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读后感,喜欢张爱玲的朋友都知道,张爱玲特别擅长用荒凉的氛围来衬托男女主角的爱情纠葛,然而,《色戒》却是张爱玲小说中,为数不多的用前卫的手...
色戒读后感
喜欢张爱玲的朋友都知道,张爱玲特别擅长用荒凉的氛围来衬托男女主角的爱情纠葛,然而,《色戒》却是张爱玲小说中,为数不多的用前卫的手法探讨女性心理及情欲的作品。下面是为读者朋友搜集整理的色戒读后感,欢迎阅读。
色戒读后感(一)
因为电影《色,戒》的走红,张爱玲的原著从故纸堆里跑了出来,迅速成为大众的聚焦点。人总是不能免俗的,当然包括我在内。前几天,终于有时间进了书店,循着显目的广告,找到了《色,戒》。看来,此书的销量正旺。夜里一口气看完后,当然生出几许感慨,有话要说。
一直以来,如同听上海话,吃上海菜一样,对海派作品,实在不敢恭维。也许是十里洋场的风化,也许是天生小气、内向、市侩的性格,海派作家的笔,总是那么阴郁、逼促、迂回,这样的风格,向来不符合我的喜好。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北方的作品,那样的辽阔悠远,那样的荡气回肠,那样的快意恩仇,即使写苦难,也是明快而绝决,决不拖泥带水。而海派的作品,即使写快乐,也是沉闷或压抑的。
张爱玲的小说,带有典型的海派特征。你读读《红玫瑰与白玫瑰》,看看《多少恨》,那些主人公的心理,多么的脆弱、敏感和势利,全带有病态的美。当然,你不得不佩服张爱玲的功力,“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女人花时间在镜子面前,就得多花钱在时装店里”,“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这样的传世名句,最鲜明地体现了张爱玲的风格。
世人都说,张爱玲善于刻画人的心理,特别精于刻画女性的心理,这一点不假。要了解上世纪三四十代的上海女人,或是要了解当时的时代风情,张爱玲便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T型台,里面所展示的,有爱恨离愁,两情相依,凄迷缠绵,常在夜深处,让你泪流满面。
我骨子里不喜欢张爱玲的小说,但如同吸烟的人一样,一碰到这东西,总是欲罢不能,分得清是爱,或是不爱??
色戒读后感(二)
张爱玲的笔下没有不妙的人儿,然而妙人儿的命运终究多事坎坷,这叫红颜薄命?
王佳芝为什么肯接近易先生?做他的情妇?获取情报。在当时那样一个年代,中国人把贞洁看的比什么都重,也许今天的中国人也一样很看重贞洁,那外围女为啥那么招摇?奇了怪了。
老易是汉奸,有老又丑又矮,但是王佳芝还是爱上了他。李安导演的电影中让梁朝伟饰演易先生,我第一次觉得梁朝伟如此的丑,他把易先生诠释的太好了,以至于电影看完我还觉得梁朝伟如此猥琐。
老易真的好福气,到了中年还能遇到这样的知己。
我为王佳芝不值,但仔细一想,李安导演为什么把爱情电影拍得如此露骨?床戏如此之多?也许只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现在的年轻人心高气傲,但是真正到事关国家大事时又是第一个退缩的,你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接近一个汉奸吗?你愿意为此失去贞洁吗?外围女愿意!
色戒读后感(三)
几年前,由李安执导、梁朝伟和汤唯主演的电影《色戒》在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夺得“金狮奖”。取得了商业上巨大成功的电影,让我们不得不追溯张爱玲的小说《色戒》,走入她的感情世界,聆听她的爱情独白。
《色戒》原著中只有1万多字,可是张爱玲前后修改了近30年。张爱玲这样解释:“这个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没有意识到30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色戒》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其中隐藏了多少关于她自己的故事呢?
