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政制》读后感(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原因)

发布时间: 2024-10-10 18:40: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7

《雅典政制》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雅典政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

《雅典政制》读后感(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原因)

《雅典政制》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雅典政制》([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l6TYCeVCsLX4AUGltPxCw

提取码: 2n72

书名:雅典政制

作者:[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日知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1959-9

页数:74

内容简介: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本书是亚里士多德所做的对希腊诸多城邦之政治制度所进行的比较研究留下的残篇,写作于公元前328年和前325年之间,主要讲述雅典城邦政治制度发展历程,雅典民主制度的产生及发展。本书是古希腊唯一存世的希腊城邦制度研究著述,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为后世研究雅典乃至希腊城邦制度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史料基础。本书对于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态度,亦有很大助益。

作者简介: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384~前322 )

2021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范文六篇

虽然《理想国》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但其对当代的实用价值是不可泯灭。那么看了《理想国》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我整理的2021柏拉图《理想国》 读后感 范文六篇,以供参考。

   理想国读后感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形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

   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著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达到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必须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通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下面就得品鉴这本“震古铄今”之书的魅力了。

   二、“论财产与老有所福”浅析及现实意义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特别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集中的论证了老人除了财产以外,还要拥有一个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个人获取财产的手段要是正义的。

   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己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说到老人问题,与中国恰恰相反,中国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长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却相反的拥有迂腐之年的孤独,了解了这一点,书中的“年老不是问题,真正会出现问题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个乐观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增加压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纪在轻,他活着也是负担。”这段话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关键的是在于你的态度

   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又告诫每一个人,你应该对你的一切行为负责,到老来不要因为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但这对中国人来说效果是不怎么明显的,因为中国人是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由这一思中国也该是宗教精神回归的时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国人不会有多少反思与畏惧,相对而言,财产于老人的关系,中国人做得不错,早就传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现实中中国人又太经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当我们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写“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问卷时,她们会毫不犹豫的写下“金钱”,我们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来,中国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精神世界,中国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样”。

   理想国读后感

   最近摆渡了柏拉图的名作《理想国》。可能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书中又大量使用近乎诡秘的言辞来描述一些虚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后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乱琐碎的片段从脑海中闪过,零零总总拼凑后,也就这些印象。

   有人说《理想国》通篇就是柏拉图自言自语一些完全属于想象的记录。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免有些过激,但从他那种神秘的说法中,还是让人感到他是在瞎想。

   《理想国》谈及了道德、教育、专政、民主、独裁、共产、文艺、宗教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思想大师怀海特这样评价:“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可见其涉面之广、言论之深,叫人称奇。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创造了学科的分支,那么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便是学问的综合,一切分支的源头。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柏拉图对于正义的大量比划。《理想国》开篇就提到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他用此为我们对正义的理解先入为主地打下了一个基础,有种充满魅力的强势。接着他从第二卷起,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这样他又构建了一座充满正义的城邦。最终他觉得,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然而纵观全书,他仍然没有对正义下那么一个定义。什么是正义?读完了书,却被他勾起的思考套牢。也许,因为他觉得没有对正义的最终定义,正义是要根据具体环境,情况而定的。也许,他就是想让读者们不断思考这一问题,众人的力量总是最强大的,答案应该会比他一个人的更为全面正确。也许,他只是想保持人们对于正义这样的重要却幻空的概念的持之以恒的思考精神。

   理想国读后感

   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

   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

   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特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

   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责任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

   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

   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可以选举产生得了吗?现在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可以接受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理想国读后感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

   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

   理想国读后感

   最近摆渡了柏拉图的名作《理想国》。可能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书中又大量使用近乎诡秘的言辞来描述一些虚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后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乱琐碎的片段从脑海中闪过,零零总总拼凑后,也就这些印象。

   有人说《理想国》通篇就是柏拉图自言自语一些完全属于想象的记录。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免有些过激,但从他那种神秘的说法中,还是让人感到他是在瞎想。

