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马大定理读后感(《几何原本》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10-09 19:31: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2

数学史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

费马大定理读后感(《几何原本》读后感)

数学史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数学史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史读后感 篇1

  从小到大,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接触大量的数学题,对数学的历史很少提及。《数学史》,一本专门研究数学的历史,娓娓道来,满足了我的好奇,把数学的发展过程展示出来。

  本书于1958年出版,作者J.F.斯科特。书中主要阐述西方数学的发展历史,但也专门用一章讲述印度和中国的数学发展。沿着时间轴,数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初等到高等的过程。

  上古时代的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在平时的生产劳作中运用到了数学知识。

  古希腊人继承这些数学知识并不断拓展,成为数学史上一个“黄金时代”,涌现出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丢番图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名字。

  在黑暗的中世纪,数学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而斐波那契的出现把数学带上复兴。

  文艺复兴,数学又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对解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三角学、数学符号、记数方法的研究没有停步。“+”、“-”、“=”、“”、“>”的符号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同时出了一名数学家韦达——韦达定理的发明者。

  7世纪,解析几何出现、力学兴起、小数和对数发明。这些都为微积分的发明奠定了基础。牛顿和莱布尼兹两位大师的研究,在数学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8世纪,为完善微积分中的概念,各路数学家在数学分析方法上有所发展。欧拉、拉格朗日,柯西等大师采用极限、级数等方法让微积分更加严谨。同时,非欧几何的理论开始萌芽。

  纵观全书,数学的发展是由一群人搭建起来的。前人的工作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后人在前人的工作上不断突破和创新。另外,数学中也有哲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当看到欧拉时,想到欧拉公式;看到韦达,想到韦达定理。公式很简洁,但把规律说清楚了。数学爱好者可以试着解里面的数学题,看看古人在当时是如何研究的,有的方法很笨拙,有的方法很巧妙。读完后,发现学习数学,会解几道数学题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去培养自己的思维。毕竟数学家的思维也会受到历史的局限。比如负数开根号,当时被人看来是无法接受,后来发明了虚数。

  历史是在不断地前进,数学的发展亦然。想知道数学和历史的跨界,那就来看《数学史》。

  数学史读后感 篇2

  今年的寒假出奇的漫长,在这漫长的寒假里,我读了一本我不怎么喜欢的书——《数学史》,为什么不喜欢呢?是因为我很多不懂,但是读着读着我就喜欢上了,《数学史》记录着人类数学历史发展的进程,读了它,我有一点肤浅的体会。

  体会一:数学源自于与生活的需要与发展。

  书中写到:人类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具有识辨多寡的能力,从这种原始的数学到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人们为了方便于生活便有了算术,于是开始用手指头去“计算”,手指头计数不够就开始用石头,结绳,刻痕去计计数。例如:古埃及的象形数字;巴比伦的楔形数字;中国的甲骨文数字;希腊的阿提卡数字;中国筹算术码等等。虽然每种数字的诞生都有不同的背景与用途,以及运算法则,但都同样在人类历史发展和数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进。

  体会二:河谷文明和早期数学在历史的长河一样璀璨夺目。

  历史学家往往把兴起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和印度等地域的古文明称为“河谷文明”,早期的数学,就是在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黄河与长江,印度河与恒河等河谷地带首先发展起来的。埃及人留下来的两部草纸书——莱茵徳纸草书和莫斯科纸草书,还有经历几千年不倒的神秘金字塔,给后人诠释了古埃及人在代数几何的伟大成就,也给后人留下了辉煌的文化历史,而美索不达米亚在代数计算方面更是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三次方程,毕达哥拉斯都是它创造的不朽的历史,在数学史上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读了《数学史》让我明白: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数学史读后感 篇3

  最近一段时间,我花两天时间认真阅读了《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这本书。这使得我对数学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

  通过这本书的内容,我了解到了数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和一些为数学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集体或个人。从这本书里,我知道了,数学是从古代中东地区发展起来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之后便在古希腊,印度,之后再是伊斯兰帝国成长和发扬光大,后来再在欧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本书还告诉了我,数学不是男性的天下,因为书里还提及了一些十分杰出的女性数学家,她们也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数学史是一个庞大的内容,可以说,自从文明开始,就有了人去研究和在生活之中使用数学,数学为人们的生活带去了巨大的便利。这本书在做表述数学史这一庞大的内容时,还将其尽量简化,简化成了几个板块并且还是用十分生动的有趣的语言,但这样也有缺点,就是有很多其他的事情没有介绍到,同时对于中国的数学,作者可能是没能找到太多相关的资料,所以并没有介绍太多。

  《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这本书先是说了数学在各个古代文明中的发展,之后又讲了其中世界上有名的数学科目,并分别介绍了在这些方面出名的数学家,在后面又讲到了现代数学,通过这儿我知道了,我们现在所学的数学是非常古老的,几千年前的东西了,我们甚至连中世纪的水平都没达到,也由此可以看出数学的发展之快。数学在一次次的个性与进步当中,变得越来越深奥,难以理解。

  从千年前的1+1=2再到函数,再到微积分,再到现代数学,数学也开始运用在更多地方,像航天,工程等,所以说,只有学好数学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数学史读后感 篇4

  又这样过了一个月了,尽管也就那么的几节数学史的课,可是,依然让我听得津津入味。认识数学历史,重温数学的发展道路。

  数学,似乎是一个枯燥的学科,但是,却是我们生活当中,最为有用的工具之一,它是物理化学生物的摇篮,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市场里的公平秤,是我们量化自己的必要工具。数学,就是这么的一个“工具箱”,前人用万分的努力汗水,把这个工具弄得更为人性化,更能让我们好好地使用。《数学史概论》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下面,我说说从《数学史概论》这本书,我又学到了什么。

