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读书,但是看了这个节目之后,仿佛又有了学生时代对于读书的那种冲动”,甚至还有网友留言已经在去买书的路上。对于《朗读者》的开播掀起全民朗读热潮,张梓琳坦言,“这个对于栏目组,还包括董卿姐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因为他们如此费心,尽心尽力地去做好这档节目,我也相信他们也是为了让大家重拾这个朗读的习惯,在现在这样一个多媒体时代,让大家重新的回到这种纸质书籍的喜爱,我觉得这事特别棒的一件事情。”

  《朗读者》观后感 篇6

  前不久央视频道推出了一档走心的节目,董卿主持,名为《朗读者》,一个人,一段文。其中郑渊洁的部分最是令我印象深刻。他和父亲一起朗读的父与子让我想起了我和我父亲的一些故事。

  我的父亲一米七大个,模样憨实,不苟言笑。家里的堂妹老说怕大伯,说他严苛,可在我眼里,父亲待我们甚是宽容,更像是个爱贪玩的孩子。

  小时候顽劣像男孩,疯疯癫癫,撒野到中午都不回家吃饭,父亲这时就会生气好好教导我一顿,没错,是教导。他从来都是以理服人,教我们一些规矩礼仪,比如上饭桌不讲话,一定用手端着碗吃饭,晚辈要给长辈盛饭,吃饭时不能一个人霸占两人的位置,不能用筷子挑菜……这些规矩虽小,但对我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餐桌礼仪也能体现出良好的家教。

  郑渊洁说他父亲是他的成功路上的陪伴者,他说他以前上学也很调皮,上学时把老师布置的作文题从早起的鸟儿吃变为早起的鸟儿被虫吃,被老师说后不仅不改还弄响了鞭炮,后来被退学,还好有他父亲支持,他父亲说,没事,我来教你。他有一个这样好的父亲,我想我也是。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不仅仅靠他自己,还有依赖良好的家庭教育。最喜欢的还是和老爸交流,从我上高中以来,思想得到释放,就会和爸爸讨论一些话题,虽然大部分我是在听着,但听完以后觉得老爸懂得很多,所以更折服于他。老爸最爱看新闻,但是我喜欢看一些连续剧,所以他有会说,电视剧都是疯子演给傻子看的。

  老爸很早就去外地了,一年偶尔回来一两次,所以和老爸相处的机会就少了,但每次回家他首先要过问我的成绩,比如上课是否听懂,作业是否会做,从初中开始,我的数学成绩呈直线下滑状态,主要是潜意识里便讨厌数学,但是老爸最拿手的就是数学,所以他最享受的就是拿着我的数学卷子一道道题为我分析讲解,在他的详细讲解下,数学又在我的学习中活过来了。但是高考很遗憾,我离本科差了一段距离,还好爸爸并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给了我们考生很多压力,在填选志愿时我坚持自己的喜好选了自己的喜欢的英语专业,爸爸并没有强烈的反对我,有很多同学都是在父母的干预下把自己喜欢的专业改成了据说近几年来吃香的专业,我很幸运在这些原则上父母都很尊重我个人的选择。

  父亲对我一直是既严格又宽容,在很多事情上也是挺放纵的,所以我怕妈妈要比他多一些,父亲不会说重话,除非是真的很生气,但绝对不是为学习上的事。我从小就在爸妈的庇佑下长大,所以就算长大了依旧像个懵懂的小孩,很多时候爸爸总是不放心让我一个人去做一些事,比如炒菜,坐车,打暑假工等等,爸爸潜意识里还认为我是小孩,他怕我错,可是不错又怎能学会长大呢?

  父亲这个角色不像母亲在生活中面面俱到,诸多小事都考虑到,父亲大多数都是在人生中起到一个向导的作用,告诉你怎样走才能少走弯路,怎样才是正确的。但有时父亲又像个啰嗦老太婆,以前暑假回奶奶家要打无数个电话问我在家过得怎样?在妈妈过生日,过节日的时候会提前发消息给我让我记得祝福妈妈。这些都是小事,但体现出的却是家人之间浓浓的血缘关怀。

  爱无言,使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父爱无声,平淡无凡,又深沉厚重。

  《朗读者》观后感 篇7

  今年春节档,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走红荧屏,此次的《朗读者》也是文化类节目,这是否意味着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对此董卿直言道:“文化类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诗词大会》或《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中国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起码这是一个风向标,大家的关注给我们带来了鼓舞。”

  在董卿看来,文化类节目需要更精心的设计。节目制作之初,很多人担心老百姓看不懂这个节目。节目播出后,董卿难掩兴奋之情,给记者分享了她刚刚收到的各方反馈意见。董卿说,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是本期节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宾,也是离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较远的一位嘉宾,但他的讲述引起了观众的普遍共鸣、关注和赞赏。“许老先生的情难自禁和他的可爱、执著,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董卿说,“对于这档节目,我的好朋友娄乃鸣导演告诉我,第一观感两个字――惊了,哪里请来的大神,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

