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和光同尘读后感(《道德经》第四章 挫锐解纷 和光同尘)

发布时间: 2024-10-22 14:25: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9

《道德经》||,和光同尘和光同尘,第一次看到这个词,就感觉莫名的亲切。想象着,阳光透过指缝,有细微的光影在其间浮动,神奇而动感。那画面在脑海中一...

道德经和光同尘读后感(《道德经》第四章 挫锐解纷 和光同尘)

《道德经》|| 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第一次看到这个词,就感觉莫名的亲切。想象着,阳光透过指缝,有细微的光影在其间浮动,神奇而动感。那画面在脑海中一直不去。

其时,并不知道它来自于《道德经》的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挫其锐”,就是挫去其锐气,避免锋芒毕露。道讲究的是无为而治,而锐气太盛易折身,如汉代名将韩信,功高盖主,就是不懂得藏拙,以致不得善终。

其实淬炼这一技艺,应该也有同样的功效。在淬炼的过程中,经过炉火的高温烧制,然后经过千锤百打把金属本身的杂质一点点清除出去,保留下最纯真的本质。用这最本质的东西去锻造成合适器物就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并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来。

“解其纷”,就是要解除其纷扰,要以全局观来看问题,不片面化。以无为的心态,疏散自己过多的欲望和化解别人的纷扰。其间即便是有功劳,也不居功。

有时候我觉得老年人的行为就非常能诠释这个观念。我们买的零食什么的,只要不放在眼前,她们多半就想不起来去吃。物品不放在眼前,她们也不记得去用。她们的眼光只专注于摆放在眼前的东西,而其他收起来的再多的物品,就不在感觉之内,因而不受那些物品的干扰了。

“和其光,同其尘。”就是要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尘世。见到光亮时溶入光,见到尘土时混入尘。与周围融为一体,不特立独行,也就是说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个人光芒太盛的时候就难以与大家共处,也容易招致无妄之灾。有道的人总是会隐藏自己的光芒,和世俗人同处一处去。大隐隐于市,说的就是这种状态了。众人独醉我独醒的状态,对于做事情来说是要不得的。

这种没有私心的人,才能让有能力者发挥其能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对于不好的方面也能加以引导利用,使周围好坏各方面因素能综合融汇在一起,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与力量。和其光,同其尘,应该是对于有对立面的力量的最高应用原则了。
如果说在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所说的是个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和谐共处的话,比如说父母子女为长者为尊者,他们与其它人的和谐关系,那么这和光同尘更重要的是从自己的内心先打磨自己,祛除内心的杂念,解除内心的纷扰,从而使自己能更好的与周围环境融于一体。

和光同尘的境界不光是指执政的人,也包括平时生活过程中的为人哲学,注重的是人们的自我修养。它要求人们要加强自我素质的提高,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自己同周围环境混合在一起,以开阔的心胸和无偏私的心情去对待一切。

《老子 韩非列传》记载,孔子问道于老子时,闻说从者三千,老子有所不喜这浮夸作风,及见面一个恣意一个板正,故而学问外相对两厌。到孔子分别要走时,老子忍不住道,“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这是个有名的典故,“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就是要挫其锐,解其纷,而“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则是“和其光,同其尘”。意思就是说,我听说那些好的商人,把财物都要藏起来,表面看起来什么也没有。你的德行很高,看上去却有点愚蠢。把你的骄气去掉,减少过多的欲望,收敛你高贵的姿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你的名声都没有什么好处。”

电影《大江大河》里水书记和小辉打球时曾经评论道,小辉太独太骄傲,所以根本不会打配合。他建议小辉把这种骄傲埋在心底,不要展露于外,更不要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

“工作往往就是在妥协和博弈当中完成的。这就是和光同尘的精髓。就像咱们打球,一支篮球队有5个人。你跑得又快,传球力量又大,谁能接得住你呀?你能力强,你可以打前锋,但是总要有人打后卫,总要有人给你传球吧。”

只能融于道中,融入尘中才能得到。那些能力出众者大多是孤独的,但是在做事业时是一个集体行为,这时就要放弃个人成就,来选择集体的成就。如果忘记了身后的人,他们将为此付出代价。孤独的光,惟有和光同尘,才能成就这浩瀚人生。

和光不污其体,同尘不渝其真 。就以周深的《和光同尘》来结束此文吧!

