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与读后感做(读《说和做》有感)

发布时间: 2024-10-30 23:46: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2

师说读后感,《师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论说从师道理的文章,文章包含着作者教育思想的民主性精华。他明确地主张从师学习无贵无贱,无长...

说与读后感做(读《说和做》有感)

师说读后感

  《师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论说从师道理的文章,文章包含着作者教育思想的民主性精华。他明确地主张从师学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您我整理师说读后感,欢迎阅读。

   师说读后感(一)

  本文是韩愈所写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它论证了教师的职能,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影响,从而阐明了从师而问的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句说明了老师的作用.是的,每个老师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老师的地位显贵还是低下,年少还是年长,只要能掌握真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从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躯守护三个孩子的谭千秋老师,他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师,他不但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且将自己责任升华.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来临时,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张开守护的翅膀挽救了三个孩子的生命.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 学者,应该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要学习古代圣人, “从师而问焉” .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则会 “圣益圣” .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则会“愚益愚”. 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后,可能很难开口向别人请求帮助,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后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所以为了避免问题的积攒,要做到平常不耻下问,把问题分散的解决。这样量的积累后就会有质的飞越,学习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确,三个人行走必定有一个会是我的老师。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必定会有些方面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可以优势互补,耻学相师。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每个人都可以作别人的老师,只是看你擅长哪方面了。《师说》这篇文章蕴含着许多从师问学的道理。

  作者韩愈想借此激励后人不耻下问的努力学习,同时也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希望后人能够有所启发。

   师说读后感(二)

  古代的孔子被后人尊为圣人,他的思想观点是否就十全十美、白璧无瑕呢?我们是否就该趴在他的跟前唯唯诺诺,对他的思想观点照搬不误呢?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我们就成了韩愈在文章中所反对的“官盛则近谀”了。我们都知道,这样做是过于绝对化的。我们对于圣人的思想和观点也要客观地加以思索而不能盲从。例如,孔子对从事耕作的劳动人民是很看不起的,我们就不该支持他的这种观点。对农人那种大地般淳朴、宽厚和善良,我们很有必要好好学习,不管它是不是圣人、官人。

  小孩子也有些方面是我们所不及的。一次,六岁的小表妹指着河中因凸石而撞击出的水花说:“看,它们在跳舞,还唱着歌儿呢!”我为她能触发出如此生动活泼的语句而惊奇,早已被生活磨擦得庸俗的我对她的那份纯真放射出的亮丽真的望尘莫及。

  通过《师说》我懂得了在生活中,只要是“道”,我们就应当学习,不管它来自什么人的身上。不管什么样的人,总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们既不能因为某个人好的方面很少,而放弃向他学习,也不能因为某个人好的方面很多,而对他不完美的一面毫无批判地奉迎接受。我想这就是《师说》所要告诉我们的吧。

   师说读后感(三)

  所谓老师,那他某方面学问肯定比学生高,才称得上老师。人肯定会有不懂的问题要问,而如果不向老师学习,那岂不是始终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了?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年纪大,难道年纪小的人就不能懂大道理呢?就像文中写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只要是有道理的地方,就一定有老师存在。

  孔夫子被称为圣人,但他还是不耻下问,他曾以郯子、苌弘等人为师,他的学问绝对不比他们差,只是想学到其他他不会的知识罢了。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民间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确是这样,不管是谁,都会有不懂的地方,例如,小学生做的数学智力题,有些连博士生都做不出来,就算你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也不会熟悉到字典里的每个字。人们的学问远远不如圣人,可他们也不肯向老师学习。这样的话,人又会有什么进步呢?

  老师无处不在,却往往被忽略,甚至耻笑。巫医、乐师和那些工匠们,经常互相学习。而那些士大夫们,自己没有学问,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还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听起来好像老师的标准都是他们定的!

  老师,可以是各个方面的传授者,却有人以向那些人学习为耻!