  对于充斥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篇章诗文、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轻淡细腻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是继诗词大会后,央视又一次在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又一个好节目《朗读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没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视三套、于7点半进行的重播,感悟颇深。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知名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文化领域的嘉宾,还有无国界医生、为妻子许下一个鲜花山谷的丈夫、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等人CCTV综艺节目《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CCTV综艺节目《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他们所处不同行业,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梦想。

  节目中,有董卿对嘉宾的采访,有嘉宾带着不同口音的朗读,扎扎实实地呈现出、如她给节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这档节目跟《中国诗词大会》,还有之前爆红的《见字如面》气质相仿,豆瓣评分高达9。“才女董卿”再次发力,请来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中,温文尔雅地给了大家一碗文化鸡汤。

  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由衷感慨:“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说的多好啊,喜欢董卿大气知性、端庄睿智的主持风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赞叹!

  其实这些大多是非专业朗读者,随着音乐舒缓起伏、情绪的逐渐酝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加之观众用心倾听,聚精会神的眼神交汇、甚至很多人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致使掌声不时响起,收到台上台下互动和鸣的效果。

  我觉得,董卿的《朗读者》最打动人的,是帮观众又找了一回“初心”。董卿的解释是,“《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是的,在物欲横流、人心冷漠无情的现实社会,难寻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非常融合、恰到好处。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说起做《朗读者》的初衷,董卿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

  “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可能朗读者所朗读的内容,我们自己也会去读,去品味。但那与《朗读者》的现场氛围与感染力还是大有不同。

  泡一杯香茶,在熟悉又清淡的味道缭绕中,在欲望纵横的嘈杂中,随着朗读者的思绪,读出生活的本真和美好,读出一天的灿烂和启迪,让这份洗尽世间铅华的情思、荡涤或冲淡腐臭污浊的蔓延,让精神家园变得落英缤纷,青春常在。岁月静好、静美,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去感受吧。《朗读者》等你。

  《朗读者》观后感 篇8

  人这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每一个被你记住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那一天。如果说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回百转的一枝。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4月29日(周六)晚播出了第十一期节目。节目中,《朗读者》以"那一天"为主题,邀请到中国南极科考奠基人郭琨、前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安文彬、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士杰、特级摄影师姚建中、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等嘉宾一同在朗读中分享生命中最难忘的那一天。其中,那些令人惊奇感动的细节让无数网友在感叹的同时忍不住为之点赞。

  郭琨曝南极科考站励志建站史获网友致敬

  1984年11月20日,一支由591人组成的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奔赴南极。他们的任务,是建设我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其中的领头人,就是后来的长城站站长,科学家郭琨。

  为了这次建站行动,郭琨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1983年9月的第十二次南极协商国会议上,由于中国当时还未在南极建立考察站,因此在表决环节,以郭琨为首的代表团被委婉地请出了现场。这件事给了郭琨极大的刺激——祖国已经开始走向富强,却连在南极会议上发声的资格都没有,这是他不能允许的。

  为了民族荣誉和国家尊严,中国第一座南极考察站的建设紧锣密鼓地展开。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几乎零经验的考察队仅用40天就建成了长城站。那一天,所有人都无比激动,接连去敲铜锣,居然把那个锣敲出一个大洞。节目中,郭琨颇为感慨地表示:"当时我们一般四五点就起来干活,连轴干,很多人因此都受伤了。前苏联站站长知道说不可能,亲自看到后特别惊讶,还问我们队员一天能拿多少钱,我们说不给钱也干,你给我们一天一万也不干。"

  1988年,国家又决定在南极圈内建立第二座科考站中山站,当时郭琨得又到了不少外国同行的警告,表示想要达成这个目标肯定会困难重重。果然,在去建站点的路途中,郭琨等人就遇上了罕见的特大冰崩,当时翻下来的冰川距离船大概只有2到3米,船上的不少人已经穿起西装,刮上胡子,把皮鞋擦亮,以为船毁人亡,甚至还有船员已经开始写遗书准备后事了。所幸的是,在船的前头发现了大约30米宽的裂缝,大家伙下定决心往前冲,终于死里逃生,就连在一旁的主持人董卿也不禁说道:"上天还是眷恋咱们这条科学考察船队啊!"这段惊险的口述历史也让观众们对这些无私无畏的开拓者充满了敬意,有网友直言:"为了科学,为了国家,为了人类,正是有像郭老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南极科考人员,在那个冰封雪埋的世界里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才有了从1984年中国第一次登上南极乔治王岛,到现在中国在南极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的伟大成就。"

  《朗读者》观后感 篇9

  一位镁光灯下的明星,很难把她跟山区女教师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低调地在广西山区支教,至今已坚持九年,每年都至少待一个月。

  娱乐圈向来是是非之地,浮躁之气盛行,人人都想着如何成名,如何捞金。在这样的圈子,常常会迷失,身处其中的江一燕学会了一直抽离。

  明星愿意把时间用到山区的贫困孩子身上,实属难能可贵;而一年年地回去支教,坚持近十年,可以说是“做着伟大的事情了”!

