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史读后感艾柯(《美的历史》读书笔记一)

发布时间: 2024-11-23 20:22: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7

《美的历史》翁贝托·艾柯翁贝托·艾柯被称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一生中留下了140多部、横跨各个领域的著作...

美的历史读后感艾柯(《美的历史》读书笔记一)

《美的历史》翁贝托·艾柯

翁贝托·艾柯被称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一生中留下了140多部、横跨各个领域的著作,内容涉及美学、哲学、文学、符号学等多个领域。

关于本书

在本书里,作者艾柯通过列举大量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结合当时的文化思想,试图探寻不同时期“美”的理想境界。本书并没有对“美”给出具体的定义,相反的是,作者认为“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意识形态的改变,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核心内容

本书思想核心是:“美”是一个不断更迭、反复交错的过程。比如某一时段被诗人歌咏的美,在若干世纪后才会被画家、雕塑家塑造出来;又比如,因为思想领域的不断变迁,后世的艺术家一方面受到上个风格极其强烈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急切地想要推翻这一影响,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美”的概念不断游走在各个形态中,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不同时期中“美”的变迁

在这本书里,艾柯为我们列举了各个时期“美”的特点,指出“美”是社会思潮在视觉领域的体现,美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最早,古希腊人认为,“美”是其他特质的附庸。后来柏拉图将美独立出来,美从此有了自己的地位。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源于“数学”,由此,“对称”成为古典希腊艺术至高无上的审美原则之一。

中世纪并不如现在我们想象的那么黑暗,那时的人们自认为活在灿烂的环境中。光与色彩是中世纪美学的重要特点,哥特式教堂的玻璃窗就是这一特点的最好佐证。

15至16世纪,受到透视法、新柏拉图主义、神秘主义等影响,美学概念出现了双重取向。准确描绘物体比例变得不再重要,艺术家们更偏向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象征意味浓厚的物体出现在画面中,美充满了神话般的幻觉感。然而很快,艺术作品又趋于朴实,美又与实用主义相联系。

文艺复兴后期,“比例”不再是艺术创作的教条,而演变成了一种创作工具。美呈现出了多样的形态。风格主义强调表现创作者的内心,而紧随其后的巴洛克风格又充满了奔放的装饰。受到理性思潮的影响,美学观点进入了动荡时期。17世纪,巴洛克风格进入晚期,由戏剧领域开始,新古典主义诞生了。新古典主义者对传统理论的不断批判,引起了对“美”定义的争执,美的判断标准更加难以界定。

19世纪,浪漫主义蓬勃发展。人们对于社会的不安情绪反映在了美学上。悲剧、死亡主题的兴盛,放大了人们的情绪,以至于发展到了颓废主义。当然,在其中也出现了一些如丹弟主义、象征主义、印象派、维多利亚风格等各类不同的美学观点。在同一时期内,对美的不同理解反映了社会上各类思想交融、动荡不安。

新材料的出现催生了新艺术的出现,工业浪潮的影响使新艺术走向了功能主义。艺术与工业相结合,涌现出了具有装饰风格的工业制品。当商品大量涌现,“艺术”简单易得,美因此变得更加脆弱。商业、媒体塑造大众审美,让当今的美稍纵即逝,难以言说。

二、女性与美的关系变化

作者认为在美的历史中,女性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道德严苛却又直面情欲的中世纪,女性的美神圣不可侵犯,但又令人渴慕。在这种矛盾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以“得不到的爱”为题材的诗歌、小说、戏剧。而后,女性形象逐渐升华,艺术家描绘的女性形象,如天使般圣洁,艺术作品中众多的“维纳斯”,体现了这一点。