   师说读后感(四)

  《师说》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学了,但那时真的就是一种为了学习而学习,很盲从。也许时代进步了,所以现在听老师讲《师说》又有了不同的感受,我认为同现实的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联系,无论是学校、企业、生活、为人处世等等,无不体现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尊师重教”。从孔子到现代,2500多年的历史,历代的文人志士、成功人士有哪些不是跟随老师或从学校走出来的,自古孔子就提出来:孝敬父母,奉侍师长。让我们尊敬老师就象尊敬我们的父母一样。

  现代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从哪来?从学校。学必经师,就算你是读博士的也要有导师指导。所有的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子考上名牌大学,但考上了又怎么样呢?美国的校园杀人事件,韩国籍的赵承熙持枪杀人;中宁的13岁小孩因为五毛钱杀了12岁的乐乐。所以尊敬老师就是要有礼,首先就是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上课要说老师好,这是最基本的教育,这样的行为一直延续到长大走入社会,他们就会知道怎么对待他们的客户,如果对待他们的客户就象对待他们的母亲一样,企业怎么会不壮大,国家怎么会不进步啊!国家教育部部长成思威说,中国的教育缺什么?————缺德。所以无论是年少的孩子还是走入社会的人士们,无论到什么时候,尊师重教的观念每时每刻都在约束着我们自身,贺拉斯说:轻视教育的人是唯一不学无术之辈。

  国家一再强调教育是强国之本,建立和谐的社会除了法律的强制约束以外还要公民的自我约束,这是有觉悟的人自我约束,有觉悟的人就是讲道德讲真诚的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智慧,一切学识都重要--—贺拉斯。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师-----他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第一盏指路明灯,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引,社会可想而知,就象一盘散沙,就不会有张海迪、焦玉禄等这样的人,不为个人得失而计较,我们现在提倡的教育就是要有爱心、有公益心、有礼节,这些话听起来也许每个人都会嗤之以鼻,感觉可笑,然而又有多少人把这些做好了呢?

  很多人把尊师种教看作小事,不值得一提,其实,小到家庭生活,家庭的和谐幸福;事业的成功,大到到国家的发展,又有哪些不是和教育尊重别人息息相关呢?海尔总裁张瑞敏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以次句勉励大家把尊师种教发扬光大。

   师说读后感(五)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这个是很不错的一篇文章,让我学到现在,希望大家跟我分享,并且可以把这个精神传达给更多的人和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不要放弃学习,年龄不是问题,什么都不是问题,只是你自己不去努力,不敢去面对而已。希望大家都有一棵谦卑的心。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发扬中华精神。

   师说读后感(六)

  ——师解其惑,其惑未必能解,弟子努其力方能解其惑!

  题记:《师说》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韩愈,字退之,唐代的散文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提倡了散文,创造了新的诗歌流派。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最近阅读了《古文观止》这本书,尤其是韩愈的《师说》给我的应象颇为深刻。本文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本文开宗明义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现就其中一些句子谈谈我的看法。

  喜欢其中一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简单的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她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的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

  我也喜欢文中的这句“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姜还是老的辣”这两句本身就很矛盾,也就应证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是专长不同罢了,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最后我觉得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这篇文章没有把它反映出来,那就是“师解其惑,其惑未必能解,弟子努其力方能解其惑。”这句话换成俗语就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老师只能是引导我们,具体领悟和行动还在于我们自己。像土地给我提供承托,而不能个给我们海拔;像跳板给我们帮助,而不是给我们辉煌;像小巢给我们提供归宿,而不能给我们征程;想乳汁给我们提供营养,而不能给我们人生。因此,老师只是我们的依靠并非依赖,我们必须自己去努力奋斗,带着老师的忠告,带着自己的梦想不断进取,去解其惑。

  从师学习固然重要,在实际生活中我理应认识到从师学习是我们的起止,只有不断努力去剖析创造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

   师说读后感(七)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而答疑解惑的人就是教师。

  早在1200多年前,唐代的韩愈就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充分肯定老师的作用、定位教师的角色、明确教师的职责。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教师向学生传承文化理所当然;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是践行其神圣职责;教师是智慧的启迪者,以智慧启迪智慧,以高尚人格塑造高尚人格,教师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韩愈认为:师是“传道”的,如果一位教师不能“传道”,他就不能成其为教师。师与道是密不可分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是师存在的先决条件,“师”是道传播的社会载体,师道不可分离。当然,韩愈所谓“传道”,乃是发扬光大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思想,以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伦理道德观念。而在当今社会的中国,“传道”应是维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理想的社会主义新人。如此说来,教师的责任重大,每位教师,都应忠于理想,传播真理,传道授业解惑。

  作为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教师应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标兵。诚然,教师也是人,但教师担当的是“传道”的职责,为人师,须忠于道。教师遵守社会公德好否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爱国敬业、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爱护公共财物等等,教师必须具备这些良好的社会公德,自己有“道”,方可传“道”;因道而德,因德而得。因此,道是师存之根基,师是道存之体现,道存所以师在。