  古希腊第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泰勒斯,曾利用太阳影子成功地计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实际上利用的就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看吧,利用数学简单的思维,就能把本不可能完成的计算,就这样轻松解决了。在泰勒斯之后,以毕达哥拉斯为首的一批学者,对数学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发现“勾股定理”,是他们最出色的成就之一,因此直到现在,西方人仍然把勾股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正是这个定理,导致了无理数的发现。勾股定理,我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其中的具体的得来过程呢,从这条定理的证明,到后来导致了无理数的发现,我也相信未来,也一定有不少的理论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被发现,被证明。在毕达哥拉斯之后,就是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最博学的人物之一,正是他所创立的逻辑学,对古希腊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欧几里德时代,几何学已经成为一门相当完整的学科了。欧几里德的名著《几何原本》,是世界数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时至今日,我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平面几何,大部分知识依然来源于古老的《几何原本》。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亚里士多德在哲学方面为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也不可否认,在几何方面他也对数学界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研究数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研究下属的一个重要分支。数学史研究的任务在于,弄清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史实,再现其本来面貌,同时通过这些历史现象对数学成就、理论体系与发展模式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说明与评价,进而探究数学科学发展的.规律与文化本质。作为数学史研究的基该方法与手段,常有历史考证、数理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可以说,在数学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过彻底推翻前人建筑的情况。正是我们不断地为数学这座高楼添砖加瓦,它才能越立越高,越来越扎实,我也为可以这样学习和认识数学而感到满足!

  数学史读后感 篇5

  《数学史》这本书从希腊数学讲到了现代数学。我所感兴趣的部分有几个,一是关于以前的技术系统。我不知搭配人们是从何时开始计数的,但是当时的以十的幂为基数的计数系统以及六十进制的分数表示虽然不及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方便,但仍值得我们称赞。第二是希腊数学。虽然希腊人并不太在意应用数学,但是我觉得他们所研究的几何也是需要来源于生活的,是要从生活中去寻找,发现和提取的。也就是那个时候,欧几里得编出了影响深远的《几何原本》。我们现在所学的几何就与《几何原本》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说这么看来的话,到现在我们也不过只是学到了数学的皮毛而已,许多的知识还是希腊数学。且其中的平行公设到了十九世纪仍然被研究。所以用影响深远来描述《几何原本》,应该不为过吧。同时,他们也对Π有了一些认识。由此可见,他们不仅从生活中提炼出了数学思想,而且还在上面添加了许多华丽的色彩,使得整个数学系统更加庞大,也让数学渐渐成为我们不敢仰望的存在。最后一个令我感兴趣的部分是代数。步入初中学习后,我们开始接触代数,但读了《数学史》我才知道代数竟然是十六、十七世纪所产生的,过了几个世纪,代数又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部分。并且在那个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研究一些复杂的代数问题了。

  《数学史》向我们完整地展示了数学各个枝节细致的发展过程,这种过程被描写的也还算有趣(至少让我看得下去),虽然专业术语很多,阅读有障碍,但我不得不说,这确实是好读的数学史。

  数学史读后感 篇6

  《数学史》把数学几千年的发展浓缩为这本编年史中。从希腊人到哥德尔,数学一直辉煌灿烂,名人辈出,观念的潮涨潮落到处清晰可见。而且,尽管追踪的是欧洲数学的发展,但并没有忽视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贡献,是一部经典的关于数学及创造这门学科的数学家们的单卷本历史著作。读了这本书,让我对数学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也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到数学的魅力和伟大,以及对前人的崇敬。

  数学源于人类的生活与发展。书中说,“人类在蒙昧时代就已具有识别事物多寡的能力,从这种原始的‘数觉’到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人类为了便于生活生产的需要,开始以手指头计数,手指数不够了,开始用石头计数,结绳计数,刻痕计数。又经过几万年的发展,随着几种文明的诞生与发展,记数系统在各种文明中都有了表示方式。古埃及的象形数字,巴比伦楔形数字,中国甲骨文数字,中国筹算数码等等。

  但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最习惯和擅长使用的是十进制计数的方式呢,难道就是因为老师们一代一代这样教出来的吗?很多人可能就是这样认为的,或者根本并未思考过。书里写到:“十进制在今天的普遍使用,只不过是解剖学上一次偶然事件的结果而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生来就有10个手指、10个脚趾。”经历过扳着手指头数数的过程,可能十进制早已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牢固的烙印。这就是一个知识的自然形成。

  通过对书中一些知识的阅读与思考,可以感觉到许多知识并不是那些先驱者凭空乱想出来的,是根据某种需要而研究出来的规律,而且是一些自然存在的规律,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正是这些已经总结出来的规律。“坐标系”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即使他的数学知识已经“还给老师”很多年了,他也许还知道什么是“经度纬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也许是因为后者在生活中出现的更多一些,但其实两者的实质都是一样的。一个小故事说:“笛卡尔小时候在一次晨思时看见天花板上有一只苍蝇在爬,他的头脑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如果知道苍蝇和相临两个墙壁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就能描述它在天花板上的位置与运动路线。”这个故事可能是编造的,但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笛卡尔坐标系”。这样的思想广泛的应用在天文,地理,物理等许多的学科中。

  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是否思考过这个知识是由何而来的呢?是否注意到了在知识体系这张大网中,每个知识在什么位置上呢?难道我们真的可以单纯的认为每个知识都是孤立的考试对象吗?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也将服务生活,运用于生活。在一般人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因而很多人视其为畏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许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所教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数学内容,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内容而让数学活起来,这样也许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认识的深化,让更多的学生懂得数学。

  数学史读后感 篇7

  《数学史》一直是我最想读的一本书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数学史对我们有多少重要!于是我拜读了数学史。

  我知道了,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了解到,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是数学与语言、艺术以及宗教一并构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却能催生出人类文明的绚烂的花朵。这便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工具。而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正在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我知道了,第一次数学危机——你知道根号2吗?你知道平时的一块钱两块糖之中是怎么迸溅出无理数的火花的吗?正是他——希帕苏斯,是他首先发现了无理数,是他开始质疑藏在有理数的背后的神奇数字。从那时起无理数成为数字大家庭中的一员,推理和证明战胜了直觉和经验,一片广阔的天地出现在眼前。但是,希帕苏斯却被无情地抛进了大海。不过,历史却绝对不会忘记他,纵然海浪早已淹没了他的身躯,我们今天还保留着他的名字——希帕苏斯!

