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岛余秋雨读后感空岛余秋雨读后感读《空岛》有感,二十几年前,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曾评价余秋雨先生为他最为推荐的大陆作家。至今,时隔二十几年,白先...
空岛余秋雨读后感
空岛余秋雨读后感读《空岛》有感
二十几年前,台湾作家 白先勇先生曾评价余秋雨先生为他最为推荐的大陆作家。至今,时隔二十几年,白先勇先生依然这样认为。并且在今年3月份,白先勇先生在台湾新北市政府集会堂的演讲中再一次向余秋雨先生给予最高的敬意。
从《文化苦旅》到《千年一叹》,余秋雨先生一直坚守着中国文化。如今,余先生又进行新的尝试,将历史与小说相结合,用历史纪实的手法创作出悬疑小说《空岛》。故事由和珅寻找中国最大海盗王直的巨大财宝展开。黑衣人何求受和珅委派去追查王直的财产,何求在和珅手底下坏事做尽,人格已几进麻木,他唯一的信念就是寻找自己的亲生妹妹小丝。在追查王直财产的过程中,何求亲手毁了海叶阁,但这也让他亲手毁了自己的亲生妹妹小丝的人生。何求未必是企图财产,但他的确将坏事推向了极端。
书中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片段是赵弼臣、赵南、小丝准备晚上从码头逃走,黑衣人何求也早已安排船只准备在码头抓捕赵家三人。何求计划只要有人发现赵弼臣就在船上插一个小黄旗作为信号,其他船只看见小黄旗就一起过去帮忙抓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负责保护赵府三人的欧阳夫妇生出一计。他们安排了几十艘小游艇在河面上举办庆典仪式。把河面上弄得色彩鲜艳、热闹非凡。就在黑衣人何求一方还没搞清楚情况时,庆典仪式的每艘船上都齐刷刷地挂上了小黄旗,一下子弄得何求不知所措。读到这里,我不禁为作者余秋雨先生的智慧与幽默赞叹。
其实在生活中,余先生就是一位充满智慧却又不失风趣的人。今年年初余先生来出版社为自己的新书《空岛》签名,我们有幸与余先生零距离接触。本以为余先生这样的大家会很严肃、高高在上,但接触后却发现余先生竟如此亲和、幽默。余先生对我们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面带微笑,边签名边亲切地和我们聊天,讲述着自己去各地遇到的趣事,余先生和我们没有一点代沟。对于我们照相的请求,余先生也爽快地答应,还主动起身和我们一一合影。虽然与余先生接触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是余先生的亲和、尊重待人、百科全书似的知识储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余先生让我感受到,越是大家,越是亲切的。
二十几年前,台湾作家 白先勇先生曾评价余秋雨先生为他最为推荐的大陆作家。至今,时隔二十几年,白先勇先生依然这样认为。并且在今年3月份,白先勇先生在台湾新北市政府集会堂的演讲中再一次向余秋雨先生给予最高的敬意。
从《文化苦旅》到《千年一叹》,余秋雨先生一直坚守着中国文化。如今,余先生又进行新的尝试,将历史与小说相结合,用历史纪实的手法创作出悬疑小说《空岛》。故事由和珅寻找中国最大海盗王直的巨大财宝展开。黑衣人何求受和珅委派去追查王直的财产,何求在和珅手底下坏事做尽,人格已几进麻木,他唯一的信念就是寻找自己的亲生妹妹小丝。在追查王直财产的过程中,何求亲手毁了海叶阁,但这也让他亲手毁了自己的亲生妹妹小丝的人生。何求未必是企图财产,但他的确将坏事推向了极端。
书中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片段是赵弼臣、赵南、小丝准备晚上从码头逃走,黑衣人何求也早已安排船只准备在码头抓捕赵家三人。何求计划只要有人发现赵弼臣就在船上插一个小黄旗作为信号,其他船只看见小黄旗就一起过去帮忙抓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负责保护赵府三人的欧阳夫妇生出一计。他们安排了几十艘小游艇在河面上举办庆典仪式。把河面上弄得色彩鲜艳、热闹非凡。就在黑衣人何求一方还没搞清楚情况时,庆典仪式的每艘船上都齐刷刷地挂上了小黄旗,一下子弄得何求不知所措。读到这里,我不禁为作者余秋雨先生的智慧与幽默赞叹。
