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属于学生的课堂读后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10-13 14:25: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9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

创造属于学生的课堂读后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1

  利用假期时间,我有幸拜读了冯恩洪校长的一本教育著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书中有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们一直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却没有关注我们的教育是否适合学生。冯恩洪校长不仅是具有远见卓识,还是“艺高人胆大”的教育实践家。早年,他就对德育改革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及思考。我们传统课堂往往经常要求学生样样都行,但冯恩洪校长说,全才、全面发展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接受他:“人皆有才,人物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观点,要为有差异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才是我们教师的任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但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大部分的时候是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堂灌”成了我们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让学生“难受”,如何让学生从“难受”过渡到“享受”,我从冯恩洪校长《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爱学生

  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认为“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都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想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首先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称之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教师把不同的爱献给不同的学生,种进不同学生的心里,就能结出不同喜人的硕果。

  二、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孔子早在千年教育史中就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教育理念。孔子门下的成功学生颇多,其实跟孔子教学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孔子常常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师面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人们常把教师比作是辛勤的园丁。然而,我觉得这种比喻并不恰当。园丁的工作是把花园里的参差不齐的草本修剪得规规整整,千篇一律。难道教师所做的工作也是把有个性的学生给调教得千篇一律?那是扼杀学生的天性,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教师的眼里既要有牛顿,爱迪生,也要容得下平凡的清洁工人,因为社会需要多方位的人才。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某个阶段落后,经过努力赶上。允许学生某个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许个别“超常”学生脱颖而出,这一切的参差不齐,才是教育的正常现象,因为教师并不是克隆专家。

  如今,课堂教学要提效,就要退出讲授,提倡合作,课堂教学要由讲授走向合作,“班里最好的学生一定也没有老师知道的知识多,但老师知道的知识绝不会比全班同学加起来的知识多。”冯恩洪前辈的这句话有力的揭示了讲授教学的弊端,非常具有说服力。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真的很好!我们也不能等待,不妨去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方说尊重差异的调整与尝试,全面优化课堂,提高效率等!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2

  假期,阅读了教育大师冯恩洪的书《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如沐春风之感。全书语言生动幽默,见解独到,充满智慧。冯校长将深刻的教育理论寓于明白如话的故事中,娓娓道来的话语里有着太多的引人思考的话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反复地阅读。

  冯校长认为,教师要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给有差异的人提供有差异的、适合他们的教育,合适的比标准的更重要。面对差异,教师应该正视、包容个性、善待差异。学生要在“差异中发展”。他特别讲了《老虎当校长》的寓言故事:(五十知天命的老虎当腻了“百兽之王”后,突然想当校长了,于是办了一所学校自封校长,要鸭子练长跑,兔子练游泳,老鹰学爬树————闹了一番笑话后,学校关门,最后老虎感叹“校长不是人当的”——寓言虽说是冯校长自己编的,但是却不无辛辣地讽刺了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现状,那就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估学生,严重扼杀了学生自我和个性的成长。怎样改变这一现状?

  教育怎样由课本知识中心向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转变呢?冯恩洪结合“建平经验”,最后引出结论:应该让“鸭子练游泳,兔子练长跑,老鹰学高飞”,把个性发挥到极致。其实这些想法和说法,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今天是什么让我们只能去想,不能去做呢?我想只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以后,“因材施教”才会被赋予真正意义。在阅读中,在体会故事的幽默时,我想到我们班的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他们身上难道没有优点?难道没有适合他们发展的路?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作为老师,有义务去发现每一位孩子的优点,让他们在最适合的发展区域中发展。我们面对的是许多个有差异的学生,为什么还要用无差异的教学方法去教育他们呢?冯校长的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当我们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我们终生都在面对差异”。在教育中我们就要哪壶先开提哪壶!

  他在书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冯老师的书和我的工作实际谈谈我的感悟:

  首先先来谈谈“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明确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对当下的课堂教育进行了反思: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像我们这样的班额大,人数多,一个班级六十八人,一个教案,统一练习,完全没有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在练习,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习,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习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亟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另外一点,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 “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习;我们每天为了学生考高分,在想方设法为学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堆里拼命,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习网内挣扎,这样的教育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吗?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感动吗,能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吗?