   《理想国》谈及了道德、教育、专政、民主、独裁、共产、文艺、宗教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思想大师怀海特这样评价:“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可见其涉面之广、言论之深,叫人称奇。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创造了学科的分支,那么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便是学问的综合,一切分支的源头。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柏拉图对于正义的大量比划。《理想国》开篇就提到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他用此为我们对正义的理解先入为主地打下了一个基础,有种充满魅力的强势。接着他从第二卷起,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这样他又构建了一座充满正义的城邦。最终他觉得,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然而纵观全书,他仍然没有对正义下那么一个定义。什么是正义 ?读完了书,却被他勾起的思考套牢。也许,因为他觉得没有对正义的最终定义,正义是要根据具体环境,情况而定的。也许,他就是想让读者们不断思考这一问题,众人的力量总是最强大的,答案应该会比他一个人的更为全面正确。也许,他只是想保持人们对于正义这样的重要却幻空的概念的持之以恒的思考精神。也许……

   理想国是一席高贵的谎言。 ( 读后感 )这正如疯子的自说自话,不能较真,却也不全为假。“理想国”的理念甚至已超越了真假范畴,或者干脆说,它存在的本身就是真假的依据。大概到这儿,我们略微能明白,什么叫自说自话,自给自足了。借由“范式”理念,柏拉图力图透过苏格拉底之口证明:不能因为无法找到一个与言辞中那种“善邦”一模一样的城邦,就认为“我们”所说的东西( 理想国 )就是不好的。以“范式”作为约束自身的理念,容易看见仁善的本质,如同心底处处潜藏着仁慈,虽时常杳渺飘忽不可寻迹,但也无需冥思苦想非要有某些不同寻常的作为才能勾画出灵魂之灯的绚丽光辉。

   正如理想国的结尾: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

   理想国读后感

   第三卷主要主要还是探讨城邦护卫者的教育问题,上承第二卷提出的“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首先是界定“音乐”即文化教育的内容,包括:①要在故事中称赞地狱,因为唯有如此,才会让护卫者具有勇敢、不怕死的品质。虽然苏格拉底本人承认,《奥德赛》里面写地狱恐怖的也有好诗,但是作为一个执政者,为国家利益仍然不许人们听这样的故事;②要“从词汇中剔除可怕、凄惨的名字”;③删去英雄人物的号啕痛哭,删去挽歌。因为人们总是善于摹仿的,护卫者需要的是自我克制,服从统治者,牺牲小我、成就“共和国”,因此就尤其不允许情感泛滥。于是节制和理智就成为护卫者的优秀品质,而国王的自我节制就是控制饮食和肉体上快乐的欲望;由此可见,号啕痛哭的英雄人物形象只会使理想国中的人堕落;④对于诸神之中最伟大的神尤其不应该写得太无神的庄严气象,以致唉声叹气;也不允许把英雄描写得卑鄙贪婪、蔑视神、人;⑤不应该常常大笑,除了要有节制,还是要有节制。正如第二卷所说“节制与正义”是好的,虽然艰苦;⑥真实高于一切。“虚假”可以留给医生和统治者,医生以其为药物,统治者用来应付敌人,应付公民,而普通人则不允许欺瞒,否则就是犯罪;⑦禁止“要年轻人认为神明会产生邪恶,英雄并不比一般人好”;⑧对于要描写的“人”,必须要正义。以上就是苏格拉底提出对于城邦里“故事”内容的要求。

   接下来讨论故事的形式与风格。风格分为三种:一为简单叙述,即表达诗人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与其讲述;二为摹仿;三为两者兼备。苏格拉底认为应该教导人们尽可能地少去摹仿他人,尽量使用叙述语言来进行教育。尤其不能摹仿女人、奴隶、坏人、鄙夫、铁工等等,也不可以摹仿马嘶牛叫、大河咆哮等等。苏格拉底极度得歧视女性和奴隶,而且他认为简单叙述适合君子,而摹仿适于小人,尽管摹仿更有市场,但不符合统治政策必须清除。但是苏格拉底不是很极端,对于摹仿也不是完全打压,“为了对自己的有利,要任用较为严肃较为正派的诗人或讲故事的人,摹仿好人的语言,按照我们开始立法时所定的规范来说唱故事以教育战士们”。某种程度上来看,理想国和《1984》还是很像的。