  第二次数学危机——知道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牛顿,曾经站在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前面,用颤抖的嗓音述说者自己的观点,没有人相信他,没有人支持他,即便他的观点着实是今天的正解!数学分析被建立在实数理论的严格基础之上,数学分析才真正成为数学发展的主流。

  第三次数学危机——我们听过这个名字——罗素,但是紧跟在他的身后的两个字却是那么刺眼——“悖论”。“罗素悖论”的出现使数学的确定性第一次受到了挑战,彻底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与此同时,歌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却使希尔伯特雄心建立完善数学形式化体系、解决数学基础的工作完全破灭。数学似乎是再也站不起来了。是的,罗素的观点似乎真的很有道理,危机产生后,数学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比如ZF公理系统。这一问题的解决到现在还在进行中。罗素悖论的根源在于集合论里没有对集合的限制,以至于让罗素能构造一切集合的集合这样“过大”的集合,对集合的构造的限制至今仍然是数学界里一个巨大的难题!不过,我们不能蔑视“罗素悖论”,换种说法,不正是这个“悖论”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吗?不正是这个“悖论”使我们更有创造精神吗?

  我知道了,我们中国在数学上的成就也绝对不能忽视,从《九章算术》到《周髀算经》,中国传统数学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特有的思想体系与发展途径。它持续不断,长期发达,成就辉煌,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数学”色彩,对于世界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数学史读后感 篇8

  在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这本书叫这个名字确实是名副其实,他为人们介绍了最全面的数学史,以及名人与数学之前的故事,还有各国数学的起源到发展。

  数学的形状和名称以及关于计数和算数运算的基本概念似乎是人类的遗产。早在公元前500年,数学就出现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需要一些方法来统计拖款欠税的数额等等,这时候数学就开始出现了。那时候的古埃及人用墨水在纸草上书写这种,这种材料是不易保存数千年的。大多数埃考古家挖掘的石头都是在神庙和陵墓附近,而不是在古城遗址。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少量的资料来考察古埃及的数学发展史。

  许多古代文化发展了各式各样的数学,但是希腊数学家们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将逻辑推理和证明摆在数学的中心位置。希腊数学传统的保持和发展一直延续到公元400年。我们了解的希腊数学最早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可我们也只了解这一本著名的书。希腊数学的优势便是几何,尽管希腊人也研究了整数,天文学,力学。但是根据古希腊几何学史学家的说法,最早的希腊数学家是600年前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都要比他晚一个世纪,当记录历史时,泰勒斯和毕达哥拉斯都成为了远古时期的神话级人物。

  又在20世纪初,希伯尔特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问题,又在21世纪开始在克莱数学学院的带领下,选择7个数学课题,并且提供的100万美金来解决每一个问题数论则是另一个发展方向。正如我们的数学概念小史中解释的,费马的最后定理在1994年得到了证明。

  在今天的数学中涉及了许多不同的领域,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数学,并且多看有关数学的书,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

  数学史读后感 篇9

  在任何起点上要想学好数学,我们需要先理解相关问题,然后才能赋予答案的意义

  ——引言

  数学,似乎是一个枯燥的学科,但却是我们生活里最为有用的工具之一,它是物理化学生物的摇篮,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市场里的公平称,是我们量化自己的必要工具...是的,数学是一个“工具箱”!那么,前人是怎么样把这个工具弄得更为人性化,更能让我们好好地使用呢?看完《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后,我知道了许多。

  《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介绍了数学从有记载的源头,到最初的算数,再到代数、几何等领域不断地深入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本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先后介绍了数学的开端,古希腊的数学,古印度的数学,古阿拉伯的数学,中世纪欧洲的数学,十五和十六世纪的代数学。

  在人类对于数学漫漫求索之路上,诞生了许多古代文化,而这些古代文化发展了各种各样的数学。其中,古代伊拉克的历史跨越了数千年,它包括了许多文明,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波斯和希腊文明。所偶有这些文明都了解并使用数学,但有很多变化。在这儿不得不提到的是古希腊数学。在此之前,各个文明运用数学仅仅是用来协助、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有时不就此满足的人们也会有简单的探索,但希腊的数学家们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将逻辑推理和证明作为数学中心,也是正因如此,他们永远改变了运用数学的意义。

  数学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如今的数学在生活中被广泛的运用,一起热爱数学吧!向为数学做出巨大奉献的前人们致敬!

  数学史读后感 篇10

  在这个寒假里,我接触到了《数学史》这本书。这本书介绍了数学从有记载的源头向最初的算术、几何、统计学、运筹学等领域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如今数学的发展。

  这本书分为两篇,上篇是数学简史,下篇是数学概念小史。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数学家就是费马。皮埃尔·德·费马是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传统的人,他处于重新发掘古希腊知识的中心,但是他却问了一个希腊人没有想到过要问的问题—费马大定理。这个问题困惑了世人358年,直到1994年的9月19日安德鲁·怀尔斯才宣布解开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起源于古希腊时代,它联系着毕达哥拉斯所建立的数学的基础和现代数学中各种最复杂的思想。费马大定理的故事和数学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对于“是什么推动着数学发展”,或者是“是什么激励着数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见解。费马大定理是一个充满勇气、欺诈、狡猾和悲惨的英雄传奇的核心,牵涉到数学王国中所有最伟大的英雄。巴里·梅休尔评论说,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在研究费马问题,但只是零星地而没有把它作为目标,因为这个证明需要把现代数学的整个力量聚集起来才能完全解答。安德鲁所做的就是再一次把似乎是相隔很远的一些数学领域结合在一起。因而,他的工作似乎证明了自费马问题提出以来数学所经历的多元化过程是合理的。

  读了数学史后,我认为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学好数学,学会应用数学,我们才能在这个正在向数字化发展的社会稳稳地站住脚跟。

