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心理学》读后感,寒假期间我们美术教研组研讨之后读了《儿童情绪心理学》这本书,一个人的情绪以及控制情绪的能力直接影响着他的智商及情...
《儿童情绪心理学》读后感
从科学理论角度来讲,情绪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积极的情绪可以引发好的行为,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带来坏的行为。同样,影响孩子行为的情绪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即“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在人的情绪中,乐观、积极、自信、平和之类的情绪是正面情绪,而愤怒、恐惧、悲伤、忧虑等情绪则是负面情绪。科学研究表明,负面情绪不但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其生活和事业也会产生不良影响;而正面情绪则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以及社交处世的能力。总之,正面情绪可以给孩子带来正面影响,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而在负面情绪中长大的孩子,其性格发展和成长道路都会受到不良影响。所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不但要担负起孩子生活上的保健保育、学习上的指导辅助工作,还要帮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孩子有着和成人一样丰富的情绪体验,但是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往往无法察觉自己的情绪变化,更无法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作为家长、老师首先要明察秋毫,对孩子表现出的各种情绪了如指掌,并且了解孩子会产生此种情绪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消除他们的负面情绪,鼓励孩子发展正面情绪。
当然,我们不但要帮助孩子学习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同时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多培养正面的情绪虽然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无论如何,都要记住一点:情绪要疏导,而不能压制。
斯托曼情绪包括什么维度
读《儿童情绪心理学》后
这本书读起来不难理解,内容结构清晰有序,共九章内容。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了解儿童的情绪是什么?读懂孩子的心。二、为什么孩子容易产生这样的情绪问题?三、如何管理孩子的情绪才能更有效帮助孩子成长?
合上书,能记起来的内容就是“接纳和引导”!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情绪,家长首先要有清楚的意识了解孩子情绪出现的原因,并积极引导孩子宣泄情绪。
比如说我的自闭症儿子的一次经历,让我印象深刻。那是阴历腊月二十三的下午,孩子爸爸的老板给送了点猪肉,肥的较多,我收拾着准备炖了。
因为肥肉多了,所以我必须得加点水把肥油提炼出来。一直用小火在炼,我耐心地等着。可是,跟在身后的儿子可不干了,一看着是在准备炖肉呢,一个劲儿地给我递这个送那个的。这帮厨当得可真不赖!
心里真想得美滋滋的时候,我家二儿子就开始哼哼了,这是发脾气的前奏。他想吃了,可是肉还没有熟。
他就是想吃,哼哼变成了哭闹,我在他身边,他开始用手掐我了。因为知道他要闹了,所以我把他叫过来写作业了。他边写边哭,不时地还要掐我,情绪更大了!
我告诉他可以不用写作业了,请他大声哭出来!
他哭了一阵后就不哭了,可是他还是不能吃,还是很郁闷,他就又开始掐我,我提前把她的手挡开放在他自己腿上,对他说:“掐自己!”
结果他就真的掐自己,但是他的腿上没有任何印记!如果他掐在了别人身上,肯定是一块青紫!
这个情绪还没有宣泄完,他掐不到我,又要张嘴咬我,我让他咬自己!他顺势把自己左右手腕趴上就咬了一口,这次是真的想“吃肉”了!
他把自己手腕处咬了两排很深的压印,这次是真的很生气了!不对,是愤怒了!他咬自己如果疼了会松口,但是如果咬到别人真的不知道轻重!
就这样咬疼了自己之后我问他:“疼不疼?”
他主动说:“疼!”
我接着说:“疼就不要再咬自己了!”
“还咬不咬自己了?”
“不咬啦!”
……
我跟他尝试对话,他情绪降低后引导他完成作业,并对他进行拥抱,劝说以后可以发泄,可以掐自己,可以找掐墙,可以拍墙,还可以说:“我生气了!”
我现在面对儿子爆发的情绪不再着急,我的心态很平和,我知道了我成长了。尤其是当看完这本书时,我觉得我可以更加理解孩子的情绪了,而怎么样才能更加正确地引导孩子宣泄情绪是我要继续的功课!