小说《色戒》写于1950年,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一群热血青年为刺杀汉奸特务头子易先生,派出年轻漂亮的女子王佳芝,想通过“美人计”来刺杀他。就在刺杀即将成功的那一刻,剧情却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王佳芝在易先生为她买钻戒的过程中深受感动而改变初衷。易先生逃脱,刺杀行动失败,而王佳芝和她的同伙无一幸免地被杀戮。
张爱玲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好多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小说《金锁记》有她“三妈妈”的影子,《创世纪》是她姨奶的翻版,《茉莉相片》留下了她弟弟的印记,《殷宝滟送花楼会》更是有她同学尴尬的影像。同样在《色戒》中也少不了生活的真实写照,女主角原型为上海名媛郑苹如,而男主角原型则是汉奸丁默村。张爱玲是从其情人胡兰成处获得了郑苹如刺杀事件的详细细节并最终将其写进了小说。
要洞悉张爱玲的感情世界,是离不开胡兰成的。胡兰成,伪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身边的红人,权柄炙手可热,又风流,才华横溢。张爱玲与胡兰成之间有着爱与恨的交织,演绎了人间一段让局外人费思量的爱情。正如张爱玲所说,胡兰成是她深爱的男人。胡兰成也如是说。也许两人都彼此深爱过对方,只是谁比谁的爱更持久些,谁的爱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已。
在张爱玲爱的世界里,爱是纯粹的,她不关乎金钱的多少,权位的高低,她要的是爱的投入与纯粹,不掺杂其他的客观因子。她的爱是执著的,不以时间的改变而减少,不以环境变化而更改;她的爱是飞蛾扑火式的爱,明知前面燃烧的火苗在有节奏地跳动,却毫不犹豫地冲向火光,让火苗无情地吞噬了生命也在所不惜;她的爱是坚韧的,明知前面是布满荆棘的路,却赤足前往,也不惧怕心如刀绞的痛;她的爱是孤独的,当面对胡兰成背叛,她如是说道“倘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不会去寻短见,也不会爱别人,我将只是自我萎谢了。”;她的爱同时又是悲凉的,爱情还没有开始似乎就已经注定了结局,她与胡兰成的一段情也许在冥冥中已注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现实中的张爱玲是对爱情充满了至诚、至真、至善、至情、至性的“小女人”。她与胡兰成1944年8月结婚,是年他38岁,她23岁,没有举行仪式,只写婚书为定。从此两人同缘同相,同住同修,生死契阔难料,唯有这一刻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是可以依持的。在她的爱情世界中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除了爱情。爱情是真实的,爱情就是爱情,容不得掺杂任何虚假,爱情是神圣的,不受人间任何俗物的沾染。
小说中易先生与王佳芝之间年龄、阅历等悬殊之大,本不会有故事。但是一切都阴差阳错地发生了,故事开始得是那么牵强,过程是痛并快乐着,结局是那么的悲凄。王佳芝毕竟是个小女人,刺杀这样的大事本与她无关联,她应该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完美爱情。
看电影《色戒》也罢,读小说《色戒》也罢,我们不妨摘掉带“色”的眼镜,“戒”除诸多世俗杂念,用一颗善意的心去解读它,以一颗淡然的心去抚平心中的杂草,试着去理解她的爱与伤。
色戒读后感(四)
上周六,跑去广州购书中心的三联书店看了一下由台湾皇冠提供版权的《色戒》。此篇小说应该属于短篇小说之列。大概就只有5页纸。站在书店里看了一个小时,见到好几个人光看到封面就买书。真是有点浪费啊。因为出版社非常高明地用《色戒》做幌子特意将此篇放到书本最后,不明真相的人真的以为厚厚一本里面全部都是色戒的内容。晕倒!
和以往的张氏风格一样啦,并没有太大的惊喜。看完小说之后,最感慨的是这篇文章不如李安的电影好。开头就写几位太太在易先生家里打上海牌,这一路写下来都是在几个女人的争风吃醋的牌场上和离开牌桌后的事情。没有太多的内心描写,没有太多的外貌描写,充其量就是描写了一下王兰芝的穿着打扮和高高耸起的胸部。易先生的外貌也没有太多着笔。甚至连最后王兰芝是怎样被杀都只是略写一笔,原因是易先生和王兰芝上街买钻石戒子的时候差点被暗杀,然后逃脱马上封锁附近街道。紧接着就只写易先生的内心。至于那个邝裕民和梁闰生简直只有三两句提及。
李安的电影充分发挥了他本身的创意。电影与小说的区别大概就在于一个是后人再创作和前人写蓝本。也许后人的再创作会毁了前人的蓝本,因为这仅仅是个爱情故事没有太多风月之事,坏在再创作的时候把风月之事过多润饰。竟至于将世人带入“色”的陷阱。但不可抹杀的是李安将此篇小说热热地炒了起来总算没有枉费张氏写蓝本的心血。
色戒读后感(五)
张爱玲原著、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引起了香港文化界广泛的讨论。其讨论的范围,已不仅限于电影,而是提升到文化层次,并扩大到包括张爱玲小说的特色、风格和意义。
知名学者李SF看了三次《色,戒》,为的是研究张爱玲的文本,即《色,戒》电影剧本与原著的差别。李OF从《色,戒》文本读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苍凉。
LZF在评论张爱玲代表小说的文章,特别提到张爱玲作品苍凉感的始源。LZF写道:“张爱玲对世界是悲观的,对文明是悲观的,对人生是悲观的。现实中的一切实有,成功与失败,光荣与屈辱,到头来都将化作虚无与死亡,唯死亡与虚无乃是实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很浓的苍凉感,而其苍凉感的内涵又很独特,其独特的意义就是对于文明与人性的悲观。
这种悲观的理由是她实际上发现人的一种悲剧性怪圈:人为了摆脱荒芜而造文明,但被文明刺激出来的欲望又使人走向荒野。人在拚命争取自由,但总是得不到自由。他们不仅是世界的人质也是自身欲望的人质,说到底只是‘屏风上的鸟’、‘被钉死的蝴蝶’,想象中的飞翔毕竟是虚假的,唯有被囚禁和死亡才是真实的。”
《色,戒》中的王佳芝与他的同伴的集体被枪毙,是悲剧的下场,也是结局。死亡之前的一切努力、奋斗,不管是成功与失败、荣与辱,都成了过眼的云烟,像“屏风上的鸟”、“钉死的蝴蝶”样本,已失去生前的意义,呈现的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死亡的静止状态!