   风格之后,二人开始讨论诗歌和曲调的形式问题。这一部分却不是纯粹的艺术形式探讨,而是讨论哪种形式才更适合于城邦的统治。曲调方面,仅留多利亚调和佛里其亚调,一刚一柔,能够恰当地摹仿人们成功与失败、节制与勇敢的声音。至于乐器,留下长笛、七弦琴、七弦竖琴,其他全部剔除,同时节奏必须是“有秩序的勇敢的生活节奏,进而使音乐和曲调适合这种生活的文词”。这样才能够“净化”成功,并认为“只有通过‘清洗’产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理想国的街头原来是千人一面唱同一首歌。如果这个时候的理想国忽然刮进一股“巴赫金旋风”,民众起义推翻统治者,要求建立观点多元、价值多元、体验多元的真实又丰富得世界,那样苏格拉底就疯了。但可惜的是,教育从娃娃抓起,民众早就丢掉捍卫人性的思想和激情了。言归正传,因此,诗人必须使年轻人进入健康之乡,从童年时就耳濡目染,与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然后苏格拉底讲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爱”。正确的爱是“对于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种有节制的和谐的爱”,因此城邦法律“一个爱者可以亲吻、昵近、抚摸被爱者,象父亲对儿子一样;如要求被爱者做什么也一定是出于正意。在与被爱者的其他形式的接触中,他也永远不许有任何越此轨道的举动,否则要谴责他低级趣味,没有真正的音乐文艺教育”,“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所以柏拉图之爱应该是一种有节制的对于美和智慧的爱。

   谈完音乐教育,接下来是体育教育了。对于身体锻炼,苏格拉底认为“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素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一个人要做到这些,之后就不必过分担心身体。而“对于体质不合一般标准的病人,不值得去医治他,因为这种人对自己对国家都没有什么用处”,多有纳粹风格。同时城邦也必须有“好的”医生和法官,法官必须年纪较大,否则无法辨别正义与不正义。

   在心灵和身体两方面,苏格拉底认为“用音乐照顾心灵,用体育照顾身体”,二者不可有偏颇,必须将爱智和激情和谐起来,否则非“野蛮而残暴”即“软弱而柔顺”。只有二者和谐,才能更好为城邦服务。

   最重要的,城邦还需要一个统治者。“群龙无首”的理想共和国一定会“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因此统治者的条件比较苛刻,年纪要大一点,而且是“最好的人”——护卫者中最鞠躬尽瘁,为国家利益效劳的人,而且随时接受考察,同时还要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统治者选拔助手,依据的事简洁版的“九品中正制”。最后,谈到对于护卫者的法律。护卫者“除了绝对的必需品意外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产”,“任何人不应该有不是大家所公有的房屋或仓库”,因为如果“他们要是在任何时候获得一些土地、房屋或金钱,他们就要去搞农业、做买卖,就不能再搞政治做护卫者了”。