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参与到各类社会活动中来,甚至活跃在辩论与哲学的讨论中。这时的女性之美,不再只是诱惑与圣洁的象征,而是充满了个人化的风格。16至17世纪,随着宗教改革的进行,女性的形象重回家庭,女性的美演化成一种实用之美。巴洛克时期,浮夸奢华的社会风潮让对女性的描绘也变得高贵而甜美。18世纪,女性要求在社会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此时的女性之美沾染上了理性思潮的特点,显现出独特的美感。随后,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对女性美的解读突破了外表的局限,开始关注观者的情感波动。在关于女性的故事中,开始显现女性的嫉妒等性格弱点,同时女性的命运被安排上了悲剧色彩,女性的美往往体现在死亡的那一刻。在颓废主义时期,在充斥着堕落与颓废的社会中,花和女性,依然作为为数不多的“美”的象征,存在于艺术家的作品中。

时至今日,由现代社会打造出来的“美”的女性模型,传导着现代女性美的定义。不同类型的女性之美不断更替,成为促进消费的利器。

三、“美”的对立面是什么?

作者将怪物、机器等一些丑恶或者令人心生恐惧的事物列举在书中,打破了人们常规认为的“美”。这是因为作者认为,在艺术史中,“丑”与“美”是紧密相连的,“丑”即是“美”。

在希腊神话中,守护秩序的阿波罗和破坏一切的戴奥尼索斯同时存在,证明了“美”并不是时时都令人愉悦的。

出于好奇心的影响,人类对于神秘事物的探索将永不停止。在中世纪时期,怪物就作为一种神秘而又富有象征色彩的存在,成为艺术家们的创作题材。人们不太关注这些东西“美”或“不美”,只是“探索怪物”这件事情令人着迷。这种探索到后期逐渐转移到对怪物的形态解剖上,怪物的自然意义逐渐取代了象征意义。

作者认为“丑”并不是美的反面,他引用了思想家康德等人的观点,认为美的对立面是崇高。“美”小而精致、“崇高”庞大粗野。“崇高”会给我们带来压迫性的感受,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这种压迫性的恐惧感虽然不同于美,却更能激荡人心。

破坏给人带来的快感,比顺从更加强烈。浪漫主义的冲突与反叛,让丑成为了美的补充。忧郁、阴暗、死亡这些有破坏性的词语,成为了常见的主题。人们用丑来展现美,或者说是用美来展现丑,丑与美不再有界限。由颓废主义衍生出来的撒旦主义更是把破坏与颠覆当作准则,崇尚魔鬼的力量。在这个时期,与常规的美学不同,丑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破坏带来的快感使丑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今天,美与丑的界限更加模糊。人们的接受能力大大提升,对于能带来刺激的东西,不再辨认美丑,而是全盘接受。

金句

1.美是社会意识形态在视觉层面的体现。

2.美的历史以螺旋状向上发展,越向上,开口就越大,吸纳包容着更多的理念思维与表现方法。

3.美好爱情故事的主题源于女性的美,而所有的痛苦、折磨,甚至灾难,也源于女性的美。

4.万物都是均衡存在的,有了美的存在,丑也变得合理,丑物是维系世界和谐的一部分。

5.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孕育丑的温床。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惊奇,令人着迷,哪怕这种东西观赏起来并不令人愉悦。

在线听书,点击》》 《美的历史》翁贝托·艾柯 音频版电子书

《美的历史》读书笔记一

《美的历史》翁贝托·艾柯【意大利】编著,彭淮栋译。
最先被吸引,打算读这本书,一是为标题,而是因为书中附有大量印刷精美的图片,许多图片我从未见到过,期望从书中了解关于“美”的知识,并能够学习一些欣赏美术作品的知识。

导论中,作者明确提出“美与善是密切相连的一回事”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我们不仅将我们喜欢的事物界定为好的和善的,也把我们希望拥有的东西界定为好的和善的。”至于为什么此书只援引艺术作品作为史料的原因是“古往今来,是艺术家、诗人、小说家向我们述说他们认为美的事物,而为我们留下美的例子的,也是他们。农夫、石匠、烘焙师、裁缝师也制作他们认为美丽之物,但其中只有非常少数能留存于世(瓶罐、牲口栖身的建筑、一些衣服)。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片言只字告诉我们,他们何以认为那些东西美丽,或者,向我们解释自然之美对他们是何意义。”

