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侍坐庖丁解牛读后感(语文中什么是状语)

发布时间: 2024-10-28 18:40: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2

语文中什么是状语?1.,急求,这个真的很难解释……名词就是可以做主语的词语,用我的理解就是只要说这个词或这个字,就能想到具体的人或物.比如月...

四子侍坐庖丁解牛读后感(语文中什么是状语)

语文中什么是状语?

1. 急求 这个真的很难解释……名词就是可以做主语的词语,用我的理解就是只要说这个词或这个字,就能想到具体的人或物.比如月,你就能直接想到月亮,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比如每天刷牙 这样就限制了刷牙的时间,不是两天,也不是一小时,就是每天.名词作状语一个名词在句子中不做主语或宾语,而是限制形容词或动词.其实一般情况下,只要你看到文言文的句子,你自己尝试翻译一下,不用太生硬的直译,按照自己的理解念出来,你就会发现那个名词前面会有一些字,比如在,等等.那它就不是做名词,而是做状语。 2. 文言文中的状语部分是什么 所说的文言中的状语是我们在研究时根据现在的语法适当命名的。 状语是是用来修饰动词也就是谓语的。通常是在文言中以介宾形式或者名词活用出现。 文言文中的状语基本为后置状语。 状语后置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⑥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后置,实际上就是“置动词后”。 之所以是“后置”,其主要的参照物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若有放在谓语(动词)后的现象,则谓之。 第一:找出(准)句子当中的关键词(谓语动词) 为什么要找出和找准动词?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状语是专门用来修饰谓语(动词)的。所以只要把谓语(动词)找出来了,剩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 ①得双石于潭上 (《石钟山记》)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③赵尝五战于秦 (《六国论》)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上面四个句子的关键动词分别为:①得 ②贤 ③战 ④申 第二:掌握介词结构(状语)后置的规律 上面说了:状语是专门用来修饰谓语(动词),而如果是状语后置的情况,它一定要符合这么一条规律 “谓(动)+(宾)+(介)+名(代)” 在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成后置的“状语”了。实际就应该是: “谓(动)+(宾)+【介+名】” ①得双石于潭上 结合规律判断:“得”应该是“谓语动词”,“双石”作“宾语”,“于”是“介词”,“潭”是“名词”。 由此,根据上面两条,可以推断出这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于潭上】得双石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结合规律判断:“贤”应该是“谓语动词”,“于”是“介词”,“弟子”是“名词”。 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也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师不必【于弟子】贤 ③赵尝五战于秦 结合规律判断:“战”应该是“谓语动词”,“于”是“介词”,“秦”是“名词”。 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也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赵尝【于秦】五战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结合规律判断:“申”应该是“谓语动词”,“之”作“宾语”,“以”是“介词”,“孝悌之义”是“名词性结构”。 由此,可以推断出这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以孝悌之义】申之。 3. 文言文中状语 宾语 谓语 定语是什么意思 1。状语:修饰动词、副词、形容词甚至整句,说明谓语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伴随状况、目的等等。如:他在灯下看书。“在灯下”是状语。 ) 2。谓语:说明主语是什么,干什么,怎么样。它回答的是主语“干什么,是什么”的问题。如上句中主语“我”干什么?“看书”。“看书”就是谓语。 一个句子,一般都可分成主、谓两大部分(祈使句是省主句)。再细分又可分成谓语(动词)、宾语,表语,补语(包括宾补和主补),定语,状语,同位语等。 如第一例中谓语部分可划分成谓语(看)和宾语(书)。 谓语部分中心词一定要是一个动词,要么是行为动词,要么是系动词,不同的动词构成不同的句子类型。 句子的各种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都在谓语动词上变 3。宾语。指谓语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由名、代、数,宾语从句等相当于名词的词句充当,但人称代词要用宾格。如:还说上例。谓语动词是“看”,看什么?看“书”,“书”是动词“看”所涉及的对象,是“看”的宾语。 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及物动词和介词或相当于及物动词和介词的短语才可带宾语。 4.定语:在汉语中,定语常由形容词、数量词、名词、代词充当,也可有其他词或短语充当。定语用来修饰主语和宾语。例如:(暖和)的阳光照着(平静)的湖水。(形容词作定语) 4. 文言文中的定语、状语、宾语是什么样的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条件: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具告以事.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定语后置句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一、“中心词+之+定语+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二、“中心词+定语+者”.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中心词+之+定语”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 语文文言文中常有名词作状语的用法,状语是什么怎么看出文言文的一 状语(adverbial)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 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在不同的语言中“状语”有不同的作用。 中文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德语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英语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句子成分。例句:(括号内为状语) 他(已经)走了。 咱们(北京)见。 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空(谷)传响。 状语常以以下形式出现: 1.副词、形容词经常做状语。 2.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做状语,一般名词不做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很少做状语。 