XZQ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非常强调张爱玲小说的历史感,认为张爱玲是一个“忠实而深厚的历史家”,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LZF针对这一说法,认为张爱玲的代表小说《金锁记》与《倾城之恋》等的精神特点,并不是它的“历史感”,而是“哲学感”。
LZF是第一个把张爱玲的小说提到哲学层面考究的人,别饶兴味,他指出:“在本世纪中,张爱玲是一个逼近哲学、具有形上思索能力的很罕见的作家。浸透于她的作品中的是很浓的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悲观哲学氛围。张爱玲具有作家的第二视力。当人们的第一视力看到‘文明’时,她却看到‘荒原’;当人们看到情感的可能时,她却看到不可能;而当人们看到不可能时,她却看到可能。《倾城之恋》告诉人们,世界并非在‘进步’,而是在一步步地走进死寂的荒原。因为作为世界主体的人是自私的,他们被无穷尽的欲望所控制,这种欲望导致了人性的崩塌和爱的失落。只有到了‘地老天荒’、世界走到末日的时候,欲望才会与世界同归于尽,人才可能重新发现和复活天性中的真诚。”
在《色,戒》中,王佳芝与敌伪特务头子的微妙感情,在一般人眼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无他,身份使然,一个是爱国热血青年;一个是出卖民族利益的“汉奸走狗”。结果在小说(电影)情节的铺展下,这段感情却在不可能中而自然地发生了。这正是LZF所说的,张爱玲具有作家的“第二视力”,当人们看到感情的可能时,她却看到不可能—王佳芝原钟情爱国青年领袖邝裕民,这段感情却因王佳芝第三者身份被搁置了;而人们看到不可能——王佳芝与敌伪特务易先生发生的感情,她却让它发生了。
延伸阅读:色戒观后感
色戒观后感(一)
喜爱张爱玲,喜爱她的每一部作品皆为经典,欣赏这样的文学作品改拍的电影,需要心思细密特别的投入去体会作者的意图。
从题目开说,结合整剧,《色·戒》一题中“色”,“戒”:其实有多层意思可以由读者去意会,仁者见仁罢了,我个人理解有二层意思,一、“色”,暗喻美人计,“色”亦是“幻”--幻觉与引起幻觉的美人计中所呈现出的种种外在“色相”,“戒”是实指钻戒,虚指人心隔防。第二种理解则是:“色”是王佳芝对真爱的渴求。“戒”是爱情与政治的无法同步,可她却爱得一无反顾!
“色”“戒”二个字赫然醒目,本是二个对立的事物,却要被作者有意的用一个间隔号联系在一起,其意可见已深。
一个“色”字也也含盖了影片中的所以性爱场景,而张爱玲为数不多的性描写,被李安大肆夸张,成为李安商业渲染的噱头或者某些俗不可耐之人的饭后谈资,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亵渎。张爱玲的小说需要内心极其细腻之人来品读。
感动的情节在下面的文字描述内容中掀起高潮:
两人终于来到珠宝店。一路上王佳芝都在思忖易先生是不是真的爱过自己,想的全是小女人那些患得患失的小心思,跟什么国仇家恨全无关联。珠宝店外,刺客隐身。王佳芝内心无比焦虑。在易先生低头为她挑选戒指的一霎那,王佳芝从他脸上的笑容突然感受到这个男人对自己的“爱”,于是在紧要关头示意易先生快走。。。他的生意味着她的死。。
易先生回到家,太太们还在打麻将,吵吵着要让他请客吃饭。易心里却在想着王佳芝,可他必须杀她。行刑的钟声敲响时,易流下了揪心的泪水,静静地走出房门。世上最酸楚的爱莫过于爱到不能爱
色戒观后感(二)
最近一直没看电影,一个是没什么空,一个是上次看了《色戒》没有写观后感,如果再看一个就欠两个观后感了,好无奈~~~暑假就给自己定了个规矩,看了比较有内涵的片子,一定要写观后感,防止自己看电影蹉跎光阴,
今天写一下看了《色戒》后的感觉吧,主要是我看上了一部电影,是我们家艾伦演的……先把这个写了我就可以看新电影了。
先说说演员,原本《色戒》刚出来的时候我很想看,是因为梁朝伟才想看,没怎么看过他的片子,但我知道他是个深沉,有男人味的人。但那时我还上高中,高中毕业后,我在百度搜索过,搜不到,就算了。到了大二,有个好朋友告诉我她下到了这个片子,问我要不要,我当然不拒绝啦。不过我这回更感兴趣的是汤唯,她真的很美,我看到过剧照,白润的肤色,配着那艳艳的红唇,真的好美……
第一次看哪个电影的时候还是很有障碍的,没有仔细看,快进这看了一遍就放下了。这个学期刚开学的时候又认真地看了一遍。有一段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让我记忆尤深,王佳芝说我知道你想让我做你的妓 女;她说我给你唱支歌吧,我比她们唱得好听;她唱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易先生听得掉了泪,他应该也是很孤独的,忽然有了一个美丽又知趣的女人说和他一条心和他不离分,他当时应该是真的很动容。概是她填补了他空虚的心,他也想让她感受到他的真心,他要她去见一个人,交个那人一个信封,她不知那是什么,就先拿去给她的上线看了,找到了那人,她才明白,他是要送她“鸽子蛋”。对比开头,易太太想买个钻石,易先生都不想让她买,他对王佳芝真的很大方,比对自己发妻还要大方,她看着钻石也愣了,应该是没想到和感动吧。
王佳芝第一次接近易先生只是一腔热血,想做些什么,想完成他们的计划,而第二次,应该是不甘,第一次的时候,她付出了女人宝贵的贞操,却什么都来不及做就要不得已放弃计划,因为易先生要离开香港,他们没有条件再实行他们的计划,她崩溃了,只想逃离。第二次,我认为她是不甘心自己第一次白白付出没有结果,她要继续。张爱玲说“下体是通向女人心灵的通道”我不知道她是不是为这个故事说的,但她确实是对的,她爱上了他,她可怜他,也被他感动,在计划就要成功的时候,她要他“快走”。最后,他们一伙人集体被枪毙,那天晚上,易先生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王佳芝睡过的床上……