了解孩子,接纳孩子,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成因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懂得孩子,而不是时时刻刻控制着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更敏感,更加有许多不愿和人说的小心思,我们做家长的要懂得观察和引导孩子的行为,教会孩子用正面情绪代替孩子的负面情绪,正确引导孩子用自己和他人都能接受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
这本书,再次给了我信心和勇气!面对孩子的情绪管理,家长真的不要贸然指责和打压,控制不好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读《儿童情绪心理学》有感
“童年是情绪脑发展的关键期”的章节提到“无论是谁,都有被理智无法控制情绪的时候,更何况情绪脑的反应要比理智脑快五十倍,所以人们情绪放映同时不由自主地……”这段话让我了解大脑对于情绪的反应和控制的过程,这是直接说明为什么人很少被理智所左右,而经常被情绪给左右的原因;通过了解过程及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的引导孩子如何去控制情绪,而不是一味用绘本故事盲目的跟孩子灌输思想或者古板的思维跟孩子高谈阔论讲大道理。
“家长越让进步,孩子就越不满足、越愤 怒”的章节提到“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当孩子哭闹着要这样 或那样时该怎么办?自从他学会了说话并能以此方式索要物件后,假如他依旧要用哭闹来达成目的,那么无论他是想更快地得到那一物件,还是想以此来要挟别人不敢不给,都应该干脆地加以拒绝。”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在拒绝孩子时态度要坚决,方式要温和。”现实很多家庭当中经常遇见过孩子这种操作,在幼儿园和学校里也不少见,今天表现不好,老师没有给他奖励棒棒糖或者贴贴纸,孩子等到家长一来接时候就开始闹脾气,家长为了安抚情绪就要求老师说:“老师能不能给我孩子奖励个贴贴纸”,或者一出校门里立马给孩子买。那么孩子以后永远觉得我做不好得不到奖励无所谓,因为我做不好,得不到奖励,只要我闹就可以得到,哭就完事,为什么我还要努力去做好,干嘛配合教育,干嘛配合这个集体规则。看似在爱孩子,其实给孩子埋下一个心安理得啃老心理。所以现在巨婴这么多的原因就是这样。等到孩子步入社会到工作单位里面,孩子已经丧失竞争力,而且经不起挫败。 扪心自问一句:“这样孩子真的是你想要的吗?”兵器不打磨不锋利,没有经历大自然洗礼的花儿不绚丽。
本书非常细致化的从各个部分对儿童情绪心理学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更加细心和耐心的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 下来和他们说话,把自己看做儿童,平等的对待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
心理学史学习感悟?
翻开斯坦福大学指定的世界级教科书《心理学与生活》,很多人都会为出现在前几页的这一句话而感到惊讶:
“学生们常带着一些有关心理学的错误观念来到我们的课堂上,这些错误观念来自我们社会所灌输的‘通俗心理学’”。
原来连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也会被市面上的伪心理学“带偏”?
我们以为自己每天都在大量接触心理学,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正念等等理论信手拈来,可事实却是,我们从未见过心理学这门科学的真实面貌。
太多人误以为玄学、鸡汤、心理测试、新奇的理论......就是心理学。
延迟满足理论、旁观者效应、路西法理论等等,曾被整个社会奉为圭臬,事实上,它们不但未能定论,有的甚至还存在激烈争议,譬如大名鼎鼎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也就是路西法理论),真相本身仍待商榷,但这也完全挡不住原理论被迅速传播出去的猛烈势头。
斯坦福监狱实验 改编电影 剧照
饶有趣味的是,当人们热情地追求心理学知识时,却不知道自己脑海中的许多默认观念,早已经被正统的心理学理论“占据”了。
换句话说,有部分真正的心理学知识,变成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在心理学得以发扬光大之前,“认识你自己”的重任,只能交给哲学,抑或是孤独的反省。而这往往是哲学家和思想者的特权,大众基本上被排除在外。
于是有很多人,就算产生了心理健康上的问题,也不知道这些焦虑、恐惧、烦躁因何而来;还有很多人,以为自己是被魔鬼附身、或被幽灵诅咒;更多的人,把生活过成了悲剧却不自知。
弗洛伊德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便是如此。
那是一个禁欲主义的时代,人们极其讲究道德观念,并以此压抑自己的天性,很多儿童因为过度压抑陷入了神经症,可他们却不知道压迫他们的源头在哪里。
正是针对这个现象,弗洛伊德逐步开始了他的伟大研究。
电影《盗梦空间》截图
弗洛伊德的理论,让我们不再把没来由的冲动、无意识的选择、怪诞的梦境都完全比附到神神鬼鬼的玄学上,我们对生活中最隐秘的那些部分开始有了掌控能力。
然而,在两百多年前的西方社会,这还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
将视线投射到社会生活中,我们还会发现心理学对人类的影响,不仅仅深入意识层面,还扩散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曾经黑人和白人儿童被分隔在不同学校就读,人们认为这再正常不过,然而,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一份来自心理学研究的直接叙述,驱使美国最高法院判定,“将黑人和白人儿童分隔在不同的学校就读是非法的”;