3.介词结构常做状语。 4.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词的前边,但表示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结构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美景。 状语说白了就是修饰动作的词,也可以理解成修饰谓语的词。 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这种名词作状语的词类活用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灰”与“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徐宏祖《游黄山记》)句中的“壁”,“赢粮而影从”(贾谊《过秦论》)中的“影”,就属于这种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成语,如“土崩瓦解”中的“土”与“瓦”、“星罗棋布”中的“星”与“棋”、“蚕食鲸吞”中的“蚕”与“鲸”、“风起云涌”中的“风”与“云”,也都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状态的例子。 仅以“土崩瓦解”为例,指出一个误区。有人认为“土崩”与“瓦解”均为主谓关系,然后构成了联合结构。 错了,因为在成语决不是说“土”与“瓦”怎么了,而是在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彻底崩溃了。 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中的“船,“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的“杖”,“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而笼养之”(《促织》)中的“笼”,“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等,就应该归入状语这一种用法。需要指出的是表工具方式的名词状语在翻译时除了可以加介词之外,还可以时灵活一些,如“余自齐安适临汝”(《石钟山记》)句中的“舟行”就应该译为“乘着小船”再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中的“目见耳闻”也该译为“亲眼亲耳”才是。 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比如时间名词“日”与“月”活用的例子就有“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中“日”(译为“每天”),“日削月割”(《六国论》)中的“日”“月(译为“一天天”、“一月月”),“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月”(译为“每日”)等。再如时间名词“岁”的活用就有“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中的“岁”(译为“每年”),“良庖岁更刀”中的“岁”(也译为“每年”)等。 规律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介词。 例子俯拾皆是。如“大江东去”(《念奴娇·赤壁怀古》),“孔雀东南飞”、“北伐”、“南征、“西行”等,译时加介词“向”;“外调”“上访”等,译时加“到”,而“外连横而斗诸侯”中的“外”、“内惑与郑秀,外欺于张仪”中的“内”与“外”译时均得加上介词“对”。 规律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那活用的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如“卒廷见相如”中的“廷”应译为“在朝廷上”,“秦伯素服郊次”(《崤之战》)中“郊”也得译为“在城郊”,“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中的“草”和“露”,需译为“在草丛中”、“在露天里”,而“沛公已去,间至军矣”、“道芷阳间行”两句中的“间”就应译为“从小道”了。 规律六:表示对人的态度。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中的“隶”,“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列传》)中的”客”,就需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像对待奴隶一样”,“像对待宾客一样”。 规律七: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 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按照”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如下面的例子,“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采草药》)中的“古法”(译为“按照古代的方法”),“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 6. 文言文中名词做状语的几种用法 摘要:在现代汉语里,状语由副词充当,还可以由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充当,介词短语、量词短语和其他一些短语也可做状语。 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做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做状语却相当普遍。一、普通名词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有的表比喻,有的表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有的表示工具、凭借或方式。 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做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 例如:(1)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3)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4)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汉书·李广苏建传》)简析:(1)句中“犬”名词,用做状语,“犬坐”意思是“像犬一样坐着”。(2)句中“云”用做状语,“云集”意思是“像云一样聚集起来”;“景”通“影”,“景从”意思是“象影子一样跟从”。 (3)句中的“人”和(4)句中的“鸟兽”跟(1)句中的“犬”用法类似。这种用法修辞的意味非常浓厚。 2.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做用做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文言文里的状语是什么意思

1. 急求

这个真的很难解释……名词就是可以做主语的词语,用我的理解就是只要说这个词或这个字,就能想到具体的人或物.比如月,你就能直接想到月亮,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比如每天刷牙 这样就限制了刷牙的时间,不是两天,也不是一小时,就是每天.名词作状语一个名词在句子中不做主语或宾语,而是限制形容词或动词.其实一般情况下,只要你看到文言文的句子,你自己尝试翻译一下,不用太生硬的直译,按照自己的理解念出来,你就会发现那个名词前面会有一些字,比如在,等等.那它就不是做名词,而是做状语。