《魔法数学》读后感

  当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魔法数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魔法数学》读后感1

  数学——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从我们被赋予生存的能力开始就附随在我们身上,伴随一生。然而对于数学,你又了解多少呢?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徘徊在四则运算之间,那是为了他们的生计吧。更多像我们这般的学生是为了应付那烦琐的考试吧。

  记得读此书的开端,有一个问题震撼了我——为什么要学数学?书中的朋友们的回答很合理,“我需要这门科的学分才能毕业;数学能协助我管理私人财务;数学对我将来的工作会有帮助,诸如此类。可是,都没有命中目标——兴趣。可能你会笑,这多么虚伪啊!如果我们谈论的是音乐或美术,就会很自然了。

  其实,数学和音乐、美术一样,都能为我们的人生添加意义,增加深度,使生活更多姿多彩,一直延伸到迟暮之年。而当今的人们,一直在四种错误的迷思中走不出来:一、数学枯燥无味;二、数学尽是写刻板的大胡子老头,与现实脱节;三、世界上共有两类人:一类是懂得数学的人,一类是像你我这些不懂数学的人;四、女性缺乏数学头脑,不过反正她们也不需要。事实上数学是科学使用的语言,是工业和商业的伟大工具,同时,数学不但是学生有超高的能力解决困难的现实问题,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宇宙如何运行,数学是直接而即时的喜悦之源,所以数学观念的本身就是我们学习的目标!

  真正地学习数学并不是使自己变为一个做题的机器,而是清楚地了解数学的发展和文明。在读完此书后,让我对数学的神奇进化不得不惊讶自从人类诞生的那天,他们就已经从日月更替时光流逝中感受到了神秘的无形的存在。就算还无法描述与记录下来,他们也已经直觉地把数学运用在与自然的生存斗争里。所以数学与其他一切哲学不同,它伴随着人类来到这个世上,即使你从心底排斥它,却摆脱不掉它。数学不是纯粹的科学,它已经从骨髓里跟我们融为一体了。

《魔法数学》读后感2

  当人们一提到这两个蕴含的无数智慧的字——数学,就会想起那眼花缭乱的公式,复杂深奥的算式,就不禁泛起头晕而又感到无比震惊和疑惑:怎样学懂数学和利用?什么方法会更简单明了?……这么多疑惑,这么多智慧。却可以融入精简到一本薄薄的书里。

  这本书就是《魔法数学》!魔法跟数学有什么关系呢?这本书十分神奇,它不仅能让读者学懂数学,还能让读者更有效的掌握方法,像施了魔法一般,读者在体验有趣的数学小故事的同时,渐渐把数学的知识吸入了大脑。不会感到疲倦和厌倦,正是所谓的“在快乐中学习”!魔法数学可以让我们了解数学本质,爱上数学思维挑战,主动探索,自我成就!带我们探索数学的魔法世界,体验数学神奇之美,爱上数学引导我们思考数学的本质,培养全局视角看数学!培养我们灵活变通创造力,打破思维定式,大胆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大脑洗个澡”、“活动大脑的筋骨”、“和数学一起生活”、“不要让代数和算术打架”、“数学游戏和数学魔术”……正如这一个个颇有意思的名字一样,这确是一本生动有趣的书,它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让你对数学不再惧怕、不用再皱眉头,从此对它充满好感,从而品味数学带来的乐趣。

  真正地学习数学并不是使自己变为一个做题的机器,而是清楚地了解数学的发展和文明。在读完此书后,让我对数学的神奇进化不得不惊讶。学习数学,不是为了做,而做,我们要珍惜学习数学的时间,好好在生活中利用它,体现出它的“本事”!用神奇的数学魔法,把那些之前以为那一理解的题目带到心中,牢牢记住,到一定的时机就发挥出来,体现智慧的力量。

  《魔法数学》让我不再厌倦数学,而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去探索它,让我们不再抵触数学,尽情发挥吧!

《魔法数学》读后感3

  读有关数学的书籍与读文学创作作品的区别是,前者作者的语言直白通透,没有那些艺术的修饰,于是给我的感受也是直接的,不似文学作品经过细细雕刻的艺术加工后的美感,让我只朦朦胧胧地对其的"美"进行享受。

  ——陆妤雯,进才中学20xx级10班

  老实说,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这本书大约只看到一半。但是阅读的感受颇多,怕自己会淡忘这种感受,于是迫不及待地想提笔写下来。必须承认这是我在补作业期间抽出时间读的数学书,但很快任务型阅读的心态发生了转变,挤出的几个小时去阅读这样一本书让我觉得非常值得。所以即使我目前只阅读了一半,我却能肯定这几乎是从小到大以来写过这么多篇读后感中,真正完全写"感受"的一篇,因为有真切所感,所以有叙述的欲望。

  《数学魔法》是我第一部真正用心去看的数学书籍。读有关数学的书籍与读文学创作作品的区别是,前者作者的语言直白通透,没有那些艺术的修饰,于是给我的感受也是直接的,不似文学作品经过细细雕刻的艺术加工后的美感,让我只朦朦胧胧地对其的"美"进行享受。

  第一章——数字是怎么来的?简单说来,这一章就是对数学的产生以及原始的发展作介绍。有些东西我已在BBC数学纪录片中看过,但文字与视频的区别在于,文字给人的想象空间更多。以前说到数学与文学,我开脑洞想象的时候,总觉得数学常常是和现代科技联系到一起的,我能很容易地想到它在现代实验室里发挥了多大作用;而对于文学,我则轻而易举地联想到古朴,觉得这两个字读起来就像是有厚重的历史性。但这种联想今天被打破了。作者一点一点把苏美尔人、巴比伦人、古埃及人以及古希腊人对数学的摸索细细写出来,我看到书中呈现的,今时看来晦涩不通的,在那时却至关重要的数学符号,我想到的是古代人类在甲板、在沙地上用粗糙的工具刻下这些最原始数学的画面。那些符号,仿佛也带来风沙里风尘仆仆的意味。作者随着时间的推进,以介绍几位古代著名数学家的形式把数学的历史与发展娓娓道来。这种写法让我不由想起另一本哲学启蒙书《苏菲的世界》。这两本书在这一部分的写法十分相似,都是让我追溯到古代去对古人的智慧一探究竟。我脑中就出现这样一幅画面:穿着粗糙的古人,嘴里说着生涩的文字,时而在地上写画数学符号,时而抬头望着苍穹思考着至今无人知晓答案的哲学问题。他们对这个还有太多未知的世界感到神秘而好奇,到处充斥着对了解周围一切的渴望。这样一想,文学、数学、哲学好似都能融合在一起,从人类诞生初时就一直被探索着的奥秘,他们的奇妙都是从古时便为人开启,并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未来。