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仔细看,很讨厌易先生,王佳芝那样爱他,他却没有放过她。第二次看完,我想,这大概是最好的结局吧,对易先生和王佳芝。我相信易先生也是爱王佳芝的,但就算他放过了王佳芝他们也回不到从前,感情已经有了裂痕,信任不再,他们不可能再好好在一起了,让王佳芝死,王佳芝就可以解脱了,对谁都不用内疚了,对于易先生,他还可以偷偷地怀念王佳芝,他想到的一定都是王佳芝的好,这样就是最好的了吧。
我也想过,如果我是王佳芝,我不会要他走,我要看着他死,他确实该死,但,在他中枪倒下的时候,我会飞奔到他身边,自己给自己一个了解,和他死在一起,这样我就谁都没有辜负了,我们还在一起……
关于时间简史读后感
关于时间简史读后感5篇
细细品完时间简史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篇时间简史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时间简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时间简史读后感精选篇1
浩瀚的宇宙中,有太多的迷团。它们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着我们,使我们十分渴望却难以探索这些迷团。就这样出现了一位思想巨人,他就是史蒂芬.霍金。这个假期我幸拜读了他的著作《时间简史》。
当我翻开书时,它果然立刻深深地吸引了我。书中作者在描述“相对论”、“弯曲空间”这些理论时,措词精确、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丝毫没有给人一种乏味的感觉。
更加精彩的是书中还有很多精美插图能够帮忙我们读懂它。并且还附有作者对未来宇宙的大胆猜测和推想。优美的词仿佛又使我们置身于宇宙之中,目睹宇宙大爆炸,恒星的生辰与毁灭……俗话说“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可我发此刻看完《时间简史》后,书中的知识与精髓更是胜读“十年书”。
再谈谈本书的作者斯帝芬.霍金,《轮椅上的巨人》就是说霍金的。他因患“渐冻症”被襟固在一把轮椅上40多年之久,但他身残志坚克服了身体的缺陷而成为了国际之“超星”,他不能写字,甚至不能说话,但他超越了“大爆炸”、“相对论”、“量子学”等论理,迈入了浩大的宇宙中。尽管他那么无助的坐在轮椅上,但他的思想却越过了地球飞向了宇宙。
约翰.弥乐顿讲得没错:头脑是他自我的住处,他在其中制造天堂的地狱。让我们记住《时间简史》,它对我们终身有莫大帮忙,我们将受益匪浅。
关于时间简史读后感精选篇2
现代杰出的物理学家,被誉为“宇宙之王”、“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思想家、理理物理学家之一。”1942年生于英国牛津,毕业于牛津、剑桥大学,并获得剑桥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21岁的他,患上了渐冻人症,被禁锢在轮椅上20年,他的贡献正是在轮椅上做出来的,他,就是身残志坚的霍金先生。
《时间简史》是一本优秀的天文科普作品,它使我认识到--在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多么神奇和美妙。《时间简史》清晰地解读了宇宙的很多问题,将高深的理论物理学通俗化,增配大量图片,让读者更加理解霍金的思路。
读了这本《时间简史》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许多天文科普知识,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禁锢在轮椅上20年的成功人士--霍金。
霍金虽然是一位残疾人士,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向外发出告示,只能靠助理和家人的帮助下生活,只能靠轮椅到世界各地演讲,只能靠三根手指去控制轮椅,虽然他的身体残疾了,但他的脑子和心灵都没有残疾,正如他所说的:一个人,身体有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我也要学习霍金的这种身残志坚的精神,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低头,勇敢去面对现实,在生活上,微笑地面对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正是我以后奋斗的目标。
霍金一生的坚强,一生的志气值得我们学习,他面对困难不低头的意志更值得我们学习,虽然现在我还没有完全读懂这本《时间简史》,我想,在多年以后,我会重新拿起这本书,细细地品味,书中的宇宙论,书中的霍金意志。
世上永无霍金,时间永留简史。世界上永远都不会再次拥有霍金,但是,霍金的智慧和《时间简史》永远留在世界上,保留着。
关于时间简史读后感精选篇3
在空闲的时间里,我平时参阅了一些文章书籍,其中有粗略拜读了一下著名的物理科学家霍金的《时间简史》。霍金谈论了他对宇宙外星生命问题的最新思考。他认为外星生命几乎肯定存在于宇宙的许多其他地方——不仅是活在行星之上,甚至还可能存在于恒星中心,甚或是漂浮于行星间的广阔宇宙。《时间简史》这本书阐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从大爆炸到黑洞。让我们从身边的琐碎小事一下进入到浩瀚的宇宙世界,让狭小的心胸变的宽广。
无限的宇宙,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它没有边缘,那么也可以说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认为是边缘,打个比方:因为无限,所以画任何一条线都可以认为是中线,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认为是中心。让我有一种空白的思绪,头脑里面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种空白的无限延伸……