2. 文言文中的状语部分是什么

所说的文言中的状语是我们在研究时根据现在的语法适当命名的。

状语是是用来修饰动词也就是谓语的。通常是在文言中以介宾形式或者名词活用出现。

文言文中的状语基本为后置状语。 状语后置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⑥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后置,实际上就是“置动词后”。

之所以是“后置”,其主要的参照物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若有放在谓语(动词)后的现象,则谓之。

第一:找出(准)句子当中的关键词(谓语动词) 为什么要找出和找准动词?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状语是专门用来修饰谓语(动词)的。所以只要把谓语(动词)找出来了,剩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 ①得双石于潭上 (《石钟山记》)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③赵尝五战于秦 (《六国论》)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上面四个句子的关键动词分别为:①得 ②贤 ③战 ④申 第二:掌握介词结构(状语)后置的规律 上面说了:状语是专门用来修饰谓语(动词),而如果是状语后置的情况,它一定要符合这么一条规律 “谓(动)+(宾)+(介)+名(代)” 在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成后置的“状语”了。实际就应该是: “谓(动)+(宾)+【介+名】” ①得双石于潭上 结合规律判断:“得”应该是“谓语动词”,“双石”作“宾语”,“于”是“介词”,“潭”是“名词”。

由此,根据上面两条,可以推断出这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于潭上】得双石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结合规律判断:“贤”应该是“谓语动词”,“于”是“介词”,“弟子”是“名词”。

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也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师不必【于弟子】贤 ③赵尝五战于秦 结合规律判断:“战”应该是“谓语动词”,“于”是“介词”,“秦”是“名词”。

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也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赵尝【于秦】五战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结合规律判断:“申”应该是“谓语动词”,“之”作“宾语”,“以”是“介词”,“孝悌之义”是“名词性结构”。

由此,可以推断出这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以孝悌之义】申之。

3. 文言文中状语 宾语 谓语 定语是什么意思

1。状语:修饰动词、副词、形容词甚至整句,说明谓语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伴随状况、目的等等。如:他在灯下看书。“在灯下”是状语。

)

2。谓语:说明主语是什么,干什么,怎么样。它回答的是主语“干什么,是什么”的问题。如上句中主语“我”干什么?“看书”。“看书”就是谓语。

一个句子,一般都可分成主、谓两大部分(祈使句是省主句)。再细分又可分成谓语(动词)、宾语,表语,补语(包括宾补和主补),定语,状语,同位语等。

如第一例中谓语部分可划分成谓语(看)和宾语(书)。

谓语部分中心词一定要是一个动词,要么是行为动词,要么是系动词,不同的动词构成不同的句子类型。

句子的各种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都在谓语动词上变

3。宾语。指谓语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由名、代、数,宾语从句等相当于名词的词句充当,但人称代词要用宾格。如:还说上例。谓语动词是“看”,看什么?看“书”,“书”是动词“看”所涉及的对象,是“看”的宾语。

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及物动词和介词或相当于及物动词和介词的短语才可带宾语。

4.定语:在汉语中,定语常由形容词、数量词、名词、代词充当,也可有其他词或短语充当。定语用来修饰主语和宾语。例如:(暖和)的阳光照着(平静)的湖水。(形容词作定语)

4. 文言文中的定语、状语、宾语是什么样的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条件: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具告以事.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定语后置句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一、“中心词+之+定语+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二、“中心词+定语+者”.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中心词+之+定语”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 语文文言文中常有名词作状语的用法,状语是什么怎么看出文言文的一

状语(adverbial)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

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在不同的语言中“状语”有不同的作用。

中文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德语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英语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句子成分。例句:(括号内为状语) 他(已经)走了。

咱们(北京)见。 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空(谷)传响。

状语常以以下形式出现: 1.副词、形容词经常做状语。 2.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做状语,一般名词不做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很少做状语。

3.介词结构常做状语。 4.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词的前边,但表示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结构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美景。