  可见,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者必须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探寻教育的真谛,创造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追求和谐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读着这些内容,我很是信服,更是佩服。冯恩洪教授的成功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就是一个珍惜讲台,做最好的自我的优秀班主任、校长;他就是一个享受读书,积极反思的复合型的教育专家。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3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他在书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

  读完这本著作,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冯先生的报告让我感受到: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对于高效课堂,他通过传统课堂和高效课堂的对比,提醒我们:

  (一)关注差异,创造适合的教育。

  思考如今我们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是培养精英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少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习;所以我们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对于班级学生的情况要了解,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而是走进享受。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工作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读书学习,做最好的自己。

  作为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我们不仅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读书可以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第二条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习,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你就会成功。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一个会读书、会反思的老师,是一个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师,是一个能做最好自我的老师。

  (三)关注差异,寻找适合的方法。

  在教育手法上不能一刀切,我们不光要重视智商上具有优势,学习品质良好的学生,对待品质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更要用时间去帮助他们,对中间这部分最容易忽视的学生其实要更多的予以关注,但是如此庞大的一个班级集体,靠教师一个人是不能全部照顾的到,所以合作教学、互帮互助尤为重要。结合自身合作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在小组活动中,虽然采取了小组成员课堂发言积分单并规定组长最多只能发言两次。这样一来小组要拿高分主要靠其他成员的参与,调动了全组积极性。但个别学生由于本身水平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积极参与活动的各环节。因此还需要教师更细致及时的辅导和帮助,加强小组建设,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师生形成合力,共同进步提高。

  所以撬起课堂教育质量的课堂变革在于,走出讲授,走进合作或者差异发展,以释放学生的潜能。

  其次为幸福人生奠基——实施实效德育

  目前整个民族存在四大道德缺失:公德、法制、感恩、诚信。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和班主任深知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洪先生说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学生关注而是让学生感到,如何做到,有两点:规范和负责。建立规范的制度约束学生,让学生掌握规范,学会负责。

  读着这些内容,我很是信服,更是佩服。冯恩洪教授的成功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就是一个珍惜讲台,做最好的自我的优秀班主任、校长;他就是一个享受读书,积极反思的复合型的教育专家。

  躬身自问:从教十多年,我是一个珍惜讲台,努力做最好的自我的老师吗?我是一个热爱读书,学会合作,由单科型的老师走向了复合型的老师吗?对此,我还有极大的差距呀。既然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已成共识,我们还需要等待吗?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4

  面对书柜中的众多教育读物,我选择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要对教育有着正确的认识,探寻教育的真谛,其次,是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与自我完善,作为教师,不能固守着一滩死水,这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点。同时吸引我的,还有这本书的教育事例和叙述口吻,是口语化下的一幕幕活泼生动有趣的场景,活灵活现,源于实际生活,却从中折射出不一样的深刻体会。

  这本书的作者是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他致力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张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和谐发展,主张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实践中探索了建平模式。

  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中,冯恩洪先生强调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我们的老师从心中有书走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探寻教育的真谛,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差异,以及尊重学生的情感,释放学生的潜能。

  其次是积极建设教育环境,改善课堂效率。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以讲授为主,讲述教学有好处,他的知识有系统性,它的逻辑性组织的很严密,但是讲授教教学有它的缺点。书中有一个令人深刻的例子,就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哲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在北京做的一份十万初中生的取样调查,其中一道题目是“初中语文老师不讲,你自己能看懂多少?”最后取出的平均值是:初中语文老师不讲学生能看懂95%。通过这个实际例子,很明显的是想告诉大家,初中语文需要老师讲的仅仅只有5%。所以在今后的教育过程当中,要注重由讲授走进合作。这也很好的解释了在丰华学校,课堂上为什么老师们讲的少,学生们做的多了,初中的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们就可以通过自己或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得到深刻理解。