曾经人们对童年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是心理学家的理论让我们知道了,就算是童年不记得的经历,也能影响成年后的人。现在困扰我们的许多难题,其症结却在童年时期。这样的观念,在家庭、疗愈、教育等等领域,暗暗催生了多米诺骨牌式的一连串变革。
很多我们认定“理所当然”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都有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深刻影响了这些过程的角色之一,就是在大众视野之外真正的心理学。
真正的心理学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01
让我们对人更具有包容心,
包括自己
以前,人们碰到不一样的人,随随便便就会说他是“神经病”,这对许多人都造成了不可逆的心理伤害,著名心理学家卡伦·霍尼对此有详细的描述:
“假如有这样一位姑娘,她甘居下游,不求上进,拒绝接受更多的薪金,也不希望与她的上司保持协调一致,我们很自然地会把她视为神经病。
再例如这样一位艺术家,他每周只有三十块钱的收入,尽管只要他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就可以挣得更多的钱,但他却宁愿用这笔微薄的收入尽量地享受人生。他把大量时间花在与女人的厮混中,要不然就是沉溺在那些雕虫小技和无聊嗜好中。对这种人,我们也很自然地会称他们叫神经病。
其理由就在于我们大多数人仅仅熟悉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鼓励我们去征服世界,超越他人,获得远远超过生存基本需要的金钱。”
心理学告诉我们,它对我们的观察是什么样子,向我们揭示我们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表情、动作、选择;
心理学也慰藉我们,人们的一些内心需求,看起来与现实相悖,甚至违反道德观,但它却再正常不过;
心理学还为我们剖析,时代、社会、家庭、乃至语言等等外在的环境,是怎么影响、改变了我们原本的样子。
如果没有心理学,还会有多少人在痛苦的深渊里挣扎?
心理学领域流派众多
每个流派看问题的角度也几乎是完全不同
但是它们都能帮到我们:
图源《心理学与生活》
02
让我们不必成为哲学家,
也能掌控自己的情绪
心理学和哲学一样,都是一门围绕人的学科,都在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只不过心理学的实操性可能更强一些,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情绪、经历出发,借用心理学理论,抽丝剥茧——
“为什么你按照现在的方式思考、感觉和行动,是什么使你与其他人有所不同?但为什么你又常常像其他人那样去行动?你是被遗传塑造还是在更大程度上是被个人经历塑造?攻击和利他、爱和恨、疯狂和创造性如何能在这种复杂的生物——人身上同时存在?”
03
看到改善社会的希望
心理学是一门围绕人的学科,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境况下,在我们自己可能都忘记自己的最初需求时,它仍然在照顾我们的心、观察我们的情绪。
并且通过我们的种种“症状”,挖掘社会的症结。
因此,当我们焦虑、不被理解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放宽心,因为还有心理学在理解着我们。
有感于心理学理论被不断转述,乃至面目全非的现况,我们想打破庸俗心理学、伪心理学的迷障,带你们回到真正的心理学领域,看见心理学的原初、真实面貌。
为此,我们精心策划了《这,就是心理学——改变人类心灵探索史的十位大师》音频课,带你了解从弗洛伊德开始,一直到当今社会的10位著名心理学家。
他们分别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海因茨·科胡特、卡伦·霍尼、卡尔·罗杰斯、戴维·麦克里兰、阿伦·贝克、萨尔瓦多·米纽钦、乔·卡巴金、肯尼斯·J·格根、斯蒂文·海斯。
课程中既有以往的经典理论,也有最切合当下的新锐概念,听完这门课,你对真正的心理学就会有深刻的认知。
主讲人权威阵容
我们邀请了11位权威的心理学界知名人物,他们有的师从世界知名心理学家,并对其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亦师亦友,相互影响;有的是国内少有的研究科胡特(一位在精神分析领域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的大师)的“稀缺”型教授;有的临床咨询经验极为丰富,常常国内国外两头跑。
他们来自知名的顶尖高校和学术机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既懂理论、也接地气,听他们讲,才放心。
课程大纲
课程亮点
No.1
这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选取心理学发展史上你最需要知道的10位大师,溯源第一手资料,建立严谨脉络,提供毫无“水分”的知识。
No.2
理解世界的多种路径
结合科学与哲学的思辨方法,介绍重要心理学流派的不同视角,有效提升认知,让你更立体地看待世界。
No.3
关于自我的深度觉察
提供一面镜子,帮你正确看待自己,察觉、分辨、调整情绪,了解生活的驱动力,打破生命经历的局限。
No.4
主讲人私藏书单
独家推荐最专业的课后阅读list,为你精选大师原著与经典理论解读,让你有更多的延伸学习方向。
作者/小莫
排版/王嘉敏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