状语说白了就是修饰动作的词,也可以理解成修饰谓语的词。 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这种名词作状语的词类活用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灰”与“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徐宏祖《游黄山记》)句中的“壁”,“赢粮而影从”(贾谊《过秦论》)中的“影”,就属于这种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成语,如“土崩瓦解”中的“土”与“瓦”、“星罗棋布”中的“星”与“棋”、“蚕食鲸吞”中的“蚕”与“鲸”、“风起云涌”中的“风”与“云”,也都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状态的例子。

仅以“土崩瓦解”为例,指出一个误区。有人认为“土崩”与“瓦解”均为主谓关系,然后构成了联合结构。

错了,因为在成语决不是说“土”与“瓦”怎么了,而是在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彻底崩溃了。 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中的“船,“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的“杖”,“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而笼养之”(《促织》)中的“笼”,“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等,就应该归入状语这一种用法。需要指出的是表工具方式的名词状语在翻译时除了可以加介词之外,还可以时灵活一些,如“余自齐安适临汝”(《石钟山记》)句中的“舟行”就应该译为“乘着小船”再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中的“目见耳闻”也该译为“亲眼亲耳”才是。

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比如时间名词“日”与“月”活用的例子就有“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中“日”(译为“每天”),“日削月割”(《六国论》)中的“日”“月(译为“一天天”、“一月月”),“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月”(译为“每日”)等。再如时间名词“岁”的活用就有“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中的“岁”(译为“每年”),“良庖岁更刀”中的“岁”(也译为“每年”)等。

规律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介词。

例子俯拾皆是。如“大江东去”(《念奴娇·赤壁怀古》),“孔雀东南飞”、“北伐”、“南征、“西行”等,译时加介词“向”;“外调”“上访”等,译时加“到”,而“外连横而斗诸侯”中的“外”、“内惑与郑秀,外欺于张仪”中的“内”与“外”译时均得加上介词“对”。

规律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那活用的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如“卒廷见相如”中的“廷”应译为“在朝廷上”,“秦伯素服郊次”(《崤之战》)中“郊”也得译为“在城郊”,“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中的“草”和“露”,需译为“在草丛中”、“在露天里”,而“沛公已去,间至军矣”、“道芷阳间行”两句中的“间”就应译为“从小道”了。

规律六:表示对人的态度。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中的“隶”,“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列传》)中的”客”,就需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像对待奴隶一样”,“像对待宾客一样”。 规律七: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

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按照”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如下面的例子,“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采草药》)中的“古法”(译为“按照古代的方法”),“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

6. 文言文中名词做状语的几种用法

摘要:在现代汉语里,状语由副词充当,还可以由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充当,介词短语、量词短语和其他一些短语也可做状语。

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做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做状语却相当普遍。一、普通名词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有的表比喻,有的表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有的表示工具、凭借或方式。

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做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

例如:(1)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3)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4)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汉书·李广苏建传》)简析:(1)句中“犬”名词,用做状语,“犬坐”意思是“像犬一样坐着”。(2)句中“云”用做状语,“云集”意思是“像云一样聚集起来”;“景”通“影”,“景从”意思是“象影子一样跟从”。

(3)句中的“人”和(4)句中的“鸟兽”跟(1)句中的“犬”用法类似。这种用法修辞的意味非常浓厚。

2.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做用做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求中学语文课文目录