  再者,德育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更是积极人生的需要,预适合的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人生。面对孩子们的德育工作,要寻求适合他们的才是最好的,重视谈话的可接受性,同时也要意识到方法比结论更重要。这让我想到,在丰华学校总会给学生们布置德育作业,要求帮父母做一件事,是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从中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孝顺父母,体谅父母。

  想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师不仅仅是要对教育有着正确的认识,对课程的研究和对学生的研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学会享受讲台,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不断自我完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激情,更需要责任。

  第一,要热爱讲台,享受讲台。每一个老师都想上出自己最满意的好课,上出这样的课,其首要条件是热爱讲台,享受讲台,关键是端正我们的位置。如何热爱讲台,享受讲台,那就要珍惜讲台。珍惜讲台就要做最好的自我,不断的发展自我,改变自我,才能为学生呈现不一样的精彩课堂。

  第二,要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大方向考虑,老师三尺讲台上的事情频繁,具体,琐碎,但是具体频繁琐碎的日常事务却关系着国家的强弱兴衰。往下再看,站在三尺讲台,面对的是几十个家庭的希望,是几十个孩子的未来。作为老师,要对自己的学生学习和生活而负责。

  第三,要学会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说到底就是知识的补充,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经验的积累需要反思。教师应该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在每一节课后,能够积累经验,学会反思,同时,不忘合作教学,实现共赢。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经验分享,虽说是有了基本的理解认识和经验累积,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诸多不足。要使这些经验积累能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方法中,我还需要不断潜心研究和学习。最后,借用冯恩洪先生的话来和大家共勉:做最好的自己,让生命因三尺讲台而精彩!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5

  在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中提到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教师怎样做到以生为本呢?有的教师从早到晚的泡在学校甚至教室里,一发现问题就提醒学生,他认为这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可,结果学生并不认同。我们提倡终身学习,但是长久的压抑状态的学习会造成许多仇视学习的现象。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学生呢?冯恩洪提到让学生感动,让学生从自身起见,不好意思不这样做。这样的动力来源于自身。有位教育家说,有时宽恕所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要强烈得多。它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促使他自身逐渐增长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激起他们进行自我谴责,自我教育。而这种自我谴责、自我教育比别人的谴责教育更为有力。

  如果教师一味的“严格”和“高压”,过分夸大学生的错误,动不动责骂学生甚至不允许学生犯错,要求学生“必须如何”、“禁止怎样”。势必会抹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生就会迁怒于教师,拒绝改正自己的错误,进而产生对抗情绪,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针对不同学生针对不同的违纪行为,应体现“人性化”。例如学生在犯了错误之后,我们切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少用批评多用鼓励。

  学生可以犯错,老师也可以犯错吗?我认为可以,有时候故意的犯错不仅让学生对老师的这个错误印象深刻,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并非高高在上,也是平易近人的,拉进师生的距离,真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的确,压制中的执行只是一时的成效,而鼓励中的约束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觉行为,只要孩子的心是朝着你的,还需要死命的不许这、不许那吗?

  总之只有让学生“爱其师”,学生才会“信其道”。而让学生“爱上你”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时时换位思考,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就一定会“爱上你这个老师”,学习的兴趣将大大提高,他们的潜力就会发挥出来。所以说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学生管住,而是让学生感动。

《创造适合学生教育》读后感

本学期读了教育专家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使我受益颇深。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直木造梁,弯木造犁,让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我想,这就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吧,如果真的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适合学生的教育。

首先先来谈谈“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明确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对当下的课堂教育进行了反思: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像我们这样的班额大,人数多,一个班级五十人,一个教案,统一练习,完全没有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在练习,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习,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习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亟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另外一点,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习;我们每天为了学生考高分,在想方设法为学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堆里拼命,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内挣扎,这样的教育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吗?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感动吗,能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吗?