同时也注意到:“同一时期,画家与雕刻家歌颂一种美的典型(人、自然、观念),文学家却歌颂另一种典型。”比如,举例说“下一个千年,火星人蓦然碰见一幅毕加索的作品,以及毕加索同时代的爱情故事里描写的美女,这位火星人将会何其诧异。他不会明白这两种美的观念有何关系。”

全书章节为:

第一章:古希腊人的审美理想

1. 缪斯的合唱

早期希腊人对美是有了解的,只是他们所了解的美与传达美的各种艺术结合,使美本身并无独立地位:在颂神歌里,美是宇宙的和谐;在诗,美是使人欢悦的魅力;在雕刻,美是作品成分的适当配置与平衡;在修辞,美是恰当的音声节奏。

2. 艺术家的“美”观

希腊人将千姿万态的活生生人体综合,从中寻找一种理想的美,肉体与灵魂圆谐的美。

3. 哲学家谈美

苏格拉底点出至少三个审美范畴,有意从思想观念层次建立艺术实践的正当性。三个范畴是:理想美,将自然之局部混融而再现自然美;精神美,透过眼睛表现灵魂;以及有用的或功能的美。

第二章:阿波罗式与戴奥尼索斯式

1. 德尔斐神

宙斯规定万物有其适当的尺度与公正的分限:人间的治道因此而有一种能够量度的和谐,而这和谐表现于德尔斐神庙墙上四则圭皋之中:“至美即至公”、“遵守界限”、“毋骄傲”、“毋过度”。希腊人的审美意识即建立于此四条规则之上。

2. 从希腊人到尼采

古希腊人认为,表现美的是视与听,而非触、味、嗅,视觉与听觉使对象与观者之间能保持距离。静穆的和谐,在古希腊作“秩序与节制”解,尼采称之为“阿波罗式的美”。但这种美也是一道障幕,用以掩盖一种破坏宁静的戴奥尼索斯式的美。此美并无明显形式,而是超越表象。这是一种欢喜而危险的美,为理性之反。

美的历史的作者简介

翁贝托·艾柯(UmbertoEco),意大利人,生于1932年,现居米兰,执教于波罗尼亚大学。他是享誉国际的作家、符号语言学权威、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出版过140多部著作,横跨多个领域,都有经典性的建树,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被誉为“当代达·芬奇”。他在欧洲已成为知识和教养的象征,知识分子都以书架上放一本艾柯的书为荣。
译者简介
彭淮栋,生于1953年,台湾新竹县竹东镇人,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肄业,曾任出版公司编辑,现任报纸编译。译文以典雅著称。部分译作:《俄国思想家》、《现实意识》、《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西方政治思想史》等。

美的历史的内容简介

这部极度精美、份量十足的作品,提供读者多层次的路径,包括流动的文字记叙、绘画与雕刻等丰富的例证,另也将每个时代的作家、哲学家所摘选以及比较的说明内容收录其中。对读者而言,此书犹如一部美的概念的指引地图,引人惊奇地走入一趟趟精采的旅行。
美是什么?什么是艺术?品味与时尚是什么?美是要冷静、理性观察的东西,还是会牵动灵魂的媒介?在艾柯的引领下,我们走上这么一趟引人入胜的审美之旅,探索多变的“美”观,从古希腊以降,直到今天,并研析历世与美相伴相随的价值理念。除了密切检视视觉艺术,并援引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提供印证,他还扩大探讨范围,考虑爱情、女性的角色,以及丑、残忍,甚至魔性等课题。
本书将美的历史脉络呈现,它不仅是一部艺术的历史或美学史,而且是作者融合两者为美的概念所下的定义,涵括的范围自古典到现代。书中论及的美包含绘画、雕刻、建筑、电影、摄影、装置艺术以及文学等,领域广泛,包罗万象,以使广大的读者都能信服。

《美的历史》 艾柯,被撕89页和90页上有什么急急急!

《美的历史·彩图版 (意)翁贝托·艾柯著.pdf》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提取码:aq3v    


本文标题: 美的历史读后感艾柯(《美的历史》读书笔记一)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758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密码法读后感(《教你发现语言密码》读后感)水浒传读后感大于1000字(《水浒传》名著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