《时间简史》里面提到宇宙论,宇宙论其实是一门即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类不会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还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义。但是,人类理念的进化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说的演化就花了2000年的时间。时间是什么?时间和光不是一种东西,这很容易想象。比如在黑夜里虽然没有光,但仍然有时间。光速和时间怎么联系起来对于我们这种非专业的大学生还不清楚,因为并未做过深入的理解。
在读《时间简史》的过程中,我也学着一些学者,又思考了一下那时间和空间又有什么关系乃?空间和时间其实是一个整体,有空间的地方就有时间,有时间的地方就有空间。那么,用宇宙论来说,从星系光谱的红移可以推断,越远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离开我们而去,这表明整个宇宙处于膨胀的状态。从时间上倒溯到过去,估计在100亿到200亿年前曾经发生过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即宇宙从一个极其紧致、极热的状态中大爆炸而产生。那么宇宙在膨胀,时间就在延续,宇宙一旦停止膨胀,那么时间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时间和空间只能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的夹角只能是零。
既然宇宙在膨胀,膨胀的速度怎样?既然有速度,根据我对物理知识的一些了解,那么它必然会有一个参照物,就象光相对假设的以太一样,我们又要假设什么呢?《时间简史》里面提到:万物形成之前只是一个点,它们之间的距离为零,爆炸之后膨胀。那可以想象我们也是以相对于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的物体远离我们的速度远离它。
后来我想到了以前看的那个《穿越时空》,根据《时间简史》的说法,那么,我能回到过去吗?空间和时间就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可以时间旅行,我们回到过去的时间那就是可以实现的。空间和时间是连续的,过去的空间和过去的时间已经成为现在的空间和现在的时间,我们也就是回到了现在。那就是在表达我们从现在回到现在。那就是仙子本身。我无法想象我们过去的某一时刻的时间和空间仍然在某个地方以某种形式存在,它们明显已延续成了现在。
《时间简史》里试图把宇宙描述成一个有限但无边界的空间,它是完全自足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它就是存在。可是我们这些常人是不容易理解的。它从另一个角度再给我解释宇宙的起因,物理、天文、宇宙学和勇气的前沿被清晰地呈现在《时间简史》之中。
在粗略的读者《时间简史》的时候,开始有个宇宙,后来宇宙消失了,剩下的仅是一点点,然后是爆炸,在然后是延伸,最后是大脑的一片空白。我无法用自己更多的语言来阐述书中的内容,《时间简史》需要我以后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解读。在大量的科学面前,我也哑然了,做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全面发展自己,不应该局限于在一点上,所以我们需要想宇宙大爆炸一样,把时间和空间利用起来,大学生后才不孤独。我需要更多的学习,求知的路上不能没有我。
我的观点是,一切在宇宙产生之时就和时间具有了同样的速度,即宇宙膨胀的速度。未来的空间和时间还没有产生,去未来旅行根本不可能。
关于时间简史读后感精选篇4
其实初读《时间简史》只是正因它是霍金的著作,只是为了在闲暇之余与兄弟姐妹之间有一点谈资罢了,不得不说这样的科学著作实在难懂,相比我的张爱玲,三毛,刘墉来说却是枯燥了一些,但它仍深深的吸引了我。将我引向了充满幻想的未来。
说它单调是正因它没有平平仄仄的语调,没有风花雪月的场景,没有催人泪写的辞藻,但他,却拥有极严谨的的探索科学的态度,以一种严谨的口吻向咱们叙述着蔚蓝的宇宙,神秘的黑洞。父亲不止一次的提醒我说我再也看不懂这么深奥的著作,开始我还不以为然,渐渐的我发现我只能读懂其中一点,而绝大部分仍是懵懵懂懂。
斯蒂芬·威廉·霍金,一个极平凡的人,他正因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因此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能够活动。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彻底被剥夺了说话的功能,演讲和问答只能透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但他的智慧弥补了先天的不足,轮椅上的他还是可爱的,值得我敬佩的。30岁,他考查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正因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最后以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好处,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齐。