  第二章着重介绍了古希腊的贡献。我对其中一句句子印象极深:对古希腊人而言,数学理念的趣味并不是来自它的有用与否。这本书里的许多句子我都能记忆住,它们不是名句,并不能帮助我在语文写作中获得高分,而只是因为对我触动很深,于是记住了。这种触动就如同文艺青年阅读到感人肺腑的词句诗作而忍不住去记忆,如同古希腊人被数学巧妙而神秘的特点吸引住而不断探索。这种欣赏、触动、乐趣不是因为有用或者出于功利的目的而发生,只是遵循了心中对"美"的渴望的本能。那个时期提出许多问题至今无法解决,书的作者着重写了其一:一条线究竟是有很多而据有大小的点组合起来,还是由无穷多个没有大小的点组成。两种说法似乎都对,仔细研究又好像都不对,究竟有没有更妥帖的答案,至今不得而知。这种神秘感如同哲学著名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里去?没人能说自己给出的是绝对正确的答案。也许永远都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数学与哲学此刻仿佛又融合了,这种思考不需要有太多的基础知识,古人就是从发明或发现已有理念中思考出了无数问题,而后来为我们所敬仰赞叹的充斥着各种基础理念与符号的数学,也是由这种基础开始建立的。

  第三章——数字要证明什么?我欣喜地在这一章中看到,作者介绍的一种严谨的、"专业数学家"所用的证明方法,赫然是完全归纳法。这种方法古时就为人所用,而我们在现代又系统地进行学习。这仿佛是把我们现在认知的数学,与古代的数学架构起一座桥梁,让我们得以一窥从前数学的神秘。这么看来,一直为我们所吐槽"不是真正数学"的应试教育下的数学,仍有它的可取之处。记得当初天天写几乎一模一样的格式句型对作业本上一道道证明题写下完全归纳法,我们总说"要写的字太多"、"这都是一个套路嘛";如果按照书中作者的话来理解:使用这这种方法的才是"专业数学家",而不完全归纳是"业余数学家"采用的——那我们如此操练的时候,不是正成为"专业数学家"的时候吗?想想还有点小激动XD.作者还写到这样一处:费马是史上很著名的一位业余数学家。因为其费马大定理只能证明前五个数为素数,第六个数竟产生了合数。这正是建立于没有严谨证明的基础之上。证明并非是"套路",它可以说是数学中最基础的一环之一。我们说数学美在它的严谨性,而证明就是演绎它严谨性最常用的方法。

  ……

  《数学魔法》介绍了许多有关数学的东西:名人也好,发展也好,一些定理也好,证明也好;我几乎没多久就会忘。就像《苏菲的世界》把哲学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呈现出来,于我而言,这本初中时代读过的书,其中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我唯一记得的就是阅读这两本书的感受。在阅读时直白通透的欣喜,甚至说是"刷新了三观",就让我觉得阅读它们是值得的,这种感受弥足珍贵。

  这篇读后感很多东西基本就是我在阅读时脑中迸发出的念头。我一五一十地把它们记述下来,作为我很重要的记忆之一。这种读后感对别人来说也许价值不大,因为每个人阅读的感受不同;但对于我自己,它就是让未来的我与此刻的我产生共鸣的绝佳钥匙。我很感谢写读后感这个机会,否则即使我感受再多,也不一定会想到记下来呢。

