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大象无形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怎么写)

发布时间: 2024-10-19 00:48:5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6

道德经读后感怎么写,篇一:,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

道德经大象无形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怎么写)

道德经读后感怎么写

篇一: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亦为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畏誉而进,何异畏邢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可得而偏举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物壮则老,兵强则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质承违,同乎于玄极。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昼。孰为此者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其名曰大。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道者,万物之奥。处卑不动,守静不衰,无形无影,无逆无违;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以道莅天下,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篇二:

  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自然规律。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

  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无法改变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相信这个简单道理。特别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无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响、变化、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所以, ——物极必反。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远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 也决不可能有!

  “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无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变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飞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暂时的。物质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放眼世界: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家政局乃至国际形势,概莫能外。

  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水的一条自然规律。也是水在常态下的一种运动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热就会变成气体,会往高处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悬浮,这是由于水脱离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两种现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规律所能涵盖的。由此可见:自然规律也是有条件的。同一件事物,时、空及环境改变了,规律也会随之而改变。这就是“规律”的规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感官,全面认识和系统分析客观事物,进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才是人间之“正道”。

  评析:

  “道”是什么?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奥妙无穷。它就是自然规律吗?——尚待进一步证明。

  而本文所列举的几个例子,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很有说服力。

  关于“宇宙原动力”,提法大胆,观点新颖,但举例尚欠验证。若想体味个中玄机,只有靠读者自己意会了。

  关于“规律”的规律之论述,符合逻辑,富含哲理。

  文章结尾总结了什么是人间“正道”,合情合理,给人以启迪与智慧。

   读后感栏目精心推荐:

   我精心推荐

大象无形(读经悟道14)

【道德经】第14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解读】
在你眼前,你却看不见;
明明有声音,却听不见;
伸手就能够到,却摸不着;
不要追问为什么,这三件事是同一个原因。
不亮不暗,渺茫惚恍,没有形状;
面对着它,看不见头;
跟在它后面,看不见尾。
如果能够领悟它,就可以知道万物从哪里来,
就可以驾驭世间的一切,这就是道。
【悟道】
这一章,再一次说道很玄妙很神秘。因为在老子的思想中,这个世界除了有我们看得见、听得见、摸得到的物质的一面,还有主宰他们的规律,这些规律是我们的直接感知所无法触碰到的。
我们看得见日升月落、星辰运行,但是看不见背后主宰它们的规律。
我们听到了声音,却不知道,是什么让音乐悦耳、是什么让噪音烦心。
我们摸得到东西的形状,却无法摸到它内在的结构。
说它无形,它却主宰了一切;
说它有形,它就在面前,却无法捉摸。
《庄子·应帝王》讲过一个混沌开窍的故事。有个神仙,名字叫混沌。他没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就是没有七窍。 另外两个神仙倏和忽来做客,就帮它开窍。每天开一窍,到第七天,都开好了,混沌就死了。
庄子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混沌本来的样子, 浑然一体,没有七窍。等开好了七窍,它不但没有更清楚地感知世界,反而把命给丢了。这个混沌,就是道的比喻。
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未必为真;
就算看到的听到的,是真实,也未必全面完整。
对道的探索,
既要实践、去看、去听、去体验,
又不能被自己的见闻所束缚,
不被自己的感官所蒙蔽,
不被自己的情绪所支配。
这样,才有可能站在不同的角度,
站在更高的位置去俯瞰,
用超越性的思维,
去领悟内在的规律,
才能明白道的真谛。
《菜根谭》中说到:
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
血肉之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
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道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说出来的道已是挂一漏万。
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看在自己的角色都对,但实际上都不是全貌。
人们对某些热点事件总是企盼看到真真相,你听到的真相已经是叙述者把他看到的事件用语言组织出来的(所见的部分点用自己的逻辑连成面而已,很多经不起推敲,但能成为热点,甚至成为某些新媒体的榜首),并非是真真相;你自己看到的讲出来也是此理,你的学识、利益、立场,已经悄悄地融入到你的言语当中;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也不一定为实,权威并不一定是权威,当然某些代表公正的人或机构在很多时候并不一定真的代表公正,可以列为经典冤假错案在此不列举。
大象无形,知而不言,看破不说破,顺势而为,成人达己!

大象无形是什么意思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厚德载物"、"大象无形",从不同的角度讲出了共同的道理和意向。以"厚德"载万物,兼容天下,故总体上似无"定形";由于"固无定形"而能容纳"多形",时时吞吐吸纳外来之物,以壮大丰富自己,故能看似"无形"之上,而成其泱泱"大象"……。老子个人过分主张"阴柔",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相悖谬,他还常用"辩证"的方法来为自己消极"无为"的主张做论证,这一点了不可取。但是,他所说的"大象无形"倒有阳刚之气!!!

大象无形有什么寓意

问题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什么意思 综合老子全书的思想,可以看出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是崇尚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还有就是关于矛盾双方独立统一的相互转化。老子说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对我们理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有帮助。
“无声”、“无形”本来是虚空的东西,谈不上“大音”、“大象”。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应是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大音”、“大象”至少有一个负载它们的实体,才能显示其“大”。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自《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老子对“道”的阐释,应解释为“最美的声音就是听起来无声响,最美的形象就是看不见行迹”。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
在现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则更代表一种将美融入生活的智慧;情感热烈深沉而
不矫饰喧嚣,智慧隽永明快而不邀宠于形。拥有这种智慧的人不用刻意地去想什么、做什么,便自然无形地把情感使用到最值得、最有意义的地方去,从而使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
就是这样,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问题二:大言无声,大象无形是什么意思? 理由正当不用大声人家就会折服
形象端正不用锦衣人家就会尊敬

问题三:老子《道德经》上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是啥意思?具体解释。 出自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明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所谓的大音和大象,与道并列,是以器象来表征、喻示大道。
希:同无
整句是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翻译过来就是
最最洁白的好象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 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象没有形象。 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问题四:“大象无形 真水无香”是什么意思?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 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真水无香,意思和大象无形基本上一样的。
那些真正大智大慧、超出尘俗的人,却如同纯净的水,是没有香气的,更不会远近飘扬,

问题五: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寓意呢? 这是道德经里的句子 是说声音大到极致 人就听不到了(就像超声波) 事物大到极致人就会认为本来就那样 没有什么东西在那里(站在海边看大海)

问题六:“大声希音,大象无形”的具体含义 你好!!! 出自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明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所谓的大音和大象,与道并列,是以器象来表征、喻示大道。
希:同无
整句是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翻译过来就是
最最洁白的好象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 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象没有形象。 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希望能够帮助你!!!
本文标题: 道德经大象无形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怎么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44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可怕的科学斗士的秘器读后感(精选《可怕的科学》读后感范文三篇)通用应用文写作读后感(应用文写作的学习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