  作为教师,其次还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对于教师而言,做好本职工作不仅在于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完成教学任务;更在于要有一颗大爱之心,仁心育人,爱生如子。在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生命在每一位国人心中矗立起了一座丰碑,用大义诠释了大爱,他是当之无愧的“万世师表”!反之,范美忠,同样灾难来袭时,竟然弃学生不顾,他自己先跑了。更有甚之,事后他居然还大放厥词为自己的不义不仁行为百般辩护。道德的沉沦,师德的缺失,将范跑跑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是的,在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大部分教师仍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他们安贫乐道,知足常乐,保持着为人师表的高风亮节,为世人景仰。但也有一些教师,对有权势或有钱家庭的孩子青眼有加,对家境贫寒或成绩欠佳的孩子则呵斥不断,总是利用教师的身份让家长做这做那,热衷于成为家长筵席上的座上宾,且自鸣得意:咱有能耐有本事!我常常想: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将来会不会也是一群势利眼呢?伟大的孔子早就说过“有教无类”!是的,你可以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但你绝不可以偏爱,不可以厚此薄彼、区别对待!

  作为教师,还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好教师总是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精神气质影响着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举止,任何一点嘉言懿行,对学生都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好效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受人尊重,就必须自己身正言正;要自己身正言正就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当院士、作协主席、大学教授纷纷陷入“造假门”,当我们教师的科研论文由精心撰写变成网上下载,堂而皇之地将剽窃变成了借鉴,我对学生的抄袭作业现象也就充分理解了。学生只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而已!

  教师,历来被喻为春蚕、蜡烛、园丁、人梯、摆渡人。。。。。。

  那是因为教师不光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实乃教师天职!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衷心希望广大教师在教育岗位上能够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做优秀的传道者、卫道者,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人才!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说和做读后感50字

说和做读后感50字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认识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我最敬重他的一句话,就是有的人说了也不会做,有的人做了也不一定说,只要我们去做,努力去做,不一定要说,别人也会知道,就算了我们说得天花开,地天落,天下美言都用上,也没有用的。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的献身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读后感

300字左右 一定要300字左右喔~~ 拜托了~~
他,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辉煌的作家。
  他,不是有着风流艳史可以让后人拿来反复炒做的文人。
  但是,没有人可以忽视他的风骨;没有人能忽视他在中国文学研究上做出的杰出贡献;即使是只读过他一篇演讲词的人,也要为他的精神所折服!他——就是闻一多先生。
  工作要求,再读臧克家先生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再次为先生的精神和气节所折服!
  臧先生说到:“别人是说了再做,闻先生是做了再说,甚至是做了也不说。”是啊,当闻一多先生从写诗转向古文史研究后,在生活上,他对自己的要求降低再降低,甚至有点象一个野人。发的修饰,忽略了;吃的饭食,不计较;足不出户,目不斜视;只有“漂白了的四壁”,陪伴着他,写出了《唐诗杂论》,写出了《楚辞校补》,写出了《古典新义》……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先生自己,却什么也没有说!
  先生做为革命家的气节,即便他什么都没有做,《最后一次讲演》也能表现一切,对此,除了深深的敬意,我们作为后人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现在是和平年代,我们离革命有相当的距离。但是文人,却是在每个时代都存在的。可是文人的风骨,却未免越来越远了。闻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而现在呢?多数文人却是先说再做,说了也不做。繁华的浮世让人心不再安定,哪里还有一间安静的书屋?哪里还有一个做了也不说的安心做学问的文人?论文,互联网上多的是嘛,拿来改改换换拼拼凑凑就是自己的,文人的良心?先放一放好了!科研成果,可以做假嘛。被发现了大不了认罪就是,发现不了说不定能得诺贝尔奖呢!从政的文人,就更不用提了。大约早已经忘记了说出来的话是要做的,话就是说的嘛,说过了忘记就好了!至于怎么做嘛,那不是你们老百姓该知道的,都叫你们知道了,官员的尊严何在?
  不知闻先生在泉下看到这些,会做何感慨?
  别人,是管不到的。现如今能做的,只能是管住自己!反省自己!浮华的心态混蛋的事情,从前一点也没比别人少。那么,从领悟过闻先生的精神后,就克制自己,就告诫自己吧。静下心来,安安静静的做些事情,莫管别人如何如何,要记住,虽然学问不大,但,你是一个文人!
本文标题: 说与读后感做(读《说和做》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499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韩信被杀读后感(吕后矫杀韩信的读后感)传奇的诞生读后感(传奇的诞生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