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读后感1

  最近阅读了《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小技巧获得大改变》,该书作者主要总结其多年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经验,考察众多优秀教师与“问题”教师的课堂,归纳了50个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方法。其实,这50个小技巧,我们已经知道的不少于40个,我们实际用过的也不少于30个,只是,在教育实践中,往往会因为会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也往往会丢失教育的幸福感。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教育的秘密都藏在所谓的‘差生’身上。”如果孩子们已经完美到教一遍就会,说一声就听了,那么教育也就失去了价值。读过此书,忽然明白,教育中时时都有烦人之事,调整好心态,才能追求教育的幸福感!以下是我看完整本书的收获体会:

  要做一位学生眼中快乐的教师。我们要相信:微笑,可以使你走向成功。教学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每天面对的是一群群孩子,他们有他们的天性。很多时候,学生都不能很好地自控。不管我们是否认为是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管理,亦或我们的同事应该更有耐心,这些都不在我们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唯一能控制地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不要在学生面前失控,真诚地,心平气和去帮助学生改正他们的错误或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别让学生难堪,这不仅不利于课堂,还会伤害师生关系。学生不仅会对教师产生厌恶情绪,还会对该门学科失去兴趣。赞扬学生的良好表现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良好表现。所以,要少批评,多点鼓励。皮格马利翁效应里提到过,不管你的`学生如何,但在你的心里认为他们都是最棒的、最好的,加上你投入自己的爱和心,不久以后你会发现,所有学生都变了,变成了你心里所希望的那样。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进行鼓励表扬。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到学生的课堂表现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关键因素,而且也更懂得了优秀的教师他们是如何通过关心、认可、鼓励学生,所以有了这些切实可行的经验之谈,再加上与实践的结合,用心去体会,用心去适应,用心去改变,任何一位老师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都会是更加成功的。同时,学生也会不断进步,每天都有更好的表现。在以后的教学路上,我会争取多点智慧、多点爱心、多点耐心从而能够和学生和谐相处,争取共同进步。

  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读后感2

  《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里的这些小技巧,都很实用。

  对一个教学经验还不是很熟的教师来说,对学生很不熟悉。为此坚持打招呼,再次要把课本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课堂是有价值的。多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实质,即培养人,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为了更加了解学生,我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在平时注意和学生谈心,问问他们眼中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以此来加深对学生及其家庭背景的了解;再就是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沟通,让我们师生在一点一滴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比如课堂规则问题,我想这对于任何一个老师来说,都是非常头痛的。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学生做错事时,批评和指责都不如一句“你还好吗?”这句话代表我对你的关心,当然学生就更不好意思再犯错了。的确是小技巧大改变。不要训斥,不要冷漠,用心对待学生。 “人之初,性本善”或者“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本性更像是一团面。教师和家长把这团面捏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所以要给学生多的证明鼓励和影响,把学生塑造成积极向上的人。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做一个学生心目中快乐的榜样,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乐观和理性的头脑,控制好自己。和学生一起成长。

  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读后感3

  当压力产生时,孩子通常都会使用它们最熟悉的方法加以应对。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生都没有足够的应对压力的技巧。但是,实际上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压力,如果我们不教她们如何让应对压力的话,他们就会自寻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课堂中,你可以有两种方式来教学生如何应对压力:教其应对方法是其一,其二是要以身作则。尽管好的教学其实有榜样的作用,但在这里我们还是把两者分开来谈。

  计划一个时间,告诉学生生气、悲伤、愤怒、不满等等是人类自然的情绪流露,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一些可以应对压力这一问题,是非常有效的,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节“一劳永逸:的课程。你可能要不断地提醒学生什么才是应对压力的正确方法,然后留意观察他们是如何应用这些方法的。

