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读后感(美玉于斯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发布时间: 2024-10-09 08:27: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7

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gu)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读后感(美玉于斯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gu)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问老师:如果我有一块美玉,是把它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个好价钱卖掉呢?

美玉,就是美德,子贡这是从侧面问老师,老师怀才抱德,其才其德,如天下之重宝,要不要求出仕。
孔子回答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当然要把它卖掉!我是在等识货的人!
孔子怎么会不出仕呢?他一生都在等待出仕的机会,但除了在鲁国短暂执政之外,再也没有等来。
这一章的关键,在于子贡说的“求”,与孔子说的“待”。如果是求,首先不是你求,就求得来。其次,如果志在必得,就会不择手段。
“待”,就不一样,待贾而沽,我只专心修炼自己的,不断地提高自己,等来了,我就百分百发挥出来。
️赋能王解读️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内容。
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说的是孔子得了重病,眼看着就熬不过去了,他的弟子子路就给他安排后事,让自己的徒弟们扮演家臣,准备以大夫或者诸侯之礼来厚葬孔子。
孔子病好了一些以后,知道这个事情非常的生气,怒斥子路。说到:子路啊!你这是欺诈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很长时间了。我本来已经不是大夫,没有资格有家臣了,你还给我弄些家臣。我这是欺骗谁呢?是要欺骗老天吗?
况且我与其死在这些假扮的家臣之手,死在他们面前,让他们来收尸,何如死在我的弟子们——你们面前呢!我即便得不到风光的大葬,难道我会死在路上吗?难道没有人会为我收尸吗?
你这样弄虚作假,是败坏我的名节呀!如果我死了,真的用大夫或者诸侯的礼节来葬我,我这一世克己复礼为仁的英名不就毁了嘛,你简直太糊涂了。
通过这一段,大家可以很清晰地知道孔子的为人操守,一定要克己复礼,一定要遵守礼法,不能僭越。
没有就是没有,不是就是不是,不能因为好面子,而假装什么!与其死后得那些虚名,远不如实实在在的做一些实事。
具体这一章怎么解释,请大家再听一听我昨天的解读,或者看一看秋艳整理出来的文章。
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新的一章,第13章,也是一番师徒对话。通过这段对话,就可以清晰的看出孔子,也就是我们儒家的宗师,他是如何对待入世的。
先看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gu)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新
这里面先给大家解释几个字。
第一个是韫。这个韫,是藏的意思。
第二个是椟。椟是干什么的?是柜子或者匣子,大家最熟悉的一个成语叫买椟还珠。
就是说一个人买珠子,结果他看上了装珠子的盒子,却对于珍贵的珠子视而不见。
第三个字贾(gu)。贾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商人。
在过去,行走的商人叫商人,坐地商叫贾。比如说我开个店,你上门来买卖,这是贾。走街串巷,走南闯北做生意,这叫商。
行商坐贾,现在一般都叫商人了,贾就很少出现了。但大家一定要知道,在古代那个时候商和贾的联系与区别。
子贡就和老师开个玩笑,两个人就打了一个哑谜。通过这个哑谜,大家就可以看出我们儒家的价值观。
子贡说:老师,如果有一块美玉,我是把它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掉呢?
这里面的美玉其实是比喻美德,或者说才能,经天纬地之才。这是子贡从侧面问老师,老师怀才抱德,其才其德如天下之重宝,就像珠子一样珍贵。
要不要出仕呢?就是出来做官,把才能发挥出来呢?还是把它藏起来,不被人发现好呢。
孔子就回答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思是:“卖掉啊!卖掉啊!我在等识货的人”。大家想一想,一颗珠子再珍贵,你放在柜子里边不用,那么它的价值在哪里啊?
而只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它的价值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