霍金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正因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几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他仍出版了《时间简史》,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对于这本书我实在做不出自我的评价,正因,可能在之后的几年,我才能读懂这本书,但是我能感受到这字里行间的一份坚持,一份严谨,甚至一份心酸。
其实更多的我将这本书当作科幻小说来看,书里就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时间简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统一理论,这是爱因斯坦未尽的梦想。霍金在本书中坦言,不能用单独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预测宇宙的每一件事情,正因量子理论的测不准原理决定了宇宙是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统一的。在本书中,霍金透过地图模型来说明宇宙的多样性可能需要一组理论来进行描述。
《时间简史》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性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睿智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性。该书本来就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绞尽脑汁都无法真正明白的,只能当科幻小说看。《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拟空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发奋,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进化原理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读读它吧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
关于时间简史读后感精选篇5
如果有一部理论物理的科普著作能够激发起读者不竭的求知欲和深入探索的激情,《时间简史》就是这样的经典和范本,《时间简史》是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创作的一本畅销全世界的科学著作。
理论物理诉诸直观,想象和逻辑,理论物理以实验和理论的交相辉映极大地加深和拓宽了我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正、反物质的存在和湮灭,能量守恒,有序和无序的相生相倚……相对论告诉我们,受观测者所持的时钟走的快慢是由受观测者的位置和运动速度决定的,时空是可变的。坚信自然界的内在和谐和统一,诚挚地探索并力图理解自然,这构成了自然科学研究和创造的基础,牢固信念和强大动力。
《时间简史》里试图把宇宙描写成为一个有限但无边界的空间,它是完全自足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它就是存在。“我们之所以看到宇宙是这个样子,只是因为他如果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去观察他。”庄子说过:“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伟大的思想原来都是相通的。科学摘掉了我们世俗的眼镜,露出生命本身的眼光,举目天地,人生的那些小事又何足让你拨弄精魂,何不到大自然和幻想的哺育中重振一番。
霍金虽病魔缠身,但意志刚毅,才思迅捷,笔力雄伟,《时间简史》以简洁明朗的语言把读者引向宇宙的起点和万物的本源,从而引发我们对世界的思考进而使我们在自身寻找本质,当你被横逆困穷所束缚,你需要做的不是逃离,而是在一个新的高度去探索,去感悟。思维的广度决定了生活的高度,接受一个世界意味着接受他的全部鲜活的真实的存在:我能理解的和我还没有能力理解的。人类的历史相对于宇宙的历史是如此的年轻,人最需要做的就是以开放的,向上的,敬畏的态度面对自身,面对一切。科学是人类的解放者,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科学要求我们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科学要求我们一如既往地彻底和坚定。
“人如果没有梦想,无异于死掉。”霍金先生的这句名言,我会永远铭刻在心。
后读后感模板8篇
后读后感篇1
一个戴眼镜的老爷爷,一个穿着蓝衣服的小男孩,这本书的封面深深吸引了我,我自已一看原来是《爷爷一定有办法。》
这本书的内容是:当约瑟还是娃娃的时候,爷爷为他缝了条奇妙的毯子,毯子又舒服又保暖,还可以把恶梦通通赶跑。不过,约瑟渐渐长大了,奇妙的毯子也变得老旧了,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看看你的毯子,又破又旧,好难看真该把它丢了。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爷爷拿起毯子,看了看,用毯子坐了一件奇妙的外套,约瑟穿上这件奇妙的外套开心的出去玩了。约瑟渐渐长大,外套缩水了,变小了。爷爷看了看,用外套做了一套奇妙的背心。约瑟又长大了,它的背心沾了胶,又粘着颜料。爷爷看了看,用他做了一条奇妙的领带,不过约瑟长大了,领带沾了汤,脏了一大块。爷爷看了看,用领带做了一块奇妙的手帕。约瑟又长大了,手帕用的破破烂烂斑斑点点。爷爷看了看,爷爷又用手帕做了一颗奇妙的纽扣,约瑟把扣子装在他的吊带上,一天,约瑟的扣子不见了。约瑟找了所有的地方,都是找不到纽扣,第二天,约瑟去上学,在纸上刷刷的写着,说:这块料子还够写成一个奇妙的故事。