其实在生活中,余先生就是一位充满智慧却又不失风趣的人。今年年初余先生来出版社为自己的新书《空岛》签名,我们有幸与余先生零距离接触。本以为余先生这样的大家会很严肃、高高在上,但接触后却发现余先生竟如此亲和、幽默。余先生对我们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面带微笑,边签名边亲切地和我们聊天,讲述着自己去各地遇到的趣事,余先生和我们没有一点代沟。对于我们照相的请求,余先生也爽快地答应,还主动起身和我们一一合影。虽然与余先生接触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是余先生的亲和、尊重待人、百科全书似的知识储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余先生让我感受到,越是大家,越是亲切的。
寻找赵南 --读余秋雨《空岛》有感
赵南是余秋雨的《空岛》中一位人物,她雄才大略,多才多艺,容貌绝色,这样近乎完美又美好的女子,本来只能在言情小说中出现,而偏偏出现在余秋雨的《空岛》中,喜爱着这样的女子。
书中的赵南,她是天赐的英才,从小在苏州见习外公商事,十六七岁便执掌贸易,竟令家财猛增数倍。而她却低调得几乎没人认识,而对辅仁书院、海叶阁藏书却是巨款捐赠,还是通过隐捐方式来处理。据说,她如此爱书,对书院如此厚捐,一切源自于她的母亲,她母亲爱昆曲也学昆曲,也爱书,生前只恨一生读书太少,临终留下的遗嘱只有一个字:书。她爱母亲,从而爱昆曲,爱书……
这位女财神不但生财有道,而且还多才多艺,真让人喜悦。她执掌贸易,生财有道。会经商,也会唱昆曲,不止会唱,还会登台表演。每次席卷扬州城的神秘名角吴可闻,就是赵南。每当她的演出,可是空前绝后,一票难求。每次,她登台表演的梓园门口广场,总挤得密不通风,成了一道厚厚的人体壁障。
书上是这样描述吴可闻的演出:整个戏院像是被冻住了,每个人都屏息绝尘,只留下一个等待。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吴可闻出场了。没有掌声,没有惊叹,更没有欢呼。吴可闻的声音和动作,像一道清光在深幽的天穹中滑动,时疾时徐,时顿时舒,周边既无月影,也无流星,更无夜云。这是一种近乎空寂中的皈顺和融化,似乎不存在戏院,不存在观众。几乎痴呆了,但在迷迷糊糊中领悟了一个道理:耗尽世间赞美词汇的,一定不是最美;真正最美的,用不出一个词汇。
读着这样的文字,能强烈感受到那出神入化的表演。内心是多么盼望,自己能身临其中,现场感受吴可闻的演出,感受她那技艺高超的声腔。
上天,有时就是这么偏爱、厚爱、独爱一个人,把所以一切美好的都集中于一个人身上。
赵南一个人独挑辅仁书院、海叶阁藏书、梓园演剧这三柱大梁而无求外援。作者说,他强烈的感受到了一种只属“人文”的极度完美。当一步得知这个赵南承担如此重任却润物无声的时候,感受到了“化成天下”的惊人深义。这个年轻雄才大略的女子,居然促成了南北图书的大汇集,家族门庭的大气派,而自己却躲得毫无痕迹!
一些不明的因素,却把这一切都摧毁了。这样的悲剧竟然无法弥补。只不过是有人认为、有人折腾,这样拥有着巨额财富的人,是与和坤大案有关。就这样,海叶阁没了,梓园没了,辅仁书院没了,隐名捐献“诗乐礼乐”的一代巨商没了,当然,吴可闻也没了。
赵南消失了,凭空消失了。作者问,为什么要消失呢?作者答,这是一个极为辛酸的问题,几乎每个中国城市都知道答案。凡是过于出色的人,如不消失,就会消灭。
书本中的海叶阁的人和赵南的侍女一直在寻找着赵南,但一直都寻无所获。
这样大气、良知、美好的赵南就这样消失了,她的消失,更深刻的是善的消失,美的消失,诗书礼乐的消失。这样的消失是多么令人痛心,多么可惜。