数学人教版选修3-1的读后感

如题不要太深奥希望用作参考或者有点什么体会也可以谢谢
找了两篇
读《数学史选讲》有感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学校为老师们准备了《数学史选讲》这本书,读了以后有点感想。
数学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介绍了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读后让人初步了解了数学这门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体会了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到了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在数学那漫漫长河中,三次数学危机掀起的巨浪,真正体现了数学长河般雄壮的气势。
第一次数学危机,无理数成为数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推理和证明战胜了直觉和经验,一片广阔的天地出现在眼前。但是最早发现根号2的希帕苏斯被抛进了大海。
第二次数学危机,数学分析被建立在实数理论的严格基础之上,数学分析才真正成为数学发展的主流。但牛顿曾在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攻击前,显得苍白无力。
第三次数学危机,“罗素悖论”使数学的确定性第一次受到了挑战,彻底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也给了数学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歌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却使希尔伯特雄心建立完善数学形式化体系、解决数学基础的工作完全破灭。
如果说“危机”是数学长河的主流,那数学史上一道道悬而未解的难题、猜想,就是一朵朵美丽的浪花。费马猜想,历经三百年,终于变成了费马定理;四色猜想,也被计算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已历经两个半世纪之多,众多的数学家为之竞相奋斗,尽管陈景润跑在了最前面,但最终的证明还是遥遥无期。更有庞加莱猜想、黎曼猜想、孪生素数猜想等……,刺激着数学家的神经,等待着数学家的挑战。
天才的思想往往是超前的,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眼中,的确很难理解他们。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默默的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执著着自己的理想。数学家们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正是有了那种精神,他们才能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也许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幸福。回想我们自身,什么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呢?什么才是幸福呢?教师职业本身的内涵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享受职业内在的幸福要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开始。
浪花是美丽的,数学更是美丽的,英国数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美——一种冷峻严肃的美,即就像是一尊雕塑……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那样华丽的装饰,他可以纯洁到崇高的程度,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完美境界。”
这么美的东西除了我们自己感受,还要在学生中去流传,将数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二
一气呵成,读完《数学史选讲》,心底不由得涌上一股冲动,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对了,是感动,是一个对数学有着宗教般虔诚的仰望者的心动,是一个对历史有着无尽探索欲望的追求者的向往。
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长久以来称数学为“科学的女皇”,也许是女皇有着一种让人无法亲近的神秘感,但是她的面容又是如此的让人们向往和陶醉。女皇陛下,揭开你神秘的面纱,让我目睹你绝世的风姿,体会你无尽的风韵,感动你带给我所有的感动吧!
仰望者,唯巨星也!数学的漫漫长河中,涌出过无数的璀璨巨星,从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得、祖冲之到牛顿、欧拉、高斯、庞加莱、希尔伯特……当他们一个个从我的心底流过时,有一种兴奋,更有一种感动,他们才是时代真正的弄潮儿。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开创了数学最早的典范,是漫漫长河中的第一座丰碑,公理化的思想由此而生;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密率(355/113)给了国人足够骄傲的资本,也把“割圆术”发挥到了极致;牛顿和莱布尼兹联手创造了微积分(尽管他们之间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开创了数学的分析时代,微积分也被誉为“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恩格斯语);……
历史就是这样被书写,历史就是这样被引领,历史就是这样被创造。
一个多世纪前的1900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正在做一个题为《数学问题》的演讲,提出了23个需要被重视和解决的数学问题。正是这23个数学问题,引领了整个二十世纪数学发展的主流。
1994年,当二十世纪即将落幕的时候,年轻的英国数学家维尔斯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费马大定理获证,从而结束了这场长达300年之久的竞逐,给二十世纪的数学演奏了一首美妙的终曲。
就这样一次次的被感动,不仅为成功者喜悦感动,也为不被承认的成功者默默感动。天才往往是孤独的,先知者注定得不到世人的理解。许多天才的数学家,英年早逝,终生难以得志。椭圆函数论的创始人阿贝尔一生贫病交加,大学毕业长期找不到工作,在他仅仅27年的短暂生命中,却留下许多创造性的贡献。但当人们认识到他的才华,柏林大学终身教授的聘书下达时,他已经离开人世两年了。同维尔斯一样,伽罗瓦同样攻克了历经三百年的难题——方程根式解的存在问题;但不同的是,维尔斯成为数学的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最年轻的得主,那年他44岁,而伽罗瓦死时不到21岁,他的研究只能藏身于废纸篓中。集合论和无限概念的创始人康托尔,由于他的理论不被世人理解而广受排挤,最后郁郁而终。……
天才的思想往往是超前的,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眼中,的确很难理解他们。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默默的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执著着自己的理想。除了感动,我还能有什么呢?
在那漫漫长河中,璀璨巨星令我欣然神往,惊涛骇浪更令我心潮澎湃。三次数学危机掀起的巨浪,真正体现了数学长河般雄壮的气势,海洋般伟岸的身姿。每一次危机巨浪之后,纳百川,聚众流,数学以更加广阔的胸怀滚滚向前,尽管这其中有很多悲壮的成分。
第一次数学危机,无理数成为数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推理和证明战胜了直觉和经验,一片广阔的天地出现在眼前。但是最早发现根号2 的希帕苏斯被抛进了大海。
第二次数学危机,数学分析被建立在实数理论的严格基础之上,数学分析才真正成为数学发展的主流。但牛顿曾在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攻击前,显得苍白无力。
第三次数学危机,“罗素悖论”使数学的确定性第一次受到了挑战,彻底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也给了数学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歌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却使希尔伯特雄心建立完善数学形式化体系、解决数学基础的工作完全破灭。
滚滚巨流,势无可挡,数学的长河竟拥有如此的悲壮和激情,那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长能不被感动吗?
如果说“危机”是数学长河的主流,那数学史上一道道悬而未解的难题、猜想,就是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费马猜想,历经三百年,终于变成了费马定理;四色猜想,也被机器(计算机)攻克。
哥德巴赫猜想,数论中的奇葩,已历经两个半世纪之多,众多的数学家为之竞相奋斗,尽管陈景润跑在了最前面,但最终的证明还是遥遥无期。
更有庞加莱猜想、黎曼猜想、P=NP猜想、孪生素数猜想……,刺激着数学家的神经,等待着数学家的挑战。
有人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伟大。这些猜想的表述如此之简单,而它们蕴含的哲理又如此之深刻。费马大定理的解决,更是汇集了20世纪数论中所有的突破性工作。谁能想到一个小学生都能听懂的问题会蕴含如此深奥的原理,并要用到最现代化的数学工具才能最终解决呢?
我没法不为这一只只“会下金蛋的鹅”感动!(希尔伯特比喻猜想)

我还感动于数学中的那种精致的美,艺术的美,毫无瑕疵的美。
英国数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美——一种冷峻严肃的美,即就像是一尊雕塑……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那样华丽的装饰,他可以纯洁到崇高的程度,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完美境界。”
黄金分割,简单而美;
罗素悖论,曾经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却表述得如此简洁与诙谐:“村里的理发师宣布:他给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并且只给村子里这样的人刮脸。那么,理发师是否为自己刮脸?”;
分形几何,上帝创造的指纹,用最简单的数学迭代,构造出了如此美眩而又令人难以置信的美丽与神奇。
……
还有,还有……

一部漫漫数学史,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感动,那人那事那物,值得我用一生的怦然心动去追随和向往。

我是一个对数学有着宗教般虔诚的……(信徒。)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什么是数学》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1

  由柯朗与罗宾合著的《什么是数学》是一本世界数学名著。初版已过60年,曾有中译本由两家出版社在约20年前出版过。可喜的是,199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又出了增订版,近期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该版的中文译本。