  出爱者爱返,福往者福归。在奉献爱的同时,她也收获了孩子们满满的爱的回馈,成为孩子们最爱的“小江老师”。

  在最近一期的《朗读者》节目中,江一燕朗读了《晶莹的泪珠》,感人至深!

  2006年,因为拍一部文艺片,江一燕来到了特别贫困的广西山区。虽有思想准备,但当她到达实地后,还是傻眼了。每天爬山拍戏,大巴车开在悬崖一样的山路上。也正是这次经历,让她整个人突然被打开了,在这里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能量,“他们就像石头缝里的小草一样,一出生就要自己学会努力地去寻找阳光,而不是别人给予他”。

  在大山里,她不施粉黛、素衣素颜,和留守的孩子们一起上课、游戏、洗漱、抱着吉他歌唱。

  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有洁癖。可当她和山区的孩子们在一起时,却仿佛忘了一切,细心体贴地照顾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朗读者》观后感 篇10

  北京时间4月8日,“体操王子”李宁参加了近来大热的央视节目《朗读者》,在节目中李宁朗诵了巴金的《做一个战士》。他表示“做一个战士”是帮助自己走出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利阴影的最重要元素。

  李宁还在节目中谈到了自己的品牌出现危机的原因:“因为这个市场同质化太严重,不但是产品同质化,经营模式也同质化,我们希望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加运动、更加专业。那个之后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之前赚钱的(模式),改为一些更专业的,公司就是在这个阶段产生了亏损。”但是李宁随后从幕后再次走到台前,公司也开始扭亏为盈,李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勇气是最重要的。董卿又问道:“有人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来越胆小,不像以前那样勇敢,您觉得呢?”李宁坚定地说:“有信心就会有勇气,因为有梦想就会有冲动!”

  李宁在访谈中谈到了自己这么久以来的心路历程,他表示从运动员到商人,其实最需要的就是勇气。李宁甚至自嘲的表示,自己就是“无知者无畏”。

  李宁随后在自己的微博中自嘲了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也重申是勇气在自己敢于面对一切低谷和挑战:“如果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回到28年前,我还是会选择做一名战士,真的战士,是敢于直面质疑,挑战自我,就像我,操着负分水平的普通话,就敢登上央视朗读者的演讲台,这就叫一切皆有可能。”

;

《朗读者》读后感1000字

  《朗读者》是一本由[德] 本哈德·施林克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朗读者》读后感(一):对立的两人,无法相融

  当一个文盲比当一个罪犯更丢脸吗?还是米夏尔觉得认识汉娜和他们之间发生过的一切感到羞耻或者丢脸呢。他们的相遇是肉体和欲望的碰撞,还是一场夏天的艳遇而已,不管怎么说都反反复复刻在了两人一辈子的生活里。否认汉娜这件事是他在对汉娜的背叛,还是在法官面前说出汉娜是文盲这件事是背叛,是尊重她的决定她想过的生活还是和她谈谈。这都是关于汉娜她个人的自由和尊严,而我只是个被他利用的“孩子”而已。我想米夏尔高估了自己对汉娜的感情,或许只是懵懂少年对于人生中第一个女人的特有的执念和依附。还是事过境迁他决定为她录制文学作品,却始终逃避不愿意给她写一封信或者去探望过她一次?“我们该如何面对相遇,而不对我们之间发生的一切感到痛苦。”是汉娜身上散发出来老太太的味道让米夏尔感觉爱情已经逝去,眼前人早已不是心上人,让汉娜并不打算和他走。

   《朗读者》读后感(二):一切皆因羞耻心而起

  故事的一切皆因羞耻心而起。少年因羞耻心,保持缄默,内心挣扎,多年一直困于自己青春期的那段艳遇情感里面;汉娜因羞耻心,不肯让外界知道自己是文盲的事实,宁愿“认命”坐牢服刑18年。两个人之间的微妙情感,从最初的肉体欲望到后期的寄送到监狱的一盘盘朗读磁带,一直就那么若即若离的维系着,谁也不说破。

  汉娜曾经担任奥斯维辛集中营女看守的身份无法摘掉,二战屠杀之于整个人类历史都如此厚重,又怎么可能是故事中的两个弱者能扛得起的呢,不能说,也没法说。太强大的时代和历史桎梏笼罩在头顶,小人物的情感与命运,也只能顺受。

  早前看过电影,质感极好,堪称Kate Winslet继《泰坦尼克号》之后的经典代表作,当然,这部片也真的为她赢得了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而今翻开原著小说,依然觉得故事从架构、关系到结局…….都是上乘之作。唏嘘慨叹~

   《朗读者》读后感(三):想一口气读完的书

  男孩米夏和女人汉娜之间的故事很激情,也很残酷,引发人对爱情、历史、政治深思!