对于一个有德有能的人,必须要为社会做事,大家才能够感受到他的价值,否则他有再多的才能,不为人知,从来没有做过贡献,那么有和没有又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一生其实都在寻找机会,怎么样才能够更好的贡献国家与社会啊?那当然是出来做官了,像尧舜禹汤,周公文武这些古圣先贤,他们都是一国之君,周公是执政,相当于实际的掌权者。
由于他们的存在,整个社会大治,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而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其位谋其政,才能能够让才能得到尽情地施展。
而孔子生不逢时,他的出生决定了他不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出生在破落贵族家庭,他没有这个机会在那个位置上,那怎么办啊?那就想办法出来做个官,争取能够得到任用,让自己有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但是除了在鲁国曾经当过司寇,就是相当于司法部长,有一段短暂的经历,有过夹谷之盟,助实力衰弱的鲁君,逼退了当时比较强盛的齐国国君,以后其实基本上就没有再得到施展的机会了。
后来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四年,也一直在寻找这样的机会。
有的机会是有了,但不是自己想要的,也就主动放弃了比如说在卫国。
后来在其他国家干脆就没有,一生颠沛流离。但是他一直没有忘掉自己一颗济世、拯救苍生的心,从来没有。
求而不得,就开始教育自己的弟子,让自己的学问和抱负,通过弟子们传之于天下,教化万民。
这一章的关键,大家要看,一个是“求”和“待”,求是子贡说的,就求得一个好价钱,好卖掉。还是“待贾者也”,这两个字大有学问。
求当然是主动的啦,第一个就是你求也不一定能求得来,我想做大官,我想当皇上就当得了吗?不是那么简单。
第二,如果我非要怎么样,往往就会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就会看对方需要,投其所好,卖出去的已经不是自己的价值观了。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择手段。
这样的人有没有?很多呀!那种事是君子不屑为之的,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就知道了。
我们都知道兵家有两个人比较出名,并列的,一个是孙子,就是孙武,一个是吴子,是吴起。《孙子兵法》,其实还有个《吴起兵法》。
这个吴起,他就是孔子的门生,或者说是弟子的弟子,就是有人说是子夏的弟子,有的人说是曾子的儿子(曾参的儿子也叫曾申)的弟子。这个人是山东菏泽人,是非常有才能的。
他本身出生在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为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曾经到处奔走寻求门路,花了不少钱,弄的是倾家荡产,也没有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了别人的讥笑,诽谤。吴起为此气愤不过,杀了30多个人,把诽谤他的人全杀掉了。
在临逃走的时候,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去了孔子弟子曾参的儿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
后来他母亲去世了,他没有回去守孝,曾申认为这个人不孝,不配作儒家的门徒,就和他断绝了师生关系,从此以后他弃儒学兵,开始学习兵法。
在公元前412年,齐宣公就发兵攻打鲁国,当时的鲁穆公想任用吴起,但由于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又担心吴起因为妻子的缘故不能尽心尽力。
吴起知道以后拔剑就把自己妻子杀掉了,以表示我和齐国人没有关系,你不用担心我。
结果鲁穆公就任用吴起为将,打败了齐国,对于吴起来说,这是建功立业的一仗,但是他得到这个位置,得到这个机会,是以残忍的杀掉自己的妻子作为代价的。
这样的求非君子所为,不是孔老夫子这样的人能够做得出来的,这就是“求”。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而“待”它不一样,待价而沽,我专心修炼自己,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当自己能力足够,品德足够的时候,机会来了,有人请我出去做事,我能够正常的发挥自己的价值,能够利国、利民、利天下,那么我就好好的去发挥。
孔子曾经做过司寇,做过官。他做官时间很短,整个鲁国的经济政治面貌就不一样了,曾经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达到这个水平,可见孔子的治国才能那是杠杠的。
因此受到了三桓,也就是季孙、叔孙和孟氏的排挤,恐怕他后来威胁到他们的地位。
我们多次说过,孔子是有这个能力自立为王的,只是不齿于这么做而已。
再到卫国的时候,刚才说过,他曾经得到过一次这样的机会,卫灵公给他六万石的年薪,然后请他做官,而且还把他拉出来和他们一起走,招摇过市,你看我任用贤能了。
但孔子一看,他们只是拿自己当门面,当摆设,并不是真心想用自己的才能。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时候,挂冠而去,不干了,我再找另外的机会。