  作为20世纪的杰出数学家,柯朗曾在当时的数学圣地———德国格丁根大学师从希尔伯特等数学巨匠。纳粹上台后,他来到美国,创办了举世闻名的柯朗研究所。关于柯朗,瑞德有一本传记《一位数学家的双城记》在我国翻译出版,里头有柯朗和同时代数学家的许多故事。单单翻翻书中的照片,当时优秀知识分子的集体形象伴随着如雷贯耳的名字跃入眼帘,足以令我们这些后辈学子仰慕不已。有意思的是,格丁根那些令人生畏的数学泰斗们,都写过精彩的数学普及读物,如希尔伯特的《直观几何》、克莱因的《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外尔的《对称》以及柯朗的《什么是数学》。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高屋建瓴、厚积薄发。

  阿贝尔曾经说过,要向大师学习,而不是向大师的门徒学习。因为大师们可以引领你快速地进入正道。

  《什么是数学》一出版就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爱因斯坦认为,这本书是“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的透彻而清晰的阐述”。外尔和莫尔斯等数学大师也对之赞誉有加。《纽约时报》也肯花版面予以介绍。

  单单从书名来看,这本书的内容、体裁有多种选择(选择太宽,有时既是自由也是难题),比方说,这本书既可以写成低幼读物,也可以是大块头的专著(类似闻名遐迩的布尔巴基《数学原本》之类)。柯朗选择的体裁大致就是今天所说的“高级科普”。高级科普的创作难度不在于知识的专深,而在于如何保持作者与广大读者之间必要的亲和力。它既要充分体现作者自身的想法,又要兼顾那些并非专家的读者。这方面失败和成功的例子都很多。而流传几十年而不衰、今天还要请数学科普名家斯图尔特增订这一事实,就已经证明了《什么是数学》注定是一本成功的经典名著。也许将来还会有个斯图尔特2来增订哩!写到这里,笔者在想,论文的价值在于引用率,那么科普著作的生命力是否在于它出修订或增订版呢?也许这是一个不错的指标。

  除了体裁,柯朗还要面对另一个难题。20世纪的数学已经发展到了让人望洋兴叹的地步,如何在一本可以带出去郊游时随便翻翻的作品中,把这门异常发达的学科的面貌体现在读者面前呢?柯朗的做法是搜集很多数学上的“珍品”,每个方面的讲述并非深不见底,但也不是蜻蜓点水。适当地深入,然后在该结束的时候结束。这种既非盲人摸象、亦非解剖大象的方法,可以让普通读者也能粗略领悟到数学无比精巧的结构之美。这大概也是遵从了希尔伯特所倡导的数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

  柯朗为这本书煞有其事地添加了副标题———“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所谓“研究”何以谈起呢?斯图尔特为我们作了揭示。原来,在相对浅显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这样的思想骨架,即数学的学科性。这种学科性并非某些人的自由创造,为抽象而抽象;但也不是完全从实物出发,尽管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途广泛。数学就跟植物学或天文学一样,学科性固有的“节律”促使它向前发展,而我们的职责是履行这种学科性。比如植物学家发现一个新物种、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新的恒星,就要记录下来,不记录才是不称职。如果碰巧这一新物种对人类战胜癌魔具有重大意义,那么这个植物学家保不定会得诺贝尔奖;如果这种植物对于人类没什么用处,植物学家可能顶多在百科全书中简略提及。而一开始就质问这种知识到底有没有实用价值,那就背离了学科固有的原则,乃是彻头彻尾的无知和错误。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价值不大的,什么该淘汰,这应由历史而不是人为决定。希尔伯特尽管谨慎地提出了23个问题,但他也同时警告说,预先去判断一个问题的价值往往是不可能的。现在看来,这些问题中有一部分之价值在数学发展史上确实没有当初想像的那么大。庞加莱说过,“要想预见数学的未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它的历史与现状。”《什么是数学》选择了一些有价值的领域,这些领域都是发展成熟的,并且也是引人入胜的。

  《什么是数学》的内容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数学的三大版块———代数、几何和分析按章依次加以阐述。作者也注意到不同章节适当的衔接。全书从自然数谈起,然后引申到数论和数系的扩充,直到集合这个最一般的客体。第三章又转入几何作图,并与数域代数联系在一起。接下来的两章,作者从射影几何、非欧几何一直谈到拓扑学。最后三章重点阐述微积分及其应用。

  数学或相关学科的重大问题,一直是发展数学理论的源泉和刺激。问题的重要性不在于难易程度,也不在于是否“高等”。通过穿插书中的一个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活生生的数学研究过程。就拿解代数方程来说吧。由于提升了次数,便与几何作图联系起来,最终的发现是丰厚的:一是复数和代数基本定理的提出;二是群论的发明。另一方面,提升方程的元数,则导致矩阵、线性空间的概念,最终与群也有关系。单单一个解方程就搞出那么多名堂!

  微积分是一个与代数方程有较大差异的领域,亦始终由一些有趣问题而触发。这些问题更多地来自物理,最著名的是最速降线、三体问题和关于肥皂膜张成极小曲面的普拉托问题;也有纯数学问题,如四色问题。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问题,使得数学家将微积分拓展到微分方程、变分法、拓扑学和微分动力系统等重要分支。作者还加入了不少著名的“初等极值问题”,如等周问题、光路三角形、最短网络等。不仅增加了可读性,而且强调了这些历史名题对数学发展不可磨灭的功勋。

  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最终目的不是炫耀自己的解题本领,而是强化理论武器,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更广的视野。所以数学家不是工程师,整部数学史是数学家找问题,而不是问题找数学家。工程师、医师总希望问题少点好,而数学家恰恰相反。书中对问题背后新概念的把握可谓丝丝入扣,读来经常有得到“提升”的感觉。几个世纪以来,数学家把零零碎碎的问题在根子上寻找统一的努力,无疑树立了人类理性的伟大里程碑。

  当然,柯朗没有看到数学的一些激动人心的新进展,如费马大定理、四色问题的证明,以及素数问题、纽结、分形和连续统假设等。这一切都由斯图尔特在第9章“最新进展”中做了精要而出色的介绍。