这个故事似真非真,赵南就是作者对人文的希望,对“天道、良知、美好”的向往。这样的赵南,值得我们寻找。寻找赵南,寻找着像赵南这样美好的人。
书中的赵南,她是天赐的英才,从小在苏州见习外公商事,十六七岁便执掌贸易,竟令家财猛增数倍。而她却低调得几乎没人认识,而对辅仁书院、海叶阁藏书却是巨款捐赠,还是通过隐捐方式来处理。据说,她如此爱书,对书院如此厚捐,一切源自于她的母亲,她母亲爱昆曲也学昆曲,也爱书,生前只恨一生读书太少,临终留下的遗嘱只有一个字:书。她爱母亲,从而爱昆曲,爱书……
这位女财神不但生财有道,而且还多才多艺,真让人喜悦。她执掌贸易,生财有道。会经商,也会唱昆曲,不止会唱,还会登台表演。每次席卷扬州城的神秘名角吴可闻,就是赵南。每当她的演出,可是空前绝后,一票难求。每次,她登台表演的梓园门口广场,总挤得密不通风,成了一道厚厚的人体壁障。
书上是这样描述吴可闻的演出:整个戏院像是被冻住了,每个人都屏息绝尘,只留下一个等待。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吴可闻出场了。没有掌声,没有惊叹,更没有欢呼。吴可闻的声音和动作,像一道清光在深幽的天穹中滑动,时疾时徐,时顿时舒,周边既无月影,也无流星,更无夜云。这是一种近乎空寂中的皈顺和融化,似乎不存在戏院,不存在观众。几乎痴呆了,但在迷迷糊糊中领悟了一个道理:耗尽世间赞美词汇的,一定不是最美;真正最美的,用不出一个词汇。
读着这样的文字,能强烈感受到那出神入化的表演。内心是多么盼望,自己能身临其中,现场感受吴可闻的演出,感受她那技艺高超的声腔。
上天,有时就是这么偏爱、厚爱、独爱一个人,把所以一切美好的都集中于一个人身上。
赵南一个人独挑辅仁书院、海叶阁藏书、梓园演剧这三柱大梁而无求外援。作者说,他强烈的感受到了一种只属“人文”的极度完美。当一步得知这个赵南承担如此重任却润物无声的时候,感受到了“化成天下”的惊人深义。这个年轻雄才大略的女子,居然促成了南北图书的大汇集,家族门庭的大气派,而自己却躲得毫无痕迹!
一些不明的因素,却把这一切都摧毁了。这样的悲剧竟然无法弥补。只不过是有人认为、有人折腾,这样拥有着巨额财富的人,是与和坤大案有关。就这样,海叶阁没了,梓园没了,辅仁书院没了,隐名捐献“诗乐礼乐”的一代巨商没了,当然,吴可闻也没了。
赵南消失了,凭空消失了。作者问,为什么要消失呢?作者答,这是一个极为辛酸的问题,几乎每个中国城市都知道答案。凡是过于出色的人,如不消失,就会消灭。
书本中的海叶阁的人和赵南的侍女一直在寻找着赵南,但一直都寻无所获。
这样大气、良知、美好的赵南就这样消失了,她的消失,更深刻的是善的消失,美的消失,诗书礼乐的消失。这样的消失是多么令人痛心,多么可惜。
这个故事似真非真,赵南就是作者对人文的希望,对“天道、良知、美好”的向往。这样的赵南,值得我们寻找。寻找赵南,寻找着像赵南这样美好的人。
《空岛》原文 余秋雨?
《空岛》是余秋雨的长篇小说,由作家出版社推出。该书收入了《空岛》《信客》两部作品。《空岛》是一篇用历史纪实的手法完成的悬疑小说。
1
前面所说的落水事件,发生在清代嘉庆五年,按照国际公历,也就是一八○○年,十九世纪的第一年。
说准确一点,是十九世纪第一年的夏天。
世上很多偶然小事,一探根脉却让人震惊。这个落水事件,就牵连到中国最大的文典《四库全书》、中国最大的贪官和珅、中国最大的海盗王直,跨时好几百年。这实在太让人好奇了,那就请允许我费点事,从远处说起,再慢慢绕回来。有的段落比较复杂,我不知道能不能讲明白。
先从《四库全书》说起。乾隆皇帝在晚年为了彰显“盛世修典”的气派,下令召集全国各地学者,在他眼皮底下把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全部重要文献汇编在一起。这事,最难的不是学识,而是张罗。
那么多学者,名气不小,脾气很大,方言各异,举止古怪,谁能把他们拉扯在一起?那只能靠“全朝实权第一人”和珅了。
和珅对各地学者照顾得热情周到,又派出一批年轻的书吏殷勤侍候。那些书吏其实也是他的“情报人员”,帮助他更精准地掌握了汉族文人,特别是南方汉族文人的思想动态。