大家想一想,如果说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为了自己的利禄,为了自己个人得到好处,他会这样做吗?他能够弃之如敝屣吗?
我相信不会的,而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就是因为他胸怀天下,济苍生,救万民,才有这样的行为。
那引申过来了,我们在公司工作也罢,或者为客户服务,其实都应该是这个态度。我的存在就在于我的价值,能够发挥我就燃烧自己,好好的为客户服务,为公司工作,为公司创造价值。
如果说我不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得不到认可,咱也别浪费别人的金钱,也不用耽误自己的时间,道不同不相为谋啊!
在这里,华杉解释为,就是说,求包养与待包养的关系。就是刚才那句话,同样是包养,差距大了。那有的人会问呀,等不来怎么办呢?
问这个问题的人,就是求包养的人,不是待包养的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机会就发挥,没机会就怀才抱德,即便是进棺材也不遗憾。
举个例子像谁呢?颜回,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
因为什么呢?学无止境啊!没有工作,我正好自修,反正也不闲着。
说到这里,再给大家介绍一下颜回。上一章我们说过颜回。历史上孔子对他特别好,孔子其他弟子也非常佩服他,但是颜回好像没留下什么东西,除了在《论语》里有出现以外,其他地方没有留下什么东西,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就是因为颜回之所以称为复圣,就好像是孔子一样,就是因为他帮了孔子做了大量的事情,你比如说孔子删诗书、定礼乐,写春秋,对于当时中国的古文化整理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而这个贡献不是孔子一个人做的。
颜回作为他的首席大弟子,在其中出了相当大的力,但是这些力出是出了,名声都在孔子那里面,而很少有颜回的署名权。
所以说大家都深知其名,但看不到他的著作,其实他的著作就是在孔子整理的文化之中,这是看不见的功绩。
再说一下,在此之前有一个人挺牛的,姜太公。姜太公就是“待贾者”,他有足够的才能,钓到了周文王,成就了自己的一番大业。
我们说过,姜太公是康熙之前中国的武圣,也是兵家鼻祖,谋略家鼻祖。
颜回是早逝,没有得到这个机会,否则的话,他就会像西方的柏拉图一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其实就相当于中国的颜回和孔子,也相当于后来的徐爱和王阳明。
孔子没有得到从政的机会,得到了教育的机会,自己开辟了一个教育的途径,结果成为了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还有一个人,大家特别熟悉,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在27岁的之前,高卧隆中,躬耕于南阳。后来被刘备发现,三顾茅庐请出来,从此以后,尽心尽力的辅佐刘备,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先得天下三分之一,尔后又一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这个机会是待来的,我有能力,有人求我,我就干,没有人呢,我就老死山林;做学问,也未尝不可!大家想,如果诸葛亮不从政的话,不去带兵打仗,那么他是不是一个文学家?是不是高人雅士呢?一样是啊!干什么都行!
只是由于重点在治国,所以他的其他的名声才被埋没了,就像我们的主席一样,一个道理。
人各有命,要接受命运的安排,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能做的就是很小的一部分,把自己的那一部分原则坚持住就好了。
时间也到了,我们再简单的回顾一下,就是子贡和孔子打了个比方。有一个美玉,我们是把它藏起来呢,还是把它卖掉呢?
孔子说当然是卖掉了,我待价而沽,我们这种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展示自己,以求得到一个机会。
但是这个不是不择手段的去得到的,而是展示出来以后,有人真正需要,请我们出来做事,我才去做的。主动就是主动地展示自己,修养自己;被动就是让别人来主动找我们。
直接不做事,不是儒家的思想。和道家不一样,道家是隐藏于高山,自己自得其乐,逍遥自在,儒家不是的。
好了这一章,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认真聆听,仔细思索,然后考虑一下自己如何做。一定记住,君子求诸己。有什么事,先把它用在自己身上,有所得,然后再去帮助别人。
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来学习下一章。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就提到了“何陋之有”这一句千古名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明天再说。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翻译