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原因

前言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多种因素共同造就的结果,经过多位政治家的不断改革形成了后期相对完善的民主政治。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主要由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三个机构共同运行,形成了主权在民、轮番而治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有着十分明显的优越性,但其表现出的狭隘性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不论如何,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所留下来的自由平等精神对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民主政治作为一种国家政体形式最早出现在希腊,盛行于公元前五至四世纪的希腊城邦。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后形成了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虽然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在历史上已经不复存在,然而古希腊人所总结的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则至今仍显示着它的政治活力,在西方世界占据重要的地位。
古希腊城邦想象图
古希腊民主的起源
民主一词的含义即为人民主权,而在古希腊社会民主一词代表的则是公民主权。只有在城邦中获得公民资格的人才有权力参与民主政治,换言之,妇女、奴隶和外邦人则不具备权力参与民主政治。
古希腊民主的起源有这样几种说法:一种是地理环境因素说。在《古希腊民主制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原因》一文中提到:
"地理隔绝、交通不便、耕地缺乏、土壤贫瘠、气候干燥、雨量甚少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希腊城邦具有多样化、小型化和自给自足的文化特征。所以,早期城邦大多过着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生活。"
古希腊城邦遗址
正是因为古希腊独特的自然条件,当古希腊人口增加的时候,造成了人多地少、人与自然的矛盾非常突出,这就迫使古希腊人寻找新的生存之路——经商或者殖民扩张。但无论是哪种路线,都为民主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作为家庭,经商是万全之策,必要通过家庭成员的民主讨论;而作为国家,殖民扩张更不是君主或贵族能独自决定的,必须要和公民讨论决定。因为这种小国寡民的国情注定了贵族的权力不是十分强大,所以在决定某项国家大事时,必须获得平民的支持。
另一种是奴隶制基础说,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西方的芬利。他在《古代世界的政治》一书中写道:
"更直接地说,那些个人自由得到最高程度表达的城邦,也是那种物化奴隶制繁荣的城邦。众所周知,希腊人既发现了个人自由理念,也发现自由得以在其中实现的制度框架……总之,希腊历史的一个方面,是自由和奴隶制携手并进。"
古希腊城邦劳动的奴隶
他所强调的奴隶制是希腊文明中的一个基本因素。具体而言,希腊是最早实行古典奴隶制的地区,恰恰也是最早产生民主政治的城邦,是个人自由发展程度最高的城邦。但可惜的是,芬利并没有更深入的阐述这一观点。
还有一种是平贵斗争说。纵观古希腊的历史,由于小国寡民的特性,王权始终不是很强大。在贵族与君主的斗争中,贵族与平民联合起来,战胜了君主,自此君主制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商业贸易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新兴的工商阶级随着财富的增加,对权力的渴望也越来越迫切。平民阶级又联合工商阶级战胜了贵族,民主制最终在希腊得以确立。
近些年还有综合说,即是以上的原因共同造就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另外,早期国家的政治组织普遍具有民主的特点,因为自由小生产相对稳定,平民与贵族之间差距并不大。这都为民主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我更倾向于综合说,古希腊民主制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绝不是某单一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古希腊城邦的贵族生活油画
古希腊民主制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民主制的不断发展,是政治家不断改革的结果。提修斯改革虽然在实质上属于托古改制,但确立了九执政官制度,使政权实现了从君主制到贵族制的转变。梭伦、克里斯提尼的改革不断打破原有的血缘政治的概念,逐渐过渡到民主制时期。伯利克里改革取消了财产等级制,由梭伦时期的财富与权力对等转化为主权在民,完善了民主制。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古希腊民主政治开端的争论。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对梭伦的评价是这样写的:
"一些人认为梭伦是个优秀的立法者,因为他废除了极端的寡头政治,结束了人民受奴役的状态,建立起了传统的民主政治,使政体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调和......通过建立所有人都能参与的陪审法庭,他确实建立了民主政治......埃菲阿尔特斯和伯里克利削弱了战神山议事会的权力,伯里克利开始实行陪审员津贴制,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一位平民领袖相继扩大了民主政治,使它发展到今天的样子。"
古希腊著名改革家——梭伦雕像
而在《雅典政制》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同样认为,是梭伦建立了民主政治,而克里斯提尼只是使其更加民主化。[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章V—XII。]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比如,希罗多德认为克里斯提尼是民主制的缔造者,普鲁塔克认为提修斯创造了民主制。而在笔者看来,总体和长期的因素对民主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倾向于把古希腊民主制看成一个过程,梭伦是起点,经过克里斯提尼改革,又经过希波战争,最后到达伯利克里的黄金时代。