读完这个故事,爷爷用自己的巧手,普普通通的蓝料子,做成毯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纽扣。爷爷太厉害了。
我们干事的时候,都要像约瑟的爷爷一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心想事成。
后读后感篇2
轻轻合上《林海雪原》最后一页,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画面依然闪现在心间。在我国的东北部,在茫茫雪原中,无数先烈的英雄背影与那颗赤诚的爱国心,如同燃烈的篝火,照亮了革命的道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片林海,那片雪原,英雄的身影以及那段机具传奇色彩的故事立即呈现在眼前。
六十多年前,在那白雪皑皑的林海中,踊跃着一群年轻的战士,这是一个以少剑波为首,“小白鸽”白菇、“坦克”刘勋苍、“长腿”孙达得等组成的小分队,为了稳固新中国的和平,使人民生活安定,他们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与非凡的智慧“智识小炉匠”、“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围剿了革命反动派的残巢,谱写了英勇的赞歌,他们的气魄震荡山林,他们的信念感动天地。
在诸多英雄形象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英雄杨子荣,他是一位战士,更是一名位革命斗争经验丰富、智勇双全的侦查英雄,他智识小炉匠;化装成土匪胡彪,只身打入匪巢,取得悍匪座山雕的信任;一次次识破敌人的阴谋,舌战小炉匠,活捉座山雕,与战友里应外合智取威虎山等英雄壮举,成功地表现了杨子荣超凡的智慧和胆气,深刻地揭示了其坚定崇高的精神信仰和革命信念。
在如火如荼的斗争岁月中,中华人民涌现的是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魄,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弘扬。他们顽强搏斗,英勇奋战,凭着对革命的忠诚与对人民解放的渴望,挥洒热血,征服了恶劣的环境,最终取得了共产主义全面胜利。
后读后感篇3
放寒假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沈石溪的《棕熊的故事》。
?棕熊的故事》这本书有写熊的,也有写野猪的。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关于熊的故事那一篇,主要是讲:我捡到了一只还未睁眼的小熊宝宝,估计母熊被抓,然后把小熊带回家,给他取名叫小丽,再后来,母熊逃了出来,闻着气味,找到了小丽丽,在一次找吃的时候,遇上了雪豹,母熊为保护小丽丽,肚子里的肠子都出来了,但还是强忍着伤痛,找到了我,别无选择的把小丽丽交给了我,我用母熊保护小丽丽的动作告诉母熊,我会永远保护好小丽丽的。母熊不计前嫌的把小丽丽交给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母熊的伟大。母熊为保护小丽丽,牺牲自我,从中我又感受到了母熊对小丽丽浓浓的爱。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原来,凶猛的动物,也有温柔;原来温顺的动物,也有情仇。沈石溪的激情动物小说,让我进入了动物的激情世界。这一本书主要精选了沈石溪动物小说,《智取双熊》,《黑熊舞蹈家》,《野猪王》,等九个故事,这些故事带领我进入了一个熊和野猪的世界,动物世界里的爱恨情仇,人与动物的纠葛与情感,在一个个传奇的故事里,我得到了精彩的呈现与诠释。
读了这一本书,真让我受益匪浅。
后读后感篇4
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丰厚,可以跟随书中的人物去体验不同事情,是一场精神上的旅行。我在这场精神上的旅行越走越远,于是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从中获得许多的启迪,这也使我的教学工作开展的更从容。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以及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故事所震撼。就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要耐心地和学生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命令着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就如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所有的故事都渗透着李镇西老师的汗水,我能够感受到他是如何与他的学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级搞得有声有色的。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受打击,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么,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用心去爱孩子吧!