  周末休息,从晚上九点加班回家后,直到凌晨零点,才读完了全书。 这也是这几年来,唯一一本我一口气读完的小说,平时读一本书,都是要一周或者半个月才能看完。

  有很多人推荐爱情小说必读书单有《荆棘鸟》、《呼啸山庄》、《简爱》、《傲慢与偏见》、《飘》、《茶花女》等。 我一定要加上《朗读者》!

  爱情不就是和这首诗描写的一样嘛?

  当我们敞开心扉

  你向我敞开,我向你敞开

  当我们沉迷

  你沉迷于我,我沉迷于你

  当我们消失

  你在我心里,我在你心里

  从此以后

  我还是我

  你还是你

   《朗读者》读后感(四):朗读应该光明正大的出现在你的世界里

  提到朗读者,我们想到最多的还是以“朗读打动人心”为口号,不管明星或平凡素人,都在通过朗读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故事,很多感人肺腑的桥段和经历,都在这个舞台上映照得光彩夺目。我看过几期之后因为工作关系就错过了,但是这种形式的节目还是给我留有了更多的影响和期待。

  本文介绍的书或者说已经变成了电影,毋庸置疑的是在电影里,渲染的更加直接和具体,情节更加紧凑,而不像小说里充满了思辩的味道。我喜欢电影可能多一些,一是汉娜在教堂里落泪,二是汉娜踩着书本上吊自杀,三是米夏最终向女儿坦白了自己的故事。无疑电影在故事表现力上更胜一筹。

  《朗读者》究竟讲得是什么故事?

  这本书在国际市场上的畅销程度只有帕特里克•聚斯金德1985年出版的小说《香水》才能与之相提并论。而它作为德语文学所引发的评论热度,可能只有诺贝尔奖得主君特•格拉斯及海因里希•伯尔才能与之相当。——《卫报》

  不同于香水的是,这本书从一个15岁少年米夏突如其来的爱情开始,怅然若失之间,患得患失间又无声无息地退去。在爱情里又包裹着怎么样的秘密?一点点揭秘,爱过的汉娜竟然是二战中的女魔头,印象最深刻是汉娜的“文盲耻辱感”。一个人为了掩盖自己不识字的羞愧感,汉娜选择交换的是一生的自由。之后又在朗读中得到救赎,甚至是在书本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米夏真的理解汉娜吗?在审判期间,他的内心想的是:“一旦她锒铛入狱,就会从我的世界,从我的生活中彻底消失。我要她远远离开,我要她遥不可及,要她成为纯粹的回忆。”作为学法律的人,他心里十分清楚汉娜有罪,但他心里“爱上一名罪犯却使我罪责难逃”这种难逃其咎的关联,也让他难以平静。他深感纠结,他没有向法官揭露汉娜文盲的真相,理由是尊重汉娜的意愿。他在逃避与汉娜有关的回忆与牵连,可作为“法学史教授”,却在夜晚高声朗读,成为了汉娜的朗读者,他到底在做什么,令人寻味。

  他最后才去探监也是被迫无奈。汉娜身上的味道变成了“老女人的体臭”。她不在刻意遮掩,就像遮掩自己的文盲身份一样,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牢狱生活收走了那个爱干净,甚至有洁癖的汉娜,她“突然放弃了一切”,她闻起来有股臭味儿。我认为汉娜这是在为见米夏,在做最后的准备,而米夏也在不小心中,把汉娜放得很重要,开始只是没有结果的情欲,到最后却升华成了相似爱情的结晶。

  我相信了莫言对我说过的话,“最好的小说一定是教人欲哭无泪的。”——作家 毕飞宇

  这本书关于人性的探索,借由书籍的延展助燃了我们对于过去的追问,人如果翻然悔悟,是不是能给与应有的尊严与宽恕,我们恨一个人如此简单,发乎如心,爱一个人却很艰难,但是身体上的接近却很简单。其中也有客观条件的约束,当然我度过这本书,思考地还是对于朗读这个关键词,或者说在想关于朗读这种方式,不应该长存于我们自己的世界吗?

  如果有这么一个人,积年累月地为你朗读,举首念明月,千里共华章。也不失为一场相遇。
本文标题: 朗读者读后感英文版(《朗读者》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77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告别大雁读后感简写(写一写告别大雁的故事梗概20字)鬼吹灯之精绝古城读后感400字(鬼吹灯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