古希腊民主制的机构及其运行
古希腊民主制的运行机构主要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
公民大会是古希腊的立法机关,主要只能有立法权、司法权、军事权、财政权、选举权。由全体公民组成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由公民直接参与国事的讨论和决策,体现了公民的群众意志,体现了决策的民主。公民大会代表的古希腊直接民主体现了民众参与的广泛性。但在《雅典民主政治新论》一文中却对此问题提出了质疑:
"一方面,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大多数雅典公民积极参与了公民大会的活动;而另一方面,据现有资料,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不超过八千人。"
古希腊的民众参与在历史上已经是十分可观的。虽不能达到完全的民众参与,但这种民主参与的广泛性却是不言而喻的。从体制上保证了公民群体在古希腊城邦的主人翁地位,排除了超越公民群体之上的个人意志和权力,有效的防止了独裁的产生。公民大会是古希腊民主政治最重要的表现。
公民大会想象图
五百人议事会是古希腊的行政机关。五百人议事会议员的选举分为两个阶段:由村社提出候选人,再进行抽签。而在《五百人议事会的任命和运作》中提到了一点:
"五百人议事会的运作也存在问题,议事会会议频繁,而伯利克里改革后实行的津贴制给公民的补助不高,导致公民中的贫穷者不愿意参加会议。"
这样一来,有理由相信,议事会议员中富人占据大多数。需要指出的是,第四等级的较少代表,虽然影响了议事会的构成,却没有改变议事会的性质,它仍然代表整个公民集体。问题的关键显然不在于某个村社有没有代表,而是它是否有权提出代表。村社代表制保证议事会始终是公民集体的代言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些现代学者认为五百人议事会具有现代代议制政府的性质。
陪审法庭是古希腊的司法机关。具有司法权、立法审查权、官员监察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官员监察权。随着古希腊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对官员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监察制度。任职之前要接受资格审查,审查的重点不是胜任官职的能力,而是担任官职的法律资格、品行、政治立场。任职中要接受信任投票,接受群众监察。另外,任何人都有资格告发官员。这种告发存在弊端,历史文献显示有恶意告发的事件发生。任期结束后要进行账目审计,先要审查官员任期内的公共资金帐目,后要接受民众的举报。古希腊的官员监督机制主要发挥了民众监督的作用,通过这种监督制度的实行,古希腊人试图建立一种法律凌驾于政府官员之上的监督机制。
古希腊的陪审法庭想象图
古希腊民主制的优势与弊端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最明显特征就是直接民主、主权在民,这就决定了这种政治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伯里克利在《国葬演说》中说: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是对"主权在民"的明确表述,而公民大会对国家事务拥有最高的决策则是"主权在民"的集中表现。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包揽了城邦一切政事。这里,"一切政事"的决策不以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由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群体的意志所左右,实际上表明了城邦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公民手中。同时,"主权在民"原则不但体现在公民的决策权上,而且体现公民的管理权上。凡雅典公民都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成为城邦的公职者,如执政官、将军、议员、陪审员等,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公职的取得是基于公民权利的赋予,而不是上级的任命或君王的恩赐。
伯利克里雕像
古希腊民主政治以自由和平等、少数服从多数为宗旨,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弊端。
首先,古希腊的民主存在着狭隘性。正如在《雅典民主政治及其局限性》一文中所提到的那样:
"在希腊,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是物而不是人,他们不具有人格,没有人权。始终处于被统治、被奴役的地位。所以雅典的民主只是自由民的民主,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足以见得,古希腊的民主制存在着明显的阶级性。其次,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这种直接民主很容易造成多数人的暴政。演说作为政治家和群众沟通的一种手段,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群众极易受到演说左右,做出错误的决定。西西里远征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
再次,直接民主制缺乏对群体决策必要的约束机制,这种情况不可避免的助长了草率形式的风气。当民众意志高于法律,容易造成极端民主制,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虽然陪审法庭具有对官员的审查权和监察权,但这种制约和现代的分权制衡的原则有很大的不同。古希腊没有形成权力间的相互制约,而都是以公民意志高于一切进行决策。
古希腊城邦所处的位置
结语
通常认为,现代民主政治是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而在笔者看来,古代的民主政治和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
本文标题: 《雅典政制》读后感(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原因)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32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的崛起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800字【三篇】)读老舍的猫读后感(《猫》读后感300字参考6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