原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①而藏诸?求善贾②而沽③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①韫(yùn)椟(dú):藏在匣子里、韫,藏;椟,匣子。②贾(gǔ):商人。③沽:卖。

译文:子贡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珍藏在匣中好呢?还是 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出去好呢?”孔子说:“卖出去吧!卖出 去吧!我正等待着识货的商人哩。”

读解:

儒者常常以水和玉比德,所以,当子贡一说到有美玉在这里 时,孔子便知道他是以玉设比,于是作出了“我正等待着识货的商人哩”的回答。

子贡所提出来的,实际上是读书人出不出去做官的`政治态度上问题。

子贡给出的是两个选择要么“韫椟而藏”,珍藏在匣中;要 么“求善贾而沽”。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出去。这两个选择实际上就是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的“行藏”问题。孔子在这里的回答是倾向于“行”的方面,即“沽之哉!沽之哉!”卖出去吧,卖出去吧!这反映出孔子思想中积极入世的一方面。但下面的回答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孔于说的是“我待贾者也”而子贡问话中说的是“求善贾而沽诸?”

一“求”一“待”,态度大有不同。

这里面的微妙区别,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范氏的看法:

读书人不是不想做官,只不过厌恶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官位罢了。读书人等待被任用,就像美玉等待识货的商人来买一样。以伊尹、伯夷、姜太公等人为例,如果没有成汤文王的任用,就是终身默默无闻也没有关系,绝不会主动去炫耀自己以求做官。

简而言之,读书人可以做官,但却不可以求做官,不可以“跑官”——像后世有些人那样,一到“换届”的时候,东奔西跑利用一切关系和纽带,削尘脑袋往上钻,千方百计向上爬。即便不能往上爬,起码也要保住现有官位不变。

以“毛遂自荐”的观点来看,“待贾而沽”而不“求善贾而 沽”,是不是有些迂腐了呢?

何况,如果人人都待贾而沽,那我们今天那些铺天盖地的招聘广告不就都白打了吗?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 子贡赎人的小故事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

儒家文化在中国至今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学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那你是否又了解到孔子和子贡曰有美玉于斯的典故呢?

某一天,子贡碰到孔子后问到:“我这里有一块不错的美玉,我是把它藏到柜子里放起来呢?还是说找一个懂货的商人把它卖掉呢?”孔子沉思了一下说道:“把它卖掉吧,我也是在等待懂货识货的商人呢。”这个对话就是对子贡曰有美玉于斯的通俗说法,古代的中国,很多事物都不明说的,经常会用物用事来做一些含蓄的比喻。子贡这个关于美玉卖和藏的问话,真的不是问孔子这玉是卖了还是收藏。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的话里还有别的话,说起做买卖子贡可是比孔子在行多了。子贡的话真正意思是他自己就是一块美玉,他是等待真正的伯乐认识他重用他呢,还是回归山林隐居终老一生呢?孔子回答他的话自然就是说希望能有真正的伯乐能够发现并重用子贡。

这样的一番话也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要求有用的人才要进入人世间,发挥自己的一切才能,尽可能的为这个社会服务贡献才华和智慧。虽然说孔子的一生都颠沛流离的,但是他和他的弟子都明白什么是责任,他们都在期盼能遇到真正圣明的君主,发挥自己的作用。

子贡赎人

很多小故事都有很深的寓意,可以启迪世人。子贡赎人便是这种故事。

子贡赎人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善于经商,是一位大商人。当时的鲁国很多人都沦为其他诸侯国的奴隶,于是鲁国颁布了这样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见到自己国家的子民沦为奴隶,便可以自己先垫钱将他们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回到鲁国后,鲁国便会从国库里面拿出大笔钱作为赎人的奖金。子贡有一次赎回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但他却拒绝接受奖金。子贡是成功的商人,根本不在乎这点奖金,他觉得救人是做善事,不求回报。可这件事被他的老师孔子知道了,却批评了他,说他做了一件错事,告诉他人做好事,是为了能改变周围的风气。要所有人都能做到,而不仅仅是一个人做到就可以。然而当时鲁国有钱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再有人赎人回来,领奖金,会显得自己品格不高。但不领奖金,又会让自己蒙受损失,以后便没有人愿意去赎人了。

子贡赎人的故事中,子贡虽然做了好事,帮助了他人。但他把原本的道德标准提高了,让很多人都难以达到此标准。这让道德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让人们害怕道德反而离得更远。其实道德是人人都能达到的,是既不损伤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

本文标题: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读后感(美玉于斯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300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呼兰河传读后感的标题有哪些(写了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起啥标题呢)《正能量》3oo字读后感(正能量读后感500字)
    Top