就是初中高中的语文课都有哪些???
高中语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
第一册
17.烛之武退秦师
18* 勾践灭吴(节选)
19.邹忌讽齐王纳谏
20 * 触龙说赵太后
21.四子侍坐
22.寡人之于国也
23*劝学 荀子
24*秋水(节) 庄
第二册
17.过秦论
18.鸿门宴
19.兰亭集序
20*归去来兮辞
21.师说
22.阿房宫赋
23*谏太宗十思疏
24*种树郭橐驼传
第三册
1.诗经 氓 无衣 静女
2.离骚
3.孔雀东南飞
4.汉魏浸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
5.梦游天姥吟留别
6.琵琶行(并序)
7.近体诗六首
8.词七首
其他古诗词读背篇章
渔翁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李凭箜篌引 过华清宫 菩萨蛮 浪淘沙 桂枝香·金陵怀古
17.六国论
18.游褒禅山记
19*伶官传序
20.石钟山记
21.项脊轩志
22.五人墓碑记
23*登泰山记
24*病梅馆记
第四册
阅读:林黛玉进府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失街亭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13.窦娥冤(节)
14.长亭送别
15*闺塾
16*哀江南
17.陈情表
18*祭十二郎文
19*愚溪诗序
20.赤壁赋
21.逍遥游(节)
22.滕王阁序
23*柳毅传
24*促织
第五册
14.蜀道难
15.将进酒
16*兵车行
17.李杜诗五首
18.齐桓晋文之事
19.庄暴见孟子
20.孟子见梁惠王
21.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 奕秋
第六册
9.诉肺腑
10.宝玉挨打
11.香菱学诗
12.抄检大观园
13.报任安书(节)
14.廉蔺列传(节)
15.屈原列传(节)
16.信陵君窃符救赵(节)
文言读本上册
第一单元
《论语》十则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荀子
《论语》六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代诗歌五首 关雎 蒹葭 陌上桑 观沧海 饮酒
神话四则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女娲补天 共工头触不周山
陶侃 司马光
熟读精思 朱熹
王冕读书 宋濂
要做则做 钱泳
第二单元
子鱼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赵威后问齐使
曹刿论战
鱼我所欲也
古代诗歌五首 木兰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次北固山下 黄鹤楼
寓言四则 宋人沽酒晏子春秋 蛤蟆蛙黾与晨鸡墨子 丑妇效颦庄子 朝三暮四列子
富民 管子
子产不毁乡校 左传
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曲突徙薪 班固