  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从如何恰当的方法解决压力的问题中收益。如果家长能够稍加提醒或者帮助孩子来练习,效果会更好。许多学生由于不知道什么事恰当的处理方法,他们就使用自己的方法来处理情绪问题,这通常是教师感到诧异的地方。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这学期,我们学校发了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本书,看到“还给学生”这几个大字让我想到了叶圣陶先生的话,他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他强调“自读自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大纲指出,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自主学习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落实这一精神,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更“真”更“实”呢?
  面对着各种考试,如何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呢?在语文上,我想要从最基础的习惯抓起。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办事容易办好,学习也能得益。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是很难提高的。也就是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要求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阅读。看书不能走马观花、草草而过。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我要求学生“情绪要稳、读音要准、边读边想,弄懂词句”。
  (2)主动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3)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读书时,要圈住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出不理解的词。再读课文时,标出自然段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并以小组的形式互相启发讨论。这样学生读一次,画一次,动手做一次,越读的多,理解越接近中心,学生的体会也就越深等等。
  (4)提倡学生多读、反复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课堂上讲课文,我坚持讲前读、分析时读、讲完后读、老师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课后要求学生抽时间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这样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再加以阅读方法的训练就足以能够锻炼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了,那么课堂上学生就会有话说,有自己的想法了!这样才能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更新于 07-03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1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徐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用精美的故事情节包装45分钟,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一、真诚,发自内心

这应该是教师课堂评价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虚情假意,数行应付,这样的评价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弱化教育功能,矮化教师形象,淡化师生关系,一时应付却后患无穷,以诚相待,以心交人,真诚地评价学生,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眼中有自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激情。

二、始终抱有期望

众人皆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们对期望有了绝对善意的期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切尚未定论,教师的积极期望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课堂评价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三,紧扣教材不脱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化阅读,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多元反映,但学生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教师在价值观的导向上无所作为是不可取的,教师既要给学生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进行点评引导。

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战争的分析,需要站在多个角度,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客观、公正的进行分析评价。所以说,在历史教学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同时也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总之,理想的课堂,是学生的学堂,更是教师的学堂。当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播撒教育理想、信念和希望的麦田,成为学生种植梦想、收获知识、丰富思想的花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最好的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2

在课改的潮流下,如何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是所有人共同关注的问题,本书作者基于学生立场,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系统总结自己近30年的教育研究和思考,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组织、课堂生成、课堂评价、课堂变革等方法,阐述了如何搭建理想课堂的教育图谱,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为一线教师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意见。

学习主动性的这个问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为教师会经常面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此也伤了不少脑筋,但是在实践中又有着许多无可奈何。通过阅读徐洁老师的《把课堂话给学生》,让我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有了一些感悟。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但我们也会发现每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总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学习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甚至会有“我就是学不好某某科了”这样的消极想法,徐洁老师的书中提到这些都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经历过太多次失败,或者根本没有体验过成功,由此可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谨防过度惩罚,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帮助学生在不断进步中树立信心。

让学生主动学习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要。书中徐洁老师讲述的运用不同方法教学的游泳教练的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教练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就有存在的理由。类比于在学校的教学,教师的“一言堂”和课堂改革教学就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游泳必须下到水中才能学会,学习也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多,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再丰富,学生自己没有领会到位,也无济于事,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是考查学生真正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课堂改革以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阅读一本好书更是相当于享受一场营养盛宴,通过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本书,我在教学观念上有了转变,教师应当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本书不仅对教师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学生和家长也是一本不错的读物,值得大家一读!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3

这学期,我们学校发了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建构理想课堂》的书,看到还给学生这几个大字让我想到了叶圣陶先生的话,他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他强调“自读自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新大纲指出,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自主学习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落实这一精神,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更“真”更“实”呢?

面对着各种考试,如何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呢?在语文上,我想要从最基础的习惯抓起。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办事容易办好,学习也能得益。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是很难提高的。也就是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要求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阅读。看书不能走马观花、草草而过。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我要求学生“情绪要稳、读音要准、边读边想,弄懂词句”。

(2)、主动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3)、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读书时,要圈住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出不理解的词。再读课文时,标出自然段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并以小组的形式互相启发讨论。这样学生读一次,画一次,动手做一次,越读的多,理解越接近中心,学生的体会也就越深等等。

(4)、提倡学生多读、反复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课堂上讲课文,我坚持讲前读、分析时读、讲完后读、老师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课后要求学生抽时间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这样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再加以阅读方法的训练就足以能够锻炼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了,那么课堂上学生就会有话说,有自己的想法了!这样才能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们自感自悟!

本文标题: 创造属于学生的课堂读后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362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大板基地读后感八百字(大板基地读后感400字作文)如何读懂学生读后感(《怎样读懂学生》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