这天,一个书吏向他报告,徽州籍的王进士与余姚籍的徐进士一见面就争吵起来了。
“一见面就争吵?为什么?”和珅问。
书吏就把争吵的过程仔细描述了一番。
两位进士一见面,余姚的徐进士就对徽州的王进士说:“从名帖上看,贵府在歙县,是出砚台的好地方,我家几代都用歙砚。”
但是,这位徐进士把“歙”念成了“西”。这是不奇怪的,这个字本来就有两种读法,“西”的读法更通行。但在歙县的地名上,却是另一种读法。对中国传统文人来说,别人读错自己家乡的地名是不可容忍的,他们总是高看家乡的知名度。
“我要纠正一下,我家乡歙县的歙,不读‘西’,读‘麝’,‘麝’香的‘麝’。顺便,请告诉一下你家长辈,那砚台的正确读名是什么。”王进士的语言十分犀利,除了保卫家乡的名号,还因为,自己在进士榜上的排名远远高于徐进士。
受到王进士的抢白,徐进士一下来气了。只要是中国人,最忌讳人家要教训自己家的长辈。他才思敏捷,冷笑了一下就说:“我家长辈不会忘记贵乡的地名,因为二百四十多年前贵乡有一位强人,在我们家乡留下了几笔重债。很巧,他也姓王。从此,我们那里的人怕提贵乡,把砚台的名字也另读了。”
“留下几笔重债?”王进士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说重债是客气了,是血债,而且是灭村屠城的血债,在明代嘉靖年间。”徐进士提醒王进士。
王进士立即明白过来了,说:“我知道,你在说五峰先生的事。五峰先生确实是我的本家,我们整个王家都不讳避,整个歙县都不讳避。”
“五峰先生?那是他的号,还是直呼其名,叫王直吧。整个明代,倭寇成为第一大患,而倭寇的第一首领,非贵家的这位先祖莫属了!”徐进士提高了声调。
王进士似乎早有准备,平静地说:“这事说来话长,我现在不想与你辩。只问一件事,倭寇,是日本海盗,王直,是中国徽州歙县人氏,他怎么会成为第一首领?如果他是第一首领,为什么不叫徽寇、歙寇?”
“这……”徐进士语塞了。
王进士用鼻子“哼”了一下,转身就走。
……
书吏描述完这段争吵,就不再作声,但两眼直直地看着和珅,好像还有什么话要说。
和珅也直直地看着他,说:“就吵这个?明朝的事,倭寇王直,二百多年了,还有什么意思?”
书吏说:“开始我也觉得没有意思,但我后来侍候徐进士回寓所,他还在给我说王直的事。有一句话,我觉得需要向您禀报。”
“什么话?”和珅问。
“徐进士说,直到今天很多南方长者还在疑问,王直的财产富可敌国,却一直没有找到。”
这一下和珅果然来了精神,问:“你是说,王直被杀后,财产不知去向?”
书吏点头:“不知去向。”
和珅不再讲话。这话题,触动了他的神经。
他十分清楚,乾隆朝经济繁荣,但由于奢靡过度,又由于自己一直在营建一个庞大的私家财富大城堡,朝廷的库帑已出了问题。乾隆皇帝并不知道财政的艰难,谁也不敢对他实言。万一乾隆皇帝察觉了什么,下令盘查,自己就会很不安全。因此,如果能用朝廷的力量追寻到王直的遗存,至少可以补充库帑。
如果追寻不到,那大笔财富就有可能落入当代强人之手。此刻,天地会秘密团体正蔓延南方,福建又兴起了由蔡牵领头的渔民、船工暴动。他们当然很需要钱,如果能够得到、或者将要得到王直遗存,那必定是一场大灾难。和珅想,既然民间有那么多传言,即使那些强人还没有得到,也不会不听到,因此,也一定在寻找。
这是一场世代相传的地下暗战,这是一场决定荣衰的秘密争夺。而且,与平日自己的贪污、侵吞不同,参与这场暗战和争夺,还能获得一个有利朝廷的好名声……
1
前面所说的落水事件,发生在清代嘉庆五年,按照国际公历,也就是一八○○年,十九世纪的第一年。
说准确一点,是十九世纪第一年的夏天。
世上很多偶然小事,一探根脉却让人震惊。这个落水事件,就牵连到中国最大的文典《四库全书》、中国最大的贪官和珅、中国最大的海盗王直,跨时好几百年。这实在太让人好奇了,那就请允许我费点事,从远处说起,再慢慢绕回来。有的段落比较复杂,我不知道能不能讲明白。
先从《四库全书》说起。乾隆皇帝在晚年为了彰显“盛世修典”的气派,下令召集全国各地学者,在他眼皮底下把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全部重要文献汇编在一起。这事,最难的不是学识,而是张罗。