第三单元
廉颇蔺相如列传
屈原列传
论积贮疏 贾谊
三峡
出师表
古代诗歌五首 送元二使安西 使至塞上 问王昌龄左迁 行路难李白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笔记四则 徐孺子言语 雪夜访戴任诞 木犹如此言语 王积薪闻棋唐国史补
垓下之战 司马迁
项羽本纪赞 司马迁
樊姬 刘向新序
班超告老归国 司马光
第四单元
陈情表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 游子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笑话四则 汉世老人笑林 外科医雪涛小说 彭祖面长雅谑 五大天地嘻谈续录
望洋兴叹 庄子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山市
唐翁猎虎 纪昀
文言读本下册
第五单元
师说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
爱莲说
马说
古代诗歌十首 卖炭翁 钱塘湖春行 雁门太守行 江南春杜牧 赤壁杜牧 泊秦淮 商山早行 乐游原 夜雨寄北 无题相见别时
短文三则 与荀彧追伤郭嘉书曹操 病困与吴主笺周瑜 自表后主诸葛亮
毛遂自荐 司马迁
东方朔 班固
订鬼 王充
董宣执法 范晔
黄冈竹楼记
第六单元
谏太宗十思疏
六国论 苏洵
伶官传序
陋室铭
岳阳楼记
古代诗歌十首 泊船瓜洲 登飞来峰 饮湖上初晴后雨 惠崇春江晚景 夏日绝句李清照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游山西村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过零丁洋
短文三则 树木贾思勰 李淳风推算日蚀隋唐嘉话 以船称象吴曾
石油 沈括
黄道婆 陶宗仪
薯种移植 徐光启
水晶 宋应星
地震 蒲松龄
第七单元
縢王阁序
阿房宫赋
赤壁赋
醉翁亭记
记承天寺夜游
古代诗歌十首 梦江南温庭筠 相见欢李煜 渔家傲范仲淹 浣溪沙一曲晏殊 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苏轼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醉花阴李清照 西江月辛弃疾 破阵子辛弃疾
短文三则 答谢中书书 游沙湖苏轼 湖心亭看雪张岱
世态炎凉 班固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越妇言 罗隐
五人墓碑记
病梅馆记
第八单元
项脊轩志
登泰山记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小石潭记
满井游记
古代诗歌十首
短文三则
谭嗣同
与妻书
文明与奢侈
致蒋抑卮
致朱绍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必修1
5.兰亭集序
6.赤壁赋
7.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8.游褒禅山记
必修2
5.《诗经》两首 氓 采薇
6.离骚
7.孔雀东南飞 并序
8.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9.烛之武退秦师
10.荆轲刺秦王
11.鸿门宴
12.召公谏厉王弭谤
必修3
5.蜀道难
6.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7.琵琶行 并序(2)
8.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9 寡人之于国也
10 劝学
11 过秦论
12 师说
必修4
1.窦娥冤
5.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词两首 雨霖铃(寒蝉凄切)
6.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7.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京口北固亭怀古
8.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
13.廉颇蔺相如列传
14.苏武传
15.张衡传 范晔
16.李贺小传 李商隐
必修5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5.归去来兮辞 并序
6.滕王阁序
7.逍遥游
8.陈情表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读本
第一册
73.郑伯克段于鄢
74.晋公子重耳之亡
75.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
76.齐桓公求管仲 国语
77.荆轲刺秦王 国策
78.唐雎不辱使命 国策
79.晏子故事两则 使楚 辞千金
82.四子侍坐
52.季氏将伐颛臾
53.鱼我所欲也
83.非攻 墨子
85.庖丁解牛 庄子
87.谋攻 孙子
84.五蠹 韩非子
86.学记三则 虽有嘉肴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 学者有四失
88.察传
90.垓下之围
91.隆中对 陈寿
92.与吴质书
93.世说新语5 荀巨伯 新亭对泣 桓南郡好猎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床头捉刀人
59.诗五首 野有蔓草 登池上楼诗谢灵运 梅花落鲍照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 北陂杏花王安石
60.词三首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 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
61.元曲七首 [双调]骤雨打新荷元好问绿叶阴浓 [双调]沉醉东风关汉卿咫尺的天南地北 [双调]落梅风远浦归帆马致远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 [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
[双调]蟾宫曲梦中曲郑光祖 [双调]水仙子夜雨徐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上册
5.童趣
10.《论语》十则
15.古代诗歌五首
20*山市
25.《世说新语》两则
课外古诗词背诵
自读课本
23.《论语》十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38.子夜四时歌
春歌(之一、六)
春风动春心,流月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杜鹃竹里鸣,梅花落满道。
  燕女游春月,罗裳曳芳草。
  夏歌(之八、十四)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
  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
  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秋歌(之七、九)
秋夜入窗里,罗帐起飘。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金风扇素节,玉露凝成霜。
  登高去来雁,惆怅客心伤。
  冬歌(之七、十四)
寒云浮天凝,积雪冰川波。
  连山结玉岩 ,修庭振琼柯。
  白雪停阴冈,丹华耀阳林。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66.古代家书一束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勉谕儿辈 周怡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时;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与子侄书 毛先舒
年富力强,却涣散精神,肆应于外。多事无益妨有益,将岁月虚过,才情浪掷。及至晓得收拾精神,近里着己时,而年力向衰,途长日暮,已不堪发愤有为矣。回而思之,真可痛哭!汝等虽在少年,日月易逝,斯言常当猛省。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郑板桥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摺拉而死。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絪缊而出。上帝亦心心爱念。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蛇蚖、蜈蚣、豺狼、虎豹,虫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亦惟驱之使远,避之使不相害而已。蜘蛛结网,于人何罪,或谓其夜间咒月,令人墙倾壁倒,遂击杀无遗。此等说话,出于何经何典,而遂以此残物之命,可乎哉?可乎哉?