后读后感篇5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狼王梦》,它是由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写的。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一只母狼对小狼的给予的伟大母爱,想让狼儿们当上狼王。
事情是这样的:在草原东北端一块马蹄形臭水塘边,卧着一只母狼。它的名字叫紫岚,她怀孕了,而且快要分娩了。紫岚忧虑狼崽是否能平安出世是否有足够的奶水。她怀孕后,食量大的惊人,总是吃不饱,而且一直没有捉到可口的动物,饿极了只能用老鼠充饥。
一天,紫岚想到了一个奇妙的主意,在附近,有一个养鹿场,它想去叼一只鹿补补身子,那天晚上,紫岚叼了一只鹿后反回洞里。可是,如果叼回洞的话,鹿血已经变冷,所以它吸完血再回去。路上下起了大雨,紫岚只能露宿了。在路上,它就生了。一共五只狼崽,由于太粗心落叼了一只。等它发现时,已经晚了。
那几只狼崽,三公一母,一只叫黑仔,一只叫蓝魂儿,一只叫双毛,母的叫媚媚。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四只狼只剩下了媚媚。不过,媚媚将会继续繁殖,来完成紫岚的狼王梦。
母爱像火红的太阳,母爱像黑夜里的油灯,母爱像冬天里的毛衣,母爱更像山间的溪水,一点一滴的细流汇成潺潺的溪流,一点一滴的关怀汇成浓浓的母爱。我们的母亲一直爱着我们,只要有爱,一切将会实现!
后读后感篇6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贫穷地区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弗兰西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母亲偏爱弟弟、深爱他的父亲过早去世、家境贫寒、在学校受人轻视。她就如那棵长得郁郁葱葱的天堂树,顽强地在贫民区生长着,她养成了坚韧的性格,同时这种性格使她受益终生。她,是一个坚强的人。
其中有一段令我记忆犹新:弗兰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学前要去打天花疫苗,但是因为他们玩泥巴馅饼而忘了洗手。手臂上十分肮脏、沾满泥巴的弗兰西受到了医生和护士的鄙夷:“这些人这么肮脏的活着,实在不应该。”但弗兰西勇敢地反抗着:“我弟弟是下一个。他的胳膊和我一样脏,请不要吃惊。你不用跟他说。跟我说好了。”护士很吃惊:“我真不知道我们说的这些话她居然都懂。”
为什么弗兰西应该不懂?难道穷人家的孩子就没有“知书达理”、“有文化”的权利吗?
我在思考着:“布鲁克林有棵树”,这里的“树”指的是什么呢?是那棵天堂树吗?不是的`!这棵“树”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一种滋长在心中的精神,一种在贫民区中也可以顶天立地的精神!这种精神不需要有多么优越的条件,只要你的心中有这样的一方土地,树就会茁壮成长,抵达天堂——这就是天堂树。
我们的心中,是否有这样的一棵树?
后读后感篇7
在《教育的姿态》里于老师写了六大部分,我仿佛看到一个耄耋之年的慈祥学者在给我们青年教师一些做教育需要懂得很多道理,那是她从教60年来的讲台经验,也是她无数个独处时间的思考。语言够朴实也够真诚,朴实的一看就明白,真诚到针砭时弊,敢说真话。没有真,善就是伪善。这本书像是于老师的日记一样,资料很多,触动也不少,在此我浅谈对我最深的就是寻找教师之根。
不明白读者们是否有和我一样是奉父母之命考的老师。对于我考老师,实话实说,虽然我是师范出身,但是考老师就像我考大学报师范专业一样是糊糊涂涂,大多是听从了父母跟亲人的意见,有编制、铁饭碗、有假期。对于这份工作,我觉得我喜欢教学的感觉,应对偏远乡村的小学生,我觉得我有潜力应付他们。但是教学的第二年让我越来越没有勇气。
接手这两个班的时候,他们的数学基础本来不好,我满有信心能够让他们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结果却是他们始终处于那个位置。于老师说教师得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我想我需要先认识自己才能更好的带动同学们,因为整个班级的成绩不够好必须是出在我的原因。我觉得我正像于老师说的那样,缺乏独立思考,缺乏深度思考。
是的,我对知识缺乏敬畏之心,恣以为简简单单的小学知识耐得住我大学本科生吗?所以课堂上应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们一头雾水的时候,我气的直拍桌子,恨铁不成钢,可知是我能传道授业却不能解惑。
后读后感篇8
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而我读了《爱的教育》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界!
这本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之间的爱对祖国之间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我觉得安利柯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天真、活泼、好动,我发现,在他生活的周遭有许多关怀他的好朋友,时常鼓励他,安慰他,所以他才可以顺利成长,它里面有悲伤的、高兴的、催人泪下的、发人生省的。但是让我最难忘的还是那篇《灾难》主要说:上学的路上,一位一年级的小学生在过马路的途中摔倒了,这时,一辆车驶过来正好被佩罗蒂看到,他跑过去救起了小学生,然而,他的双腿被车压伤。他为了救人不惜自己受伤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的敬佩吗?
是爱,使我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爱,给予我们内心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爱是伟大的,爱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多感受一份爱,就多一份温暖,多奉献一份爱,就多一份快乐。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沐浴在爱的海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