那么多学者,名气不小,脾气很大,方言各异,举止古怪,谁能把他们拉扯在一起?那只能靠“全朝实权第一人”和珅了。
和珅对各地学者照顾得热情周到,又派出一批年轻的书吏殷勤侍候。那些书吏其实也是他的“情报人员”,帮助他更精准地掌握了汉族文人,特别是南方汉族文人的思想动态。
这天,一个书吏向他报告,徽州籍的王进士与余姚籍的徐进士一见面就争吵起来了。
“一见面就争吵?为什么?”和珅问。
书吏就把争吵的过程仔细描述了一番。
两位进士一见面,余姚的徐进士就对徽州的王进士说:“从名帖上看,贵府在歙县,是出砚台的好地方,我家几代都用歙砚。”
但是,这位徐进士把“歙”念成了“西”。这是不奇怪的,这个字本来就有两种读法,“西”的读法更通行。但在歙县的地名上,却是另一种读法。对中国传统文人来说,别人读错自己家乡的地名是不可容忍的,他们总是高看家乡的知名度。
“我要纠正一下,我家乡歙县的歙,不读‘西’,读‘麝’,‘麝’香的‘麝’。顺便,请告诉一下你家长辈,那砚台的正确读名是什么。”王进士的语言十分犀利,除了保卫家乡的名号,还因为,自己在进士榜上的排名远远高于徐进士。
受到王进士的抢白,徐进士一下来气了。只要是中国人,最忌讳人家要教训自己家的长辈。他才思敏捷,冷笑了一下就说:“我家长辈不会忘记贵乡的地名,因为二百四十多年前贵乡有一位强人,在我们家乡留下了几笔重债。很巧,他也姓王。从此,我们那里的人怕提贵乡,把砚台的名字也另读了。”
“留下几笔重债?”王进士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说重债是客气了,是血债,而且是灭村屠城的血债,在明代嘉靖年间。”徐进士提醒王进士。
王进士立即明白过来了,说:“我知道,你在说五峰先生的事。五峰先生确实是我的本家,我们整个王家都不讳避,整个歙县都不讳避。”
“五峰先生?那是他的号,还是直呼其名,叫王直吧。整个明代,倭寇成为第一大患,而倭寇的第一首领,非贵家的这位先祖莫属了!”徐进士提高了声调。
王进士似乎早有准备,平静地说:“这事说来话长,我现在不想与你辩。只问一件事,倭寇,是日本海盗,王直,是中国徽州歙县人氏,他怎么会成为第一首领?如果他是第一首领,为什么不叫徽寇、歙寇?”
“这……”徐进士语塞了。
王进士用鼻子“哼”了一下,转身就走。
……
书吏描述完这段争吵,就不再作声,但两眼直直地看着和珅,好像还有什么话要说。
和珅也直直地看着他,说:“就吵这个?明朝的事,倭寇王直,二百多年了,还有什么意思?”
书吏说:“开始我也觉得没有意思,但我后来侍候徐进士回寓所,他还在给我说王直的事。有一句话,我觉得需要向您禀报。”
“什么话?”和珅问。
“徐进士说,直到今天很多南方长者还在疑问,王直的财产富可敌国,却一直没有找到。”
这一下和珅果然来了精神,问:“你是说,王直被杀后,财产不知去向?”
书吏点头:“不知去向。”
和珅不再讲话。这话题,触动了他的神经。
他十分清楚,乾隆朝经济繁荣,但由于奢靡过度,又由于自己一直在营建一个庞大的私家财富大城堡,朝廷的库帑已出了问题。乾隆皇帝并不知道财政的艰难,谁也不敢对他实言。万一乾隆皇帝察觉了什么,下令盘查,自己就会很不安全。因此,如果能用朝廷的力量追寻到王直的遗存,至少可以补充库帑。
如果追寻不到,那大笔财富就有可能落入当代强人之手。此刻,天地会秘密团体正蔓延南方,福建又兴起了由蔡牵领头的渔民、船工暴动。他们当然很需要钱,如果能够得到、或者将要得到王直遗存,那必定是一场大灾难。和珅想,既然民间有那么多传言,即使那些强人还没有得到,也不会不听到,因此,也一定在寻找。
这是一场世代相传的地下暗战,这是一场决定荣衰的秘密争夺。而且,与平日自己的贪污、侵吞不同,参与这场暗战和争夺,还能获得一个有利朝廷的好名声……
本文标题: 余秋雨《空岛》读后感(空岛余秋雨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688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