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七年级下册
5.伤仲永
10.木兰诗
15*孙权劝学
20.口技
25.短文两篇
30*狼
课外古诗词背诵
自读课本
11.甘罗十二出使少年才俊
12.故事四则
扫除天下 范晔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世说新语 言语第二》。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世说新语 雅量第六》
破瓮救友 《宋史 司马光传》。
22.诗四首
自题小像 鲁迅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狱中题壁 谭嗣同
对酒 秋瑾
32.晏子故事两篇 《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第六》。
33.张良敬老 司马迁 良尝曾。闲闲暇……视其书,乃《太公兵法》
34.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35.优旃 司马迁 优旃者,秦倡朱儒……优旃归汉,数年而卒。
67.诗话五则
范文正公守桐庐──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五。
王荆公绝句云──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八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
蘧曾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宋何《春渚纪闻》卷七
郑谷在袁州府,齐己携诗诣之──宋陶岳《五代史补》
八年级上册
21.桃花源记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
23*核舟记
24*大道之行也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26.三峡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28.观潮
29*湖心亭看雪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课外古诗词背诵
自读课本
66.《庄子》寓言二则 惠子相梁 庄子行于山中 《庄子 山木》
67.《列子》二则 薛谭学讴于秦青 纪昌学射
68.《搜神记》二则 天台二女 董永妻
69.《列仙传》三则 吹箫引凤 钩翼夫人 园客
70.《高士传》二则 江上丈人 韩康
71.秦时妇人 《太平广记》
72.在离乱中 杜甫 月夜 遣兴
73.和家人重聚 杜甫 羌村 北征
74.旅途艰辛 杜甫 同谷七歌
75.在浣花溪畔 杜甫 堂成 江村
八年级下册
21.与朱元思书
22*五柳先生传
23*马说
24.送东阳马生序(节)
25.诗词曲五首
26.小石潭记
27.岳阳楼记
28.醉翁亭记
29.满井游记
30.诗五首
课外古诗词背诵 赠从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登幽州台歌 送元二使安西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无题 相见欢 登飞来峰 清平乐村居
自读课本
49.古诗一束
50.吴均山水小简两则 顾章 与施从事书
51.王维山水诗四首
52.宋人山水短文两篇 游白水书付过 观月记
53.明人游记小品五篇 春游西湖 西山十记 白洋潮 观第五泄记
56.古代神话两篇 补天 淮南子 鲧禹治水 山海经
57.杞人忧天 《列子·天瑞》
58.轮扁斫轮 《庄子·天道》
59.《老子》二章 十二章 三十三章
60.孔子语录十则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不值得和他交谈。”里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61.孟子语录三篇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告子上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告子上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善者, 尽心上
62.《世说新语》三则言语 徐孺子 孔文举有二子 钟毓钟会
63.幽默笔记三则 语助《湘山野录》 字说《高斋漫录》 放火三日《老学庵笔记》
64.文人逸事三则 腹稿《唐语林 文学》 读书佐酒《研北杂志》 石学士《冷斋夜话》
65.冷泉亭记乐山乐水 白居易
66.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67.峡江寺飞泉亭记 袁枚
68.把酒问 李白
69.杜甫《秋雨叹》
70.欧阳修词三首 玉楼春 生查子 采桑子
九年级上册
21.陈涉世家
22.唐雎不辱使命
23.隆中对
24*出师表
25.词五首
智取生辰纲 杨修之死 范进中举 香菱学诗
课外古诗词背诵
自读课本
41.关于王昭君的诗六首
50.蒿里行
51.曹操 《三国志 武帝纪》
52.青梅煮酒论英雄
53.祢衡之死
54.离魂记 陈玄
55.雨钱 聊斋志异
56.君子国 镜花缘
57.《阅微草堂笔记》三则 北村郑苏仙 先叔仪南公 外叔祖张公紫衡
58.刘公好善得义子 醒世恒言
59.读《西厢》 红楼梦
60.周进入馆 儒林外史
61.制台见洋人 官场现形记
63.项氏兴兵 《史记 项羽本纪》
64.刘邦起事 《史记 高祖本纪》
65.校定《诸葛亮集》表(节录) 《三国志 诸葛亮传》
66.唐宋诗人咏诸葛亮
67.刘玄德三顾茅庐
69.使臣不辱使命 陈轸为齐威王使 公孙弘使秦 《战国策·齐策》
70.说客谏诤诸侯 齐客谏靖郭君 王斗讽齐王好士 《战国策·齐策》
71.婉约词四首
72.豪放词四首
73.杨志卖刀 74.黑旋风斗浪里白跳
九年级下册
17.公输
18.《孟子》两章
19.鱼我所欲也
20*《庄子》故事两则
21.曹刿论战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23*愚公移山
24.《诗经》两首
课外古诗词背诵 从军行 月下独酌 羌村三首(之三) 登楼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望月有感 雁门太守行 卜算子 别云间
自读课本
4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也。贫与贱, 里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而富且贵, 述而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卫灵公
46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宰予昼寝 公冶长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胜过。 公冶长
子华使于齐, 雍也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 阳货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 卓尔 子罕
47 非攻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48 “无为”与“小国寡民”
49 民贵君轻
50 《庄子》寓言二则
51 晏子使楚
52 天论
53 去私
54 《诗经》二首古韵新声
55 橘颂
56 元曲二首
57 子鱼论战
58 淳于髡
59 熟读精思
60 要做则做
61 《元曲三百首》与《荡气回肠曲》
本文标题: 四子侍坐庖丁解牛读后感(语文中什么是状语)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492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秘密花园读后感开头(秘密花园读书心得感悟范文5篇)返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