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生平读后感(亚里士多德对我的启发)

发布时间: 2024-11-19 08:28:3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5

亚里士多德的人生经历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这座城市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读后感(亚里士多德对我的启发)

亚里士多德的人生经历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这座城市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

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从他的家庭情况看,他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

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

他于公元前367年迁居到雅典,曾经学过医学,还在雅典柏拉图学院学习过很多年。公元前366年亚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学习,此后20年间亚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学院,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

从18岁到38岁——在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的二十年,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

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中,亚里士多德表现的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园之灵”。但亚里士多德可不是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人。

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继续呆了两年。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赞同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令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了雅典。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

离开学园后,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赫米阿斯当时是小亚细亚沿岸的密细亚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在那里还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为妻。

但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动中被谋杀,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小亚细亚,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二世召唤回故乡,受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起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当时,亚里士多德四十二岁。

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非常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

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的名字(Lyceum)以阿波罗神殿附近的杀狼者(吕刻俄斯)来命名。

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正是因为如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是“漫步的哲学”。

亚里士多德在这一期间也有很多著作,主要是关于自然学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学和哲学,而使用的语言也要比柏拉图的《对话录》晦涩许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讲课的笔记为基础,有些甚至是他学生的课堂笔记。因此有人将亚里士多德看作是西方的第一个教科书作者。

亚历山大去世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因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到加而西斯避难。他的学园,则交给了狄奥弗拉斯图掌管。

就在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即从亚历山大出发远征的前一年到亚历山大去世的那一年。

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可能肩负有说服雅典人服从马其顿的政治使命。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优待,除了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资助。

他所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因而得名为“逍遥派”。

当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传到雅典时,那里立刻掀起了反马其顿的狂潮,雅典人攻击亚里士多德,并判他为不敬神罪,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但亚里士多德最终逃出了雅典。

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因身染重病离开人世,终年六十三岁。去世的原因可能是一种多年积累的疾病所造成的。同时还存在他被毒死,或者由于无法解释潮汐现象而跳海自杀致死的猜测。

【扩展资料】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希腊色雷斯斯塔基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牵涉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音乐、生物学、经济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他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世纪的学术思想,其影响力延伸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最终被牛顿物理学取代。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师承柏拉图,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同时,还是许多学科的创始人,如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逻辑学,等等。

《亚里士多德论同情》读后感

同情是降临到我们或我们所爱的人头上而产生的痛苦。这一定义似乎过于似自我为中心,有些让人不舒服,但我们应该知道,亚里士多德写作《修辞学》的部分目的是教读者如何调动听众的情绪。他的以下观点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同情来自于对于痛苦是每个人生存中不可避免的经历的基本认识。

可以把同情定义为一种由于落到不应当遭此不测的人身上的毁灭性的、令人痛苦的显著灾祸而引起的痛苦情感,同情者会想像这种灾祸有可能也落到自己或自己某位亲朋好友的头上,而且似乎近在眼前。非常清楚,一位将会产生同情的人必定是样一种人,他们觉得自己或自己的某位亲朋好友有可能遭受某种灾祸,这种灾祸就如上述定义中所提及的,或者与之类同或近似。因此,那些彻底绝望之人不会有同情心,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承受了天下的一切灾难,再也没有什么灾祸可以承受的了;那些自认为极度幸福的人也不会有同情心,他们有的只是傲慢心,因为他们既然自认为已经获得了世间的一切善事,当然会认为不可能遭受任何灾祸了。那些自认为有可能遭遇不测的人是那些已经遭遇过灾祸而又幸免于难的人,那些年老德高之人,因为他们具有见识和经验;那些孱弱之人,特别是较为懦弱之人,或者是那些受过教育的人,因为他们具有理智;也是那些有父母双亲、子女及妻室的人,因为这些人与他们息息相关,而且有可能遭受上述灾祸。或者,他们也是那些没有体验过阳刚之激情的人,如没有体验过愤怒和失控的人----那些人是不管将来怎样的,以及那些没有体验过暴虐的人---这些人同样不会去想将来会遭受什么灾祸,只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人才会有同情之心。那些处于极度恐惧中的人也不会有同情心,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恐惧之情牢牢控制住了,便不再有怜悯之情。那些认为世界上还有贤明之人的人也会怀有同情之心,因为若是认为这世上已全无好人,那么就会认为所有人受苦受难都在情理之中。总之,仅当人们忆及这样的祸事曾经在自己或自己的亲友身上发生过,或者预期在将来祸事还会重演时,他们才会产生同情之心。
本文标题: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读后感(亚里士多德对我的启发)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729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他们和我们读后感500字(《它们与我们》读后感怎么写)厨房杀人犯读后感(《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