品读《道德经第56章和光同尘》

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duì),闭其门;挫(cuò)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shū);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知“道”的人不多说话,多说话的人不知“道”。堵塞贪念,关闭干扰;磨掉锋芒,化解纠纷;调和光芒,混同尘世,这叫做玄德相同。达到“玄德相同”之人,无所谓亲近,无所谓疏远;无所谓利益,无所谓伤害;无所谓尊贵,无所谓低贱。所以玄德为天下人所尊贵。

【悟道心得】

1、慎重自己言语,祸从口出。凡是尖锐的东西一定会折断,说话不可以刻薄,是非口舌伤人伤己。
2、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无道之人去激化矛盾,有道之人会化解矛盾。
3、我们愿意举火把,贡献时间,贡献知识,去服务、去照亮周围的人,这是和其光。我们谦虚,我们自己不高高在上,就是同其尘。如此,才能够让事情进行得顺利,才能够和大家和谐相处,才能累积人生和谐平安力量。
4、因玄故妙,拉成一长远的辩证历程,幽深而识其和同,因为和同故知其妙!
5、每天要插一盆漂亮的花,不如长久种一株会生长的花!不要只重视生命的表象,要重视生命的本体!
6、人生的最高境界为玄同。玄同就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消除一切锋芒和纷扰,没有丝毫争强好胜之心,有天地品德和力量,又能热心服务普通百姓。只有在这个境界中,人才能和道合一,才能没有分别心,才能成为宁静、自在的玄德之人。

和光同尘

分享《道德经》第四章
【自我解读】

道虽空空且无形,但实际上,它发挥的作用却广泛到人们无穷无尽地无时不在使用着它。
道是万物的内在本质,也是万物发源的根源。
道能使事物的形态由尖锐变柔和,还能分解困扰纷争。
道能融合各种观点和光辉,将众人的观点沉淀整合,形成精华的最终观点。

道,它不露锋芒,是与世无争的一种处事态度存在着,但却又深奥莫测。

请问,道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在先帝之前就辩证唯物地存在了。
感悟:
和光同尘出自以上《道德经》第四章。最好的例子就是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关系转变过程。 
左宗棠和曾国藩一向是好朋友。靖港惨败时左宗棠硬是活生生的把曾国藩给骂醒了,最终曾国藩才不至于再去自杀。
虽然左宗棠和曾国藩是好朋友,两人意见也是常有分歧的时候。
那一年,曾国藩没经皇上批准就回乡奔丧,致使左宗棠耿耿于怀,大骂曾国藩自私,临阵脱逃。

在荷叶塘守丧的曾国藩非常气恼,发誓再也不跟左宗棠讲话,再也不回长沙官场。
在荷叶塘守丧期间的曾国藩,仔仔细细的阅读了《道德经》,其中“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让曾国藩思想顿悟,想起从前自己做事风格力压地方官场,认为自己是皇帝朝廷派来的官员,说的算的不应该是地方政府官场。

左宗棠劝说曾国藩打仗不仅要“结硬寨,打呆仗”还要,审时度势,出奇制胜。
曾国藩再回湘军时,与左宗棠见面,态度极其诚恳、谦卑。

拜见长沙官场,表明自己谦虚谨慎的态度,诚恳待人之心,展现了曾国藩在做重大决定之前,广听八方意见,集大家智慧于一体,取其精华,制定最终决策,这些完全得益于曾国藩从道德经中感悟到的老子所称道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真谛。
现实生活中本章感悟:

①要将事业做大,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势力,甚至反对方的力量(就是“尘“的引导)。

一个人只有具有这样的胸怀、气度和手腕,才能成就大业。
②要尊重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与万物和谐相处,只有和其光,才能使负阴与正阳融为一体。
③宇宙中存在着众多的“尘”,这些“尘”纷扰着人们的心灵,只有因势利导引领这些“尘”向人们期待它去的方向去转变,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④现实处事,要柔中带刚,刚中予柔。这样做事才不至于死板,不讲情面,不懂圆滑。

在迂回婉转中求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关键。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欢迎指正。

和光同尘表达什么情感

“和光同尘”表达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情感,也比喻同流合污。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言外有意对他人要多包容,有宽恕之心,对他人的言语要多加容纳,同时也要收敛自己的锋芒,减少与他人之间的纷争,与他人和谐相处。
“和光同尘”出自《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挫其锐,解其纷意为用虚柔不盈的方式来化解纷扰。指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
本文标题: 道德经和光同尘读后感(《道德经》第四章 挫锐解纷 和光同尘)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472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幼儿教师书籍读后感(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独乌塔读后感400字 左右(乌塔读后感5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