  本书的参考文献也做得相当好,推荐阅读书目肯定花费了作者很多心思。这也是一本好的科普书的特征。

  好作品要让读者常读常新。例如《西游记》,比起那些佛教典籍,太容易读懂了,但好玩的故事和浅显的文字背后,其思想上的玄妙实在不是一语、一人可以道破、穷尽的,故而历来评论绵绵不断;即便是普通读者,碰到一些社会现象,与小说中的情节做些类比,也有新的感悟。那么科学著作能否也达到同样的功效呢?至少,《什么是数学》这本书是做到了。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2

  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一次在某数学论坛闲逛,发现多人在谈论此书,而且评价都非常的高,想想又是和数学有关的,于是一时心血来潮就买了这本书,直到真正阅读此书时,这本书已经在抽屉积尘多时。读了之后才发现收获真的是太多了。

  《什么是数学》既是为初学者也是为专家,既是为学生也是为教师,既是为哲学家也是为工程师而写的。它是一本世界著名的数学科普读物。书中搜集了许多经典的数学珍品,给出了数学世界的一组有趣的、深入浅出的图画,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做了精深而生动的阐述。

  I·斯图尔特增写了新的一章,以新的观点阐述了数学的最新进展,叙述了四色定理和费马大定理的证明等。这些问题是在柯朗与罗宾写书的年代尚未解决,但现在已被解决了的。

  爱因斯坦评论说:“《什么是数学》是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的透彻清晰的阐述。”阅读此书让我们明确知道了什么是数学?数学是对思想和方法的研究。而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时竟演变成了空洞的解题训练。这种训练虽然可以提高形式推导的能力,但却不能导致真正的理解与深入的独立思考。数学研究已出现一种过分专门化和过于强调抽象的趋势,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以及与其他领域的联系。所以,我们必须醒悟到数学教学应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终极目的。阅读《什么是数学》,将对教师、学生和一般受过教育的人有一个建设性的改造,让大家真正理解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科学思考与行动的基础。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绝不是解题训练。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注意的地方。回到我自己的教学,我想若让学生在整体上对数学有了一个认知,会让学生学起来不再觉得数学是那么枯燥和可怕。但若想像本书作者那样高屋建瓴,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问题中,判断出哪些是数学本质的知识,纯熟地处理有关的数学内容,还要取决于我们身为师者的数学底蕴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所以,我们必须醒悟到数学教学应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终极目的,而绝不是解题训练。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注意的地方,这也是我今后努力地方向。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3

  《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是由美国R·柯朗、H·罗宾合著。

  在序言里有这样两段话:一是数学对象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什么。数学就艰难地徘徊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它的意义不在于形式的抽象中,也不存在于具体的实物中;对于喜欢数理概念的哲学家,这可能是个问题,但确是数学的巨大力量所在——我们称它为所谓的“非现实的现实性”。数学联结了心灵感知的抽象世界和完全没有生命的真实的物质世界。

  二是有意义的数学就像用来讲述有趣故事的报纸杂志,但不像某些报纸杂志,它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最好的数学就应该像文学作品,故事来源于你眼前活生生的生活,这使你把精力与感情投入投于其中。

  由这两段话,我就联想到了我们正在研究的“生活课堂”。我们企图让我们的课堂与现实的生活世界相沟通,让课堂的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历相融通。这样无疑就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的具有生命的底色和生活的发展力。如果我们的数学课仅仅是解题课,仅仅是空洞的演算和推理,它是没有很强的生命力的。如果脱离了与现实世界的关联,这样的数学只是一门工具,是冰冷的没有温度的,没有生命力的。

  而如何实现这两个关联和融通,这是我们所有老师尤其是数学老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希冀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答案。

  文章第五页有这样一段话:幸运的是,创造性的思维不过某些教条的哲学信仰而继续发展着,而如果思维屈从于这种信仰就会阻碍出现建设性的成就。不论对专家来说,还是对普通人来说,唯一能回答什么是数学这个问题的不是哲学,而是数学本身中的活生生的经验。

  由此可见,数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数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和高度的概括,数学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所进行的归纳和统整。因此而言,生活就是土地,而数学是在这片土地的滋养下开出的一株鲜花,或长出的一棵参天大树。数学的发展必须需要现实生活的滋养,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养料。所以说生活就是数学的源头活水,我们的“生活课堂”研究必须要认真地联系生活,与现实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我们的课堂才真正的具有生命力和不断的活力。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4

  什么是数学?数学家R、柯和H、罗宾,合写了一本数学科普读物告诉你。无论是数学专业人士,或是想学数学的人都可以阅读这本书。特别对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学数学教师,都是本极好的参考书。全书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做了精深而生动的阐述。《纽约时报》评论这本书既为初学者也为专家而写,同时也为学生和教师、哲学家和工程师而写,是一本极为完美的著作。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我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XX中学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很久以前的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我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给我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壮大中国;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创造。当天晚上,我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我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中学毕业时,我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我从中读懂了,数学也有技巧。只要掌握技巧就一定会成功。

  翻开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数学专业知识方面有多缺失,感觉自己的数学水平还停留在小学阶段,甚至连中学所学的也忘的差不多了。尤其是实施新课程以来,常常都会感觉到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总是不能深入,看不透其本质。《什么是数学》这本书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研究的专业书籍。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做了精深而生动的阐述。知识点一环扣一环,遵循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凭空跳出一个结论让你接受。里面的知识点还要细细的品,去咀嚼消化,把自己的一桶水壮大,真正悟出什么是数学。

  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慎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构作、一般性和个别性。这句话,我似乎理解了为什么有的智慧的老师总在说数学的核心就是哲学。我想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引导我们的学生要辩证的理解我们所学的知识。比如1/2比1/5大,在单位1不相同的情况,有时1/2也会比1/5小。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绝不是解题训练。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注意的地方。

本文标题: 费马大定理读后感(《几何原本》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307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墙上 脚印读后感(墙上的脚印读后感三百字)读后感《海论凯勒》(《海伦 凯勒》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